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球的運動說課稿
⑴ 高中地理地球的運動導入設計怎樣導入比較吸引學生
利用生活中與地球運動有關的問題來導入,可以使學生感覺到地理學科與實際生活的密切關系,有利於吸引學生的興趣。這些問題有:晝夜交替是怎樣產生的?時差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會有四季變化?為什麼在不同的季節會看到不同的星座?為什麼夏天熱冬天冷?為什麼夏天天亮的早、黑的晚,而冬季則正好相反?為什麼每隔4年要設置一個閏年?諸如此類大量的問題拋給學生,請他們試著回答一下,他們肯定能說出一點但說不詳細,也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這時教師就可以將課題引向地球的運動了。
⑵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節地球的運動有哪些注意事項和難點
地球運動產生的意義講解比較難,有些意義是公轉產生,有些是自轉產生,有專些是共同影響。這屬一節要求是三個課時講解,每個課時都有重點和難點。高一的學生空間思維能力差,講解時最好多使用圖像,比如公轉,自轉等講解結合ppt效果會好一點。
最應該注意的問題:講解一定要仔細,切不可高估高中生的能力。
⑶ 高一地理必修一 地球的運動方面
1、看到太陽沒動,所以肯定是逆著地球自轉在飛行,SO B
2、飛機以赤道自轉一半的速度,所以我覺得應該是北緯45°。。
3、C
⑷ 高中地理問題,地球的運動
首先要分清楚地方時和區時的概念:
地方時是指因經度不同的地方,造成時內刻(鍾點)不同,這容種各地不同的時刻,叫地方時;每個 時區都以本時區的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全區共同使用的時刻,這就是區時。地球有無數條經線,就有無數個地方時,而區時只有24個。也就是說,地方時是純粹的地理概念,只要在同一條經線上,地方時就是相同的。而區時則不然,因為受國際日期變更線的影響。
本題中的經線是0度經線,不受國際日期變更線影響,那麼這條線上的兩個地方,不管地方時還是區時都是一樣的。至於為什麼時間相同但一個晝一個夜,一樓的已經解釋得很清楚了:從圖中看得出來,此時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夏天晝長夜短,冬天晝短夜長,夏天早上6點天亮,冬天早上6點還是黑的,不是很正常么。
⑸ 急求高中地理的說課稿或教案,希望全一點,請求幫助,萬分感謝。[email protected]
1.4 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自轉和公轉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目的: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及其方向、周期、軌道、速度等;注意兩種基本運動形式的區別;理解黃赤交角的形式及其導致的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理解回歸年的概念。
教學重點、難點:地球自轉方向、周期;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教具准備:有關掛圖等、自製圖表等
教學方法:比較法、圖示分析法、啟發式講述法
教學過程:
一、地球的自轉
1、地球自轉:是指地球繞其自轉軸的旋轉運動。
2、地軸:地球自轉軸的簡稱,地軸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
3、自轉方向:自西到東;
從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方向;
從南極上空看,呈順時針方向。(見教材15頁圖1.18)
問題:下列地球自轉表示方法正確的有:
A B C D E F
答:以上地球自轉表示方法正確的有:B、C、D、F。
4、自轉周期:即地球自轉360o所需要的時間,稱為一個恆星日;時間是23小時56分4秒。
5、自轉速度:(教材14頁圖1.16)
角速度——大約為15o/時(除南北極點外,地表任何地點都一樣)
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南北緯60o約為赤道的一半。
南北極點線速度、角速度都為零。
問題:「坐地日行八萬里」是什麼地方線速度?
答案:赤道,赤道線速度1670km/h乘以24 小時。
二、地球的公轉
1、地球的公轉:指地球繞太陽的運動。
2、公轉軌道:地球公轉的路線。它是近似正圓的橢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也就產生了近日點、遠日點(分別是1月初和7月初)。
3、公轉方向:自西向東,一般用逆時針表示。
(如上圖通常以從北極上空向下看為標准)
4、公轉速度:平均角速度大約10/d,平均線速度大約30km /s
無論角速度、線速度,每年1月初(近日點),公轉速度較快;而7月初公轉速度較慢。(教材16頁表1. 2)
5、公轉周期:365日6時9分10秒,1恆星年。(比回歸年長)
三、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系
1、了解幾個基本概念(教材17頁圖1.22)
黃道平面:地球公轉軌道平面
赤道平面:地球自轉的平面(即過地心並與地軸垂直的平面)。
黃赤交角: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026/。這樣地軸與黃道平面的交角就是66034/。(注意運用數學上的二面角、直線與平面交角)
太陽直射點:地表接受太陽垂直照射的點。(太陽位於正頭頂)
2、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系
由於地球的運動是自轉與公轉的疊加,二者關系可用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關系表示。
3、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1)指太陽直射點在赤道南北(23026/S~23026/N)作周期性的往返運動。(如下圖一)
2) 其原因是:①黃赤交角(23026/)的存在。 ②地軸空間指向不變(北極指向北極星附近)。
(北半球) 春分 3月20或21 夏至 6月21或22
秋分 9月23或24 冬至 12月21或22
3)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周期——1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比恆星年要短。
小結: 在太陽直射點上,單位面積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最多。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使太陽輻射能在地球表面的分配具有回歸年的變化。
課後練習:
1、下面圖二中箭頭表示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的位置和方向,說出當太陽直射點位於圖中的五個位置時,北半球是什麼節氣?
2、在圖一、圖二中,找出近日點、遠日點的大概位置?說出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並且往北移的時間,以及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並且地球公轉速度逐漸減慢的時間。
課堂測試題
1、下列與地球自轉運動有關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
A.地球上不同地點自轉線速度都相同
B.地球上任何地點每24小時晝夜都要更替一次
C.受慣性離心力的影響,地球成為兩極稍鼓的旋轉橢球體
D.因為受地轉偏向力影響,長江自西向東流的河段,南岸受河水沖刷作用較強。
2
上圖中,虛線箭頭表示水平運動物體的原始運動方向,實線箭頭表示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後實際的運動方向,圖中所示四種情況,正確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圖為地球某日太陽光照示意圖,圖中陰影部分為黑夜,其他地區為白晝,讀圖判斷3——5題:
3.此時,赤道上晨昏線相交點的經度分別為: ( )
A.450W,1350W B.1350E,450W C.600E,1200W D.00,1800
4.此時,與上海處於相同日期的經度范圍為: ( )
A.900W向東至1800 B.00向東至1800
C.900W向東至900E D.00向東至900E
5.此日,下列城市白晝最長的是: ( )
A.北京 B.武漢 C.廣州 D.悉尼
6.當我國最東端(東經135度)的地方時是11點時,最西端(東經73度)的地方時是( )
A.6點52分 B.15點08分 C.7點08分 D.14點52分
讀圖(陰影部分為夜半球),回答7~8題:
7.此日在 ( )
A.3月21日前後 B.6月22日前後 C.9月23日前後 D.12月22日前後
8.若此刻西半球為夜半球,此時北京時間是 ( )
A.15時20分 B.15時40分 C.14時30分 D.14時20分
9、上圖陰影部分為夜半球,完成下列要求:
(1) 在圖中劃出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大致位置。
(2) 圖中a、b所在的經線的地方時?
(3) 此時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坐標?
(4) 某物體自b運動到a,其運動方向如何偏轉?
參考答案:
1D 2B 3 D 4A 5D 6 A 7C 8A
9【答案(1)略 (2)(14時) (3)(0° 120°)
(4)(先向左偏,在赤道上不偏,然後向右偏)
⑹ 高中地理「地球的運動」
(1)C
(2)C
再找出圖中的一些信息
70°E為3月21日或9月23日0點,所以北京時間=0+3小時20分鍾(經版度差=50°)=3:20
找日期,關鍵找權0點經線和180度經線,70°E為0點經線,北京位於新一天的范圍內,所以,答案為
70°E向東到180°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⑺ 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
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
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
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
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隨緯度的變化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最大值
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的變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
四: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於俯視圖,判斷依據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º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º26』
(3)確定地方時
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º,時間相差1小時,每1º相差4分鍾,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
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區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º-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後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系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范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
非常詳細,這個文檔為兩年前的我省了不少時間。建議樓主先踏踏實實地看一遍課本,買一本配套圖冊輔助閱讀。
⑻ 高一地理人教版第一章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
第一題:一小時15度,一度4分鍾。時間東加西減。
第二:黃赤交角的存專在產生了這個角度值,屬從而地球是傾斜的,太陽直射點就在南北緯23.5度里移動而不超過這兩個緯度值,所以就是回歸線
第三:從南極上空看就是順勢針,它這里所說的南順就是指從南極上空看。。。
第四:太陽的日冕層溫度超過百萬度,那裡的許多帶電粒子流超過350千米每秒時就會脫離太陽引力飛向宇宙,形成帶電粒子流美就是太陽風。
第五:是經度/15度
第六:12點就是白天中分線,可以這樣說,如果一個地方白晝長十小時,因為12點時分界線,所以就是12點前5小時,12點後5小時,就是8點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