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地理 » 2014高考地理天津卷

2014高考地理天津卷

發布時間: 2021-01-26 19:32:37

A. 2018天津高考地理 這道題如何看出丁地是背風坡,西風帶是吹西南風,它位於天山南側不應該是迎風坡嗎

處於西風帶不假,但是丁地東面是高原山地(帕米爾高原),阻擋了西南風。內你可以看中國降容水量圖,天山北部降水就是比天山南部降水多,天山山脈把新疆分為南北兩部分,新疆的降水氣團主要來自於北冰洋,在這些氣流翻越天山時隨著高度上升,溫度降低,氣團達到飽和產生降水~~所以在天山北坡降水比較到,當氣團翻越天山後,已經比較乾燥了~~這就是地學上焚風效應. 所以當然是北部比南部降水多.

B. 2006年天津高考地理

2006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天津卷)
文科綜合能力測試
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共300分,考試用時150分鍾。第Ⅰ卷1至8頁,第Ⅱ卷9至16頁。考試結束後,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並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試順利!
第Ⅰ卷
注意事項:
1. 答第Ⅰ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准考號、科目塗寫在答題卡上,並在規定位置粘貼考試用條形碼。
2. 每題選出答案後,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塗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乾凈後,再選塗其他答案標號。答在試卷上的無效。
3. 本卷共35題,每題4分,共140分。在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我國科學家從a地出發到b、c、d三地考察(圖中標注的是經緯度位置和抵達時的北京時間)。讀圖1回答1~2題。

圖1
1. 科學家抵達下列各地時,符合實際的現象是
A.b地………已經升起B.c地………為正午
C.d地………太陽位於地平線以下D.d地………當地日期為19日
2. 在d地觀察太陽,觀察時間(當地時間)與太陽所在方向組合正確的是
A.3:00 東北方B. 8:00 西南方
C.15:00 西北方D. 19:00 東南方
讀某地景觀示意圖(圖2)及其等高線地形圖(圖3),回答3~4題。

圖2

圖2圖3

3.該景觀示意圖繪制者應位於圖3中的
A.a點B.b點 C.c點 D.d點
4.圖中涼亭與房屋實際間距為600米,則兩山頂之間水平距離為
( )
A.900米B.1 200米
C.1 500米D.1 800米
讀某日某時海平面天氣圖(圖4,單位:百柏),回答5~6題。
5.圖4中,此時可能出現降水天氣的地區是
A.山東半島B.長江三角洲
C.雲貴高原D.台灣島

圖4
6.下列城市中,月平均氣溫和相應月降水量符合圖4所示季節的是
A.巴黎——3 ℃,35 mm
B.舊金山——14 ℃,51 mm
C.莫斯科——20 ℃,75 mm
D.孟買——28 ℃,6 mm
讀我國四條山脈迎民坡的年降水量與海拔高度(圖中各山脈最大年降水量的高度不一定是山頂高度)關系圖(圖5),回答7~8題。
7.圖5的四條線中,反映秦嶺降水狀況的是

圖5

A.a B.b C.c D.d
8.在我國,具有類似於d a山脈的年降水量地域變化規律的現象是
A.煤炭資源分布B.氣溫水平變化
C.經濟發展水平D.地表高低起伏
圖6為我國南方某城市規劃前的地域結構略圖,該市工業以茶葉、食品加工為主,轄區內有世界級自然風景名勝(距市中心直線距離40多千米)。讀圖回答9~10題。

圖6
9.為增強該城市旅遊服務功能,規劃中應優先擴大
A.綠化用地B.工業用地
C.交通用地D.商業用地
10.從完善該城市主要功能出發,需合理布置功能區。新建住宅區應選在
A.甲區域B.乙區域
C.丙區域D.丁區域
11.正確表述圖7中某海域的魚密度、出海漁船數量。捕魚量的是

圖7
A. 第2年後,若捕魚量不變,魚密度可以保持穩定
B. 前4年中,魚密度決定了捕魚量的變化
C. 第5年後,出海漁船數量是影響捕魚量的主導因素
D. 第8年後,魚密度即可恢復正常水平
制度變遷反映了政治文明的演變。回答12~15題
12.西漢統治者總結秦朝歷史,從「海內新定,同姓寡少,懲戒亡秦孤立之敗」的認識出發,採取的措施是
A.實行郡、國並行制度 B.頒布「推恩令」
C.實行編戶齊民制度 D.頒布「附益之法」
13.削弱相權是中國古代加強皇權的重要手段。與此相關的措施是
A.秦朝設立御史大夫和太尉 B.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C.北宋設立樞密使和通判 D.元朝設立中書省
14.民國時期的著名記者黃遠生說:「蓋在昔月,僅有製造或政法制度之爭者,而在今日已成為思想上之爭。」事實上,中國近代有些事件兼有制度之爭和思想之爭,它們是
①洋務運動 ②戊戌變法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運動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5.議會是資本主義政治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下有關議會的正確敘述是
A.英國「光榮革命」確立了議會的權威,並形成兩黨制
B.美國憲法規定總統向國會負責
C.法國大革命爆發後制定議會成為最高行政和立法機關
D.孟德斯鳩主張議會和君主共同享有立法權
科技進步和創新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回答16~17題。
16.下面敘述的是我國古代一項科技發明:「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華。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歐洲人開始使用這一技術是在
A.8世紀中期B.11世紀中期
C.14世紀中期D.15世紀中期
17.科技史專家丹皮爾認為,以前的發明主要是「實際生活的需要推動技術家取得進一步的成就」。後來「為了追求純粹的知識」而進行的研究「開始走到實際的應用與發明的前面,並且啟發了實際的應用和發明」。圖8所示上述兩類發明,屬於後者的是

圖8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兩次國共合作都有力地推進了中國歷史的進程。回答18~19題。
18.面對北洋軍閥的統治,幾經挫折的國民黨和共產黨都認識到,必須以武裝的革命對付武裝的反革命。為此,國民黨在1924年採取的重要措施是
A.與共產黨合作建立國民革命軍 B.與共產黨合作建立北伐軍
C.與共產黨合作改組中國國民黨 D.與共產黨合作建立軍事學校
19.關於平型關戰役屬性的正確表述是
A.防禦階段配合正面戰場的戰役 B.防禦階段敵後戰場的戰役
C.相持階段配合正面戰場的戰役D.相持階段敵後戰場的戰役
國際會議是解決國際問題的重要途徑。回答20~22題。
20.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被稱為「上一輪爭奪的總結,下一輪爭奪的開始」。下列表述不能准確反映此結論的是
A.在解決中國問題上,美日矛盾尖銳B.在軍備控制問題上,美日矛盾尖銳
C.在處置德國問題上,英法矛盾尖銳D.在殖民地問題上,英日矛盾尖銳
21.中國以大國身份參加,並獲得收復失地神聖權利的國際會議是
A.開羅會議B.德黑蘭會議
C.雅爾塔會議D.波茨坦會議
22.中國政府評價一次會議時說:「這個會議的召開,反映了最近時期以來在世界的這個地區所發生的巨大變化,也反映了亞非各國要把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同時以平等的地位同世界上其他國家友好合作的日益堅強的願望。」這個會議是指
A.日內瓦會議B.萬隆會議
C.舊金山會議D.26屆聯大
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是中華民族走向全面復興的重大歷史抉擇。回答23~25題。
23.中共天津市委八屆九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天津市委關於制定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把「顯著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放在實施科教興市戰略
的首位。這體現了黨的
A.思想領導B.政治領導
C.行政領導D.組織領導
24.科學研究發現,有一種微生物能清除土壤和農產品中的農葯殘留。某大學掌握了克隆該微生物的核心技術,建立了國際上首條高效降解菌劑生產線,並投入批量生產。經過在全國三百多萬畝農田上試用,效果顯著。這表明科技創新有利於
①農業可持續發展②農村產業結構優化
③提高農業生產效率④提高居民消費質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5.漫畫《物盡其用》說明,進行創造性思維需要在實踐中
A.運用抽象思維 B.注重積累知識
C.善於捕捉靈感D.超越合理現象

圖9 物盡其用
看病難是農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目前,我國農村醫療衛生資源短缺,農村每千人的病床數為0.79張,僅為城市的32.9%,鄉鎮衛生院人員中本科畢業考僅佔1.6%。為此我國政府提出,要實出農村的醫療衛生工作。回答26~27題。
26.解決上述材料中所反映的問題,主要應當
A.發揮宏觀調控作用B.健全社會救濟制度
C.發揮市場調節作用D.健全醫療保險制度
27.從國體上看,政府重視農村醫療衛生工作是因為
A.對人民負責是政府活動的基本原則
B.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C.政府是人民意旨的執行者和利益的捍衛者
D.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木無本必枯,水無源必竭」。某市政府廣開言路,首創了「信訪民主聽證評議制」。通過體察民情、了解民意,該市決定不建大廣場大工程,而是投資400萬元合理小街小巷,大大改善了群眾的生活環境,得到了群眾的廣泛擁護。回答28~30題。
28.該市政府的上述做法,是為了
A.打造親民政府的形象B.使人民群眾成為決策主體
C.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D.使人民群眾獲得實際利益
29.該市政府實行「信訪民主聽證評議制」,體現了尊重公民的
A.提案權B.監督權
C.質詢權D.議政權
30.以「木無本必枯,水無源必竭」來比喻政府與群眾的關系。說明
A.意識是對物質的正確反映B.意識是感覺的綜合體現
C.意識是對物質的能動反映D.意識的形式和內容都是客觀的
猶太人有句名言:沒有賣不出去的豆子。賣豆子的農民如果沒賣出豆子,可以加水讓它發芽,幾天後就可以賣豆芽;如果豆芽賣不動,乾脆讓它長大些賣豆苗;如果豆苗賣不動,可以移植到花盒賣盆景;如果盆景賣不動,那麼就把它移植到泥土裡,幾個月後,它就會站出許多豆子。回答31~32題。
31.要實現從商品到貨幣的轉化,賣豆子的農民應該
A.等製成盆景時賣出B.在價格最高時賣出
C.等結出更多豆子時賣出D.在能夠賣掉時賣出
32.上述材料給我們的啟示是
A.遭遇人生挫折是偶然的B.要正視前進道路的曲折性
C.把握人生機遇是必然的D.要正視社會環境的復雜性
渤海升明月,「三北」共潮聲。天津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由城市發展戰略上升為國家
發展戰略,對於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回答33~35題。
33.明朝遷都北京之後,運河漕運發達,天津「糧嫂商舶,魚貫而進,迨無虛日」。清朝一度解除海禁,有天津文人描繪說:「百寶都從海舶來,……怪怪奇奇洋貨街。」能夠涵蓋材料
信息並反映天津歷史發展的表述是
A. 明、清時期天津經濟持續發展
B. 運河漕運使天津商貿不斷發展
C. 海上運輸興起促成了天津商貿持續繁榮
D. 水運通道便捷保證了天津商貿不斷發展
34.天津濱海新區利用本地優勢條件開發水源,持續可行的措施是
A.開采深層地下水B.海水淡化
C.利用窪地蓄水D.跨流域調水
35. 2005年12月,第一家總行設在天津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渤海銀行正式成立,這是國家推動濱海新區發展的重大舉措。渤海銀行的主要業務是
A.經營工商業存放款B.對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給予拔款
C.負責貨幣的投放和回籠D.為國家重點項目提供專項資金
2006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天津卷)
文科綜合能力測試
第Ⅱ卷
注意事項
1. 答卷前將密封線內的項目填寫清楚。
2. 用鋼筆或圓珠筆直接答在試卷上。
3. 本卷共5題,共160分。
36.(26分)讀我國兩區域圖(圖10),回答問題。

圖10
(1) 請分別說明圖中長江、渭河流向不同的原因。(4分)

(2) 圖中所示長江、黃河河段的下游,已建成的大型水利樞紐對嘉陵江、渭河相同的影響有哪些?(4分)

(3) 分別說明a、b兩市城區規模進一步擴大的有利與不利自然條件及其影響。(8分)

a、 b兩城市旅遊業均很發達。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2005年b城市接待外國和港澳台遊客的數量比a城市多70餘萬人。
(4) (4)分別說明兩城市轄區內,享譽中外的旅遊資源主要屬於什麼類型?(4分)

(5)說明b城市旅遊資源突出的特性和價值。(6分)

37.(29分)明清以來,書籍翻譯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圖11

圖12《共產黨宣言》中文第一版封面
材料一
明朝後期開始、利瑪賓、湯若望等歐洲傳教士先後來華,與徐先啟等合作開展翻譯活動,把歐洲的天文、數學、地理等著作介紹到中國,同時把中國的《大學》、《論語》等典籍介紹到歐洲。歐洲學者稱之為「一次相互的啟蒙」。
材料二
19世紀60年代,清政府陸續設立培養翻譯人才的學校和譯書機構。90年代中期,梁啟超收集部分已譯西書目錄,按西學、西政等類別編成《西學書目表》,並指出:「國家欲自強,以多譯西書為本。」
材料三
17~18世紀歐洲出現了一股「中國熱」,許多思想家對中國文化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德意志的萊布尼茨盛贊儒家道路及影響下的社會秩序和國家統一。法國的伏爾秦認為,
儒學不是宗教;中國的考試制度使官吏職位人人皆可爭取,歐洲應加以採用。
閱讀圖文材料回答:
(1) 依據材料一,概括當時翻譯的內容和作用。(3分)

(2) 依據圖11並結合材料一、二,說明19世紀中後期翻譯活動出現的新變化。(8分)

(3) 依據材料二,圖12及所學知識,說明中國近代譯書活動產生的影響。(8分)

(4) 依據材料一、三,指出17~18世紀歐洲出現「中國熱」的原因。(4分)

(5) 依據材料三並結合德、法歷史,分別說明菜布尼茨和伏爾秦為何推崇中國文化。

(6分)

38.(32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當代畢升」王選先生溘然長逝,給人們留下無限追思。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條件下,他以對科學狂熱追求、對祖國高度負責的精神和敏稅的市場洞察力,毅然決定跳過日本的第二代和歐美的第三代照排機,直接研製第四代漢字激光照排系統。這項擁有自主核心技術的發明使中文印刷告別了「鉛與火」的歷史,王選國此獲得了國家教高科學技術獎。他領導的方正集團堅持「產學研」相結合,建立起科研開發、生產銷售、售後服務
一條龍體制,並成功在香港上市。目前,這一技術已佔領國內提出99%及海外華文報業80%的市場。
材料二
新華社首爾2006年3月20日電首爾大學懲戎委員會所作的決定說,黃禹錫2004年和2005年在英語《科學》雜志發表的有關人類胚胎幹細胞的論文造假,根本上違背了作為學者和教授所應遵守的誠信道德准則,損害了首爾大學的名譽和韓國的國際信譽。
(1) 結合材料一,說明如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使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發展。(10分)
(2) 對比材料一、二,說明我們應以何為榮,以何為恥。(3分)運用政治常識有關知識,說明國家怎樣推動全社會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榮辱觀。(9分)
(3) 結合材料一,說明王選的事跡體現了人生價值觀的哪些道理?(8分)黃禹鉛事件對你有何警示?(2分)

39.(39分)農業稅收在國家收入中的比重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我國農業正逐步向現代過渡,減免農業稅有利於農業的發展。
閱讀下列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漢文帝說:「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宋代李靚說:「民之大命,谷來也;國之所寶,租稅也。」

圖13

(1) 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觀點?(3分)

(2) 依據圖13,指出農業稅和工商雜稅各呈現的總體趨勢,(2分)並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分析其原因。(6分)

(3) 上述圖文材料反映了中國社會怎樣的發展趨勢?(2分)

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業為工業化做出了重要貢獻。1950年至1979年,農業為工業建設提供的資金均為4500億元。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農業稅收在財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漸下降,1950年為39%,1979年為5.5%,2005年降至0.05%。近年來,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逐漸增加,2005年達到2975億元,我國已具備工業反哺農業的經濟實力。為此,全國人大決定從2006年起全面取消農業稅。
(4) 結合材料二,說明我國農業稅從徵收到取消的過程如何體現了一切從實際出發。
(12分)

天津市為促進農業向現代化轉型,因地制宜發展了結構多樣化的城效農業。
(5) 據圖14說明本市發展水產養殖業的有利自然條件(4分)

圖14

(6)參考範例,用簡練詞語(不多於8個字)分別概括某鄉鎮農業持續發展三類措施所要達到的目的。(6分)
範例:加強計劃生育工作;調整產業結構,安置農業剩餘勞動力;定期組織農業科技培訓。
優化農業人口
① 採用噴灌、滴灌;施行間作、套種;冬季發展大棚農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農家肥,少用化肥;生物治蟲,少用農葯;發展沼氣,少用礦物燃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根據市場變化,調整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選用優良品種,集約化生產;開拓銷售渠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若在本市推廣上述某些措施,能減少哪些自然災害的影響?(4分)
40.(34分)美國作為當今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有著特殊的自然條件和歷史背景。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與美國的經濟交往日益密切。
閱讀下列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圖15
材料一:
南北戰爭後,在美國中西部地區逐步形成以煤炭、鋼鐵、機械製造、農畜產品加工為主的工業帶。大西洋沿岸各州生產的工業品在全國所佔比例,從1860年前的30%下降到1890年的58%,原來以農業生產為主的中西部地區在製造業方面超過了東北部。
(1) 依照圖15和材料一,指出美國中西部經濟發生的變化。(2分)並概括主要歷史原因。
(3分)

(2)根據自然條件和資源開發現狀,說明美國鐵路運輸網中,南北向鐵路運輸壓力相對較小的原因。(6分)

(3) 明美國西部地區人口密度相對較小的社會經濟原因。(4分)
(4) 與美國相比,德國的人口分布有何不同?(2分)

材料二:
二戰後,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美國重點開發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科技產業。1993年到1999年對信息產業的投入占總投資的45%。1995年到2000年,美國信息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30%,傳統的住房建築業和汽車業的貢獻率分別降為14%和4%。90年代末,美國與信息產業直接有關的部門在國骨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達80%。
(5) 依據材料二,分析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發展的特點及給我們的啟示。(5)

材料三:
目前,中國已成為美國第三大交易夥伴和增長最快的出口市場,美國則是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和最大的出口市場。中國對美出口額不斷上升,拉動了我國經濟增長,但出口的大多屬於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利潤微薄,給我國資源和環境帶來巨大壓力。
表12003~2005年中國對美國進出口情況

年份 出口額(億美元) 比上年增長(%) 進口額(億美元) 比上年增長(%)
2003 925 32.2 339 24.3
2004 1249 35.1 447 31.9
2005 1629 30.4 487 9.1
(6)運用經濟常識有關知識回答:表1反映了什麼經濟現象?結合材料三,說明如何認識表1所反映的現象。(12分)

2006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天津卷)

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參考答案
Ⅰ卷共35題,每題4分,共140分。
1.C 2.C 3.A4.B5.A6.C7.B8.C9.D10.D11.A12.A13.B14.C15.C16.D17.C18.D19.A20.D21.A22.B
23.B24.D25.C26.A27.C28.D29.B30.C31.D32.B33.D34.B35.A
Ⅱ卷共5題,共160分。
36.(26分)
(1) 長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
渭河:地勢西高東低.
(2) 流速降低:加快泥沙淤積(水位升高,河流水面變寬).

(3) a城市:地表起伏較大,土地利用難度大;鄰近的河流水量大,水源充足。

b城市:地形平坦開闊,空間拓展餘地較大;鄰近的河流水量有限,水源不足。
(4) a城市享譽中外的旅遊資源主要為自然景觀;b城市旅遊資源為人文景觀。
(5) a城市:很多文化景觀是中華文明的典型代表,非凡性更加突出;旅遊資源豐富,多樣性突出;b城市:歷史文化價值更高。

37.(29分)
(1)內容:歐洲的自然科學,中國的儒家經典;作用: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
(2)數量增加。自然科學書籍增長顯著,內容廣泛;由伴隨傳教傳播文化到學習西方救亡圖存;由雙向交流,平等互動到單向主動引入,由民間行為到政府參與。

(3)萌發學習西方思潮,開始工業化進程,發生政治變革,傳播民主科學觀念。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共產黨誕生,選擇社會主義道路。
(4)中國文化典籍翻譯到歐洲並引起反響;歐洲思想家借用中國文化表達其主張。
(5)德意志分裂割據; 萊布尼茨贊賞儒家大一統思想,嚮往德意志統一。
法國教會勢力強大,封建等級森嚴; 伏爾泰借儒學和科舉制抨擊天主教會和等級制度

38.(32分)
(1)①科研立項必須以市場為導向。 ②要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推動自主核心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提升競爭力。 ③通過科研體制和企業制度的改革,使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促進經濟效益提高。
(2)①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
②認真履行國家職能,開展宣傳,教育和主題實踐活動; 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 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要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
(3)①王選取得成就並獲得國家獎勵說明,人生價值包括貢獻和索取兩個方面,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王先取得成就離不開他敏銳的市場洞察力等個人條件和改革開放的環境,說明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具備主客觀條件。王先在制度創新和科學實驗中取得成就說明,投身社會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途徑。
②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或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堅守誠信道德准則,反對個人主義等)

39.(39分)
(1)農本思想;農業是國家稅收的主要來源。
(2)趨勢:農業稅相對穩定,工商雜稅逐漸增長(工商雜稅超過農業稅)。 原因:實行「攤丁人畝」(「盛世滋丁,永不加賦」); 商品經濟發展(自然經濟逐漸解體);清政府政策調整;民族工商業和外貿有所發展;外國資本滲入。
(3)從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
(4)①要堅持主觀與客觀的統一,農業稅收政策要與我國經濟發展狀況相適應。
②要堅持全國地看問題,農業稅收政策是從農業與工業的相互關系出發確定的。
③要堅持發展地看問題,我國農業稅從徵收到取消的過程,在各個階段都有其歷史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5)海岸線長,沿海灘塗地廣,適合發展海水養殖;湖泊,水庫和註定較多,適合發展淡水養殖。
(6)①高效利用自然資源(提高農業生產率);②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生態農業);③發展商品農業(提高農產品商品率)。
(7)旱災(蟲災); 寒潮(凍害)。

40.(34分)
(1)變化:美國工業中心向中西部拓展; 製造業興起。 原因:西進運動和鐵路的修建;工業革命的推進;資源豐富。
(2)密西西比河為南北流向,水運條件優越,腹地廣闊,河運量大; 大陸東西兩側瀕臨海洋,多良港,海運便利; 南部石油資源豐富,主要依靠管道運輸。
(3)土地利用以農林牧業為主; 大城市數量少; 農業現代化水平高(農業人口少); 開發較晚。
(4)德國人口分布比美國均勻。
(5)特點:以信息產業為代表團的高科技產業成為主導產業,取代傳統產業成為美國經濟新的增長點,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變化; 啟示:重視科技創新,加大投資力度;調整產業結構。
(6)①中美貿易額增長迅速,中國對美出口貿易額增幅大於進口貿易額增幅; 中國對美貿易處於順差狀態,且順差額不斷增長。
②中美貿易額迅速增長說明中美貿易具有互補性; 中國對美貿易順差說明我國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一定競爭力,反映了我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
我國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或附加值)比較低,不利於我國經濟的的可持續發展。

C. 天津市高考理科生還考不考政治地理歷史

雖然高考不考,但是會考是一定要過的。理科生在高考的時候是語文數內學英語各150分,理科綜合容300分。而會考則是語文、數學、英語、歷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都要考。會考相當於畢業考,你會考都過了就算有高中文憑了。想上大學的才用參加高考呢

D. 天津和平區2011屆高三一模地理試卷及答案

2010學年第一學期徐匯區高三年級歷史學科
學習能力診斷卷 2011.1
(考試時間120分鍾,試卷總分150分)
考生注意:
本試卷分為選擇題與非選擇題,所有試題答案按照試題對應編號寫在答題紙上,本試題卷不作為閱卷和評分依據。

第I卷 選擇題

一、選擇題:(共60分,每小題2分。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
1.有位學者說「人人都可以成為歷史家」、「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對此正確的理解是( )
A.史學家因其個人立場、文化背景不同,因而對歷史的解釋會不同
B.任何人都可以成為歷史學家,可以不憑借史料而加以說明、解釋
C.歷史著作的編撰,其客觀性、科學性是否存在和真實而令人懷疑
D.歷史學家憑其掌握的資料,闡釋歷史事件因果而重建歷史的真相
2.史書描述某一民族因人口過剩而向外殖民,指出:「這一個民族移植所到之處,其制度、宗教和生活方式亦隨之而至。他們比照自己的母邦,建立獨立自主的城邦。新殖民城邦與母邦相似的經濟生活,產生與母邦相似的社會、政治紛爭。」這一個民族應是( )
A.公元前七世紀向外移民的希臘人 B.十七世紀中移往美洲的英國清教徒
C.十九世紀初移民東南亞的中國人 D.二十世紀中移民巴勒斯坦的猶太人
3.一幅圖畫上描繪人類求知過程的「知識山」,一路逐級而上,分別是語法、數學、邏輯、音樂、天文、幾何、修辭,在頂峰則是神學。這種概念最可能出現在( )
A.公元前2世紀的麥加 B.公元3世紀的印度
C.公元13世紀的巴黎 D.公元19世紀的英國
4.河南偃師二里頭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有大型宮殿,有些歷史學者推論這個社會已初具「國家」形態,極可能是文獻所記載的夏代晚期王都。這些學者的推論依據是( )
①文獻中夏墟的位置與考古發掘的位置相符 ②二里頭遺址的地層年代與傳說的夏代相當③二里頭出土文物可以證明夏禹治水的傳說 ④大型宮殿建築說明強大權力機構已經存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一位先秦思想家的著作中有「禮論」一篇,說明「禮」的起源是因為人各有所欲求,故彼此爭奪,結果發生亂事,於是統治者才制定「禮義」,以確立每個人應遵行的分際。請問這位思想家是( )
A.荀子 B.老子 C.孔子 D.韓非子
6.史家指出,中國歷史上某一時期「有極關重要者四事」:一為中國版圖之確立,二為中國民族之傳成,三為中國政治制度之創建,四為中國學術思想之奠定。該時期指的是( )
A.商周時期 B.秦漢時期 C.魏晉時期 D.隋唐時期
7.在16世紀中期,一位葡萄牙作者將其在廣州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出版了《中國見聞錄》,其中有一段記載說:「皇帝在省城裡成立了一所學校,由政府負擔經費,負責審核的官員命令所有成績優異的學生集合到省城,詳細詢問每一位學生有關法律等的相關問題。」作者的這段文字最可能描述的是( )
A.科舉考試 B.官僚體系 C.社會組織 D.律令邢獄
8.日本某古寺留存有一份珍貴文件記載:「癸丑,春三月,明州(今寧波)來船兩艘,其中,祥興號滿載絲綢、陶瓷,另附銅錢七萬,《史記》、《漢書》、《三國志》各十部;《四書集注》百部;佛教經典數百部。」這一份文件最早可能出現於( )
A.漢代 B.唐代 C.宋代 D.元代
9.某一本歷史著作有如下的敘述:「在萬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學士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對其中的一人咨詢較為頻繁,但從名義上說,他和另外的幾位大學士仍處於平等的地位。這以後的情況發生了變化,張居正名為首輔或稱元輔,其他大學士的任命則處於他的推薦。」該段文字敘述的內容特徵符合( )
A.漢代內外朝 B.唐代三省六部制 C.明代內閣制 D.清代八旗制度
10.有位傳教者到了中國,他先剃去頭發,穿上僧服,後來又脫去僧服,換上儒服。他把所傳的宗教與儒學相結合,謂之「和儒」、「超儒」。為求與中國結合,他不惜修改教規,默許信徒祭拜祖先。與以上傳教活動特徵相符的教派應該是( )
A.印度佛教徒 B.伊斯蘭教徒 C.耶酥會士 D.太平道道士
11.詩人寫了一首《詠牡丹詩》,其中有一句:「奪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他因此遭到誅戮。當時知識分子的處世態度也變成「從不以字跡與人交往,偶有無用稿紙,亦必焚毀。」這種情況應是發生在( )
A.明朝中期 B.清朝初期 C.清朝末期 D.民國初年
12.公元1500年以後的世界史,歷史學家稱其為「近代史」。下列選項最能代表近代歷史發展特色的是( )
A.人文主義興起,社會走向世俗化,宗教信仰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B.工業發達以後,農業的產值日減,導致工業國家不再重視農業
C.封建制度解體,民族國家興起,政治權力結構由分權走向集權
D.中產階級是工業革命的新產物,也是近代社會變化的主要推手

13.房龍《人類的故事》一書中寫道:「此時人們仍是教會母親的兒子……但是,人們的人生觀已經改變,他們開始穿與以前不同的服裝,不再把全部思想與精力集中於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們試圖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們的天堂。」這樣的改變始於( )
A.中古黑暗時代 B.文藝復興 C.宗教改革 D.啟蒙運動
14.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在所著《哲學書簡》里評論某國的政治說:「這個國家的人民曾抵抗過其君主,遂使君主的權力受到節制。他們建立了一個明智的政體,使其君主有能力做好事,而無法做惡事;其貴族很有勢力,但不仗勢欺人;其平民能夠參與政治,卻並未導致混亂。」伏爾泰評論的這個國家應是( )
A.光榮革命後的英國 B.大革命之後的法國
C.獨立戰爭後的美國 D.統一之後的德意志
15.歷史學家評論某一政權,指出:「他的帝國實為新、舊秩序的混合。一方面,他改變國家的社會與經濟結構,保留象徵自由、平等、博愛的三色旗,是新秩序的保衛者;另一方面,他雖號稱革命之子,實為開明專制的精神後裔,忽略主權在民而行絕對君權,強調平等而不重視自由,注重秩序與階級。」評論中的「他」是指( )
A.建立法蘭西帝國的拿破崙 B.成立清教政權的克倫威爾
C.背叛民國而稱帝的袁世凱 D.妄想征服全世界的希特勒
16.美國2001年總統大選期間,侯選人布希(George W.Bush)反對使用墮胎葯。總統大選辯論中,發問者詢問布希,當選後是否會變更已獲國會立法通過的RU486墮胎葯使用權?布希回答:「我在信仰上反對,但國會一旦通過,我只能勸導社會大眾不要使用墮胎葯。」 布希的回答顯示,作為總統的他更應重視( )
A.法律程序 B.選舉利益 C.意識形態 D.道德標准
17.一位詩人描述某歷史人物,說他「生是天驕死鬼雄,全歐震盪氣猶龍」;贊美他的主要事功是推動「世間一切人平等」,即使稱帝,也仍然以天下為念。由此推測,這位詩人的政治主張最接近( )
A.專制獨裁 B.君主立憲 C.無政府主義 D.共和政體
18.18世紀一位英國學者針對圈地運動前後的變化指出:「過去小土地所有者和小租地農民,靠自己耕種土地的產品和公有土地上放養的羊、家禽、豬等維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幾乎不必向市場購買,如果土地落到少數大租地農場主手中,他們就必須為別人勞動才能維持生活,而且不得不到市場上去購買自己所需要的一切。因為將有更多尋找職業的人被趕到城市裡去,城市和手工業工場將會擴大。」對上述材料的正確理解是( )
A.圈地運動使農民流離失所,為英國社會帶來動亂,直接導致英國王權的解體
B.圈地運動使農業支離破碎,成為英國社會的重大難題,延緩工業革命的發生
C.圈地運動使生活物質仰賴市場供應,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為工業革命打下基礎
D.圈地運動使農村勞動力移向城市,對之後英國工業革命的發生構成不利影響
19.某國在1801年時人口不到九百萬,到了1851年時增加一倍。除了數目增加外,結構也有重大改變。1801年時只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城鎮之中,到了1851年,城居人口佔了一半,再到1911年時,變成了五分之四。下列符合這樣敘述的國家是( )
A.英國 B.法國 C.德國 D.美國
20.19世紀末,有人說:「我國不可猶疑,與其座等鄰邦之進步而與之共同復興東亞,不如脫離其行伍,而與西洋各文明國家共進退。對待鄰國之辦法,不必因其為鄰邦而稍有顧慮,只能按西洋人對此類國家之辦法而對待之。」請問這段話作者的國籍是( )
A.日本 B.英國 C.俄國 D.中國
21.一部小說中有下列的情節:「海港都市中,大蒸汽船帶來許多遠洋的新奇貨物,街上有許多新式建築,而城中商家販賣許多外國商品,有一種自鳴鍾,吸引了居民的注意。一家著名的葯材店新裝了電燈,許多客人感到非常驚喜。」上述描寫的物件中最足以判斷這部小說寫作確實時間的是( )
A.電燈 B.新式建築 C.大蒸汽船 D.自鳴鍾
22.某大臣力排眾議,主張積極改革,強調:「文明輸入國不必自傲,文明輸出國也不必自卑,某一個文化為別國所吸收,這種輸入品即為吸收者所擁有。譬如人吃豬肉,消化後變成人的血肉,誰能懷疑吃豬肉的人,他的血肉是豬的血肉而不是人的?」這位大臣最可能出現在( )
A.唐代 B.宋代 C.明代 D.清代
23.這個條約的簽訂改變了長期以來中國與外國人之間經商的習慣和組織,開始了新的貿易制度。一夜之間,過去原本舉足輕重的行商遭到削弱。這個條約最可能是指( )
A.《南京條約》 B.《天津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
24.一位學者回憶幼年的時光:「有人從上海帶來幾盒洋火柴,當時叫自來火。雖然有了時鍾,但是在燈下並無大用,早兩三個小時,晚兩三個小時,又有什麼關系?火柴其實也是奢侈品,至於煤油,那可又另當別論;煤油燈可以把黑夜照的如同白晝。國際上也發生了不少事。」從文中所述背景推測,當時國際上最有可能發生的大事應該是( )
A.法國大革命 B.瓦特改良蒸汽機 C.美國獨立戰爭 D.日本佔領台灣
25.甲乙兩人交換對時局的意見。甲說:「四夷交迫,……覆亡無日。」乙認為:「非變法不可。」甲表示:「以現在的力量,行可變之事,雖不能完全變法,如果掌握重點,亦足以救中國。但是大臣守舊,不通外國。若要依賴他們變法,就好象緣木求魚。」甲乙兩人應該是下列( )
A.商鞅與秦孝公 B.林則徐與道光帝 C.康有為與光緒帝 D.孫中山與宣統帝
26.清末自強運動時,恭親王曾說:「中國所當學者,固不止輪船、槍炮,即以輪船槍炮而論,雇買以應其用,計雖便而法終在人……。一則權宜之計,一則久遠之謀。」對「久遠之謀」最合理的解釋為( )
A.建立兵工廠和軍事工業 B.建立國會,實施憲政
C.建立總理衙門拓展外交 D.設立學校,學習西學
27.近代中國雖不斷受到帝國主義侵略,但並沒有像印度一樣全面都變成了殖民地。下列選項與中國的這一結局最為有關的( )
A.俄國主張遠東政策,積極在亞洲從事政治活動
B.美國主張門戶開放政策,讓所有國家公平參與
C.美國提出十四點和平計劃,希望廢止秘密外交
D.日本提出「大東亞共榮圈」,帶領亞洲抵抗侵略
28.一個社會改良會要求會員「不狎(狎,親近)妓,不置婢妾,承認離婚、再嫁之自由,廢纏足、穿耳之習,廢除『老爺、大人』之稱,以『先生』代替之。」下列選項與這些主張相符的是( )
A.太平天國時期的男女平等思想 B.百日維新時期所推行的新政
C.五四運動中主張的反傳統思想 D.洋務運動時期的反封建思想
29.租界作為西人居留地,經歷了從華洋分處到華洋雜居的過程。出現這種局面的主要因素是( )
A.《上海土地章程》的訂立 B.小刀會起義的影響
C.城廂內外自治公所的成立 D.辛亥革命後的影響
30.某資料描述:「十八世紀時,他因諷刺王室,曾被迫流亡海外。他相信自然神教,認為天神啟示的宗教是無知和欺騙的產物,一生為文化、政治和宗教自由奮斗。可是他卻不是絕對的擁護民主,因為基層民眾多是無知的暴徒,一旦他們開始爭議,則一切將歸於失敗。」上述資料所指的歐洲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A.洛克 B.孟德斯鳩 C.盧梭 D.伏爾泰

第II卷 非選擇題(共90分)

31.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人民啊,不要以為我現在是在為自己申辯,我其實是在為你們。因為你們要是殺死我,就很難再找到像我這樣的人。一個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隻牛蠅,整天盯住你們不放,喚醒你們、說服你們、指責你們。殺死像我這樣的人,對你們的損害將超過對我的殘害。」
——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

問題:(7分)
(1)蘇格拉底生活的年代屬於古代希臘的哪個時期?(1分)
(2)雅典政治的最大特色及核心是什麼?它是如何形成的?(3分)
(3)蘇格拉底為什麼要「整天盯住你們不放,喚醒你們、說服你們、指責你們」?由此可知雅典政治的實質是什麼?(3分)

32.中國古代農商政策
材料一:「春秋戰國時代,窮人若想致富,從事農業不如從事工業,從事工業不如從事商業,而在家刺綉又不如在市集買賣。」 ——司馬遷《史記》
材料二:「富商大賈是用『末』來發財,用『本』來守財。」 ——司馬遷《史記》
問題:(7分)
(1)概括材料一中春秋戰國時期的主要觀念。(1分)
(2)材料二中司馬遷所提及的「末」、「本」分別指什麼?(2分)
(3)這兩則材料所反映的觀念與漢代的農商政策有什麼不同?(1分)
(4)司馬遷在中國史學界有何地位?其所編撰的《史記》有什麼價值?(3分)

33.中外文化交流
材料一:絲縷布帛這些,我們生產得不少,販賣到路途頗遠,又有點危險的呂宋,就是為了換取佛郎銀、佛郎錢。呂宋一帶地方,與我們的商民往來貿易,彼此頗為熟悉,相處融洽。
材料二:中國有的是過剩的貨物,他們從不向我們購買任何物品,只把物品賣給我們,並專門索取錢幣為代價。為獲得銀幣,他們的貨物價格非常便宜,故我們向他們買的東西特別多。
問題:(12分)
(1)材料一中的絲縷布帛通過什麼途徑「販賣到路途頗遠,又有點危險的呂宋」的?其開創者為誰?(2分)
(2)為保證安全,減少危險,唐朝時採取了哪些措施。(3分)
(3)用史實說明材料一中「商民往來貿易,彼此頗為熟悉,相處融洽」。(3分)
(4)材料二中「中國有的是過剩的貨物,他們從不向我們購買任何物品」,其根本原因是什麼?為此清朝採取了哪種對外貿易政策?採取此政策的因素還有哪些?(4分)

34.「落日的輝煌」
材料一:自1530年,白銀開始流入中國,尤其是通過菲律賓與中國貿易的西班牙美洲帝國,估計16世紀後半葉至17世紀前半葉,流入中國的白銀多達23萬噸。自17世紀中期起,因為中國本身與國外的各種因素,白銀流入速度減緩。但自1684年起,海外貿易重新展開,白銀再度流入中國。1810年代中英貿易,中國仍凈流入約37萬公斤白銀。
材料二:1700—1800年中英貿易白銀流入中國數量統計圖。

問題:(15分)
(1)材料一稱「17世紀中期起,因為中國本身與國外的各種因素,白銀流入速度減緩」。「中國本身與國外的各種因素」主要指哪些?(3分)
(2)材料一中「自1684年起,海外貿易重新展開」與哪一政策直接相關?(1分)
(3)從材料一中可以得知中英在正常貿易中處於何種地位?英國為扭轉此局面採取了什麼行動?導致了哪些結果。(4分)
(4)材料二中甲乙時段的中國處於哪一時期?如何評價此時期。(7分)

35.「歷史」的輝煌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曾感慨地寫道:「1897年是維多利亞女王執政60周年。慶典活動使人不禁回想起60年來的種種往事。撫今追昔,一部歷歷在目、簡潔明了的人類文明史展現在人們面前。400年前……哥倫布開創了一個新的歷史進程……在這4個世紀中,幾乎所有的非西方世界,不是淪為西方的統治,就是在某種程度上自願採用成功的西方文明生活方式,從而保持自己的獨立。」 ——《歷史研究》
問題:(12分)
(1)維多利亞女王即位之初,英國有著怎樣的世界地位?(2分)
(2)湯因比寫作這段文字時,英國的世界經濟地位受到了哪個國家的挑戰?說明理由。(2分)
(3)「400年前……哥倫布開創了一個新的歷史進程」是指什麼歷史事件?有何深遠的影響。(4分)
(4)用具體事例說明「非西方世界,不是淪為西方的統治,就是在某種程度上自願採用成功的西方文明生活方式,從而保持自己的獨立」。(4分)
36.現代化的世界進程
現代化的世界進程是人類文明形態的重大飛躍,是工業文明向全球擴展的過程。
問題:(13分)
(1)根據所學知識和下圖示例,簡述現代化的主要內涵。(3分)
方 面 主要內容
經濟上 工業化和市場化
政治上
思想文化上
生活上

(2)世界歷史經歷了從地理大發現開始的工業文明孕育降臨,到20世紀40年代多種現代化模式基本形成的過程。請敘述15、16世紀開始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現代化的世界進程。(10分)

37.文明的沖突
戰爭被認為是文明歷程中的劍與火,它是政治交往的另一種手段的繼續,是人類文明的特殊現象。千百年來,人類飽受戰爭的創傷,古今中外不同時期的戰爭,雖各具特點,戰爭的性質也各不相同,但都或多或少影響了文明的發展進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4分)
材料一:人們可以把鴉片戰爭的失敗歸因於當時中國生產力的落後,畢竟,中英對抗是近代工業國家與原始農業國家的對抗,軍事技術的時代差距是任何因素都不能彌補的。但是,甲午戰爭的失敗就不能歸因於當時中國生產力的落後了,因為當時的中日兩國幾乎處在同一起跑線上,都是靠購買西方武器來打仗的,就財富和金錢而言,中國甚至要遠遠超過日本。
材料二: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曾說:誰掌握了海權,誰就掌握了歷史的命運,海權是通過一場海上決定性會戰來決定的,而海上決定性會戰的勝負是由交戰雙方的戰術火力強弱決定的。
材料三:許華認為:「陸軍出身的丁汝昌根本就不懂海軍戰術,在北洋海軍的戰役指揮方面,明顯存在著極其嚴重的失誤:一是在黃海海戰中採用了極為不利於實施戰場機動與發揚火力的錯誤陣法與錯誤戰法,造成北洋海軍在海戰中損失慘重。」楊志本則認為:如果北洋艦隊也擺出「單縱列」隊形,和日本聯合艦隊形成同向異舷交戰,戰役的過程和結局就可能完全改觀了。
材料四:中國的「洋務運動」卻違背了軍事現代化的普遍規律,在「中體西學」思潮的誤導下,錯誤地採取「單騎突進」的方針,企圖在整個腐朽的社會系統中培植出一個現代化的軍事子系統,致使北洋海軍——這個現代化軍事子系統非但得不到其他社會子系統的支持,反而遭到其他腐朽的社會子系統的侵蝕,而不能發揮其正常的功能,最終在與外部強敵的碰撞中粉身碎骨。
材料五:中華民族的現代化進程,最早受挫於「洋務運動」的失敗,而「洋務運動」失敗的標志性事件則是「甲午戰爭」慘敗,這場慘敗引發了中國社會的長期動盪,把中國現代化進程逼入坎坷凶險的途徑,並差點使我們民族在歷史的驚濤駭浪中萬劫不復!
——以上材料均摘自2010年10月9日《文匯報》
(1)材料一中所述中國「靠購買西方武器來打仗」最早始於何時?為改變此種狀況,國人開始創辦軍事工業,其代表為何?(2分)
(2)材料一認為「當時的中日兩國幾乎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就財富和金錢而言,中國甚至要遠遠超過日本。」是否正確?請說明理由。(5分)
(3)材料二和材料三認為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分)
(4)依據材料,結合所學,評述甲午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及對中國造成的深遠的影響。(15分)

E. 我是天津高二學生,用的是中國地圖出版社的地理教材,可不可以做新課標53高考地理B版練習冊是不

53是不分教材版本的,只是選經典題

F. 天津高考地理常見知識點

地理主要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自然那一塊尤其重要的是氣候,理解內那張氣候圖後,植被/洋流容/作物都能速記了。人文主要是人口/文化/歷史/現狀等等,有些大的國家和大的城市的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分析都要記住。這些在考試題中都很容易出大題的。
具體的知識點還得看你門的考試大綱 。對照考試大綱比較實在 其實地理是很有趣的一門學科,相信你通過努力一定可以的,加油 !祝高考成功!

G. 天津高考地理,歷史是開卷還是閉卷

全部閉卷,無開卷的道理,天津有規定的。

H. 天津新高考地理都用什麼練習

天津新高考地理都用什麼聯系,當然是一飛沖天進行練習,而且這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答題試卷,能夠讓我們在訓練題目的同時能夠得到不一樣的阜新效果。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