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地理 » 高考地理技巧

高考地理技巧

發布時間: 2021-01-29 03:56:11

高考地理答題方法與技巧有哪些

1.
去偽存真——排除法

排除法就是利用選擇肢錯誤或題干與選擇肢邏輯不相符,將錯誤答案排除得出正確答案的方法。運
用排除法,如果正確答案不能一眼看出,應首先排除明顯是荒誕、拙劣或不正確的答案。一般來說,對
於選擇題,尤其是單項選擇題,正確的選擇答案幾乎直接來自教材或信息,其餘的備選項要靠命題者自
己去設計,即使是高明的命題專家,他所寫出的備選項也有可能一眼就能看出是錯誤的答案。盡可能多
排除一些選擇項,就可以提高選對答案的概率。

當我們對某道題所要選的正確選項不能確定時,可用排除法,該方法的一般步驟如下:

第一步:全面分析題乾和圖表內容。審題干時要逐字逐句觀察題乾的文字性敘述,充分全面地挖掘
題乾的規定性要求。

第二步:由已知條件出發,找出答案中的錯誤選項,並將其一一排除,縮小選擇的范圍。

2.
排同存異——比較法

比較法往往用於選項的比較,在
4
個選項中,往往對題干信息分成兩種判斷,對兩種判斷再進行的
不同表述。經過比較找出選項之間的共同點和不同點。主要考查學生對地理事物、原理和規律的理解深
度、

廣度和准確度,通過橫向或縱向比較,考查學生對比較法的掌握程度。

若在選項中出現兩個或兩個以上選項表達意思一致時,可用比較
(
排同存異
)
法,該方法的一般步驟
如下:

第一步:對各個獨立的選項進行分析,尋找出它們的共性與個性,初步確定正確選項。

第二步:結合所學地理知識,運用對比、綜合等思維方式,進行分析,再次確認正確選項。

3.
優勝劣汰——優選法

該法常用於人文地理選擇題的判斷。
適合運用優選法的選擇題的各選項都不同程度地與題干有聯系,
不同於一般的正誤關系,因此,不要輕易地否定一個選項,解題時要通過對比,分析其「質」、「量」
與題乾的相符度,從而選出最符合題意的選項。這類試題要求對每個選項都讀明白,比較鑒別,優勝劣
汰,在眾多的答案中尋找最佳的答案。

當選項中有多項合理,但題干中的設問又有限定詞,如「最」、「主導」、「第一」等字樣時,要
在選項中選出最符合題意的選項,此時常用優選法,該方法應用步驟一般如下:

第一步:找出設問限定詞。細讀題干內容,尤其是設問,在設問中的「最」、「主導」、「第一」
等限定詞上做好記號。

第二步:結合題干,比較選項,進行優選。優選時往往要結合題干信息,從題干信息判斷最佳選項。

4.
追根溯源——逆推法

逆向思維包含多種形式,常見的形式有:逆用知識、逆向推理、反證法等。突破思維障礙的關鍵是
結合題目給定的信息,逆向思考,合情推理,最終找到解題思路。執果索因,使思維順序倒逆,選擇出
這一結果或結論的原因或條件。逆推法
(
逆向思維
)
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和思維形式,是創造性思維的
重要特徵之一,它有利於拓展思路、活化知識、提高解題能力,又有利於防止思維的僵化、克服習慣性
思維。

當設問出現「原因」、「影響因素」、「結果」等詞語時,該類選擇題為因果型選擇題,常用逆推
法,該方法一般步驟如下:

第一步:逐字逐句審讀題干,弄清「因」或「果」。

第二步:假定選項正確,然後把它放到條件中去檢驗,從而逐一排除或確定。

⑵ 高考地理答題技巧

高考地理答題沒有什麼技巧的,還是要靠刷題和多學一些基礎知識。

⑶ 高考地理怎麼考高分 地理答題技巧及套路

復習高中地理如下要求:抓"概念"、重"消化"。在學習地理時,要重視概念的學習,版要對所有的地權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夾生飯。掌握了這些原理、法則和規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說服力做就能做到舉一反三,尋找同類地理事物的一般特點和規律。總結和歸納,掌握地理學習的規律。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下冊、選修教材一和選修教材二),主要屬於文科內容,適合採用文科的學習方法,加強記憶非常重要。學習人文地理側重於觀點、方法的運用,結合實際進行評價與反思。

⑷ 現在還有60多天高考,大一大二的學哥學姐救救我、教教我地理答題技巧和怎麼學好地理、、

高中地理綜合題的分析思路和答題方法集錦
一、影響日照時間長短的因素(如重慶市年日照時數僅1200多小時)
1.晝長; 2.地勢(地勢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時間長); 3.天氣氣候狀況。
二、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因素(即影響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的因素)
1.太陽高度(即緯度);2.天氣狀況;3.地勢;4.空氣密度。
如為什麼青藏高原太陽輻射最強?
①緯度較低,太陽高度較大;②晴天多;③地勢高;④空氣稀薄,大氣潔凈。
三、影響氣溫高低的因素
1.緯度;2.地形、地勢;3.下墊面性質(海陸位置、植被狀況、洋流等);4.天氣狀況。
四、影響氣溫年較差的因素及變化規律
1.緯度:低緯小,高緯大;
2.下墊面性質:海洋小於陸地,沿海小於內陸,有植被的小於裸地;
3.天氣狀況:雲雨多的地方小於雲雨少的地方。
氣候的海洋性越強、氣溫年較差越小(最熱月氣溫在2或8月);氣候的大陸性越強、年較差越大(最熱月氣溫在1或7月,且秋溫大於春溫)。
五、影響氣溫日較差的因素及變化規律
1、緯度或太陽輻射:低緯區大於高緯區
2、季節變化:夏季大於冬季
3、下墊面:海小於陸、林地小於沙地、同一位置地勢越高氣溫日較差越小
六、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則是調洪,做法是修水庫、植樹造林;中游:治理原則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庫,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則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開挖河道。
七、河流洪澇災害的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主要從三個方面考慮:水系特徵、水文特徵、氣候特徵)
人為原因(主要從三個方面考慮:植被破壞、圍湖造田、佔用破壞河道)。
例如,長江洪災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徵:
(1)流域廣,支流多;
(2)中上游植被破壞嚴重,含沙量增大;
(3)中下游多為平原,(荊江段)河道彎曲,水流緩慢,水流不暢。
2.水文特徵:流經濕潤地區,降水豐沛,幹流汛期長,水量大。
3.氣候特徵:有些年份,氣候異常,流域內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濫。
(二)人為原因:
1.過度砍伐,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加劇,造成流域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削峰補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積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圍湖造田,泥沙淤積,從而導致湖泊萎縮,調蓄洪峰能力下降。
3.此外,人類活動佔用及破壞河道。
八、分析河流水能豐富的原因
主要從兩個方面分析:一是流速(位於地勢階梯過渡地帶,河流落差大);二是徑流量大(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積的大小、蒸發量的大小)。
(一)凌汛的形成條件
凌汛的形成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有冰期(時間在初春解凍和初冬封凍);二是流向較高緯。在我國凌汛最嚴重的是黃河,主要發生在上遊河段和下遊河段(即山東河段)。
(二)潛水等水位線的應用
判定潛水的流向:垂直於潛水等水位線從高水位指向低水位的方向,即為潛水流向。
潛水面的坡度(潛水水力坡度):確定潛水流向之後,在流向上任取兩點的水位高差,除以兩點間的實際距離,即為潛水面的坡度。
潛水埋藏深度:等水位線與地形等高線相交點,二者高程差即為潛水埋藏深度。若所求地點的位置不在等水位線與地形等高線交點處,則可用內插法求出該點地面與潛水面的高程,潛水的埋藏深度即可求得。
潛水與地表水的相互關系:根據潛水流向來判定,用垂線法或切線法解題。
利用等水位線圖合理地布設取水井和排水溝:為了能最大限度地使潛水流入水井和排水溝,一般應沿(平行)等水位線布設水井和排水溝。
(三)解決缺水問題的措施
主要從開源和節流兩個方面入手:保護有限的水資源,防止水污染;開發水資源,提高供水能力;加強用水管理,增強節水意識,提高用水效率,控制需水量的增長;控制人口增長。
九、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雪線是指永久冰雪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響因素有兩個:一是0'等溫線的海拔;二是降水量的大小(影響降水
量的因素是坡向,即迎風坡降水量大),因此,喜馬拉雅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線低。
註:可根據該特點來判斷迎風坡或背風坡。
十、影響山地垂直自然帶譜的因素
一是山地所處的緯度(緯度越高帶譜越簡單);二是山地的海拔(海拔越高,帶
譜可能越復雜)。
另外,影響同一帶譜分布的海拔高度主要取決於熱量(即陽坡和陰坡)。
十一、衛星發射基地的區位選擇
自然因素(氣象條件需要天氣晴朗,地球自轉的線速度:取決於緯度和地勢,
地形平坦開闊);人文因素(地廣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國防安全需要)。
十二、開鑿隧道問題
開鑿隧道應注意兩個問題:一是滲漏問題;二是塌方問題。因此,開鑿隧道要
選擇在背斜處,因為背斜岩層向上拱起,地下水向兩側滲流,不容易發生滲漏問
題;並且,背斜為穹形構造,不易塌方。
十三、水庫壩址的區位選擇
主要考慮以下3個方面:1.選在河流較窄處或盆地、窪地的出口處(因為工程量小,工程造價低);2.選在地質條件較好的地方,盡量避開斷層、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誘發水庫地震;3.考慮佔地搬遷狀況,盡量少淹良田和村鎮。
十四、農業區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條件
土地(地形、土壤)+氣候(光照、熱量、降水、晝夜溫差)+水源(指灌溉水源)
註:自然因素的改造:通過培育良種、改良耕作制度等技術改革,擴大某種農作物的區位范圍;另外,人們根據經濟技術條件,對不適宜農業生產的自然因素進行改造,使之適宜發展農業。
(二)社會經濟因素
1.市場:市場需求量最終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市場區位及需求的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最為突出。
2.交通運輸: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農產品保鮮、冷藏等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即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減小。在最適宜的地方形成區域專業化生產,從而形成區域性或世界性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阿根廷5國成為世界主要商品糧生產國;荷蘭、丹麥、紐西蘭等成為世界主要的乳畜產品供應國;拉丁美洲、非洲以及東南亞和南亞成為世界熱帶經濟作物的生產基地。
3.政策 4.勞動力 5.科技 6.工業基礎
十五、如何分析某一作物生長的氣候條件
1.從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兩個方面去分析;
2.從光照、熱量、降水、晝夜溫差、氣象災害等方面去分析;
3.從春、夏、秋、冬4個季節的氣候條件分段分析。
例如,試分析華北地區棉花生長的氣候條件。
有利條件: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秋季雨水少,天氣晴朗,有利於棉花後期生長和收摘。
不利條件:播種期適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十六、工業區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條件:位置、土地、水源。
(二)經濟因素:農業基礎、原料、燃料、市場、交通、勞動力、技術。
(三)社會因素:政策、個人偏好、工業慣性、社會協作條件、國防安全需要、社會需要、歷史條件、政策。
(四)環境因素:主要用於微觀布局。
工業區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諸多的區位因素中,某種工業的區位選擇所要考慮的主導因素可能只有一個(或少數幾個),因此,在現實的區位選擇中,要首先考慮其主導因素或具有明顯優勢的條件。
註:①原料地對工廠區位的影響逐漸減弱(原因是工業所用原料的范圍越來越廣,可替代原料越來越多,加上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②市場對工廠區位的影響在逐漸加強;③沿海、沿江港口、鐵路樞紐、高速公路沿線地區,對工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④信息通信網路的通達性越來越重要;⑤勞動力素質對工業區位的影響在逐漸加強。
十七、區域工業發展條件分析
(一)分析思路
某地發展工業的條件,一般從以下幾方面來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自然資源條件;農業基礎(農業可以為工業提供糧食、副食品、原料、勞動力等);交通條件;市場條件;勞動力條件;技術條件;歷史條件;政策條件等9個大的方面。
註:①在分析某地工業發展條件時,不需要把每個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當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②分析時應從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兩個大的方面去分析。③要有血有肉,適當地闡釋,切忌簡單地羅列幾個關鍵詞。
(二)舉例
例l:分析我國沿海四大工業基地發展工業的條件是:
(1)均位於我國東部沿海,海運方便,有利於對外開放,鐵路、公路、水運、管道運輸連接國內各地,便於物資、人員、信息交流;
(2)當地及鄰近地區資源或原料豐富,如,遼中南地區的鐵、石油,京津唐地區的煤、鐵、石油、海鹽、棉花等;
(3)京津唐和滬寧杭地區科技力量雄厚,遼中南地區工業基礎好,珠江三角洲靠近港澳台和東南亞,為僑鄉,有吸引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優勢;
(4)四大基地中有不少的開放城市和經濟特區,享有發展經濟的優惠政策。
例2:上海建立大型鋼鐵企業的有利條件是什麼?海南為何目前仍沒有建立
鋼鐵企業?
上海無煤無鐵,缺乏原料、燃料,它之所以能發展鋼鐵工業具有以下有利條件:
(1)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上海位於長江人海處,居我國大陸南北沿海航運中
點,京滬、滬杭兩條鐵路在此相接,是水陸交通樞紐。可以利用便利海運、廉價的河運從內地和國外輸入煤鐵,發展臨海型鋼鐵工業。
(2)接近消費市場。上海市是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上海所在的長江三角洲工業區又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區,各種工業的發展需要消耗大量鋼鐵,建立鋼鐵企業,可以就地消費,減少運輸費用,降低成本。
(3)工業用水方便。上海位於長江人海口,大型現代化寶山鋼鐵聯合企業就建立在長江之濱,工業用水極為方便。
(4)技術力量雄厚。上海工業的發展有悠久的歷史,是我國沿海地區老工業基地,知識技術密集,高等教育、科學技術都很發達,能為我國生產高、精、尖、新的產品,為全國鋼鐵企業培養和輸送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
海南島雖然蘊藏著豐富的富鐵礦,但由於能源短缺,開發較晚,技術落後,市場狹小,目前還沒有建立大型鋼鐵企業。自從1988年成立海南省以來,它已成為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海南的鋼鐵工業也會興起的(但須考慮環保的要求和產業的需要)。
十八、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一)自然因素
1.地形: (1)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位於平原地區。因為平原地區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且有利於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築投資,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區,也是城市發育的理想環境。 (2)在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居住條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3)山區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
2.氣候:世界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中低緯度氣溫適中,降水適度的沿海地區。
3.河流:河流對城市區位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供水和運輸功能上。城市最容易出現在河運的起點或終點、河流的匯合處、河口以及過河點。
(二)社會經濟因素
1.自然資源; 2.交通; 3.政治、軍事、宗教; 4.科技和旅遊。
十九、交通遺輸網中「線」的區位因素分析方法
包括社會經濟因素——決定因素;自然因素——制約區素;科技因素——保障因素。
1.從自然因素考慮歸納如下:
(1)地形:地勢平坦,對交通線的選擇限鍩目少;地形起伏大,鐵路多要築洞架橋;工程難度大,公路、管道需沿等高線延伸,延長里程;河流湍急,不利航行;但對航空影響小。
(2)地質:喀斯特地形——防塌陷、滲漏;地質不穩定一加固地基,避開斷層等。
(3)氣候:暴雨、洪澇、凍土、泥石流——公路、鐵路;氣象災害(大風、霧等)——水運、航空。
(4)土地:少佔耕地,尤其是良田。
2.從人為因素考慮,歸納如下:
(1)合理布局交通網——分配交通線上的客貨運量,獲取最大經濟效益。
(2)經濟:經濟發展了——客貨運量大增,資金充足;反過來,交通建設——加快物資流通,促進區域發展。
(3)資金——盡量減少橋梁、隧道,縮短里程,節省投資。
(4)人口分布——盡量聯系城鎮、人口稠密區,最大限度受益。
(5)污染——干線不要穿過城區,遠離重要文物古跡等。
(6)政治:京九線—一維持香港穩定與繁榮;進藏鐵路一加強援藏,鞏固國
防等。
(7)科技——如在凍土上修築鐵路的技術已解決等。
註:公路選線的分析方法:
(1)國道選線的一般原則:路線基本方向以直達運輸為主,並適當照顧沿線重要經濟點,盡量縮短線路長度,以節省運營時間。
(2)地方性公路選線的一般原則:地方性公路以滿足地方經濟發展和居民的
需要為主,可以盡量多地通過當地的居民點、鐵路車站、碼頭等。
(3)公路選線的一般原則:
①從宏觀上要考慮自然、社會經濟、科技等因素;
②從微觀上考慮是在交通量最大、線路最短、佔用耕地最少三者之間尋求平衡。
二十、交通運輸網中「點」的區位因素
1.交通運輸點的區位選擇同樣也要受社會經濟、技術、自然等因素的影響,但是不同的點其主導因索是不同的。如對港口來說,自然因素起著基礎和決定作用;而對火車站、汽車站、航空港來說,社會經濟因素起主導作用。從總體上說,點的區位選擇需要考慮以下因素:
火車站、汽車站、航空港需要考慮場所條件、交通條件、客貨流集中程度等
港口需要考慮自然條件(水域、陸域);社會經濟條件(經濟腹地、城市等)
2.影響港口的區位因素
(1)水域條件(包括航行條件、停泊條件)
河港:沿河,水深、流緩、河寬、少淤——提供淡水和空間
海港:沿海,水深、港闊、易靠岸、有避風浪的海灣
(2)築港條件
地質穩定、地形平坦、坡度小——有利於安排建築用地、港口設備。
(3)腹地條件
經濟腹地:經濟腹地的大小影響著客貨流量,客貨流量,影響著港口的興衰
經濟性質:決定港口性質(綜合港、專業港)
(4)城市依託:城市為港口提供人、財、物的優勢,有利於港口建設和發展。
(5)政策條件(如天津市濱海新區的港口建設)
自由貿易港
對外開放港口
註:對港口來說,自然因素決定港口的位置;社會經濟因素影響著港口的興衰。兩者缺一不可。
應用:如分析紐約港的主要區位因素:①哈得孫河為港口提供了淡水,避風的深水海港並且保證了入港航道應有的寬度和大量船舶拋錨所需的空間;②哈得孫河口地勢平坦開闊,為港口設備、建築以及紐約市進行合理的平面布局提供了有利條件;③紐約港的經濟腹地是美國最發達的東北部工業區,有多條鐵路通往美國各地;④紐約港以紐約市為依託,紐約市是美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和對外貿易口岸,人、財、物的優勢對港口的建設和發展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3.影響汽車站的區位因素
汽車站區位選擇的總原則是能夠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具體地說,要考慮以下4個要素:①路寬;⑦與市內交通聯系;③與市外交通聯系;④工程量。
4.影響航空港的區位因素
(1)自然條件:航空港對自然條件的要求比較嚴格;①地形:有平坦開闊、坡度適當的地形,以保證排水;②地質:有良好的地質條件;③氣候條件:少雲霧、雷雨和大風。
(2)社會因素:要與市內有便利的交通聯系。
(3)經濟因素:需要建在經濟發達的城市郊區。
二一、交通運輸中的點、線的典型案例與區位選擇
1.京九線、南昆線和青藏線區位選擇的異同
(1)從完善路網、經濟發展需要、人口與城市分布、自然條件、科學技術5個方面加以比較。
(2)突出共同點:社會經濟條件是主導因素,自然條件是限制因素(主要是地形地質條件的限制)。
(3)不同地位:京九線是全國南北干線,南昆線是西南地區出海通道,青藏鐵路有利於開發邊疆,加強西藏和內地聯系。
(4)不同的自然條件:京九線突出溝通五大水系,多穿山跨河;南昆線穿越喀斯特地形;青藏鐵路需穿越高山高寒氣候區,此處地質地貌復雜。
2.「西氣東輸」管道建設的區位因素分析
(1)建設「西氣東輸」管道的主要目的,是把西部塔里木盆地及沿線地區的天然氣輸送到能源緊缺的東部沿海地區,最終到達上海市。
(2)沿線選點的主要區位因素:沿線油、氣田的分布(西段)以及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沿線穿越多座大山,三跨黃河並穿越多條河流。
二二、生態環境問題
1、水土流失問題
我國典型地區:黃土高原---- 產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黃土土質疏鬆 (2)人為原因:①植被的破壞;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輪荒);③開礦。
治理的措施:①壓縮農業用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②植樹造林;③小流域綜合治理。
治理的意義:有利於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
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於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建立良性生態系統;建立生態農業模式,有利於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2、荒漠化問題
我國典型的地區:西北地區(新疆、青海、內蒙古等地)
產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處於內陸地區,降水少;②全球變暖,蒸發旺盛;③鼠害、
蝗害。 (2)人為原因:①過度放牧、過度樵採、過度開墾;②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③交通線等工程建設保護不當。
治理措施: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控制載畜量;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牧;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採伐發菜等
治理意義:有利於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於保護土地資源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有利於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3、乾旱缺水問題
我國典型地區:華北地區、西北、長江中下游地區。
例如華北地區:
產生原因:(1)自然原因:①溫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徑流量小;②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年際變化大; (2)人為原因:①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②水污染嚴重;③浪費多,利用率低。
治理措施:(從開源、節流兩方面去思考分析)①南水北調;②修建水庫;③控制人口數量,提高素質;④減少水污染;減少浪費,提高利用率;⑤限制高耗水工業的發展;⑥發展節水農業;採用滴灌、噴灌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利用率;⑦實行水價調節,樹立節水意識;海水淡化等。
(拓展思考:華北春旱原因:①春季氣溫回升快,蒸發較強②夏季風弱,雨季未到③春耕需水量大,冬小麥返青用水大。 東北地區為何沒有形成春旱:①春季氣溫回升慢,蒸發較弱②有春季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 長江中下游伏旱:7、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廣東冬旱:①冬季盛行大陸風,降水少 ②冬季氣溫較高,蒸發較強 ③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等 沙烏地阿拉伯乾旱:熱帶沙漠氣候,終年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4、土壤鹽鹼化
我國典型地區:黃淮海平原、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等
華北平原鹽鹼化原因:(1)自然原因:①地形低窪; ②春秋季節乾旱,蒸發量旺盛
③土壤中鹽分向地表積聚 ④鹼性土壤 (2)人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治理措施:①引淡淋鹽;②井排井灌;③生物措施;農田覆蓋;④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⑤採取噴灌、滴灌技術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區鹽鹼化
我國典型地區:北方廣大地區和南方城市
產生的原因:過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①控制抽取地下水;②實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國典型地區:珠江口、杭州灣、渤海等,尤其以夏季為盛
產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氣溫高;②靜水;③靜風;④海域相對封閉。(2)人為原因:①沿岸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排入海洋的工業和生活污水多; ②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葯; ③由於海洋開發程度高和養殖業規模的擴大,嚴重的污染了養殖水域。
二三、自然災害(既有天災,又有人禍)
1、洪澇災害
我國典型地區:東北;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產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氣候)①降水持續時間長,降水集中(如長江流域的梅雨天氣);②夏季風的強弱變化(副高強:南旱北澇;副高弱:南澇北旱);③台風的影響;④厄爾尼諾現象(水文水系)⑤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⑥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樹枝狀水系),匯水集中;⑦河道彎曲(荊江河段)。(地形)⑧地勢低窪(海河、珠江)
(2)人為原因:①濫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劇,河床抬升;②圍湖造田;③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設(渭河流域)及其他活動
治理措施:①植樹造林,建設防護林體系;②退耕還湖;③修建水利工程;④裁彎取直,加固大堤;⑤開挖入海河道(淮河);⑥修建分洪區;⑦建立洪水預報預警系統等
2、沙塵暴現象
我國典型地區:西北;華北地區;東北地區也有
產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氣候乾旱,降水少;②快行冷鋒天氣影響,春季大風日數多,風力的吹揚;③地表植被稀少等關;④多鬆散碎屑物 (2)人為原因:①過度放牧、過度樵採、過度開墾、破壞水源、工礦交通建設等;
治理措施:①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②控制載畜量;③營造「三北防護林④退耕還林、還牧;⑤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⑥禁止采扒發菜等
3、地震
我國典型地區:東部台海地區;西南、西北新寧甘地區、太行山-京津唐
形成原因: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劇烈。
造成重大人員和財產損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級大,破壞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淺源地震;發生的時間可能在夜間;誘發其他災害等
減輕災害的措施:積極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和減災意識;建立災害監測預報體系;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提高建築物的抗震強度;植樹造林,建立防護林體系;加強國際合作等。
4、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嚴重
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①地殼運動強烈、山體中斷層發育,岩石破碎;②山區面積廣大,地勢起伏大③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2)人為原因:對植被的破壞
治理措施:恢復植被、水泥護坡
5、咸潮
咸潮多發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區,以冬季最為嚴重
咸潮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哪些?
自然原因: (氣候) ①冬季降水少,氣候乾旱,河流正處枯水期,流量較小;②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地形)③地勢地平,河汊縱橫;(天文)④朔望日天文大潮加劇了咸潮。
人為原因:①人類生產、生活用水增多;②下游無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咸潮發生時可能對當地的自然環境及人類活動帶來什麼危害有:①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②對企業生產造成威脅,生產設備容易氧化、腐蝕,鍋爐容易積垢;③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內的鹽度升高,危害到當地的植物生存。
從長遠看,防治咸潮可採取哪些措施
①加強監測,建立預警機制;②採取調水以淡壓咸;③對河流水資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強統一調度、統一管理;④節約用水
6、台風
台風多發生夏秋季節,主要發生海域為-西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孟加拉灣
台風災害由強風、特大暴雨、風暴潮造成
台風對我國的有利方面:①帶來豐沛降水,緩解長江中下游的伏旱,②緩解高溫酷暑天氣
如何減小台風損失:加強台風的監測和預報(氣象衛星跟蹤、沿海雷達監測)、緊急撤離

⑸ 高考地理大題答題技巧

綜合題解題技法之一——特徵類設問答題模板
1.設問形式
描述事物即表現事物的形態或狀態。高考中特徵描述類試題,設問形式一般有「說明」圖中沙塵暴多發區的地表環境「特點」,「描述」圖示地區年降水量或地形區「分布狀況」,「簡述」圖中某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徵」,從河流的長度、流域面積、水流速度、流量季節變化等方面
「歸納」河流的「主要特徵」等。
2.答題模板
解答特徵描述類試題的基本思路如下:
區域空間定位(經緯網定位法和區域特徵定位法相結合)

位置(海陸位置、經緯度位置、相對位置)和圖文信息

特徵分析(區域自然環境特徵包括區域內地形、土壤、氣候、河流、湖泊、自然帶、自然資源等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徵;區域人類活動的主要特徵包括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商業、旅遊業等經濟活動的基本特徵及其主要成因等)

梳理、組織語言,把握關鍵詞

簡潔、准確描述
3.解答特徵描述類試題應注意以下兩點
(1)要正確解答特徵描述類試題,就要掌握描述的方向和角
度,即從哪些方面去分析
①地形特徵:地形類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沖積扇、三角洲),地形起伏狀況,主要地形區名稱及分布。
②地勢特徵:地勢起伏狀況(如西北高、東南低),地勢高低(如青藏高原地勢較高)。
③地表環境特徵:氣候(濕、熱、冷、干)、植被狀況、土地類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發育程度等。
④河流的水文特徵:水量、汛期(長短、次數)、結冰期、凌汛、含沙量、水能蘊藏量等。
⑤河流的水系特徵:發源地、流向與注入海洋,長度與流域面積,支流(多少、對稱與否)及河網形狀,上、中、下游的劃分,流經的省區、重要城市、主要地形區。
⑥氣候特徵:氣溫(季節變化、積溫、生長期)——熱量條件,降水(季節變化、干濕變化)——水分條件,氣溫和降水的組合狀況(如雨熱同期)。
⑦農業生產特徵:農業地域類型、主要農作物種類及分布、農業部門結構、生產水平(商品率、機械化水平、生產經營方式、集約化程度、專業化水平)。
⑧工業生產特徵:地域分布、發達程度、主要部門及結構、技術水平。
⑨區域特徵:地理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自然環境特徵(地形、氣候、水文)、社會經濟特徵(農業、工業、貿易、旅遊、交通、城市、人口等)。
⑩等值線特徵:等值線數值高低、延伸方向、彎曲趨勢、疏密變化等。
(2)描述語言的組織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①明確要描述什麼,即描述的方向,主要是將地理問題和地理原理相對接,實現知識的遷移和應用。
②描述的全面性,即描述的角度和層次是否完整。
③描述的專業性,關鍵詞不能丟而且要准確,盡量使用學科術語而不能口語化等。
例如,描述某地的氣候特徵,首先要明確當地的氣候類型,氣候特徵是描述的內容和方向;其次,氣候特徵的描述主要可從氣溫和降水兩個角度進行,在描述時要考慮氣溫和降水的搭配,如是否雨熱同期等;最後,描述要用簡潔、准確的專業用語,如我國東南部是亞熱帶季風氣候,不能將其和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相混淆,另外描述的關鍵詞要准確,將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徵描述為「夏天高溫多雨,冬天少雨」是不全面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最低氣溫高於0℃,應該是「低溫」,且「冬季、夏季」不能說成「冬天、夏天」(太口語化),因此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徵應描述為「夏季高溫(炎熱)多雨,冬季低溫少雨」。

⑹ 高考地理答題技巧

都是可以套的,解題無非是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問題,大體上都是兩個方面的,是什麼就是考概念的,為什麼就是回答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怎麼辦就是分人可以去改變自然和改變人的方法

⑺ 高考地理選擇題答題有什麼技巧

(一)、選擇題的命題規律

  1. 選擇題的命題具有較強的綜合性

2.多為單項選擇題(如全國卷、天津卷等)

3、多為連題型選擇題(一個材料包括多個選擇題)

4、選擇題內容更加關注社會熱點

(二)應試策略

1、沉著冷靜,相信自己判斷

2、認真審題

3、先易後難,跳過難題或自己認為沒有把握的題目,回頭再做

4、認真檢查,但不要輕易改動答案

(三)應試技巧

1、做到:「三審」,即一審材料(加以引申)、二審題干(畫出關鍵詞)、三審選項(找出合理、正確並與材料和題干有關的選項)。

2、讀完題組內每一個小題,注意各小題之間的前後提示語,然後再從容做題。

3、仔細分析題干,明確解題條件

例如:北極地區寒風凜冽,考慮到當地所處風帶的盛行風向,中國北極科學探險考察站營地建築的門窗應該避開的朝向是: A、東南方向B、西南方向C、西北方向D、東北方向

答案:D 點撥:題干條件是北極附近盛行風向、門窗避開的朝向。北極附近風帶為極地東風帶,具體風向為東北風,故門窗應避開東北方向。

4、選項錯誤的幾種情況: (1)因果顛倒(2)前後矛盾(3)表述絕對化(4)概念混淆(5)表述錯誤或不完整(6)以偏概全,以點帶面(7)與題干無關

(四)解題方法介紹

1、直選法:運用學過的知識可以直接選出來,多考察記憶性知識,注意必須看完所有選項再選擇。

2、排除法:如果選項羅列地理事物或現象比較多,可以先將選項與題干對照,排除掉明顯錯誤的選項,重點分析剩餘選項。

例如:(2005年江蘇卷)長期以來,塔里木河流域及其周邊地區生態環境較為脆弱。塔里木河流域綜合治理的關鍵是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下列方案合理的是( ) A.上中游地區利用絕大部分河水 B.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的補給 C.下游地區利用絕大部分河水 D.上中游和下游地區均衡利用河水

答案:D 點撥:既然全流域要綜合治理,部分河段就不應該利用絕大部分河水,故排除了A、C;用人工加速冰川消融來補給河水,不現實,又可以排除B,正確答案為D。

3、優選法:如果選項中有多項合理,但題干中有「最」、「主導」、「第一」等字樣時,要選擇最合理選項。

例如:美國「矽谷」形成的主導因素是: A、環境優美B、交通便利C、知識技術D、市場廣闊

答案:C 點撥:形成高技術工業區的區位因素包括知識技術、快捷交通、優美的環境,但主導因素是科技發達。

4、轉換法:即將條件換成另外一種相同的說法,該說法與選項更直接,利於選擇。 例如:一年中太陽直射兩次的地區,不會有: A、熱帶沙漠氣候B、寒流C、冷鋒活動D、從極地漂來的浮冰

答案:D 點撥:將條件轉化為「一年中有兩次直射的地區」屬於熱帶地區,不會存在從極地漂來的浮冰。

5、圖示法:將比較抽象的內容用直觀示意圖表示出來,利於選擇,如太陽直射點移動、晝夜長短變化等題目。

例如:10月1日,太陽直射點位置和移動方向是: A、北半球,向北移動B、南半球,向南移動C、北半球,向南移動D、南半球,向北移動

答案:B 點撥:可以用下圖幫助理解選擇。

6、邏輯推理法:根據題干提供的條件,判斷某種事物是否具有某種性質或結果,需要進行邏輯推理或運算逐步得出正確的結論,即為邏輯推理法。

例如:(2005年江蘇卷)在一年中,塔里木河最大徑流量一般出現在( ) A.6月 B.7月 C.8月 D.9月

答案:C 點撥:首先明確塔里木河為內流河,河水主要來自天山、昆侖山等高山的冰雪融水,河流流量變化與氣溫變化有密切的關系;其次雖然7月氣溫最高,但冰雪融水補給河流還需一段過程,最大徑流量一般出現在8月。

(五)選擇題類型:

1、正誤選擇題:可以用排除法、直選法來選擇,但必須將所有選項都看完再決定對錯。

2、最佳選擇題:可以用比較法、優選法、直選法來選擇。

3、因果選擇題:由因推果,或由果推因,可以用直選法、推理法、逆向思維法。

4、組合型選擇題:由多項選擇轉化為單項選擇題,方法是排除法,先確定明顯正確或錯誤選項,最後分析剩下的選項。

5、時間和空間順序排列選擇題:解題關鍵是根據自己最熟悉或有把握的點,確定一個或多個即可選擇正確順序。

6、選擇題組:先給定材料,圖表或文字,然後從幾個角度命制幾道選擇題。

做題時注意以下方面:(1)分析材料,畫出文字中的關鍵詞,圖表反映出的信息,如概念規律、變化趨勢、分布等,並將各個信息進行聯系或匯總。(2)統覽給出的幾道選擇題,看一下它們之間是否具有條件繼承關系、後面題目對前面題目有無啟示、每道題用哪個條件,所有條件是否都用到了。

⑻ 高考地理答題技巧

文科類主觀題一般是滲透思想觀點的完整短文,答題時,要有概括有說明。用地理語言回答問題,言之有據,無廢話,不離題;在語言使用上,要用直觀、明確、精練、科學化的語言,用詞用句可多借用教材。

「簡明扼要、條理分明、切中要點」是規范答題的宗旨。有條理,分點答題,形成知識鏈,做問答題首先要了解答題的步驟,問什麼就回答什麼,問幾個問題就分幾節寫。可根據題目的給分來組織答案,一般一個要點是2分或3分,這樣如果是8分的題至少就得答出四個要點。答題一定要規范化、序號化、段落化,字跡工整,反映思維的邏輯性,卷面整潔。

選擇題答題技巧……………………………

審題干,找出題干中的關鍵詞,看清題干表述。

審圖和資料,審題乾和圖的結合,找出解題的有效信息(包括顯性和隱性信息);

在解連鎖題時,往往第一題的解題最關鍵,若解答錯誤可能會影響到後續問題。相反,若在解答後續問題時感到無從下手時,則需反思第一步的選擇是否有誤。

選擇題解題常用排除法,如果正確答案不能一眼看出,應首先排除明顯是荒誕、拙劣或不正確的答案,高考題中這樣的選項一般不多見,只有仔細分析,逐個排除。分析選項本身敘述的正確性。對選項敘述的正確性判斷是做好選擇題的核心任務。

分析選項與題乾的相關性,選項內容是否完全符合題干要求。

改動答案要慎之又慎,必須要有足夠的理由,只有當你確認另一個答案更正確時,才能改動它。

非選擇題答題技巧…………………………

准確定位,弄清是哪裡。首先可利用經緯網准確定位,其次可以根據特殊的形狀進行區域定位。

描述分布,注重極值與遞變。分布規律問題從總體上看是把握點、線、面是哪種分布趨勢;要說明該地理事物疊加在哪一個地理事物之上,通常是說疊加在哪一個地形之上。

特徵描述,明確方向。如果是描述地形特徵,可以從地形類型(海拔、相對高度)、地勢及起伏狀況、主要地形區分布、重要地形剖面圖特徵等角度回答;如果是描述氣候特徵,可以從氣溫(生長期、積溫)、降水(干濕狀況)、大氣運動(盛行風、風帶、氣壓帶)、水熱組合(同一地區時間上水熱組合狀況、不同地區空間上水熱組合狀況)、主要氣候類型及其分布(氣候的地區差異)等角度回答;如果是描述河流特徵,水文特徵可從年徑流總量、徑流的季節與年際變化、汛期、含沙量、結冰期(凌汛)等方面來描述;水系特徵要從發源地與流向、長度與流域面積、支流及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劃分(各段河床特徵)、流經省區、重要城市及地形區來描述;如果是描述農業生產特徵,要從地域類型、農作物種類、部門結構、生產水平等角度來描述;如果是描述工業生產特徵,可從發達程度、部門結構、技術水平、地域分布等方面來描述。

闡述成因,要熟練調動運用已有知識。

氣候分析可從以下兩方面展開:一方面氣溫高低;另一方面降水多少。

區位問題分析,工業、農業、城市、商業、交通區位問題分析從自然和人文社會兩個方面分析。還可以分為常規因素和特殊因素,常規因素包括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科技因素、環境因素。特殊因素可從三點來考慮,第一從歷史角度看問題,如在分析上海、青島發展條件時要考慮其歷史因素。第二能夠有熱點意識,如首鋼搬遷就要考慮到綠色奧運的因素。第三要有常識,如航天問題分析時大家應有投資大、風險大、技術難度大的常識。

在分析社會經濟因素時,考生經常答不全,可重點考慮一下幾點:交通、市場、農業基礎、勞動力、政策、地價、社會的協作條件等。

資源環境問題分析,要綜合全面,多從「天、地、人」三角度綜合採點分析,解決措施,要注重區域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