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活動課
⑴ 大家好,在初中地理課中,除了組織學生製作手工作品外,還可以組織什麼實踐活動呀謝謝大家的幫助哦
辨認礦石,岩層;
組織知識競賽;
看雲識天氣;
測太陽高度角;
統計近十年所在城市各月份平均降水量,平均溫度;
.......
⑵ 如何有效開展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
一、精彩導入,提高地理課堂的趣味性
【案例1】:八年級地理下冊2.10《祖國寶島—「台灣省」 》
同一課題,三節平行課,三位來自不同中學的教師,三種不同類型的課堂導入:
筆者作為其中的第一位上場的開課教師,在講授「祖國寶島—台灣省」時,採用了以下的導入方式:
(欣賞鋼琴和小提琴協奏曲《鼓浪嶼之波》,展示鼓浪嶼日光岩圖片。)
教師講授:每當這悠揚的旋律響起的時候,很多人的心中都會湧起一股思鄉之情,這是一首很多廈門人耳熟能詳的歌曲,名叫《鼓浪嶼之波》。「登上日光岩眺望,只見雲海蒼蒼,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見到你,美麗的基隆港。」這首歌的歌詞樸素而真摯,像老水手對親人講故事一般,深情地把鼓浪嶼與美麗的基隆港聯系在一起。那作者朝思暮想的基隆港究竟位於哪裡呢?
學生回答:台灣省
教師講授:對了,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二章「沿海萬里行」的第十節「祖國寶島——台灣省」。
教師2:以視頻《七子之歌——台灣》導入,並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因為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
教師3:以《反分裂國家法》引入,接著播放視頻、圖片等說明台灣省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神聖領土。
無論是歌曲欣賞、視頻資料,還是其它方式的導入,三位老師對該課的導入都做了精心的准備。「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地理課,往往需要一個恰當的課堂導入。它或者給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感覺,或者巧妙地切入主題,能為教學設計的層層深入做好流暢的銜接,使課堂一開始就像一塊無形的磁鐵將學生緊緊吸引,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也能有效促進教學目標的完成。當然,課堂導入的用時要恰當,一般是3~5分鍾,它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不能脫離教學內容。
二、優化教師課堂提問
教師的課堂提問是一節優秀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安排提問環節的課堂教學,無論教學設計如何完整出彩,教師的「獨角戲」如何惟妙惟肖,缺少了學生主動參與、各抒己見的舞台,它終究是不成功的。課堂提問涉及問題的設計和問題拋出後的「後續處理」。
(一)問題設計清晰明了,目的明確。
【案例2】:七年級地理下冊2.2《南亞》之「南亞的位置和范圍」
在講授《南亞》一節中的「南亞的位置和范圍」時,其中一位教師進行了這樣的教學安排:先請同學用紅筆畫出南亞與亞洲其他地區的界線,用藍筆描出印度半島的海岸線,再用紅筆描出北回歸線。當學生將這些重要線條勾勒完後,他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南亞位於哪些地理事物之間?大部分學生感覺一頭霧水,舉手回答者寥寥無幾。
究其原因,關鍵在於這個問題問得太模糊了。哪些地理事物?它可以是山脈、河流,又或是寬廣的海洋?選擇的餘地太多,反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誤導。倘若把這問題改成:「南亞位於什麼山脈和什麼大洋之間?」那麼學生選擇回答的內容就非常明確,也才有利於教師有效控制教學進程和方向。由此可見,課堂上所提的每一個問題都必須精心設計,具有明確的指向,陳述盡量具體化,突出啟發性,切忌含含糊糊、不得要領。
(二)問題提出後,要學會等待、善於傾聽
【案例3】:《祖國寶島—「台灣省」 》之景觀圖片欣賞
有一位教師在用課件展示完「阿里山、玉山、日月潭」等景觀圖片後,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覺得台灣風景如何?學生回答:太美了,可惜沒有去過。接著該教師進一步設問:我知道班上有位同學來自台灣,請舉手一下。這時底下的那位台灣籍學生非常興奮地舉了手,並已做出要站上來發言的准備。可惜這位教師並沒有給他發言的機會,用了一句「哇,你這些地方都去過了,太讓人羨慕了!」敷衍了事。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不禁要問:既然有一名台灣籍學生,為何不給他機會來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的家鄉呢?本來可以塑造的課堂教學亮點就這樣無端地錯過了。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應該鼓勵學生自主發問或回答,切忌漠視與干涉;另外,問題提出後,不能一問完就馬上叫人回答,要給學生留有充足且有一定深度的思考空間。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認真傾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的尊重;學生回答完後,教師還應作中肯評價。
三、不可或缺的教學承轉
(一)由已學知識承轉到新知識:
【案例4】:《南亞》之「南亞的地形」
教師講授:在講南亞地形特點之前,我們回顧一下北美洲的地形特點。
北美洲地形呈三大南北縱列帶: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緩的高地。
那麼,南亞的地形特點又如何呢?
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教師概括總結:
北部:喜馬拉雅山地
三大地形區中部:恆河平原、印度河平原
南部:德干高原
這樣的教學承轉不僅讓學生回顧了已學知識,還鼓勵他們在原有知識儲備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新知識,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向更高的層次。
(二)由相互關聯的兩個知識點之間自然承轉
【案例5】:《南亞》之「南亞的河流」
教師講授:一般來講,大江大河往往是地形地勢的塑造者。一條大河經過的地方會沖積形成平原,比如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是由亞馬孫河沖積形成的。那麼,南亞中部的平原(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主要由哪兩條大河沖積而成的呢?
學生回答:印度河和恆河。
教師講授:那這兩條河流有沒有受到地形地勢的影響呢?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南亞河流流向受地形、地勢制約,由北部山地流入中部平原區。南亞地形受河流影響,在中部塑造了廣闊的沖積平原,成為主要農業區和人口密集區。
一個個發現在教師的及時引導下,成為新教學內容的起點。同時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伴隨每個承轉引出的探究活動步步深入,讓學生自主感悟到了「地形與河流」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微妙關系。地理課追求精細化教學,正是這些「功不可沒」的教學承轉保證了課堂教學如行雲流水般順暢。但值得一提的是:各教學環節之間那些不可或缺的承轉,終究不是教學內容的重點所在,過渡時應該簡化處理。
四、合理安排課堂練習
課堂練習是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當堂完成的一些學習任務或活動,也是課堂教學落實基本知識點、強化重難點的有效方式。教師在安排課堂練習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教材「活動」模塊里的題目本身就是很好的課堂練習,是對教材內容的及時補充,教師分發布置的課堂練習材料應該是在「活動」模塊里的題目順利完成的前提下進行,切忌喧賓奪主。
(二)課堂練習題的設計從標題到內容,都應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盡量新穎有趣、富於變化而又難度適中。
1、在標題用詞方面,將傳統的「填空題」改為 「這些知識你記住了嗎?」,「單選題」 改為「你能找到正確答案嗎?」,「連線題」改為「找搭檔」,「讀圖題」改為「這些地理事物你熟悉嗎?」,僅僅幾個字的變化有時能於無形中激發學生做練習的興趣,並通過練習產生有意義的學習。
2、在內容選擇方面,應與教學目標相一致,除了給學生一些知識記憶性的練習外,還可布置一些能夠給學生提供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發揮空間的題目。
(三)先小結後練習:初中生正處於智力發育成長期,接受知識容量較為有限,他們很難在短時間內將大量課堂上教師傳授的知識立刻「消化」成自己的知識,更別說靈活運用到題目中。因此,課堂練習前,教師要給學生以適當的幫助:學生獨立做練習前,教師對作業做適當的解釋並先復習幾個和課堂練習里相關的例子;學生開始做練習後,教師應在小組間來回巡視,及時給那些解題有困難的同學提供必要的講解。
總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滲透於教學過程中的方方面面。教師應具備深厚的專業素養和在專業實踐歷練中不斷加以鍛造;樹立「開放性」課堂教學理念,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探究舞台,用創造性的「教」引導學生創造性的「學」,切實有效地優化課堂教學環節,提高學科教學質量。
⑶ 初中地理教學目標及要求
那你的目標就是考上好大學。
⑷ 初中地理探究性學習小論文
關於舉行揚州市中學生地理研究性學習小論文競賽活動的通知
各縣(市、區)教研室、市直各有關中學:
2000年,教育部將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門課程正式列入國家課程方案,此後研究性學習便成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與一個熱點。地理研究性學習對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培養問題意識與創新意識、提升地理思維能力、促進地理課程發展等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為推動地理研究性學習課程與方式的有效開展,經研究決定舉行「揚州市中學生地理研究性學習小論文競賽活動」。現將具體事項通知如下:
一、參賽對象
揚州市所有初級中學與普通高級中學的在籍學生,參賽學生一律由各校的地理教師組織預賽。
二、參賽內容
學生參賽論文突出地理學科特點,主題不限,可以是地理實驗與觀測報告、野外考察與社會調查報告、地理活動項目設計、地理探究學習論文等。
三、活動組織
1、各學校先行組織預選,最終報送揚州市教研室的參賽論文每校不超過10篇。
2、各縣(市、區)教研室、市直各中學將參評論文的列印稿一份於2010年5月30日前統一報送揚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朱雪梅處,電話87347846,郵編225009;電子稿發送至Email:[email protected]。
3、參賽論文的文稿頁面採用標准單倍行距、字間距、頁邊距等WORD軟體默認的版式;題目用小三號宋體加粗居中,文中一級標題用四號黑體,二級標題用小四號楷體加粗,正文用小四號宋體。
4、參賽論文進行統一評審,分別設立一、二、三等獎。對獲一等獎論文的指導教師將頒發優秀指導獎。
揚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⑸ 如何優化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活動方案
質疑問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表現,優化課堂結構,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回,必須鼓勵學生答質疑問難。教師要創造和諧融合的課堂氣氛,允許學生隨時「插嘴」、提問、爭辯,甚至提出與教師不同的看法。學生有疑而問、質疑問難,是用心思考、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可貴表現,理應得到老師的熱情鼓勵和贊揚。現在對學生的隨時「插嘴」,提出的各種疑難問題,應抱歡迎、鼓勵的態度給與肯定,並做出正確的解釋。
⑹ 如何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進行地圖活動
地圖地形這塊是學的最好的,地理課如果老師講的我會我就看地圖,英語課直接就不聽了看地圖,我就是喜歡,不是老師教的,所以上學時地理學的特別好,英語沒及格過,現在已經快十年沒學過地理了
⑺ 初中地理個人小課題計劃
初中地理教研活動計劃
一、活動目的:
認真學習研讀《課程標准》,在教學實踐中落實三維目標,突出地理課程的實效功能,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放在突出位置。以課題研究為載體,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充分發揮各學校教研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教師在教研活動中發現自己,豐富自己,在活動中提升專業素養。在教師課題研究意識覺醒的前提下,促進教師課題研究能力的增長,使教師專業化素養不斷提高。
二、總體思路和內容:
根據自治區、兵團教研工作計劃和課程改革的指示精神,在總結反思09年教研活動及教學狀況的基礎上,認真深入的研究怎樣落實新課程理念,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實踐活動。本學期初中地理集體教研活動的主要內容是:
1、課題理論學習交流研討。
2、認真學習研讀《課程標准》,寫出符合本校學情的「校本課標解讀」。
2、觀課議課培訓、觀摩教學研討活動。
3、八年級結業考試模擬試題交流活動。
4、論文、教學設計、教學案例、課件及野外考察活動報告和圖片、學生作品交流。
三、基本議項:
1、4月8日初中地理教學專業委員會會議。研討《如何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制定4月15日觀摩課需要准備的資料及問卷調查表、觀課視角等。
2、4月15日觀課議課培訓、八年級下冊第七章認識省內區域第二節《珠江三角洲》第二課時觀摩教學研討活動。要求每一位參加活動的老師根據分配的觀課活動結果進行議課,為做課教師(謝桂群)改進教學行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供依據,同時也為每一位聽課教師撰寫論文積累素材。
3、5月13日結業模擬試題交流。為讓大家一展所長,集所有教師的智慧,本學期特將結業考試說明中的結業考試內容分配至各學校的每一位地理教師手中,大家分別做研究而後進行交流共享。原則上是按照各學校專業地理教師人數多少而定,可能有不周之處敬請諒解。請各學校地理教師務必於5月13日帶著您的試題(電子稿)前來交流。各部分內容分配如下表
單位 教師人數 試題內容 注意事項
3中 2 地球與地圖 1、請老師們按照課程標准要求出題。題目要難度適宜,立意新穎,材料要貼近學生生活。
2、客觀題與主觀題的比例是4:6,原則上客觀題以選擇題形式呈現,主觀題以綜合分析形式呈現。
3、各部分的分值請參照地理結業考試說明。
選擇題每題一分,綜合題每道大題8~12分。
4、每一所學校的地理教師要分工明確,確保每一個人都有展示才華的機會。
5、交流時每一位教師要把自己最精彩的試題展示出來(並說明理由)。
6、參加活動的教師請帶上U盤,把試題拷回學校以利復習之用。
4中 2 地球與地圖
5中 2 世界地理
7中 1 世界地理分區
8中 3 中國地理
10中 5 中國地理
18中 2 新疆地理
19中 1 中國地理分區
20中 1 新疆地理
22中 1 中國地理總論
師范 2 世界地理總論
4、6月3日論文、教學設計、教學案例、課件及野外考察活動報告和圖片、學生作品交流。要求每一位老師必須有以上其中任何一類或幾類作品,野外考察報告和圖片可以是自己個人的境外旅遊或徒步游或自助游的形式而形成的考察報告或圖片,學生作品可以是每所學校各自組織的學生活動的作品。參加活動的教師請帶上U盤,把自己認為有價值的東西拷回學校以利今後教學之用。
5、除以上安排的4次教研活動外,各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安排本校對外的新課程教研活動,通過辦公平台進行信息交流或電話聯系。 聯系人:普琴蓮 電話 2068189
四、活動安排:時間上午9點40分。
日 期 地 點 內 容 負責人 參與人員
4月8日 教育局
教研室30119室 探討如何進行小課題研究 普琴蓮
中學地理教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孫向紅、謝桂群、楊運霞、曹又卿
4月15日 第三中學 第一節課培訓
第二節課觀課
第三、四節課
議課研討
孫向紅
墾區所有初中地理教師
5月13日 第19中學 試題交流
曹又卿 墾區所有初中地理教師,請有任務的相關單位人員一定要帶著試題(電子稿)參會。
6月3日 第7中學 論文、案例、教學設計、課件及考察活動交流
楊運霞 墾區所有初中地理教師。請帶著您的 論文、案例、教學設計、課件或個人考察活動圖片、報告或學生作品等進行交流展示。
⑻ 初中地理課上都能設計哪些活動和游戲呢
比如看地圖說國家,
以及用謎語來猜城市
甚至可以組織大家討論自己想像中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