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山東地理真題
❶ 有一道今年的山東高考地理題不是很懂,請大家詳細解釋一下,謝謝!
你把圖放大 之後就能看到重要的幾個點 500 500 200 200 幾個點 之後在劃一下大體的趨勢就好了
❷ 有一道今年山東高考地理題不會,請解釋一下,我的基礎不太好
C
此為鋒面氣來旋,判斷依據是首先自根據那個類似F的符號就是風向,風由外向內吹,判斷此為氣旋。之後根據40N是中緯度溫帶地區,是鋒面氣旋。只要是鋒面氣旋都是西側冷鋒,東側暖鋒,暖鋒一側將出現連續性降水,因此選C
❸ 求2007~2012的山東高考地理題
圖和答案發不上,建議自己查一下
如果有郵箱我可以發你郵箱
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山東卷)
文科綜合
本試卷分第I卷和第II卷兩部分,共12頁。滿分240分,考試用時150分鍾。答題前,考生務必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將自己的命名、座號、考生號、縣區和科類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規定的位置。考試結束後,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並交回。
第I卷(必做,共100分)
注意事項:
1. 第I卷共25小題,每小題4分,共10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2. 每小題選出答案後,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塗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乾凈後,再選塗其他答案標號。不塗在答題卡上,只答在試卷上不得分。
圖1為青藏高原及我國溫帶若干自然帶的關系圖式。讀圖回答1~2題。
1.R所代表的自然帶可能是
A.苔原帶 B.溫帶草原帶
C.亞寒帶針葉林帶 D.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2.導致自然帶沿OF方向發生變化的主導因素是
A.熱量 B.水分
C.風力 D.光照
3.圖2為某區域地址剖面示意圖。圖中甲地層褶皺後,該區域先後發生了
A. 沉積作用、侵蝕作用、岩漿侵入
B. 岩漿侵入、侵蝕作用、沉積作用
C. 岩漿侵入、沉積作用、侵蝕作用
D. 侵蝕作用、沉積作用、岩漿侵入
某科考隊結束了兩個月的海上考察,於4月21日返回到P地。圖3為P地所在區域當日某時地面形勢圖。讀圖回答4~6題。
4.此時可能出現連續性降水的地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5.在科學考察中,利用遙感技術可以
A.獲取衛星雲圖 B.查詢地理數據
C.選取考察路線 D.對科考船實時導航
6.科考隊出發日P地晝長為11小時,返回到P地時,P地當日的晝長約為
A. 10小時 B. 11小時
C. 13小時 D. 14小時
圖4為1982年和2009年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統計圖。讀圖回答7~8題。
7.圖中信息反映出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趨勢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齡比2009年的低
C.1982年的4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D.1982年的20~24歲年齡組人口數量比2009年的多
8.與1982年相比,2009年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
A.顯示人口的增長速度加快
B.意味著社會養老負擔加重
C.不影響勞動人口的職業構成
D標明25~29歲勞動力資源數量下降.
【必做部分】
26.(2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遼河地處我國東北半乾旱半濕潤地區,其幹流水量主要來自東側支流,泥沙則主要來自西側支流,有「東水西沙」之說。流域內人口密集,工農業生產集中,水資源量遠小於其他北部的松花江流域,為此國家規劃實施「引松濟遼」調水工程。圖5為遼河流域局部區域圖。
(1) 繪出AB兩點之間的地形剖面示意圖。(2分)
(2) 分別說明遼河流域:「東水」和「西沙」形成的自然原因。(8分)
(3) 目前遼河某些河段在枯水期出現地下水不再補給河水的現象,分析其原因。(6分)
(4) 「丁壩」是遼河河道整治中常採用的一種工程。圖5右上角為丁壩景觀圖。試推斷丁壩的作用。(2分)
(5) 指出建設「引松濟遼」調水工程、打造東北黃金水道,對遼河幹流地區經濟發展的積極意義。(6分)
27.(12分)圖6為江蘇省和貴州省三個年份城市化水平統計圖。讀圖回答問題。
(1) 自1990年至2010年,兩省城市化發展的特點有何不同?(4分)
(2) 指出與貴州省相比,江蘇省城市化發展的優勢條件。(8分)
32.(10分)【地理—旅遊地理】
圖8為我國某5A級沙漠生態旅遊景觀分布示意圖。讀圖回答問題。
(1) 指出該旅遊區旅遊資源的優勢。(6分)
(2) 針對該旅遊區生態環境的脆弱性,提出保護旅遊資源的措施。(4分)
33.(10分) 【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
圖9為我國某區域圖。讀圖回答問題。
(1) 指出A地洪水災害多發的月份,並分析其氣候原因。(4分)
(2) 指出A、B兩地預防洪澇災害應採取的不同措施。(6分)
34. (10分)【地理——環境保護】
表3為我國西北某區域三個年份各類鹽漬化土壤面積統計表。讀表回答問題。
(1) 分析該區域1990-2010年土壤鹽漬化變化的特點。(6分)
(2) 指出該區域農業生產中防治土壤鹽漬化應採取的措施。(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