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地理 » 高中地理北非

高中地理北非

發布時間: 2021-01-31 07:01:46

㈠ 高中世界地理關於西亞和北非1.為什麼西亞

西亞北非最明顯的自然災害有乾旱,沙塵暴;原因:西亞北非位於北回歸線附近,緯度低,常年受副熱帶高壓或信風控制,盛行下沉氣流,所以降水較少,溫度高,易發生乾旱;沙塵暴則是由於沙漠地帶,一起風就易發生

㈡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

必修模塊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②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③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④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⑤形成並存在液態水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耀斑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影響地球氣候。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③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岩石(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岩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岩石分三大類:①岩漿岩(岩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②沉積岩(岩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下形成)③變質岩(變質作用)。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三大類岩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岩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窪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

3、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雲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雲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吸收地面輻射並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雲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5、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布),6 個風帶。

(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雲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紐西蘭等)

(3)高緯環流:

⑥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於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6、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暖鋒、准靜止鋒)、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鋒面氣旋。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7、水循環

(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

(2)各環節的名稱: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它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態;聯系四大圈層。

8、洋流:

(1)類型: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南半球西風漂流,世界最強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冬季由東向西流(夏順冬逆)。

(3)影響:①對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到增溫、增濕作用(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溫、減濕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維多利亞沙漠、秘魯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的形成都與沿岸的西澳大利亞寒流和秘魯寒流有關)

②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漁場的分布: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餌料。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南下的冷海水交匯形成。△秘魯漁場——上升補償流使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深海的硅酸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

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圍擴大。

④對海洋運輸事業的影響:順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差異】

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岩石圈,促進岩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於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乾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於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第四章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可從形態上反映出來:平原地區,地形比較完整、開闊、平坦,聚落呈圓形或不規則的多邊形,規模較大;山區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國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位於平原上。平原地區的區位優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且有利於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築投資。也有的平原不適宜城市的發展。例如: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亞馬孫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公路選線避開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區的交通線網密度較大(造價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區的密度較小(造價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有利方面:高緯度地區升溫幅度最大,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增加;對農業生產不有利方面:中緯度半濕潤半乾旱區,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對工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製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資源的定義: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並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它包括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自然資源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舉例:能源利用對生產力的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柴草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18世紀,煤炭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20世紀50年代以後,石油為主要能源——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5、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台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們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高中地理天文學在必修幾裡面

地理與天文,「一些早期分支日歷,行星的測量,天文測量的關系更加密切,新興天文版射電天文學分支,和大地權測量密切相關的地理分支,所以這兩個學科的主幹可以說是密切的關系。但從來沒有說,包括天文,地理,宇宙的關系是很遙遠的,幾乎可以說是不相往來的。

,地理藝術部中國教育系統一般分為文科,天文地理講義通過的介紹認識的。但是具體領域的科研,地理,科學分會大多數天文學(其實現在已經很難所謂的多學科並行系統,如行星地理學的分支已經很難區分屬於天文和地理),包括宇宙所有純科學的內容。他們越來越多地在物理近似總結。

㈣ 高二地理西亞和北非,學霸們剩下的空怎麼寫呀

能不能附一張更清晰的圖

㈤ 高中世界地理1.西亞和北非的自然災害有哪

一·西亞北非最明顯的自然災害有乾旱,沙塵暴;原因:西亞北非位於北回歸線附近內,緯度低容,常年受副熱帶高壓或信風控制,盛行下沉氣流,所以降水較少,溫度高,易發生乾旱;沙塵暴則是由於沙漠地帶,一起風就易發生
二·人口分布於河流沿岸和沙漠邊緣的綠洲地帶,及發現石油的工業地區
三·西亞北非的農業特點是以灌溉農業特別是綠洲農業為主,沙漠地區乾旱少水發展先進的滴灌農業,以以色列為代表的乾旱地區農業是典範
工業特點是以石油工業為主,大力發展相關工業的工業格局,近來正大力發展旅遊業和金融業
四·城市分布與人口分布相似,有人才有城市嘛,多分布於河流兩岸,綠洲地帶及因石油開發引起的工業城市
五·西亞歷史文化悠久,如歷史上的亞述,巴比倫,波斯等文明.西亞居民多信仰伊斯蘭教,是虔誠的穆斯林.西亞北非是三大洲交通要道,歷史上為兵家必爭之地,現在交通河運比較少,除蘇伊士運河航運發達,其餘均較少或無.沿海國家及石油出口國以海運和管道運輸為主,空運較好,鐵路公路交通在各國發展不一·,有的較好,有的飽經戰陣破壞,交通發展不一.

㈥ 高中世界地理關於西亞和北非

1.從地理看,西亞和北非國家常年乾旱少雨,因此水在當地稀缺。也有人為的環專境破壞,比如埃及有時為了屬尼羅河上游的截水發飆,為了生存當然要搶水。
2.主要有宗教和石油等(其實還有霸權主義,但因為是高中,這個不好講,也就不能拿出來作為參考答案~~主要如:兩伊為了爭霸相互發生的戰爭;埃及參與巴以戰爭也是為了成為伊斯蘭國家的領袖等)。前者如巴以交戰,埃及等伊斯蘭國家都積極參與;後者如引起了海灣戰爭的入侵科威特事件。
3.條件:處在副熱帶高氣壓帶,常年乾旱少雨、蒸發量大;周圍沒有大河淡水補充;地形封閉,受洋流影響不大等

㈦ 關於西亞和北非的總結(高中總復慣用)

地理:
算撒哈拉沙漠從大西洋岸到紅海邊的距離(約5200km)

(講解)剛才計算撒哈拉東西距離,表明橫跨整個北非;現在再看一看南北縱貫情況,北起地中海,南抵蘇丹草原。總共面積777萬平方千米,占非洲總面積的1/3,比澳大利亞大陸還要大,堪稱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沙漠。

(承轉)「撒哈拉」原意是「一塊廣闊的不毛之地」。盡管「地上光禿禿,沙子礫石滿地鋪」,但是,地下卻與地上有著截然不同的狀況,撒哈拉沙漠的地下水、石油能源、礦產資源非常豐富。地下水出露地表的地方還分布有小塊綠洲。

(提問)撒哈拉沙漠正在擴大蔓延,人們已經意識到沙漠化的危害。這么大的土地應當如何利用,如何改造?

(學生討論)

(總結)人類是可以用植樹種草的生物措施來預防。

(新課結束,小結)這節課我們了解了西亞和北非重要的地理位置、氣候及其影響下的自然環境。通過學習,我們應該發現,自然環境的各要素如氣候、水文、地形、生物彼此之間是密切聯系的。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共同構成一個地理環境。而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之間也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只有生產方式合理,人類與地理環境才能協調發展。

(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第十二章 西亞和北非

第一節 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

1、范圍和國家

2、兩洋、三洲、五海之地——交通要道

蘇伊士運河 土耳其海峽

3、高原為主的地形

4、炎熱乾燥的氣候

熱帶沙漠氣候

地中海氣候——地中海沿岸

5、撒哈拉沙漠——世界最大

教案點評

教案最明顯的特點是注重對知識目標中重點、難點知識的落實與突破。教學設計上採用充分運用多媒體演示,注重「師生互動」的教學方法,通過教師的指導、演示,讓學生根據觀察,自己得出結論,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主動參與意識,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目標的達成。

4.數學。古希臘的泰勒斯還是一位數學家,他研究埃及的土地測量法後,制定出測量公式。畢達哥拉斯曾游歷埃及、兩河流域等地,吸取了許多先進的東方科學文化思想。相傳他和他的弟子總結了當時的數學知識,發現許多數學定理,如「勾股定律」等。其實在他之前,兩河流域等地的數學家早已懂得勾股定律,畢達哥拉斯可能只是作了驗證和普及一類的工作。前3世紀初,長期執教於埃及亞歷山大城的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德總結了當時的數學知識,根據公理、定義制定了一系列計算公式,創立了歐氏幾何,成就卓越。
由此可見,古希臘科學文化的各種形式都以東方文明精華為淵源,而並非其首創。
三、途徑淵源
1.商貿。隨著希臘歷史進入古風時代,希臘人同古老的東方文明之間的交往也逐漸加深。「早在公元前9世紀,優卑亞和愛琴海上的希臘商人同冒險家就已經航海到西亞的西部沿海。他們在敘利亞北部的奧隆提斯河口建立起一個貿易點,開始同兩河流域進行直接的商貿活動,不久,這里成為東西方貿易的一個重要中轉站。」[8]與此同時,由於這時西亞社會動盪,不僅許多物產出口到希臘,也有相當數量的工匠為尋找生路,到克里特島建立自己的手工作坊,從事珠寶飾品的加工和青銅器製作。
古希臘人還在埃及尼羅河的支流卡絡色斯河岸建立了諾克拉底斯城。埃及法老薩美提克一世為爭霸的需要,建立了強大的陸軍和海上艦隊,其士兵大多是希臘雇傭兵。他還邀請了許多希臘商人在埃及定居,諾克拉底斯城就是這一時期建造的,法老拉美西斯還答應希臘人把這里建成一個純粹的希臘城,按自己的意願經營市場。此後,諾克拉底斯就成了埃及和希臘以及其他地中海國家的商業中心。
此外,雅典的皮里優斯港也是當時著名的國際商港。在頻繁的陸路和海上貿易中,古希臘人不僅帶回了必需的消費品,還帶回了精神產品,即東方的科學與文化。
2.殖民運動。對早期希臘科學文化有影響的還有殖民運動。早在邁錫尼文化時期就曾在愛琴海區域建立起了許多殖民地。隨後,崛起於地中海東岸的腓尼基人在北非、西班牙、義大利等地建立殖民地。邁錫尼和腓尼基都是以西亞、北非繁榮的文化為基礎,以商業、殖民活動為手段傳播文明,創造出了自己的獨特文化,對以雅典為代表的希臘科學文化的興起產生了巨大影響。
隨後,由於古希臘本土人口日漸飽和,耕地不足,出現經濟、政治混亂時期。有航海傳統的古希臘人迅速熟悉了氣候、土壤與本土相似、而人口稀少的其他地區,他們沿愛琴海岸建立殖民地,甚至遠達義大利和西西里,並在埃及地中海沿岸和東方的巴比倫建立起貿易中心。最終,希臘的擴張和殖民地使它在這一過程中更多地吸收和融合了東方文明精髓。

3.戰爭。古代東西方之間曾發生過多次大規模戰爭,影響深遠的有前5世紀的希臘與波斯的戰爭、前4世紀的亞歷山大東征。在希、波戰爭中,波斯向西傳播了東方文明,使東方文明影響到多瑙河流域和希臘半島。波斯、巴比倫、埃及和印度的古代文化沿著著名的波斯大道不斷傳向西方,直達希臘的各個城邦。亞歷山大東征時,因其老師亞里士多德對印度哲學極感興趣,便把一些印度人帶回希臘,使希臘人更多地了解到印度哲學。此外,亞歷山大還在各地搜集科學標本,送回希臘研究,其軍隊曾用過印度醫生。而印度僧人也曾去過雅典傳教佈道。亞歷山大死後,東方文明向西的傳播有增無減,范圍也更廣闊,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就是當時東方文明向西方輸出的最大港口。同時,戰爭又需要越來越復雜的攻守器械,這便增添了對新科學和新技術的需求,促進了文化的流動。這些無疑都說明戰爭也是文化相互碰撞的過程。
4.旅行。古代西亞、北非的東方文明對歐洲人極具吸引力,促使他們到東方獵奇、探險和學習。希臘哲學家、科學家們每到一處都迫不及待地尋求與同行接觸。古希臘的歷史之父希羅多德曾游遍波斯、埃及、腓尼基、小亞細亞等地,他的力作《歷史》中描寫了他在東方旅行時的見聞,把東方古國的風俗習慣、文化成果、科學技術等詳細介紹到西方,對東方文明在西方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
5.宗教傳播。宗教是傳播文明的特殊載體。猶太人在自己漫長的歷史中創立了猶太教,其經典有《摩西五經》與《舊約》。公元前後,基督教在東方猶太教的基礎上興起,並首先進入歐洲希臘語地區。隨著基督教的西進,希伯來人的《舊約》被譯成希臘文。《舊約》連同東方的宗教思想一起傳入西方,使希伯來的文化得以在歐洲傳播,成為歐洲文化的又一源頭。
綜上所述,可知古希臘科學文化固然是古希臘人的傑作,然而它也是西亞、北非等東方科學文化基礎上的產物,離開了西亞、北非的古老文明與東地中海特別是愛琴海區域特有的人文、地理環境,古希臘科學文化的起源便無法得到完整的解釋,這不僅說明古希臘科學文化的產生有其高度發展的時空、形式、途徑淵源,也有力地說明了「文明來自東方」[9]。
【參考文獻】
[1][5][6]商昭印:《世界文化史》,華東師大出版社,第91、94頁。
[2]鄭敬高:《歐洲文化的奧秘》,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4頁。
[3]茲拉特科夫斯卡雅:《歐洲文化的起源》,三聯書店,第100頁。
[4][美]喬治·薩頓:《科學史和新人文主義》華夏出版社,第61頁。
[7][美]愛德華·麥克諾爾·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第一卷,商務印書館,第23頁。
[8]阿諾德·湯因比:《人類與大地母親》,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48頁。
[9][美]喬治·薩頓:《科學的生命》,商務印書館,第116頁。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