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殼
㈠ 2019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上1.4節:莫霍界面在地面以下33千米處,而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為39-41千米,怎麼解釋
這里的33千米處是前南斯拉夫地震學學家莫霍洛維奇在一次地震研究中探測到地下33千米處專,地震波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屬橫波消失,縱波速度大幅下降,從而得出此界面是地殼與地幔的分界面。
而實際上這個界面是不連續的,在全球海洋與陸地上都存在的,基本上地殼的厚度是大陸厚,大洋薄,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為39-41千米。指的是大陸陸地地殼的平均厚度。而大洋中地殼的平均厚度大約為7一8千米。
整個地殼的厚度大約是17千米。
㈡ 高中地理題目,這個是怎麼判斷震源在地殼中的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離稱為震源深度。地震是由於地殼板塊之間的相對運動而產生,因而震源在地殼。另外,地核是流體、地幔是塑性體,都不可能成為震源。據統計 90%以上的地震發生在地殼中,其餘的發生在地幔上部。
地震可以發生在地表以下幾公里至數百公里,而絕大部分地震的震源深度都是幾十公里。根據震源深度,可以分為:1.淺源地震:0—60公里,簡稱淺震。淺震對構築物威脅最大。同級地震,震源越淺,破壞力越強。2.中源地震:60—300公里。3.深源地震。300公里以上。目前觀測到最深的地震是720公里 。地震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在古代又稱為地動。它就象刮風、下雨、閃電、山崩、火山爆發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 它發源於地下某一點,該點稱為震源(focus)。振動從震源傳出,在地球中傳播。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一點稱為震中,它是接受振動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稱為海嘯。地震是極其頻繁的,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500萬次,對整個社會有著很大的影響。
㈢ 高中地理岩石圈世界上地殼最厚處和最薄處分別在什麼
最厚處在喜馬拉雅山
最薄處在大西洋底
㈣ (高中地理)第一題,為什麼板塊擠壓,地殼抬升會形成峽谷
板塊擠壓抬升地形,形成褶皺山,山頂受張力,容易形成河流或者容易被流水侵蝕,該地地形落差大,河流流速快,加劇了流水侵蝕作用,長年累月形成峽谷。
㈤ 高中地理:地殼運動性質的判斷方法有三句話,怎麼理解請給出圖片作說明!!謝謝~!~~
這個問題你是不是學復得太制難了?這個知識點好像不會出這么難的題型。。
大面積的成層岩石說明地殼下沉,所以上面形成了沉積岩,而沉積的特點我想你會記得,那就是岩層。
不覆岩層不管是什麼,只要發生了侵蝕,說明上殼上升。因為只有高於其他的地方才可能發生侵蝕作用。
不是整個地殼,就是指當地的。。。
㈥ 高中地理的地球圈層分布,書上的我看不懂!
1.高中地理必修1第21頁已經說過了:地球的內部結構,無法直接觀察,到目前為止,關於地球的內部的知識,主要來自對地震波的研究。根據地震波變化的速率,發現在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面附近發生了突變,所以以此兩個面把地球內部劃分為三部分(地殼、地幔、地核)。
2.岩石圈包括地殼和一部分上地幔(是相對軟流層而言的)
3.大學地質學這本書會說到軟流層是一個不確定性的層,軟流層頂底界面不十分確定,與岩石圈之間無明顯界面,具有逐漸過渡的特點,一般不考慮有其他東西。
4.莫霍面是在岩石圈內
5.地震一般可以按震級、烈度、震源深度分類,而按照深度可以分為三類:通常將震源深度小於60公里的叫淺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於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而地殼平均厚度是約17千米,其中大陸地殼厚度較大,平均約為35千米。而岩石圈的厚度為80—400km之間。根據統計90%以上的地震都是中淺源地震,所以地震震源在岩石圈。(軟流圈是火山爆發的源頭,特別是軟流層上的岩石層薄的地方,或者板塊活動的地方)
6.這個是按照地球的演變先後順序來的,其實他們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不能把他們劃定一個界限。這么劃分是為了方便學習和記憶
我是高中地理老師,上面答案是我備課時查閱的,有什麼不懂的我們可以繼續討論,當然我也可能說的不對的地方歡迎大家指出來
㈦ 高中地理知識點:地殼物質的循環
(一)地質循環
?1、地質循環: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軟流層之間的大規模物質循內環。
?2、地質容循環能量來源:推動地質循環的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放射性物質衰變產生的熱能。
3、地質循環產生的影響:在地質循環過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斷地誕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則逐漸消亡。與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滄桑巨變以及地殼物質形態的持續轉化。
(二)岩石的相互轉化使組成地殼的物質處於不斷地運動變化之中。地球內部的岩漿,在岩漿活動過程中伴隨噴出作用和侵入作用,冷卻凝固,形成岩漿岩;已經形成的岩石(岩漿岩、變質岩),在地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作用下,形成沉積岩;已經形成的岩石(岩漿岩、沉積岩)經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岩。各類岩石在地殼深處或地殼以下被高溫熔化,又成為新的岩漿回到地球內部。
㈧ 高中地理:地殼運動問題
(1,2)因為沉積主要是在地勢較低的地方才能沉積,地殼抬升的話就更容易被侵蝕,這個是相對的。
(3)岩層缺失就是被侵蝕了啊 既然是被侵蝕按照剛剛前面的結論就可以推斷是地殼有可能抬升了導致的
㈨ 高中地理中構造地貌和地質構造的區別
構造地貌由地球內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質體與地質構造控制的地貌。
要區分這兩個定義,首先要清楚地貌是指地表起伏的形態,如山地、平原、河谷、沙丘、大陸架、海溝等。因此構造地貌是指由岩層或岩體經構造運動所控制的地表形態,側重於地表形態。
而地質構造是指岩層或岩體經地球內力引起的機械運動而發生變形與變位,是指岩層或岩體的變形與變位(或形態位置)。
地質構造——岩層或岩體(對象)——形態位置
構造地貌——地表(對象)——地貌
褶皺和斷層是地質構造,褶皺使岩層發生彎曲,使岩層形態呈背斜或向斜。而在地球表面,由於岩層彎曲,導致地表也彎曲不平,形成山地等地貌,這就是構造地貌。
斷層是地質構造中的斷裂構造,是指岩層的斷層,斷層後使岩體的形態呈地塹、地壘狀態,都屬於地質構造。而岩層的斷裂後形成的地塹導致地球表面形態下陷,成谷地形態,這是構造地貌。
構造地貌(structural landform)由地球內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質體與地質構造控制的地貌。從宏觀上看,所有大地貌單元,如大陸和海洋、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均為地殼變動直接造成。但完全不受外力作用影響的地貌,如現代火山錐和新斷層崖是罕見的,絕大多數構造地貌都經受了外力作用的雕琢。故不論從構造解釋地貌,或從地貌分析構造,都必須考慮外力作用的影響。
地質構造(簡稱構造)是地殼或岩石圈各個組成部份的形態及其相互結合方式和面貌特徵的總稱。是構造運動在岩層和岩體中遺留下來的各種構造形跡,如岩層褶曲、斷層等,稱為地質構造。構造運動是一種機械運動,涉及的范圍包括地殼及上地幔上部即岩石圈,可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方向的構造運動使岩塊相互分離裂開或是相向聚匯,發生擠壓、彎曲或剪切、錯開;垂直方向的構造運動則使相鄰塊體作差異性上升或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