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6
① 地理高考是高三還是高二考
LZ您好
結業考試和高考無關!
結業考試只探討你的階段學習是否完結,是否合格專.只有合格,才會給屬你頒發高中的畢業證書.其考試機構是市或者最多省教育局.
然而高考的全稱是"高等院校統一招生考試",其考試的機構是國家教育部,和結業考試是完全的兩碼事!
所以結業考試考多考少完全都不影響高考,你考0蛋也沒關系(只是不及格沒高中證書,同時不管什麼成績都會寫進你的檔案里...)
當然以後可能會有多次高考,不再是一年一次,但這也肯定和結業考試無關!
順便一提:高考發生在高三當年的6月其實是個錯誤講法,實際上是高考按應屆生會出現在當年6月,而實際上按報名標準是...
"高級中等教育學校畢業(含應屆生)或具有同等學力"
也即假如你天才到6歲自學學完高中課程的水平,你6歲就參加高考都可以!
同時社會考生也可以報名,即便你不是當年高三~
② 新高考六選三選歷史和政治還是地理和政治更容易得高分
如果抄你用的是全國卷的話還是別選政治了,但非要選的話我的建議是歷史和政治更容易得高分,政治...哎,或許是你政治比較好,但如果你省使用的是全國卷你還沒做過全國卷的政治題的話最好提前做一下試試,額,你是哪個省的?
PS:歷史和政治更容易得高分啊!
③ 高考地理考哪幾本書
必修三本書:
1、必修1自然地理。
2、必修2人文地理。
3、必修3區域地理。
選修六本書:
1、選修1宇宙與地球。
2、選修2海洋地理。
3、選修3旅遊地理。
4、選修4城鄉規劃。
5、選修5自然災害與防治。
6、選修6環境保護 。
(3)地理高考6擴展閱讀:
地理學習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1、依綱據本,掌握地理原理、規律
①先將書讀厚:在書上作讀書筆記,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點。
②再將書讀薄:將知識整理歸納形成主幹,構建自己的「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指用圖示的方法來表達人們頭腦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論等,把隱性的知識顯性化、可視化,便於思考,交流與表達。
它是由節點、連線組成的知識網路圖,節點表示概念,連線表示概念之間的聯系,組成的網路知識結構表示某一個主題及其層次。
2、利用課本,學會舉一反三
做到舉一反三,尋找同類地理事物的一般特點和規律。在復習中要跳出教材的局限,適當拓寬知識面,在思考問題時,有一定的鋪墊,能觸類旁通,思路靈活。
3、利用課本總結和歸納,掌握地理學習的規律。如:
區域地理(大洲或國家):位置、范圍、人口、地形、氣候、河湖、資源、工農業、交通、城市。
高中地理:分布(區位選擇)、成因、特點、問題、解決措施。
4、巧妙記憶地理知識
①諧音記憶法。例:地殼中含量最豐富的自然元素:氧、硅、鋁、鐵、鈣、鈉、鉀、鎂。
②口訣記憶法。例:我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兩湖兩廣兩河山,五江雲貴福吉安;川西二寧青甘陝,內重台海北上天,港澳特別行政區,一國兩制已實現。
④ 高考中政治、歷史、地理各多少分
高考歷史100分,歷史100分,地理100分。
普通高等學校根據考生成績,按已確定的招生計劃,德、智、體全面衡量,擇優錄取。高考由教育部統一組織調度,教育部考試中心或實行自主命題的省級教育考試院命制試題。
考試日期為每年6月7日、8日,各省市考試科目名稱與全國統考科目名稱相同的必須與全國統考時間安排一致 。2015年1月1日年起,高考逐步取消體育特長生、奧賽等6項加分項目。
(4)地理高考6擴展閱讀:
「3+X」
應用地區:大部分省市區
「3」指「語文、數學、外語」,「X」指由學生根據自己的意願,自主從文科綜合(思想政治、歷史、地理)和理科綜合(物理、化學、生物)2個綜合科目中選擇一個作為考試科目。
該方案是目前全國應用最廣,最成熟的高考方案。總分750分(語文150分,數學150分,外語150分,文科綜合/理科綜合300分)。
具體考試時間:
6月7日 09:00—11:30 語文 15:00—17:00 數學(文科數學或理科數學)
6月8日 09:00—11:30 文科綜合/理科綜合 15:00—17:00 外語
「3+學業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
應用地區:江蘇省
經過教育部批准,從2008年起,江蘇省實行「3+學業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高考方案。
「3」指語文、數學、外語,語文160分(文科加考40分加試題)、數學160分(理科加考40分加試題)、外語120分,滿分480分。
學業水平測試必修科目考試為:物理、化學、生物、思想政治、歷史、地理、信息技術7門科目,各科原始滿分為100分。
考生需參加未選為學業水平測試選修科目的5門必修科目,其中信息技術只作為學業水平測試必修科目,學業水平測試必修科目按原始得分實行合格與不合格評價,60分及以上為合格,其餘為不合格。
普通類考生學業水平測試必修科目須全部達到「合格」,方可參加高考和選修科目測試。
學業水平測試選修科目考試為:物理、化學,生物、思想政治、歷史、地理6門科目,各科原始滿分120分。
文科考生必考歷史,理科考生必考物理,再從化學,生物,政治,地理中任選一門,學業水平測試選修科目按原始得分排名實行等級計分,分為6個:A+[0%-5%]、A ( 5%-20% ]、B+ ( 20-30% ]、B ( 30%-50% ]、C ( 50%-90% ]、D(90%-100%]。
由於該方案總分偏低,造成分數段扁平密集,且操作復雜,另外物理、化學等科目不計入總分,造成理科人才選拔困難,所以該方案實行至今爭議較大。
具體考試時間:
6月7日 (上午) 09:00-11:30 語文(文科加30分鍾)(下午)15:00-17:00 數學(理科加30分鍾)
6月8日 (上午) 休考(下午)15:00-17:00 外語
6月9日 (上午) 09:00-10:40 物理/歷史 (下午)15:00-16:40 化學/政治/生物/地理
「3+3」(海南)
應用地區:海南省
海南省高考考試共6科目,語文、數學、英語為公共科目,文科生單獨考政治、歷史、地理,理科生單獨考物理、化學、生物。
具體考試時間:
6月7日 (上午) 09:00-11:30 語文 (下午)15:00-17:00 數學
6月8日 (上午) 09:00-10:30政治/物理 (下午)15:00-17:00 外語(含聽力)
6月9日 (上午) 09:00-10:30 歷史/化學 (下午)15:00-16:30 地理/生物
國家出台方案後,而且試點省份的試點辦法出來之後,新入學的高中生開始實施。
⑤ 高考的地理一般考哪方面的內容重點把握哪些內容
高中地理主要有兩大部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包括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區域地理),其中自然地理佔得分值較高,主要集中在高一部分,在復習自然地理的時候,要重點掌握的有:1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自傳與公轉及其影響,晨昏線的判讀,太陽直射點和太陽高度角,地方時,區時的計算,注意熟悉時區的劃分,時區的意義(比如北京時間是指東八區的區時,也指東經120°的地方時),四季和五帶的劃分。2大氣的分層及其每一層的特點,大氣的熱運動,風的形成,重點把握三圈環流,全球的7個氣壓帶和6個風帶,這些和洋流密切相關,接下來就是洋流,注意他們的分布,注意冷暖流的交匯及大魚場的分布。3天氣系統,氣旋和反氣旋,在南北半球的方向,哪個容易形成降雨,冷鋒和暖鋒,過境前和過境後的情況,以及降水發生的位置。4三大礦物的形成及其相互轉換,注意看圖,能夠用專業的語言描述它們的轉換和形成過程,比如風化,搬運,堆積,沉積,岩漿,變質作用,成岩作用等。5重點掌握降雨過程以及徑流,地表,地下,會看圖和理解圖面意思。6關於污染的問題,對環境的破壞問題。比如什麼是溫室效應,水污染,大氣污染,臭氧的破換等。如果你覺得還需要的話,人文地理部分我在你追問後發給你
⑥ 高考地理現狀是怎樣的
一、地理教師客觀結構狀況:
從地理教師的數量上看,由於近幾年高中學生人數的擴大,各個學校的地理教師的人數都在增多(具體數量與班級規模有關),但與實際教學需求人數比,都處於緊張、短缺狀態。使得地理教師的工作量偏大,如許多的高一年級的地理教師要上6個平行班的課,就意味著每周的工作量為18節課,壓力大;許多教師一定要跨年級任教,備課的任務重。
從地理教師的年齡結構上看,由於浙江省地理恢復高考的時間較短,地理教師在短時間內增加了很多,引進的新畢業生多,導致年輕教師多。十所學校的地理教師的平均年齡均在35歲左右,教齡在3年以下的教師在每所學校的比重都非常高。
從地理教師的學歷結構上看,已經達到100%為本科學歷,有些學校的還有碩士學位的地理老師,總體知識層次比較高,保證了教師的專業業務素質。
從地理教師的性別比例看,十所學校的地理教師中的性別比接近1:1,是比較合理的比例,這為地理教學中地理野外活動(如天文觀測等)的正常開展創造了條件,有利於地理學科教學的全方位發展。
從地理教師的職稱結構上看,與年齡結構相對應的是,一級和二級職稱的教師所佔比例在65%以上,高級教師和特級教師的人數不多。
二、學校的地理課課程設置情況
綜合十所高中的情況看,高一年級:99%的學校開設3節課,主要目的是迎接全省會考;高二年級的情況比較復雜:有約1/3的學校開設2節課,有約1/3的學校開設1.5節課(即有單雙周之分),有約1/3的學校開設1節課;高三年級:有約1/5的學校開設4節課,有約4/5的學校開設5節課或更多。對照高中地理課程大綱的規定, 各所學校的課程安排還是比較合理的。
從授課的安排來看,高一:新授高中地理必修本(上、下冊);高二:第一學期新授選修(一),下學期復習世界地理;高三上學期復習中國地理,新授選修(二),復習高一必修上,下學期復習高一必修下,及總復習。此種安排較合理。
有些學校在高一開設選修課和研究性學習課,這其中,有許多地理教師參與授課。
三、地理教學的具體情況
1、教學模式上:
從調查情況看,90%的教師在教學中還是採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學生以接受式教學為主。當問及為何不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開展另外的教學模式時,匯總影響的教師行為的主要因素有:認為學生的情況很能控制;認為教師備課的難度太大;認為總的課時緊張,很難完成教學任務;認為地理學科的知識特點很難讓學生參與等等。
2、教學手段上:
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上課的教師所佔的比例很高,這與學校的設備提供情況有關,如:在桐鄉市高級中學,每一個教室都安裝有多媒體設備,老師使用多媒體上課的比重就非常高;而武義一中,是每個年級組配有2個多媒體教室,因為要與所有學科共同排隊使用,故地理教師使用多媒體的比例明顯要低。使用多媒體課件中,運用PPT的比例最高,而技術含量高一些的Flash和Authorware設計課件的比重就低的多。從課件來源看,大多數的教師是利用在網路上的課件,再進行修改使用,也有部分是自己製作的。
3、教學方法上:
在教學中,由於教材的穩定性,備課所花的時間隨教齡的增長而下降的情況很普遍,值得警惕。認為教學是一門藝術的地理教師達100%,但對教學各個環節(如:導入、過渡、板書、提問技巧、結尾等)精心設計的教師不多,除非是公開課。認為目前的公開課中,表演大於實質的佔90%,值得深思。
4、教學目的趨向:
在教學設計中,最側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培養,而對學生的情感、思想品德的培養不夠重視,認為那是班主任的事。對地理課堂上出現的學生行為、思想上的不良反映:30%的地理教師會對學生進行矯正和教育;60%的地理教師會將這一情況反饋給班主任,由班主任處理;10%的地理教師則不聞不問了。看來要提高教師的思想品德素質和師德教育。
5、教學評價上
由於大多數的學校對教師的評價形式單一,以所任教班級的成績在平行班中的排名情況來評價,使得教師評價學生的方式也以分數為最主要的方面,至於學生在地理識圖、地理實踐上的能力並不看重。往往用大考的成績來衡量學生的地理能力的。
四、地理教研的具體情況
1、教研活動看
從調查知,大多數的學校有獨立的地理教研組,也有每周或每兩周一次的教研活動,但教研活動的內容集中在對教材中重、難點和考試范圍的探討上。對於教材長期變化較少的地理學科,內容當然陳舊、乏味。大多數的教研活動是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的狀態,有文件、會議精神就傳達一下,沒有就聊天,教師覺得沒效果,對地理教學幾乎不起作用。對參加校外的教研活動的情況:幾乎每位地理教師每學年會有參加的機會,但共同的感受是:形式單一,就是聽課、說課、評課和聽報告,在加上目前的公開課有太多的表演性質,對實際的教學幾乎沒有啟發,還有評課的時候過分講好話,使評課往往變成相互吹捧的場合,讓人厭煩。
2、從自身教研看
從調查結果看,對於現在提倡的做「反思型」的教師的觀點,大多數教師表示認同,但在實際工作中的反思時間很少,有時局限於上好課的簡短的時間里。幾乎沒有老師有寫教學反思錄或教學後記的習慣,只有10%的地理教師寫過相關的內容,但次數少、內容局限。
地理教師看理論書籍或雜志情況:調查結果表明,80%的教師會看《地理教學》、《地理教學參考》和《地理教育》等地理方面的權威雜志,會對文章的內容進行思考、運用;但只有10%的地理教師看有關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書籍。
地理教師的論文情況,調查中有60%的地理教師對寫論文有消極心理,認為中學教師的文章不過是七編八湊而已,沒有價值,中學教師也沒必要寫論文,教好課即可。值得欣喜的是,在學校的要求或職稱等外在的壓力的作用下,100%的教師都有文章在各級評比中獲獎,但公開發表的比例卻相當低的,也就意味著論文的層次不高。
五、地理教師的態度情況
從調查看,由於教師的工作的煩瑣性、復雜性;還有教師的待遇不高;教師的社會認可度的下降;學生對老師認知的偏差;教師崗位的事業性差;教師的重復性工作多;教師的精神壓力大等等因素,使得大多數地理教師有工作的厭煩情緒,積極性不高,沒有工作的熱情。
大多數地理教師認為地理學科是小學科,在學校的整體課程中處於弱勢,在教師考核、職稱評定中都有弱勢,再加之學生不重視,影響了工作積極性。
六、地理教師對待新課改
從調查看,大多數教師都關注新課程改革,對課程改革寄予希望。對新課標中的要求: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構建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並重的評價機制等非常期待,也有信心從自己做起,努力地適應對地理教師的新要求。
但對地理的教材卻有話要說:高一的教材屬於自然地理的部分,與老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改進,增加了圖片,增加了與生活有關的地理材料,但知識的體系沒有原來的教材完整,使得知識的連貫性受到影響,不利於學生頭腦中整體知識框架的形成;高二的教材更是麻煩,整個知識設置的是相當好的,有利於高中學生整體地理信息、知識的獵取,但部分知識存在爭議,如:關於「人口的再生產類型」知識點,在連續三年的教材中,有了明顯的變化,圖和文字同步變,甚至變化前後的知識明顯矛盾,一會兒有四種人口再生產模式,一會兒又變成了五種模式,使得教師無所適從。這就表明,當某種知識還沒有為學術界定論時,是不應該放入教材的。同樣的還有「地租對城市布局的影響」一知識點。對於高三的選修本,卻難得的眾口統一的滿意,認為該教材有利於學生對整體區域的感知。
對於課改,許多地理教師認為,初中的地理教學的安排要同步改,對於目前學生區域地理知識差的情況,地理教師的感受是一樣的,到高三時,要對學生的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的知識進行重新的學習,這種屬於精力的重復浪費。本來應該在初中打好的地理基礎,要到高中再來補,真讓人郁悶!
⑦ 高考地理60分
一、地理特徵的描述
(一).區域自然地理特徵的描述:
1、分析區域自然地理特徵:
從地形、氣候、水文、植被、河流、土壤、自然資源、自然災害、自然(生態)環境等幾方面入手。
舉例:簡述井岡山旅遊區的自然地理特徵?
答:低山丘陵;亞熱帶季風氣候;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小河流眾多;水資源豐富,紅壤為主;有色金屬資源豐富;夏季易發生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災害;易產生水土流失。
2、對地理位置(區位)特徵的描述:
半球位置、經緯度位置(四套定位)、海陸位置、相對位置(一套定位)、政治區位(鄰國)、經濟區位及交通區位
(以海南島為例,見選修二第104頁)。舉例:描述拉薩市地理位置的主要特點?
答:地處300N,緯度位置低;處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
3、對地形特徵的描述:
「海拔地勢加起伏,地形類型及分布,海岸曲直做候補」
舉例:描述我國青藏高原區的地形特徵?
答: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總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高原邊緣和內部分布著一系列雄偉的山脈,山脈之間,高原起伏和緩「遠看是山,近看是川」
4、對氣候特徵的描述:
分析某地氣候特點,應結合該地地理緯度,地勢高低起伏,山脈走向,陰、陽坡,距離海洋遠近等進行綜合分析;
從氣溫和降水兩方面(有時考慮光照)入手。
舉例:描述倫敦的氣候特徵?
答:冬季溫和,夏季涼爽,氣溫年較差小;年降水量較多,季節分配均勻;光照條件較差
5、對河流水系特徵的描述:
幹流長短,流域大小,河網密度,彎曲河道,水系形態,支流多少,寬窄深淺,湖泊有否,起止流向,有時提到
舉例:描述尼羅河的水系特徵?
答:世界上最長的河流;發源於東非高原,向北注入地中海;流域面積較小;支流少;為外流河。
6、對河流水文特徵的描述:
補給水位和水量,季變年變後兩項,水能系列加航運,冰期汛期含沙量。(汛期:春汛、夏訊、冬汛、凌訊)
舉例:描述松花江的水文特徵並分析成因?
答:松花江緯度高、冬季長氣溫低、結冰期長;春季積雪融水補給,而出現春汛,且在流向高緯的河段有凌汛現象;降水集中夏季,有明顯的夏汛;流經地區林木茂盛,含沙量小;由於補給水較充足,匯入的支流較多,水量較豐富;上游坡度大,水流急,水能資源豐富,下游流速平穩,航運條件較好。
(二)、人文要素的分布特點描述
7、農業特點的描述:農業地位、農業地域類型、主要農作物種類和產量、農業各部門結構、耕作方式(鐵犁牛耕、機械化等)、制度、經營方式(小農經濟、集約化、專業化等)、農業現代化水平,商品率。
如:亞洲水稻種植業的特點:(略)
8、工業特點描述:工業地位、工業發達程度和技術水平、工業部門結構、工業產品及研發投入、工業原料和產品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等等。
如:義大利新興工業的特點和美國矽谷高新技術工業的特點?(略)
9、人口和城市分布特點的描述:面狀分布:平原;線狀分布:沿河流海岸線交通線分布;點狀分布:沙漠中綠洲。
10、地理事物分布規律的描述:
從總體上看是把握「點」、「線」、「面」是哪種分布趨勢;要說明該地理事物疊加在哪一個地理事物之上,通常是說疊加在哪一個地形之上。
如:上海市分布在哪裡?——上海市分布在長江三角洲,黃浦江畔兩岸。
①、「點」狀分布一般有「眾星拱月狀」,「沿某個方向區域較稀或較密」;或該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
如北京市城鎮體系分布規律是西北較稀,東南較密。
上海「寶山鋼鐵廠」分布在上海市區的東北方向,北臨長江。
② 、「線」狀分布應說明其沿哪個方向的走勢及其稀密特點。
如新疆的聚落(城市)分布特點是沿山麓、盆地邊緣分布,在鐵路沿線及大河出山口處較密集。
又如「我國一月0℃等溫線」分布,可描述為:東段大致東西走向、近似於與緯線不行,西段大致東北——西南走向、近似於與青藏高原東緣山麓平行。
③ 、「面」狀分布應說明該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圍,即東南西北的界限;或該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積。
如黃土高原分布范圍是東起太行山、西至祁連山以東、北起長城、南至秦嶺。
又如我國地理環境問題分布:西北的地理主要是荒漠化、鹽鹼化問題;西南的地理問題主要是石漠化、滑坡、泥石流、酸雨問題;東北主要是黑土肥力保持和濕地保護問題;江南主要是水土流失、土地的立體利用問題。而近海主要是海洋污染、生態破壞、休漁問題。城市主要是城市環境保護問題及城市化問題。
二、地理成因(條件、措施)的分析:
1、影響日照時間長短的因素(如重慶市年日照時數僅1200多小時)
(1).晝長;(2).地勢(地勢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時間長);(3).天氣氣候狀況。
2、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因素(即影響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的因素)
(1).太陽高度(即緯度);(2).天氣狀況;(3).地勢;(4).空氣密度。
如為什麼青藏高原太陽輻射最強?
①緯度較低,太陽高度較大;②晴天多;③地勢高;④空氣稀薄,大氣潔凈。
3、影響氣溫高低的因素
(1).緯度;(2).地形、地勢;(3).下墊面性質(海陸位置、植被狀況、洋流等);(4).天氣狀況。
舉例:為甚麽印度最高氣溫多出現在五月而不是七月?
答:①太陽直射點北移;② 5月為旱季後期,天氣晴朗,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小;③北面有高山阻擋,熱量不易散失,北側冷空氣不易侵入;④7月已進入雨季,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強,加上水的熱容量較大,大大緩解高溫天氣
4、影響氣溫年較差的因素及變化規律
(1). 緯度:低緯小,高緯大;
(2). 下墊面性質:海洋小於陸地,沿海小於內陸,有植被的小於裸地;
(3)氣侯狀況:雲雨多的地方小於雲雨少的地方。
舉例:試析我國西北內陸氣溫年較差大的原因?
答:我國西北內陸屬溫帶大陸氣候,夏季太陽高度大,雲層少,地面得到太陽輻射多,大陸熱得快,溫度高,冬季大陸冷得快,溫度低,離冬季風源地近,加劇嚴寒。
5、影響氣溫日較差的因素及變化規律
(1)、緯度:低緯區大於高緯區
(2)、季節:夏季大於冬季
(3)天氣:晴天大於陰天
(4)海拔:同一位置地勢越高氣溫日較差越小
(5)、下墊面:海小於陸、林地小於沙地。
舉例:試析我國西北內陸氣溫日較差大的原因?
答:我國西北內陸屬溫帶大陸氣候,降雨少,雲層少,白天,對太陽輻射削弱少,地面得到太陽輻射多,溫度高,夜晚降雨少,雲層少大氣逆輻射弱,保溫作用差,
6、影響某地降水多少的因素:——位置、大氣、地形、洋流、植被、水文、人類活動
(1)、位置:主要是海陸位置對降水的影響,通常大陸內部乾旱少雨。
(2)、大氣:主要包括大氣環流、鋒面、氣旋(反氣旋)等因素對降水的影響。①大氣環流包括三圈環流和季風環流。三圈環流中形成了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其中低壓帶控制地區降水較多,高壓相反;西風帶內西岸降水多於東岸,信風帶內東岸降水多於西岸。季風環流中,夏季風降水多於冬季風。②鋒面:冷、暖鋒、准靜止鋒過境時都易產生降水。③ 氣旋對應的是低壓,氣流上升多陰雨;反氣旋對應高壓,氣流下沉多晴天。
(3)、地形: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高大地形也會阻止水汽的進入,
(4)、洋流:暖流流經對沿岸氣候有增溫增濕的作用;寒流流經對沿岸氣候有降溫減濕的作用。
(5)、植被和水文狀況:植被覆蓋率高的地區以及湖沼、水庫周圍,空氣濕度較大,相對降水較多。
(6)人類活動:城市濕島效應使城市多上升氣流易成雲致雨;雨島效應使城市塵埃多,凝結核多,霧和低雲比效區多。
舉例:試析我國台灣東北降雨特多的原因?
答:臨海位置,水汽充足;東南季風或東北季風受地形阻擋,形成地形雨。
7、分析幾種氣候類型的典型分布區成因
(1)亞馬孫平原的熱帶雨林氣候分布典型的原因:①平原面積廣大,赤道從中部穿過,且常年受赤道低壓控制;②來自大西洋的信風帶來充足水汽;③亞馬孫平原呈口袋狀向大西洋敞開有利於濕潤空氣深入內陸;④沿岸暖流增溫增濕;⑤受北、東、南三面地形抬升形成大量降水
(2)非洲北部的熱帶沙漠氣候分布典型的原因:
①受副高和來自大陸的信風控制降水少;②海岸線平直;③西岸寒流有減濕作用
(3)歐洲西部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典型的原因:①全年盛行西風;②地形以平原為主,山脈多呈東西走向,有利於海洋水汽深入內陸;③大陸輪廓破碎;④北大西洋暖流增溫增濕
(4)地中海氣候在地中海地區分布典型的原因:①受副高和西風帶交替控制;②地中海深入大陸內部加強了夏季副高和冬季西風的勢力。
8、分析幾種氣候類型的非地帶性分布及成因
(1)熱帶雨林氣候
分布:馬達加斯加島東側、澳大利亞東北部、巴西東南部、中美洲東北部
原因: (1)來自海洋的東南(東北)信風帶來充足水汽,受地形抬升,降水豐沛;②沿岸暖流增溫增濕。
(2)熱帶草原氣候
分布:東非高原
原因:海拔高,氣溫低,上升氣流弱,降水偏少;
特徵: 也分旱雨兩季(夏雨冬干),但由於常年受赤道低壓控制,與典型熱帶草原氣候相比,旱雨兩季不太分明。
(3)熱帶沙漠氣候
分布:南美大陸西岸
原因:受安第斯山阻擋,加之沿岸寒流的影響,氣候呈南北狹長分布
(4)溫帶大陸性氣候
分布:北美洲大陸東岸
原因:①越過西部山地的西風到達東岸水汽減少;②北美洲與大西洋面積較小,海陸熱力差不顯著不能形成明顯的冬、夏季風;③東岸的拉布拉多寒流有降溫減濕作用;④北美洲的地形特點,使得南北海洋氣流經常對東岸產生影響,降水較其它大陸性氣候區偏多,且季節分配上差異較小。
9、分析氣候類型的分布,特點、成因、判斷、所對應的自然帶名稱(略)?
10、分析我國沙塵暴現象產生的原因?
我國典型地區:西北;華北地區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快行冷鋒天氣影響;氣候乾旱,降水少;春季大風日數多;地表植被稀少等 .
(2)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採;過度開墾.
治理措施: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控制載畜量;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牧;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採伐發菜等。
11、分析洋流成因
(1)、風向和大小;(2)、補償;(3)、密度差異
舉例:夏季索馬里沿岸寒流形成原因?波羅的海和北海間密度流的成因?
答:(1)夏季,索馬里洋流從西南向東北流動。索馬里半島的沿岸海域盛行西南風(離岸風),夏季風驅使表層海水向東北流動的速度快,表層暖水流走後,近岸出現上升補償流,導致索馬里沿岸水溫較附近海域水溫低。它雖是從低緯度流向高緯度的洋流,但洋流的溫度比相鄰海區海水的溫度低,因此就形成了寒流,所以索馬里洋流在夏季稱索馬里寒流。另外,在這一時期太陽直射點逐漸北移至北回歸線附近,阿拉伯海及其兩岸地區太陽輻射增強,使阿拉伯海表層水溫高出索馬里半島東部沿岸海域水溫,這也是索馬里洋流具有寒流性質的原因之一。
(2)波羅的海為海區閉塞,與外海的通道又淺又窄,鹽度高的海水不易進入;加之波羅的海緯度較高,氣溫低,蒸發微弱;這里又受西風帶的影響,氣候濕潤,雨水較多,四周有多條河流注入,因此波羅的海的海水就很淡了。北海海水鹽度較高,所以丹麥諸海峽的表層海水密度小,底層海水密度大,故形成密度流。
12、分析鹽度成因
(1)、緯度因素(氣候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2)、洋流(同一緯度海區的比較)(3)、淡水作用(有無淡水注入);(4)、內陸湖和海區形狀(封閉或開闊);(5)、結冰與融冰
舉例:紅海成為世界鹽度最高海區原因?答:降水少,蒸發旺盛,無淡水河流注入稀釋,海域封閉。
13、分析河流流量大的原因:
流域內降雨量;水系特點;流域面積。
舉例:為什麼亞馬孫河流量最大?【答案:在亞馬孫平原熱帶雨林氣候分布最典型的原因基礎上,再加上一條原因(6)亞馬孫河流域面積廣支流匯聚多】
14、分析河流的流量變化(先確定補給方式)
(1)、降水多少和季節變化;(2)、季節積雪和春季氣溫;(3)、冰川和氣溫年變化;4、地下水,湖泊,沼澤等。
舉例:松花江流量變化有何特點?春汛為何由南向北推遲?答:(1)一年有春夏兩次汛期。(2)南方緯度低,春雪融化早,北方緯度高,春雪融化晚。
15、分析河流的凌汛條件:
(1)河流有結冰期;(2)河流自較低緯向較高緯度流動的河段。
舉例:分析黃河產生凌汛的原因。答:黃河上游,下遊河段地處溫帶冬季河流要結冰,由低緯向高緯流動河水,春季其上游解凍下游未解凍,易產生凌汛現象。
16、分析河流水能豐富的原因:
(1).河流落差大;(2).水量大。
舉例:三峽水能資源豐富的原因?
17、河流航運價值大小原因分析:
(1)河流流量及季節變化;(2)河網密度;(3)流速;(4)冰期(通航時間);運輸需求量(航運腹地經濟水平,人口疏密程度等)。
舉例:長江下游航運價值大的原因?
18、分析洪澇災害的原因 ?
我國典型地區:東北;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產生的原因(從天、地、人三方面分析):
(1)自然原因(水系特徵、水文特徵、氣候特徵):降水持續時間長,降水集中(如長江流域的梅雨天氣);夏季風的強弱變化(副高強:南旱北澇;副高弱:南澇北旱);台風的影響;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勢低窪(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樹枝狀水系);河道彎曲(荊江河段);厄爾尼若現象等。
(2)人為原因:濫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劇,河床抬升;圍湖造田;佔用破壞河道等。
例如,長江洪災的原因:
自然原因:(1).水系特徵:流域廣,支流多;中上游植被破壞嚴重,含沙量增大;中下游多為平原,(荊江段)河道彎曲,水流緩慢,水流不暢。
(2).水文特徵:流經濕潤地區,降水豐沛,幹流汛期長,水量大。
(3).氣候特徵:有些年份,氣候異常,流域內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濫。
人為原因:(1)過度砍伐,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加劇,造成流域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削峰補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積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圍湖造田,泥沙淤積,從而導致湖泊萎縮,調蓄洪峰能力下降。
(3)此外,人類活動佔用及破壞河道。
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則是調洪,做法是修水庫、植樹造林;
中游:治理原則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庫,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治理原則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開挖河道。
19、分析有關地形地貌
地形成因分析:運用地質作用(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風、海浪、冰川的侵蝕、搬運、沉積作用等)與板塊運動(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及板塊的碰撞或張裂)來解釋判讀分析與地形有關的地理知識。
要點:1、是否在板塊生長或是消亡邊界;2、內力作用是否形成褶皺和斷層;3、在哪個地理背景,受何種外力
舉例: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是怎麼樣形成的?喜馬拉雅山和岡底斯山各屬於哪個板塊?
答:位於板塊的消亡邊界,岩石破碎;雅魯藏布江侵蝕下切。喜山屬於印度洋板塊;岡底斯山屬於亞歐板塊。
20、分析滑坡、泥石流的成因:
(1)、地質條件(2)、地形條件(3)、降雨條件(4)、人為因素(如植被破壞、工程建設等)
舉例:分析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嚴重原因?
(1)自然原因:山區面積廣大,岩石破碎,風化嚴重 ;干濕季分明、暴雨集中;地殼運動強烈、山體中斷層發育。
(2 人為原因:對植被的破壞
21、分析地震產生的原因:
(1)我國典型地區:東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區
(2)形成原因: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劇烈。
(3)造成重大人員和財產損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級大,破壞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淺源地震;發生的時間可能在夜間;誘發其他災害等
22、減輕地質災害的措施:
(1)積極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和減災意識;
(2)建立災害監測預報體系;
(3)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
(4)提高建築物的抗震強度;
(5)植樹造林,建立防護林體系;
(6)加強國際合作等。
⑧ 新高考6選3生物 化學 地理 歷史選哪三科好
其實如果抄你很擅長分析地圖什襲么的,那就選地理,歷史高二是要背古文的吶,這個記憶力好的話可以挑戰一下,化學吧,知識點比較散,需要系統化,生物大家都覺得簡單(不過我不這么覺得),擅長啥就報啥唄,不要想那麼多。
⑨ 高考6選3地理歷史政治,可以報讀師范嗎
你最好先看看你以後想做啥。然後在選擇高考報考的課程。像醫生這種職業不收文科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