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地理 » 高中地理黃土高原

高中地理黃土高原

發布時間: 2021-01-26 17:29:11

『壹』 [高中地理]黃土高原農業生產的優勢與問題

黃土高原光溫資源豐富,加上每年400~600mm天然降水和極其深厚、適宜種植的壤質黃土,給大幅度提高糧食產量創造了非黃土區一般所不具備的條件和優勢。據對光、熱、水資源的估計,加上現代良種優化栽培技術,其生產潛力應在每畝300~400kg以上。因此,諸多學者認為,黃土高原是我國未來糧食生產潛力最大的地區之一。黃土高原目前農業人均耕地4.5畝,有的地方高達10畝以上。故從數量上看,有一定的優勢。
制約黃土高原糧食增產的主要因素有:
(1)水土流失嚴重。水土流失嚴重主要是由於地形起伏較大、降雨集中和植被覆蓋率低所致。諸多專著中的數據足以佐證,本文不再贅述。
(2)土壤乾旱、缺肥。乾旱主要是由於天然降水利用不科學所致,本來每年400~600mm的降水基本可以滿足農作物耗水需求,問題是地表徑流大約佔了其中的5%~10%,地面無效蒸發大約佔40%~50%。因此,從整個黃土高原地域來看,糧食產量至今仍受制於「大旱大減產,小旱小減產,不旱不增產」的規律。如果目前低下的農業生產條件沒有大的改觀,「靠天吃飯」的狀況永遠不會改變,糧食增產也就無從談起。至於缺肥,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本區平地少坡地多,川台、塬(澗)地合計占總數的25%,其餘75%皆為跑土、跑水、跑肥的坡耕地,其中8%~20%為坡度大於25%以上的陡坡耕地。人為因素主要是,養分總量投入少及肥料營養元素配比不合理,造成糧肥比(投入單位純量養分所生產的作物產量)低。
(3)農業生產粗放、投資少。由於黃土高原固有的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乾旱和其它災害,要獲得與我國其它地區同樣的單位產量,其能量投入較高,但目前無法滿足應有的投入。

『貳』 高中地理 如何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可以概括分條嗎

(1)因地制宜退耕還林、還草,保護好現有植被,營造防護林;
(2)修築梯田、打壩內淤地、挖魚容鱗坑;
(3)保護好現有耕地,防止發生新的水土流失;
(4)黃土高原區的工礦企業對廢渣棄土妥善處理,減少水土流失的物質源。
(5)必要時考慮生態移民,減少人口壓力。

『叄』 高中地理.黃土高原的地理特徵.包括水文.水系.形成原因.還有降水這些等.越詳細越好在線等.好急...

⒈位置:太行山以西,烏鞘嶺以東,秦嶺以北,長城以南
⒉植被:多為次生灌叢,矮林,覆蓋率低,許多地方地表裸露
⒊降水:集中於夏季:多暴雨:沖刷力強
⒋土壤:粉沙組成,土質疏鬆,垂直節理發育

『肆』 高中地理,如圖19,黃土高原不是風力堆積么為什麼A對,還有別的選項都是什麼作用 如圖20,海溝

我就是復黃土高原上的人制,這里主要是流水沖擊形成的千溝萬壑。因為這里山多,但是黃土土質鬆散,一下雨就會被沖成千溝萬壑的樣子。
戈壁灘是因為缺水,土地風化形成的。
島弧是大陸邊緣連綿呈弧狀的一長串島嶼。 與強烈的火山活動、地震活動及造山作用過程相伴隨的長形曲線狀大洋島鏈。簡單說就是弧狀的島鏈。
海溝是位於海洋中的兩壁較陡、狹長的、水深大於5000m的溝槽。你可以理解為是大海中的溝壑。
兩個板塊擠壓,受力的部分要麼向上運動形成山,要麼向下運動形成溝。在海里就是海溝。或者是褶皺山系。
消亡邊界和海溝是兩個概念。沒有必然的關系。
很高興為你解答,不會的可以繼續提問,謝謝採納!

『伍』 高中地理題 有關黃土高原

過了秦嶺
降水稀少。土壤疏鬆。植被稀少。成了溝壑最基本的原因。根本原因內陸的乾旱少雨。離海洋遠(海路熱力性質性差異)

『陸』 求助.有人去過黃土高原嗎,就像高中地理書上看到的

秦嶺不算黃土高原,它是黃土高原南側界少。水土流失不僅黃土高原有,山地植被少了也會有

『柒』 高中地理題 該圖為黃土高原上某地等高線地形圖 怎麼判斷c為黃土溝 !

中間低,兩邊高的是溝。

『捌』 [高中地理]造成黃土高原地表千溝萬壑的外力作用是()

C、流水的侵蝕作用

很容易理解
黃河流域,植被覆蓋少,水土流失嚴重

『玖』 高中地理黃土高原是怎樣形成的

簡單的說,黃土高原是由於風力沉積作用形成的。

詳細的解釋:
印度板塊向北移動與亞歐板塊碰撞之後,印度大陸的地殼插入亞洲大陸的地殼之下,並把後者頂托起來。從而喜馬拉雅地區的淺海消失了,喜馬拉雅山開始形成並漸升漸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塊的擠壓作用隆升起來。這個過程持續6000多萬年以後,到了距今大約240萬年前,青藏高原已有2000多米高了。

地表形態的巨大變化直接改變了大氣環流的格局。在此之前,中國大陸的東邊是太平洋,北邊的西伯利亞地區和南邊喜馬拉雅地區分別被淺海占據著,西邊的地中海在當時也遠遠伸入亞洲中部,所以平坦的中國大陸大部分都能得到充足的海洋暖濕氣流的滋潤,氣候溫暖而潮濕。中國西北部和中亞內陸大部分為亞熱帶地區,並沒有出現大范圍的沙漠和戈壁。

然而東西走向的喜馬拉雅山擋住了印度洋暖濕氣團的向北移動,久而久之,中國的西北部地區越來越乾旱,漸漸形成了大面積的沙漠和戈壁。這里就是堆積起了黃土高原的那些沙塵的發源地。體積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聳立在北半球的西風帶中,240萬年以來,它的高度不斷增長著。青藏高原的寬度約佔西風帶的三分之一,把西風帶的近地面層分為南北兩支。南支沿喜馬拉雅山南側向東流動,北支從青藏高原的東北邊緣開始向東流動,這支高空氣流常年存在於3500—7000米的高空,成為搬運沙塵的主要動力。與此同時,由於青藏高原隆起,東亞季風也被加強了,從西北吹向東南的冬季風與西風急流一起,在中國北方製造了一個黃土高原。

在中國西北部和中亞內陸的沙漠和戈壁上,由於氣溫的冷熱劇變,這里的岩石比別處能更快地崩裂瓦解,成為碎屑,地質學家按直徑大小依次把它們分成:礫(大於2毫米),沙(2—0.05毫米),粉沙(0.05—0.005毫米),黏土(小於0.005毫米)。黏土和粉沙顆粒,能被帶到3500米以上的高空,進入西風帶,被西風急流向東南方向搬運,直至黃河中下游一帶才逐漸飄落下來。

二三百萬年以來,亞洲的這片地區從西北向東南搬運沙土的過程從來沒有停止過,沙土大量下落的地區正好是黃土高原所在的地區,連五台山、太行山等華北許多山的頂上都有黃土堆積。當然,中國北部包括黃河在內的幾條大河以及數不清的溝谷對地表的沖刷作用與黃土的堆積作用正好相反,否則的話,黃土高原一定不會是現在這樣,厚度不超過409.93米。太行山以東的華北平原也是沙土的沉降區,但是這里是一個不斷下沉的區域,同時又發育了眾多河流,所以落下來的沙子要麼被河流沖走,要麼就被河流所帶來的泥沙埋葬了。

中國古籍里有上百處關於「雨土」、「雨黃土」、「雨黃沙」、「雨霾」的記錄,最早的「雨土」記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50年:天空黃霧四塞,沙土從天而降如雨。這里記錄的其實就是沙塵暴。

雨土的地點主要在黃土高原及其附近。古人把這類事情看成是奇異的災變現象,相信這是「天人感應」的一種徵兆。晉代張華編的博物志中就記有:「夏桀之時,為長夜宮於深谷之中,男女雜處,十旬不出聽政,天乃大風揚沙,一夕填此空谷。」

1966—1999年間,發生在我國的持續兩天以上的沙塵暴竟達60次。中科院劉東生院士認為,黃土高原應該說是沙塵暴的一個實驗室,這個實驗室積累了過去幾百萬年以來沙塵暴的記錄。中國西北部沙漠和戈壁的風沙漫天漫地灑過來,每年都要在黃土高原上留下一層薄薄的黃土。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