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地理 » 地理與高考

地理與高考

發布時間: 2021-01-29 02:13:28

㈠ 高考應該是幾大中國地理區域劃分分別包括哪些省份的全稱和簡稱看清,是高考

  • 北方地區:

    北方地區是指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北部,主要是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大興安嶺、烏鞘嶺以東的地區,東臨渤海和黃海。包括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五省二市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肅東南部,內蒙古、江蘇、安徽北部。面積約佔全國的20%,人口約佔全國的40%,其中漢族占絕大多數,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有居住在東北的滿族、朝鮮族等。

  • 南方地區:

    南方地區是指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南部,主要是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的地區,西面為青藏高原,東與南面臨東海和南海,大陸海岸線長度約佔全國的2/3以上。本區的范圍包括長江中下游六省一市,南部沿海和西南四省、市大部分地區。面積約佔全國的25%,人口約佔全國的55%,漢族佔大多數。區內的少數民族有30多個,其人數5000多萬,主要分布在桂、雲、貴、川、湘、瓊等地,人數較多的為壯、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族。

  • 西北地區:

    西北地區深居內陸,位於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和長城以北,包括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省的西北部。這一地區國境線漫長,與俄羅斯、蒙古、哈薩克等國相鄰。本區面積廣大,約佔全國面積的30%,人口約佔全國的4%,是地廣人稀的地區。西北地區是中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之一,少數民族人口約占總人口的1/3,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

  • 青藏地區:

    青藏地區位於中國西南部,橫斷山脈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昆侖山和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南,包括青海、西藏和四川西部。面積約佔全國的25%,人口不足全國的1%。這里是中國藏族聚居的地區。西藏自治區同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相鄰。

㈡ 高考中地理與歷史哪一個更容易拿高分

應該是地理,所以新高考六選三我不選歷史

高考地理和政治哪個好得分

這個得看人吧。有的人地理學的好,那就是地理好的分,政治學的好,就是政治好的分。
要我說是地理。政治背完就忘。地理多簡單。

㈣ 高考+地理產業轉移的影響

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①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發達國家(轉移內國)原主導產業轉移後,可將生容產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導產業;發展中國家(轉移對象國)縮短產業升級時間,加快工業化進程。
②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使各國可以根據自己的優勢條件發展相應的產業,從而促進國際產業分工與合作,推動區域經濟的一體化;還可以通過企業將轉移國和轉移對象國對同一產品的生產活動聯系起來,形成產品生產過程的分工與合作。
③改變區域地理環境:一方面可以改變區域地理景觀;另一方面導致環境污染的轉移和擴散,使轉移國的環境污染得到緩解,而使轉移對象國的環境污染加劇。
④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轉移國就業機會減少;轉移對象國就業機會增加。

㈤ 地理高考范疇—— 土地價格,和地租支付能力。這兩個分別是什麼意思 土地價格,和地租的區別是什麼

土地價格就是購買土地所需要付出的費用;

地租支付能力是指某一個人或組織對其其所租用的土地的租金的承擔能力。

土地價格和地租的區別:

1、概念不同:

土地價格是指購買土地的價格;

地租是指租用土地的價格。

2、所有權的歸屬:

購買的土地所有權歸屬購買所有人;

地租僅擁有一定期限內的土地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


(5)地理與高考擴展閱讀

地租指的是土地所有者依靠土地所有權而取得的收入。

封建地租是地主無償佔有的農民的剩餘勞動甚至部分必要勞動,超經濟強制是其存在的必要條件。

資本主義地租是租佃資本家交給土地所有者的來自於僱傭勞動者的剩餘勞動的一部分,體現兩者共同剝削僱傭農業工人的關系。

地租是土地所有權的經濟實現形式。

地租是一個歷史范疇。在土地私有制下,地租是直接生產者創造的剩餘產品被土地所有者無償佔有的部分,是土地所有者對勞動者的一種剝削形式。

在土地公有制下,地租既是國家從經濟上管理土地的一種重要方法,也是國民收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土地所有權的形式不同,與此相聯系的地租的性質、內容、形式及其所體現的生產關系也不盡相同。

社會主義級差地租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消滅了土地私有制和私人之間租佃土地的關系,因而也就消滅了原有意義上的地租。

在社會主義農業中,以土地好壞不同為條件的經濟收益上的差別依然存在。耕種較優等地所獲得的較多的收益,形成土地級差收益。有的經濟學著作中,把這種土地級差收益稱作社會主義級差地租。

㈥ 高考地理現狀是怎樣的

一、地理教師客觀結構狀況:
從地理教師的數量上看,由於近幾年高中學生人數的擴大,各個學校的地理教師的人數都在增多(具體數量與班級規模有關),但與實際教學需求人數比,都處於緊張、短缺狀態。使得地理教師的工作量偏大,如許多的高一年級的地理教師要上6個平行班的課,就意味著每周的工作量為18節課,壓力大;許多教師一定要跨年級任教,備課的任務重。
從地理教師的年齡結構上看,由於浙江省地理恢復高考的時間較短,地理教師在短時間內增加了很多,引進的新畢業生多,導致年輕教師多。十所學校的地理教師的平均年齡均在35歲左右,教齡在3年以下的教師在每所學校的比重都非常高。
從地理教師的學歷結構上看,已經達到100%為本科學歷,有些學校的還有碩士學位的地理老師,總體知識層次比較高,保證了教師的專業業務素質。
從地理教師的性別比例看,十所學校的地理教師中的性別比接近1:1,是比較合理的比例,這為地理教學中地理野外活動(如天文觀測等)的正常開展創造了條件,有利於地理學科教學的全方位發展。
從地理教師的職稱結構上看,與年齡結構相對應的是,一級和二級職稱的教師所佔比例在65%以上,高級教師和特級教師的人數不多。
二、學校的地理課課程設置情況
綜合十所高中的情況看,高一年級:99%的學校開設3節課,主要目的是迎接全省會考;高二年級的情況比較復雜:有約1/3的學校開設2節課,有約1/3的學校開設1.5節課(即有單雙周之分),有約1/3的學校開設1節課;高三年級:有約1/5的學校開設4節課,有約4/5的學校開設5節課或更多。對照高中地理課程大綱的規定, 各所學校的課程安排還是比較合理的。
從授課的安排來看,高一:新授高中地理必修本(上、下冊);高二:第一學期新授選修(一),下學期復習世界地理;高三上學期復習中國地理,新授選修(二),復習高一必修上,下學期復習高一必修下,及總復習。此種安排較合理。
有些學校在高一開設選修課和研究性學習課,這其中,有許多地理教師參與授課。
三、地理教學的具體情況
1、教學模式上:
從調查情況看,90%的教師在教學中還是採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學生以接受式教學為主。當問及為何不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開展另外的教學模式時,匯總影響的教師行為的主要因素有:認為學生的情況很能控制;認為教師備課的難度太大;認為總的課時緊張,很難完成教學任務;認為地理學科的知識特點很難讓學生參與等等。
2、教學手段上:
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上課的教師所佔的比例很高,這與學校的設備提供情況有關,如:在桐鄉市高級中學,每一個教室都安裝有多媒體設備,老師使用多媒體上課的比重就非常高;而武義一中,是每個年級組配有2個多媒體教室,因為要與所有學科共同排隊使用,故地理教師使用多媒體的比例明顯要低。使用多媒體課件中,運用PPT的比例最高,而技術含量高一些的Flash和Authorware設計課件的比重就低的多。從課件來源看,大多數的教師是利用在網路上的課件,再進行修改使用,也有部分是自己製作的。
3、教學方法上:
在教學中,由於教材的穩定性,備課所花的時間隨教齡的增長而下降的情況很普遍,值得警惕。認為教學是一門藝術的地理教師達100%,但對教學各個環節(如:導入、過渡、板書、提問技巧、結尾等)精心設計的教師不多,除非是公開課。認為目前的公開課中,表演大於實質的佔90%,值得深思。
4、教學目的趨向:
在教學設計中,最側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培養,而對學生的情感、思想品德的培養不夠重視,認為那是班主任的事。對地理課堂上出現的學生行為、思想上的不良反映:30%的地理教師會對學生進行矯正和教育;60%的地理教師會將這一情況反饋給班主任,由班主任處理;10%的地理教師則不聞不問了。看來要提高教師的思想品德素質和師德教育。
5、教學評價上
由於大多數的學校對教師的評價形式單一,以所任教班級的成績在平行班中的排名情況來評價,使得教師評價學生的方式也以分數為最主要的方面,至於學生在地理識圖、地理實踐上的能力並不看重。往往用大考的成績來衡量學生的地理能力的。
四、地理教研的具體情況
1、教研活動看
從調查知,大多數的學校有獨立的地理教研組,也有每周或每兩周一次的教研活動,但教研活動的內容集中在對教材中重、難點和考試范圍的探討上。對於教材長期變化較少的地理學科,內容當然陳舊、乏味。大多數的教研活動是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的狀態,有文件、會議精神就傳達一下,沒有就聊天,教師覺得沒效果,對地理教學幾乎不起作用。對參加校外的教研活動的情況:幾乎每位地理教師每學年會有參加的機會,但共同的感受是:形式單一,就是聽課、說課、評課和聽報告,在加上目前的公開課有太多的表演性質,對實際的教學幾乎沒有啟發,還有評課的時候過分講好話,使評課往往變成相互吹捧的場合,讓人厭煩。
2、從自身教研看
從調查結果看,對於現在提倡的做「反思型」的教師的觀點,大多數教師表示認同,但在實際工作中的反思時間很少,有時局限於上好課的簡短的時間里。幾乎沒有老師有寫教學反思錄或教學後記的習慣,只有10%的地理教師寫過相關的內容,但次數少、內容局限。
地理教師看理論書籍或雜志情況:調查結果表明,80%的教師會看《地理教學》、《地理教學參考》和《地理教育》等地理方面的權威雜志,會對文章的內容進行思考、運用;但只有10%的地理教師看有關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書籍。
地理教師的論文情況,調查中有60%的地理教師對寫論文有消極心理,認為中學教師的文章不過是七編八湊而已,沒有價值,中學教師也沒必要寫論文,教好課即可。值得欣喜的是,在學校的要求或職稱等外在的壓力的作用下,100%的教師都有文章在各級評比中獲獎,但公開發表的比例卻相當低的,也就意味著論文的層次不高。
五、地理教師的態度情況
從調查看,由於教師的工作的煩瑣性、復雜性;還有教師的待遇不高;教師的社會認可度的下降;學生對老師認知的偏差;教師崗位的事業性差;教師的重復性工作多;教師的精神壓力大等等因素,使得大多數地理教師有工作的厭煩情緒,積極性不高,沒有工作的熱情。
大多數地理教師認為地理學科是小學科,在學校的整體課程中處於弱勢,在教師考核、職稱評定中都有弱勢,再加之學生不重視,影響了工作積極性。
六、地理教師對待新課改
從調查看,大多數教師都關注新課程改革,對課程改革寄予希望。對新課標中的要求: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構建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並重的評價機制等非常期待,也有信心從自己做起,努力地適應對地理教師的新要求。
但對地理的教材卻有話要說:高一的教材屬於自然地理的部分,與老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改進,增加了圖片,增加了與生活有關的地理材料,但知識的體系沒有原來的教材完整,使得知識的連貫性受到影響,不利於學生頭腦中整體知識框架的形成;高二的教材更是麻煩,整個知識設置的是相當好的,有利於高中學生整體地理信息、知識的獵取,但部分知識存在爭議,如:關於「人口的再生產類型」知識點,在連續三年的教材中,有了明顯的變化,圖和文字同步變,甚至變化前後的知識明顯矛盾,一會兒有四種人口再生產模式,一會兒又變成了五種模式,使得教師無所適從。這就表明,當某種知識還沒有為學術界定論時,是不應該放入教材的。同樣的還有「地租對城市布局的影響」一知識點。對於高三的選修本,卻難得的眾口統一的滿意,認為該教材有利於學生對整體區域的感知。
對於課改,許多地理教師認為,初中的地理教學的安排要同步改,對於目前學生區域地理知識差的情況,地理教師的感受是一樣的,到高三時,要對學生的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的知識進行重新的學習,這種屬於精力的重復浪費。本來應該在初中打好的地理基礎,要到高中再來補,真讓人郁悶!

㈦ 中國地理高考重點

自然復地理包括宇宙中的地球制、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四部分,是高三地理復習的重點和難點。在高中地理三大知識板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的復習中,同學們普遍認為自然地理是最難的。對文科生來說,自然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學習中的「瓶頸」,考試中失分的「重災區」。如何優化復習過程,提高效率,提高地理思維能力和應試能力,是高三師生普遍關心的問題,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戰略決策——精確1.研究高考地理試題,把握復習重點研究歷年真題,尤其是近三年高考題,有助於同學們准確把握高考命題趨勢、鎖定復習重點。建議同學們分專題總結近三年高考中出現的知識點,如「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這一專題在近三年高考各地試卷中知識點分布情況如下表所示:整體性海南(2008年):不同植被相同降雨強度下,泥沙量的大小分析
重慶(2008年):自然帶類型的判斷

㈧ 高考地理考哪幾本書

必修三本書:

1、必修1自然地理。

2、必修2人文地理。

3、必修3區域地理。

選修六本書:

1、選修1宇宙與地球。

2、選修2海洋地理。

3、選修3旅遊地理。

4、選修4城鄉規劃。

5、選修5自然災害與防治。

6、選修6環境保護 。


(8)地理與高考擴展閱讀:

地理學習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1、依綱據本,掌握地理原理、規律

①先將書讀厚:在書上作讀書筆記,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點。

②再將書讀薄:將知識整理歸納形成主幹,構建自己的「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指用圖示的方法來表達人們頭腦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論等,把隱性的知識顯性化、可視化,便於思考,交流與表達。

它是由節點、連線組成的知識網路圖,節點表示概念,連線表示概念之間的聯系,組成的網路知識結構表示某一個主題及其層次。

2、利用課本,學會舉一反三

做到舉一反三,尋找同類地理事物的一般特點和規律。在復習中要跳出教材的局限,適當拓寬知識面,在思考問題時,有一定的鋪墊,能觸類旁通,思路靈活。

3、利用課本總結和歸納,掌握地理學習的規律。如:

區域地理(大洲或國家):位置、范圍、人口、地形、氣候、河湖、資源、工農業、交通、城市。

高中地理:分布(區位選擇)、成因、特點、問題、解決措施。

4、巧妙記憶地理知識

①諧音記憶法。例:地殼中含量最豐富的自然元素:氧、硅、鋁、鐵、鈣、鈉、鉀、鎂。

②口訣記憶法。例:我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兩湖兩廣兩河山,五江雲貴福吉安;川西二寧青甘陝,內重台海北上天,港澳特別行政區,一國兩制已實現。

㈨ 高考志願填報:地理科學,人與地的關系

1. 填報志願的考慮因素優先順序順序為:城市 > 學校 > 專業。
2. 如果分數夠,首選北大和清華。目前中國高校的現狀是,北大和清華是第一梯隊,而第二、第三梯隊的高校,在師資、經費和科研成果上都和第一梯隊有斷崖式的差距。只有在最好的大學里,才有最強的同學圈子,甚至遇見好伴侶的機會也更大。
3. 分數讀不上北大清華,盡量選一線城市的名校。一般說來,大部分招應屆畢業生的企業,對學校的要求比對專業的要求嚴格。第一份工作,學校的名頭還是能幫你加點分的。
4. 除開名校,選地域比選學校更重要,優先挑選中國經濟發達地區的省會和中心城市。北上廣深是第一陣列,杭州、南京、武漢、成都、西安和哈爾濱則是第二陣營,BAT(網路、阿里巴巴和騰訊)跟很多公司校招基本上只去這幾個城市。西安和哈爾濱之所以能入圍,也是因為其大學聚集的優勢,受到招聘企業的青睞。為自己的將來著想,經濟體量越大的城市,企業越集中,機會也越多,找工作面試都更方便點。
5. 除非你讀醫科、藝術、外語等專業,否則盡量選擇綜合性大學。讀大學絕不僅僅是學本專業那幾門課,越是綜合性大學,能夠給學生提供的綜合資源越多。即使是學習外語這類專業,北大或是復旦的英語系和其他外國語系,也比外國語大學更合適。
6. 不要去擠所謂的熱門專業,在同等分數條件下挑更好的城市和學校。一所二流大學最熱門的專業分數可能和北大歷史系差不多,但是世界各大投行和咨詢公司會更願意招一個北大歷史系的學生,到了公司後再培養。
7. 關於具體專業的選擇,要以適應面廣為原則。因為大學所學到的具體專業知識,走出校門時就有1/3過時了,工作5年又有1/3過時了,沒有適應性就難以有未來職業的發展。
8. 如果你有自己非常感興趣的職業領域,恭喜你,為興趣學習和工作的人是有福的,那會讓你小宇宙爆發。
9. 但如果不知道該選什麼專業,優先考慮高勢能和適應性好的專業。比如,數學專業相對計算機專業和商學就是高勢能的,計算機專業相對管理是高勢能的。同理,數學專業適應性比生物要廣得多,金融比會計要廣得多。之後如果想要繼續深造,從「萬金油」似的專業轉到很專、很窄的專業有可能,反過來幾乎不可能。
10.從事數學和物理學研究,需要極高的天賦。這兩個專業不是不能選,但是除非自己在這方面非常有特長,否則選這些專業時就必須明白,學它們只是打基礎,將來是一定要轉行的。在理科中,生物和化學雖然要容易得多,但從事這兩個領域的工作極為辛苦,而且工作不好找,將來很可能需要改行。因此不要覺得自己中學時這些課成績還不錯,就輕易選擇這些專業,但是如果抱定只是通過學習這個專業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將來依然會不斷學習,選擇這些專業也無妨。

㈩ 高考地理考過那些地方

從1978年恢來復高考以來一源年考察兩三個地方也有一百個區域了,並且近些年每年都有十幾套題目,所以幾乎所有可以考察的區域都已經考過,
我的建議,不要管以前有沒有考過,把世界和中國的區域都從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湖,植被,礦產,人口,城市,工業,農業,人地關系等方面進行比較詳細的了解
你說呢?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