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地理 » 高中地理作文

高中地理作文

發布時間: 2021-01-24 20:13:52

高中地理作文我愛我的祖國800字以上

一些材料您選取吧,畢竟自己寫的才是最真實的,

我愛祖國,也愛祖國的大自然的風景。
我不僅愛祖國的山河大地,就是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磚一瓦,我也感到親切,感到值得我留戀和愛撫。
且不要去說什麼俄羅斯的森林,英吉利的海,芬蘭的湖泊,印度尼西亞的島了。咱們中國自有壯麗偉大的自然圖景。
我們有頭頂千年積雪的珠穆朗瑪峰,有莽蒼的黃土高原,有草樹蒙密的西雙版納,有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有一瀉千里的黃河,有浩浩盪盪的揚子江,有興安嶺的原始森林,有海南島的椰林碧海,有西北諸省的廣闊無垠的青青的牧場,還有說不盡的江湖沼澤……祖國的大地山河喲!哪一個地方不經過勞動者雙手的經營,哪一個地方沒有流過勞動者的汗,淌過戰士們的血?
我愛我們祖國的土地!狂風曾來掃盪過它,冰雹曾來打擊過它,霜雪曾來封鎖過它,大火曾來燒灼過它,大雨曾來沖刷過它,異族奴隸主的鐵騎曾來踐踏過它,帝國主義的炮彈曾來轟擊過它。不過,盡管受了這些磨難,它還是默默地存在著。一到了春天,它又蘇醒過來,滿懷信心地表現出盎然的生意和萬卉爭榮的景色。

這是祖國大地對勞動者的回答,光禿禿的群山穿起了墨綠色的長袍,岡巒變成了翠綠的堆垛,溝谷變成了遼闊的田園,長滿了蔥綠的禾苗,沼澤變成明鏡般的湖泊,層巒疊嶂表示低頭臣服,易怒的江河也表示願供奔走……

祖國的山對我們總是有情的。我們對它們每唱一首歌,它們都總是作出同樣響亮而又熱情的回響。

我愛祖國的勞動人民,是他們開辟荒野,種出糧食,挑來河水或井水把我哺育長大。
我懷念我的母親。她用她的乳汁喂養我,她用大巴掌撫摩我的頭。直到今天,我的身上還能感到她懷里的體溫。

我愛祖國的文化。有時我朗讀中國詩歌中的名句,體會到其中最細微的感情,捉摸到其中耐人尋味的思想,想像到其中優美的圖景,感觸到其中鏗鏘的節奏 、婉轉悠揚的韻律,領略到其中言外的神韻。當我讀到得意的時候,就不覺反復吟哦,悠然神往。當它觸動到我心靈的襞褶的深處時,我就不覺流下了眼淚。

我愛祖國的語言。它的每一個詞每一個字,都同我的生活血肉相連,同我的心尖一起跳躍。
從最簡單的一句話中,我可以聯想到一長串的人物的畫廊,聯想到一系列的山川、樹林、村舍、田野、池塘、湖泊。

我曾經遠離祖國幾年。那些日子,我對祖國真的說不出有多麼的懷念。這懷念是痛苦又是幸福。痛苦,是遠離了祖國的同志、祖國的山川風物;幸福,是有這樣偉大的祖國供我懷念。

祖國的大自然經常改變它的裝束。春天,它穿起了萬紫千紅的艷裝;夏天,它披著青蔥輕俏的夏衣;秋天,它穿著金紅色的庄嚴的禮服;冬天,它換上了樸素的雪白長袍。
大自然的季節的變換,促使著新生事物的成長。

這是春天的消息:你瞧!樹枝上已微微露出了一些青色,窗子外面開始聽得見唧唧的蟲鳴了。我知道新的一代的昆蟲,正在以我所熟悉的語言慶祝它們新生的快樂。

春天,乘著溫濕的微風探首窗前問訊我的健康情況了。「謝謝你,可愛的春天」,我說。

碧油油的春草是多麼柔軟、茂盛和充滿著生機啊!它青青的草色,一直綿延到春天的足跡所能達到的遼遠的天涯……
因此,草比花更能引起人們的許多聯想和遐思。

繁盛的花木掩著古墓荒墳,綠色的蒼苔披覆著殘磚廢瓦。人世有變遷,而春天則永遠在循環不已。

夏天的清晨,農村姑娘赤著腳,踩著草上的晶瑩的露珠,走到銀色的小溪里滿滿地汲了一桶水。雲雀在天空歌唱,霞光照著她的鮮紅的雙頰。
這是多麼純朴的勞動者的美啊!

半夜夏涼,我已睡著了。
忽然聽見月亮來叩我的窗子,並悄悄地告訴我,你的兒子正在山村的樹林里拉手風琴,同農村孩子們一起開兒童節的晚會呢……

秋天,到處是金紅的果子,翠錦斑斕的黃葉。但它也使人微微感到,一些樹木因生育過多而露出來的倦意。

清秋之夜,天上的羽雲像輕紗似的,給微風徐徐地曳過天河,天河中無數微粒似的星光一明一滅。
人間的眼前近景,使人忘記了天宇的寥廓啊!

在冰峰雪嶺下不也能開出雪蓮來么?你看它比盪漾在漣漪的春水上面的睡蓮如何?
在花樹構成的宮殿里,群蜂在那裡發出嗡嗡的聲音。我想這是勞動者之歌喲!

暗夜將盡,每一棵樹都踮起腳來遙望著東方,企盼著晨曦。果然不久,紅光滿面的太陽出來了,它愉快地抱吻著每一個樹梢,發出金色的笑。

黃昏蹣跚在蒼茫的原野里。最後看見他好像醉漢似地頹然倒下,消失在黑夜裡了。明早起來一看,他早已無影無蹤,只看見萬丈紅霞捧出了初升的太陽。

有人感到秋蟲的鳴響送來了暮色的蒼涼,有人感到黃鸝的歌唱增添了春天的快樂。
對自然界的景色和音響,人們往往因所處的地位和境遇不同而有不同的反應。

你也許曾經在花下看見細碎的日影弄姿,你也許曾經在林蔭道旁看見圖案般的玲瓏樹影,不過,你最好到森林深處去看朝陽射進來時的光之萬箭的奇景。

生平到過不少有名的風景區,但在我的腦子里的印象最深的還是我家鄉門前的小溪。春天,春水漲滿,橋的兩孔像是一對微笑的眼睛。細雨如煙,橋上不時有人打著雨傘走過。對岸的紅棉樹開花了,燕子在雨中飛來飛去,還有一陣一陣的風,吹來了斷續的殘笛……

我曾躺在揚子江邊的大堤上靜聽江濤拍岸的聲音。我想起了赤壁之戰、採石磯之戰,想起了長發軍攻下岳州時的壯烈場面,想起了第一次革命戰爭時期的汀泗橋之役。折戟沉沙,這些人物都成為過去,只有林立江邊的巨人似的工廠煙囪表明了我們這個新的時代。

面對著巨流滾滾的揚子江,我想起了它的發展的歷程。
最先它不過是雪山冰岩下面滴瀝的小泉,逐漸才變成蒼苔滑石間的細流,然後是深谷里跳躍著喜悅的白色浪花的溪澗。以後它又逐漸發展,一時它是澄澈的清溪縈回在牛群牧草之間,一時它又是沸騰咆哮、素氣雲浮的瀑布,一時它是波平如鏡、靜靜地映著藍天白雲的湖泊,一時它又是飛流急湍、奔騰在崇山狹谷之間的險灘。不知經歷了多少曲折和起伏,最後它才容納了許多清的和濁的支流而形成了茫若無涯的、浩浩盪盪的大江。

每逢假日,我也常約伴去登山。
我們不相信那山顛的雲霧繚繞中有什麼「神仙」,也不相信那白雲深處有什麼「高士」。
我們去爬山,是為了休息腦筋,增強體質,豐富知識,同時也是為了鍛煉革命的意志。
當我們花了很大的氣力爬上第一個山頭,回頭看看我們所經過的曲折盤旋的小徑,看看在我們腳下飛翔的鷹隼,就不覺要高呼長嘯。
爬過幾個山頭以後,又看見前面還有更高的山俯視著我們。好容易爬上最後的頂峰,看看周圍,看看聳峙的峭壁,突兀的危崖,嵯峨的怪石,挺立的蒼松。在我們腳下是蒼茫的雲海,雲海的間隙中,可以看到鄉村,看到通往天邊的道路……
閱讀欣賞 一、方法點撥 本文是一篇散文詩。這種體裁近於散文和詩之間。有詩的激情,散文美的語言,閱讀應注重誦讀,體會真摯的情感,品味優美的語言。 二、賞析要點 1.行雲流水的結構。 全文以「山川」為主線,可分為三部分:一是總述,贊美祖國的山水、文化;二是歌頌祖國的四季晨昏,情態各異;三是歌頌祖國的溪流沙海,奔騰不息。全文結構緊湊、自然,把祖國壯麗的景色用「山川」二字加以聯綴,渾然天成。 2.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如談到自然美景,聯想到中外名勝;談到土地,想到狂風、冰雹、霜雪、大火、大雨、鐵騎、炮彈的摧殘,但歷經磨難,生意盎然;談到季節轉換,春草、夏女、秋果、雪蓮等都是搖曳多姿、耐人回味。 3.巧妙的修辭方法,比喻、擬人、排比等,增強了文章的氣勢。比如「只見一股洪流直沖而下,在日光映射下,像是懸空的彩練,珠花迸發,有如巨龍吐沫」,比喻形象而生動,給人以美的享受

Ⅱ 地理作文

記得還是在小學的時候,是在六年級,那時我們隔壁班的語文老師教我們「社會」這門課。從那個時候就被其文字、圖片、地圖給吸引住了,那就是我的地理開始吧!

到了初中,有了地理課,不幸的是它是「副科」。我是懷著興趣愛好去學習的,看地圖是百看不厭的,世界的,中國的,江蘇的,還有很多的,甚至還有盱眙的呢!呵呵!那兒的文字,符號總是能吸引我,有著太大的魅力了,初二的會考讓我暫時離開地理了。不過平時我還時不時地接觸的,不為別的,只為興趣。

高中開始接觸地理了,按理我應該好好學習的,至少地理成績出色的,但是卻相反。唯一一次考的好是因為張兆勇坐在我前面(不在意我把你的大名現出來吧),呵呵!

3+2,江蘇的高考模式,當時第一次選擇,我沒去,正選的時候我發現化學、政治、歷史這三門打死我也不學(對歷史有好感的,不過那時間太有殺傷力了)。生物,我又不知道是什麼東西,所以我就傻乎乎得選擇了物理——地理了。

高中時我的地理,我現在自我感覺還行,不過那時我可不是這樣想的呀,我總認為它不是我的強項呀,所以我在想我到底什麼強呀,沒有呀!自卑呀!在高中我們又很少接觸地圖,不過平時沒事也看看,緩解壓力,有時也很有用的。

高中的後兩年我利用我的興趣作為橋讓我走入大學,地理發揮得不錯,133,我仍然記得這個分數,不過有時也覺得自己挺窩囊的,靠興趣走了一段路。考試完我都不想去面對地理了。我知道了:興趣有時是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的,但也不是能拿來作為職業的。這與我喜歡的足球不一樣,這是我根本不能成為足球運動員的。

而我高考之後的志願填報,我沒有選擇地理,我當時看到地理信息系統的就業率也太低了,我當時認為我背叛自己的理想了。看到張承志的《北方的河》時,我更後悔了,我為什麼要選擇土木工程,我喜歡嗎?我還想過考地理之類的研究生呢。那隻是曾經了,呵呵!那時真傻。

後來我在圖書館看到一本關於地理專業的書,我才發現很多的東西我是一竅不通的,而且是不喜歡的東西。我思考了很久,哦,我喜歡的只是人文地理,地理太大了!還有很多……呵呵!留點自我空間吧!

現在的我也仍然喜歡地理,時不時買本《中國國家地理》看看,我覺得這本雜志有點爛,自我想法呀!呵呵!

希望我能按我的風格辦一兩期,想法而已。不代表我就時刻有靈感,找到好文字,話題,評價。

我的地理緣。

Ⅲ 高中地理小論文500字

您好,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我有一篇,供您參考學習。可以適當刪減。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人類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環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環境的作用越來越廣,影響程度越來越深,對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也日益增強。同時,環境的反作用已使全球的環境問題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此,大家要行動起來,為解決環境問題盡一份責任。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期以來,科學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數量急劇膨脹,經濟實力空前提高,人類對自然資源開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開發利用,由此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其中包括全球氣候變暖,氧層的破壞、大氣污染與酸雨。*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的燃燒礦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氣等。向大氣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由此增強的溫室效應會加劇氣候變暖,全球氣候變暖的一個直接後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熱膨脹,導致海平面上升。隨著氣溫加速上升,預計到2100年,一些沿岸低地和沿海大城市以及一些島國將面臨被淹沒的威脅,海平面上升還會傢具暴潮和洪澇災害,造成城市排污系統失效;海水倒灌則導致土地和農田鹽漬化。*過多地適用氯氟烴化學物質(用CFCs表示)是破壞臭氧層的主要原因。氯氟烴是一種人造化學物質,1930年由美國的杜邦公司投入生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尤其是進入60年以後,開始大量使用,主要作用氣溶膠、製冷劑、發泡劑、化工溶劑等。另外,哈龍類物質(用於滅火器)、氮氧化物也會造成臭氧層的損耗,臭氧層被破壞造成地球紫外線增加,紫外線會破壞包括DNA早內的生物分子增加罹患皮膚癌、白內障的幾率、而且和許多免疫系統疾病有關。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致命的影響,海洋生態系統受破壞,作物減產,加強溫室效應。*大氣污染主要與汽車尾氣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煤炭燃燒產生的硫氧化物、煙塵等有關。由大氣污染引起的酸雨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才出現的環境問題。工廠排放的含硫污染物進入大氣層後,與水汽結合形成亞硫酸和硫酸,從而使降水呈現出較強的酸性,落到底面即為酸雨。酸雨毀壞森林,使湖水酸化;腐蝕建築物、塑料和金屬設施;使土壤酸化,從而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造成減產。我國長江以南重慶、四川、貴州、廣東、廣西、江蘇、江西、浙江等省市受酸雨污染嚴重。這一時期,環境問題上升成為從根本上影響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危及整個人類的生存,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為解決這一問題,謀求人地關系協調,必須堅持之路可持續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 ,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稱為可持續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必須遵循三項原則: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堅持可持續發展也就是創建一種心的生產方式、新的消費方式、新的社會行為規則和新的發展方式。這需要我們轉變觀念,調整行為,加強國際間的合作。需要轉變的觀念包括發展觀、資源觀、環境觀、倫理道德觀和消費觀等※續發展的發展觀認為,經濟增長只是發展的一部分, 用經濟增長代替發展是片面的。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追求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的全面發展,其中包括環境質量的改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人的精神修養的提高、社會風尚的改善,科學技術水平的進步等。※續發展的價值觀要求人類重新認識和評價自然界對人的價值,並在經濟核算系統中加以考慮。※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要達到就有可持續意義的經濟增長,必須重視能源和原料的適用方法,以求減少損失,杜絕浪費,並盡量不讓廢物進入環境,以減輕對環境造成的壓力。 ※可持續的觀點看,處理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關系的倫理道德也是必需的。人類必須和其他生物保持和諧與平衡的關系,如果這種關系被破壞,人類所處的食物鏈將遭到破壞,人類的生存就會受到影響。※傳統的消費觀念是形成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重要原因。可持續發展呼籲人們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要求人們在生產時盡可能少投入,多產出,在消費時盡可能多利用、少排放。 調整行為主要是指政府行為、市場行為和公眾行為三種。 政府行為的調整主要包括:落實環境保護有關法律;防污染為主,控污染發生;大力發展環保產業;計算某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完善各種環境稅費的徵收;加強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管理;加強對產品的環境監督管理;樹立環境與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等。 市場行為的調整主要包括:變末端治理為全過程的清潔生產;實行科學管理;行業經營目標兼顧經濟、社會、環境三個目標;策劃企業發展戰略;具體可行的環境行為標准融入員工的考評、獎懲機制;減少流通領域的浪費等。 公眾行為的調整包括;積極參與環保活動;用環保產品;少過度包裝,倡導簡朴生活;普及環保知識;實行垃圾分裝等。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就意味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要從現在運行的傳統模式轉換到一個變化很大的新模式中去,這是一個重大的戰略轉變。同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建立真正的全球合作夥伴關系《21世紀議程》明確了世界各國對於保護地球「共同的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人類歷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會變革,它的成敗關繫到人類這個物種的生存或者滅絕。我們每個人都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改變著地球環境。因此,我們倡議: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對廢品進行回收利用;綠色消費,選購環保產品;珍愛生靈,萬物共存。要做到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們要了解當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知道這些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進而理解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回答完畢。謝謝

Ⅳ 高中地理作文200字以內

熱心網友開學第來一周
2008年的秋天,對源我來說很特別。因為在這個季節,我成為了一名中學生。
走進嚮往已久,熟悉又陌生的中學大門,按奈住激動的心,我微笑著告訴自己,我的夢將在這里起飛。
走進教室,我仍有幾許
。看到那一張張陌生又親切的笑臉,依舊稚氣未脫,彷彿
。我的心感到一種強烈的
。爸爸早就說過,在中學我才會找到真的自我。
上了一周的課,對各位老師都有了大致的了解,這個星期上了語文、英語、數學三門主課,還上了歷史、政治、美術、地理、體育……通過這些課,我發現老師們都非常和藹,而且講課的水平也非常的高。平時我一上數學課就頭疼,時時刻刻都與數學老師保持著距離,但現在我開始喜歡上了數學,這說明什麼?這就說明老師講的課不乏味,讓我們聽著有興趣,所以我們都把開小差的心收了回來。
每節課都有第一節,在每節課的第一節老師都會講一個故事,而且每個故事都是老師親身經歷過的,每個故事都有一定的學習方法,還能讓我們知道老師的內心,他們每個人都想讓我們學習好,所以我們都暗下決心,一定不讓老師的心血白費!
但願若干年後,但我回想起這段中學的回憶時,心中依舊留著一份美好!

Ⅳ 高一地理小論文(600字)

我們居住的星球——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因此從有人類的那一天這個星球就令人敬畏,受人敬仰,無論被當時的人叫做什麼,人類對地球的感情從未改變過。但地球在宇宙中卻是一顆最普通不過的星球,甚至在太陽系都是如此。在地球存在的太陽系中,一共有九大行星,按體積計算地球排在第五位,按照距離太陽的距離地球排第三位,距離太陽的平均距離為1.5億km,在地球內側是水星和金星;地球的密度是5515千克每立方米,與太陽系其它行星相同的是地球在繞太陽公轉的時候同時也在進行自轉。因為我們居住的地球是我們最熟悉的星球,因此我們稱其它八大星球為類地行星。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的家園地球是顆在普通不過的星球,但為什麼太陽系中只有地球上有人類居住呢?
其實在這普普通通的特性中也蘊含著不普通,正是地球自身的一些特殊性造就了地球上豐富多彩的世界。從位置角度講,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適中,溫度適宜,而且從太陽系誕生到地球上開始有原始的生命痕跡,太陽沒有明顯的變化,在這種穩定的光照條件下,地球上孕育生命成為了可能;另外一個方面,地球與其它行星互相之間的位置比較合理,繞日公轉方向一致及公轉軌道處於同一平面都決定了地球的演變不受其它行星的干擾;地球本身是一個特殊的物理化學系統,這一點也有別於太陽系其他行星,地球的體積和質量決定了地球物理化學形態的演變,同時液態水圈和氮-氧形成的大氣圈,還有固體地圈的板塊運動都讓地球漸漸變的不再普通。
基於以上這些地球特有的特徵,水在地球的地質作用力和原始大氣圈的影響下開始形成原始的海洋,而生命的起源就在這片藍色的世界中開始了。

Ⅵ 有沒有誰有高中地理論文範文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人類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環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環境的作用越來越廣,影響程度越來越深,對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也日益增強。同時,環境的反作用已使全球的環境問題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此,大家要行動起來,為解決環境問題盡一份責任。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期以來,科學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數量急劇膨脹,經濟實力空前提高,人類對自然資源開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開發利用,由此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其中包括全球氣候變暖,氧層的破壞、大氣污染與酸雨。*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的燃燒礦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氣等。向大氣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由此增強的溫室效應會加劇氣候變暖,全球氣候變暖的一個直接後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熱膨脹,導致海平面上升。隨著氣溫加速上升,預計到2100年,一些沿岸低地和沿海大城市以及一些島國將面臨被淹沒的威脅,海平面上升還會傢具暴潮和洪澇災害,造成城市排污系統失效;海水倒灌則導致土地和農田鹽漬化。*過多地適用氯氟烴化學物質(用CFCs表示)是破壞臭氧層的主要原因。氯氟烴是一種人造化學物質,1930年由美國的杜邦公司投入生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尤其是進入60年以後,開始大量使用,主要作用氣溶膠、製冷劑、發泡劑、化工溶劑等。另外,哈龍類物質(用於滅火器)、氮氧化物也會造成臭氧層的損耗,臭氧層被破壞造成地球紫外線增加,紫外線會破壞包括DNA早內的生物分子增加罹患皮膚癌、白內障的幾率、而且和許多免疫系統疾病有關。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致命的影響,海洋生態系統受破壞,作物減產,加強溫室效應。*大氣污染主要與汽車尾氣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煤炭燃燒產生的硫氧化物、煙塵等有關。由大氣污染引起的酸雨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才出現的環境問題。工廠排放的含硫污染物進入大氣層後,與水汽結合形成亞硫酸和硫酸,從而使降水呈現出較強的酸性,落到底面即為酸雨。酸雨毀壞森林,使湖水酸化;腐蝕建築物、塑料和金屬設施;使土壤酸化,從而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造成減產。我國長江以南重慶、四川、貴州、廣東、廣西、江蘇、江西、浙江等省市受酸雨污染嚴重。這一時期,環境問題上升成為從根本上影響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危及整個人類的生存,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為解決這一問題,謀求人地關系協調,必須堅持之路可持續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 ,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稱為可持續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必須遵循三項原則: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堅持可持續發展也就是創建一種心的生產方式、新的消費方式、新的社會行為規則和新的發展方式。這需要我們轉變觀念,調整行為,加強國際間的合作。需要轉變的觀念包括發展觀、資源觀、環境觀、倫理道德觀和消費觀等※續發展的發展觀認為,經濟增長只是發展的一部分, 用經濟增長代替發展是片面的。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追求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的全面發展,其中包括環境質量的改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人的精神修養的提高、社會風尚的改善,科學技術水平的進步等。※續發展的價值觀要求人類重新認識和評價自然界對人的價值,並在經濟核算系統中加以考慮。※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要達到就有可持續意義的經濟增長,必須重視能源和原料的適用方法,以求減少損失,杜絕浪費,並盡量不讓廢物進入環境,以減輕對環境造成的壓力。 ※可持續的觀點看,處理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關系的倫理道德也是必需的。人類必須和其他生物保持和諧與平衡的關系,如果這種關系被破壞,人類所處的食物鏈將遭到破壞,人類的生存就會受到影響。※傳統的消費觀念是形成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重要原因。可持續發展呼籲人們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要求人們在生產時盡可能少投入,多產出,在消費時盡可能多利用、少排放。 調整行為主要是指政府行為、市場行為和公眾行為三種。 政府行為的調整主要包括:落實環境保護有關法律;防污染為主,控污染發生;大力發展環保產業;計算某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完善各種環境稅費的徵收;加強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管理;加強對產品的環境監督管理;樹立環境與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等。 市場行為的調整主要包括:變末端治理為全過程的清潔生產;實行科學管理;行業經營目標兼顧經濟、社會、環境三個目標;策劃企業發展戰略;具體可行的環境行為標准融入員工的考評、獎懲機制;減少流通領域的浪費等。 公眾行為的調整包括;積極參與環保活動;用環保產品;少過度包裝,倡導簡朴生活;普及環保知識;實行垃圾分裝等。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就意味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要從現在運行的傳統模式轉換到一個變化很大的新模式中去,這是一個重大的戰略轉變。同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建立真正的全球合作夥伴關系《21世紀議程》明確了世界各國對於保護地球「共同的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人類歷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會變革,它的成敗關繫到人類這個物種的生存或者滅絕。我們每個人都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改變著地球環境。因此,我們倡議: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對廢品進行回收利用;綠色消費,選購環保產品;珍愛生靈,萬物共存。要做到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們要了解當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知道這些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進而理解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

Ⅶ 高一地理論文800字

這類論文建議你自抄己襲去搜索資料自己寫,這是一個學習的機會,一個了解一個地方或者多個地方地理知識(風土人情,交通,環境,地理位置等等)的機會。你自己寫出來的東西,最後拿到一個肯定自己努力的成績,那樣的心情遠比在這里拿別人寫的交上去再拿到分數要好的多。好好學你會愛上地理的。

Ⅷ 高一地理論文 2000字左右

我們居住的星球——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因此從有人類的那一天這個星球就令人敬畏,受人敬仰,無論被當時的人叫做什麼,人類對地球的感情從未改變過。但地球在宇宙中卻是一顆最普通不過的星球,甚至在太陽系都是如此。在地球存在的太陽系中,一共有九大行星,按體積計算地球排在第五位,按照距離太陽的距離地球排第三位,距離太陽的平均距離為1.5億km,在地球內側是水星和金星;地球的密度是5515千克每立方米,與太陽系其它行星相同的是地球在繞太陽公轉的時候同時也在進行自轉。因為我們居住的地球是我們最熟悉的星球,因此我們稱其它八大星球為類地行星。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的家園地球是顆在普通不過的星球,但為什麼太陽系中只有地球上有人類居住呢?
其實在這普普通通的特性中也蘊含著不普通,正是地球自身的一些特殊性造就了地球上豐富多彩的世界。從位置角度講,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適中,溫度適宜,而且從太陽系誕生到地球上開始有原始的生命痕跡,太陽沒有明顯的變化,在這種穩定的光照條件下,地球上孕育生命成為了可能;另外一個方面,地球與其它行星互相之間的位置比較合理,繞日公轉方向一致及公轉軌道處於同一平面都決定了地球的演變不受其它行星的干擾;地球本身是一個特殊的物理化學系統,這一點也有別於太陽系其他行星,地球的體積和質量決定了地球物理化學形態的演變,同時液態水圈和氮-氧形成的大氣圈,還有固體地圈的板塊運動都讓地球漸漸變的不再普通。
基於以上這些地球特有的特徵,水在地球的地質作用力和原始大氣圈的影響下開始形成原始的海洋,而生命的起源就在這片藍色的世界中開始了

Ⅸ 高中地理環境小論文800字左右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人類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環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環境的作用越來越廣,影響程度越來越深,對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也日益增強。同時,環境的反作用已使全球的環境問題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此,大家要行動起來,為解決環境問題盡一份責任。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期以來,科學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數量急劇膨脹,經濟實力空前提高,人類對自然資源開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開發利用,由此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其中包括全球氣候變暖,氧層的破壞、大氣污染與酸雨。*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的燃燒礦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氣等。向大氣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由此增強的溫室效應會加劇氣候變暖,全球氣候變暖的一個直接後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熱膨脹,導致海平面上升。隨著氣溫加速上升,預計到2100年,一些沿岸低地和沿海大城市以及一些島國將面臨被淹沒的威脅,海平面上升還會傢具暴潮和洪澇災害,造成城市排污系統失效;海水倒灌則導致土地和農田鹽漬化。*過多地適用氯氟烴化學物質(用CFCs表示)是破壞臭氧層的主要原因。氯氟烴是一種人造化學物質,1930年由美國的杜邦公司投入生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尤其是進入60年以後,開始大量使用,主要作用氣溶膠、製冷劑、發泡劑、化工溶劑等。另外,哈龍類物質(用於滅火器)、氮氧化物也會造成臭氧層的損耗,臭氧層被破壞造成地球紫外線增加,紫外線會破壞包括DNA早內的生物分子增加罹患皮膚癌、白內障的幾率、而且和許多免疫系統疾病有關。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致命的影響,海洋生態系統受破壞,作物減產,加強溫室效應。*大氣污染主要與汽車尾氣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煤炭燃燒產生的硫氧化物、煙塵等有關。由大氣污染引起的酸雨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才出現的環境問題。工廠排放的含硫污染物進入大氣層後,與水汽結合形成亞硫酸和硫酸,從而使降水呈現出較強的酸性,落到底面即為酸雨。酸雨毀壞森林,使湖水酸化;腐蝕建築物、塑料和金屬設施;使土壤酸化,從而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造成減產。我國長江以南重慶、四川、貴州、廣東、廣西、江蘇、江西、浙江等省市受酸雨污染嚴重。這一時期,環境問題上升成為從根本上影響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危及整個人類的生存,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為解決這一問題,謀求人地關系協調,必須堅持之路可持續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 ,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稱為可持續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必須遵循三項原則: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堅持可持續發展也就是創建一種心的生產方式、新的消費方式、新的社會行為規則和新的發展方式。這需要我們轉變觀念,調整行為,加強國際間的合作。需要轉變的觀念包括發展觀、資源觀、環境觀、倫理道德觀和消費觀等※續發展的發展觀認為,經濟增長只是發展的一部分, 用經濟增長代替發展是片面的。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追求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的全面發展,其中包括環境質量的改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人的精神修養的提高、社會風尚的改善,科學技術水平的進步等。※續發展的價值觀要求人類重新認識和評價自然界對人的價值,並在經濟核算系統中加以考慮。※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要達到就有可持續意義的經濟增長,必須重視能源和原料的適用方法,以求減少損失,杜絕浪費,並盡量不讓廢物進入環境,以減輕對環境造成的壓力。 ※可持續的觀點看,處理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關系的倫理道德也是必需的。人類必須和其他生物保持和諧與平衡的關系,如果這種關系被破壞,人類所處的食物鏈將遭到破壞,人類的生存就會受到影響。※傳統的消費觀念是形成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重要原因。可持續發展呼籲人們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要求人們在生產時盡可能少投入,多產出,在消費時盡可能多利用、少排放。 調整行為主要是指政府行為、市場行為和公眾行為三種。 政府行為的調整主要包括:落實環境保護有關法律;防污染為主,控污染發生;大力發展環保產業;計算某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完善各種環境稅費的徵收;加強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管理;加強對產品的環境監督管理;樹立環境與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等。 市場行為的調整主要包括:變末端治理為全過程的清潔生產;實行科學管理;行業經營目標兼顧經濟、社會、環境三個目標;策劃企業發展戰略;具體可行的環境行為標准融入員工的考評、獎懲機制;減少流通領域的浪費等。 公眾行為的調整包括;積極參與環保活動;用環保產品;少過度包裝,倡導簡朴生活;普及環保知識;實行垃圾分裝等。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就意味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要從現在運行的傳統模式轉換到一個變化很大的新模式中去,這是一個重大的戰略轉變。同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建立真正的全球合作夥伴關系《21世紀議程》明確了世界各國對於保護地球「共同的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人類歷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會變革,它的成敗關繫到人類這個物種的生存或者滅絕。我們每個人都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改變著地球環境。因此,我們倡議: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對廢品進行回收利用;綠色消費,選購環保產品;珍愛生靈,萬物共存。要做到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們要了解當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知道這些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進而理解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原創哈~~~~· 24 回答者: 節約水資源 地球上水的體積大約有 1 360 000 000 立方公里。海洋佔了1 320 000 000立方公里(約97.2%);冰川和冰蓋佔了25 000 000立方公里(約1.8%);地下水佔了13 000 000立方公里(約0.9%);湖泊、內陸海,和河裡的淡水佔了250 000 立方公里(約0.02%);大氣中的水蒸氣在任何已知的時候都佔了13 000立方公里(約0.001%),也就是說,真正可以被利用的水源不到0.1%。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是重要的自然資源,是社會生產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現代社會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礦產資源。礦產資源屬於非可再生資源,其儲量是有限的。目前世界已知的礦產有1600多種,其中80多種應用較廣泛。

環境保護 沙化: 乾地(定義為降水量低且降水通常由雨量小、不穩定、時間短、強度大的風暴造成的那些地區)覆蓋了全球40%的陸地面積,供養著世界上1/5的人口。這些乾地的沙漠化是由於植被和可利用的水減少、作物產量下降以及土壤侵蝕引起的土地退化,它起因於人口增長、人類需求增加或者政治、經濟壓力(例如,需要經濟作物來增加外匯)造成的過度土地利用,通常由自然發生的乾旱啟動或加劇。目前,沙漠化的速率是每年6萬平方千米或每年0.1%的總乾地面積。這對於70%的乾地(全球陸地面積的25%)是一種潛在的威脅。

Ⅹ 高中地理小論文

淺析水土流失對生態環境的主要影響
1水土流失惡化水環境減少可持續
利用的水資源
1. 1涵養水源功能變差
在水資源的循環過程中,通過蒸發作用與植物
的蒸騰作用使水分轉化為氣態水而進入大氣,風推
動大氣中的水蒸氣移動和分布,並以降水形式回落
到海洋和大陸。大陸上的水可能暫時貯存於土壤、
湖泊、河流和冰川中,或者通過蒸發、蒸騰進入大氣,
或以液態經過河流和地下水最後返回海洋。在水資
源這樣周而復始地循環中人類得以生存,降水與蒸
發的差量便是農業生產和人類日常生活用水的
源。
水土流失以水循環過程中陸地液態水與海洋
的位能差為動力干擾水分循環的自然機制,造成
利用水資源嚴重短缺。地表水、土壤水和部分地下
水都是以土壤為載體附著在土壤上,水土是不可分
的,土地資源的良好狀況是水資源存在的保證。土
壤孔隙抗重力所蓄積的水稱為土壤的田間持水量,
是土壤貯水能力的上限,田間持水量的大小取決於
土壤的質地與結構。水土流失使得土層變薄、土壤
結構發生改變、土壤持水量降低,同時又為新的加速
狀態的水土流失創造了更為適宜的條件,引發新的
水土流失,形成惡性循環。最終,水土流失導致水土
流失的發源地區域涵養水源的功能變差,使得降雨
作用下區域坡面徑流增加,加劇旱澇災害,容易誘發
洪澇災害。
1. 2大量泥沙進入江河湖庫
水土流失作為原動力攜帶大量土壤泥沙進入江
河水系,淤積在下遊河床和水庫庫底,對於下游造成
嚴重的危害:水系河道淤堵、河床抬高,泄洪能力大
打折扣,「地上懸河」現象日趨普遍,已經不再為黃
河所專有,嚴重威脅河流兩岸的居民生產、生活安
全;河流泥沙含量過高,綜合利用功能降低,水土流
失引起的泥沙下泄,淤積湖庫使得水利工程設施的
調洪蓄水、灌溉、發電等功能不能有效發揮甚至失
效,對國民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失;水土流失引發的面
源污染使得大量的農葯、化肥進入水系,導致水質嚴
重惡化。由於我國絕大多數水源在山區和水土流失
區,水土流失作為載體在輸送大量泥沙的同時,也輸
送了大量化肥、農葯和生活垃圾。
2水土流失蠶食土地資源
2. 1導致可利用土地資源急劇減少
水土流失最為直接的危害就是將土地資源的表
層土壤層層剝蝕和沖蝕,使有限的土地資源遭到嚴
重破壞,土層變薄,使得土地資源的農業或非農業利
用價值降低甚至無法利用,造成可利用的土地資源
急劇減少。由於土壤的侵蝕,導致土地沙化、荒漠
化、石漠化的面積增加,農業可利用價值降低。
2. 2耕地數量和質量雙重下滑
耕地是土地資源的精華,耕地土壤是地球表面
具有一定肥力且能生長植物的疏鬆層,是在岩石的
風化作用和生物分解等綜合作用下經過漫長的演化
過程形成的。水土流失導致土地生產力嚴重衰退,
溝壑密布,地形支離破碎,耕地因此大量減少。同
時,水土流失導致土壤肥力嚴重流失,耕地質量下
滑。土壤中含有大量氮、磷、鉀等各種營養物質,由
於水土流失,尤其是表土的流失,致使表層土壤變
薄、保水能力減弱、肥力下降,最終導致耕地生產力
下降。嚴重的水土流失不僅使土壤肥力不斷下降,
而且導致我國化肥用量逐年升高,土壤肥力卻又愈
來愈低,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在水土流失的作用下,
土層變薄、土壤結構和理化性質產生變異,土壤調蓄
水分的功能變差,耕地產出率對於氣候的乾旱和降
雨強度變得敏感,對於不良氣候的抗逆能力減弱,很
容易造成減產。
2. 3土地資源的人口承載力下降
根據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關於
土地資源人口承載力的定義:土地資源人口承載力
是指在一定生產條件下和一定生活水平下土地資源
的生產力所能承載的人口限度。土地生產力越高,
土地資源的人口承載力就越大,而生產條件是決定
土地生產力的關鍵因素。由於水土流失,導致土地
資源中含養分最豐富、肥力最高的表土層流失,土地
肥力降低,導致土地資源的生產力以及潛在生產力
的降低,使得土地的生物產出量降低。當土地生產
條件和消費水平不變時,土地資源能供消費的人口
數量必然降低,即土地資源的人口承載力下降。在
氣候條件和社會經濟水平變動不大時,必然引起土
地超負荷,掠奪式使用土地,使土地肥力進一步下
降,再生資源活力持續減弱,生態環境繼續惡化,最
終陷入惡性循環狀態。
3水土流失毀壞和減少生物資源
3. 1生態環境呈現退化
生態環境破壞造成生物棲息地和生態系統多樣
性的退化。生態環境破壞甚至喪失使生物棲息地縮
小或盪然無存,這將直接引發生物種的種數和數量
的減少,致使生物多樣性大幅度下降。嚴重的水土
流失導致生態環境惡化,使適宜野生物種棲息地急
劇減少,野生物種分布范圍日益縮小。我國除東北
和西南少部分地區尚保存有較大面積的原始天然林
外,其他地區已基本不存在。分布在農區的野生物
種的生態空間越來越窄,由普遍性生態環境演變為
殘存「島狀」的生態環境,這就給野生物種的繁衍帶
來嚴重困難。如果水土流失繼續加劇,則會導致物
種瀕危或滅絕的趨勢加速發展。
3. 2生物群落逆序演替
生物群落的演替又叫生態演替,它是指隨著時
間的變化,群落有序發展的過程,即演替也可以說是
在同一地表上的同一地段,依照一定順序分布各種
不同植物群落的時間過程。任何一類演替都要經過
遷移、定居、群聚、競爭、反應及穩定六個階段。到達
穩定階段的植被格局是與當地氣候等生態因子相適
應的,這是演替的終點,稱為演替的頂極。在自然狀
態下,群落有一系列的順行發展過程,如群落的生物
多樣性、生物生產力、群落的高度、土壤的肥力等增
加,並且群落的結構趨向於復雜化,最後形成一種穩
定的群落。但是,水土流失作為外界環境中一種重
要的干擾,可導致群落逆向演替,即生物群落的退
化。逆向演替的結果造成系統中生物多樣性減少、
群落結構簡單化、生物生產力降低、土壤有機質含量
減少等退化過程。例如,水土流失引發的草地退化、
沙化的過程。
3. 3生物多樣性銳減
生物多樣性系指某一區域內遺傳基因的品系、
物種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的總和。水土流失在由環境
污染引致生物多樣性劇減過程的作用是非常顯著
的。隨著人口壓力的增加和經濟的發展,我國化肥
的使用量與日俱增。在水土流失嚴重區域,水土流
失作為載體在輸送大量泥沙的同時,也裹挾大量化
肥、農葯以及生活垃圾進入江河湖庫,使得地下水遭
受嚴重污染,江河、湖泊和海岸生態系統富營養化,
生態系統中的動植物區系因而發生變化。生物多樣
性銳減的後果是災難性的。生物多樣性的破壞,特
別是生物的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斷裂和簡化,將導致
生物圈內食物鏈的破碎,引起人類生存基礎的坍塌,
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資料顯示,由於草場
退化、草地生物多樣性的平衡被破壞,我國蝗災呈現
暴發頻次增高、范圍擴大、持續危害時間長的特徵。
4水土流失惡化區域氣候
4. 1溫室效應增強
生態系統通過固定大氣中CO2而減緩地球的
溫室效應。水土流失破壞生態環境導致生物多樣性
的降低,使得生態系統固持大氣中的CO2量減少,
導致溫室效應增強。生態系統對區域性的氣候具有
直接的調節作用,植物通過發達的根系從地下吸收
水分,再通過葉片蒸騰,將水分返回大氣,大面積的
森林蒸騰可以導致成雲致雨,從而減少了該區域水
分的無效損耗,而且還可降低氣溫。隨著生態系統
的退化,區域水分循環也會發生改變,對區域氣溫的
調節作用變差。
4. 2環境自凈功能衰退,空氣質量變差
陸地生態系統的生物凈化作用包括植物對大氣
污染的凈化作用和土壤植物系統對土壤污染的凈化
作用。植物凈化大氣主要是通過葉片的作用實現
的。綠色植物凈化大氣的作用主要有兩個方面:一
是吸收CO2,放出O2,維持大氣環境化學組成的平
衡;二是在植物抗生范圍內能通過吸收而減少空氣
(上接第10頁)
中的硫化物、氮化物、鹵素等有害物質的含量,同時植
物特別是樹木對煙灰及粉塵有明顯的阻擋、過濾和吸
附作用。濕地生態系統包括湖泊較淺的部分、近海的
潮間帶和水田,濕地在養分循環、抗干擾和調節、廢
物處理上,對於水生植物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4. 3風沙災害天氣增多
水土流失導致草場退化、植被覆蓋率減少,生態
系統防風固沙能力減弱。北方草地退化面積達
90%以上,全國草地正以每年65~70萬hm2的速度
減少,使得風沙災害增加。據科學推算,在草地上刮
走18 cm厚的表土,約需2000多年的時間;在玉米
耕作地上颳走同樣數量的表土需49年;而在裸露地
上則只需18年時間。植被退化為沙塵暴的發生創
造了豐富的沙塵源。2002年3月18日~22日發生
的特大沙塵暴席捲我國北方140萬km2,新疆東部、
內蒙古大部、甘肅西北部和中部、陝西北部、寧夏、河
北北部、京津地區和東北南部都出現了強沙塵暴天
氣;長江以北幾乎所有地區都不同程度地遭受了沙
塵天氣的影響,上海天氣能見度下降70%。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