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地理高考時間
① 山東高考理科分數會加上歷史 地理 政治嗎
1、山東省高考取來消了源沿用多年的「3+X+1」中的「1」,即基本能力測試,改為「3+X」模式,「3」即語文、數學、外語科目,「X」為文科綜合或理科綜合。在分值上,文綜和理綜分值各由240分提高至300分。外語科目中聽力測試取消,但外語科目滿分仍為150分。
2、2014年起,山東省夏季高考考試科目實行"3+綜合"模式。"3"指語文、數學、外語三個科目,是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數學分數學1(適用於文史方向)和數學2(適用於理工方向);外語分英語、日語、俄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等語種;"綜合"分綜合1和綜合2。綜合1包括政治、歷史、地理三個科目;綜合2包括物理、化學、生物三個科目。
科目分值及考試時間。語文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鍾;數學150分,考試時間120分鍾;外語150分,考試時間120分鍾;綜合300分,考試時間150分鍾;總分750分。
② 高考地理生物什麼時候考
今年就不考試了!!!
③ 高考地理考哪幾本書
必修三本書:
1、必修1自然地理。
2、必修2人文地理。
3、必修3區域地理。
選修六本書:
1、選修1宇宙與地球。
2、選修2海洋地理。
3、選修3旅遊地理。
4、選修4城鄉規劃。
5、選修5自然災害與防治。
6、選修6環境保護 。
(3)山東地理高考時間擴展閱讀:
地理學習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1、依綱據本,掌握地理原理、規律
①先將書讀厚:在書上作讀書筆記,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點。
②再將書讀薄:將知識整理歸納形成主幹,構建自己的「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指用圖示的方法來表達人們頭腦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論等,把隱性的知識顯性化、可視化,便於思考,交流與表達。
它是由節點、連線組成的知識網路圖,節點表示概念,連線表示概念之間的聯系,組成的網路知識結構表示某一個主題及其層次。
2、利用課本,學會舉一反三
做到舉一反三,尋找同類地理事物的一般特點和規律。在復習中要跳出教材的局限,適當拓寬知識面,在思考問題時,有一定的鋪墊,能觸類旁通,思路靈活。
3、利用課本總結和歸納,掌握地理學習的規律。如:
區域地理(大洲或國家):位置、范圍、人口、地形、氣候、河湖、資源、工農業、交通、城市。
高中地理:分布(區位選擇)、成因、特點、問題、解決措施。
4、巧妙記憶地理知識
①諧音記憶法。例:地殼中含量最豐富的自然元素:氧、硅、鋁、鐵、鈣、鈉、鉀、鎂。
②口訣記憶法。例:我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兩湖兩廣兩河山,五江雲貴福吉安;川西二寧青甘陝,內重台海北上天,港澳特別行政區,一國兩制已實現。
④ 山東省高考理科考地理嗎
山東高考是自主命題,語文數學英語是必須考試的科目,理科綜合能力測試和文科綜合能力測試選考其中一科就可以了,然後再考試基本能力測試,地理是文科綜合的一部分,也就是說文科考生要考試的,理科考生不考試。
⑤ 山東高考歷史 地理 政治 文科考點
必考內容
第一部分 經濟生活
1.貨幣
(1)貨幣的本質
商品的基本屬性
貨幣的產生與本質
貨幣的基本職能
金屬貨幣與紙幣
(2)貨幣的種類與形式
貨幣與財富
結算與信用工具
外匯和匯率
2.價格
(1)價格的決定與變動
價值與價格
價值決定價格
價值規律及其表現形式
供給與需求
影響(均衡)價格的因素
(2)價格變動對經濟生活的影響
價格變動對消費者的影響
價格變動對生產的影響
價格變動對需求量的影響
3.消費
(1)消費及其類型
影響消費的因素
消費類型
消費結構
(2)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消費心理
消費行為
4.生產與經濟制度
(1)生產與消費
生產決定消費
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
發展生產的意義
(2)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公有制為主體
國有經濟及其主導作用
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5.企業與勞動者
(1)生產的微觀主體——企業
現代企業的組織形式
公司的類型
公司的組織形式
公司經營與公司發展
企業兼並與企業破產
(2)勞動者
勞動與就業
勞動光榮
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
維護勞動者權益
6.投資與融資
(1)商業銀行
利息、利率與本金
儲蓄存款
中國商業銀行體系
商業銀行的業務
(2)投資
投資收益與投資風險
股票
債券
商業保險
(3)融資
7.個人收入的分配
(1)分配製度
生產決定分配
按勞分配及其作用
我國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2)效率與公平
收入分配方式對效率、公平的影響
提高效率,促進公平
8.國家收入的分配
(1)財政收入與支出
財政收入的構成
稅收與財政的關系
影響財政收入的因素
財政支出
財政支出的構成
財政收支平衡
(2)財政的作用
財政與基礎設施工程
財政與宏觀調控
財政與人民生活保障
9.征稅與納稅
(1)稅收及其種類
稅收
稅收的基本特徵
稅收的種類
稅收的作用
(2)依法納稅
納稅人
負稅人
依法納稅
10.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市場經濟基本原理
市場與計劃
市場調節及其弊端
市場配置資源
市場秩序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
宏觀調控
11.科學發展觀和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
(1)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
小康社會
經濟建設的要求
(2)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科學發展觀
經濟持續協調發展
12.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
(1)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及其表現
跨國公司
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2)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
對外開放
國際經濟組織
國際經濟合作
「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戰略
第二部分 政治生活
1.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國的國家性質
憲法對我國國家性質的規定
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與特點
人民民主的廣泛性和真實性
人民民主專政是正義的事情
我國政府關於人權問題的觀點
(2)我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
我國公民享有的政治權利
我國公民必須履行的政治義務
我國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
(3)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的途徑和方式
我國的選舉制度及選舉方式
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多種方式
公民直接參與民主決策的意義
我國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義
我國公民的民主監督權和實行民主監督的合法渠道
公民要負責地行使民主監督權利
2.我國的政府
(1)我國政府的職能和責任
我國政府的主要職能
我國政府的作用
我國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則
(2)政府權力的行使與監督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義和要求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對政府權力進行制約和監督的意義
我國行政監督體系
(3)政府的權威
政府的權威及其體現
我國政府權威的來源和樹立
3.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1)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設機關的法律地位
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
人大代表的產生
人大代表的職責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本內容
人民代表大會與其他國家機關的關系
(2)我國的政黨制度
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執政地位的確立
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和指導思想
不斷完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
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
(3)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
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的法制化進程
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
我國的宗教政策
4.當代國際社會
(1)國際社會的成員
主權國家
國際組織
聯合國
(2)處理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
國際關系及其決定因素
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
(3)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
時代的主題
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
中國政府關於建立國際新秩序的主張
(4)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宗旨和立場
我國對外關系的基本准則
我國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
我國的和平發展道路
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
1.文化與生活
(1)文化與社會
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文化的形式
文化的社會作用
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文化與綜合國力
(2)文化對人的影響
文化對人的影響的表現
文化對人的影響的特點
豐富精神世界,促進全面發展
2.文化傳承與創新
(1)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
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表現
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
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
文化傳播的多種途徑
現代文化傳播手段的特點
推動文化交流的意義
(2)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傳統文化的特點及其影響
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影響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
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3)文化創新
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文化創新的意義
創新與繼承的關系
創新與借鑒、融合
堅持文化創新的正確方向
3.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
(1)燦爛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中國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貢獻
(2)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的時代特徵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徑和意義
4.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1)走進文化生活
文化市場與傳媒商業化的影響
發展大眾文化的要求
如何看待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與繁榮
如何看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發展先進文化的指導思想和要求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
(3)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和主要內容
思想道德建設在文化建設中的地位
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
社會主義榮辱觀與公民道德基本規范
思想道德修養與科學文化修養
第四部分 生活與哲學
1.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1)哲學是什麼
哲學與世界觀和方法論
哲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哲學與時代精神
哲學的作用
(2)哲學基本問題
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成為哲學基本問題的根據
(3)唯物主義及其形態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特點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特點
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特點
(4)唯心主義及其形態
主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
(5)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歷史條件
(6)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
(7)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2.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1)哲學的物質概念
自然界的物質性
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2)哲學的運動概念
運動和物質的關系
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
(3)物質運動的規律
規律的概念
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
(4)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的起源
意識的生理基礎
意識的內容與形式
(5)意識的能動作用
意識能動性的特點
意識能動性的表現
(6)客觀規律與意識的能動作用
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7)實踐
實踐的概念
實踐的特點
(8)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實踐是認識的動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9)真理
真理的客觀性
真理的具體性
真理的條件性
真理和謬誤
(10)認識過程
認識的反復性
認識的無限性
3.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
(1)唯物辯證法
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2)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
聯系的普遍性
聯系的客觀性
聯系的多樣性
(3)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系統優化方法
(4)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
發展的概念
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
發展的量變與質變狀態
(5)唯物辯證法的矛盾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6)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
(7)辯證的否定觀
辯證否定
形而上學的否定觀
(8)唯物辯證法與創新意識
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
創新的社會作用
4、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
(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
(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
(4)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社會發展的實現方式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特點
(5)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的概念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
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6)人生價值
價值和價值觀
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7)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客觀依據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階級性
價值沖突及評價標准
(8)價值的創造與實現
價值的實現方式
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第五部分 時事政治
1.年度間國內外重大時事(上年度4月至考試當年3月)
2.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現階段的基本路線和重大方針政策
選考內容
選考一 國家和國際組織常識
(5個綱17個目22個點)
1.各具特點的國家形式和國際組織
(1)政體
國體與政體的關系
專制政體與民主政體
國家管理形式的多樣性
(2)現代國家的結構形式
國家形式
單一制與聯邦制的區別
(3)國際組織
現代國際組織的發展
國際組織在國際社會中的作用
2.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以英國和法國為例
(1)英國的君主立憲體制
(2)法國的民主共和體制
(3)英、法政治體制比較
3.聯邦制、兩黨制、三權分立:以美國為例
(1)美國兩黨制的實質
(2)美國聯邦制的特點
(3)「三權分立」制的實質
4.民主集中制: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組織和活動原則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我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
(2)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和活動原則
(3)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西方議會民主制度的區別
(4)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
5.日益重要的國際組織
(1)聯合國
(2)世界貿易組織
(3)歐洲聯盟
(4)中國與國際組織 選考二 公民道德與倫理常識
(4個綱11個目15個點)
1.公民道德建設的內容與要求
(1)公民道德建設
我國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
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
(2)公民的道德生活
社會公德
家庭美德
職業道德
2.辨析現代經濟活動中的倫理要求
(1)誠信倫理
(2)競爭倫理
(3)職業倫理
(4)注重效率、維護公平
3.面對科技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倫理沖突
(1)科技發展與觀念更新
(2)現代科技的倫理准則
生命科技發展的倫理問題
網路科技運用的倫理問題
4.解決環境中的倫理困惑
(1)人與自然關系的倫理要求
(2)可持續發展的倫理要求
(3)解決全球環境問題的倫理要求
⑥ 地理什麼時候被納入高考范圍,曾經在什麼時候中斷過
78年恢復高考就有了啊 曾經在九十年代中期中斷了幾年 但是後來又恢復了
⑦ 我是個快高考的學生,問一下,有關於山東歷史和山東地理的有關知識,謝謝個位知道的人幫忙整理一下,謝謝了~~
地理:
山東省簡稱魯,位於黃河下游,太行山以東,黃海、渤海之濱,省會濟南。轄濟南、青島等17地級市,章丘等31縣級市和61縣。面積15萬平方千米,總人口9079。沿海有
島嶼290多個。地形以平原丘為主,可分魯西北平原、魯中南山地丘陵、膠東低山丘陵、
膠萊平原等四部分。主要河流黃河、大運河,湖泊有微山湖、昭陽湖等。絕大部分地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以礦產和海洋資源占優勢。煤、石油、黃金等儲量較大,石油以勝利油田為重要產地。海鹽資源和沿海湖區鳥類資源極為豐富。工業較發達,以能
源、機械電子、化工、紡織、食品等為主。機械工業中濟南機床、青島鐵路機車、家用
電器、煙台鍾表等產品馳名全國。食品中啤酒、花生油等在國內外市場具有優勢。是我
國農業發達省份,主要農作物小麥、玉米、花生、水果產量均居全國首位,薯類、棉花
等居全國前列。溫帶水果和淺海灘塗殖的對蝦、貝類、海帶均聞名於世。山東別稱齊魯,歷史悠久,是我國古代儒家創始人孔子、孟子的故鄉,又有山、泉、湖、海等眾多旅
游資源;曲阜、聊城、臨淄等6個城市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泰山、嶗山、膠東半島海
濱等3處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36處,並辟有黃河口、嶗山
等22個國家森林公園和長島等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沂蒙山區有解放時期孟良崮戰役
遺址,棗庄市有台山莊抗日戰爭紀念館。特產海鮮和溫帶果品,德州扒雞、青島啤酒、
即墨老酒、濰坊風箏、淄博陶瓷等享譽全國,魯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
歷史:
山東,金代以前為地理概念,泛指崤山、華山或太行山以東的黃河流域廣大地區。金
代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東東、西路統軍司,山東遂成為正式行政區劃名稱。明代山
東布政司(又稱行省)管轄6府、104縣,大致奠定了今山東省行政區域范圍。清代山東
基本沿襲明代山東的版圖,稱山東省。因西周封邦建國時,今山東境內曾存有齊、魯
、曹、滕、衛諸國,周公旦封於魯,所以現在山東又簡稱「魯」。
清末,山東省有濟南、東昌、泰安、兗州、沂州、曹州、登州、萊州、青州、武
定10府,濟寧、臨清、膠州3個直隸州,共轄8個散州96個縣。中華民國初期,劃分為
濟南、濟寧、膠東、東臨4道,屬縣107個。1928年廢道,各縣直屬省。1937年10月,
日軍侵佔山東,國民黨省政府流亡。1938年7月,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發出關於恢
復縣、區、鄉政權的指示,到年底有12個縣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1939年7月,中共
山東分局將山東劃分為3個區和2個特區:膠濟路南、隴海路北、津浦路東為一區,津
浦路西為二區,膠東為三區,湖西、清河為特區。1940年8月,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
委員會成立,下轄16個專員公署,88個縣。1943年9月,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
改名為山東省行政委員會,下設5個主任公署及濱海直屬專員公署,共轄18個專署和
92個縣級政權。1945年8月,山東省行政委員會改為山東省政府,下設5個行政公署,
共轄21個專署、119個縣。
山東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山東人--「沂源人」,可以把山
東的歷史上推到四五十萬年以前。新石器時代早、中期的滕縣北辛文化,距今也有7
千年左右。舉世聞名的原始社會末期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都是在山東首先發現的
。自夏朝開始,山東進入奴隸制社會。商朝建立以前,山東是商族活動的中心,商前
期的五次遷都,有三次在山東境內。商朝建立後,山東仍是其統治的中心地區。西周
實行「封邦建國」之策,封呂尚於齊,封周公旦於魯,另外尚有曹、滕、衛諸國。齊
國「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魯國融合周文化與東方文化,為「禮
儀之邦」。
公元前594年,魯國的「初稅畝」,表明在魯國已出現封建生產關系的萌芽。公
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了統一的封建王朝,齊是最後被滅的一個諸侯國。自此
以後,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山東地區雖有時也曾為割據勢力所盤踞,但總的來
說,則是屬於歷代封建皇朝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山東地區素以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著稱於世。秦漢時期,今山東地區號稱「膏壤
千里」,農業經濟發達,所產糧食不斷溯黃河西上,運往關中地區。西漢時期,山東
地區有人口1700餘萬,戶390萬,佔全國當時人口的30%,人口密度居全國首位。後
來雖經東漢末年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戰爭破壞,但同全國其他地區相比,山東仍不失
為經濟中心。隋初,山東各州縣遍置糧倉,戶口佔全國總戶數的21%。唐代開元天寶
年間,每年要將山東幾百萬石粟米漕運至關中。開元年間,「海內富實,米斗之價錢
十三,青、齊間斗才三錢。絹一匹,錢二百。」到了唐後期,雖經戰亂,但山東農業
生產仍在發展,「田疇大辟,庫倉充積」。宋金元時期,山東地區承受的封建剝削尤
重,並不斷遭受外來的侵擾和野蠻統治,經濟處於滯退狀態。元代山東有38萬戶,1
26萬人,與金代相比,戶減約75%,人口減約87%。明初,「多是無人之地」,統治
者不得不採取獎勵人民墾荒的措施,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時,山東耕地面積達到
7240萬余畝,為北宋時期的2.4倍,居全國第三位。清康熙年間又增至9000餘萬畝。
山東的冶鐵業起源很早,春秋初年,齊國已使用鐵制農具。西漢時,武帝在全國
設置鐵官48處,山東就有18處。唐朝的兗州是礦冶中心,萊蕪有鐵冶13處、銅冶18處
。北宋時萊蕪鐵冶規模更加擴大,與江蘇利國監同為京東兩大鐵冶中心。明朝初年,
山東年產鐵315萬余斤,居全國第三位。山東的其他礦產也很豐富,宋時登、萊二州
產金,元豐年間登州、萊州的黃金產量佔全國的90%。明初,濟南、青州、萊州三府
歲采鉛32萬余斤。清朝山東煤礦已大量開采,最著名的是嶧縣煤礦,乾嘉時期,北運
京師、奉天,動輒數百萬石。
山東的紡織手工業舉世聞名。戰國時期,齊國即號稱「冠帶衣履天下」。臨淄、
定陶、亢父(今濟寧)是漢代三大紡織中心。所產紡織品數量多、質量好,源源不斷地
通過「絲綢之路」輸往西域等地。因此,當時山東地區是「絲綢之路」的主要源頭之
一。唐代兗州的鏡花綾、青州的仙紋綾,都是馳名全國的紡織品。宋代在青州設立織
錦院,專門織造高級紡織品。宋神宗時,在山東「和買」絹帛,每年達30萬匹左右。
明清時期,濟南、濟寧、臨清等城市都有較發達的紡織手工業,有的地方還出現了帶
有資本主義萌芽性質的手工工場。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山東經濟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道路。由於外
國資本主義的經濟掠奪,近代山東經濟形成畸形發展的局面。農村封建土地所有制仍
然頑固地保存著,土地集中的現象普遍存在。在封建勢力盤剝下的農民和手工業者,
又受到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洋貨在山東的傾銷,使大量手工業者和小商販破產
失業。農民日趨貧困,自然經濟逐漸瓦解。隨著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產生和發展,山東
也出現了近代工業。在濟南有從事軍工生產的機器局;在棗庄、淄川、平度等地有煤
、鉛、金等礦業生產;在煙台有張裕釀酒公司、繅絲廠、蛋粉廠等輕工業。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初期,歐美帝國主義忙於戰爭,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
侵略,山東民族工業曾一度得到發展。至20世紀30年代,達到建國前的最高水平。
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山東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的侵佔區,他們重點掠奪山東
的「二白二黑」,即食鹽、棉花和煤、鐵。對戰火中餘存的工業,他們採取「軍事管
理」「中日合辦」等手段加以奪取,迫使大部分民營工業陷於絕境。在農村他們強占
土地,征調勞工,對抗日根據地實行慘絕人寰的「三光政策」。據1945年12月的不完
全統計(缺當時未解放地區,魯中、魯南新解放區,部分機關的數字),八年抗戰期間
的損失:死亡668143人,抓壯丁393259人,掠走牲畜10797921頭,糧食1178486公斤
、農具2542844件,燒毀房屋1151186間。山東地區小麥等11種作物耕種面積1941年比
戰前減少16%,小麥、玉米、水稻、棉花、煙草均減產50%以上,農業遭到極大破壞
。農村手工業進一步衰落。整個經濟瀕於崩潰。抗戰勝利後,由於國民黨政權的貪污
腐敗,山東國統區的經濟陷於全面崩潰。
而在中國***領導下的山東解放區,隨著各級人民政權的建立,新民主主義經
濟得以發展壯大。建立了財稅金融貿易機構,發行解放區貨幣,進行了排擠敵偽貨幣
的斗爭,開展輸入輸出貿易,繁榮解放區市場。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發展壯大,為抗日
戰爭及之後的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山東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也是古代文化的中心。這里曾產生過許多傑
出的思想家、科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藝術家。在學術思想方面,有孔子
、孟子、顏子、曾子、墨子、荀子、莊子、鄭玄、仲長統等;在政治軍事方面,有管
仲、晏嬰、司馬穰苴、孫武、吳起、孫臏、諸葛亮、戚繼光等;在歷史學方面,有左
丘明、華嶠、崔鴻、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