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問題研究
㈠ 高中地理 問題探究。某海濱城市一所學校的地理研究性學習小組,實地考察了學校附近
(1)你看看點M水汽含量每立方米15克(再看右圖在水汽含量每立方米15克,對應的是大約專18℃)
所以給我們的一個提屬示就是在大約18℃,水汽達到飽和點,需要液化,就形成降雨
材料2給出的(某一高度後)那個高度就是指水汽飽和點,往上就沒有降水,所以空氣逐漸乾爽
而通過計算h=[(26-18)/0.8]*100=1000(m)發現「第一階段」是在1000米以下,所以1000米以下我們用氣溫每百米降 0 . 8 ℃
(2)剛剛計算表明在1000米發生變化,1000米往下是氣溫每百米降 0 . 8 ℃,1000米往上氣溫每百米降溫 0 .5 ℃
㈡ 如何設計高中地理探究問題
一、運用理論指點迷津
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提出了「最近發展區」思想,它為地理問題的具體設置提供了前衛的理論指引。該思想認為教學過程必須建立在學生尚未成熟的心理機能上,使其產生現有水平和潛在水平之間的矛盾,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探究激情,推動教學由現有水平向潛在水平轉化。在具體操作中,必須注重層次性和針對性,將問題恰如其分地落入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形成新的認知沖突,促使學生從已知的領域向未知的領域擴展和探究。它猶如一劑良方,為探究性教學活動指點了迷津。
二、依據現狀尋求對策
在根深蒂固的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下,「地理問題」的課堂探究之路仍舉步維艱。一是設置問題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師往往只提出「知識呈現型」問題,這類問題的答案往往是現成的,只要「按圖索驥」就能獲得標准答案。沒有在知識的接合點、生長點、遷移點及應用點上,下功夫提出新穎的發現型問題和創造型問題,造成問題的設置量多卻質差。二是教學方式簡單粗放,採用「滿堂問」。一般只是教師向學生提問。學生只是在教師的層層「誘惑」下沿教師設計的思路解答問題。有時教師提出的問題不具體、不合理,甚至有歧義,讓學生無從下手,無從探究。有時提問時機不恰當,只是在枝節問題上小打小鬧,對重點、難點和關鍵點卻視而不見。而教師的評價只注重結果,不注重過程,動輒批評學生答案不標准,而對閃爍其中的「亮點」「閃光點」卻視而不見。三是學生思維僵化,缺乏自主探究。學生很少會從已知條件出發,提出發現型問題,甚至是創造型問題。發現創新的意識得不到應有的發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得不到應有的塑造和升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反思現狀,地理問題的探究任重道遠,需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方能沖破黑暗,迎來黎明的曙光。
三、科學設置確定方向
教師是探究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主要任務是為學生地理問題的探究創造條件與提供必要的幫助。教師探究意識的建立和探究能力的提高是地理問題探究教學成功的關鍵。為此,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注重提高自身素質,提升自身生成提問的智慧,努力提高思想素質、文化素質和能力素質等個人綜合素養,使地理問題的探究性設置朝科學、巧妙、實用、高效的良性方向健康發展。
1、平等意識,心中有人。在教師眼中,每個學生都應是有個性、有特色、有思想的鮮活個體。教師要樹立新型學生觀,充分尊重學生。了解每個學生的發展傾向、特長、愛好,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做到「心中有數」。把學生看成學習的主人,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提高,和學生平等相處,坦誠相待。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性行為;不反對猜測,特別是具有一定道理的猜測;對學生所犯的錯誤有高度的寬容精神和理性對待;尊重學生,使學生在決定探究地理問題時有真正的發言權;不因為學生提出一個在教師看來是不切實際甚至荒誕的問題就反對嘲笑學生;教師充當「未知者」和學生一起探究問題。
2、情境意識,誘發思維。教師要確立「大教育」思想,結合時事以及區域和鄉土的客觀現實,充分重視校外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形成學校和社會密切聯系的開放式教學體系,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創設能促進學生思維的實用性的問題情境,學習只有發生在有意義的背景中,才是有效的;只有在問題情境中,才能促使新舊知識發生沖突,產生困惑、疑問,有了疑問就能誘發學生積極思維、勤思好問。
如在「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一節教學中,在導入階段,筆者先通過屏幕提出以下兩個問題:(1)氟氯烴的生產與使用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因大量排放氟氯烴而產生的臭氧空洞為什麼會出現在南極上空?(2)(我國不同時期的衛星雲圖)我國大陸高空的雲為何總是自西向東運動?筆者通過生活化的情境設置,製造興奮點,激發學生探究慾望。在學生思考,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適時歸納:這些現象都與全球性的大氣運動有關。至此,學生集中全部注意力,迅速進入新課的學習。
3、激趣意識,培養情感。在探究性教學中教師該怎樣去激發學生的興趣呢?教師在設置問題時可以從知識的結合點、生長點、遷移點、應用點上去尋找,使學生在這些「點」上,探究出某種新穎而出乎意料的結果。
如:在「常見的天氣系統 (一)鋒面系統與天氣」教學中當學習了鋒面與天氣後,那日是11月6日筆者設置一個問題:國家氣象局預測「11月8日前後冷空氣將襲京城」預測未來8天北京的天氣趨勢:11月6日—13日?該問題探究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地理是有用的地理、是生活中的地理。把學到的知識得到了運用,這種成功的快樂激勵著學生不斷地探究與嘗試。
4、連續設問有台階。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由淺入深、由感性上升為理性、由已知到未知,再由新的已知到新的未知的探究過程。設置問題的實質是將學生的已知和未知從矛盾沖突中揭示出來,並作為一種信息傳遞給學生,驅使學生去研究和思考。教師抓住教材的重點、難點、聯結點和關鍵點設問,組成邏輯關系緊密的實用性的台階式的問題組,或根據知識之間的因果遞進關系設置問題鏈,使學生思維的觸角在一個又一個的問題解決中,由淺入深地觸及事物的本質和本質聯系。
5、釋疑結果有創論。缺乏問題探究的教學不可能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也不可能有學生獨立自主的思考和相互溝通中的思維碰撞,更不會有創新思維火花的迸發。探究過程孕育著創新這一認知規律說明,探究的目的不僅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的習慣和能力,更為重要的是激發出獨到的見解、設想及做法,以成功去激勵學生不斷探究。探究性強的問題往往指向於此目的。它強化創新意識,鼓勵學生產生創造性的結論,培養其創造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探究性的地理問題設置作為體現新課程理念的「窗口」之一,是實現課堂教學高效率的基礎。只有問題的設置巧妙實用,才能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才能及時發現並檢測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才能准確地引導學生回憶具體的知識或信息。只有問題的設置科學高效,才能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信息活動;才能鼓勵學生更高層次的思維活動;也才能較完美地實現課堂管理功能。讓我們共同努力,讓探究性教學的春天花團錦簇,瑰麗非凡!
㈢ 高一地理必修一《問題研究 為什麼市區氣溫比郊區高》
熱島效應,熱島效應,指由於人為原因,改變了城市地表的局部溫度、濕度、空氣對流等因素,進而引起的城市小氣候變化現象。該現象,屬於城市氣候最明顯的特徵之一。
㈣ 高中地理常見問題分析
區位條件其構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資源、地理位置,以及社會、經濟、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遊等方面,區位優勢是一個綜合性概念,單項優勢往往難以形成區位優勢。一個地區的區位優勢主要就是由自然資源、勞力、工業聚集、地理位置、交通等決定。同時區位優勢也是一個發展的概念,隨著有關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區位因素,是指影響區位主體分布的原因。對區位主體的區位給予大的影響因子是主要因子,相反影響比較小的為次要因子。答題時只需答出最優區位條件即可。
中學地理自然條件包括地形、氣候、水文、土壤、生物五個要素。答題時依次答五個要素即可。
水文條件包括流量、含沙量、年變化量、凌汛、結冰期等。
例子:答東南亞地區區位因素,自然條件,水文條件
區位條件:地處亞洲東南部,太平洋西岸;由半島和島嶼組成;有重要海峽,地理條件優越,海運便利;熱帶作物豐富;人口眾多。
自然條件:由半島和島嶼組成,多山地;赤道穿過該地區,南部熱帶雨林氣候,北部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降雨豐富 ;土壤多為火山土;生物種類多。
水文條件: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地形起伏大,流速快;植被覆蓋率高,含沙量小;熱帶氣候,氣溫高,無結冰期。
親,給個好評吧!!!
㈤ 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報告(周圍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現象)
現階段世界能源消費呈現以下熱點:1)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影響,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不斷增加;2)世界能源消費呈現不同的增長模式,發達國家因進入後工業化社會,經濟向低能耗、高產出的產業結構發展,能源消費增長速率明顯低於發展中國家;3)世界能源消費結構趨向優質化,但地區差異仍然很大;4)世界能源資源仍比較豐富,但能源貿易及運輸壓力增大。未來,伴隨著能源消費的持續增長和能源資源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對能源資源的爭奪將日趨激烈,爭奪的方式也更加復雜;同時,化石能源對環境的污染和全球氣候的影響將日趨嚴重。面對以上挑戰,世界能源供應和消費將向多元化、清潔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場化趨勢發展。鑒於國情,我國應特別注意依靠科技進步和政策引導,提高能源效率,尋求能源的清潔化利用,積極倡導能源、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並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建立和完善我國能源安全體系。能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資源。但由於世界能源資源產地與能源消費中心相距較遠,特別是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世界人口的劇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世界能源需求量持續增大,由此導致對能源資源的爭奪日趨激烈、環境污染加重和環保壓力加大。近幾年我國出現的「油荒」、「煤荒」和「電荒」以及前一階段國際市場超過50美元/桶的高油價加重了人們對能源危機的擔心,促使我們更加關注世界能源的供需現狀和趨勢,也更加關注中國的能源供應安全問題。
一、世界能源消費現狀及特點
1. 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影響,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不斷增加
隨著世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大,世界能源消費量持續增長。1990年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為26.5萬億美元(按1995年不變價格計算),2000年達到34.3萬億美元,年均增長2.7%。根據《2004年BP能源統計》,1973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僅為57.3億噸油當量,2003年已達到97.4億噸油當量。過去30年來,世界能源消費量年均增長率為1.8%左右。
2. 世界能源消費呈現不同的增長模式,發達國家增長速率明顯低於發展中國家
過去30年來,北美、中南美洲、歐洲、中東、非洲及亞太等六大地區的能源消費總量均有所增加,但是經濟、科技與社會比較發達的北美洲和歐洲兩大地區的增長速度非常緩慢,其消費量佔世界總消費量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北美由1973年的35.1%下降到2003年的28.0%,歐洲地區則由1973年的42.8%下降到2003年的29.9%。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能源消費佔世界的比例由1973年的68.0%下降到2003年的55.4%。其主要原因,一是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已進入到後工業化階段,經濟向低能耗、高產出的產業結構發展,高能耗的製造業逐步轉向發展中國家;二是發達國家高度重視節能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3. 世界能源消費結構趨向優質化,但地區差異仍然很大
自19世紀70年代的產業革命以來,化石燃料的消費量急劇增長。初期主要是以煤炭為主,進入20世紀以後,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產與消費持續上升,石油於20世紀60年代首次超過煤炭,躍居一次能源的主導地位。雖然20世紀70年代世界經歷了兩次石油危機,但世界石油消費量卻沒有絲毫減少的趨勢。此後,石油、煤炭所佔比例緩慢下降,天然氣的比例上升。同時,核能、風能、水力、地熱等其他形式的新能源逐漸被開發和利用,形成了目前以化石燃料為主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並存的能源結構格局。到2003年底,化石能源仍是世界的主要能源,在世界一次能源供應中約佔87.7%,其中,石油佔37.3%、煤炭佔26.5%、天然氣佔23.9%。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雖然增長很快,但仍保持較低的比例,約為12.3%。
由於中東地區油氣資源最為豐富、開采成本極低,故中東能源消費的97%左右為石油和天然氣,該比例明顯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居世界之首。在亞太地區,中國、印度等國家煤炭資源豐富,煤炭在能源消費結構中所佔比例相對較高,其中中國能源結構中煤炭所佔比例高達68%左右,故在亞太地區的能源結構中,石油和天然氣的比例偏低(約為47%),明顯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除亞太地區以外,其他地區石油、天然氣所佔比例均高於60%。
4. 世界能源資源仍比較豐富,但能源貿易及運輸壓力增大
根據《2004年BP世界能源統計》,截止到2003年底,全世界剩餘石油探明可采儲量為1565.8億噸,其中,中東地區佔63.3%,北美洲佔5.5%,中,南美洲佔8.9%,歐洲佔9.2%,非洲佔8.9%,亞太地區佔4.2%。2003年世界石油產量為36.97億噸,比上年度增加3.8%。通過對比各地區石油產量與消費量可以發現,中東地區需要向外輸出約8.8億噸,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石油產量也大於消費量,而亞太、北美和歐洲的產消缺口分別為6.7億、4.2億和1.2億噸。
煤炭資源的分布也存在巨大的不均衡性。截止到2003年底,世界煤炭剩餘可采儲量為9844.5億噸,儲采比高達192(年),歐洲、北美和亞太三個地區是世界煤炭主要分布地區,三個地區合計佔世界總量的92%左右。同期,天然氣剩餘可采儲量為175.78萬億立方米,儲采比達到67。中東和歐洲是世界天然氣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兩個地區佔世界總量的75.5%,而其他地區的份額僅分別為5%~7%。隨著世界一些地區能源資源的相對枯竭,世界各地區及國家之間的能源貿易量將進一步增大,能源運輸需求也相應增大,能源儲運設施及能源供應安全等問題將日益受到重視。
二、世界能源供應和消費趨勢
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最新預測結果,隨著世界經濟、社會的發展,未來世界能源需求量將繼續增加。預計,2010年世界能源需求量將達到105.99億噸油當量,2020年達到128.89億噸油當量,2025年達到136.50億噸油當量,年均增長率為1.2%。歐洲和北美洲兩個發達地區能源消費佔世界總量的比例將繼續呈下降的趨勢,而亞洲、中東、中南美洲等地區將保持增長態勢。伴隨著世界能源儲量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對能源資源的爭奪將日趨激烈,爭奪的方式也更加復雜,由能源爭奪而引發沖突或戰爭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隨著世界能源消費量的增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灰塵顆粒物等環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大,化石能源對環境的污染和全球氣候的影響將日趨嚴重。據EIA統計,1990年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約為215.6億噸,2001年達到239.0億噸,預計2010年將為277.2億噸,2025年達到371.2億噸,年均增長1.85%。
面對以上挑戰,未來世界能源供應和消費將向多元化、清潔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場化方向發展。
1. 多元化
世界能源結構先後經歷了以薪柴為主、以煤為主和以石油為主的時代,現在正在向以天然氣為主轉變,同時,水能、核能、風能、太陽能也正得到更廣泛的利用。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能源供應成本和可供應能源的結構變化決定了全球能源多樣化發展的格局。天然氣消費量將穩步增加,在某些地區,燃氣電站有取代燃煤電站的趨勢。未來,在發展常規能源的同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將受到重視。在歐盟2010年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中,風電要達到4000萬千瓦,水電要達到1.05億千瓦。2003年初英國政府公布的《能源白皮書》確定了新能源戰略,到2010年,英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佔英國發電總量的比例要從目前的3%提高到10%,到2020年達到20%。
2. 清潔化
隨著世界能源新技術的進步及環保標準的日益嚴格,未來世界能源將進一步向清潔化的方向發展,不僅能源的生產過程要實現清潔化,而且能源工業要不斷生產出更多、更好的清潔能源,清潔能源在能源總消費中的比例也將逐步增大。在世界消費能源結構中,煤炭所佔的比例將由目前的26.47%下降到2025年的21.72%,而天然氣將由目前的23.94%上升到2025年的28.40%,石油的比例將維持在37.60%~37.90%的水平。同時,過去被認為是「臟」能源的煤炭和傳統能源薪柴、秸桿、糞便的利用將向清潔化方面發展,潔凈煤技術(如煤液化技術、煤氣化技術、煤脫硫脫塵技術)、沼氣技術、生物柴油技術等等將取得突破並得到廣泛應用。一些國家,如法國、奧地利、比利時、荷蘭等國家已經關閉其國內的所有煤礦而發展核電,它們認為核電就是高效、清潔的能源,能夠解決溫室氣體的排放問題。
3. 高效化
世界能源加工和消費的效率差別較大,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潛力巨大。隨著世界能源新技術的進步,未來世界能源利用效率將日趨提高,能源強度將逐步降低。例如,以1997年美元不變價計,1990年世界的能源強度為0.3541噸油當量/千美元,2001年已降低到0.3121噸油當量/千美元,預計2010年為0.2759噸油當量/千美元,2025年為0.2375噸油當量/千美元。
但是,世界各地區能源強度差異較大,例如,2001年世界發達國家的能源強度僅為0.2109噸油當量/千美元,2001~2025年發展中國家的能源強度預計是發達國家的2.3~3.2倍,可見世界的節能潛力巨大。
4. 全球化
由於世界能源資源分布及需求分布的不均衡性,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已經越來越難以依靠本國的資源來滿足其國內的需求,越來越需要依靠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資源供應,世界貿易量將越來越大,貿易額呈逐漸增加的趨勢。以石油貿易為例,世界石油貿易量由1985年的12.2億噸增加到2000年的21.2億噸和2002年的21.8億噸,年均增長率約為3.46%,超過同期世界石油消費1.82%的年均增長率。在可預見的未來,世界石油凈進口量將逐漸增加,年均增長率達到2.96%。預計2010年將達到2930萬桶/日,2020年將達到4080萬桶/日,2025年達到4850萬桶/。世界能源供應與消費的全球化進程將加快,世界主要能源生產國和能源消費國將積極加入到能源供需市場的全球化進程中。
5. 市場化
由於市場化是實現國際能源資源優化配置和利用的最佳手段,故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世界各國市場化改革進程的加快,世界能源利用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世界各國政府直接干涉能源利用的行為將越來越少,而政府為能源市場服務的作用則相應增大,特別是在完善各國、各地區的能源法律法規並提供良好的能源市場環境方面,政府將更好地發揮作用。當前,俄羅斯、哈薩克、利比亞等能源資源豐富的國家,正在不斷完善其國家能源投資政策和行政管理措施,這些國家能源生產的市場化程度和規范化程度將得到提高,有利於境外投資者進行投資。
三、啟示與建議
1. 依靠科技進步和政策引導,提高能源效率,走高效、清潔化的能源利用道路
中國有自己的國情,中國能源資源儲量結構的特點及中國經濟結構的特色,決定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將不大可能改變,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與世界能源消費結構的差異將繼續存在,這就要求中國的能源政策,包括在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能源勘探生產、能源利用、環境污染控制和利用海外能源等方面的政策應有別於其他國家。鑒於我國人口多、能源資源特別是優質能源資源有限,以及正處於工業化進程中等情況,應特別注意依靠科技進步和政策引導,提高能源效率,尋求能源的清潔化利用,積極倡導能源、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 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建立和完善我國能源安全體系
為保障能源安全,我國一方面應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完善能源法律法規,建立能源市場信息統計體系,建立我國能源安全的預警機制、能源儲備機制和能源危機應急機制,積極倡導能源供應在來源、品種、貿易、運輸等方式的多元化,提高市場化程度;另一方面應加強與主要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的對話,擴大能源供應網路,實現能源生產、運輸、采購、貿易及利用的全球化. 樓主,看我粘貼的這么辛苦,採納我吧 ——czh製作。
㈥ 高中地理問題研究為什麼停止開發北大荒學科網
東北以前是稱作北大荒,然後被開發成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由於人們對東北濕地的過度開墾,許多動植物減少,生物多樣性減少,加上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污染,讓人們認識到了過度開墾的危害性吧
㈦ 高中地理問題
3.南疆塔里木河流域沙地。該區域包括天山山脈以南、昆侖山脈以北的塔里木盆地專。這里包括塔里木河中屬下游、和田河、車爾臣河流域、羅布泊等,原本有許多沼澤地帶,生長著大面積胡楊林、梭梭林等固沙植物。但由於塔里木盆地邊緣人口劇增,大量開墾農田、建設果園、大辦工廠、擴大城市規模,截流大量生態水變成生產生活用水,使塔里木河九大水系的幹流失去地表水聯系,最終使下游的大片沼澤乾涸,大面積天然固沙植物枯死,使原本是沉沙落沙地區變成了現在的揚沙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