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球的運動
A. 高考地理題 地球的運動
地球在此日的光照圖(含水星光線)如上圖所示,根據四個選項所列地方時可繪回制出相答應的經線位置(四條紅色經線),可以看出,只有地方時為19:30時,觀測水星東大距的方位為西方。7:30時水星在東方天空,(且夏半年當地已經日出,水星距離太陽近,在太陽光映襯下是無法直接肉眼觀測到水星)。13:30同理。1:30無法觀測到水星。
B. 高中地理地球的運動導入設計怎樣導入比較吸引學生
利用生活中與地球運動有關的問題來導入,可以使學生感覺到地理學科與實際生活的密切關系,有利於吸引學生的興趣。這些問題有:晝夜交替是怎樣產生的?時差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會有四季變化?為什麼在不同的季節會看到不同的星座?為什麼夏天熱冬天冷?為什麼夏天天亮的早、黑的晚,而冬季則正好相反?為什麼每隔4年要設置一個閏年?諸如此類大量的問題拋給學生,請他們試著回答一下,他們肯定能說出一點但說不詳細,也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這時教師就可以將課題引向地球的運動了。
C. 高一地理必修一 地球的運動方面
1、看到太陽沒動,所以肯定是逆著地球自轉在飛行,SO B
2、飛機以赤道自轉一半的速度,所以我覺得應該是北緯45°。。
3、C
D. 高中地理問題,地球的運動
首先要分清楚地方時和區時的概念:
地方時是指因經度不同的地方,造成時內刻(鍾點)不同,這容種各地不同的時刻,叫地方時;每個 時區都以本時區的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全區共同使用的時刻,這就是區時。地球有無數條經線,就有無數個地方時,而區時只有24個。也就是說,地方時是純粹的地理概念,只要在同一條經線上,地方時就是相同的。而區時則不然,因為受國際日期變更線的影響。
本題中的經線是0度經線,不受國際日期變更線影響,那麼這條線上的兩個地方,不管地方時還是區時都是一樣的。至於為什麼時間相同但一個晝一個夜,一樓的已經解釋得很清楚了:從圖中看得出來,此時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夏天晝長夜短,冬天晝短夜長,夏天早上6點天亮,冬天早上6點還是黑的,不是很正常么。
E. 高中地理 地球的運動
地球運動分自轉和公轉
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的時間為23時56分4秒產生晝夜變化,
地球公轉產生一年四季的變化
F. 高中地理,求詳解。(地球的運動)
(1)因為太陽直射點大約在北回歸線附近,所以對於北半球而言是夏至日
(2)由回上面答一題可知,直射點是在北回歸線,所以是23°26′N
(3)A在赤道,B在北緯45°,C在南緯60°,緯線的話就是赤道的緯線最長啊,然後緯度越高長度就越短嘛!接著又因為相同時間內經過的路程越長自然速度就越快了
(4)C晝短【因為北半球是夏至日,那麼南半球就是冬至日了】 B應該是凌晨兩點(不大確定的空)【因為赤道和晨昏線的焦點那裡是6點{假設為D},該圖被6等分了180/6=30,所以B點和D點之間差60°,經度差15°,地方時相差一小時,所以就差了4個小時了,6-4=2就是凌晨2點】
(5)凌晨4點
(6)因為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所以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7)向北偏(准確的說是向東北方向六流的)【地轉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8)不懂啊!!!
(9)晝從長到短的:BAC【夜晚長白天短的就相反】
(10)正午太陽高度從大到小:BAC
~~~~(>_<)~~~~ 要採納!!打得辛苦啊~~自認為准確率還可以
G. 高中地理「地球的運動」
(1)C
(2)C
再找出圖中的一些信息
70°E為3月21日或9月23日0點,所以北京時間=0+3小時20分鍾(經版度差=50°)=3:20
找日期,關鍵找權0點經線和180度經線,70°E為0點經線,北京位於新一天的范圍內,所以,答案為
70°E向東到180°
希望對你有幫助。
H. 急~~~高中地理 地球的運動
是第2題?
這道題考的是恆星日與太陽日。太陽日是地球自轉一周後,再一次正對著太陽時的版時間,這個時權間正好是24小時正。
恆星日是相對於一顆遙遠的恆星,開始計時,當地球自轉到再一次正對著那顆恆星時經過的時間。
如圖所示,當地球自轉到再一次正對著那顆恆星時,對於那顆恆星來說,地球已經自轉了一周了,就是圖中B的位置。但對於太陽來說,還沒有轉過一周,地球上的P點(就是題目中的觀測點)只是正對著那顆恆星,還沒有正對著太陽。地球還要再轉過一點角度,到圖中的C點,才是再一次正對著太陽,才是24小時。那麼一個恆星日就不是24小時,要比太陽日短3分56秒。
所以選C。明白了嗎?
I. 高中地理~地球的運動都有什麼規律啊
§3地球的運動、地球的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其自轉周期若以太陽為參照物大約為24小時,叫做一個太陽日日;若以遠離地球的某一恆星為參照物,則大約為23小時56分4秒,叫做一個恆星日日。2、地球的公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其公轉周期大約為365天6小時9分10秒,叫做一個恆星年年。3、由於地球的自轉,形成了(1)晝夜更替現象;(2)不同經度出現了不同的地方時,即東邊的時間比西邊的時間要早;(3)形成了地轉偏向力,即水平運動的物體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4、在空白圖中繪制出直射光線、晨昏線,標注出直射點及夜半球,表示出地球自轉方向。 5、地球公轉與自轉軌道的夾角叫做黃赤交角,其大小是23°26′。6、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產生了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以及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四季的變化等。7、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6月22日(節氣:夏至日),太陽直射點位於北回歸線;9月23日(節氣:秋分日),太陽直射點位於赤道;12月22日(節氣:冬至日),太陽直射點位於南回歸線;3月21日(節氣:春分日),太陽直射點位於赤道;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的周期:大約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叫做一個回歸年。8、在圖中適當位置繪制出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並判斷出各點的日期 9、晝夜長短變化規律:(1)夏至日越向北晝越長,北極圈及其以北出現極晝,南極圈及其以南出現極夜;冬至日越向北晝越短,南極圈及其以南出現極晝,北極圈及其以北出現極夜;春分日、秋分日則全球晝夜等長。(2)北半球夏至日晝長最長,冬至日晝長最短;南半球冬至日晝長最長,夏至日晝長最短;赤道全年晝夜等長。10、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規律:(1)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分布規律: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逐漸降低;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分布規律: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逐漸降低;春分、秋分日正午太陽高度角分布規律:由赤道向南北兩側逐漸降低;(2)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達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北回歸線及其以北,達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達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南回歸線及其以南,達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北半球;春秋分正午太陽高度角達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