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命題
① 怎樣理解高考地理命題"能力立意"的
"能力立來意"始終是地理命題的核心,源
"能力"的基礎恰恰是建立在對地理概念的理解與原理應用上,概念和原理應是二輪復習的不容忽視的一點。地理概念是地理知識表述的詞彙,地理概念的理解是認識、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基礎;地理原理包括地理過程、地理規律、地理分布、地理因果等,是地理知識表述的語法。
對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按照課本上的表述記憶是必須的,特別要注意理解性地記憶其中的關鍵詞。記住了概念和原理的教材表述,我們就掌握了地理術語。在描述某種地理現象或闡述有關問題時,才能運用地理學科語言簡明扼要地准確地答題。
② 如何學習地理如何學習總結所學的地理知識點如何更好的掌握高考的命題方向
我是選理的。地理曾經還算可以,對於你的地理我建議你拿個筆記本將課堂筆記、內輔導書上的知識點、容課本上的精華和圖(注意圖文結合並理解記憶)都抄在一起匯總掌握,平時不懂就問,不然老師是拿來干什麼的!另外,推薦標記學習法,就是在做錯題後,明確相關所有的知識點,由點到面宏觀把握,再掌握關鍵知識點,並做上標記(比如星號,遇到一次標一次,直到第三次)這樣你對自己的軟肋就清楚,並方便自己復習。堅持下去相信你定有收獲!望採納^_^
③ 湖南高考文綜為什麼沒自主命題地理不是湘教版的嗎教材都用的不一樣
目前,湖南的高考還是屬於「3+X」的模式(X=文綜或理綜),湖南2004年開始自主命題,自主命題的范圍是:語文、數學、英語三科……
文綜 湖南使用全國Ⅱ卷
理綜 湖南使用全國Ⅰ卷
相比起來,全國卷的文、理綜出題水平,選拔目的都遠遠比自主命題要高!
新課改開始,普遍啟用湘教版書籍。在課改之前(非課改),普遍採用人教版。
④ 高考地理選擇題命題特點及對策是什麼
高考地理選擇題命題特點及對策
1、以試題組的形式來組織命題
試題組是在信息量豐富的圖表或信息量較大的材料的基礎上,設計若干個相關小題組成的試題組合。試題組綜合性特別強,小題之間聯系密切,著重考查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對策】:在解題的時候,不一定按照試題的順序,而應從最容易的小題突破,然後再根據各小題之間的聯系來相互印證,這樣既大大提高正確率,又能節省時間。
例1.下圖是我國某地近50年氣溫和降水統計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該地的氣候特徵是
A.氣溫年較差小,降水年際變化率小 B.氣溫年較差大,降水年際變化率小
C.氣溫日較差小,降水年際變化率大 D.氣溫日較差大,降水年際變化率大
(2).該地最可能位於
A.內蒙古高原的東部 B.南疆地區 C.華北平原 D.青藏高原的東南部
(3).該地的自然帶屬於
A.溫帶森林草原帶 B.溫帶草原帶 C.溫帶荒漠帶 D.高寒草原帶
【解析】解答此題突破口是在第二問,根據圖中年降水量低於100mm,可知該地最可能位於我國南疆地區,然後再根據南疆的自然特徵很快就可以推出,該地氣溫日較差大,降水年際變化率大,屬於溫帶荒漠帶。
2.等值線型選擇題常「考」不衰
等值線是指數值相等各點的連線。地理學科中重要的等值線有:等高線、等深線、等溫線、等壓線、等降水量線、等太陽輻射量線、等鹽度線及等壓面等。等值線圖的考查主要有三個方向:一是等值線數值的判讀;二是等值線變化原因的探究;三是實際應用。
【對策】:等值線圖的判讀可以根據其內在規律分析判讀:(1)等值線數值大小變化規律。通過觀察圖中等值線數值的大小變化規律,判斷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特點。(2)等值線疏密程度。等值線的疏密反映了其單位距離的等值線數值差的大小,若等值線越密集,單位距離數值差就越大;若等值線較稀疏,單位距離的差值就較小。(3)「高低低高」規律。在等值線圖中,所反映的地理事物和現象由於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等值線常常會發生彎曲,根據彎曲的方向,可以確定其影響的因素,如果等值線向數值高的方向凸出,該地區等值線的數值一定比它同一緯度(或水平面等)的數值偏低;反之,則該地區等值線數值一定比它同一緯度(或水平面等)的數值偏高。
例2 下圖是某地區河流封凍日數等值線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A處等值線向高緯凸出,B處等值線與緯線平行,有關原因敘述正確的是
①A處海拔高,氣溫高 ②A處海拔低,氣溫高
③B處受緯度因素的影響 ④B處受海陸因素影響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甲、乙兩地最可能的數值是
A.甲為160、乙為140 B.甲為140、乙為160
C.甲這180、乙為120 D.甲為160、乙為120
【解析】(1)根據A處封凍線向北(高值)凸出,可知其封凍期比兩側短,說明其溫度較高;B處等值線與緯線平行說明其受緯度因素的影響。故選B。
(2)甲乙兩處都位於平原地區,由於甲位置偏北,相對的封凍期較長,乙的封凍期較短。但它們為閉合等值線,分布在140和160之間,因此其數值最大為160,最小為140。故選A。
3.計算型選擇題思維能力要求高
地理思維方法在地理計算部分體現最「深刻」,不僅強調思維的過程,還強調邏輯推理;有的要求計算準確,有的還要講求估算,與單純的數學計算不完全等同,它不僅需要一定的數學基礎,還要求能把握其內在的地理意義和地理規律,即能夠應用已有的地理知識,通過數學計算得出結論。
【對策】:首先要選擇正確的方法,然後進行深刻剖析試題,挖掘題目計算信息,最後進行嚴謹規范的計算。
例3 下圖中左圖為某日某時刻30°N緯度線,右圖為72.5°E經線的晝夜分布狀況,若一架飛機在該日的F地日出時起飛,飛往T地降落,途中飛行員始終可以看到「旭日東升」的景象,則飛機的飛行方向和飛行時間分別為
A.東北、5小時 B.西北、6小時
C.東南、5.5小時 D.西北、5.5小時
【解析】F地的地理坐標為(0°,72.5°E),T地的地理坐標為(30°N,10°W),則飛機的飛行方向為西北方向,F地與T地經度相差82.5°,地方時相差5.5小時,又由於T地白晝長為11小時,即日出相對F地地方時6點日出晚0.5小時,所以飛行時間為6小時。
4.統計圖型選擇題變化多樣
地理統計資料及圖表,是大量真實地理信息數字化和形象化的表現形式,是地理信息的社會交流工具。它用真實可信的數據來描繪圖表及表述地理原理和地理過程,是地理規律、地理事物在區域內發生、發展的定量到定性體現,具有較強的時間動態性。按照表述形式的不同,可分為表格、坐標圖、結構圖三大類。
【對策】:(1)表格 ①抓主線要素,綜合分析地理規律:表格題中雖然展示了多項地理要素,但有主次、輕重之分,主線要素往往體現了命題意圖,是多項地理要素中的主要因素。
②對統計數據定性、定量分析研究:解讀表格題重在認識表格統計中映射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即從理論上作定性分析。多數表格題可直接觀察分析到地理事象的強弱、大小、多少等相對數量變化規律。若題目要求做精確定量計算,就必須整理並計算數據,做出定量分析。
③注意對表格中地理事物進行橫向類比分析:類比分析地理事物的相同、相異、相反、相似點,可以更清楚地認識地理事物的共性,更深刻地認識地理事物的特點。
(2)坐標圖 ①讀取縱橫坐標所示內容:在閱讀坐標圖時,首先要弄清橫坐標和縱坐標所表示的內容(如時間、人口、氣溫、降水量、流量、產量、面積等),分析縱橫坐標所示內容之間的相互關系。②讀取坐標數值或趨向:通常坐標圖上的點、線、柱等,既可表示地理事物的數量,又可反映地理事物的發展變化趨勢。既要從坐標圖上准確讀取相關數據,做出定量認識,又要聯系相關地理知識,做出定性分析。解題關鍵是准確讀取對應的坐標數值或變化趨向。③綜合分析數據趨向原因:在解答坐標圖時,對地理事物及其變化過程和峰值(最大值)、谷值(最小值)及峰谷的變化特點,要充分聯系相關地理知識與地理圖像進行綜合分析,揭示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和圖像蘊含的地理規律。④結合分析准確選擇答案:通過對地理圖像內容的綜合分析,結合所學的地理知識,去偽存真,最後得出正確答案。
(3)結構圖 ①歸納總結地理事物的結構特徵:首先仔細讀圖,認識結構圖的組成要素,認識各要素的比例及大小關系,進而歸納總結出地理事物的結構特徵。②採用對比法對地理事物的結構特徵進行對比分析:縱向上對同一地理事物在不同時間的結構特徵進行比較,認識其發展變化。橫向上對比不同地理事物結構特徵的差異或聯系。③對地理事物結構特徵進行綜合分析評價,並提出相應措施。
5.比較、排序型選擇題不斷增加
比較型選擇題是以兩種或兩種以上地理事物作為題干,要求經過比較指出各地理事物之間的共同點或不同點,主要考查考生對相關地理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比較分析能力。
排序型選擇題一般是指把地理事物或現象按時間或空間分布排序的一類選擇題。這類選擇題要求理解地理事物或地理現象的時間和空間分布規律,然後按照題乾的要求進行排序。排序類選擇題主要考查考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時間和空間定位能力,比較分析能力。
【對策】:解答比較型選擇題的關鍵是要善於利用比較法進行不同地理事物之間相似性和差異性的比較。解答時首先要對各個獨立現象進行分析、歸納和概括,找出它們的共性和個性。解答排序型選擇題時,要注意抓住關鍵詞語,結合地理事物或地理現象出現的相對位置來推理它們的位置關系,重在比較判斷再排序。
⑤ 求高中地理區域地理高考題
專題八 區域地理三年高考題回顧
(2010年安徽卷)今日水資源嚴重短缺的西安市隋唐時期用水充足,有「陸海」(指湖泊和沼澤很多)的美稱。圖7古長安(今西安市長安區)「八水」位置。完成25~26題。
25.「八水繞長安」的地質成因之一是渭河平原地殼
A.水平諸斷 B.褶皺凹陷 C.斷裂陷落 D.水平張裂
26.古長安「陸海」今日不復存在的重要原因是
A.秦嶺北坡森林植被被破壞 B.渭河流域水體污染嚴重
C.渭河下游汛期水位上升 D.秦嶺南坡耕地面積增加
解析:第(1)題,主要考查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渭河平原是由於岩層發生斷裂,地殼下沉形成的。第(2)題,西安古時河網密布,湖泊點點,一派河旁綠柳成蔭,湖內荷香魚躍的水鄉澤國景象。後來隨著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秦嶺北坡森林植被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曾被西安人引以自豪的「八水繞長安」的美景也隨之悄然消失。
答案:(1)C (2)A
(2010年安徽卷)目前我國每年需要通過遠洋貨輪進口大量鐵礦石。圖8所示區域是我國重要的鐵礦石進口地。完成27~28題。
27.7月份將該地鐵礦石運往
上海,貨輪在航行過程中總體上
A. 順風順水 B.順風逆水
C. 逆風順水 D.逆風逆水
28.圖示區域鐵礦開采引發的
生態環境問題主題要是
A.森林銳減 B. 土地沙漠化
C.土地鹽漬化 D.物種滅絕
解析:第(1)題,由圖中的經緯度和海陸分布情況可看出,該地為澳大利亞的西海岸。由此向北至上海,沿途均為偏南風,故貨輪順風航行;沿線主要經過西澳大利亞寒流、日本暖流,故貨輪順流航行。第(2)題,圖示區域主要為熱帶沙漠氣候,全年降水較少,氣候乾旱,鐵礦開采過程中極易造成土地沙漠化問題。
答案:(1)A (2)B
(2010年安徽卷)石英是一種穩定物質,廣泛存在於岩石、沙土中,深海沉積物中的石英短時期內不會自生自滅。圖10北太平洋沉積物種中石英含量分布。完成31~32題。
31.北太平洋沉積物中的石英主要源自
A、北美西部荒漠地區
B、日本東側海底火山
C、亞洲內陸荒漠地區
D、北美西側海底火山
32.石英粉塵從源地到達北太平洋主要通過
A、大氣環流 B、大洋環流
C、水循環 D、岩石圈物質循環
解析:第(1)題,根據材料知,石英廣泛存在於沙土中,深海沉積物中的石英不會自生,可推斷石英並非在海底自生,而是來自別處。在遠離大陸的大洋中,石英基本為風塵來源,在圖中的緯度范圍中,太平洋東岸主要是盛行西風,因此北太平洋沉積物中的石英最可能主要源自亞洲內陸荒漠地區。第(2)題,石英粉塵從亞洲內陸荒漠地區到達遠離大陸的大洋中,能將他們帶到海洋中的力量只能是風,從這些地區的盛行風來看,亞洲大陸冬季的西北季風能將這些物質帶到太平洋中。
答案:(1)C (2)A
(2010年安徽卷)
材料一:國家《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指出,我國紡織服裝工業產業布局不盡合理,80%的生產能力集中在沿海地區。鼓勵中西部地區發揮資源優勢,承接產業轉移,發展紡織服裝加工基地。
材料二:《安徽省人口發展「十一五」規劃和2020年遠景目標》指出,2005年全省外出人員達1000萬左右。把人口發展納入城鄉經濟、社會規劃統籌考慮,利用區域規劃引導人口有序流動和合理分布。
(1) 分析圖示服裝加工基地轉移和人口遷移的原因。(15分)
解析:(1)由圖知,服裝加工基地主要由廣東、福建、浙江等沿海經濟發達省份向安徽省轉移。其內在原因可從兩個方面歸納總結,一是廣東等沿海發達省份發展服裝加工業的優勢逐漸喪失,生產成本提高,二是安徽具備承接、發展服裝加工業的有利因素。由圖,人口遷移的主要方向是由安徽省向廣東等經濟發達省份,其內在原因主要是經濟發達地區就業機會多,收入高,教育等各種保障服務體系好,同時,安徽又存在大量剩餘勞動力。
答案:(1)安徽與廣東等省相比,原材料、勞動力、土地、能源等供給充足,生產成本低;廣東等省產業結構升級、生態環境壓力增大;安徽臨近沿海發達地區,對外交通日益完善,市場廣闊,政策扶持力度大。
與安徽相比,廣東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就業機會多,收入水平高,教育、醫療等社會保障服務體系完善。
(2) 據此說明產業轉移對安徽省未來人口遷移和城市化的影響。(13分)
解析:(2)新承接的產業將直接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因此,產業轉移將加快本省農村人口遷入城市,使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從而促進城市化的發展。同時也會使本省外出人口減少,同時可能還會吸引其他地區人口遷入。
答案:(2)安徽省工業化進程加快,就業機會增多,收入水平提高。向發達地區遷移的人口減少,其他地區的人口人數增加。省內農村人口向城鎮遷移加快,城鎮規模擴大,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
(2010年安徽卷)
34.(32分)根據材料和圖12,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一個區域地表形態的變化往往受另一個區域物質運動的影響。
(1)描述圖示期間該區域陸地變化特點,並指出其泥沙主要來源區。(10分)
解析:該題以黃河三角洲為區域背景,綜合考查了該區及黃土高原地區的區域整體性特徵及區域可持續發展狀況。第(1)題,讀圖例可以看出黃河三角洲地區陸地擴張方向及速度。黃河三角洲的泥沙來自於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答案:⑴陸地面積擴大;向東北方向(海洋或河口方向)擴展;延伸速度越來越快。黃土高原
(2)泥沙主要來源區哪些氣象災害會加速該區域陸地面積變化?為什麼?(10分)
解析:該題以黃河三角洲為區域背景,綜合考查了該區及黃土高原地區的區域整體性特徵及區域可持續發展狀況。第(2)題,考查學生的審題及綜合分析能力,黃土高原的氣候災害主要有乾旱和暴雨洪澇,但乾旱對水土流失影響不大,因此題目應著重分析暴雨洪澇是如何加劇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
答案:⑵暴雨、洪澇 黃土高原土質疏鬆、植被稀少,地形破碎,溝谷發育,坡度大,暴雨和洪水對地表的侵蝕強度大,形成的徑流搬運能力強,攜帶大量泥沙在該區域沉積。
(3)簡述該區域或泥沙主要來源區如何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12分)
解析:該題以黃河三角洲為區域背景,綜合考查了該區及黃土高原地區的區域整體性特徵及區域可持續發展狀況。第(3)題,是一道開放性試題,對黃河三角洲和黃土高原地區均可做答,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可以從多個角度加以分析,如農業結構的調整、農業技術的提高、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等等。
答案:⑶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如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改善排灌條件、推廣節水技術和優良品種等;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如退耕還林還草、保持水土、治理鹽鹼地和風沙地、建設農田防護林等;實現農業綜合開發,轉變經營方式:如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產業鏈等;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如農林牧漁相結合、宜林則林、宜牧則牧等;加強農業生產專業化、地區專門化:如建設各種商品農業基地等。(選擇一個區域從以上5個方面分析,具體措施要結合區域特點)
(2009年安徽卷)圖7為某地區港口分布示意圖。完成29~30題。
29.導致a港口解凍日期比其他港口晚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經度 C.緯度 D.洋流
30.b.c.d三港口封凍期由長到短排序正確的是
A.c>d.>b B.d>c>b C.c>b>d D.b>c>d
【命題意圖】:該題考查考生讀圖、析圖、空間定位、運用所學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等能力。
【關聯考點】:經緯網地圖的判讀、水文特點的比較、洋流分布、氣候分布。
【解題思路】:(29)讀圖,分析a地與其他地區的位置關系、沿岸洋流分布,尤其是緯度位置。緯度高、氣溫低,是其封凍期長的根本。B、c、d三地維度大致相當,要分析封凍期的長短還需考慮氣候、洋流等因素;c點處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區、d處於溫帶季風控制區、b地處大陸西側的中高緯度海岸,受暖流控制、溫帶海洋性氣候。
【答案】:29.C 30.A
(2009年安徽卷)33.(30分)根據材料和圖9,結合所學
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新疆羅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經超過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乾涸。塔里木河曾經是羅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紀後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庫200多座,耕地面積擴大約1倍。
(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勢的變化,並說明理由。(8分)
【命題意圖】:以羅布泊的消亡為背景材料,通過示意圖呈現,綜合考察考生讀圖、析圖能力,運用相關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聯考點】:地勢判讀、整體性、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解題思路】:(1)湖泊面積萎縮、湖岸向內收縮、新岸低、舊岸高。盆地地形。
【答案】:
(1)地勢逐漸降低。自A地至B地湖岸線由老到新,湖面逐漸萎縮,老湖岸線海拔高,新湖岸線海拔低。 (也可根據水流方向或湖盆地勢特點判斷)
(2)運用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說明三角洲位置變化的主要過程。(10分)
【命題意圖】:以羅布泊的消亡為背景材料,通過示意圖呈現,綜合考察考生讀圖、析圖能力,運用相關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聯考點】:地勢判讀、整體性、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解題思路】:(2)氣候乾旱、蒸發旺盛、過度引水灌溉----入流水量減少----水位下降----河口向湖心移動----三角洲向湖心前進。
【答案】:(2)地理環境是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和相互影響的整體;受氣候和人類活動等因素的影響,注入羅布泊的水量減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人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後來,河流水量銳減,搬運作用顯著減弱,三角洲位置後退。
(3)簡述羅布泊的乾涸對乾旱區流域開發的啟示。(12分)
【命題意圖】:以羅布泊的消亡為背景材料,通過示意圖呈現,綜合考察考生讀圖、析圖能力,運用相關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聯考點】:地勢判讀、整體性、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解題思路】:(3)仍然要以整體性的思想貫穿思考的始末,保護生態、合理開發利用。
【答案】:
(3)充分考慮流域地理環境整體性,因地制宜進行綜合開發。統籌上、中、下游用水,協調生活、生產、生態用水關系;控制人口過快增長和資源開發規模,調整產業結構,節約和合理利用水資源。
(2009年安徽卷)34.(30分)根據材料和圖10,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圖10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佔全年的61.4%;1月平均氣溫-12℃,7月平均氣溫24.6℃。
(1)簡述流經A地河流的水文特徵。(8分)
【命題意圖】:區域地理命題的關鍵,首先在於考查區域定位,其次區域特徵分析。
【關聯考點】:河流的水文特點、氣候類型及特點、氣象水文等災害的成因、地域差異比較。
【解題思路】:題干文字定氣候-----溫帶季風氣候;經緯網、等高線地圖判讀,定區域----東北地區;聯系所學的區域特徵----分析、歸納特徵、原因、差異。
【答案】:
(1)河流流量季節變化較大,有春汛和夏汛,有結冰期,含沙量較小。
(2)分析圖示區域乾旱、洪澇災害多發的主要自然原因。(10分)
【命題意圖】:區域地理命題的關鍵,首先在於考查區域定位,其次區域特徵分析。
【關聯考點】:河流的水文特點、氣候類型及特點、氣象水文等災害的成因、地域差異比較。
【解題思路】:題干文字定氣候-----溫帶季風氣候;經緯網、等高線地圖判讀,定區域----東北地區;聯系所學的區域特徵----分析、歸納特徵、原因、差異。
【答案】:(2)溫帶季風氣候,降水年際和季節變化大。長時期降水偏少、氣溫偏高,易引發旱災;降水過多且強度較大, 在地勢低平、排水不暢的地區,易引發洪澇災害。
(3)說明圖示區域西北部與東南部農業生產自然條件和類型的差異。(12分)
【命題意圖】:區域地理命題的關鍵,首先在於考查區域定位,其次區域特徵分析。
【關聯考點】:河流的水文特點、氣候類型及特點、氣象水文等災害的成因、地域差異比較。
【解題思路】:題干文字定氣候-----溫帶季風氣候;經緯網、等高線地圖判讀,定區域----東北地區;聯系所學的區域特徵----分析、歸納特徵、原因、差異。
【答案】:(3)西北部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土壤較肥沃,雨熱同期,灌溉條件較好,有利於發展種植業;東南部以低山丘陵為主,地形起伏較大,土層較薄,易發生水土流失,不宜發展種植業,有利於發展林業和果業。
(2008年全國Ⅰ卷)36.(36分)讀圖6,完成下列要求。
(1)判斷G河自N點至M點流經地區的地形類型,並說明判斷的理由。(9分)
做該題最好還是准確判斷出區域所在地,便於准確推理後面題目。根據圖中經度緯度和河流特點可以得出是非洲剛果盆地和剛果河流域。
河流流向有地形決定,水都是由高處向低處流,在圖中直接看不出流向,但可根據干支流關系(支流要匯入幹流)可推斷出流向,然後反推地形,另外圖中給的500m等高線也可作為判斷依據。
(1)9分所以答案可以是:盆地
從水系關系呈現眾多支流向中心幹流匯入,可以判斷四周高,中間低;且圖中500m等高線相對較閉合,內部登高線稀疏,地勢較平坦,而四周較密集,坡度大,符合盆地地形特點。
(2)說明G河水量豐富的原因。(11分)
本題較簡單,只要稍微熟悉當地氣候地形就可以做出。
答案是:河流流域主要分布於赤道地區,常年受赤道低氣壓上升氣流控制,全年多雨,降水豐富;位於盆地,形成眾多支流匯入幹流,匯水面積大,匯水量大。
(3)指出G河沒有形成明顯三角洲的原因,並加以分析。(16分)
3本題難度一般,對當地環境熟悉的話一般能找到2到3點原因。
答案可能是:①植被:流域內為熱帶雨林,植被繁茂,水土流失較輕②地形:河流M點以上流經盆地地形區,內部平緩,河流中所帶泥沙大部分在盆地內部即沉積,到河口泥沙少;③該河流流量大,而河口又位於盆地出口,地勢落差較大,流速較急,泥沙容易被沖走而不是沉積。
(2008年全國Ⅰ卷)39.(60分)根據材料和圖7,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一位西方史學家說,土爾扈特人回歸的悲壯之舉,「是值得我們傳誦的一篇偉大的敘事史詩」。
1629年
漠西蒙古土爾扈特部首領和鄂爾勒克率部徙牧伏爾加河。
1632年
俄國政府派使者前往土爾扈特部活動。
1644年
和鄂爾勒克返回准噶爾參加東西蒙古各部王公會盟,制定《蒙古一衛拉特法典》,該法典成為各部蒙古共同遵守的根本大法。
1644年
土爾扈特部與俄國軍隊發生沖突,傷亡慘重,和鄂爾勒克陣亡。
1645年
俄國要求土爾扈特部臣服,遭到拒絕。雙方商定土爾扈特游牧區域。此後十餘年間,土爾扈特汗國逐漸形成。
1655年
土爾扈特汗國與俄國談判,同意聽命於俄國沙皇。
1657年
土爾扈特向清朝「貢駝馬二百餘」。
1672年
俄國指令土爾扈特汗國派兵參加克里木戰爭。此後數十年間,俄國多次向土爾扈特徵兵。
1696年
土爾扈特汗國阿玉奇汗派人向清朝入貢,慶賀清軍擊敗噶爾丹。
1712年
土爾扈特汗國使團抵達北京,康熙帝派遣使團出訪土爾扈特,途中為俄國所阻。
1714年
清朝使團抵達土爾扈特汗國。阿玉奇表示「滿洲、蒙古,大率相類,想起初必系同源」;蒙古「衣服帽式,略與中國同,其俄羅斯乃衣服、語言不同之國,難以相比」。
1731年
雍正帝派使團抵達土爾扈特汗國。
1756年
土爾扈特汗國使團到熱河行宮覲見乾隆帝。
1765年
土爾扈特汗國渥巴錫汗抗議俄國人對土爾扈特的侵擾和掠奪。
1770年
俄國征調土爾扈特汗國2萬餘人參加對土耳其的戰爭。秋,渥巴錫從前線歸來,秘密召開會議,決定東歸祖國。
1771年
1月17日,渥巴錫率領近17萬人踏上東歸征程。2月7日,沙皇命令堵截東歸的土爾扈特人。7月8日,土爾扈特前鋒抵達伊犁河流域。16日,清軍總管會見渥巴錫等人。此時東歸的土爾扈特部僅剩6萬餘人。10月15日,渥巴錫在木蘭圍場覲見乾隆帝。10月27日,乾隆帝立《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和《優恤土爾扈特眾記》兩碑,以資紀念。
(1)土爾扈特汗國和伊犁河谷地都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但水草豐美,適合游牧業的發展。分別說明兩地水資源豐富的原因。(12分)
考到中亞及其周邊(我過新疆天山地區),本區實在因其地理環境等特殊性,非常容易出題。所以經常考。關於這個民族的故事在前一段時間直到現在,電視還在熱播《東歸英雄傳》,出試卷的人可能也看了這不電視劇,然後產生靈感的。
(1)12分
土爾扈特汗國從給的圖中明顯可以看出位於裏海北岸,現在的俄羅斯南部,中亞哈薩克西北部;伊犁河谷地位於中亞東部,按位置伊犁河發源於我國新疆天山地區,谷地也能反映兩側是高山。問為什麼水多,要麼是降水,要麼是河湖水(圖中有伏爾加、烏拉爾等),地下水(地下水不是主要的)和高山的冰川冰雪融水(要有明顯的大山脈或高原,如新疆天山)等等,抓住這個思路然後結合實際可以得出
答案:土爾扈特汗國:河流較多(伏爾加、烏拉爾等);距大西洋較近,且與大西洋間地形比較平緩,無高大山脈阻擋,大西洋水汽可以由西風帶到當地形成較多的降水。
伊犁河谷地:深居內陸,北東南三面距海遙遠又有山嶺阻隔,但西側向西到大西洋雖也較遠,但無高大山地阻隔,西風帶可以帶來少量水汽,在天山西側因地形抬升,形成一定的地形雨/山地降水;另外天山是高大山脈,可以為谷地形成高山冰川冰雪融水補給;本身位於河谷,還有河流水源供給。
(3)土爾扈特在回歸途中歷經艱辛,其中來自自然的威脅主要有哪些?(8分)
土爾扈特人回歸過程中來自自然的威脅可以從材料中看到回歸是從1月17日開始東歸,從地圖上還可以看出土爾扈特汗國本身和回歸路徑所處緯度均位於中高緯,冬季寒冷是一項,途經中亞內陸乾旱區,缺水,多風沙。無水就無草(草的缺少,對游牧民族威脅大)無食物都是。但不需要回答地形等,因為地形只是障礙,而非威脅,何況也無高大山地或不穩定斷層等。
所以總結答案可以是:寒冷(凍害)、缺水(乾旱)、缺草料和食物、風沙等。
⑥ 5年高考3年模擬的高中地理
5年高考3年模擬:高中地理 浙江省專用
作者: 曲一線 主編
出 版 社: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版 次: 2009年6月第5版開本: 890毫米×1240毫米 1/16
I S B N : 9787810648301
定價: ¥32.00 浙江考綱解讀這是最新考綱的全真展示,這是每一位考生必須熟悉的最權威、最准確的高考信息。
五年高考剖析 這是多少命題專家的心血啊,這是多少命題學者的汗滴。這是智慧的結晶10。這是精心的設計。這是苦心的創作,這是優美的詩句。洞悉高考試題及命題規律就等於抓住了上帝的一隻,就等於揭開了上帝手中的謎底!
命題趨勢預測 這是你高考備考的指南針。通過總結命題規律,洞察命題思路,研究命題趨勢,讓你准確把握高考方向。
知識清單聚焦 這是千萬老教師的經驗,這是無數成功者的累積。這是最系統的歸納,這是最科學的設計。你要記死,不要死記。
3年模擬訓練這是一線教師團結起來跟命題人的較量,是命題人不得不閱讀的重要信息也是命題人靈感的發源地。你要精心地去練習,探索個中就裡。
智力背景拓展這是知識的拓展,這是能力的延伸,這是智慧的加油站,這是高考的動力臂。如果擁有這個支點,你將會擁有解決所有問題的妙計。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第一單元地圖與地球
第一講地圖
第二講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講地球的運動
第二單元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第一講地殼物質循環及地表形態的內、外力因素
第二講大氣的基本概況
第三講大氣系統與氣候
第四講水循環與海水運動
第三單元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第四單元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第五單元人口的變化
第一講人口數量的變化
第二講人口的空間與合理容量
第六單元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第一講農業生產活動的區位選擇及地域類型
第二講工業生產活動的區位選擇及工業地域
第三講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及其影響
第七單元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第三部分區域可持續發展
第八單元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
第九單元區域可持續發展
第十單元地理信息技術應用
第四部分區域地理
第十一單元世界地理
第十二單元中國地理
第五部分地理IA部分
第十三單元城鄉規劃與城市化
第十四單元環境保護
第六部分地理IB部分
第十五單元旅遊地理
第十六單元自然災害與防治
答案全解全析
⑦ 高考文綜地理試卷命題人是誰
在高考前半年(還是三個月,記不清了)就會被封閉起來,隔斷和外界的聯系,直到高考結束後。
⑧ 近三年高考地理綜合題命題的選材,設問有何特點
試題情境承載著學科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和新發展,決定著試題的考查方向、范版圍及層次,蘊含著試題的權考查、選拔功能,肩負著對中學教學的影響與導向,體現著對考生的人文關懷和教育功能。考生通過閱讀試題材料,獲取試題信息,調動、整合知識;通過對試題情境的分析、揣摩,推斷、領會命題意圖,確定素材與設問的關系。命題素材直接關乎設問的質量與答案的生成,是試題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一、近三年高考新課標文綜卷Ⅰ中國區域地理綜合題命題素材特點……
⑨ 安徽高考文綜大綱
文綜
政治——必考內容與「生活」有關
解讀人:陝西師大附中特級教師李鴻
【命題趨勢】
命題遵循新課程思想政治《課程標准(實驗)》中必修課程規定的范圍,還包括年度間重要時事政治以及黨和政府在現階段的基本路線和重大方針政策。選修內容暫時沒有列入。試題只涉及本學科教學內容,不涉及跨學科綜合,分值為100分。
【復習要點】
《經濟生活》部分要關注的重點知識有:供給與需求、影響價格的因素、消費、發展生產的意義、勞動與就業、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利息利率與本金、效率與公平、財政的作用、稅收、市場秩序、宏觀調控、科學發展觀、經濟持續協調發展、經濟全球化、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政治生活》部分要關注的重點知識有: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問題、公民參與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政府的職能和職責、對政府權力進行制約和監督的意義、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我國的民族與宗教、處理國際關系的因素、世界多極化發展、我國外交政策。《文化生活》部分要關注的重點知識有:文化的社會作用、文化與綜合國力、文化對人的影響、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文化創新問題、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發展大眾文化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榮辱觀與公民道德基本規范。《生活與哲學》部分要關注的重點知識有:哲學與時代精神、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尊重客觀規律與意識的能動性、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唯物辯證法與創新意識、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特點、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備考建議】
考生在備考中要注意:
第一,緊扣考試大綱的要求,對考點的把握不加深、不增難,在理解和弄懂上下工夫。
第二,要關注社會生活問題,將熱點問題生活化。這是新課標新教材的新要求,也是新高考與老高考的最大不同。四個必修必考內容全是與「生活」有關的知識,講的都是生活中的經濟、政治、文化和哲學。因此,考生在復習中要善於將考點與生活現象緊密聯系起來,關注社會生活和學生生活中的經濟、政治、文化和哲學現象。
第三,考試說明在「題型示例」中提供了8道「示例題」,它體現了今年命題的方向和思路,包含了許多重要的考試信息,是最准確、最權威的資料。考生們要認真「解剖」、分析這些題目,從中領會和理解新高考的命題方式、審題思路和答案要點。
歷史——命題題材跨越教科書和考綱
解讀人:陝西省西安中學高級教師徐賜成
【命題趨勢】
鑒於今年陝西是新課程高考的第一年,根據試題命制的一般規律,今年高考試題的難度與往年相比,不會有太大變化,但在局部難度上可能會有調整。比如為了實現「穩中求變」的命題要求,II卷難度可能會與往年持平或降低,I卷的難度則會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這也是由試卷本身結構決定的,而這種提高又主要會通過「新材料、新情境、新角度和新史觀」來實現。
另外,由於陝西目前採用了三種版本的歷史教科書,命題自然不能依據教科書,而是依據《考試大綱》。具體的知識點不會從教科書出發,或者僅僅有一部分是從教科書出發。命題的題材一定會跨越教科書和考綱。試題的呈現方式也將有變化,如選擇題,將不會再針對某一題干出三至五道的一組選擇題,而是將相關知識綜合到一起,出一道綜合性的選擇題,由此可見,選擇題難度增大。
【復習要點】
結合考綱要求,在後期復習中選准思考和認識問題的視角很重要。比如,對政治史的復習,要把握政治制度的歷史影響,不同政體中政府機構的職能作用、相互關系和運作方式,政治事件與政治制度沿革間的關系等;對中外關系和國際關系的復習,則應側重揭示明清時期閉關鎖國政策的危害性、近代中外戰爭和中國的屈辱外交、二戰後國際關系中的中外關系;在經濟史和社會生活史內容方面,要著眼於專題經濟現象的發展過程和階段特徵、不同經濟現象間的關系(如 2007年廣東卷第30題)、經濟與社會變革的關系等;在思想史方面應注重思想史發展進程和線索、特定時期思想特徵及其意義、不同思想內容的聯系和比較; 在科技史部分要關注的是中國近代科技落後於西方的問題、中外交往與學習西方科技的關系問題、科技發展的原因和意義問題;對文學藝術部分要把握文藝現象的風格及其特點、文藝現象的時代特徵及其社會原因、文藝形式的史料功能和社會功能。
選考內容建議採取兩手對策,一是把與必考內容聯系密切的部分與必考內容整合復習,二是擇其要者重點突破。
【備考建議】
第一,通史歷史線索要瞭然於心。課改後「模塊+專題」的知識呈現方式,使得所有考生的通史線索熟悉相對不強,在一輪復習強化了通史線索的基礎上,後期復習中要保持和提升,不能放鬆。要把簡要的通史線索置於身邊隨時翻閱。
第二,專題發展線索要心知肚明。對於重要專題的基本知識、基本特徵、理解與認識要熟練掌握,並且要隨時關注相關的最新試題和材料。
第三,史料閱讀能力要快速提升。閱讀能力是文科基本能力;對歷史學科而言,史料閱讀能力是重要能力;從文綜歷史試題和歷年考試情況看,史料閱讀能力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在掌握了基本知識的基礎上,閱讀能力至關重要。
徐賜成認為以上三點是所有文科考生要重視的。
地理——無圖不成題
解讀人:西安高新一中高級教師袁霞
【命題趨勢】
試題命制只涉及單學科的考查,不再涉及跨學科綜合,並增加了部分選修模塊內容的考查。命題仍會以能力立意為主導,以新情景材料為素材,以區域地理為切入點,對地理基本原理、規律、技能、方法、情感價值觀以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進行考查。
【復習要點】
自然地理:地球與地圖;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等值線。
人文地理:農業;工業;人口和城市;交通;區域經濟與資源開發。
區域地理:地形、氣候、河流、資源等重要的地理事物分布、特點、成因;重要的交通要道;區域定位;區域環境問題;區域發展;產業轉移與資源調配。
選修地理:旅遊;自然災害與防治;環境保護。
【備考建議】
提取信息和語言表述能力方面的考查是歷年考生失分最多的地方。袁霞建議後期復習中要選擇有代表性的真題、模擬題進行一定的限時訓練,提高自己的審題能力、讀圖判斷能力、文字概括能力、推理計算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考試題幾乎是無圖不成題,各種圖表、圖像承載著大量的地理信息,它們是高考命題的切入點。考前要認真過好地圖關,強化地圖空間定位訓練,逐步練到手中無圖、心中有圖。
高考更加貼近生活、追求真實。復習中要結合新聞熱點,以問題為出發點聯系考點,理論聯系實際,完善知識培養思維。例如:「雲南乾旱」、「海地和智利地震」等事例,可以鏈接自然災害的相關知識進行分析;結合「哥本哈根會議」聯系全球氣候變暖、產業結構調整、能源利用等知識綜合復習。本報記者楊文花曹運靜
⑩ 2014-2015年高考地理綜合題命題的選材,設問有何特點
近年高考地理綜合題中小題的設問特點:
一是切口變小,指向更具體的地理要素,並專關注要素間的關聯性分析。如要屬求考生關注的不是兩地宏觀的氣候特徵,而是要求考生觀察更小切口的降水要素的時空分布特徵,並能分析不同區域大氣環流對降水的影響。
二是對某些問題作出了行為動詞或外加條件的限制,使設問更具單一性,避免考生「模式化」答題或「慣性化」作答。如對考生的答題行為作出了明確的要求:「描述、評價、說明、分析、比較、簡析、判斷」,而37題的第(2)問還對考生設置了問題思考的的方向性限制:「從環境承載力和運輸條件角度考慮,判斷深圳市轉出企業應轉至何地並說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