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章節
『壹』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的知識總結
地理其實很簡單,多看圖就可以了,一切題目源於課本
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 太陽 地軸
方向 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周期 恆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 恆星日(23時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時15º(兩極除外)
線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 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 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 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 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隨緯度的變化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最大值 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的變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
四: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於俯視圖,判斷依據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º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º26』
(3)確定地方時 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º,時間相差1小時,每1º相差4分鍾,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 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區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º-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後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系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范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七: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度相差4分鍾來算.
第三步:然後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於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
『貳』 求高一地理前兩章重點歸納
第一單元 宇宙環境
一、考試內容分析: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在不斷深化
宇宙是物質的、運動的
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天體(會舉例:恆星等;還有星際空間的氣體和塵埃)
天體之間相互吸引和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天體系統的層次: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
河外星系--總星系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陽系圖:九大行星按結構特徵的分類及各自的成員(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帶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體:太陽(質量最大)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環境的原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幹擾;太陽光照穩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適宜的日地距;適宜的體積與質量
太陽的能量來源及其對地球的重大的影響
來源:太陽中心的核聚變
影響:是自然界水、大氣、生物循環的主要動力;生產和生活的能量(太陽能和化石燃料)
太陽黑子和耀斑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大氣分層 太陽活動類型 太陽活動比較 對地球影響
光球層 黑子 多少和大小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 對氣候:降水與黑子數的相關性干擾電離層,影響短波通訊干擾地球磁場,引起磁暴
色球層 耀斑 最強烈的太陽活動顯示;但兩者常相伴出現,活動周期為11年
地球自轉的方向及周期
自轉方向:自東向西;北極逆時針;南極順時針
周期:1個恆星日
晝夜更替和地方時產生的原因--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之一、二
晝夜更替
晨昏線的含義、位置
太陽高度的概念: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陽高度?晨昏線上的太陽高度=0
晝夜更替的周期及意義:1個太陽日(24小時)
不同經度地方時不同
自西向東自轉:地方時東早西晚;每15經度地方時差1小時
地轉偏向力對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影響--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處不偏
影響:風向;洋流;河流兩岸沖刷和泥沙堆積狀況
地球公轉的方向、軌道、周期、黃赤交角
公轉方向:同自轉相同
公轉軌道:近似正圓的橢圓;近日點和遠日點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個恆星年
速度的變化:近日點最快;遠日點最慢
黃赤交角(體現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重視黃赤交角的立體圖和平面圖:
理解圖上重要的點、線、面、角及其關系,並要求會畫、會描述
地軸、晨昏線、赤道面、黃道面、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太陽直射光線(點)
黃赤交角與地軸的軌道傾角的關系
黃赤交角的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地表位置的移動--地表太陽輻射量的時間分配變化
明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及周期:--以1回歸年為周期,在南北回歸
線間往返移動(線上有一次直射;線間有兩次直射)
黃赤交角的變化會導致五帶范圍的什麼變化?
「二分二至圖」
地球位置及相應的日期和節氣、公轉方向、地軸指向、近遠日點的大致位置、公轉速度的變化
10、四季與五帶的形成
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周年變化:
同日不同緯度的分布規律:由直射點所在緯線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緯度不同季節的變化:近大遠小(6月22日前後?12月22日前後?)
晝夜長短的周年變化:
直射點所在半球晝長於夜,緯度越高晝越長
直射點移向的半球晝漸長
6月22日前後,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內有極晝
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及以內有極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晝夜平分
赤道?--全年晝夜平分
四季的劃分:(中緯度明顯)
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太陽最高、白晝最長的時間為天文夏季
太陽最低、白晝最短的時間為天文冬季
春秋是其中的過渡
三種四季;24節氣
五帶的劃分:
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緯度分布狀況--太陽輻射量由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五帶形成
五帶界線及各自現象;五帶是氣候劃分和自然帶劃分的基礎
11、宇宙探測的意義和現狀
了解地球的宇宙環境;開發宇宙資源(空間資源及特點、太陽能資源、礦產資源)
二、考題分析
本單元內容在會考100分中約佔10%;
會考綜合題中第一題出自本單元;
1、請參照《會考說明》中試題舉例進行練習:
附錄一的題型示例P10的三、1;附錄二P29的第Ⅱ卷中的1、附錄三P53的第Ⅱ卷中的1
2、關於本單元綜合題要掌握的基本點:
會畫晨昏線、夜半球、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黃道面、赤道面
自轉和公轉方向
日期及節氣
該日直射點的位置、該日全球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分布規律
圖中各點的正午太陽高度狀況
圖中各點的晝夜長短狀況及今後的變化
圖中各點晝長的比較、極圈和赤道的晝長是多少小時
公轉速度的變化
能聯系的知識點:
北京何日早上6點升旗?(B、D)
北京人影漸長是哪一階段?(從A到C)
當地球運行到A點(或C點)時:
地中海地區的氣候特點是?(乾熱--夏季/曖濕--冬季)因為受(副高/西風)控制
非洲北部的熱帶草原呈現(一片蔥綠/一片枯黃)景觀,因為受(赤道低壓/信風)控制
北京此時的氣候特點是(高溫多雨/寒冷乾燥),主要因為(東南季風/西北季風)的影響
亞歐大陸上(亞洲低壓/亞洲高壓)勢力強盛
東亞刮(東南風/西北風),原因是(海陸熱力差)
南亞刮(西南風/東北風),原因是(東南季風北移過赤道右偏成西南季風或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冬季刮東北風的原因是海陸熱力差)
北印度洋環流呈(順時針-海水東流-因為刮西南風/逆時針-海水向西流-因為刮東北風)
當地球公轉到(A/C)點時,長江口附近海域的鹽度最(低/高)
當地球運行到D到A的過程中:珠江、長江處於汛期(因為雨季雨水補給)
從A到B的過程中:黃河(雨季到來)、塔里木河處於汛期(夏季冰川融水最多)
第二單元 大氣環境
一、考試內容分析
1、大氣的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體雜質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層大氣組成:穩定比例的干潔空氣(氧氮為主)、含量不穩定的水汽、固體雜質
氮--生物體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動必需的物質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溫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護傘,吸收紫外線
水汽和固體雜質--成雲致雨;雜質:凝結核
2、大氣的垂直分層及各層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大氣分層 氣溫隨高度變化 氣流狀況 其它特徵 與人類關系
對流層 越高越低 對流 佔3/4大氣質量;水汽和塵埃;各緯度層高不一致 天氣現象
平流層 越高越高 平流 高空飛行;存在臭氧層
高層大氣 存在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太陽活動干擾短波通訊
3、大氣的受熱過程
(1)根本能量源:太陽輻射(各類輻射的波長范圍及太陽輻射的性質--短波輻射)
(2)大氣的受熱過程(大氣的熱力作用)--太陽曬熱大地,大地烤熱大氣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三種形式及各自現象(用實例說明)
影響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陽高度角(各緯度削弱不同)
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了解地面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大氣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
保溫作用的過程:大氣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大氣逆輻射將熱量還給地面 (圖示及實例說明--如霜凍出現時間;日溫差大小的比較)
保溫作用的意義:減少氣溫的日較差;保證地球適宜溫度;維持全球熱量平衡
4、大氣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的成因
(1)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冷熱不均(各緯度之間;海陸之間)
(2)大氣運動形式:
最簡單形式:熱力環流(圖示及說明);舉例:城郊風;海陸風;季風主要原因
熱力環流分解:冷熱不均引起大氣垂直運動
水平氣壓差
水平氣流由高壓流向低壓
大氣水平運動(風):
形成風的根本原因:冷熱不均
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水平壓差(或水平氣壓梯度力)
影響風的三個力: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風向的決定:1力風(理論風)--垂直於等壓線,高壓指向低壓.2力風(高空風)--平行於等壓線,北右偏,南左偏.3力風(實際地表風)--斜穿等壓線,北右偏,南左偏
注意北半球實際地表氣壓場中的某點風向的畫法
5、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
(1)無自轉,地表均勻--單圈環流(熱力環流)
(2)自轉,地表均勻--三圈環流
(3)三圈環流的組成:0-30低緯環流;30-60中緯環流;60-90高緯環流
地表形成7壓6風:緯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帶狀)
各氣壓帶的干濕狀況(低壓濕;高壓干)
各風帶的風向及干濕狀況(信風一般較干;西風較濕)
極鋒:60度附近,由盛行西風和極地東風相遇形成
氣壓帶和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季節性南北移動而移動
(4)海陸分布對氣壓帶和風帶的影響:實際地表狀況(塊狀)
最重要的影響:海陸熱力差
表現(大氣活動中心):
北半球7月(夏季):亞歐大陸-亞洲低壓;太平洋上高壓
北半球1月(冬季):亞歐大陸-亞洲高壓;太平洋上低壓
(5)季風環流(重視圖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氣環流的組成部分;東亞季風最典型
季風的成因:
主因--海陸熱力差(可解釋東亞的冬夏季風;南亞的冬季風)
南亞夏季風的成因--南半球東南信風北移過赤道右偏成西南風 (或概括說: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季風的影響:季風的共性特點:雨熱同期;降水量季節變化大,易有旱澇災
東亞的兩種季風氣候及各自分布區(以秦淮一線為界);各自氣候特點
--溫帶季風氣候:秦淮以北季風區;冬乾冷;夏濕熱
--亞熱帶季風氣候:秦淮以南季風區;冬溫和少雨;夏濕熱
--東亞兩種季風氣候的冬夏季風風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風區城市工業布局中大氣污染企業的分布南亞的熱帶季風氣候:
--全年高溫,旱季(東北季風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風控制)交替季風區是世界上水稻種植業主要分布地區
--東亞、南亞和東南亞的季風氣候區和東南亞的熱帶雨林氣候區
6、大氣環流與水熱輸送的關系--是對大氣環流作用的總結
(1)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促進了高低緯度之間、海陸之間的熱量與水汽的交換;
調整了全球的水熱分布;
是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幾類重要氣候的成因:
地中海氣候:
南北緯30-40之間大陸西岸;冬受西風控制,暖濕;夏受副高控制,乾熱
熱帶草原氣候:
南北緯10-20度之間;全年高溫,雨季受赤道低壓控制,乾季受信風控制
溫帶海洋性氣候:
南北緯40-60之間大陸西岸;全年受西風控制,氣候暖濕
熱帶雨林氣候:
赤道附近;全年濕熱,終年受赤道低壓控制
三種季風氣候:(見以上分析)
7、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鋒面系統
鋒面類別 圖示 符號表示 過境前天氣 過境時天氣 降水位置 舉例
冷鋒 暖氣團控制:晴;氣壓低 陰天、下雨、刮風、降溫 鋒後 冬寒潮;夏我國北方暴雨
暖鋒 冷氣團控制:晴;氣壓高 連續性降水 鋒前
低壓(氣旋)和高壓(反氣旋)系統
氣壓:高低壓
氣流:氣旋和反氣旋
圖:會判斷;會畫風向
中心氣壓 水平氣流方向 垂直氣流方向 中心天氣狀況 舉例 其它影響
氣旋 低 北逆南順 向上 陰雨 亞洲低壓 沿槽線形成鋒面
反氣旋 高 南順北逆 向下 晴 亞洲高壓
鋒面氣旋(重要!)
要求:圖上每一個天氣系統的識別;
不同地點所受天氣系統的控制及出現的天氣現象
8、地理位置、大氣環流、地形等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8-1氣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緯度位置:決定太陽輻射--氣候差異的最基本原因--決定熱量或氣溫
B海陸位置:
例如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海洋性氣候溫差小,濕度較大;大陸性反之
大陸東岸季風氣候形成是由於海陸之間的熱力性質的差異
大氣環流(氣壓帶和風帶)
特點:雙重性質--各緯度、海陸之間水熱交換;直接控制某地氣候特點(水熱狀況)
下墊面(地表狀況);最近地面大氣直接熱源與水源
其它影響氣候的因素:人類活動、洋流(寒流降溫減濕;暖流增溫增濕)
8-2氣候類型
氣候特點(會判斷氣溫降水圖;會描述)
氣候要素:氣溫、降水
以溫定帶--月均溫在15度以上,為熱帶氣候
月均溫最低在0-15度,為亞熱帶氣候
月均溫最低在0以下,溫帶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除外)
以水定型--熱帶氣候分為四種:
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多雨;
熱帶沙漠氣候:全年乾旱;
熱帶季風氣候:旱雨兩季
熱帶草原氣候:旱雨兩季
--亞熱帶氣候分為兩種:
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冬雨夏干
--溫帶氣候分為三種:
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少雨
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濕潤
氣候成因
季風氣候成因:三種季風氣候
氣壓帶和風帶交替控制氣候:
地中海氣候(副高和西風);熱帶草原氣候(信風和赤道低壓)
單一氣壓帶和風帶控制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壓);溫帶海洋性氣候(西風)
氣候分布
大陸東岸氣候:三種季風氣候
大陸西岸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大陸內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9、地球溫室效應、臭氧層的破壞、酸雨等現象產生的原因及危害
現象 產生原因 污染物 危害 對策
溫室效應 燃燒礦石燃料毀林特別是熱帶森林的破壞 二氧化碳 海平面上升(原因?)對沿海低地構成直接威脅引起各地區降水和干濕狀況的變化,進而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具體表現?) 提高能源利用率,採用新能源;努力加強國際間的合作;植樹造林
臭氧層的破壞 使用製冷設備等消耗臭氧物質 氟氯烴等 太陽紫外輻射增加:直接危害人體健康;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 全球合作,減少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排放;積極研製新型製冷系統
酸雨 燃燒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汽車尾氣排放 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氣體 水體酸化,影響魚類生長乃至死亡;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築物和文物古跡危及人體健康 最根本途徑:減少人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如清潔煤技術;清潔燃燒技術;廢氣再利用)燃燒低硫煤或其它清潔能源
第三單元 陸地與海洋環境
主要造岩礦物和三大類岩石
化學元素--礦物--礦產
造岩礦物--岩石
主要的造岩礦物:石英、雲母、長石、方解石等
按成因分為三大類岩石:
岩漿岩:
分為侵入岩(如花崗岩--長石、石英、雲母組成)和噴出岩(如玄武岩)
花崗岩是優良的建材和裝飾材料
沉積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層(其中往往有化石)
石灰岩是燒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
變質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組成,是優良的建材和裝飾材料)
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以及板塊運動對地表的影響
內容:
地球岩石圈由一些斷裂構造(如海嶺、海溝等)分成6大板塊P97圖4-11
板塊不斷運動,板塊內部較穩定;
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帶)
板塊運動對地表的影響--形成海陸分布、陸地地貌格局
板塊張裂邊界(生長界):形成裂谷與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
板塊擠壓邊界(消亡界):常形成山脈
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擠壓--海溝;島弧、海岸山脈
陸陸板塊擠壓--巨大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是亞歐板塊與印度
洋板塊擠壓形成
地殼物質循環的組成、過程及其對地表的影響
(1)地殼物質循環--自然界四大循環之一(其餘為大氣環流、水循環、生物循環)
其組成和過程圖示:
外力作用(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
沉積岩 岩漿岩(噴出岩和侵入岩)
變質岩 岩漿
熔化
(2)地殼物質循環對地表的影響
概括:
內外力不斷相互作用,地內與地外的能量轉化和物質交換,特別是由大氣、水、生物界直接參與並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質循環,對地表形態有深刻影響,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變化、土壤層的發育與此密切相關。
具體表現:
地質作用:引起地殼及其表面形態變化的作用(長期來看以內力為主)
地質作用分類 主要來源 作用結果 主要表現形式 其它
內力作用 地球內能 使地表高低不平 地震、火山地殼運動(水平運動為主和垂直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
外力作用 太陽輻射 使地表趨於平坦 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其中風力和流水的作用圖要求會識別:P99-P100圖) 水蝕地貌(水流使溝谷加寬加深;瀑布、峽谷、黃土高原表面溝壑縱橫)水積地貌(山麓沖積扇、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及河口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溝谷、風蝕蘑菇、戈壁)風積地貌(沙丘、黃土高原)
其中地殼運動的結果--地質構造
地質構造 基本形態 地貌表現 與人類生產關系
褶皺 背斜、向斜(要求會依據傾斜形態判斷)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地形倒置及成因: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背斜頂部:油、氣背斜適合修地下隧道向斜槽部:水
斷層 沿斷裂面兩側岩塊錯位 東非大裂谷、華山北坡大斷崖;上升岩塊:華山、廬山、泰山下降岩塊: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工程建設遇斷層加固或避開
陸地水體類型及其相互關系
陸地水體類型
分類 備注
空間分布 地表水:河水、湖沼水、冰川水等 地下水:潛水、承壓水(圖4.21要會判斷) 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體,分布於兩極與高山地區,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體,但主要為深層地下水,開發難度較大;動態水是人們開發利用的重點,其中以河流水最為重要
水循環周期 靜態水:冰川水、內陸湖泊、深層地下水等 動態水:地表水、淺層地下水
利用程度 易利用: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其它
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以河流為例)
其中大氣降水是陸地水最主要的補給
註:課本P103的兩幅圖要會判別各是哪種補給。
補給類型 汛期時間 影響因素 在我國的分布
雨水 雨季(我國為夏秋) 雨量 東部季風區
冰川融水 夏季 氣溫(冬季斷流) 西北地區
河、湖、地下水間有水源互補關系(決定於水位是否更高);自然界水資源不斷運動更新和相互循環轉化湖泊水和水庫可調節河流徑流季節和年際變化(如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鄱陽湖和洞庭湖)
海水溫度和鹽度及其與環境的關系
海水溫度的分布規律:
A 北半球海洋熱量收支隨緯度的變化--P70圖3-3
(圖中熱量收支因素、盈餘區和虧損區所分布的溫度帶、由盈轉虧點所在緯度)
B表層海溫的緯度分布--P71圖3-5
由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原因在於熱量收支隨緯度的變化結果)
C垂直海溫的變化--P70圖3-4
隨深度增加而遞減(注意圖中曲線變化趨勢);1000米以下深層海水保持低溫狀態
海水鹽度
A海水中鹽類物質的質量分數;世界大洋平均鹽度為3.5%
B表層鹽度的緯度分布規律--P71圖3-5
由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向兩側高低緯度減少
原因:赤道略低--赤道多雨,降水多於蒸發;
副熱帶最高--副高控制,蒸發大大多於降水
向高緯減小--溫度降低,蒸發弱,降水多於蒸發
C影響鹽度的因素
降水與蒸發的對比:外海與大洋;從低緯向高緯鹽度高低的主要因素
淡水注入:近岸(河口)
D紅海鹽度最高--副熱帶;淡水注入少
波羅的海鹽度最低--大量淡水注入;降水多於蒸發;
長江口海域鹽度夏低冬高--夏季是長江汛期
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
主要有波浪、潮汐、洋流三種
波浪:風浪、海嘯等
潮汐:日月引力下海水周期性漲落現象
洋流:流向常年較穩定、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義
洋流成因
A大氣運動和近地面風帶--主要動力;
如風海流:
信風形成的南北赤道暖流;西風漂流;北印度洋季風環流冬逆夏順
B海水密度不均--局部海域洋流的原因
如密度流: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間的表層洋流
C補償作用
如補償流:秘魯漁場的上升流
洋流的地理意義
A污染物的自凈與擴散
B高低緯度之間熱量輸送與交換,調節全球的熱量分布
縱向的寒流降溫減濕;暖流增溫增濕(要會根據海水等溫線判斷寒暖流-例P90圖3-33)
(如北大西洋暖流對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影響;
澳大利亞西海岸和秘魯太平洋沿岸荒漠成因)
C形成大漁場
寒暖流交匯:如紐芬蘭漁場和日本的北海道漁場(千島寒流和日本暖流交匯)
上升流:秘魯漁場
D航海
海洋的主要環境問題以及保護海洋環境的主要措施
主要環境問題表現 來源 保護海洋環境的主要措施
海洋污染 主要來源為工業排污污染物如重金屬、農葯、石油石油污染:主要來源為沿海工業生產和海運船;目前治污重點在於石油泄漏 1、《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保障領海和專屬經濟區的權益2、防治污染3、可持續的漁業生產;保護海洋生物資源和海洋生態環境4、沿海工程建設要進行科學論證、合理規劃和實施
海洋生態破壞 1、海洋污染2、人類的生產活動:圍海造田、濫捕等3、自然環境的變化:全球變暖和海平面上升
自然界水循環的主要環節及其對地表的影響
水循環是自然界四大循環之一
(1)圖中淺藍色箭頭表示海陸間大循環的六個環節;
其意義:陸地水得到補充和更新,水資源得以再生
(2)圖中灰色和深色箭頭分別表示陸地和海洋上的各自水循環
其中由陸地循環補給陸地水體的水量很少
水循環對地表的影響
A不斷更新淡水資源,維護全球水的動態平衡,是最活躍的物質循環之一
B對地表太陽輻射能起著吸收、轉化、傳輸和調節的作用,從而使地表各圈層間、陸地海洋之間實現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
C影響全球氣候和生態
D塑造地表形態,如水蝕地貌、水積地貌等
10、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及生物對環境的指示作用
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無機物 有機物;太陽能 生物能(或化學能)
生物循環:綠色植物合成有機質 動物
環境 微生物分解
(其中粉色箭頭表示有機質流動;黑色箭頭表示無機質流動)
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促使自然界物質和化學元素遷移運動、能量流動轉化,從而把地理環境中有機界和無機界聯系起來。
改造三大圈層,地球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形成了適宜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
大氣圈成分的改變;
陸地水成分的改變;綠色植物參與水循環,改善了陸地水分狀況
生物出現後加快了岩石風化,促進了土壤的形成;沉積岩多是在生物的參與下形成的
環境效益(因地而異):
A凈化空氣、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從而改善生態條件,保護農田、牧場,保障農牧業穩產高產;
B城市綠地具有吸煙除塵、過濾空氣、降低噪音及美化環境的作用
生物對環境的指示作用
植物生長對環境(其中氣候的光、熱、水的影響制約突出)依賴性大,並適應環境,因而對環境有明顯的指示作用
駱駝刺--乾旱環境;荷花--水濕環境;
「棗發芽,種棉花」--植物對氣候的指示;
矮牽牛葉片受損--二氧化硫污染的指示
11、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形成過程:
風化 低等生物著生 高等植物著生
岩石 成土母質 原始土壤 成熟土壤
生物在土壤形成過程起著主導作用
低等植物和微生物在母質上著生,標志成土的開始
生物的出現,使岩體風化加快,母質肥力不斷發展;
生物對母質的改造:一是有機質的積累過程;二是養分元素的富集過程
選擇性吸收 光合作用
礦物養分 植物 有機質
土壤肥力 腐殖質
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處於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相互緊密接觸的過渡地帶,是陸地環境各要素綜合作用的產物;
土壤是地表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非常活躍的場所,是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的中心環節;
土壤具有能夠生長植物的肥力特性,為植物生長提供條件,從而使地表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
12、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待查)
自然資源能為人類生產和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
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需要一定的技術條件和資金投入
13、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海洋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物資源的特徵和組成
(1)陸地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 屬性 組成 共性特徵
土地資源 可再生 陸地自然資源是有限的陸地自然資源的利用潛力是無限的陸地自然資源有一定的分布規律一個地域的自然資源組成相互聯系的整體
氣候資源 可再生 光、熱量、降水、風等
水資源 可再生
生物資源 可再生
礦物資源 非可再生
(2)海洋資源
類型 組成 特徵
海洋化學資源 食鹽、鎂、溴、淡水等
海洋生物資源 魚、蝦、貝、藻等 海洋
『叄』 高中必修一地理的章節順序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節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節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第三節 地球的運版動 第四節 地球的圈層結構權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氣 第一節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第二節 氣壓帶和風帶 第三節 常見天氣系統 第四節 全球氣候變化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節 自然界的水循環 第二節 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第三節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第四章 地表形態的塑造 第一節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 第三節 河流地貌的發育 第五章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第二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肆』 高中地理教師資格證考試地理重點章節
隨機抽取的
『伍』 高中地理哪一章節適合用案例法講解啊
南水北調,西氣東輸,北煤南運,北大荒到北大倉,三峽工程等。
『陸』 高一地理必修一每章的知識結構圖
我網路的,其他的自己網路一下吧,比如」高中地理必修一章名稱 知識結構圖」就會查到的
『柒』 高中地理難點章節是哪些
高中地理比較難,主要是在必修一自然地理第一章和第二章,另外還有第三張也就是洋流部分
『捌』 高中地理重點章節有哪些在必修和選修的目錄里選,希望大家可以提供給我章節的名字,不要知識點!
我可以給你提供必修1和必修2的。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都是重點。其中第二章大氣和第三章水又是重中之重。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變化,第二章城市與城市化,第三章農業地域,第四章工業地域,都是重點。選修課本還不熟悉。
『玖』 高中地理第一章講解、練習。
地理:1.1 宇宙中的地球 學案(新人教必修1)
◆學習目標
1、說出天體的概念和的類別;天體系統的概念和層次關系;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
2、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課前預習
1、通讀課文,搜集有關宇宙的形成和探索、地外文明、外星人等資料。
◆問題探究
情景創設:晴朗的夏夜,你仰望天空,你看到了什麼?
1、何為天體?天體的類別有哪些?
2、天體系統是如何形成的?天體系統的層次關系?地球在四個級別天體系統中的位置?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畫一畫:太陽系模式圖
思考:假如外星人要給你寫一封信,地址應該怎麼寫?
3、為什麼說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想一想:一個星球存在生命,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4、為什麼說地球是一顆特殊的行星?
討論:你認為火星有生命存在嗎?請陳述理由。
◆歸納整理
1、天體的種類: 、 、 、 、 、 。
2、天體系統的級別:
3、太陽系八大行星由里向外的順序是 ;
其中小行星帶是位於 和 之間。
4、八大行星公轉的共同特徵 、 、 。根據八大行星的結構特徵,把八大行星分為三類 、 、 。
5、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條件和原因
(1)適宜的 ,原因是 ;
(2)適合生物呼吸的 ,原因是 ;
(3) ,形成的原因是 。
◆課堂反饋
1、以下天體系統中,不包含火星的是 ( )
A、太陽系 B、河外星系 C、銀河系 D、總星系
2、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和自然天體分別是 ( )
A、太陽、金星 B、金星、月球 C、太陽、月球 D、北極星、月球
判斷正誤:
3、地球的體積和質量在各大行星中都是最大的 ( )
4、地球的原始大氣並不適合生物呼吸 ( )
5、地球是太陽系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 )
6、各大行星與地球相似,因此都是類地行星 ( )
7、各類天體都是球狀,都屬於某一層次的天體系統 ( )
8、地球距離太陽約1。5億千米,處於金星和火星軌道之間 ( )
9、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是火星 ( )
10、行星是能自己發光的天體 ( )
◆閱讀材料
1、目前,探索地外文明的方法主要有3大類:
①接收並分析來自太空的各種可能的電波。這方面的工作從1960年就開始了。
②人類主動向外太空發出表明人類在太陽系內存在的信號。1974年11月16日,美國利用設在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305米直徑的射電望遠鏡,發出人類第一組信號,對准武仙座球狀星團,發射3分鍾。
③發射探測器去登門拜訪外星人。美國發射的「先驅者」10號和11號,「旅行者」1號和2號,都在完成對太陽系內的探測任務後,帶著許多人類的信息,作為人類使者,漫遊在恆星際空間。如果巧遇人類的知音,他們將從探測器中了解人類的活動,確定進一步交往的可能。由此可見,探索地外文明是一項綜合性的科學使命,過於樂觀是不現實的,過於悲觀也是沒有根據的。
2、1877年,義大利天文學家斯基帕雷利宣布,通過望遠鏡觀測在火星上發現了河道(canal)。這個詞在英文中被譯成了「運河」,既然是運河,就一定是智慧的「火星人」開鑿的。從此,火星上有人的說法不脛而走,同時也就揭開了持續100年的關於火星有無生命論戰的序幕。
最新的觀測、探測和研究表明,火星上根本不存在高級生命,連低級生命甚至復雜有機物也不存在。但是人們探索火星生命的熱情並未完全冷卻下來,科學家在規劃未來,希望有一天在火星上建立起適於生命生存的環境。
但火星又與地球相似,有固定形態,距離太陽不太遠也不太近,火星的自轉周期為24小時37分,與地球自轉周期相近(23小時56分),自轉軸與軌道平面法線的傾角是24º,幾乎與地球相應傾角(23º27ˊ)相等,所以有與地球相似的四季變換;火星有火山,最大的面積有一萬二干多平方公里,高度相當於兩個珠穆朗瑪峰,待到火山爆發時可以產生大量氣體和灰燼,極區有大量固態二氧化碳,並含有冰。
探測火星大事記
■1962年 前蘇聯發射火星探測器,但在飛離地球1億公里時與地面失去聯系,此後下落不明。此次發射被看作人類火星探測的開端。
■1972年 美國水手飛船沿火星外層空間軌道飛行,環繞火星軌道進行長期考察,成為火星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1998年 日本發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以失敗告終。
■2001年 美國發射「奧德賽」號火星探測器,發現火星表面可能有冰凍水。
■2003年 攜「勇氣」號火星車的美國「火星探測流浪者」號探測器升空。次年1月「勇氣」號在火星著陸。
■2008年 美國「鳳凰」號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後失去聯系
◆課後鞏固
一、單項選擇題
1、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我們看到的星星多數是:
A.恆星 B.行星 C.衛星 D.流星
2、行星中,距離太陽最遠和最近的行星分別是 ( )
A.水星、冥王星 B.金星、天王星 C.天王星、水星 D.海王星、水星
3、天體系統中,不包含地球的是 ( )
A.總星系 B.銀河系 C.河外星系 D.太陽系
4、有關宇宙的說法,錯誤的是
A.宇宙是用時間和空間來表達內涵的
B.宇宙是物質的,物質處於難以預料的運動和發展中
C.目前,人類所能觀測到的宇宙半徑大約是200億光年
D.隨著空間探測技術的發展,人類觀測到的宇宙范圍將不斷擴大
5、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正確敘述有
①地球上有水,其它行星上沒有水
②地球上有適於生物呼吸的大氣存在
③地球上的溫度在100℃以下,利於形成分子
④太陽與地球的距離適中是存在生命物質的重要基礎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 )
A.地球既有自轉又有繞太陽公轉運動
B.地球上有大氣
C.地球的質量、體積及運動狀況與其他行星有很大不同
D.地球上有高級智慧生命
7、關於天體的描述,正確的是( )
A.星光閃爍的是行星 B.在星空有明顯位移的是恆星 C.輪廓模糊的是星雲 D.拖著長尾的是流星
8、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A.木星是太陽系中體積和質量最大的天體
B.小行星帶位於類地行星和巨行星之間
C.八大行星中地球公轉周期最短
D.火星、木星、土星都屬於巨行星
9、下列天體系統的層次,由小到大排列順序正確的是( )
A.太陽系→銀河系→地月系→總星系 B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總星系
C.地月系→銀河系→總星系→河外星系 D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
10、生命存在所必須的液態水,其根本原因是( )
A.地球的體積適中 B日地距離適中 C.地球的質量適中 D地球溫度適中
二、綜合題
11、讀太陽系模式圖,回答:(12分)
(1)圖中行星A____ B____
(2)圖中小行星帶位於___與___軌道之間
(3)八大行星共同的運動特徵是_____、_____、_____
(4)圖中最高一級天體系統的中心是___ ,最低一級天體系統的中心天體是___ 。
(5)圖中地球因______ ,使地球上的溫度適中;因_______,使地球外部聚集大氣層;同時由於地球具備一種比較安全的_______。從而使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
12、如右圖所示,1999年8月18日,天空出現了罕見的天象:太陽、月球及太陽系的各大行星以地球為中心,排在相互垂直的兩條直線上,構成「十字連星」狀。
據此回答:
(1)圖中最高級天體系統的中心位於 ( )
A、太陽 B、地球附近
C、月球附近 D、D點附近
(2)圖中表示火星的是 ( )
A、A星 B、B星
C、C星 D、D星
(3)地球與木星相比 ( )
A、兩者繞日公轉的軌道都是圓形
B、兩者都自西向東繞日公轉
C、地球的體積和質量都比木星大
D、地球表面的溫度比木星低
13.按照因果關系把下列數字填在適當的方格中。
(1)原始海洋形成 (2)日地距離適中 (3)地球體積質量適中 (4)水
(5)太陽日照時間不長(6)地球所處太陽系有比較穩定的宇宙環境
(7 )適宜的溫度 (8)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9)地球處在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
檢測題目答案
BC
單項選擇題
1、A 2、D 3、C 4、B 5、D 6、D 7、C 8、B 9、D 10、B
綜合題
11、(1)A 土星 B金星 (2)火星軌道 木星 (3)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 (4)太陽 地球 (5)日地距離適中,有一定的質量和體積 宇宙環境
12、答案:(1)A (2)C (3)B
在漢語中,「宇」代表上下四方,即所有的空間,「宙」代表古往今來,即所有的時間,宇:無限空間,宙:無限時間。所以「宇宙」這個詞有「所有的時間和空間」的意思。 把「宇宙」的概念與時間和空間聯系在一起,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
宇宙是萬物的總稱,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宇宙是物質世界,不依賴於人的意志而客觀存在,並處於不斷運動和發展中。宇宙是多樣又統一的。它包括一切,是所有時間和空間的統一體,沒有時間和空間就沒有一切。所以它包含了全部。
中國火星探測器十月飛天
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將於10月6日至16日期間在位於哈薩克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中心升空。這是繼載人航天、「嫦娥」探月後,我國航天航空領域的又一壯舉。若探測成功,將標志著我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日本、歐洲太空局後又一位「火星俱樂部」成員。據介紹,火星擁有和地球最接近的環境,可能存在液態水甚至生命。也正是因此,火星成為了人類太空探索的重要目標。
為何10月發射?
10月期間火星離地球最近
「目前『螢火一號』探測器正在莫斯科與俄羅斯火衛一土壤探測器『福布斯-格朗特』進行對接試驗,進程比較順利。」這是「螢火一號」科學應用系統副總工程師、中科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空間信息與模擬技術研究室主任孟新昨日向記者透露的。
孟新表示,按計劃,對接試驗將於9月下旬完成,然後將會把對接好的「螢火一號」與俄羅斯探測器一起空運至位於哈薩克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使用「聯盟-2」號運載火箭發射。
據記者了解,之所以選擇10月的發射窗口,主要是因為此時火星離地球最近,而下一個這樣的發射窗口的出現要再等兩年。
探測有何目的?
研究火星表面水的消失機制
火星之上到底有沒有水的存在,是歷次火星探測的焦點之一。
據介紹,此前美國發射的著陸探測器「鳳凰號」、「機遇號」以及「勇氣號」都在火星上面發現了水的痕跡,但是並未直接發現水的存在。
此次「螢火一號」的一個重要任務也是探測研究火星表面水的消失機制,繼而探尋火星上到底有無生命跡象的存在。
此外,「螢火一號」還將探測火星空間磁場、電離層和粒子分布及其變化規律、火星地形、地貌等。
何時飛到火星?
飛行3.5億公里後於明年8月進入火星軌道
記者了解到,此次「螢火一號」將飛行3.5億公里,預計用時將達到10個月。
據透露,如果發射順利,「螢火一號」有望於明年8月飛抵火星附近。據悉,「螢火一號」發射後將與俄羅斯的「福布斯」探測器在距地面200公里的軌道飛行4小時,然後飛到距地面1萬公里的軌道做26小時無動力飛行,之後伴隨著火箭主發動機的再次啟動,進入火星雙曲線軌道一同飛行10個月。
明年8月後,兩顆衛星將在太空分離。此後,「螢火一號」探測器將獨自進入繞火星的橢圓形軌道,在「近火點」(距離火星最近的點)800公里、「遠火點」80000公里、軌道傾角正負5度的火星大橢圓軌道上,展開太陽帆板,正式開始履行探測使命。
最大挑戰是什麼?
零下200℃嚴寒可能將探測器零件「凍死」
火星探測初期有三分之二的探測器以失敗告終。截至2008年,人類共發射了38個火星探測器,只有20個成功。正是因此,在航天領域,火星有了「航天器墳墓」的別名。
「螢火一號」的最大挑戰是嚴寒,專家預計,「螢火一號」在到達火星軌道兩個月後,將遭遇七次「長火影」時期(探測器處於火星陰影之中),最長一次達8.8個小時。
據介紹,那時探測器因進入火星陰影內,依靠太陽風帆獲取太陽能的探測器因接收不到能量而無法工作,維持運行只能靠蓄電池。
而為了保存能量,就必須使部分部件休眠,待飛出「長火影」後,再將部件加電喚醒。
但專家表示,因「螢火一號」探測器休眠期間的周圍溫度為零下200℃左右,因此探測器的部件很可能會被「凍死」。
據介紹,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國技術人員曾在模擬火星環境中專門進行試驗,「螢火一號」在零下260℃的低溫中靠自身電池進入了休眠,8.8小時後,整個機體被喚醒並正常工
第一章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地球公轉的意義(一)
◆學習目標
1、讀圖說出黃赤交角的含義。
2、畫圖說明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
3、通過運用二分二至地球日照圖,分析得出並理解掌握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緯度變化及其成因。
◆課前預習
看書15頁,太陽直射點的移動,18頁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思考:
1、黃赤交角的含義?
2、太陽直射點在一年中是如何移動的?
3、在四個節氣,不同緯度晝夜長短狀況?
◆ 問題探究
1、 在圖上填出赤道平面、黃道平面,黃赤交角,地軸
和黃道平面的夾角是 度。
黃赤交角的地理意義: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黃赤交角→太陽直射點移動 →四季更替
晝夜長短的變化
2、 讀圖說明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及移動情況(在圖上填出時間和節氣)
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北移動的時間是_____________,開始向南移動的時間是______________,
位於北半球的時間是____________,位於南半球的時間是____________,位於赤道的時期是__________,位於北回歸線的日期是______,位於南回歸線的日期是_______。
讀上圖地球公轉圖說明:四點時間,太陽直射點位置,太陽直射點移動情況,畫出公轉方向
3、繪制A和B或D處太陽光照圖:
思考1:當太陽直射赤道時,以B或D處太陽光照圖為例說明
① 赤道上晝夜狀況如何?
② 北半球任一緯度晝夜情況
③ 南半球任一緯度晝夜情況
④ 說明判斷的理由:
思考2:當太陽直射點稍向北偏移或向南偏移,不同緯度的晝夜長短狀況又如何?
思考3:
①.當太陽直射點向北移動的過程中,北半球的白晝(黑夜)長度如何變化?南半球呢?
②.何時北(南)半球達一年中白晝最長?此時北(南)極圈上白晝時間長度是多少?
◆ 歸納整理
1、
自轉: 平面
_____角(23°26′) ________的回歸運動
公轉: 平面
2、晨昏線性質小結
晨昏線是地球上的一個大圓,把地球等分為兩個半球—— 半球和 半球
晨昏線始終與太陽光線 ,太陽高度為
晨昏線只在 日與經線圈重合,其他時間和經線圈 ;
晨昏線始終和赤道相互
3、晨線和赤道的交點處,地方時為 點;
昏線和赤道的交點處,地方時為 點
4、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 地區全年晝夜平分
. 日,全球晝夜平分
3.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則 半球晝長夜短,而且越往 方向晝長越長。
4.緯度越低,晝夜長短變化幅度越 ;緯度越高,晝夜長短變化幅度越
5.日出時間=12- 的一半;
日落時間=12+ 的一半;
◆課堂反饋
1.繪出下列不同日期的晨昏線
N
S
S 北半球 北半球
春分日 夏至日 冬至日
2.讀左圖回答:
(1)AB圈叫______(圈)
(2)F點此時為 月 日 時
(3)圖中各點自轉線速度最快是
(4)若有一炮彈沿經線從F點射向B點
炮彈運動的偏向為
3.讀右圖,判斷正確的敘述是: ( )
A.地球位於遠日點附近,且漸離遠日點
B.M點是早晨6點鍾
C.漠河白晝一年內最長
D.海南島上正午物體的影子都朝南
◆課後鞏固
1.全球各地晝夜等長的日期是( )
A.不存在 B.秋分日 C.冬至日 D.夏至日
2、下列四幅圖中,正確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
3、若某地某日晝長為14小時,該地的日落時間應是( )
A.5時 B.7時 C.19時 D.21時
4、下列日期中,北京晝夜長短相差最小的一天是( )
A.國際勞動節 B.我國植樹節 C.我國國慶節 D.我國教師節
5、.關於南北極地區極夜持續時間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北極極夜持續的天數多於南極地區
B.北極地區極夜的持續天數與南極地區相等
C.北極極夜持續的天數少於南極地區
D.北極地區極夜的持續天數比南極地區有時多有時少
6、我國國慶時,太陽直射點在 半球,正在向 方向移動。
7、我國一年中白晝最短的時間是
8、判斷正誤:
(1)太陽直射點北移時,北半球各緯度晝漸長,南移時則夜漸長。( )
(2)太陽直射點北移時,北半球晝長夜短,南半球晝短夜長( )
(3)在北回歸線和北極圈之間的地區,全年正午時物體的影子都朝正北方( )
(4)從南北半球看,太陽直射點位於晝長夜短的半球上( )
(5)地軸和赤道平面之間的夾角是66°34′( )
9、讀右圖回答問題(AD的經度為0°):
(1)該圖日期為 月 日前後,北半球為 (節氣),此時,南半球為 (季節)。
(2)圖中A、B、C、D、E五點處,
自轉角速度的大小關系是 .
自轉線速度的大小關系是 .
(3)GH是 (晨線或昏線)
(4)這一天,地球的公轉速度 ( )
A.最快 B.最慢 C.較快 D.較慢
(5)從B地水平運動到C地的物體會向 (東或者西)偏轉。
從C地水平運動到E地的物體會向 (東或者西)偏轉。
從C地水平運動到D地的物體會 偏轉。
(6)這一天,B地的晝長為 ,B地的日落時間為 。
(7)此時,北京時間為 ,國際標准時間為 。
(8)此時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坐標為 。
(9)將上圖轉繪成俯視圖(要求繪出太陽光線,晨昏線,晝夜半球,標出自轉方向)
10、如上圖,P點的緯度為72ºN,經度為40ºW,弧PAB為晨昏線,則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坐標為 ,此時北京時間為 。
11、讀太陽直射點周年運行軌跡圖回答問題
(1)圖中A、B、C、D、E分別代表什麼節氣?
A ,B ,C ,D ,E
(2)試述杭州(30ºN)地區在太陽直射點從A運行到E過程中的晝長的變化情況。
◆課後反思:
參考答案
課堂反饋:略
課後練習BBCCC
對 錯 對 對 錯
9(1)6 22 夏至日 冬季 ;(2)A=B=C=D=E;C=D>B=E>A;B>C=D>A>E;(3)83.5°;(4)D;(5)西;東;不;(6)14小時;19:00;(7)16:00;8:00;(8)(23.5°N,60°E);(9)晨線;(10)略
10(18°N,140°E);10:40
11(1)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春分日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A-B、D-E時杭州的正午太陽高度逐漸增大,B點時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B-C-D時逐漸降低,D點時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晝長的變化:A-C時杭州晝長夜短,A-B晝漸長,B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B-C晝漸短;
C-E時杭州晝短夜長,D-E晝漸長,D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C-D晝漸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