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長安城
『壹』 長安實驗中學南區好還是北區好
都差不多,都特別好啊
長安實驗中學是長安鎮人民政府為適應教育迅速發展的需要,投資1億多元人民幣於2001年7月建成並投入使用的一所現代化學校。
一、學校規模宏大。校園佔地150畝,總建築面積65000平方米設有60個教學班,可同時容納3000多名學生就讀。現有34個教學班,學生1700多人,實行全封閉寄宿制辦學和准軍事化管理。
二、功能齊全、設備先進。學校分為教學區、運動區和生活區。教學區由教學樓、科學樓、圖書館、行政樓和生物園、地理園組成。教學樓每個教室和科學樓實驗室均按省一級學校的標准配有先進的多媒體教學平台和儀器設備;科學樓有配套齊全的電教室和多功能室;圖書館藏書近五萬冊;運動區有標準的足球場、400米環形塑膠跑道、室內體育館、游泳池、籃球場、羽毛球場、教工之家;生活區由學生宿舍、教師宿舍、飯堂三部分組成。投資200多萬元的校園網已竣工投入使用。
三、布局合理,環境優美。學校依山傍水,建築錯落有致,是座花園式學校。教學、運動和生活三大區布局科學、合理。校園綠草如茵,鮮花盛開,環境優美,綠化率達100%。師生環保意識強,兩年多來積極開展創建「綠色學校」活動,成效明顯。
四、師資力量較強。現有教職員工160多人,學歷全部達標。其中有中學高級教師8人,一級教師70多人,「南粵優秀教師」3人;學校教師大部分都是德才兼備的優秀教師或學科帶頭人,其中不少有較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較強的教研能力,辦學兩年多來,有100多篇教學教研論文在全國,省市獲獎和發表。
五、教學教研成果顯著。辦學兩年多時間,經全體師生奮力拚搏,憑著良好的辦學條件和先進的教學設施,取得了較明顯的辦學效果,特別是2002年首次參加「全國中學生初中英語、物理、化學競賽」,就取得了優異成績,受到省、市、鎮領導的好評和社會各界的贊許。主要表現在:
1、參加全國初中英語競賽:初二學生張吉勝等8位同學,分別獲得了「全國一等獎(3人),二等獎(2人),三等獎(3人)。」團體總名列全市第二名,僅次於東莞中學。2002年長安實驗中學已被東莞市教育局定為「英語特色實驗學校」。
2、參加全國初中物理競賽:團體總分榮獲東莞市第一名,有7名同學入圍評選「全國一、二、三等獎」,其中文淑萍、潘琳琦兩位同學的個人成績分別囊括了東莞市第一、第二名,文淑萍同學的成績打破了廣東省的歷史記錄,並創造了東莞市競賽史上的最好成績,為廣東省、東莞市及長安鎮爭得了榮譽;
3、參加全國初中化學競賽:有四名同學分別獲「全國一、二、三等獎」,團體總分名列東莞市前茅。
4、中考成績突出:2004總平均分高出全市平均分8分,合格率超市4.1個百分點,總分超過600分的有24人,比上一年增加了16人,考上市重點中學及五年制大專班的學生突破百人大關。
5、學校先後有六個科研課題在省市立項並有三個獲獎。
在辦學兩年多的時間里,長安實驗中學先後被評為「長安創建教育強鎮先進單位」、「長安鎮先進學校」、「東莞市一級學校」、「東莞市綠色學校」、「廣東省綠色學校」、「東莞市教育質量二等獎」、「東莞市優秀無毒市區」、「東莞市園林式單位」、「第四屆手拉手中國青少年作文大賽綜合成績第一名」、「東莞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學校」、「東莞市貫徹體育衛生工作條例先進單位」、「東莞市十佳校園文學社」、「東莞市文藝匯演一等獎」、「廣東省青少年藝術大獎賽金獎」、「2004中華青少年精英演藝人才選拔大賽一等獎」、「省德育研究重點實驗學校」;並被批准為國家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首次到市參賽,我校男、女子籃球隊都分別取得了團體第二名的好成績)。為了真正達到「教學硬體要硬,教學軟體要強,教育質量要高」的要求,長安實驗中學的全體師生正以良好開端為契機,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高標准、高起點辦學,努力向「廣東省一級學校」和「國家綠色學校」的目標邁進!
『貳』 西安有哪些院校
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前兩個就不說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專業很強大,專業全國第二,還有電子類的微電子類的專業有幾個前十吧。長安大學,這個大學橋梁建築什麼的專業很強大,貌似當初高中地理老師給我們說,它是亞洲第幾來著 。陝西師范大學,我只記得物理系貌似很不錯。還有西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第四軍醫大學,是軍校。這幾個是一本。
西北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長安大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加軍校 第四軍醫大學,這些是211。
西安交通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這三個是985.
西安外國語大學是二本,不過語言類專業是一本專業。還有西安郵電大學,也有幾個一本專業。
西安的好大學非常多,加上她厚重的文化底蘊,在這里度過你的青春年代相信是一個讓你不會後悔的選擇,但是,如果是追求時尚的年輕一族,恐怕處於經濟落後地區的西安不是你理想中的繁華大都市。但正是由於這一點,才能避開所有考生趨之若騖的天(津)、南(京)、(上)海、北(京)的劇烈競爭,而順利地進入一所與你的分數排名相當的高水平甚至全國一流的學校。西安在全國的高校數量僅次於北京、上海,層次水平、專業范圍也應有盡有。可以說,報考西安的高校是真正明智的選擇!
『叄』 高中的英語,語文,政治,歷史,地理資料,最好是有視頻或MP3的
歷史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第一課)精耕細作的古代農業:
1、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農業耕作方式的變革
(1)原始農業:刀耕火種(火耕)
(2)我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的標志:鬆土工具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
(3)商周時期,出現青銅農具。春秋時期,小件鐵農具問世。牛耕是我國農用動力上的一次革命。戰國時,牛耕初步推廣。此後,鐵犁牛耕逐步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
(1)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精耕細作,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2)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3)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
(第二課)領先世界的古代手工業
●了解古代中國在冶金術、制瓷業、絲織業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利鼓風冶鐵。3.魏晉南北朝發明灌鋼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5.宋代江西的景德鎮,到元代發展為全國制瓷中心,明清時是全國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礎上,燒制出彩瓷;清代還發明了琺琅彩。7.明清時蘇州、杭州是著名的絲織業中心,使用花樓機機構復雜精密。
(第三課)古代商業的發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發展
(1)西漢:每個城市都設專供貿易的「市」與住宅區嚴格分開,長安城東西有市。設官員管理(市長或市令),按時開市閉市。
(2)隋唐:長安城有市和坊,市與坊用圍牆隔開,白天定時開市閉市。
(3)宋朝:市與坊的界限逐漸打破,店鋪隨處可設,且早晚都可經營
2、知道主要的商業城市和著名的商幫:
(4)西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著名商業中心
(5)隋唐黃河流域長安、洛陽;長江流域揚州、益州,成為繁華的商業城市;廣州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設市舶使。
(6)宋代開封、臨安;益州發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現商幫。如,徽商、晉商(兩者相同之處:都從經營鹽業起家;商業活動都涉及金融領域(徽商經營典當業,晉商興辦票號);活動范圍都涉及國外,都積累起巨額財富)
(第四課)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了解「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極其影響
(1)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
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重農抑商」得以長久實行的根本原因:適應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需要。
其目的:維護自然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徵收,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積極作用: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
明清重農抑商的表現:農本商末的思想,專賣制度,關卡重稅,歧視商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
消極後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並未禁止官方對外貿易;清代是因為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兩者都是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3)清代一直實行的「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清代只開一處對外通商是在:廣州(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的後果: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第二單元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第一課)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背景和興起的史實: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1)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自然經濟逐漸解體。(2)受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3)洋務派對民辦企業起了誘導作用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時間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地點是:東南沿海地區
2、代表企業:發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貽來牟機器磨坊
(第二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
●短暫春天(1)時間:一戰期間(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為我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b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c歐洲列強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3)主要行業:紡織業、麵粉業(4)著名實業家:張謇、周學熙、榮氏兄弟
(5)為什麼是「短暫」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列強卷土重來
●曲折發展(1)國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
原因:為了鞏固統治,國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於發展經濟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戰爭期間: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
原因:淪陷區:一些廠礦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以各種形式吞並
國統區:國民政府實施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統治,官僚階層壓榨民族企業牟取暴利
●萎縮(1)時間:抗戰勝利以後(解放戰爭期間或1945—1949)
(2)原因:a美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排擠了國貨(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b官僚資本大肆進行經濟壟斷,擠壓民族企業c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通貨不斷膨脹
二、理解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經濟上,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有利於社會進步;
2、政治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質和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到來和中共的建立准備了階級條件;
3、思想上,不斷沖擊和動搖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條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走資本主義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第一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
2、了解八大的主要內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主要內容:(1)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2)當前的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3、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掀起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黨在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一次嚴重的失誤,造成1959—1961三年經濟困難。
(第二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歷史意義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主要內容:(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實行撥亂反正。
(3)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4)實行改革開放
意義: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這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成為我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開創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起點。(45頁下面)
(第三課)經濟體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農村:1、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廢除人民公社制度3、發展鄉鎮企業,為農民致富、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2、了解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環節是增加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內容:(1)、管理體制上:實行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3)分配製度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4)、1992年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
作用:調動工人生產積極性,增加了企業活力,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使人民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第四課)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國對外開放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1)經濟特區的設立:1980年,深圳(第一個經濟特區)、珠海、汕頭、廈門;1988年,海南省。
(2)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灣地區
(4)經濟技術開發區:1988年
(5)1990年開發上海浦東,帶動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經濟,成為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2、十四大的主要內容:1992年召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四單元: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修築從唐山到胥各庄的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紀初在南京開辦第一個電話局,開通第一部市內電話電話。
3.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電訊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到2000年末,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的數量均居世界第二位。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還用傳真機和互聯網發送文件。
報刊 影視 互聯網
概況 1.19世紀中前期,外國人開始在中國辦報,《中國叢報》、《萬國公報》
2.1873年艾小梅在漢口主辦的《昭文新報》被認為是國人在中國境內創辦的報刊。
發展:
3.此後中國人自己辦的報刊越來越多,如戊戌變法時期的《事務報》,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五四時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軍山》電影首映成功,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的。
2.1931年,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拍攝成功,結束中國電影無聲的歷史。
3.蔡楚生導演、王人美主演《漁光曲》1935年獲得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4.1958年北京電視台實驗播出,標志著中國的誕生。
1.、、電視被稱為三大媒介。20世紀90年代以後媒介誕生了。它被稱為「第四媒介」。
2.互聯網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
3.互聯網的四大優勢:
(1)集三大媒介的優勢於一體。
(2)費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動,雙向傳受。
(4)可以更主動、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
■第五單元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第1課)開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開辟意義:(1)新航路的開辟,逐漸結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發生接觸與碰撞,開始了匯合交融,世界日益連成了一片整體。(2)貿易范圍空前擴大,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3)、世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開始了殖民擴張。
(5)、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新航路的開辟(結合課本82頁新航路開辟圖記憶)
時間 航海家 支持的王室 開辟的航路 意義
1487年 迪亞士 葡萄牙王室
歐洲到非洲 到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開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進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2年 哥倫布 西班牙王室 歐洲到美洲 發現美洲新大陸
(第2課)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
1、列舉荷蘭、英國野蠻掠奪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場的史實,認識殖民擴張與掠奪是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1)上馬車夫——荷蘭:
背景:優越的地理環境和經商傳統、資本主義工商業發達,是歐洲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的地區之一、政治上擺脫了西班牙的統治獲得獨立。
地區 基本情況
亞洲 在印度建立殖民據點、奪得馬六甲和錫蘭,侵入印尼一帶,一度占據中國台灣
非洲 從葡萄牙手中奪得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 建立新尼德蘭殖民地
(2)「日不落帝國」——英國
戰爭 結果 備注
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西班牙失敗,西喪失海上實力的喪失和英國開始確立海上霸權
三次英荷戰爭 英國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荷蘭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權 由英國頒布的《航海條例》引起
英法七年戰爭 英國奪取了大片法國的殖民地,最終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2、了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與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擴張與掠奪
歐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張是世界市場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掠奪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也給亞、非、拉美等殖民地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打斷了它們正常的歷史進程,使它們發展緩慢、貧窮落後,造成這些地區的長期落後。
(第3課)工業革命
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進程
(1)、工業革命的開始——珍妮機的問世(英國工業革命最早發生在棉紡織業)
(2)、瓦特改良蒸汽機解決動力問題,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
2、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歐美資產階級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2)、工業革命在客觀上也傳播了先進的思想和生產方式,促使世界面貌發生了變化
(3)、工業革命還引起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結構的變革,產生了兩個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4)、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時間:19世紀中後期)
3、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
電力的廣泛應用: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研製發電機成功;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汽車和飛機;
化工技術的發展;鋼鐵等傳統工業的進步。
4、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壟斷組織的出現(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建立。(19世紀末20世紀初)
5、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比較
在交通領域: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火車、輪船,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汽車和飛機
在社會結構:第一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兩個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壟斷組織。
在世界市場: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6、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
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殖民擴張:世界市場拓展
第一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第六單元羅斯福新政與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調節
(第一課)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1929—1933)
1、發生經濟危機的原因:(1)貧富差距擴大(2)股票投機活動(3)分期付款方式的隱患(4)根本原因:生產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點:(1)范圍廣(2)時間長(3)破壞性大
3、影響:(1)加深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危機:美國、法國社會動亂;德國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勢動盪不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結果:危機反而惡化
(第二課)羅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經濟危機爆發後,總統胡佛採取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結果經濟危機非但沒有克服,反而更加惡化。1932年羅斯福在大選中獲勝,1933年上任後實行新政。
2、羅斯福新政的起止時間:1933——1939
3、新政的內容:(1)整頓銀行與金融業(2)調整農業政策(3)復興工業:藍鷹行動(4)社會救濟與公共工程
4、羅斯福新政的意義:(1)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大危機(2)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遏制了美國法西斯勢力、避免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發生(3)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政府的權力擴大;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4)※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對以後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5、政的實質: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管制。新政的前提:未觸動資本主義制度
6、特點:指導思想方面:放棄自由放任思想,轉向國家干預經濟的凱恩斯主義;內容方面:國家加強對金融、工業、農業和社會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預;影響方面: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促進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誕生。
(第三課)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了解二戰後美國、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的新變化
1、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表現:
戰後二十年是美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政策有:大力拓展世界市場;應用先進的科技成果;革新生產技術,發展新興工業;延續並發展社會福利政策。
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滯漲」。
80年代,里根上台後,減少政府開支,緊縮通貨,削減稅收,建設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使美國經濟復甦。
90年代柯林頓倡導介於自由放任與國家干預之間的第三條道路,對經濟進行改革,經濟持續增長,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
2、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的表現:
20世紀50年代,聯邦德國經濟進入持續高速發展時期:(1)政府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殘余勢力,社會秩序比較穩定,同時實行非軍事化,集中國家有限的財力、物力發展經濟:(2)政府採取市場經濟、國家調控、社會保障三者相結合的經濟政策,注意發展科技和教育;(3)美國的扶持政策,通過馬歇爾計劃對德國提供大量援助。60年代,德國經濟超過英、法,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國家。
■第七單元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1、了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主要內容:
2、了解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與作用:
3、認識實施新經濟政策的必要性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1 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國人大《關於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標志蘇俄開始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 新經濟政策(1921--1928)
背景 十月革命後進入國內戰爭、外國武裝干涉、物質匱乏 國內戰爭結束後,戰時共產主義弊端日益顯現,領導人卻希望藉此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引起人民不滿。國內隱藏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喀琅施塔得兵變)
農業 實施余糧收集制 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核心內容)
工業 全面推行工業國有化 允許部分企業由私人或外國資本家經營;擴大地方和企業的自主權
貿易 取消自由貿易 改變國家壟斷,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
分配 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國家配給制,實物分配製 廢除實物分配製,實行按勞分配
結果 使蘇維埃取得了國內戰爭(1918--1920)的勝利,鞏固了蘇維埃;但它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促進經濟迅速恢復,起到鞏固工農聯盟、穩定政治形勢的作用,使1925年蘇聯國民經濟基本恢復。它是一條適合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但因後來的領導人對其認識不足而被過早的終止。
新政策的特點:(1)公有制為主導的前提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2)允許商品經濟的發展,利用商品貨幣關系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4、「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經濟方面的主要表現
政治方面:(1)高度集權,破壞民主集中制;(2)幹部職務終身制,對幹部沒有形成必要的監督;(3)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
經濟方面:(1)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影響國民經濟平衡和持續發展;(2)實施計劃經濟體制排斥價值規律作用(3)阻礙勞動者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4)犧牲廣大農民利益,挫傷他們生產積極性,造成蘇聯農業生產的長期停滯不前。
5、了解赫魯曉夫改革的主要內容(120頁,):
農業:取消農產品義務交售制,實行收購制,提高收購價格,增加農民收入;撤消全國的機器拖拉機站,把所有的農業機械賣給集體農庄;大規模開墾荒地,提出種植玉米,提高糧食產量。
工業:改革工業管理體制,將中央一部分權利下放到地方,擴大地方和企業的許可權;精簡機構;大量壓縮國民經濟計劃指標。
政治: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平反冤假錯案。
6、了解戈爾巴喬夫改革的主要內容與後果
戈爾巴喬夫改革 經濟改革 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原來的行政命令,這實際承認了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調整所有制結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 沒有迅速取得預期成果
政治改革 (1)改變指導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
(2)改變共產黨領導地位:1990年蘇聯人民代表大會從憲法刪去關於共產黨領導地位的條文;蘇共「二十八大」宣布蘇聯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多黨制,並放棄黨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壟斷」,實行政治和意識形態多元化。
逐漸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脫離了蘇聯國情。最終導致改革失敗,蘇聯解體。
(1).蘇聯解體的標志:1991年阿拉木圖協議
(2).蘇聯(1922—1991)解體的原因: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體制上的弊端和錯誤政策長期得不到糾正,沒有從實際出發,建設符合蘇聯國情的社會主義;
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的錯誤方針
外部原因:西方敵對勢力長期的「和平演變」戰略
(3).蘇聯解體給我們的啟示:
A.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後進行社會主義改革,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社會主義制度要通過不斷的改革來逐步自我完善。社會主義改革和發展具有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的特點;
B.社會主義建設要遵循客觀發展規律,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走符合本國國情的道路。
■第八單元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第一課)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1、了解「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1)1944年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舉行了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布雷頓森林協定》。
(2)、194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成立。它們都是國際金融機構,美國從中取得了決定性的控制權。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建立起來,即「布雷頓森林體系」。
(3)、《布雷頓森林協定》規定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
(4)、「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作用:
積極:使國際貨幣金融關系有了同意的標准和基礎;擴大了世界貿易;擴大了世界購買力;有利於世界貿易的發展和國際資本的流動
消極:加強了美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的特權和支配地位
2、《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定
1947年簽定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立、《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定,構成了調整世界經濟貿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第二課)當今世界的經濟區域集團化
1、對世界經濟影響最大的三大區域集團是: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2、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
3、1993年歐洲聯盟成立,標志著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
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問世。
4、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貿易區正式成立。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組成的經濟集團。
5、1989年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成立。
1991年《漢城宣言》正式確定該組織的宗旨和目標
1994年在印度尼西亞的茂物通過《茂物宣言》,提出了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時間表。
1995年通過了《執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動議程》,使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目標有了保障。
6、1991年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中國上海舉行。
(第三課)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進程
了解世界貿易組織由來和發展;
理解世界貿易組織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經過;
認識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
1、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它標志著規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建立起來。世貿組織的前身是: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把多邊貿易組織改名為世貿組織。
2、世貿組織的目的是: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貿易自由化
3、世貿組織的作用:(1)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2)促使成員國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繁榮(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國際經貿關系中的強權政治
4、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影響:
機遇:(1)有利於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國際分工(2)有利於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並在平等條件下參與世界競爭(3)有利於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4)有利於直接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決策,維護合法權益
(5)有利於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有利於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
挑戰:國內一些產品、企業和產業面臨更激烈的競爭
5、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1)新航路開辟使世界經濟聯系逐漸增多
(2)工業革命後,世界經濟朝著全球化方向發展
(3)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真正進入全球化時代
6、經濟全球化的本質:發達國家主導下的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
7、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加速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
對於發達國家:最大受益者
對於發展中國家:
機遇:有利於吸收外資、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開拓國際市場
挑戰: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面臨空前壓力和挑戰
字數太多,想要了加我1033040304
『肆』 人教版 高中 地理 歷史 政治 的所有知識點總結(一定要全面 )
知識點很多 在這列不完 你最好要找高考總復習
『伍』 誰知道有關長安的故事傳說之類的關於地理的呀,關於鍾鼓樓的,盡量詳細,越多越好!!
1 折柳贈別與長安灞橋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雲:「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採薇》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
2 初建雁塔五層高 塔名來歷有故事
坐落在慈恩寺的大雁塔,現高約64米,總共有7層。塔到底是誰設計?原塔是否就是如此?
據介紹,玄奘西域取經歸來後,唐高宗為安置所取佛經,勒令在慈恩寺內興建「藏經塔」。玄奘原打算建造高90米的石塔,但因工程太大,建造頗有難度,唐高宗建議改建磚塔。玄奘隨即聽取了建議,建造了5層高約60米的寶塔,風格完全依照古印度建築。當時,年過半百的玄奘還參加施工,親自搬運土石。
但玄奘設計的佛塔,建成30年後不幸坍塌。當時在位的武則天和王公貴族集資,重新修建該塔,將5層佛塔變成了10層。五代時期的後唐王朝,對大雁塔進行了改建,塔高被降成了7層。明朝萬曆三十二年,大雁塔最後的大規模修建,對其進行了維修加固,在外表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層。這就是現在的7層閣樓式磚塔,通高64米多。
塔名來歷有故事
大雁塔為何稱作大雁塔,如今仍有多種傳說,最常被人提起的有三個。一是古印度迦藍佛曾「穿石山做塔五層,最下面一層作雁形,謂之雁塔」。玄奘最初設計建造的塔就採用了這種形制;二是佛教有大乘與小乘兩派,小乘佛教不忌葷腥。有一天小乘寺院和尚買不到肉,天空一群大雁飛過,和尚仰面語:「今日僧房無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今天是什麼日子。」話音未落,一隻大雁折翅墜地,於是,全寺和尚大驚失色,領悟出這大雁分明是菩薩化身,他們在大雁墜地處建造石塔從此戒絕葷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稱雁塔。
三是當年玄奘取經途中曾困於沙漠,後來得到大雁引領,才找到水源,得以生還,建造這座佛塔是為報答菩薩化身指點迷津的大雁之恩。其實玄奘建成大雁塔後,從沒提過塔叫什麼名字,只說是慈恩寺西院的塔,或稱其為慈恩寺西院浮屠。但玄奘所建的塔是模仿曾見過的「亘娑塔」,「亘娑」譯成中文就是「大雁」,人們就把建成的塔叫大雁塔。武則天時重修佛塔後,便正式命名其為「大雁塔」,該塔名一直沿用至今。
大雁塔內藏舍利 進士及第留墨寶
玄奘成功取得真經,返回大唐故土的時候,除了帶回大量經書外,還帶有不少舍利、佛像。潛心翻譯佛經的同時,他擔心帶回的物品遭遇火災,這種情況下才建造了大雁塔。可在玄奘圓寂之後,大雁塔又有了其他的「用途」。
唐中宗神龍年間,進士張莒游慈恩寺,一時興起,將名字題在大雁塔下。此舉得文人紛紛效仿,尤其是新科進士更把雁塔題名視為莫大的榮耀。他們在曲江宴飲後,集體來到大雁塔下,推舉善書者將他們的姓名、籍貫和及第的時間用墨筆題在牆壁上,若有人日後做到了卿相,還要將姓名改為朱筆書寫。
在雁塔題名的人當中,最出名的要算是白居易了。他27歲一舉中第,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盡管新科進士們詩興不減,但牆壁畢竟空間有限,不久白牆便成「花牆」。但這些題名現已看不到了,其原因據說是,唐武宗時的宰相不是進士出身,下令將題名全數除去。
————————————————————
3 寇準種香米 故叫香米園
四府街因明秦王四子得名
提起香米園的具體位置,80歲的譚大爺脫口而出:「就在蓮湖路西段南側,為何叫這個名字,我確
實不清楚。」不過譚大爺倒是分析,西安許多街道的名字,都是沿用古代的名稱,那時候給街道起名字,都和街道用途有關。說不定這是古代的糧倉,或者曾有許多賣米的店鋪。
其實,香米園這個名稱的來歷,不僅和北宋宰相有關,和香米也是有關系的。香米園東起灑金橋,西到北馬道巷,長712米、寬5米,北出香米園有東、北、西三條支巷。據元《類編長安志》記載,北宋宰相寇準的花園,曾位於香米園西段。因軒門上刻有「香墨園」,又傳寇準曾在此種植香米,後演變為「香米園」。清末曾用名「香苜蓿園」。1966年改為繁榮巷,1972年恢復為香米園。
—————————————————————
4 鍾樓「搬遷」的故事
歷史上,確有一段傳奇故事是有關鍾樓遷址的。明萬曆年間關中發生大地震,一位叫高承之的道士斷言,災禍是一巨鰲在地下作怪所致,於是知府將鍾樓遷到現址,鎮住妖孽作祟的穴口,西安才得以太平。「鍾號景雲鳴采鳳,樓雄川口鎖金鰲」,現如今鍾樓北面的這副楹聯就印證了這段傳說。但史實究竟是怎樣的呢?西安市鍾鼓樓保管所的工作人員揭開了謎底,鍾樓始建於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原址在西大街廣濟街迎祥觀,是城中心之所在。後因擴建西安城,隨著城中心的東移,鍾樓才於明萬曆十年(1582)遷建到了現在的地方。
——————————————————
5 西安老地名詳解
下馬陵街
位於和平門內西側,西至柏樹林南口。因街東口北側有漢名儒董仲舒祠亦名下馬陵而得名。唐人韋述兩京記曰『蛤蟆陵本董仲舒墓』。又曰『漢武帝至墓前下馬,故曰下馬陵』。究竟是蛤蟆陵雅化為下馬陵,還是下馬陵訛傳為蛤蟆陵,至今無定論。明正德年間由胭脂坡遷來在此建董子祠,人稱下馬陵。董仲舒為西漢著名學者,哲學家。武帝時獻舉賢良三策。此街中段曲折處可看出唐城和明城銜接處,明代由此向東擴建了西安城。
安居巷
位於東木頭市中段南側。南至三學街西口。明代設錢局於此,稱錢局巷,後演化為今名。現碑林門外銅獅就系這里所鑄,獅身附貼銅幣千餘枚。巷東故城河溝內解放前後尚有鑄造業者,後聯為東方紅鐵廠。
東倉門
位於東大街中段南側。據咸寧長安兩縣續志曰『敬祿倉在通化坊,俗稱為東倉』。敬祿倉是專為供給滿人貴族糧餉費用的實物倉庫。此街因在倉門前而得名。
索羅巷
位於東關南部,北起長樂坊,西至更新街。唐代位於興慶宮內,相傳以唐天寶年間興慶宮內有一娑羅樹園而得名。明代稱娑羅巷,清末改為今名。
景龍池
位於東關北部。北起長樂坊,南至索羅巷。唐時位於興慶宮中部偏北。唐景龍年間,這里為九王子府第,玄宗李隆基幼年居於此。當時地下水湧出成湖數畝,得名景龍池。李隆基作太子後,利用這件事說他的住所有龍氣。登基後在此建立興慶宮,景龍池既宮中龍池,亦稱九龍池。這地名可反映出唐時因引數條河流入長安,地下水位抬升的情況。
古跡嶺
位於東關南街東側,東至曹家巷。唐代稱狗脊嶺,是龍首山的一部分,在東市北沿。狗脊是生長在黃土中的一種小灌木,即野枸杞,後演變成今名。唐代狗脊嶺為行刑之地。
南廣濟街
位於西大街中段南側。北對北廣濟街,南至南院門西口。為唐長安城承天門街的一段。宋長安志有『承天門街東西廣百步,南出皇城之朱雀門』曾是長安最寬的大街。元代稱葯市街,為中葯集散地。明清時,北段稱南廣濟街,南端稱五味十字,以中葯配方重視酸甘苦辛咸五味而得名。民國初年為銀號錢庄集中地。
書院門 位於南門內東側,東至安居巷接三學街。明萬曆七年間,學者馮從吾,今長安縣人,因與閹黨斗爭失利,辭官歸里,在寶慶寺講學。後辟新址,在街北側建立關中書院,學生常至千人,為著名學府。後為閹黨所迫,書院毀馮從吾在此坐兩百日而死。明末清初又作了大規模修建。現為西安師范學校,遺址保存完好。此街因在書院門前而得名。於佑任曾住32號。西口有唐寶慶寺華塔。1991年修整街容保留明清風格建為文化旅遊街。
三學街
位於文昌門內西側之南。東起柏樹林西至書院門。唐代這一帶為太廟,唐末太學遷至此。前院為孔廟,門前數株古槐為當時所栽。宋金時唐太學改為京兆府學,此街名南城巷。元代府學和管理考試的機構貢院及管理人事的機構提舉司相鄰,表明府學明確的目地性。縣學是縣級學府,始於宋金。明代前長安縣學在西關,明洪武三年移往西大街縣衙西側,萬曆九年移於府學西側,今縣坡巷,明成化七年移府學東側。後來門前形成三條南北小街,稱為府學巷,長安學巷,咸寧學巷。此街因北側有此三學,改稱三學街。唐代的孔廟即現在的碑林。
馬廠子 位於東大街中段南側。南至東縣門接東倉門。唐代,京兆驛站是全國最大的公文郵件和官旅護送機構。街南端所對市第八中學院內,尚有唐代所刻青石馬槽。唐代以後至明清,經千餘年,京兆驛名稱不改,仍為中國西部最大驛站。此街兩側為驛站喂馬處,故稱馬廠子
東廳門
位於東大街西段之南。東接東縣門,西連東木頭市。明以前,此街在唐皇城東外側,城河遺址因有六處積水處,得名六海坊。明朝陝西行都司署,俗稱兵馬指揮司,設於今西安高中院內俗稱軍廳。清初改為清軍同知署即清軍廳,乾隆32年改稱庫廳,同治年改北大街另設軍廳,此街遂改東廳門。1902年庫廳改西安府考院及咸長考院,附關中大學堂。民國初年為西北大學創立會及預科,1914年改陝西政法專門學校,1923年改西北大學。1927年改中山學院,鄧小平等黨的領導曾在此講課。後為西北水利專科學校。1930年改西安高級中學。
飲馬池
位於東縣門北側,西北至菊花園。唐時位於唐長安皇城東城外側護城河。此段城河留下的地名還有菜市東坑,新城南壕等。唐護城河稱漕河,是多功能城建設施,與城牆組成多功能防禦工事,南通子午曹村的漕渠,北通清渠。後因京兆驛馬匹在此飲水故名飲馬池。
端履門
位於東大街中段南側。南至木頭市接柏樹林,長371米。明初建秦王府後,在今東大街南沿,北大街街心建秦王府蕭牆。當時在此街北口蕭牆開一門叫端履門。此門是僚臣晉見秦王等候傳喻的地方,端履意示行止檢點之意。門東側有官員侯喻堂址,後稱朝賀巷。
柏樹林
位於文昌門內,北接端履門。南端西側是碑林。明正統年間,西安知府孫仁益拓建此街並在兩側廣植柏樹而得名柏樹林。
東大街
為鍾樓至長樂門,長2150米。隋開皇二年建新都大興城,此街位於皇城東牆南門景風門內外兩側,名景風門街。景風門遺址在今炭市街南口東側。唐末,長安城毀,佑國軍節度使韓建縮建長安新城,新城東西兩側築萬年,長安兩個縣城,成為母子三城拱衛之形制,此街分為城內外兩段。城內至元代仍稱景風門街。城外為萬年縣城北門外橫街。因縣城有西北最大的驛站京兆驛,車馬過往,商賈雲集,宋金時期這一帶名大草市,明清時演化為大差市。明初擴大西安府城,拆景風門東移1300米建東門,始統名東門大街。利用元奉元城東北隅建秦王府,今為新城,又在此街南沿和今北大街中線築秦王府蕭牆,蕭牆內為王城,俗稱皇城,將此街包入王城內。清原王城改為八旗駐防城,俗稱滿城,此街又稱順城街。街西端即鍾樓東門洞,亦即滿城西南角門。辛亥革命,新軍即由大差市東薄弱處攻入滿城。民國二年九月,張鳳翔督陝,拆滿城,利用賑陝款對此街大加修築,取名中山大街。1953年部分拓寬,改名東大街。
南大街
鍾樓至永寧門,長670米,寬60米。最初為隋唐皇城安上門街。當時寬90米,兩側栽植槐樹,並砌水溝。因南端有皇城南牆東門安上門故名。路兩側有尚書省六部衙署,門內東側有斗雞場,今演化為大吉廠巷,宋之問有『日晚斗雞場,經過狹斜看』句。今大吉廠古樂社仍流傳著唐代的鼓樂。宋至元仍稱安上街。明初改築南門,朱元璋欽定永寧門,意為南方永遠安寧,為示不用出兵之心故今永寧門瓮城外牆無正門。此街也就稱南門大街。明清時是西安最繁華的大街之一。清中期每遇雨積水成河,人不能過,戲稱滴水河。民國初年改稱南大街
新城廣場
為於市中心偏北。原為唐長安皇城東北隅,宋為京兆府城東北隅。元為中央駐地方監察機構台察院,明改建為秦王府。明末為李自成的順王府。清出改為八旗校場。1926年慶祝西安解圍改稱紅城。1950年南部辟為廣場,延續至今。
案板街
元代稱南巷。清順治年間因有售案板店鋪而改名至今。
炭市街
清中葉西安生活供熱由南山薪木轉變為北山煤炭。當時只是一個堆放煤炭的無名小街。後因商而聲名大振並得名炭市街。1927年拓寬。解放前為乾果海味市場。現多為副食品。1989年建門牌樓。
南新街
明為秦王府南門端禮門至蕭牆南門端履門的大街。北端王府門兩側城牆尚存而左右原有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所鑄銅獅一對。明崇禎十六年李自成佔領西安此處為順王府前門。1645年清軍佔領西安將順王府拆毀。原秦藩故府貴妃太湖石移出,今在革命公園南門內,門前銅獅則移往城隍廟前,今碑林博物館,原府第毀為八旗校場。1927年因此街在新城以南改為今名。
後宰門
明代秦王府北門廣智門北。有專管王室衣食供給的機構,稱為後宰。此街東段與北新街相交十字稱為後宰門。清初滿城西牆北段新開一個城門名新城門,此街名新城門大街,後從習慣仍稱為後宰門。
通濟坊
1936年在西安擁有相當經濟實力的通濟信託公司在這里開拓街道,大量建房。臨北大街建成四層鋼骨水泥磚木混合結構樓房。是西安最早的西式大樓。1949年後為市百貨公司批發部。
韓森寨
因有韓森冢並為近郊最大的墳冢。相傳明代在冢旁駐軍而得名韓森寨。水經注圖。滻水篇曰,冢為悼皇帝冢和史良悌墓。漢武帝征和二年發生了歷史上罕有的冤獄治巫蠱獄。武帝夢見被木人圍打,以為有人在咒他。便派江沖之治巫蠱獄。由於江沖與太子劉據平日有隙,欲誣陷太子,在搜宮時太子被迫殺死江沖,起兵據守長安,血戰五日,後兵敗逃於湖縣而死。武帝孫劉進,即劉據之子也死於亂軍。武帝臨終前真相大白,此案平反,對死者起冢追葬。史稱劉進為皇孫,冢稱皇孫冢。公元前74年劉進之子劉病已繼位,是為宣帝,追封其父為悼皇帝,母為悼皇後。皇孫冢能見宣帝杜陵便是。
——————————————————————————
6 西安老城牆
從南門開始順時針方向介紹:
南 門:這是西安城門中資格最老、沿用時間最長的一座,建於隋初(582年)。當年它是皇城南面三座門中偏東的一座,叫安上門。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留作南門。明代改名永寧門。它也是現在西安城牆各門中復原得最完整的一座,只是原設計沒有箭 樓。現在南來北往的車輛行人均從甫門東西兩則另闢券洞內穿過,它本身已成為文物了。
朱雀門:朱雀門是唐長安皇城的正南門,門下是城市中央的朱雀大街。隋唐時,皇帝常在這里舉行慶典活動。公元589年, 隋王朝統一中國,隋文帝曾在朱雀門城樓檢閱凱旋大軍。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這座城門被封閉。1985年修復西安城牆時,發掘出包裹在明城牆內的朱雀門遺址。它果然如隋唐文人描寫的那樣宏偉華麗,城門柱礎用大理石製成,青石製作的門坎上刻有線條優美神采飛揚的蔓草花紋,磨磚對縫的門洞隔牆厚實端正,殘垣斷壁處處流露出當年的華貴風采。現在的朱雀門位於遺址西側,是1986年開通的。
勿幕門:勿幕門俗稱小南門,開通於1939年,以此紀念辛亥革命中陝西的革命先烈井勿幕先生。井勿幕先生是孫中山創建的同盟會最早一批會員之一,陝西民主革命時期有重大影響的革命家,在1917年的護法運動中壯烈犧牲。
含光門:含光門是唐長安皇城南面的偏酉門。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封閉了它的中門洞和西門洞,保留了東門洞,北宋以後全部封閉。1984年整修西安城牆時,發掘出含光門遺址,發現花崗石製作的柱礎、刻花的門檻門道。現已決定把新建券洞城門置於遺址東側,對遺址作框架結構保護,外包城磚,使外觀與城牆一致,內部設置人工採光和空調系統,日後供遊客參觀。
西 門:酉安的西門本是唐皇城西面中門,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被保留下來。明代擴建城牆時位置略向南移,取名安定門。
玉祥門:1926年,軍閥劉鎮華包圍酉安城達8個月之久,使西安人民凍餓戰死4萬多人,直到馮玉祥將軍率國民聯軍擊敗劉鎮華後,西安才得以解圍。1928年開通的這座城門,為紀念馮將軍的歷史功績,取名玉祥門。
北 門:明代構築城牆時建造的北門,正式名稱為安遠門。辛亥革命時,起義軍進攻滿城,這一帶戰爭激烈,交戰中北門城樓被焚毀。1983年整修城牆時,恢復了原來的箭樓。
尚德門:西安火車站西南側的尚德門開通於1986年,因直對尚德路而得名。
中山門:1927年初,在馮玉祥將軍倡議下開辟的中山門,以紀念國民革命領袖孫中山先生得名.1927年5月1日,馮玉祥將軍率軍東征,就從中山門出城。中山門並列兩個門洞,馮分別為它們取名「東征門」和「凱旋門」。出師之日,馮將軍在城頭向各界歡送群眾講話,說等北伐勝利,再打開凱旋門歡迎他。但後來時局變化,馮將軍再未率師回西安。
東 門:東門在建造明城牆時構築,正式名稱叫長樂門。明末李自成起義軍由東門攻入西安。李自成看到懸在城門上的「長樂門」匾額,對身邊將士說:「若讓皇帝長樂,百姓就要長苦了。」將士們一聽此言,群情激憤。點火燒毀了這座城樓,直到清代又重新建造.「西安事變」前,張學良將軍曾在東門城樓上組建教導隊和學兵隊。這一舊址已被修復作為西安事變紀念地。
建國門:1986年開通的建國門,以直對建國路而得名。
和平門:與西安火車站、大雁塔處於同一南北軸線上的和平門開通於1953年。為了表達飽經戰亂的中國人民對世界和平的渴望,取名和平門。
文昌門:碑林博物館南側的文昌門,開通於1986年。這里的城牆上建有魁星樓,是西安城牆上唯一與軍事防禦無關的設施。魁星又名「奎星」、「奎宿」,位列二十八星宿之一,古代傳說是主宰文運興衰的神,被人們尊稱「文曲星」、「文昌星」。如果被他的朱筆點中,就能妙筆生花,連中三元,成為狀元。所以,古代孔廟、學府里都建有供奉香火的魁星樓。明清時的西安府學和孔廟建在城牆旁邊(今碑林博物館),魁星樓也順勢建在城牆之上。魁星樓在1986年修復。遊客們在這里可以看到嗜酒如命,不修邊幅,蓬頭虯髯,步履踉蹌,腰掛酒葫蘆,一手捧斗,一手執筆,似乎半醒半醉的文昌星尊容。魁星樓下這座新辟的城門,自然也就被命名文昌門了。
——————————————————
7 「西安」名稱起源
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至西漢初年,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
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隋時,隋文帝楊堅曾被周明帝封為「大興郡公」,因而將新都命名為「大興城」,長安在隋時也被稱為「大興城」。唐朝時,又恢復長安之名。元代,易名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為西安府,取義「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來。
——————————————————————————
8 城牆的美麗傳說
西南城角保留風格
西安城牆四角各城樓叫「角樓」,如果能夠繞城牆走完一圈,就會發現惟獨城牆西南角是圓形的,其他三個城角則是方形的。這一點,相當一部分「老西安」都不知其原因,有人甚至將此與風水聯系,猜測如此建築結構是故意而為,可能為了祈求上天,保江山千秋萬代。
這些外形不同的城角,實為城牆轉角處突出牆體的實心台,准確的名稱應該為「角台」,其上的建築為角樓。城角外形不同出現在明朝,圓形的西南城角系唐朝韓建修的「新城」角台遺址。明代修繕唐代城牆時,朱元璋下令角台向外擴張1/3,惟獨沒有重修西南城角,保留了唐代城牆角台原貌。當然很多讀者又會問到,為何只有西南城角沒修繕,這裡面可是有兩段傳說。
據說,西南城角處於地震帶上,只要角台被人修成方形的,修一次就出現一次問題,最後沒辦法只能保留圓形。另一個傳說是,明代城牆修建之前,西安有位王姓老太太,遭受兒子和兒媳折磨,最終餓死在街頭。當地父母官得知此事後,在西安城牆西南角台附近,將老太太的兒子和兒媳問斬。大家認為二人無德不孝,方形代表著堂堂正正做人,因此未將此角樓改變形狀。
玄武門已盪然無存
回首西安歷史,朝代頻繁更迭,有些歷史建築在變化中留存,有些建築卻永遠走出了人們的視線。張先生就對消亡的建築很感興趣,他半年前從河北省石家莊來陝西工作,從那時候就開始尋找長安玄武門。「很小就知道玄武門之變,就想看到底什麼樣子。到西安後問了許多當地人,得知玄武門已盪然無存。但遺址現在哪個地方,都不知道。」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率領尉遲恭等人在玄武門,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見駕,門官傳話護衛留下隻身前往。李建成一聽調轉馬頭,李世民搭弓一箭將其射死。李元吉被尉遲恭一刀砍死。李淵在宮中等著三個兒子,不知宮外到底發生何事。此時尉遲恭稟報說,李建成、李元吉陰謀作亂被秦王殺了。李淵只好順勢應變,立李世民為太子,兩月後傳位給李世民,史稱唐太宗,此事件被稱為「玄武門之變」。
西安歷史上有兩處玄武門,大明宮北門也叫玄武門,但並非「玄武門之變」的玄武門。「玄武門之變」提到的玄武門是長安皇城的北大門,太極宮的正北門。由於唐朝末年,朱溫挾持唐昭宗東遷洛陽,留守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出於軍事防守需要,放棄外郭城和宮城,把長安城縮小到皇城之內,玄武門在戰爭中遭到損毀。據考,其位置應在今環城北路外華強路西側一帶。
城牆馬面共有93座
東西南北四面城牆上,都有不少突出的部分,許多人都問它是什麼,古代到底有何功能?
城牆外側突出牆外的實心台叫敵台,也稱馬面、牆台。
之所以稱為馬面,據說是明代將城牆修築的這種結構,形象地認為是由98匹馬組成的軍陣,98座敵台猶如昂首挺立的駿馬,所以將馬頭的位置叫做「馬面」。據記載明西安城牆上共98座敵台,1982年實測只有91座,經修復現有敵台93座。每座敵台相距120米,寬度為15-24米之間,向城牆外突出7米。
敵台為增強城牆防守面,以利於守城而設置,使士兵作戰視野開闊,戰術運用靈活。敵台上面修建有敵樓,也稱卡房、鋪房。清乾隆年間重修敵樓90座,1982年實測時敵樓無一存在。1986年至1989年,西安重新修建12座敵樓,其中南城牆7座,東城牆5座,恢復了明代城牆上敵樓的建築形制。
『陸』 高中地理題:"五原春色歸來遲,二月垂柳未掛絲。即今河畔冰開日,正是長安花落時。"......
A
理由:春歸遲,二月未掛絲和冰開花落時都是由於同一時期各地不同的溫度差異決定的,溫度差主要可分為緯度上和垂直高度上(高原高山等地區)
顯然此題與赤道向兩極溫度遞減的規律相符。
『柒』 西安長安區最好的中學是
西安市長安區第一中學,簡稱長安一中。學校始建於1942年,1962年被列為陝西省重點中學,1978年進入西安市重點中學行列,1980年被國家教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全國首批十所人口教育試點中學之一。
中文名: 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第一中學
外文名: Chang An No.1 High School
簡稱: 長安一中
校訓: 踏著層層台階登攀
創辦時間: 1942年
類別: 公立中學
現任校長: 周世昌
知名校友: 陳天人
所屬地區: 中國陝西
學校地址: 西安市長安區韋曲街辦西四府村
郵政編碼: 710100
1997年加入全國知名中學科研聯合體,1998年被列為國家「九五」科研項目《跨世紀人才中華美德培養研究》、《中小學學習問題研究》課題實驗學校和省「教育科研項目學校」,並再次被確認為陝西省重點中學。2010年10月被陝西省教育廳授予陝西省示範性高中榮譽稱號。 1998年,經原陝西省教委和中學化學競賽委員會研究批准,在長安一中開辦陝西省高中化學實驗班(通稱陝西省理科實驗班),每年面向全省招收理科特長生,為陝西省培養參加全國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的選手。長安一中早在1972年就被確定為涉外學校,常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開展友好交流活動。2004年與美國密蘇里州李斯薩米特高級中學結為友好學校。長安一中原來是一所完全高級中學。為了創辦示範性高中,2000年學校聯合長安區內一民辦企業,共同投資累計4000餘萬元,另建成一所可設置30個教學班,高標准、現代化的初級中學(長安一中初中部),實現了初、高中分開辦學,為創辦優質高中騰出了更大的空間。
長安一中位於西安城鄉結合部的少陵塬畔,西湯公路從校門口經過,交通十分便利。校園內環境幽雅,風景秀麗,教學區主幹道用青石、花磚鋪砌,兩旁有花壇、草坪、風景樹和華美的路燈、引人注目的報欄、櫥窗,四排八座教學樓隨坡而建,錯落有致,形成了層層台階似入雲端的自然景觀。生活區青松翠柏,竹林紫藤,亭台曲徑和趣石奇花隨處可見;長廊、雕塑、語村、碑林等人文景點爭奇斗艷,美不勝收。
學校教學設施逐年改善,教學手段日益現代化。3000平方米的綜合實驗樓內,配有水電到位的4個化學實驗室、4個物理實驗室、2個生物實驗室、2個微機教室、2個語音實驗室、1個校史展室,樓頂建有天文觀察台。新建的6000平方米的科技樓內,設有4個微機教室、4個語音教室、4個多媒體教室、2個音樂教室、2個美術教室,200座和800座多功能台階教室以及地理教室、勞技課教室、科技活動室、形體教室、圖書閱覽室、電子備課室、校長辦公系統和千兆校園網管中心。學校還建有學生公寓樓2棟、教工住宅樓6棟。佔地34畝的大操場內設有用爐渣鋪設的400米環行跑道和100米直跑道,建有587平方米的體育館。
長安一中有高中教學班63個(2011.2月數據),校內有60個高中教學班,3900多名學生;260多名教職工,其中,特級教師兩名,高級教師52名,一級教師87名。市級以上教學能手21人,研究生和在讀研究生44人。
長安一中素以校風正、教風嚴、學風濃聞名鄉城。學校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加強內部管理,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大力開展教育創新和研究性學習的探索活動,全面貫徹教育方針,使教育教學質量逐年上新台階,初步形成了長安一中自己的辦學特色。2005~2009年,累計為各類高校輸送優秀本科生3909人,提前保送入全國名牌重點大學44人,其中考入清華、北大45人。學生在全國學科競賽中奪得金獎2枚、銀獎7枚、銅獎2枚。在全國學科競賽(陝西賽區)中,分別奪回金獎103枚、銀獎305枚、銅獎455枚,累計獲獎達863枚。2009年高考應屆生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錄取4人,西安交通大學錄取37人。高考應屆生成績在650分以上有10人,600分以上有104人,名列全省前茅。二本上線608人(不含藝術生,如果包括藝術生共有652人)。實驗班王哲夫同學以694分(含競賽一等獎10分)的優異成績被清華大學工程力學(錢學森力學班)錄取。應屆文科班也取得了好成績,馬保軍老師所帶的3班,一、二本上線人數23人,藝術生上線19人,共有42人在二本線以上。2010年高考長安一中再創佳績,應屆生被清華大學錄取4人,高三應屆二本上線人數創歷史之最,應屆和往屆學生高考二本上線共計1260人。其中,長安籍學生王悅昶以696分榮獲長安區理科狀元,列全省理科第19名。全校應屆一本上線465人,二本上線785人。王有成老師所帶實驗班學生最低成績 607分;魏驚雷老師所帶平行班學生二本上線52人,其中長安籍學生上線率百分之百;李剛、李全、南宏波、 張曉磊老師所帶重點班學生二本上線人數分別為46人、43人、42人、41人;韓紅軍老師所帶文科班學生二本上線36人。2010年長安一中向清華大學輸送了4名、浙江大學3名、中國科技大學3名、南京大學3名、西安交通大學30名、國防科技大學8名、西北工業大學35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50名優秀學生。
『捌』 跪求 高中政治 歷史 地理 知識點樹狀圖 馬上要高考了 感謝你救我於水火之中 幫忙 有謝
我地理 歷史都還好
我學的是人民版的歷史
必修一是講的是政治
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第一課)精耕細作的古代農業:
1、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農業耕作方式的變革
(1)原始農業:刀耕火種(火耕)
(2)我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的標志:鬆土工具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
(3)商周時期,出現青銅農具。春秋時期,小件鐵農具問世。牛耕是我國農用動力上的一次革命。戰國時,牛耕初步推廣。此後,鐵犁牛耕逐步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
(1)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精耕細作,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2)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3)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
(第二課)領先世界的古代手工業
●了解古代中國在冶金術、制瓷業、絲織業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利鼓風冶鐵。3.魏晉南北朝發明灌鋼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5.宋代江西的景德鎮,到元代發展為全國制瓷中心,明清時是全國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礎上,燒制出彩瓷;清代還發明了琺琅彩。7.明清時蘇州、杭州是著名的絲織業中心,使用花樓機機構復雜精密。
(第三課)古代商業的發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發展
(1)西漢:每個城市都設專供貿易的「市」與住宅區嚴格分開,長安城東西有市。設官員管理(市長或市令),按時開市閉市。
(2)隋唐:長安城有市和坊,市與坊用圍牆隔開,白天定時開市閉市。
(3)宋朝:市與坊的界限逐漸打破,店鋪隨處可設,且早晚都可經營
2、知道主要的商業城市和著名的商幫:
(4)西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著名商業中心
(5)隋唐黃河流域長安、洛陽;長江流域揚州、益州,成為繁華的商業城市;廣州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設市舶使。
(6)宋代開封、臨安;益州發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現商幫。如,徽商、晉商(兩者相同之處:都從經營鹽業起家;商業活動都涉及金融領域(徽商經營典當業,晉商興辦票號);活動范圍都涉及國外,都積累起巨額財富)
(第四課)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了解「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極其影響
(1)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
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重農抑商」得以長久實行的根本原因:適應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需要。
其目的:維護自然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徵收,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積極作用: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
明清重農抑商的表現:農本商末的思想,專賣制度,關卡重稅,歧視商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
消極後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並未禁止官方對外貿易;清代是因為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兩者都是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3)清代一直實行的「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清代只開一處對外通商是在:廣州(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的後果: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第二單元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第一課)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背景和興起的史實: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1)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自然經濟逐漸解體。(2)受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3)洋務派對民辦企業起了誘導作用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時間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地點是:東南沿海地區
2、代表企業:發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貽來牟機器磨坊
(第二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
●短暫春天(1)時間:一戰期間(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為我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b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c歐洲列強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3)主要行業:紡織業、麵粉業(4)著名實業家:張謇、周學熙、榮氏兄弟
(5)為什麼是「短暫」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列強卷土重來
●曲折發展(1)國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
原因:為了鞏固統治,國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於發展經濟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戰爭期間: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
原因:淪陷區:一些廠礦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以各種形式吞並
國統區:國民政府實施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統治,官僚階層壓榨民族企業牟取暴利
●萎縮(1)時間:抗戰勝利以後(解放戰爭期間或1945—1949)
(2)原因:a美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排擠了國貨(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b官僚資本大肆進行經濟壟斷,擠壓民族企業c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通貨不斷膨脹
二、理解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經濟上,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有利於社會進步;
2、政治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質和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到來和中共的建立准備了階級條件;
3、思想上,不斷沖擊和動搖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條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走資本主義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第一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
2、了解八大的主要內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主要內容:(1)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2)當前的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3、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掀起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黨在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一次嚴重的失誤,造成1959—1961三年經濟困難。
(第二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歷史意義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主要內容:(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實行撥亂反正。
(3)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4)實行改革開放
意義: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這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成為我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開創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起點。(45頁下面)
(第三課)經濟體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農村:1、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廢除人民公社制度3、發展鄉鎮企業,為農民致富、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2、了解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環節是增加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內容:(1)、管理體制上:實行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3)分配製度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4)、1992年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
作用:調動工人生產積極性,增加了企業活力,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使人民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第四課)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國對外開放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1)經濟特區的設立:1980年,深圳(第一個經濟特區)、珠海、汕頭、廈門;1988年,海南省。
(2)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灣地區
(4)經濟技術開發區:1988年
(5)1990年開發上海浦東,帶動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經濟,成為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2、十四大的主要內容:1992年召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四單元: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修築從唐山到胥各庄的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紀初在南京開辦第一個電話局,開通第一部市內電話電話。
3.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電訊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到2000年末,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的數量均居世界第二位。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還用傳真機和互聯網發送文件。
報刊 影視 互聯網
概況 1.19世紀中前期,外國人開始在中國辦報,《中國叢報》、《萬國公報》
2.1873年艾小梅在漢口主辦的《昭文新報》被認為是國人在中國境內創辦的報刊。
發展:
3.此後中國人自己辦的報刊越來越多,如戊戌變法時期的《事務報》,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五四時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軍山》電影首映成功,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的。
2.1931年,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拍攝成功,結束中國電影無聲的歷史。
3.蔡楚生導演、王人美主演《漁光曲》1935年獲得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4.1958年北京電視台實驗播出,標志著中國的誕生。
1.、、電視被稱為三大媒介。20世紀90年代以後媒介誕生了。它被稱為「第四媒介」。
2.互聯網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
3.互聯網的四大優勢:
(1)集三大媒介的優勢於一體。
(2)費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動,雙向傳受。
(4)可以更主動、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
■第五單元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第1課)開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開辟意義:(1)新航路的開辟,逐漸結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發生接觸與碰撞,開始了匯合交融,世界日益連成了一片整體。(2)貿易范圍空前擴大,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3)、世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開始了殖民擴張。
(5)、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新航路的開辟(結合課本82頁新航路開辟圖記憶)
時間 航海家 支持的王室 開辟的航路 意義
1487年 迪亞士 葡萄牙王室
歐洲到非洲 到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開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進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2年 哥倫布 西班牙王室 歐洲到美洲 發現美洲新大陸
(第2課)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
1、列舉荷蘭、英國野蠻掠奪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場的史實,認識殖民擴張與掠奪是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1)上馬車夫——荷蘭:
背景:優越的地理環境和經商傳統、資本主義工商業發達,是歐洲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的地區之一、政治上擺脫了西班牙的統治獲得獨立。
地區 基本情況
亞洲 在印度建立殖民據點、奪得馬六甲和錫蘭,侵入印尼一帶,一度占據中國台灣
非洲 從葡萄牙手中奪得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 建立新尼德蘭殖民地
(2)「日不落帝國」——英國
戰爭 結果 備注
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西班牙失敗,西喪失海上實力的喪失和英國開始確立海上霸權
三次英荷戰爭 英國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荷蘭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權 由英國頒布的《航海條例》引起
英法七年戰爭 英國奪取了大片法國的殖民地,最終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2、了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與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擴張與掠奪
歐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張是世界市場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掠奪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也給亞、非、拉美等殖民地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打斷了它們正常的歷史進程,使它們發展緩慢、貧窮落後,造成這些地區的長期落後。
(第3課)工業革命
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進程
(1)、工業革命的開始——珍妮機的問世(英國工業革命最早發生在棉紡織業)
(2)、瓦特改良蒸汽機解決動力問題,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
2、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歐美資產階級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2)、工業革命在客觀上也傳播了先進的思想和生產方式,促使世界面貌發生了變化
(3)、工業革命還引起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結構的變革,產生了兩個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4)、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時間:19世紀中後期)
3、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
電力的廣泛應用: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研製發電機成功;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汽車和飛機;
化工技術的發展;鋼鐵等傳統工業的進步。
4、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壟斷組織的出現(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建立。(19世紀末20世紀初)
5、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比較
在交通領域: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火車、輪船,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汽車和飛機
在社會結構:第一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兩個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壟斷組織。
在世界市場: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6、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
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殖民擴張:世界市場拓展
第一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第六單元羅斯福新政與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調節
(第一課)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1929—1933)
1、發生經濟危機的原因:(1)貧富差距擴大(2)股票投機活動(3)分期付款方式的隱患(4)根本原因:生產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點:(1)范圍廣(2)時間長(3)破壞性大
3、影響:(1)加深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危機:美國、法國社會動亂;德國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勢動盪不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結果:危機反而惡化
(第二課)羅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經濟危機爆發後,總統胡佛採取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結果經濟危機非但沒有克服,反而更加惡化。1932年羅斯福在大選中獲勝,1933年上任後實行新政。
2、羅斯福新政的起止時間:1933——1939
3、新政的內容:(1)整頓銀行與金融業(2)調整農業政策(3)復興工業:藍鷹行動(4)社會救濟與公共工程
4、羅斯福新政的意義:(1)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大危機(2)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遏制了美國法西斯勢力、避免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發生(3)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政府的權力擴大;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4)※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對以後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5、政的實質: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管制。新政的前提:未觸動資本主義制度
6、特點:指導思想方面:放棄自由放任思想,轉向國家干預經濟的凱恩斯主義;內容方面:國家加強對金融、工業、農業和社會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預;影響方面: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促進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誕生。
(第三課)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了解二戰後美國、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的新變化
1、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表現:
戰後二十年是美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政策有:大力拓展世界市場;應用先進的科技成果;革新生產技術,發展新興工業;延續並發展社會福利政策。
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滯漲」。
80年代,里根上台後,減少政府開支,緊縮通貨,削減稅收,建設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使美國經濟復甦。
90年代柯林頓倡導介於自由放任與國家干預之間的第三條道路,對經濟進行改革,經濟持續增長,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
2、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的表現:
20世紀50年代,聯邦德國經濟進入持續高速發展時期:(1)政府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殘余勢力,社會秩序比較穩定,同時實行非軍事化,集中國家有限的財力、物力發展經濟:(2)政府採取市場經濟、國家調控、社會保障三者相結合的經濟政策,注意發展科技和教育;(3)美國的扶持政策,通過馬歇爾計劃對德國提供大量援助。60年代,德國經濟超過英、法,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國家。
■第七單元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1、了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主要內容:
2、了解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與作用:
3、認識實施新經濟政策的必要性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1 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國人大《關於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標志蘇俄開始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 新經濟政策(1921--1928)
背景 十月革命後進入國內戰爭、外國武裝干涉、物質匱乏 國內戰爭結束後,戰時共產主義弊端日益顯現,領導人卻希望藉此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引起人民不滿。國內隱藏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喀琅施塔得兵變)
農業 實施余糧收集制 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核心內容)
工業 全面推行工業國有化 允許部分企業由私人或外國資本家經營;擴大地方和企業的自主權
貿易 取消自由貿易 改變國家壟斷,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
分配 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國家配給制,實物分配製 廢除實物分配製,實行按勞分配
結果 使蘇維埃取得了國內戰爭(1918--1920)的勝利,鞏固了蘇維埃;但它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促進經濟迅速恢復,起到鞏固工農聯盟、穩定政治形勢的作用,使1925年蘇聯國民經濟基本恢復。它是一條適合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但因後來的領導人對其認識不足而被過早的終止。
新政策的特點:(1)公有制為主導的前提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2)允許商品經濟的發展,利用商品貨幣關系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4、「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經濟方面的主要表現
政治方面:(1)高度集權,破壞民主集中制;(2)幹部職務終身制,對幹部沒有形成必要的監督;(3)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
經濟方面:(1)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影響國民經濟平衡和持續發展;(2)實施計劃經濟體制排斥價值規律作用(3)阻礙勞動者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4)犧牲廣大農民利益,挫傷他們生產積極性,造成蘇聯農業生產的長期停滯不前。
5、了解赫魯曉夫改革的主要內容(120頁,):
農業:取消農產品義務交售制,實行收購制,提高收購價格,增加農民收入;撤消全國的機器拖拉機站,把所有的農業機械賣給集體農庄;大規模開墾荒地,提出種植玉米,提高糧食產量。
工業:改革工業管理體制,將中央一部分權利下放到地方,擴大地方和企業的許可權;精簡機構;大量壓縮國民經濟計劃指標。
政治: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平反冤假錯案。
6、了解戈爾巴喬夫改革的主要內容與後果
戈爾巴喬夫改革 經濟改革 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原來的行政命令,這實際承認了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調整所有制結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 沒有迅速取得預期成果
政治改革 (1)改變指導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
(2)改變共產黨領導地位:1990年蘇聯人民代表大會從憲法刪去關於共產黨領導地位的條文;蘇共「二十八大」宣布蘇聯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多黨制,並放棄黨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壟斷」,實行政治和意識形態多元化。
逐漸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脫離了蘇聯國情。最終導致改革失敗,蘇聯解體。
(1).蘇聯解體的標志:1991年阿拉木圖協議
(2).蘇聯(1922—1991)解體的原因: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體制上的弊端和錯誤政策長期得不到糾正,沒有從實際出發,建設符合蘇聯國情的社會主義;
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的錯誤方針
外部原因:西方敵對勢力長期的「和平演變」戰略
(3).蘇聯解體給我們的啟示:
A.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後進行社會主義改革,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社會主義制度要通過不斷的改革來逐步自我完善。社會主義改革和發展具有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的特點;
B.社會主義建設要遵循客觀發展規律,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走符合本國國情的道路。
■第八單元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第一課)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1、了解「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1)1944年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舉行了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布雷頓森林協定》。
(2)、194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成立。它們都是國際金融機構,美國從中取得了決定性的控制權。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建立起來,即「布雷頓森林體系」。
(3)、《布雷頓森林協定》規定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
(4)、「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作用:
積極:使國際貨幣金融關系有了同意的標准和基礎;擴大了世界貿易;擴大了世界購買力;有利於世界貿易的發展和國際資本的流動
消極:加強了美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的特權和支配地位
2、《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定
1947年簽定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立、《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定,構成了調整世界經濟貿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第二課)當今世界的經濟區域集團化
1、對世界經濟影響最大的三大區域集團是: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2、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
3、1993年歐洲聯盟成立,標志著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
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問世。
4、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貿易區正式成立。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組成的經濟集團。
5、1989年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成立。
1991年《漢城宣言》正式確定該組織的宗旨和目標
1994年在印度尼西亞的茂物通過《茂物宣言》,提出了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時間表。
1995年通過了《執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動議程》,使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目標有了保障。
6、1991年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中國上海舉行。
(第三課)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進程
了解世界貿易組織由來和發展;
理解世界貿易組織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經過;
認識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
1、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它標志著規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建立起來。世貿組織的前身是: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把多邊貿易組織改名為世貿組織。
2、世貿組織的目的是: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貿易自由化
3、世貿組織的作用:(1)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2)促使成員國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繁榮(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國際經貿關系中的強權政治
4、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影響:
機遇:(1)有利於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國際分工(2)有利於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並在平等條件下參與世界競爭(3)有利於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4)有利於直接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決策,維護合法權益
(5)有利於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有利於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
挑戰:國內一些產品、企業和產業面臨更激烈的競爭
5、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1)新航路開辟使世界經濟聯系逐漸增多
(2)工業革命後,世界經濟朝著全球化方向發展
(3)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真正進入全球化時代
6、經濟全球化的本質:發達國家主導下的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
7、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加速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
對於發達國家:最大受益者
對於發展中國家:
機遇:有利於吸收外資、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開拓國際市場
挑戰: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面臨空前壓力和挑戰
地理的話就好難了
一下子說不瓦你
『玖』 可以分享一下高中文綜知識點和重點總結(政史地)嗎
第一單元中國古代史
先秦
1、西周的興衰。
2、分封制的內容、實質。
3、全面理解和說明春秋到戰國時期我國社會由奴隸社會瓦解到封建制度確立,分裂割據走向統一集權,民族融合局面出現的歷史發展趨勢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表現。
4、正確評價春秋戰國期間的兼並戰爭。
5、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作用和實質(是在經濟,政治上確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樣體現和完成春秋戰國以來的歷史發展趨勢)。
6、戰國時封建經濟發展的具體成就(鐵器、牛耕、水利、手工業和商業)。
7、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流派,內容,結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醫學和詩經。
9、孔子(重點)、荀子,孟子,韓非和屈原。
說明:先秦時期多年未出大題,一定要注意復習到位,特別是百家爭鳴,春秋戰國的社會發展趨勢。此階段也可以和秦漢或者明清時期結合起來考察。
秦漢
秦漢——多民族大一統的封建社會的形成、鞏固、問題和演變成分裂
1、秦統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條件。
2、秦始皇建立和鞏固統一和中央集權的措施。
3、從正反面分析秦亡漢興的原因。
5、秦皇、漢武多方面的活動。
6、理解和評價焚書坑儒、獨尊儒術。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內容,作用。
7、自春秋、戰國經秦到西漢治國思想的變動和影響。
8、秦漢與匈奴,西域,越族的關系。
9、張騫和班超的貢獻:絲綢之路。
10、造紙術,地動儀,張衡,華佗,王充,司馬遷和《史記》,數學和封建教育。
11、秦漢出現的封建社會的社會問題及表現。(土地兼並、暴政、思想專制)
12、秦漢是對後世具有開創性的朝代,秦漢奠定了我國後來2000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格局,基本特點。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實?(統一的國家格局;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格局;多種土地制度基礎上的的封建小農經濟格局;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對外交流的開放格局;以儒家為主體重倫理的思想格局;以應用技術為主的領先世界的傳統科技與文化格局。)
隋唐
隋唐——封建社會的盛和衰
1、隋大統一的歷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啟後的歷史地位。
3、全面細致的識記大運河的分段、起止點、溝通河流。理解大運河開鑿的原因,影響。正確看待歷史上不同人物對大運河的評價。
4、多方面(從統治者作為,從制度,從科技,從水利,從民族交往,從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啟示。
5、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活動和評價。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均田制,租庸調制的實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間的聯系,後來的破壞。
7、全盛時期的表現(經濟、政治、民族、對外、文化。)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
8、長安和揚州。
9、唐中央政權和邊疆民族關系的史實,共性。與漢民族關系的異同點。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對外交往和漢的不同之處及其成因。對外交流的具體史實。
11、深刻理解兩稅法的實施和影響。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原因和啟示。
13、唐文化:唐詩、韓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繪畫,書法,封建教育,醫學,孫思邈和《唐本草》。
說明:歷來是高考之重點和熱點區域,應注意。核心是盛與衰。
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
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封建國家的分裂走向統一;中央集權的加強;多民族政權的對峙、交流和民族大融合;應用科技和封建文化的繁榮。
1、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和積極消極影響。
2、正確看待兩宋和遼、西夏、金之間的和與戰。透過現象看本質。
3、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內容和作用。正確評價。
4、宋、遼、夏,宋金對峙圖,契丹,黨項,"蕃漢分治"的政治制度。
5、元朝的歷史地位(大統一,大融合,大制度)。
6、元朝對西藏和台灣的管轄。
7、三大發明,沈括、郭守敬及其科學成就,理學,宋詞、元雜劇。
說明:此階段學習的重點一是中央集權的加強;一是民族關系;一是從宋太祖到王安石變法的內在聯系;一是少數民族的封建化。
明清
明清——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封建社會的由盛轉衰
1、明清君主專制的空前加強的原因、措施、實質。八股文,軍機處。
2、明清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原因表現,中西萌芽後面臨的不同經濟、政治、外交、思想環境。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對資芽的阻礙。
3、理解一條鞭法和地丁銀制度。
4、辨證分析鄭和下西洋的原因和影響。把其與新航路的開辟做比較。
5、明清歷史發展最突出的本質趨勢在經濟、政治、思想、外交上的反映。
6、明清對外交往的新情況和外交變化。
7、識記清朝前期鞏固多民族國家、捍衛主權的措施。
8、明太祖,康熙,乾隆和雍正。
9、澳門問題,鄭成功收復台灣和清統一台灣。
10、黃宗羲的政治、經濟主張的背景,評價。與商鞅、韓非、董仲舒的比較。
11、科技和文化領域的雙重性和兩面性。小說,民主思想,總結性的科技巨著。教育。(文學繁榮科技落;總結居多創新弱;專制居主和民主思想並存;交流減少轉為弱勢文化。)
12、辨證看待康乾盛世與封建社會沒落的關系。
13、清朝的疆域。注意我國歷史上對東北,西北,西南(包括西藏),台灣的管轄。
說明:此階段應注意:統一,資芽,沒落,鞏固。
總之,一部中國古代史,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長期處於世界領先位置。統一與分裂,治世與亂朝,融合與隔閡,明主和昏君,交流和封閉……,耐人尋味。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第一課)精耕細作的古代農業:
1、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農業耕作方式的變革
(1)原始農業:刀耕火種(火耕)
(2)我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的標志:鬆土工具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
(3)商周時期,出現青銅農具。春秋時期,小件鐵農具問世。牛耕是我國農用動力上的一次革命。戰國時,牛耕初步推廣。此後,鐵犁牛耕逐步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
(1)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精耕細作,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2)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3)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
(第二課)領先世界的古代手工業
●了解古代中國在冶金術、制瓷業、絲織業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利鼓風冶鐵。3.魏晉南北朝發明灌鋼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5.宋代江西的景德鎮,到元代發展為全國制瓷中心,明清時是全國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礎上,燒制出彩瓷;清代還發明了琺琅彩。7.明清時蘇州、杭州是著名的絲織業中心,使用花樓機機構復雜精密。
(第三課)古代商業的發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發展
(1)西漢:每個城市都設專供貿易的「市」與住宅區嚴格分開,長安城東西有市。設官員管理(市長或市令),按時開市閉市。
(2)隋唐:長安城有市和坊,市與坊用圍牆隔開,白天定時開市閉市。
(3)宋朝:市與坊的界限逐漸打破,店鋪隨處可設,且早晚都可經營
2、知道主要的商業城市和著名的商幫:
(4)西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著名商業中心
(5)隋唐黃河流域長安、洛
陽;長江流域揚州、益州,成為繁華的商業城市;廣州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設市舶使。
(6)宋代開封、臨安;益州發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現商幫。如,徽商、晉商(兩者相同之處:都從經營鹽業起家;商業活動都涉及金融領域(徽商經營典當業,晉商興辦票號);活動范圍都涉及國外,都積累起巨額財富)
(第四課)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了解「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極其影響
(1)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
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重農抑商」得以長久實行的根本原因:適應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需要。
其目的:維護自然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徵收,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積極作用: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
明清重農抑商的表現:農本商末的思想,專賣制度,關卡重稅,歧視商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
消極後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並未禁止官方對外貿易;清代是因為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兩者都是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3)清代一直實行的「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清代只開一處對外通商是在:廣州(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的後果: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第二單元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第一課)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背景和興起的史實: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1)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自然經濟逐漸解體。(2)受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3)洋務派對民辦企業起了誘導作用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時間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地點是:東南沿海地區
2、代表企業:發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貽來牟機器磨坊
(第二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
●短暫春天(1)時間:一戰期間(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為我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b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c歐洲列強忙於
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3)主要行業:紡織業、麵粉業(4)著名實業家:張謇、周學熙、榮氏兄弟
(5)為什麼是「短暫」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列強卷土重來
●曲折發展(1)國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
原因:為了鞏固統治,國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於發展經濟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戰爭期間: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
原因:淪陷區:一些廠礦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以各種形式吞並
國統區:國民政府實施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統治,官僚階層壓榨民族企業牟取暴利
●萎縮(1)時間:抗戰勝利以後(解放戰爭期間或1945—1949)
(2)原因:a美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排擠了國貨(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b官僚資本大肆進行經濟壟斷,擠壓民族企業c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通貨不斷膨脹
二、理解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經濟上,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有利於社會進步;
2、政治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質和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到來和中共的建立准備了階級條件;
3、思想上,不斷沖擊和動搖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條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走資本主義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第一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
2、了解八大的主要內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主要內容:(1)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2)當前的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3、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掀起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黨在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一次嚴重的失誤,造成1959—1961三年經濟困難。
(第二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歷史意義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主要內容:(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實行撥亂反正。
(3)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4)實行改革開放
意義: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這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成為我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開創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起點。(45頁下面)
(第三課)經濟體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農村:1、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廢除人民公社制度3、發展鄉鎮企業,為農民致富、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2、了解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環節是增加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內容:(1)、管理體制上:實行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3)分配製度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4)、1992年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
作用:調動工人生產積極性,增加了企業活力,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使人民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第四課)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國對外開放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1)經濟特區的設立:1980年,深圳(第一個經濟特區)、珠海、汕頭、廈門;1988年,海南省。
(2)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灣地區
(4)經濟技術開發區:1988年
(5)1990年開發上海浦東,帶動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經濟,成為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2、十四大的主要內容:1992年召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四單元: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修築從唐山到胥各庄的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紀初在南京開辦第一個電話局,開通第一部市內電話電話。
3.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電訊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到2000年末,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的數量均居世界第二位。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還用傳真機和互聯網發送文件。
報刊 影視 互聯網
概況 1.19世紀中前期,外國人開始在中國辦報,《中國叢報》、《萬國公報》
2.1873年艾小梅在漢口主辦的《昭文新報》被認為是國人在中國境內創辦的報刊。
發展:
3.此後中國人自己辦的報刊越來越多,如戊戌變法時期的《事務報》,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五四時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軍山》電影首映成功,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的。
2.1931年,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拍攝成功,結束中國電影無聲的歷史。
3.蔡楚生導演、王人美主演《漁光曲》1935年獲得莫斯
科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4.1958年北京電視台實驗播出,標志著中國的誕生。
1.、、電視被稱為三大媒介。20世紀90年代以後媒介誕生了。它被稱為「第四媒介」。
2.互聯網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
3.互聯網的四大優勢:
(1)集三大媒介的優勢於一體。
(2)費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動,雙向傳受。
(4)可以更主動、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
■第五單元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第1課)開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開辟意義:(1)新航路的開辟,逐漸結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發生接觸與碰撞,開始了匯合交融,世界日益連成了一片整體。(2)貿易范圍空前擴大,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3)、世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開始了殖民擴張。
(5)、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新航路的開辟(結合課本82頁新航路開辟圖記憶)
時間 航海家 支持的王室 開辟的航路 意義
1487年 迪亞士 葡萄牙王室
歐洲到非洲 到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開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進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2年 哥倫布 西班牙王室 歐洲到美洲 發現美洲新大陸
(第2課)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
1、列舉荷蘭、英國野蠻掠奪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場的史實,認識殖民擴張與掠奪是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1)上馬車夫——荷蘭:
背景:優越的地理環境和經商傳統、資本主義工商業發達,是歐洲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的地區之一、政治上擺脫了西班牙的統治獲得獨立。
地區 基本情況
亞洲 在印度建立殖民據點、奪得馬六甲和錫蘭,侵入印尼一帶,一度占據中國台灣
非洲 從葡萄牙手中奪得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 建立新尼德蘭殖民地
(2)「日不落帝國」——英國
戰爭 結果 備注
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西班牙失敗,西喪失海上實力的喪失和英國開始確立海上霸權
三次英荷戰爭 英國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荷蘭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權 由英國頒布的《航海條例》引起
英法七年戰爭 英國奪取了大片法國的殖民地,最終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2、了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與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擴張與掠奪
歐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張是世界市場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掠奪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也給亞、非、拉美等殖民地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打斷了它們正常的歷史
進程,使它們發展緩慢、貧窮落後,造成這些地區的長期落後。
(第3課)工業革命
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進程
(1)、工業革命的開始——珍妮機的問世(英國工業革命最早發生在棉紡織業)
(2)、瓦特改良蒸汽機解決動力問題,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
2、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歐美資產階級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2)、工業革命在客觀上也傳播了先進的思想和生產方式,促使世界面貌發生了變化
(3)、工業革命還引起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結構的變革,產生了兩個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4)、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時間:19世紀中後期)
3、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
電力的廣泛應用: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研製發電機成功;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汽車和飛機;
化工技術的發展;鋼鐵等傳統工業的進步。
4、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壟斷組織的出現(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建立。(19世紀末20世紀初)
5、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比較
在交通領域: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火車、輪船,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汽車和飛機
在社會結構:第一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兩個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壟斷組織。
在世界市場: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6、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
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殖民擴張:世界市場拓展
第一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最終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