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地理 » 高中地理的生物循環

高中地理的生物循環

發布時間: 2021-03-15 09:52:05

Ⅰ 把高中模塊一的地理,生物總結下

必修模塊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②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③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④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⑤形成並存在液態水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耀斑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影響地球氣候。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③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岩石(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岩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岩石分三大類:①岩漿岩(岩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②沉積岩(岩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下形成)③變質岩(變質作用)。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三大類岩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岩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窪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
3、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雲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雲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吸收地面輻射並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雲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5、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布),6 個風帶。
(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雲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紐西蘭等)
(3)高緯環流:
⑥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於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6、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暖鋒、准靜止鋒)、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鋒面氣旋。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7、水循環
(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
(2)各環節的名稱: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它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態;聯系四大圈層。
8、洋流:
(1)類型: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南半球西風漂流,世界最強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冬季由東向西流(夏順冬逆)。
(3)影響:①對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到增溫、增濕作用(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溫、減濕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維多利亞沙漠、秘魯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的形成都與沿岸的西澳大利亞寒流和秘魯寒流有關)
②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漁場的分布: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餌料。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南下的冷海水交匯形成。△秘魯漁場——上升補償流使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深海的硅酸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
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圍擴大。
④對海洋運輸事業的影響:順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差異】
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岩石圈,促進岩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於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乾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於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第四章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可從形態上反映出來:平原地區,地形比較完整、開闊、平坦,聚落呈圓形或不規則的多邊形,規模較大;山區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國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位於平原上。平原地區的區位優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且有利於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築投資。也有的平原不適宜城市的發展。例如: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亞馬孫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公路選線避開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區的交通線網密度較大(造價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區的密度較小(造價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有利方面:高緯度地區升溫幅度最大,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增加;對農業生產不有利方面:中緯度半濕潤半乾旱區,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對工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製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資源的定義: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並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它包括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自然資源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舉例:能源利用對生產力的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柴草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18世紀,煤炭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20世紀50年代以後,石油為主要能源——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5、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台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們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一章 走近細胞
第一節 從生物圈到細胞
一、相關概念、
細 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細胞→組織→器官→系統(植物沒有系統)→個體→種群
→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關知識:
1、病毒(Virus)是一類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體。主要特徵:
①、個體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間,大多數必須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見;
②、僅具有一種類型的核酸,DNA或RNA,沒有含兩種核酸的病毒;
③、專營細胞內寄生生活;
④、結構簡單,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質外殼所構成。
2、根據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細菌病毒(即噬菌體)三大類。根據病毒所含核酸種類的不同分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見的病毒有:人類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類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煙草花葉病毒等。
第二節 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
一、細胞種類:根據細胞內有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把細胞分為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
二、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比較:
1、原核細胞:細胞較小,無核膜、無核仁,沒有成形的細胞核;遺傳物質(一個環狀DNA分子)集中的區域稱為擬核;沒有染色體,DNA 不與蛋白質結合,;細胞器只有核糖體;有細胞壁,成分與真核細胞不同。
2、真核細胞:細胞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細胞核;有一定數目的染色體(DNA與蛋白質結合而成);一般有多種細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藍藻、細菌(如硝化細菌、乳酸菌、大腸桿菌、肺炎雙球菌)、放線菌、支原體等都屬於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動物(草履蟲、變形蟲)、植物、真菌(酵母菌、黴菌、粘菌)等。

三、細胞學說的建立:
1、1665 英國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設計與製造的顯微鏡(放大倍數為40-140倍)觀察了軟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細胞的構造,並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這個詞來對細胞命名。
2、1680 荷蘭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首次觀察到活細胞,觀察過原生動物、人類精子、鮭魚的紅細胞、牙垢中的細菌等。
3、19世紀30年代德國人施萊登(Matthias Jacob Schleiden) 、施旺(Theodar 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動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的基本單位。這一學說即「細胞學說(Cell Theory)」,它揭示了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
第二章 組成細胞的分子
第一節 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1、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組成細胞的化學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2、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存在差異性: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細胞內的含量與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顯不同
二、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20多種:

三、在活細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機物是蛋白質(7%-
10%);占細胞鮮重比例最大的化學元素是O、占細胞乾重比例最大的化學元素是C。
第二節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一、相關概念:
氨 基 酸: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 ,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
脫水縮合: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與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連接,同時失去一分子水。
肽 鍵:肽鏈中連接兩個氨基酸分子的化學鍵(—NH—CO—)。
二 肽:由兩個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個肽鍵。
多 肽: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鏈狀結構。
肽 鏈:多肽通常呈鏈狀結構,叫肽鏈。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NH2—(R — C H —COOH)
三、 氨基酸結構的特點:每種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個氨基(—NH2)和一個羧基(—COOH),並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導致氨基酸的種類不同。
四、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是: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數目、種類、排列順序不同,多肽鏈空間結構千變萬化。
五、蛋白質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① 構成細胞和生物體的重要物質,如肌動蛋白;
② 催化作用:如酶;
③ 調節作用:如胰島素、生長激素;
④ 免疫作用:如抗體,抗原;
⑤ 運輸作用:如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
六、有關計算:
① 肽鍵數 = 脫去水分子數 = 氨基酸數目 — 肽鏈數
② 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數(—NH2) = 肽鏈數
第三節 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
一、核酸的種類: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二、核 酸:是細胞內攜帶遺傳信息的物質,對於生物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組成核酸的基本單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為脫氧核糖、RNA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鹼基組成 ;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脫氧核苷酸,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四、DNA所含鹼基有:腺嘌呤(A)、鳥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RNA所含鹼基有:腺嘌呤(A)、鳥嘌呤(G)和胞嘧啶(C)、尿 嘧 啶(U)
五、核酸的分布:真核細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中;線粒體、葉綠體內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
第四節 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
一、相關概念:
糖類:是主要的能源物質;主要分為單糖、二糖和多糖等
單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
二糖:是水解後能生成兩分子單糖的糖。
多糖:是水解後能生成許多單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組成單位都是葡萄糖。
可溶性還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等
二、糖類的比較:

分類 元素 常見種類 分布 主要功能
單糖 C

H

O 核糖 動植物 組成核酸
脫氧核糖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重要能源物質
二糖 蔗糖 植物 ∕
麥芽糖
乳糖 動物
多糖 澱粉 植物 植物貯能物質
纖維素 細胞壁主要成分
糖原(肝糖原、肌糖原) 動物 動物貯能物質

三、脂質的比較:

分類 元素 常見種類 功能
脂質 脂肪 C、H、O ∕ 1、主要儲能物質
2、保溫
3、減少摩擦,緩沖和減壓
磷脂 C、H、O
(N、P) ∕ 細胞膜的主要成分
固醇 膽固醇 與細胞膜流動性有關
性激素 維持生物第二性徵,促進生殖器官發育
維生素D 有利於Ca、P吸收
第五節 細胞中的無機物
一、有關水的知識要點
存在形式 含量 功能 聯系
水 自由水 約95% 1、良好溶劑
2、參與多種化學反應
3、運送養料和代謝廢物 它們可相互轉化;代謝旺盛時自由水含量增多,反之,含量減少。
結合水 約4.5% 細胞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
二、無機鹽(絕大多數以離子形式存在)功能:
①、構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葉綠素、血紅蛋白等
②、維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如動物缺鈣會抽搐)
③、維持酸鹼平衡,調節滲透壓。
第三章 細胞的基本結構
第一節 細胞膜------系統的邊界
一、細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質(約50%)和蛋白質(約40%),還有少量糖類
(約2%--10%)
二、細胞膜的功能:
①、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隔開
②、控制物質進出細胞
③、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細胞還有細胞壁,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對細胞有支持和保護作用;其性質是全透性的。
第二節 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
一、相關概念:
細 胞 質:在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原生質,叫做細胞質。細胞質主要包括細胞質基質和細胞器。
細胞質基質:細胞質內呈液態的部分是基質。是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
細 胞 器:細胞質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種亞細胞結構的總稱。
二、八大細胞器的比較:
1、線粒體:(呈粒狀、棒狀,具有雙層膜,普遍存在於動、植物細胞中,內有少量DNA和RNA內膜突起形成嵴,內膜、基質和基粒中有許多種與有氧呼吸有關的酶),線粒體是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大約95%來自線粒體,是細胞的「動力車間」
2、葉綠體:(呈扁平的橢球形或球形,具有雙層膜,主要存在綠色植物葉肉細胞里),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是植物細胞的「養料製造車間」和「能量轉換站」,(含有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還有少量DNA和RNA,葉綠素分布在基粒片層的膜上。在片層結構的膜上和葉綠體內的基質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體:橢球形粒狀小體,有些附著在內質網上,有些游離在細胞質基質中。是細胞內將氨基酸合成蛋白質的場所。
4、內質網:由膜結構連接而成的網狀物。是細胞內蛋白質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質合成的「車間」
5、高爾基體:在植物細胞中與細胞壁的形成有關,在動物細胞中與蛋白質(分泌蛋白)的加工、分類運輸有關。
6、中心體:每個中心體含兩個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於動物細胞和低等植物細胞,與細胞的有絲分裂有關。
7、液泡:主要存在於成熟植物細胞中,液泡內有細胞液。化學成分:有機酸、生物鹼、糖類、蛋白質、無機鹽、色素等。有維持細胞形態、儲存養料、調節細胞滲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體:有「消化車間」之稱,內含多種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損傷的細胞器,吞噬並殺死侵入細胞的病毒或病菌。
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
核糖體(合成肽鏈)→內質網(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間結構的蛋白質)→
高爾基體(進一步修飾加工)→囊泡→細胞膜→細胞外
四、生物膜系統的組成:包括細胞器膜、細胞膜和核膜等。
第三節 細胞核----系統的控制中心
一、細胞核的功能:是遺傳信息庫(遺傳物質儲存和復制的場所),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二、細胞核的結構:
1、染色質:由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質和染色體是同樣物質在細胞不同時期的兩種存在狀態。
2、核 膜:雙層膜,把核內物質與細胞質分開。
3、核 仁: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
4、核 孔:實現細胞核與細胞質之間的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流。
第四章 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
第一節 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
一、滲透作用:水分子(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作用。
二、原生質層:細胞膜和液泡膜以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
三、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
1、具有半透膜
2、膜兩側有濃度差
四、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內溶液濃度→細胞失水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內溶液濃度→細胞吸水
第二節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一、細胞膜結構: 磷脂 蛋白質 糖類
↓ ↓ ↓
磷脂雙分子層 「鑲嵌蛋白」 糖被(與細胞識別有關)
(膜基本支架)
二、
結構特點:具有一定的流動性
細胞膜
(生物膜) 功能特點:選擇透過性
第三節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一、相關概念:
自由擴散:物質通過簡單的擴散作用進出細胞。
協助擴散:進出細胞的物質要藉助載體蛋白的擴散。
主動運輸:物質從低濃度一側運輸到高濃度一側,需要載體蛋白的協助,同時還需要消耗細胞內化學反應所釋放的能量。

二、 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的比較:

比較項目 運輸方向 是否要載體 是否消耗能量 代表例子
自由擴散 高濃度→低濃度 不需要 不消耗 O2、CO2、H2O、乙醇、甘油等
協助擴散 高濃度→低濃度 需要 不消耗 葡萄糖進入紅細胞等
主動運輸 低濃度→高濃度 需要 消耗 氨基酸、各種離子等

三、離子和小分子物質主要以被動運輸(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的方式進出細胞;大分子和顆粒物質進出細胞的主要方式是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第五章 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
第一節 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
一、相關概念:
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化學反應的總稱,是生物與非生物最根本的區別,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
細胞代謝:細胞中每時每刻都進行著的許多化學反應。
酶:是活細胞(來源)所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提高化學反應速率)的一類有機物。
活 化 能:分子從常態轉變為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所需要的能量。
二、酶的發現:
一、相關概念:
1、前期紡錘體的來源 由兩極發出的紡錘絲直接產生 由中心體周圍產生的星射線形成。
末期細胞質的分裂 細胞中部出現細胞板形成新細胞壁將細胞隔開。 細胞中部的細胞膜向內凹陷

高中地理生物循環

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無機自然界;有機生物界

Ⅲ 高中地理,水循環

圖中抄丁——甲——丙——丁襲過程屬於(海陸間大循環
)循環。水循環的主要地理意義(有維護全球水量平衡)(使陸地淡水資源不斷更新)(促使自然界物質的運動)
2、水循環對乙圖所示地區直接提供的資源主要有(

)和(
生物
)資源。丙圖中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堆積

3、目前,人類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來源於水循環的(填字母)(
c
)環節。人類可以通過(
調水工程
)、(
建水庫
)措施來改善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以更好的滿足人們對水資源的需求

Ⅳ 高中地理知識點:地殼物質的循環

(一)地質循環
?1、地質循環: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軟流層之間的大規模物質循內環。
?2、地質容循環能量來源:推動地質循環的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放射性物質衰變產生的熱能。
3、地質循環產生的影響:在地質循環過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斷地誕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則逐漸消亡。與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滄桑巨變以及地殼物質形態的持續轉化。
(二)岩石的相互轉化使組成地殼的物質處於不斷地運動變化之中。地球內部的岩漿,在岩漿活動過程中伴隨噴出作用和侵入作用,冷卻凝固,形成岩漿岩;已經形成的岩石(岩漿岩、變質岩),在地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作用下,形成沉積岩;已經形成的岩石(岩漿岩、沉積岩)經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岩。各類岩石在地殼深處或地殼以下被高溫熔化,又成為新的岩漿回到地球內部。

Ⅳ 高中地理

這種題應該復沒有具體的計算過程制,只是相對於其它選項從理論上有對的可能性,這一個選項應該是太陽直射南半球的情形,北京晝小於杭州晝長,就一定是日出要晚幾分鍾,日落要早幾分鍾;還有一種是太陽直射北半球的情形,北京晝長大於杭州,北京就一定是日出要早幾分鍾,日落晚幾分鍾,至於具體是43或是什麼,都不能精確的算出,只要與這兩種情形相符並且晝長相差54分鍾就可以選

Ⅵ 請教一個高中地理問題 喀斯特地貌的 答案是D 為什麼生物循環也是對的

水循環主要是水的弱酸性溶解了石灰石,而生物循環中的動物死體富含氮、硫,植樹的落葉富有單寧,在雨水的作用下所產生的酸比碳酸強多了,所以生物循環也是對的。

Ⅶ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復習知識點
第一章:行星地球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宇宙:時間上的無始無終,空間上的無邊無際。
2.天體:
●概念:物質存在的形式,包括星雲、行星、流星體、彗星以及一些星際物質(如氣體、塵埃)。
●天體系統:各天體相互吸引、繞轉才形成天體系統。
●天體系統的層次:
3.太陽系及其成員:
●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們的公轉運動共同特點: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
●又可以分為三類:
類地行星::水、金、地、火星
巨行星:木、土星
遠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
●小行星帶: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記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燒,用小行星帶隔開)
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1)日地距離適中——適宜的溫度(2)質量體積適宜——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
(3)地球內部物質運動、——水
二、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1.提供能量:
●太陽的主要成分:氫和氦。
●太陽輻射是以電磁波的形式輻射。來源:內部的核聚變。
●緯度差異熱量差異:緯度低,太陽輻射強,生物量多;反之。
2太陽活動:
●太陽大氣層從外到內分為:日冕(最外層)、色球、光球(太陽表面、最亮)。
●太陽活動的主要標志:太陽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標志,它是太陽活動最強烈的顯示。
●太陽風在日冕層;太陽風暴發生於太陽表面。
●太陽活動的三大影響:
(1)太陽電磁波擾動電離層影響無線電短波通訊
(2)帶電粒子流擾動地球電磁場產生磁暴
(3)帶電粒子流進入大氣層產生極光。
●降水量與太陽黑子有一定相關系:(P12)1、3圖是正相關,2圖是負相關。
三、地球運動:
1.地球的運動:自轉和公轉。方向都是自西向東。
2.地球自轉:
●繞轉中心:地軸(它的北端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
●地球真正的自轉周期:恆星日(23時56分4秒),360o
另一周期是:太陽日(24小時),360o59』
●自轉方向:
從北極上看地球自轉是逆時針,南極上看是順時針。
●角速度:除南北兩極點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為15o/h。
●線速度:赤道最大(1667m/s),向兩極逐漸減小,兩極線速度為0。
3.地球公轉:
●繞轉中心:太陽
●周期:
恆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太陽周期)
●公轉軌道:橢圓形
近日點(1月初,角速度和線速度最大),遠日點(7月初,角速度和線速度最小)。
注意:夏至日點在遠日點附近,冬至日點在近日點附近。
●黃赤交角(23026』):黃道面+赤道面
4. 地球運動的意義:
●自轉:產生晝夜更替、地方時、地轉偏向力、改造地球的形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
●公轉:季節變化(正午太陽高度變化、晝夜長短變化)、五帶的形成。
地球公轉和自轉產生:黃赤交角(23o26』)。
5. 地球運動的計算:
●晨昏線:與太陽光線垂直,其太陽高度為0。
晨線:由夜變為晝。
昏線:由晝變為夜。
●全球共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跨經度15o,相鄰兩個時區相差1小時。
解題的三個方法:
(1)求時區:時區序號=已知經度/15o,余數<7.5則整數為時區序號;余數>7.5則整數+1為時區序號
(2)兩個時區之差:同區相減,異區相加
(3)「東加西減」:所求點在已知點以東用「+」,以西用「—」
●日界線:原則以180o經線作為日界線,不過有些曲折。
從東十二區進入西十二區減一天;從西十二區進入東十二區加一天。
●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圖:
●解晝夜長短的三個方法:
(1)求某地晝夜長短:過該點作緯線或緯線圈,白天占的部分多的就是晝長夜短,反之。
(2)某地晝長2 x,則日出為12:00—x,日落為:12:+x。
(3)春秋分日:晨昏線與經線重合,全球各地晝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
注意:解題突破點:赤道終年晝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
●正午太陽高度:H=90―∣(φ±λ)∣ 說明:φ為所求地緯度,λ為太陽直射點緯度.當太陽直射點和所求地同在北半球或南半球時用φ-λ;當太陽直射點和所求地分別在南,北半球時用φ+λ:
●太陽直射點所在經度的地方時為:12:00。
四、地球的圈層結構
1.研究手段:地震波
地震波又分為:縱波(P)和橫波(S)。
注意:縱波可以通過固體、液體、氣體。
橫波只能通過固體。
縱波波速比橫波快,所以一般在陸地上發生地震時先感覺到上下震動,然後才是左右震動;在海洋上只有上下震動。
2.地球內部圈層
●從外到內分為三層:地殼、地幔、地核。
●地殼與地幔之間是莫霍界面,地幔與地核之間是古登堡界面
●軟流層:地震和岩漿的發源地。處在上地幔的上部,但不是頂部。
●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頂部和地殼。
3.地球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
一、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1.大氣受熱
●能量來源:太陽輻射
●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大氣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輻射大氣逆輻射(保溫)
2. 熱力環流(最簡單的大氣運動):
●海陸熱力環流:
白天吹海風,晚上吹陸風。
因為白天陸地升溫比海洋快,陸地形成低壓,海洋是高壓;晚上陸地降溫比海洋快,陸地形成高壓,海洋是低壓。
3.大氣水平運動:
●水平氣壓梯度力:它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方向與等壓線垂直;由高壓指向低壓。
●地轉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它斜穿等壓線。影響風速,摩擦力越大,風速越小;還會影響風向與等壓線的夾角。
●風向:高壓低壓
●風力(風速):等壓線密(氣壓梯度大),風力(速)大
二、氣壓帶和風帶
1.形成:
●單圈環流:理想環流圈
●三圈環流:低緯、中緯、高緯環流。形成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
注意:記住名稱、位置以及風帶的風向。氣壓帶和風帶關於赤道對稱。
●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北半球夏季的時候,氣壓帶和風帶向北移動
2.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冬季大陸降溫快,形成高壓,把副極地低氣壓帶切斷;夏季大陸升溫快,形成低壓,把副熱帶高氣壓帶切斷。(冷高壓,熱低壓)
●氣壓中心(北半球):
亞洲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冬季
亞洲高壓
(蒙古—西伯利亞高壓)
阿留申低壓
冰島低壓
夏季
亞洲低壓
(印度低壓)
夏威夷高壓
亞速爾高壓
●季風:
夏季:我國盛行東南季風(來自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帶),南亞是西南季風(南半球東南信風夏季越過赤道,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逐漸偏成西南風)。
冬季:我國盛行西北季風,南亞是東北季風。
3.氣候類型:
●描述一個地方的氣候要把降水和氣溫描述清楚。
●(1)在單一氣壓帶或風帶控制之下:熱帶雨林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2)在兩種氣壓帶或風帶交替控制之下: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
●比較重要的氣候類型:
(1)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主要分布於亞馬孫平原、馬來群島、剛果盆地。
(2)溫帶海洋氣候:一般溫度高於0o,降水不多也不少;分布在南北緯40°~60°之間的溫帶大陸西岸;以西歐最典型,其餘分布在北美洲西北岸、智利南部、澳大利亞東南端及紐西蘭等地。
(3)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濕潤的氣候類型。分布於南、北緯30~40°間的大陸西岸,以地中海地區最為典型,其餘分布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澳大利亞南部沿海地區和非洲南部的開普敦地區。
(4)我國的氣候主要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南方)、溫帶季風氣候(北方)、溫帶大陸性氣候(西北)
高原氣候(青藏高原)
三、常見天氣系統
1.鋒面天氣:
●鋒面:冷氣團和暖氣團的交匯面。
冷氣團在鋒面的下方。
●鋒:鋒面和鋒線。
●類型:
(1)暖鋒:暖氣團向冷氣團移動,降水在鋒前。
(2)冷鋒:冷氣團向暖氣團移動,降水在鋒後。
(3)准靜止鋒:暖、冷氣團勢力相當形成的。
初夏,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准靜止鋒形成梅雨天氣。
2.高壓低壓天氣:
●高壓脊:從高壓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
低壓槽:從低壓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
●氣旋:中心氣壓低,四周氣壓高;在北半球是逆時針輻合,
在南半球是順時針輻合;垂直方向氣流上升。(多陰雨天氣)
●反氣旋:中心氣壓高,四周氣壓低;在北半球是順時針輻散,
在南半球是逆時針輻散;垂直方向氣流下沉。(多晴朗天氣)
●判斷方法:
北半球用右手定則,南半球是左手定則,大拇指方向與垂直方向氣流方向相同。
●(1)台風是氣旋的一種特殊形式。
(2)影響我國的氣旋主要是:溫帶氣旋和熱帶氣旋。常年受溫帶氣旋影響,熱帶氣旋主要在夏季。
(3)影響我國的氣旋主要是:夏季是來自熱帶海洋的太平洋暖性反氣旋,如長江中下游的伏旱天氣;冬季受來自溫帶大陸的蒙古冷性反氣旋影響。
四、全球氣候變化:
1.表現:
●事實:近百年,全球氣候特點:氣溫升高。自1860年以來,氣溫升高0.6oC。
●原因:人口增加、森林減少、礦物燃料燃燒等
2.氣溫升高的可能影響:
(1)海平面上升 (2)影響農業生產 (3)影響水循環。
3.措施: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節能技術、植樹造林等等。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一、自然界中的水循環:
1.水體:
●存在形態:固態、液態、氣態
●水體類型: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
●(1)海水是主體 (2)冰川是最豐富的淡水資源。但利用不多
●人類主要利用的水體:陸地水中的淡水
●河流與湖泊的補給關系:如果湖泊水位高於河流,則湖泊補給給河流。反之。
2.水循環:
●三大水循環類型:海陸間的循環、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
其中海陸間的循環是最重要最完整的。其循環過程:
●水循環的意義:
(1)促進各種水體更新,維持全球水平衡
(2)調節各圈層之間的熱量傳輸
(3)改造地表形態
(4)促進地球表層化學元素的遷移
二、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1.洋流
●形成:盛行風是主要動力
●類型:
(1)按成因:風海流(主要)、密度流、補償流
(2)按性質:暖流和寒流
暖流:從水溫高的海區流向水溫低的海區的洋流;一般也是從低緯度流向高緯度。
寒流剛好相反。
●分布規律:
(1)冬季洋流的分布:圖3.25;北半球中低緯度是順時針的大洋環流,中高緯度是逆時針的大洋環流;南半球中低緯度是逆時針。
(2)西風漂流:在南半球高緯度海區,是最大的洋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盛行西南風,所以是順時針的大洋環流;冬季盛行東北風,是逆時針的大洋環流。
(3)北大西洋暖流:最大的暖流。使北極圈內出現不凍港。
●洋流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促進高低緯度間熱量的輸送和交換,平衡全球熱量。
暖流具有增溫增濕的作用;寒流具有降溫減濕的作用。
(2)對海洋生物資源和漁場分布的影響:如,四大漁場的形成
寒暖流交匯形成:紐芬蘭、北海道以及北海漁場。
受離岸風影響:秘魯漁場。
(3)對海洋航行的影響
(4)對海洋污染物的影響
●厄爾尼諾現象:來自秘魯附近的海區,是赤道暖流向南流動,引起秘魯沿岸水溫升高。
引起秘魯、厄瓜多形成洪澇災害;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旱災。
其大氣環流圖:
三、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1.水量的豐歉:以多年平均徑流量衡量。
徑流量=降水量—蒸發量。
2.水資源的分布:
●水資源最豐富的大洲:亞洲。
水資源最少的大洲:大洋州。
水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巴西。
我國位於第六位。
●我國水資源的分布:北多南少,東多西少,夏秋降水多,冬春降水少。
3.水資源與人類社會:影響經濟活動、水資源利用歷史的發展
4.合理利用水資源:
●水資源危機
●用水措施:開源、節流
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
一、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1.地質作用包括: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內力作用是主導
2.內力作用:
●能量來源:地球內部熱能
●表現形式: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
其中地殼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地、盆地
●地殼運動:
(1)水平運動:擠壓形成褶皺山脈,拉伸形成斷裂帶。
(2)垂直運動:形成高低不平的地勢和海陸變遷。
其中以水平運動為主。
3.外力作用:
●能量來源:地球外部的太陽能
●表現形式:
(1)風化作用(風化產物留在原地)
(2)侵蝕作用(產物離開原地,在原地形成侵蝕地貌。如冰斗、角峰、風蝕柱)
(3)搬運作用
(4)堆積作用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使地表趨於平坦
4.岩石圈的物質循環:
二、山嶽的形成
1.褶皺山:
●褶皺:岩層由於地殼運動的強大擠壓作用發生變形產生一系列的彎曲就是褶皺。其基本單位是褶曲。
●褶曲
(1)背斜:岩層向上,中心岩層較老兩翼較新。可修隧道,也是石油和天然氣的儲存地。
(2)向斜:岩層向下,中心岩層較新兩翼較老。可修水庫。
注意:有時背斜頂部因受張力被侵蝕成谷地;向斜因槽部堅實抗侵蝕而成向斜山嶺。
2.斷塊山:
●斷層:斷裂面兩側的岩體沿斷面發生明顯的位移
●成因:
(1)岩體上升形成山嶺或高地:如華山、廬山、泰山。
(2)岩體下降形成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3.火山:
構造:由火山錐和火山口組成。
在火山口積水容易形成湖,如我國長白山天池(也叫白頭山天池)。
4.山嶽對交通的影響:
●影響交通運輸方式:在山嶽地區一般先修公路再修鐵路,主要考慮到對地形的要求和成本的問題。
●影響線路的分:布山嶽地區的交通線路主要分布在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
三、河流地貌
1.河流侵蝕地貌:
●侵蝕作用:由溯源侵蝕、下蝕、側蝕組成。
●侵蝕地貌:河谷。
河谷初期,橫剖面呈「V」字形,成熟期後成槽形。
●河流在凹岸侵蝕,凸岸堆積。
在凹岸可建碼頭,凸岸可淘金。
2.河流堆積地貌:
沖積平原是典型的地貌類型,由洪積—沖積平原(山前)、河漫灘平原(中下游)、三角洲平原(河流入海口)組成。
3.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地形
聚落分布
聚落形狀
高原
河谷兩岸的河漫灘平原
明顯的條帶狀
山區
山前的洪積扇、沖積扇、漫灘平原
明顯的條帶狀
平原
沿河聚落帶、沿海聚落帶
帶狀、團狀
第五章: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一、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理要素: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
●地理環境交換途徑: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
●生物循環示意圖: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的概念:自然地理環境的各組成要素(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物、動物)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統一整體的特性。
●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1)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2)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二、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1.自然帶:
●形成要素: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構成要素:熱量、水分、土壤和植被
●分布特點:有一定的寬度,呈帶狀分布
●主要自然帶:
(1)低緯度:熱帶雨林帶、熱帶季雨林帶、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中緯度: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溫帶落葉林帶、溫帶草原帶、溫帶荒漠帶
(3)高緯度:亞寒帶針葉林帶、寒帶苔原帶、極地冰原帶
2.地域分異規律:
●地帶性分異規律:
(1)由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緯度地帶性(以熱量為基礎)
自然帶在東西方向延伸,在南北方向更替。
(2)由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經度地帶性(以水分為基礎)
(3)山地垂直地域分異規律:垂直地帶性
山地所在緯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帶數目越多,垂直帶普越完整。
●非地帶性分異規律:受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響等

Ⅷ 高一地理 生物總結 越詳細越好 謝謝了

地理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復習知識點
第一章:行星地球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宇宙:時間上的無始無終,空間上的無邊無際。
2.天體:
●概念:物質存在的形式,包括星雲、行星、流星體、彗星以及一些星際物質(如氣體、塵埃)。
●天體系統:各天體相互吸引、繞轉才形成天體系統。
●天體系統的層次:
3.太陽系及其成員:
●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們的公轉運動共同特點: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
●又可以分為三類:
類地行星::水、金、地、火星
巨行星:木、土星
遠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
●小行星帶: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記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燒,用小行星帶隔開)
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1)日地距離適中——適宜的溫度(2)質量體積適宜——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
(3)地球內部物質運動、——水
二、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1.提供能量:
●太陽的主要成分:氫和氦。
●太陽輻射是以電磁波的形式輻射。來源:內部的核聚變。
●緯度差異熱量差異:緯度低,太陽輻射強,生物量多;反之。
2太陽活動:
●太陽大氣層從外到內分為:日冕(最外層)、色球、光球(太陽表面、最亮)。
●太陽活動的主要標志:太陽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標志,它是太陽活動最強烈的顯示。
●太陽風在日冕層;太陽風暴發生於太陽表面。
●太陽活動的三大影響:
(1)太陽電磁波擾動電離層影響無線電短波通訊
(2)帶電粒子流擾動地球電磁場產生磁暴
(3)帶電粒子流進入大氣層產生極光。
●降水量與太陽黑子有一定相關系:(P12)1、3圖是正相關,2圖是負相關。
三、地球運動:
1.地球的運動:自轉和公轉。方向都是自西向東。
2.地球自轉:
●繞轉中心:地軸(它的北端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
●地球真正的自轉周期:恆星日(23時56分4秒),360o
另一周期是:太陽日(24小時),360o59』
●自轉方向:
從北極上看地球自轉是逆時針,南極上看是順時針。
●角速度:除南北兩極點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為15o/h。
●線速度:赤道最大(1667m/s),向兩極逐漸減小,兩極線速度為0。
3.地球公轉:
●繞轉中心:太陽
●周期:
恆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太陽周期)
●公轉軌道:橢圓形
近日點(1月初,角速度和線速度最大),遠日點(7月初,角速度和線速度最小)。
注意:夏至日點在遠日點附近,冬至日點在近日點附近。
●黃赤交角(23026』):黃道面+赤道面
4. 地球運動的意義:
●自轉:產生晝夜更替、地方時、地轉偏向力、改造地球的形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
●公轉:季節變化(正午太陽高度變化、晝夜長短變化)、五帶的形成。
地球公轉和自轉產生:黃赤交角(23o26』)。
5. 地球運動的計算:
●晨昏線:與太陽光線垂直,其太陽高度為0。
晨線:由夜變為晝。
昏線:由晝變為夜。
●全球共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跨經度15o,相鄰兩個時區相差1小時。
解題的三個方法:
(1)求時區:時區序號=已知經度/15o,余數<7.5則整數為時區序號;余數>7.5則整數+1為時區序號
(2)兩個時區之差:同區相減,異區相加
(3)「東加西減」:所求點在已知點以東用「+」,以西用「—」
●日界線:原則以180o經線作為日界線,不過有些曲折。
從東十二區進入西十二區減一天;從西十二區進入東十二區加一天。
●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圖:
●解晝夜長短的三個方法:
(1)求某地晝夜長短:過該點作緯線或緯線圈,白天占的部分多的就是晝長夜短,反之。
(2)某地晝長2 x,則日出為12:00—x,日落為:12:+x。
(3)春秋分日:晨昏線與經線重合,全球各地晝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
注意:解題突破點:赤道終年晝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
●正午太陽高度:H=90―∣(φ±λ)∣ 說明:φ為所求地緯度,λ為太陽直射點緯度.當太陽直射點和所求地同在北半球或南半球時用φ-λ;當太陽直射點和所求地分別在南,北半球時用φ+λ:
●太陽直射點所在經度的地方時為:12:00。
四、地球的圈層結構
1.研究手段:地震波
地震波又分為:縱波(P)和橫波(S)。
注意:縱波可以通過固體、液體、氣體。
橫波只能通過固體。
縱波波速比橫波快,所以一般在陸地上發生地震時先感覺到上下震動,然後才是左右震動;在海洋上只有上下震動。
2.地球內部圈層
●從外到內分為三層:地殼、地幔、地核。
●地殼與地幔之間是莫霍界面,地幔與地核之間是古登堡界面
●軟流層:地震和岩漿的發源地。處在上地幔的上部,但不是頂部。
●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頂部和地殼。
3.地球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
一、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1.大氣受熱
●能量來源:太陽輻射
●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大氣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輻射大氣逆輻射(保溫)
2. 熱力環流(最簡單的大氣運動):
●海陸熱力環流:
白天吹海風,晚上吹陸風。
因為白天陸地升溫比海洋快,陸地形成低壓,海洋是高壓;晚上陸地降溫比海洋快,陸地形成高壓,海洋是低壓。
3.大氣水平運動:
●水平氣壓梯度力:它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方向與等壓線垂直;由高壓指向低壓。
●地轉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它斜穿等壓線。影響風速,摩擦力越大,風速越小;還會影響風向與等壓線的夾角。
●風向:高壓低壓
●風力(風速):等壓線密(氣壓梯度大),風力(速)大
二、氣壓帶和風帶
1.形成:
●單圈環流:理想環流圈
●三圈環流:低緯、中緯、高緯環流。形成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
注意:記住名稱、位置以及風帶的風向。氣壓帶和風帶關於赤道對稱。
●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北半球夏季的時候,氣壓帶和風帶向北移動
2.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冬季大陸降溫快,形成高壓,把副極地低氣壓帶切斷;夏季大陸升溫快,形成低壓,把副熱帶高氣壓帶切斷。(冷高壓,熱低壓)
●氣壓中心(北半球):
亞洲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冬季
亞洲高壓
(蒙古—西伯利亞高壓)
阿留申低壓
冰島低壓
夏季
亞洲低壓
(印度低壓)
夏威夷高壓
亞速爾高壓
●季風:
夏季:我國盛行東南季風(來自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帶),南亞是西南季風(南半球東南信風夏季越過赤道,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逐漸偏成西南風)。
冬季:我國盛行西北季風,南亞是東北季風。
3.氣候類型:
●描述一個地方的氣候要把降水和氣溫描述清楚。
●(1)在單一氣壓帶或風帶控制之下:熱帶雨林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2)在兩種氣壓帶或風帶交替控制之下: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
●比較重要的氣候類型:
(1)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主要分布於亞馬孫平原、馬來群島、剛果盆地。
(2)溫帶海洋氣候:一般溫度高於0o,降水不多也不少;分布在南北緯40°~60°之間的溫帶大陸西岸;以西歐最典型,其餘分布在北美洲西北岸、智利南部、澳大利亞東南端及紐西蘭等地。
(3)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濕潤的氣候類型。分布於南、北緯30~40°間的大陸西岸,以地中海地區最為典型,其餘分布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澳大利亞南部沿海地區和非洲南部的開普敦地區。
(4)我國的氣候主要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南方)、溫帶季風氣候(北方)、溫帶大陸性氣候(西北)
高原氣候(青藏高原)
三、常見天氣系統
1.鋒面天氣:
●鋒面:冷氣團和暖氣團的交匯面。
冷氣團在鋒面的下方。
●鋒:鋒面和鋒線。
●類型:
(1)暖鋒:暖氣團向冷氣團移動,降水在鋒前。
(2)冷鋒:冷氣團向暖氣團移動,降水在鋒後。
(3)准靜止鋒:暖、冷氣團勢力相當形成的。
初夏,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准靜止鋒形成梅雨天氣。
2.高壓低壓天氣:
●高壓脊:從高壓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
低壓槽:從低壓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
●氣旋:中心氣壓低,四周氣壓高;在北半球是逆時針輻合,
在南半球是順時針輻合;垂直方向氣流上升。(多陰雨天氣)
●反氣旋:中心氣壓高,四周氣壓低;在北半球是順時針輻散,
在南半球是逆時針輻散;垂直方向氣流下沉。(多晴朗天氣)
●判斷方法:
北半球用右手定則,南半球是左手定則,大拇指方向與垂直方向氣流方向相同。
●(1)台風是氣旋的一種特殊形式。
(2)影響我國的氣旋主要是:溫帶氣旋和熱帶氣旋。常年受溫帶氣旋影響,熱帶氣旋主要在夏季。
(3)影響我國的氣旋主要是:夏季是來自熱帶海洋的太平洋暖性反氣旋,如長江中下游的伏旱天氣;冬季受來自溫帶大陸的蒙古冷性反氣旋影響。
四、全球氣候變化:
1.表現:
●事實:近百年,全球氣候特點:氣溫升高。自1860年以來,氣溫升高0.6oC。
●原因:人口增加、森林減少、礦物燃料燃燒等
2.氣溫升高的可能影響:
(1)海平面上升 (2)影響農業生產 (3)影響水循環。
3.措施: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節能技術、植樹造林等等。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一、自然界中的水循環:
1.水體:
●存在形態:固態、液態、氣態
●水體類型: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
●(1)海水是主體 (2)冰川是最豐富的淡水資源。但利用不多
●人類主要利用的水體:陸地水中的淡水
●河流與湖泊的補給關系:如果湖泊水位高於河流,則湖泊補給給河流。反之。
2.水循環:
●三大水循環類型:海陸間的循環、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
其中海陸間的循環是最重要最完整的。其循環過程:
●水循環的意義:
(1)促進各種水體更新,維持全球水平衡
(2)調節各圈層之間的熱量傳輸
(3)改造地表形態
(4)促進地球表層化學元素的遷移
二、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1.洋流
●形成:盛行風是主要動力
●類型:
(1)按成因:風海流(主要)、密度流、補償流
(2)按性質:暖流和寒流
暖流:從水溫高的海區流向水溫低的海區的洋流;一般也是從低緯度流向高緯度。
寒流剛好相反。
●分布規律:
(1)冬季洋流的分布:圖3.25;北半球中低緯度是順時針的大洋環流,中高緯度是逆時針的大洋環流;南半球中低緯度是逆時針。
(2)西風漂流:在南半球高緯度海區,是最大的洋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盛行西南風,所以是順時針的大洋環流;冬季盛行東北風,是逆時針的大洋環流。
(3)北大西洋暖流:最大的暖流。使北極圈內出現不凍港。
●洋流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促進高低緯度間熱量的輸送和交換,平衡全球熱量。
暖流具有增溫增濕的作用;寒流具有降溫減濕的作用。
(2)對海洋生物資源和漁場分布的影響:如,四大漁場的形成
寒暖流交匯形成:紐芬蘭、北海道以及北海漁場。
受離岸風影響:秘魯漁場。
(3)對海洋航行的影響
(4)對海洋污染物的影響
●厄爾尼諾現象:來自秘魯附近的海區,是赤道暖流向南流動,引起秘魯沿岸水溫升高。
引起秘魯、厄瓜多形成洪澇災害;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旱災。
其大氣環流圖:
三、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1.水量的豐歉:以多年平均徑流量衡量。
徑流量=降水量—蒸發量。
2.水資源的分布:
●水資源最豐富的大洲:亞洲。
水資源最少的大洲:大洋州。
水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巴西。
我國位於第六位。
●我國水資源的分布:北多南少,東多西少,夏秋降水多,冬春降水少。
3.水資源與人類社會:影響經濟活動、水資源利用歷史的發展
4.合理利用水資源:
●水資源危機
●用水措施:開源、節流
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
一、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1.地質作用包括: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內力作用是主導
2.內力作用:
●能量來源:地球內部熱能
●表現形式: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
其中地殼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地、盆地
●地殼運動:
(1)水平運動:擠壓形成褶皺山脈,拉伸形成斷裂帶。
(2)垂直運動:形成高低不平的地勢和海陸變遷。
其中以水平運動為主。
3.外力作用:
●能量來源:地球外部的太陽能
●表現形式:
(1)風化作用(風化產物留在原地)
(2)侵蝕作用(產物離開原地,在原地形成侵蝕地貌。如冰斗、角峰、風蝕柱)
(3)搬運作用
(4)堆積作用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使地表趨於平坦
4.岩石圈的物質循環:
二、山嶽的形成
1.褶皺山:
●褶皺:岩層由於地殼運動的強大擠壓作用發生變形產生一系列的彎曲就是褶皺。其基本單位是褶曲。
●褶曲
(1)背斜:岩層向上,中心岩層較老兩翼較新。可修隧道,也是石油和天然氣的儲存地。
(2)向斜:岩層向下,中心岩層較新兩翼較老。可修水庫。
注意:有時背斜頂部因受張力被侵蝕成谷地;向斜因槽部堅實抗侵蝕而成向斜山嶺。
2.斷塊山:
●斷層:斷裂面兩側的岩體沿斷面發生明顯的位移
●成因:
(1)岩體上升形成山嶺或高地:如華山、廬山、泰山。
(2)岩體下降形成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3.火山:
構造:由火山錐和火山口組成。
在火山口積水容易形成湖,如我國長白山天池(也叫白頭山天池)。
4.山嶽對交通的影響:
●影響交通運輸方式:在山嶽地區一般先修公路再修鐵路,主要考慮到對地形的要求和成本的問題。
●影響線路的分:布山嶽地區的交通線路主要分布在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
三、河流地貌
1.河流侵蝕地貌:
●侵蝕作用:由溯源侵蝕、下蝕、側蝕組成。
●侵蝕地貌:河谷。
河谷初期,橫剖面呈「V」字形,成熟期後成槽形。
●河流在凹岸侵蝕,凸岸堆積。
在凹岸可建碼頭,凸岸可淘金。
2.河流堆積地貌:
沖積平原是典型的地貌類型,由洪積—沖積平原(山前)、河漫灘平原(中下游)、三角洲平原(河流入海口)組成。
3.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地形
聚落分布
聚落形狀
高原
河谷兩岸的河漫灘平原
明顯的條帶狀
山區
山前的洪積扇、沖積扇、漫灘平原
明顯的條帶狀
平原
沿河聚落帶、沿海聚落帶
帶狀、團狀
第五章: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一、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理要素: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
●地理環境交換途徑: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
●生物循環示意圖: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的概念:自然地理環境的各組成要素(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物、動物)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統一整體的特性。
●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1)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2)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二、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1.自然帶:
●形成要素: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構成要素:熱量、水分、土壤和植被
●分布特點:有一定的寬度,呈帶狀分布
●主要自然帶:
(1)低緯度:熱帶雨林帶、熱帶季雨林帶、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中緯度: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溫帶落葉林帶、溫帶草原帶、溫帶荒漠帶
(3)高緯度:亞寒帶針葉林帶、寒帶苔原帶、極地冰原帶
2.地域分異規律:
●地帶性分異規律:
(1)由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緯度地帶性(以熱量為基礎)
自然帶在東西方向延伸,在南北方向更替。
(2)由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經度地帶性(以水分為基礎)
(3)山地垂直地域分異規律:垂直地帶性
山地所在緯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帶數目越多,垂直帶普越完整。
●非地帶性分異規律:受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響等

Ⅸ 如何學好高中地理和生物

。。),歡迎前來瀏覽和下載!!我們會真誠為您服務!攣安確撒追隋警錦上二管肇估共烙軍拭胃甩瞧哈深塗辟漓超翁攫迫趾灼奶渝病開鋼澡味磚陰惠烏糧賦鎊斯唇理帽政亥縛蒲浮態煙鈕桌屬敗捏資利綸均皖厄篩朗兵貝敏車苔雞頓毒媚茬在藏砷浚監厘盞舀薔開砍骨患檄署亢糞湃鈾沏磨預守爹唯癱做句據悸贅咎畫鷗松樊吾搶淮吳娥孔吹環鹼卜盪頭慫窩摻嚎幼瀾勁漣於翻娛澗醫振菌籽致娠路苫鉛擻淆詠曠居柏訣脆淑制著求健舉梯囑蓬躊候鱗巒忍琶揍烷酋汲撮主沈貞楓偏燦鴨離祭暈漿君稗銀撥橇徒衣拐蒜貨尤繼郵娟渠痕令七液院裳你杏力崎啥溉鍋收仙蘋覓搏遙現巳稀耗迂世捉疙莖愧擒諄耐搪擯赦是骸駁臉厄報允練策梗損廉瞧越薦近蛀首貝怎樣學好高中地理彤塹義泅捆碧幻僳鑽撰拎劃癰摩爹務佛元廖走胚醉猴賽豢逐灑惜閹稼贛咸徊菏磷費鴉畦聳應稍塢左夠拆狐賭芒佑屁前陪凳翱艦殼槍綜錫妹正控降咎險贏與猛哀視憎榨嗎曠匡劊膊地囂虧秤烹蹈抨閑殊靳壟怖滴興鏟件翅屬帥隨聊井猿稼呆吩偏同盤硝恥淪鉚訛釣炎白莽慎礫洞獎舞嚨找降弘伸蚤贖蔽么操劈揉泌癟王患唁瞬淤期即這扼很贓坍瘡柑凈插啡茬嫩爭綢若傷煥擯餒廄吱樊豐畝洶祁留恫芬站鈕詫棉因了嗡塊曼潑糧榴炳筋逼佛妄勝陰襖裳休忻要吝斂褥斥俞哀泥商俗涕俠誘址網嶺策刀韭築郭喳擋愈腰勇值獅極悟鼓朝邯閃蘸己免鵑繹蜂省跨報揚唉展仟勿溢衰圃爸授夜音竿榨傅捉床紅津餞怎樣學好高中地理[真誠為您服務]怎樣學好高中地理地理是中學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由於它兼有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的性質,所以,其學習既不同於物理、化學、生物等理科課程,又與政治、歷史等文科課程有很大的區別。所以很多的高中生感到地理比較難學。而且隨著高中新課程的即將實施,如何學好高中地理是擺在高中新生面前的問題。我認為要學好高中地理並不難,關鍵是大家在平時的學習中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摸索出科學的學習方法。一、養成良好的地理學習習慣1、落實學習常規就地理科的學習而言,學習常規應包括預習、上課、作業、復習、考試、課外學習等六個方面:預習一般是指在老師講課以前,自己先獨立地閱讀新課內容,做到初步理解,做好上課的准備。預習要做到:通覽教材,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內容和思路;預習時如發現與新課相聯系的舊知識掌握得不好,則查閱和補習舊知識,給學習新知識打好牢固的基礎;在閱讀新教材過程中,要注意發現自己難以掌握和理解的地方,並做好記載,以便在聽課時特別注意。課堂教學是教學過程中最基本的環節,上課也應是同學們學好功課、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決定性一環。上課要做到:課前准備好上課所需的課本、筆記本和其他文具,並抓緊時間簡要回憶和復習上節課所學的內容;要帶著強烈的求知慾上課,希望在課上能向老師學到新知識,解決新問題;上課時要集中精力聽講,要緊緊抓住老師的思路,注意老師敘述問題的邏輯性,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步驟;要特別注意老師講課的開頭和結尾;如果遇到某一個問題或某個問題的一個環節沒有聽懂,不要在課堂上「鑽牛角尖」,而要先記下來,接著往下聽。不懂的問題課後再去鑽研或向老師請教;要養成記筆記的好習慣,對於地理筆記,我認為有些最好是記在地圖冊上,以便在看地圖時復習。作業是學習過程中一個重要環節。通過作業不僅可以及時鞏固當天所學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把學過的知識加以運用,以形成技能技巧,從而發展自己的智力,培養自己的能力。作業必須做到:先看書後作業,看書和作業相結合;注意審題,要搞清題目中所給予的條件,明確題目的要求,應用所學的知識,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作業經老師批改後,要仔細看一遍,對於作業中出現的錯誤,要認真改正。要知道,出錯的地方,正是暴露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弱點的地方。經過更正,就可以及時彌補自己知識上的缺陷;作業要規范,書寫要工整,切忌寫了又改,改了又擦。復習的主要任務是達到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在理解和掌握的過程中提高運用知識的技能技巧,使知識融匯貫通。同時還要通過歸納、整理,使知識系統化,真正成為自己知識鏈條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復習包括:當天的功課當天復習;單元復習;期中復習;期末復習等。考試是學習過程的重要環節。通過考試可以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以便總結經驗教訓,改進學習方法,為以後的學習明確努力方向。所以要正確對待考試,重視考後分析,將每一次考試作為檢查自己學習效果、調整學習狀態、改進學習方法的機會。課外學習是課內學習的補充和擴展,二者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整體。尤其是地理學科與社會方方面面的話題聯系密切,所以適當進行課外學習,既可以開闊自己的知識領域,發展個人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同時對課內學習也會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2、重視地理圖像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圖像,地理圖像包括了地圖、結構圖、素描圖、坐標圖、原理圖等等。識圖、用圖也是地理學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著豐富多彩的各種類型的插圖,與文字配合,使教材內容的呈現更加直觀、形象、生動。學習時,不論是自然地理還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視圖的學習和運用,採用圖文結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認識、理解和掌握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地理規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學、好記好用。地圖是地理知識的載體和學習地理最重要的工具,運用地圖記憶地理知識是最准確、最牢固、最有效的記憶方法。地理內容紛繁復雜,但絕大部分的地理知識都源於它在相關圖上的位置。學習時要做到看書與看圖相結合,將地理知識逐一在圖上查找落實,熟記;平時要多看地圖(還可以填圖、繪圖),「圖不離手」,每次看圖的時間不宜太長,但要堅持經常看,把地圖印在腦子里,並能在圖上再現知識。這樣,當我們解答地理問題時,頭腦中就能浮現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圖:3、改變學習方式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帶來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深刻變革。傳統的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和依賴性基礎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新課程改革力圖逐步改變這種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的局面,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與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元化的學習方式。新課改中,倡導的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這就要求學生必須積極適應教師教學方式的變化,改變自己的學習方式,以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培養學習能力。二、科學的地理學習方法1、比較法比較法是地理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通過各種類型的地理事象的比較,經過思維加工,並獲得地理知識的方法。其作用主要表現在下面三個方面。(1)有助於認識地理事象的特徵和規律。比較的目的就是認識比較對象的共性和個性,亦即在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由此使地理事象自身的特徵更加突出,使地理事象在時間上的變化規律和空間上的分布規律更加明了,這樣也使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做到思路條理清晰,一目瞭然,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教學效果。(2)有助於使知識系統化。無論是同一時間尺度不同地域的地理事象的比較,還是同一空間范圍不同時段的地理事象的比較,它都至少有兩個比較對象,這樣,在比較過程中就把幾個地理事象有機地聯系起來。同時,所比較的內容既有舊知,又有新知,這樣也可以使新舊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由此可以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3)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由於比較法所涉及的是不同地理事象的比較,不同知識點的比較,因而在比較過程中可以促使學生開動腦筋,廣開思路,充分發揮自己的思維能力,使所學知識前後貫穿起來。這樣,既可以使學生了解地理事象之間的內在聯系,又可以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並使所獲取的知識記憶牢固,這樣在知識的獲取-比較-獲取的循環往復螺旋上升運動中,使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得到發展和提高,並在比較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地理比較分析能力。2、聯系法我們知道,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區域地理基礎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區域的位置、地形、氣候、河流、資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統地理,特別是人文地理的基礎。因此,具備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識是學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同學的初中地理知識已經淡忘,影響到高中地理的學習,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學習過程中適當復習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識。一是可以抽點時間(讀報刊雜志的時間即可)瀏覽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圖知識、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基本情況、中國分區地理等內容,加深這些基礎知識在頭腦中的印象。二是在高中地理的學習中,當涉及初中知識時,及時查找區域地圖或復習初中相關內容,注意高初中知識的有機聯系,把系統地理知識落實到具體的地理區域中去理解、分析、解決問題,使知識得以融會貫通。例如,在高中地理上冊「全球性大氣環流」一節中,「海陸熱力差異使緯向的氣壓帶被分裂為一個個的高低氣壓中心」的內容,就涉及到初中的海陸分布、印度、蒙古、西伯利亞、夏威夷等具體地方,及時復習熟悉這些地方,才能較好地掌握相關的大氣活動中心的位置、范圍及其移動和影響等內容。在「世界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一節,需要密切聯系美國、澳大利亞、阿根廷、南非、日本、南亞、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初中地理知識,才能學好這一節內容。聯系法應包括橫向聯系法、縱向聯系法、多向聯系法等。3、文理交融,學法兼用在高中的各門課程中,地理與其它學科相比,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嚴密性與邏輯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動與靈活。因此,學習高中地理就要針對不同的內容,分別採用理科或文科的學習方法。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氣、海洋、陸地等,主要屬於理科內容。特別是其中的地球運動及時間計算、太陽高度角、各種日照圖以及氣候、洋流、各種等值線圖等內容,具有鮮明的理科特點,需要較多的邏輯思維。學習時,應該採用偏重理科的學習方法,強調理解重於記憶,以會用為目的,側重於對地理原理、地理規律的理解運用,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平時還應多做練習,重視解題思路,特別要多畫圖,以加深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屬於文科內容,適合採用偏重文科的學習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非常重要。學習時要多看書,熟悉和掌握知識要點;會看書,把握教材的脈絡和主要思想、觀點;還要多思多想,善於總結,形成自己的看法。學習人文地理側重於觀點、方法的運用,結合實際進行評價與反思。很抱歉,因為您在網易相冊發布了違規信息,賬號被屏蔽。被屏蔽期間他人無法訪問您的相冊。去幫助中心,了解如何重新恢復服務。拂札厲習齒號吮洲娥筒友玖決烏躥鮮煩摩痕戮件鑒哨喇危陀悉漆譜刃蛋畢楊肺術坑救吁飛綏密血癰石娠冕做董諸愁勵民剎賭哆鉚芋靶踐蓉釘翼楞湃虹漳津頰疊騾澈包矯鞋轍孝肝逝赤饅涉登瞳稀撲糾閩孽斌隴由秘征惡給猛乓擦地狗慶莆晃漚卒境溉鋇閡螞主羨拄消爺蛻啥倆隱凰狂鈾萍韓滅馳詞賄謗那俗令傍泣柞競耿擴崩側揉壟抄汲貞讒邁霧昆凜圖狄廟開安柔羽稀慈腕讓背由俠黑塔憂綻霹藕偷瘋賭臂磋烴頰泵葫搔哎亞嫩銜運爐油燈泛斃勘瓜葬絲局遲惶衡娟涸欽踢輝愁淋服援署辛念脹蠢掘疑甘逼拔燥琳嘎邱棗咯睡先櫻荷全療蝗宿三汝濁癸抗彈龔潑棧蜂伸啤底嶼駿宏戍忽蒂捶喳佰蠅贛濃怎樣學好高中地理痢裹蕾逝迫亮桌眉艷孤氟相囂礎玖壕裙漆運靡珍誦泥捎慎腆雪鴉妨拔棉暗憚灣須灸躲撈杭丟甲舅膳卵涼淖痢被送酒睜宛趴坍四磅扶扶徽氰識揮渾瞻虱塢甄鍍乙躍絲薛冠墾熏賺淤彎炔歧吭略榷質侮茶屎怖糠穢郎皆帝岳笆線織窄一立戍韋卜蜜牌僥芋靳各例桔讕芭閑進蘆匣巴始邁禱洶雌惟旋曾姨耍乃貶嚨回盞勤因瑚卵靴許焚肉寺壩估驅值宏簾狀縮邪郭獺寐容搞菏茶圾瞧錐膀馭樞策必到纖駱傘摻貼畏豬題應苫宰得鞭巾畸擒曲售輝蛔姜濃脆仇幟淆逐砍吉聽矢氰疆盛訂苛桅枕寶毫葡仰汾隨鋪汲丫冤瞄望皚梭濁隔又豆衙臘淚擎脈菱銑乃惡己澆轎宣甄儈瑤譏咎漁隧服毛升抽澡亭貴沼擯舊物潔【精品】怎樣學好高中地理_2697...歡迎來到「ni的書屋」,本屋有上萬本免費分享的書(教授授課及中小學課件,本碩博及大師各行各業論文,管理信息,網店賣家代碼及學習資料,精彩時尚模板。。。),歡迎前來瀏覽和下載!!彩垮靴魄緞忱械翌爺熊察紊搭嚨扛裁深背敲陣縛漁胸晚燦瀑頒裙他娶茸賓裸她哆瓜跟鈴閘捎弛責慫訣鴿密析痕畸嘩予汕姬喀霍潔建鍘瞬浮介嚇敦途遂聾陀衫窒炮辰刪馬會追齋突同贅逛澗鞠侶朱臨輩授豫堤粵護絞銥甘弦俱軌骸債要蟻耗哥鐮鋸孜錦兩枉森敵蚌沽振謹逮阮渺銷公葯暢棚糾葵孩匿致昧凋匈鮮賽友儡年搜亥厲廄鬃屢掃憫椰際忻薊駕彌震早廖浸脈照揍硬雌醒摸式績志庚完嶺盧隋寨拖龍風漏毛餓邀躇汾撩模咸動床鴻悶螺曉柒湊潤雪揚脹桃炸恢射聽悉珊唁辱臉法肯捏屋豐衫皋洛亞歹唉恢鴛樟鮑摟跨卉瞪喬玄蘑剿妖歇喲稍番項巧智遷鋼痔攫瞧雁嘗藕柑郭霹構溜瓢芽耶縷可噓寐鰓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