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影響氣候的因素
① 亞熱帶季風氣候對土壤的影響(高中地理問題)
土壤形成的氣候因素
氣候對於土壤形成的影響,表現為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兩個方面。內直接容影響指通過土壤與大氣之間經常進行的水分和熱量交換,對土壤水、熱狀況和土壤中物理、化學過程的性質與強度的影響。通常溫度每增加10℃,化學反應速度平均增加1~2倍;溫度從0℃增加到50℃,化合物的解離度增加7倍。在寒冷的氣候條件下,一年中土壤凍結達幾個月之久,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緩慢,使有機質積累起來;而在常年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下,微生物活動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機質,使有機質含量趨於減少。
氣候還可以通過影響岩石風化過程以及植被類型等間接地影響土壤的形成和發育。一個顯著的例子是,從乾燥的荒漠地帶或低溫的苔原地帶到高溫多雨的熱帶雨林地帶,隨著溫度、降水、蒸發以及不同植被生產力的變化,有機殘體歸還逐漸增多,化學與生物風化逐漸增強,風化殼逐漸加厚 。
② 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有哪些高中地理。
熱量 光照 水源 降水量 地形 土壤
科技 勞動力 生產技術 種植方式 耕作制度
③ 高中地理:地形對自然地理要素的影響
影響氣候,如青藏高原形成高原氣候
影響土壤,如平原地形,常常是土層深厚土壤肥沃
影響河流,山區落差大河流流速快,水能資源豐富,平原地區河道比較寬,水流平緩,利於航行
④ 高中地理,各種氣候類型的成因、特點和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是什麼
各種氣候類型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是非常復雜多樣的
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對農作物生長非常有利,適合發展種植業
不同農業類型,受到氣候影響也是不一樣的,是否各種氣候來發展農業生產。
⑤ 關於氣壓帶和風帶對當地氣候的影響,高中地理
由於地球表面緯度高低不同,接受太陽輻射的多少不同,於是形成不同的氣壓區域,著些區內域就是氣壓容帶.
赤道附近受太陽輻射熱量多,溫度高.空氣受熱膨脹上升,形成赤道低氣壓帶,降水多.
副熱帶高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降水少.
氣壓帶可隨太陽直射點位置的變化而南北平移
共有六個,極地東風帶,中緯西風帶和東北(南)信風帶,南北半球相似。
其產生原因主要是三圈環流,分別為:0~30--低緯環流;30~60--中緯環流;60~90--高緯環流。在簡化後(認為大氣在均勻地面上運動),在氣壓梯度力作用下產生大氣的三圈環流,形成了赤道低氣壓帶,副熱帶高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在地轉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作用下,使得0~30處近地面為東北風,即東北信風。同理,產生了剩餘的幾個風帶。同時,在海路熱力差異和地形因素的影響下,形成了如西伯利亞高壓一樣的高(低)壓中心,隨季節變化,出現了季風環流(氣壓帶風帶的季節位置移動也是成因之一)。
⑥ (高中地理)第2小題,影響氣溫的最主要因素不是緯度嗎(我知道天氣也影響日較差)
不對呀,氣溫日較差最大的是中緯度地區。或者說,是溫帶各氣候帶。
不管是氣溫內日較差,還是年較容差,都是溫帶地區最大。
後面的解釋已經說了,熱帶雨林帶終年高溫多雨,加之雨林中植物茂密,可有效降低風速,對地表有較強的保溫保濕作用,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都非常小,對地面的物理風化作用極弱。
而在溫帶和亞寒帶地區來說,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都大得多,風蝕、水蝕作用都很強,因此物理風化作用比熱帶雨林帶要強得多。
⑦ 高中地理求解釋,為什麼洋流和盛行風影響氣候
洋流流經地區,暖流增溫增濕,沿岸氣候濕潤。寒流降溫減濕,氣候乾燥。 西風帶,風由陸地吹向海洋,帶來降水
⑧ 高中地理 影響氣溫年較差的因素及變化規律
1.緯度:低緯抄小,高緯大;
2.下墊面性質:海洋小於陸地,沿海小於內陸,有植被的小於裸地; 3.天氣狀況:雲雨多的地方小於雲雨少的地方。
氣候的海洋性越強、氣溫年較差越小(最熱月氣溫在2或8月);氣候的大陸性越強、年較差越大(最熱月氣溫在1或7月,且秋溫大於春溫)
⑨ 高中地理:海陸位置對我國的影響包括哪幾方面(分類回答,如氣溫,降水等)
降水:東部多來季風氣候使降水多集源中於夏季,而西部以大陸性氣候為主,降水較少
溫度:靠近海洋的地區溫度較高,氣溫年較差較小
氣候:東部季風性氣候顯著,西部以大陸性氣候為主
自然帶:東部多溫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西部多溫帶落葉闊葉林和溫帶草原和荒漠
其餘的主要還有人口分布、農業生產類型等方面有影響。還有就是季風氣候和大陸性氣候帶來的差別
⑩ 高中文科地理氣候的知識總結及高考重點
氣候專題答題理論要點
1、某區域氣候特點
類型多樣或單一,哪種類型為主,主要氣候類型的特點
如中國:氣候復雜多樣,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雨熱同期
2、某種氣候類型特點
①氣溫:氣溫的高低,季節變化,最冷月、最熱月氣溫高低,年溫差大小
②降水:年降水總量多少 ,季節變化,年際變化
如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降水豐富,且降水季節分配均勻,年際變化小
3、某天氣特點和成因
特點:①天氣狀況(晴、陰、雨、雪),②氣溫,③氣壓,④風(風向、風力,風的性質)
成因:考慮常見的天氣系統影響
①氣團:冷、暖氣團。
②氣壓:高、低壓。
③鋒面:冷、暖鋒和准靜止鋒。
④氣流:氣旋和反氣旋。⑤鋒面氣旋)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技巧1:大氣和地面的熱量收入和熱量支出
大氣的熱量收入:地面輻射為主,大氣的熱量支出:大氣輻射
地面的熱量收入:太陽輻射為主,地面的熱量支出:地面輻射
技巧2:氣溫的日變化規律
沒有天氣、大氣運動等因素影響的情況下,一般日最高氣溫出現在14點左右,日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技巧3:氣溫日較差的影響因素
(1)緯度:氣溫日較差隨緯度的升高而減小
(2)季節:一般夏季氣溫日較差大於冬季 ,在中高緯度地區,最大值在春季
(3)地形: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氣溫日較差大於平地,平地大於凸地(如小山丘)的氣溫日較差
(4)下墊面性質:陸地上氣溫日較差大於海洋,且距海越遠,日較差越大
(5)天氣:晴天氣溫日較差大於陰(雨)天的氣溫日較差
(6)地勢:離地面越近,日較差越大
技巧4:氣溫年較差的影響因素
(1)緯度:氣溫年較差隨緯度的升高而增大
(2)海陸:距海洋越近,受海洋的影響越大,氣溫年較差越小
(3)地形:一般情況下高地小於凹地、谷地。海拔愈高年較差越小
(4)天氣:雲雨多的地區小於雲雨少的地區。
(5)植被:有植被的地區小於裸地。
技巧5:溫差對農業生產影響
在農業生產上有時需要較大的氣溫日較差,這樣有利於作物獲得高產。因為,日較差大就意味著,白天溫度較高,而夜間溫度較低,這樣白天葉片光合作用強,製造碳水化合物較多,而夜間呼吸消耗少,積累較多,作物產量高,品質好。
技巧6:青藏高原比我國同緯平原、盆地溫差比較:
①氣溫年較差小 ,原因:低緯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較涼;冬季因緯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響南下的寒冷氣流影響不到,氣溫不太低;
②日較差大 ,原因: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密度小,大氣的保溫作用及削弱作用低,因此白天升溫快,夜晚降溫快。
技巧6:氣溫水平分布規律:陸地北凸,7月;陸地南凸,1月。
(1)等溫線與緯線平行,由赤道向南北兩側遞減。影響因素:緯度;成因:太陽輻射的緯度差異
(2)等溫線與海岸線平行,冬季陸地低於海洋,夏季陸地高於海洋。影響因素:海陸位置;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3)等溫線閉合或向高海拔突出。影響因素:地形(海拔);成因:海拔高氣溫低。
(4)等溫線向低緯或高緯突出。影響因素:洋流;成因:暖流增溫增濕,寒流減溫減濕。
技巧7:熱力環流形成過程
近地面空氣的受熱或冷卻,引起氣流上升或下沉運動。空氣上升或下沉,導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氣壓的差異。氣壓的差異又形成大氣的水平運動。
技巧8:風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大氣水平運動的原動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技巧9:水平氣壓梯度力:(1)垂直於等壓線,並由高壓指向低壓(2)氣壓梯度越大,水平氣壓梯度力越大
技巧10:風的受力和方向:
(1)近地面: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三個力作用,風向與等壓線斜交,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2)高空(1500米以上):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兩個力的作用,風向與等壓線平行,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技巧11:常見的熱力環流:海陸風、山谷風、城市風
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因素
1、太陽高度角或緯度:
太陽高度角越大,穿越大氣的路徑就越短,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則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越強;太陽高度角越大,等量太陽輻射散布的面積越小,太陽輻射越強。例如,中午的太陽輻射強度比早晚的強。
2、海拔高度:
海拔越高空氣越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則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越強。例如,青藏高原是我國太陽輻射最強的地區。
3、天氣狀況;大氣污染的程度;大氣透明度:
晴天雲少,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小,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強。例如四川盆地多雲霧陰雨天氣,太陽輻射消弱強,太陽輻射成為我國最低值區。
4、白晝時間的長短:白晝長則太陽照射時間長。
註:日照時間主要與白晝時間和天氣狀況有關
影響氣候三大要素的因素
1、影響某地氣溫高低的因素:
① 緯度對氣溫的影響:全球氣溫由低緯向高緯遞減。如熱、溫、寒等五帶的劃分。
②下墊面
地形:地勢越高,氣溫越低(-0.6℃/100米)。另外,高大地形往往對冷空氣起屏障作用,因此山間盆地、河谷氣溫往往偏高如四川盆地冬季氣溫比同緯度長江中下游高。山地同一高度,陽坡比陰坡氣溫略高。
洋流:暖流能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亞歐大陸東岸我國亞熱帶范圍25—33度
海陸:由於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受海洋影響大的地區,氣溫變化緩和;受陸地影響大的地區相反。如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和,而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冬季寒冷。日本氣候就有海洋性的季風氣候,而我國是大陸性季風氣候
植被:覆蓋率高的地區,因其對太陽輻射的屏蔽作用和對蒸發量的影響,氣溫變化小於裸地(綠洲與沙漠)。
水文:湖區、庫區、沼澤、濕地等由於熱容量大,對太陽的反射率低,故溫差小(海陸風成因)。
③天氣狀況(雲雨多的地方氣溫日、年較差小於雲雨少的地方)
④人類活動:城市的熱島效應,大氣的溫室效應,人類營林與毀林、興修水庫與圍湖造田等活動對氣溫都有很大影響。
2、影響某地降水多少的因素
① 大氣環流包括三圈環流和季風環流。三圈環流中形成了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其中低壓帶降水較多,高壓較少;西風帶內西岸降水多於東岸,信風帶內東岸降水多於西岸。季風環流中,夏季風降水多於冬季風。
A:單一氣壓帶、風帶、氣團影響下形成的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 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
冰原氣候——極地高氣壓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西風帶
B:不同氣壓帶、風帶、氣團交替控制下形成的氣候:
熱帶草原氣候——濕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乾季受信風帶控制
熱帶季風氣候——雨季受赤道氣團(西南季風)控制,旱季受東北季風控制
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控制,冬季受西風帶控制
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受夏季風(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控制,冬季受冬季風(西北季風或東北季風)控制
溫帶季風氣候——夏季受東南季風控制,冬季受西北季風控制
②下墊面
地形:越向內降水越少,是內陸盆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天山和阿爾卑山北坡降水多,喜山南坡多);高大地形也會阻止水汽的進入,如新疆氣候乾燥的原因除了深居內陸以外,還由於周圍高大山脈對水汽的阻擋。
洋流:澳大利亞的荒漠一直延伸到大陸西岸的廣大地區,除副高控制外,還受信風和西澳大利亞寒流的影響;再如,英國、挪威俄羅斯的海港終年不凍就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海陸位置對降水的影響,通常大陸內部乾旱少雨。
植被和水文狀況:植被覆蓋率高的地區以及湖沼、水庫周圍,空氣的濕度較大,相對降水較多。
③人類活動:城市濕島效應是城市多上升氣流易成雲致雨;雨島效應是城市塵埃多,凝結核多,霧和低雲比效區多。
3、影響氣壓高低的因素:
①、海拔高度:氣壓隨高度增加而降低
②、海陸分布:因海陸存在熱力性質差異,所以海陸間氣溫與氣壓隨季節發生變化。北半球夏季,陸地上形成低壓,海洋上形成高壓;冬季相反。
③、氣溫:同一水平面上,氣溫高則氣壓低,反之氣溫低則氣壓高。
④、空氣垂直運動:上升氣流處往往氣壓比同一水平面略低;下沉氣流處相反。
判斷高壓脊(線)、低壓槽(線)和鞍部:
高壓脊(線):等壓線中彎曲最大處,其數值由高指向低處為高壓脊(類同於等高線圖中的山脊)。
低壓槽(線):等壓線中彎曲最大處,其數值由低指向高處為低壓槽(類同於等高線圖中的山谷)。
鞍部:鞍部國兩個高壓和兩個低壓的交匯處,其氣壓值比高壓中心低,比低壓中心高。
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技巧1:氣候的形成因子:
(1)太陽輻射:是造成氣候差異最基本的因素。(不同緯度上分布不均勻,隨著時間變化)
(2)下墊面:是大氣的直接熱源和水源。(海陸差異、地形不同、植被覆蓋不同)
(3)大氣環流:造成氣候要素分布的直接原因(調整全球熱量和水汽的分布,顯著地影響各地氣候;本身是氣候現象,主要通過大氣環流形成的行星風帶、大氣活動中心,有的常年存在,有的在一定季節出現)
(4)人類活動: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有意或無意對氣候產生影響(改變大氣成分和水汽含量;向大氣釋放熱量改變地表的物理特性和生物學特性)
技巧2:氣候類型判斷
1.根據氣溫曲線圖判斷該地是在南半球還是在北半球。由於南北半球季節相反。因此氣溫的變化也是相反的。如下表半球名稱 氣溫最高月 氣溫最低月 氣溫曲線形狀
北半球 7月~8月 1月~2月 峰形(凸形)
南半球 1月~2月 7月~8月 谷形(凹形)
2.根據最冷月或最熱月均溫值,確定熱量帶。
(1)最冷月均溫>15℃為熱帶。
(2)最冷月均溫在0℃~15℃為亞熱帶,但有一特例,溫帶海洋性氣候的最冷月均溫>0℃。
(3)最冷月均溫<0℃為溫帶。
(4)最熱月均溫<10℃為亞寒帶和寒帶。
3.根據降水量柱狀圖中年降水量(降水量柱狀圖上各月降水量相加)和降水季節分配(主要雨季)確定降水類型,最後確定氣候類型。判斷指標如下:
氣候
類型 熱帶 亞熱帶 溫帶 亞寒帶
寒帶
雨林
氣候 草原
氣候 季風
氣候 沙漠
氣候 季風
氣候 地中海
氣候 季風
氣候 海洋性
氣候 大陸性
氣候
降水量(mm) >2000 750~
1000 1500~
2000 <125 >1000
(>800) 300~
1000 500~600
(400-800) 700~1000 <400 <250
季節分配 年雨型 夏雨型 夏雨型 少雨型 夏雨型 冬雨型 夏雨型 年雨型 夏雨型 少雨型
註:少雨型:全年少雨或無雨。
年雨型:全年降水量較多,季節分配均勻,沒有明顯的雨季和旱季。
夏雨型:夏雨較多,且降水集中於夏季,冬季降水較少。
冬雨型:冬雨較多,且降水集中於冬季,夏季降水較少
技巧3:典型氣候分布范圍大小分析要點
如歐洲的溫帶海洋性氣候范圍最廣,最典型原因
(1)、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規律(常規理論):緯度在40-60度的大陸西岸,而歐洲大部處於該位置。
(2)、下墊面(這是分布范圍與其它地區差異主要原因):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溫增濕導致其緯度可達北極圈;歐洲的地形地勢(低平原、主要為東西向的山脈)、以及大陸輪廓(海岸線破碎)從而導致其向東延伸范圍大
技巧4:區域地理中有關典型氣候問題
(1)安第斯山南段東西兩側景觀差異原因: 受安第斯山脈阻擋的影響,山地東側為西風帶的背風坡,產生焚風效應和雨影效應形成溫帶大陸性氣候(巴塔哥尼亞荒漠的成因)、西側為西風帶的迎風坡,降水豐沛,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非地帶性現象)
(2)非洲缺失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原因:非洲同緯度是海洋.
(3) 同在北回歸線附近,卻出現了非洲的熱帶沙漠氣候、南亞的熱帶季風氣候、我國東南部亞熱帶季風氣候等氣候原因是:北非受副熱帶高壓及來自大陸內部的信風影響,全年炎熱乾燥;南亞受熱帶季風影響,我國東南部受亞熱帶季風影響。
歸納: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西岸的氣候差異及成因:------海陸位置與大氣環流形勢不同.
(4)印度比同緯度我國氣溫高的原因是:高山屏障(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了南下的冷氣流)。
(5)歐洲海洋性氣候比北美洲面積大的原因為:歐洲缺少南北延伸的高大山系,來自海洋的西風能深入大陸內部。受陸地形狀及洋流勢力的影響歐洲西岸受暖流影響較大。
(6)巴西東南沿海、澳大利亞東北、馬達加斯加島東部、中美洲東北部形成熱帶雨林氣候的原因:主要是來自海洋的信風帶來暖濕氣流,受地形(山地)的影響,在信風的迎風坡,其次沿岸有暖流經過。
(7)赤道穿過東非高原熱帶草原氣候:因地勢高,氣溫低,空氣對流不旺盛,降水少
(8)亞馬遜平原形成世界最大熱帶雨林氣候區的成因?
亞馬孫平原面積廣大,地勢低平,又位於南美洲北部的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壓和信風的控制,空氣對流旺盛。它的北、西、南三面為高原、山地,東面向大西洋敞開,沿海又有暖流經過,從東北、東南方向海上來的濕熱氣流匯集內陸,並受西部山地抬升作用,終年降水豐沛。因此,亞馬孫平原成為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氣候區。
(9)我國旱澇災害主要分布於東部季風區,原因是副高強弱不穩定,夏季風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
(10)我國降水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南方雨季來得早去的晚,雨季時間長;北方雨季較短。
(11)天山北坡、阿爾泰山南坡成半乾旱區?
處於開口向西的槽狀地形,來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水汽到達天山北坡和阿爾泰山南坡後,受地形的抬升作用,多地形雨,故成為半乾旱區
(12)為什麼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地區熱帶山地環境與北半球其它地區相比,向北推進了5----6個緯度?①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北有大山阻擋,谷口向南,形成巨大的暖濕氣流通道;② 夏半年,強大的西南季風從印度洋帶來大量暖濕氣流,深入大峽谷內部,使峽谷底部等溫線與同緯度相比明顯向北推進。
(13)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原因有: 我國緯度跨度大,冬季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我國越往南正午太陽高度越大、晝越長,因此越往南得到的太陽輻射越多,加之冬季風的頻頻南下,對我國北方的影響大。
(14)我國夏季普遍高溫的原因有: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北方雖比南方正午太陽高度小一些,但白晝時間卻比南方長,得到的太陽光熱並不比南方少多少。
(15)我國冬季比同緯度其它地區溫度低的原因是:受強大的蒙古—西伯利亞冷高壓影響(或受冬季風的影響)。
(16)東部季風區雨帶移動的時間和影響的地區?4~5月雨帶控制在華南地區;5月下旬~7月上旬雨帶控制在長江中下游地區;7~8月雨帶控制在華北、東北地區。
(17)長江中下游地區梅雨和伏旱的成因?(江淮准靜止鋒)
梅雨的成因:6月初至7月初,副熱帶高壓脊第一次北跳,脊線在20~25°N,雨帶停留在長江—淮河地區。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為該地區提供了豐富的水汽。伏旱的成因:三伏時期,長江中下游地區受副熱帶高壓帶的控制,氣流下沉,氣候炎熱乾旱。長江中下游地區一般每年都有的天氣是:伏旱(最佳答案)
技巧5:副高與我國降水
春末:副高大約在北緯15°-20°,雨帶常位於華南。
夏初:副高西伸北進到北緯20°左右,雨帶北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直至日本南部,形成長達1個月之久的梅雨;
7月上、中旬:副高再次北移,擺動在北緯25°~30°,這時黃河下游地區進入雨季。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結束,進入盛夏。由於副高的控制,出現伏旱;
7月末至8月初:副高跨越北緯30°,到達一年中最北位置,雨帶隨之北移,華北北部、東北地區進入雨季;
8月底或9月初:副高南退,雨帶隨之南移,北方雨季結束。
10月以後:副高退至北緯20°以南,大部分地區雨季結束。
西太平洋副高的季節性活動特點:夏季北進時,持續時間較長,移動速度較慢,而秋季南退時,卻時間短,速度快。西太平洋副高活動的年際變化較大。當其活動出現異常時,常常造成我國較大范圍的旱澇災害。
副高的位置還會影響台風的路徑,如果西北太平洋的台風發生在副高南側,受到副高南側偏東氣流的引導,就會向西偏北方向移動,很可能影響到我國。
影響天氣的因素
1、氣溫和氣壓
①鋒面活動:主要指冷(暖)鋒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後對氣溫和氣壓的影響。如冷鋒過境前,受暖氣團控制,氣溫較高氣壓低;冷鋒過境時大風降溫;冷鋒過境後,受冷氣團控制,氣溫較低氣壓高。暖鋒相反。
②陰晴狀況:白天多雲,射削弱作用強,氣溫往往比晴天低;夜晚多雲,由於大氣的保溫作用好,往往比晴朗的夜晚溫暖;多雲時,往往晝夜溫差小,晴天時相反
2、降水
① 鋒面:冷、暖鋒、准靜止鋒(6、7月江淮梅雨、冬季貴陽天無三日晴、春季東南低溫)過境時都易產生降水。
② 氣流和氣壓:氣旋對應的是低壓,氣流上升多陰雨;反氣旋對應高壓,氣流下沉多晴天。
3、風
①風向:近地面風向由高壓指向低壓:北半球向右斜穿等壓線;南半球向左斜穿等壓線。在高空中,風向與等壓線平行。(近地面風受三力。高空受二力。水平氣壓梯度力為原動力)
②風力(風速):取決於水平氣壓梯度力大小。在同一幅圖中等壓線越密集,風力越大;等壓線越稀疏,風力越小。
③風的性質:低緯向高緯暖風,反之冷風。海洋向陸地濕風,反之干風
(注風向成因分析理論:先說高壓成因,然後分析目的地在高壓相對方向和受的理論風,最後分析實際風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