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經緯網
Ⅰ 高一地理 經緯網計算
高中應該不會計算一般兩點的球面距離吧?因為這用用到球面三角定律呢。
先計算這兩點之間內的球心容角,也就是這兩點的角距離:
球心角的餘弦=正弦34度*正弦29度+餘弦34度*餘弦29度*餘弦(48-36)度
查表計算出來,再查表查出這個球心角,把度分表示的球心角化成分,就是直線距離的海里數(1度=60海里,1分=1海里),如果用公里表示,可以按照1度=1000/9公里,1分=50/27公里轉化。
Ⅱ 高中地理經緯網方向問題
東西方向滿足就近原則,所以B在A的東北方《你想看地圖有的時候只標了個箭頭,指示北方,而且我們看的是方向,不是經緯度》,那個公式沒懂
Ⅲ 高中地理經緯網的知識總結
Ⅳ 高中地理重要經緯網有哪些
0度緯線:即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南北半球的分界線.
30度緯線:低、中緯度的分界線回.
60度緯線:中答、高緯度的分界線.
23°26『度緯線:回歸線,是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有無太陽直射現象的分界線.北緯23°26『是北回歸線,南緯 23°26『是南回歸線.
66°34『緯線:極圈,是溫帶和寒帶的分界線,有無極晝和極夜現象的分界線.北緯66°34『是北極圈,南緯66°34『是南極圈.
90度緯線:即南北極點,北緯90度是北極點,南緯90度是南極點.
Ⅳ 高一 地理極點經緯網如何判斷坐標
根據箭頭指示方向為逆時針,可以判斷為北極,所以緯度確定為北緯30度!經度0度以東為東,以西為西!所以判定為西經135度!
Ⅵ 地理高中關於地球部分的知識全
這個抄太多啦`~我只能給你個襲大概的提綱 這是我們上課總結的具體的知識點需要自己看看
一:地球的形狀與大小
二:經緯網
三:經緯網的判讀與應用
1.判讀地理坐標
2.判讀方向
3.兩點間最短航線方向判斷
4.利用經緯網估算距離
5.利用經緯網判定范圍大小
6.地方時的計算
四:地球的運動
1.公轉的概念 方向 周期 軌道 地理意義
2.自轉的周期 概念 方向 周期 地理意義 線速度 角速度
3.自轉與公轉的關系(黃赤交角)
4.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 視運動變化 太陽高度分布規律
5.季節的變化及影響
五:地球與宇宙環境
1.天體類型 天體系統 構成
2.宇宙中的地球:太陽系 地球的普遍性及特殊性 月球的運動及月相(這個好像不考) 航天探索
就這些吧?
Ⅶ 高中地理必修一經緯網
南北向的是經線,每條經線的長度相等,每跨15°經線是一個時區
東西版向的是緯線,長度權由赤道向南北遞減.
0°經線以東為東時區,以西為西時區
0°-南北30°緯線為低緯地區、南北緯30°-南北緯60°為中緯地區、南北緯60°-南北緯90°為高緯地區
同一條緯線上經度相差1°距離為111KM,赤道相同,其他緯線另算計算公式人教版教材上有,高中地理一般不會要求算其他緯線上的距離.
要牢記本初子午線,和日期變更線;高中地理考試的時候很多都會考到日期變更線.
還要掌握給出兩地的經度後要求算兩地相差的時間的方法.
大概只能記起來這么多了!好久沒看過了! 望採納!
Ⅷ 【高中地理】下圖為以極點為中心的局部經緯網圖,陰影部分表示黑夜。讀圖完成23~26題
23 B 太陽直來射120°W ,即60°E為0時,0時經自線向東到180°經線為新一天。
24 D 圖中沒有日期或緯度數,但可以看出甲地此日晝長為15小時。如果是夏至日,甲應該是北回歸線以北,不是夏至,則緯度更高。
25 B 晨線以東為晝半球,與20°W重合,則為二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平分。東半球與晝半球重合,太陽直射東半球中央經線即70°E。
26 C 晨昏圈是球心為圓心的大圓,與赤道的兩個交點平分赤道,所以晝夜等長。正午太陽高度是以天為單位,每天均有變化。二至日太陽直射南北回歸線,與赤道緯度差最大,所以正午太陽高度最小。 自轉角速度除極點外,全球相等都是每小時15°。
Ⅸ 求助關於高中地理經緯網的一道練習
1、 A經北極沿經線圈到B,則距離為30°+30°=60°,經線上一度為111km,則全長為6660km。
2、 A沿緯線到B,則距離為180°,緯線上計算方法為111乘cosφ,則比方案一長。
希望可以幫到你,我算的很認真呢~ 望採納喲~
Ⅹ 有沒有專門講高中地理經緯網和方位判斷知識點的資料啊 求推薦
緯線和緯度
1、緯線
緯線與地軸垂直並壞繞地球一周,緯線的形狀是圓圈,緯線的長度不相等,緯線之間相互平行,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緯線有無數條,緯線中只有赤道能平分地球。緯線投射到圖上看似水平的平行線,實際上是不同半徑是圓。緯線的形狀因觀測者位置不同而改變(直線、弧、橢圓、圓)。
思考:由赤道向兩極緯線的長度是如何變化的?哪條緯線的長度約是赤道長度的一半?
2、緯度
緯度是線面角,某點緯度的含義是由該點向地心作半徑,該半徑與赤道平面的夾角。以赤道為起始處,向北向南各分出90個緯度。赤道的緯度是0°,以北(南)的緯度叫北(南)緯,分別用「N」、「S」表示。
同一條經線上緯度差1°的經線在地表面的實地長度約是111千米。在任意一條經線上,如果A、B之間的緯度相差n°,則AB之間的實地距離約為n°×111千米。
南北半球的劃分?低、中、高緯度區的劃分?
思考:跨緯度最多的大洲有哪些?赤道穿過的大洲有哪些?全部位於北(南)半球的大洲有哪些?
3、幾條重要的緯線
0°:是南北緯度的分界線;南北半球界線
23°26′N ;23°26′S :之間有陽光直射現象;
66°34′N ; 66°34′S:以內有極晝極夜現象 。
寫出它們的名稱:
穿過的主要國家:
穿過的主要地形區:
穿過的主要氣候類型區:
四、經線和經度
1、經線
經線的形狀是半圓且與緯線垂直,所有的經線長度都相等且相交於南北兩極點,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經線有無數條。
兩條正相對的經線組成一個經線圈,每個經線圈都能平分地球;任意兩條經線的間隔距離,在赤道上最大,由赤道向兩極縮短。
思考:地球上赤道和任意一經線圈的長度有怎樣的關系(赤道長度長於經線圈)?在地球儀上赤道和任意一經線圈的長度有怎樣的關系(等長)?
甲乙二人從赤道出發,甲向北行,乙向東行,如果兩人前進的方向保持不變,那麼他們能回到原出發點嗎?
2、經度
經度是二面角,某點經度的含義是該點所在經線的平面與 0°經線所在平面的夾角。0°經線的位置是人為規定的。 0°經線也叫本初子午線,以0°經線為界向東、西各分出180個經度,分別稱為東經、西經,用「E」、「W」表示。除0°及180°經線外,其他度數的經線都有兩條。
赤道上1°經度的地表實地距離約為111千米,其他緯度處1°經度的地表實地距離約為111×1°×COSα千米。在任意一條緯線上,如果A、B之間的經度相差n°,則AB之間的地表實地距離等於n°×111×COSα千米。
東西半球的劃分界線: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
東 西
160°E——————20°W——————160°E
(西半球) (東半球)
思考:跨東西半球的大洲?跨經度最多的大洲?跨東西、南北半球的大洲?
3、幾條重要的經線
0°:東西經度的劃分界線。 180°:理論上的國際日期變更線。
20°W ;160°E:東西半球分界線。
2、 經度的分布
畫出以南北極為中心,以45°為間隔的經度分布圖。
把右(左)手握成空心拳,大拇指向上(放在0°經線上)指向北極,順右手四指方向東經度的度數增大,順左手四指方向西經度的度數增大。
思考:如果把大拇指放在180°經線上,順四指方向東經度的度數、西經度的度數如何變化?
國際日期變更線大致沿180°經線,但二者並不完全重合。
五、經緯網
由經線、緯線交織而成,可用來表示地球表面某一點的地理位置。
經緯網的形狀不同(網格狀、圓弧狀等)。
1、 緯度的判斷
緯度數由南(北)向(南)北增大(減小)的為北緯,由北(南)向南(北)增大(減小)的為南緯。北半球某地的緯度數,在數值上等於北極星的地平高度(南半球看不到北極星)。
2、 經度的判斷
經度數由西向東增大(或由東向西減小)的為東經,由東向西增大的(或由西向東減小)為西經。
同一幅經緯網圖中,相鄰兩條經線間的經度差一般相等。在側視圖中,用180°除以等分數的值即為相鄰兩條經線間的經度差;在俯視圖中,用360°除以等分數的值即為相鄰兩條經線間的經度差。只要知道其中一點的經度,其他各點便可推算出。
六、經緯網的應用
1、利用經緯網確定地理位置
方格狀經緯網圖中橫線代表緯線,豎線代表經線;經緯度的判斷同上。
圓弧(圈)形經緯網圖中,圓弧(圈)表示緯線,放射狀直線表示經線。在極地圖上,若極點為北(南)極點,該半球圖內,各點的緯度均為北(南)緯度。
極點的判斷:根據地球自轉方向判斷;根據圖中經度的變化趨勢判斷;根據極地附近的海陸輪廓判斷;還可根據極地日照圖判斷。
2、兩點間最近航線的判斷
(1)兩地經度之差等於180°,最短航線過極點。
兩地同位於北(南)半球,最短航線先向北(南)過極點再向南(北);兩地位於南、北兩半球,看過哪個極點的航線是劣弧。
(2)兩地經度之差不等於180°,最短航線不過極點,而是過兩極地區(或上空)。
①若甲地位於乙地的西方:由甲地往乙地,同在北半球(南半球)先向東北(東南),再向東,最後向東南(東北);甲乙兩地位於不同的半球要討論。
②若甲地位於乙地的東方:由甲地往乙地,同在北半球(南半球)先向西北(西南),再向西,最後向西南(西北);甲乙兩地位於不同的半球要討論。
思考:從甲地(70°N,80°E)到乙地(70°N,150°E)若不考慮地形因素沿最短距離行走,其方向如何變化?
3、求地球某地上關於地心對稱點的坐標
(1)關於地心對稱的兩點,其緯度數相等,且南北緯相互對應。
(2)關於地心的對稱點,一定位於該點所在經線的正對經線上,其經度數與已知點互補,且東西經相互對應。
4.估算地面兩點間距離
(1)兩點在同一條經線上:緯度差×1°×111千米
(2)兩點在同一緯線上:經度差×1°×111 ×COSα
(3) 兩點既不在同一經線,也不在同一緯線上:將該點進行平移後,經度和緯度分別進行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