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溫
❶ 高中地理地表反射率與氣溫的關系
您好!來
青藏高原(被稱為「源世界屋脊」)地勢高,海拔也高,高層有廣泛的冰雪和凍土分布,而這些正好對太陽輻射的反射作用很強。(原理和南極洲的冰雪覆蓋層反射率大一樣。
地表反射率高,那麼地表能夠接收到的熱量就少了,也就是地溫下降,該地氣溫也就自然降低了。地面的熱量會向上影響空氣中的氣溫。地溫下降,氣溫就下降。
❷ 高中地理怎麼算積溫
積溫分活動積溫、有效積溫、負積溫、地積溫、日積溫等。
各種積溫的內計算方法:
①活容動積溫。高於或等於生物學下限溫度的日平均溫度稱為活動溫度。活動溫度的總和稱活動積溫(Aa),適用於大量資料的計算,多在農業氣候研究中運用,其計算式如下:
式中堟i為生育期內每日平均氣溫,i=1,2…n。n為該生育時段的天數。計算時從進入該生育時期的第2天算起。
②有效積溫。活動溫度與生物學下限溫度的差值稱為有效溫度。生育時期內有效溫度的總和稱為有效積溫(簡稱A值)。其中不包含低於B值的溫度,所以更能表徵生物有機體生育所需要的熱量。多應用於生物有機體發育速度的計算。
根據上式,可以利用農業氣象平行觀測資料,用最小二乘法、圖解法或實驗方法確定A、B值。
③其他積溫。冬季零下的日平均溫度的累加稱為負積溫,表示嚴寒程度,用於分析越冬作物凍害。日平均土壤溫度或泥溫的累加稱為地積溫,用以研究作物苗期問題及水稻冷害等。逐日白天平均溫度的累加稱日積溫,用以研究某些對白天溫度反應敏感的作物的熱量條件。
❸ 高中地理 各種氣候的積溫是多少
高中地理講的積溫,是指溫度是影響農作物生長與發育的主要因素。當日平回均氣溫穩定升到答10℃以上時,大多數農作物才能活躍生長。為此,把≥10℃的持續期,視為農作物的生長期。把≥10℃持續期內,每天的日平均氣溫累加起來,得到的溫度總和,叫做積溫。
❹ 高中地理,氣溫和降水的圖,看不懂
考地理(人教)一輪復習(檢測)專題一 世界的氣溫和降水_圖文
專題一 課後鞏固提升 授課提版示:對應學生用書第 297 頁] 一、選擇權題(每題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符合要求,請選出正確答案) (2015· 四川文綜,7~8)下圖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溫線分布圖。讀圖回答 1~2 題。 1.該城市可能位於( ) A.回歸線附近大陸西岸 B.40° N 附近大陸西岸 C.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 D.40° N 附近大陸東岸 2.市中心與郊區的氣溫差異導致市中心( ) A.降水的可能性較郊區大
❺ 高中地理 為何地溫低於氣溫
地溫低於氣溫是有條件的。
在白天尤其是十四點前後,太陽暴曬的話,地溫是高於氣溫的。
而夜間情況下,地溫輻射到空氣中,溫度降低,所以低於氣溫。
❻ 高中地理等溫線
首先,高中地理等來值線的判讀源原則是「凸低為高,凸高為低」。不管是等溫線、等高線還是等降水量線,任何等值線都遵循這個原則。
按照常理說,緯度越低,氣溫越高。而在同緯度地區,海拔每升高100m,氣溫下降0.6℃。這時,高海拔地區的等溫線需要凸向緯度較低的方向來彌補海拔帶來的降溫,所以高海拔凸向低緯。請你注意,它是一條等值線。
❼ 高中地理 各種氣候的積溫是多少求解!
作物生長發育階段內逐日平均氣溫的總和。衡量作物生長發育過程熱量條件的一種內標尺,也是表徵地區容熱量條件的一種標尺。
積溫作為表徵地區熱量的標尺,常作為氣候區劃和農業氣候區劃的熱量指標,以衡量該地區的熱量條件能滿足何種作物生長發育的需要。劃分指標通常為2300℃和4500℃積溫。
❽ 高中地理:什麼是生長積溫
作物生長發育需要一定的溫度(熱量)條件。在作物生長發育所需要的其他條件均得到滿足時,在一定版溫度范圍內,權氣溫和發育速度成正相關,當日平均氣溫穩定升到10℃以上時,大多數農作物才能活躍生長。為此,將≥10℃的持續期,視為農作物的生長期。把≥10℃持續期內每天的日平均氣溫累加起來,所得到的溫度總和,即為積溫。
❾ 多少溫度到多少溫度屬於涼爽。多少到多少屬於溫和,多少到多少是炎熱。多少到多少是寒冷。 高中地理
亞熱帶氣候(如亞熱帶季風氣候和地中海氣候)的最低月均溫均在0℃~15℃之間,但最高氣溫月溫度都很高,所以都用「炎熱」來形容,如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乾燥。
感覺上,「炎熱」比「高溫」溫度略低。溫帶大陸性氣候的最低月均溫在0℃以下,但由於深入內陸,氣溫較差大,夏季很熱,冬季很冷,故描述成「冬冷夏熱」,這里的「冷」即「寒冷」、「熱」即「炎熱」。
溫帶海洋性氣候的最低月均溫均在0℃~15℃之間,但由於終年受西風(大西洋方向的海風)影響,所以,冬不冷、夏不熱,即「冬暖夏涼」,這里的「暖」即「溫暖」、「涼」即「涼爽」。
而極地氣候終年寒冷,所以用「終年低溫」或「全年寒冷」來形容。
故「高溫、炎熱、溫和、涼爽、寒冷」五詞的區分主要在於人的一種感受,沒有嚴格上的氣溫度數界線。掌握一些描述氣候特徵的習慣用詞,可以使我們的答題更加規范和科學。
(9)高中地理溫擴展閱讀:
影響因素:
太陽輻射因子、下墊面因子、大氣環流因子和人類活動因子。太陽輻射因子是氣候的根本動力來源。這類因子有:緯度因素等。下墊面因子對氣候的形成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這類因子有:洋流、地面植被、地形地質等。
大氣環流因子本身是氣候的組成部分,對某地氣候的形成起著直接性的影響。主要因子有:氣團的平均狀況、氣流的平均狀況等。
地理因素對氣候形成的影響表現在地球形狀、地球運動、海陸分布、地形地勢和氣流、洋流等上,而地理因素對氣候形成的影響終究還是可以主要歸結到輻射。
人類活動
通過改變地面狀況,影響局部地區氣候。如人工造林可使局部地區氣候有所改善,任意砍伐森林可使當地氣候惡化。此外,人類活動還可形成熱島效應等。全球變暖就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