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會考提綱
㈠ 高中地理會考知識點總結
高考地理復習:知識點匯總(690個)
1
宇宙的基本特點
由各種形態的物質構成,在不斷運動和發展變化。
2
天體的分類
星雲、恆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
質。
3
天體系統的成因
天體之間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4
天體系統的級別
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總星系
5
日地平均距離
1.496億千米
6
太陽系九大行星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7
九大行星按結構特徵分類
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
(天海冥)
8
地球上生物出現和進化的原因
光照條件、穩定的宇宙環境、適宜的大氣和溫度、
液態水。
9
太陽的主要成分
氫和氦
10
太陽輻射能量的來源
核聚變反應
11
太陽輻射對地球和人類的影響
維持地表溫度,水循環、大氣運動等的動力,人類
的主要能源。
12
太陽活動
黑子(標志)、耀斑(最激烈)。
13
我國太陽能的分布
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4
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
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15
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
11年。
16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①影響氣候②影響短波通訊③產生磁暴現象
17
空間探索階段的開始
1957年10月,原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
18
空間開發階段的開始
1981年第一架太空梭試航成功。
19
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史
1970年「東方紅」一號、1999年「神舟號」載人航天試
驗飛船。
20
宇宙自然資源的分類
空間資源(高真空、強輻射、失重)、太陽能資源、
礦產資源。
21
保護宇宙環境
清除太空垃圾、加強國際合作。
22
地球的平均半徑
6371千米
23
地球的赤道周長
4萬千米
24
緯線和緯度,低緯、中緯、高緯的
劃分
連接東西的線。每1個緯度為111.1千米;0-30、30-60、
60-90。
25
經線和經度
連接南北的線。相對的兩條經線組成一個經線圈。
26
東西兩半球的劃分
西經20°和東經160°的經線圈。
27
南北兩半球的劃分
以赤道為界,以北的為北半球,以南的為南半球。
28
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
23°26′和66°34′緯線
29
本初子午線
0°經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0
南北方向的判斷
有限方向,北極為最北,南極為最南。
31
東西方向的判斷
無限方向,沿著自轉方向為向東,逆著自轉方向為
向西。
32
東西經的判斷
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33
南北緯的判斷
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34
地球自轉的方向
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
35
地球自轉的周期
恆星日,23小時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陽日,
24小時。
36
地球自轉的速度
角速度(每小時15°),線速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7
地球公轉的軌道
橢圓軌道。一月初(近日點),七月初(遠日點)。
38
地球公轉的方向
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
39
地球公轉的周期
恆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回歸年(365日5
小時48分46秒)
40
地球公轉的速度
在近日點時公轉速度較快,在遠日點時較慢。
41
黃赤交角
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夾角,目前為23°26′。
42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
太陽直射點以一年為周期相應地在南北回歸線間往
返移動
43
晨昏線的判斷
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
過渡為昏線。
44
地方時的計算
每往東1°,時刻增大4分鍾。
45
已知經度求時區數
經度除以15,再四捨五入。
46
區時的計算
每往東1個時區,時刻增大1個小時。
47
北京時間
以東八區(120°地方時)為標准時間。
48
世界時
以本初子午線時間為標准時。
49
國際日期變更線
180°經線(理論上),不通過陸地(實際)。
50
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晝夜更替、不同地方時、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
51
太陽直射點的判斷
與該點的切線方向垂直,地方時為12點。
52
春分日(3月21日)
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線重合。
53
夏至日(6月22日)
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
54
秋分日(9月23日)
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線重合。
55
冬至日(12月22日)
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
56
夏半年的概念
3月21日至9月23日
57
冬半年的概念
9月23日至3月21日
58
地球側視圖的判讀
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59
地球俯視圖的判讀
逆時針自轉,中心為北極;順時針自轉,中心為南
極。
60
晝夜長短的計算
以晝弧長度為依據,每15度為1小時。
61
日出日落時刻的計算
根據晝長以標准日出(6時)和標准日落(18時)
前後推算。
62
晝夜長短的判斷
夏半年,越北白晝越長,冬半年,越南白晝越長。
63
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
90°-(直射點與所求點的緯度間隔)
64
天文四季
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最高的季節是夏季。
65
我國傳統四季
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來劃分
四季。
66
歐美傳統四季
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四季的起點。
67
二十四節氣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
雪雪冬小大寒
68
五帶的名稱和范圍
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69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更替
70
大氣圈對地球的重要意義
保護生物生存,影響地球自然環境,維持生命活動
71
低層大氣的組成
干潔空氣、水汽和固體雜質
72
干潔空氣的組成
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73
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
塵埃的作用
生命活動;構成生物體;吸收紫外線;光合、保溫
作用;成雲致雨
74
大氣污染
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氟氯烴破壞臭氧層
75
大氣垂直分層
對流層、平流層(臭氧層)、高層大氣(電離層)
76
對流層的主要特徵
上冷下熱,對流顯著,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
的關系最密切
77
平流層的主要特徵
臭氧吸收紫外線。平流,對高空飛行有利,
78
大氣上界
離地面約2000-3000千米。
79
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最主要因素
太陽高度角
80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反射、散射。
81
輻射定律
物質的溫度越高,輻射中最強部分的波長越短;反
之越長。
82
地面輻射
是對流層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
83
大氣逆輻射
夜間有雲較溫暖,夜間晴朗較寒冷。
84
大氣的保溫效應
對流層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對地面長波輻射吸
收能力很強。
85
全球的熱量平衡
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熱量與支出的熱量是相等的。
86
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
各緯度間的冷熱不均。
87
熱力環流
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
88
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水平氣壓梯度力。
89
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
高壓垂直指向低壓。單位距離間的氣壓差越大,風
力越大。
90
地轉偏向力的方向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91
摩擦力對風向的影響
由於受摩擦力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並不平行,而
是有個交角。
92
根據等壓線判斷風向的步驟
①高壓垂直指向低壓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
畫出合力
93
小氣候
城市風、海陸風、山谷風
94
海平面等壓線與風力大小
低壓中心,高壓中心。等壓線越密集,風力越大。
95
大氣環流的意義
調整全球水熱分布,是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形成的
重要因素。
96
地球上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
東北信風、副高、中緯西風、副極地低壓、極地東
風、極地高壓
97
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位移
大致來說,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98
冬季海陸上的主要氣壓中心
亞洲高壓(大陸)、阿留申低壓(太平洋)和冰島低
壓(大西洋)
99
夏季海陸上的主要氣壓中心
亞洲低壓(大陸)夏威夷高壓(太平洋)亞速爾高壓(大西洋)
100
季風的成因
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②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
動
剩下的發不完,願意的話把郵箱給我
㈡ 人教版高中地理 歷史 會考復習提綱 跪求啊
地理會考知識點詳解
必修一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多層次的天體系統
①天體系統的級別和層次(a)
②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及圖示( c )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行星,它位於金星和火星軌道之間。
讀圖要求(必修ⅠP8圖1-3):識別地球在八大繞日行星中的位置、運動方向、相鄰行星的名稱。
2、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及原因(b)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基本條件:適宜的太陽光照和溫度范圍,恰到好處的大氣厚度和大氣成分,充足的水分。
原因:(1)地球處於一個比較穩定和安全的宇宙環境之中;(2)距日遠近適宜,有適宜的溫度,有利於生命過程的發生和發展;(3)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形成適中的大氣層,有以氮、氧為主的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4)地球內部水汽的生成及外逸凝結導致了液態水的存在。
3、太陽輻射與地球
①太陽輻射的含義及能量分配(a)
太陽輻射是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放射的能量。太陽輻射可分為紫外光、可見光和紅外光三部分。太陽輻射約50%的能量集中在可見光區。
②太陽輻射對地球和人類的影響(b)
太陽輻射能維持著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的水、大氣、生物的活動和變化,是地理環境形成和變化的主要動力。太陽輻射是人類生產和生活所用的能量的主要來源,如煤炭、石油、水能等。
4、太陽活動與地球
①太陽活動的類型(a)
太陽活動的類型:黑子、耀斑、日珥、太陽風。黑子發生在光球層,耀斑和日珥發生在色球層,太陽風發生在日冕層。
②太陽活動對地球環境和人類的影響(b)
影響氣候:一般來說,太陽活動極大年,地球上反常氣候出現的概率明顯增大;太陽活動極小年,地球上氣候相對比較平穩。如黑子數目變化的周期為11年,黑子數目多少與地球氣候的變化具有明顯的相關性。
影響短波通訊:耀斑導致地球大氣中電離層受破壞從而造成短波通訊受干擾甚至中斷。
影響地球磁場:當太陽活動強烈時,太陽大氣向外拋射大量的帶電粒子流,使地球磁場受到干擾,產生「磁暴」現象。
極光現象:太陽風導致地球高緯地區大氣出現電離,產生極光。
5、地球自轉
①地球自轉的方向、周期和速度(a)
自轉基本要素 基本內容 特徵
方向 自西向東繞地軸轉 從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從南極上空看順時針
周期 恆星日 即23小時56分4秒,真正的自轉周期
速度 線速度 1670cosа千米/時(а為緯度) 由赤道向兩極遞減,南北兩極點為零
角速度 150/小時 除南北極點為零外,都一樣
②晝夜更替現象(b)
地球是一個既不發光也不透明的球體。任一時刻太陽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這樣就形成了晝夜現象。向著太陽的半球叫晝半球,而背著太陽的半球叫夜半球,晝半球和夜半球有一個分界線(圈),叫做晨昏線(圈)。地球自轉運動導致了晝夜交替現象的產生。晝夜交替的周期是一個太陽日,即24小時。
[拓展提示]晨昏圈與太陽光線相垂直,平分赤道,自東向西運動。太陽光線對當地地平面的傾角叫太陽高度。晨昏線上太陽高度為00。晨線與赤道的交點(及經過該點的經線)為6時,昏線與赤道的交點(及經過該點的經線)為18時。
③水平運動的物體的偏轉(a)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④地方時與區時的區別及相關時間計算(c)
因經度不同而產生的不同時刻叫地方時。地方時是東邊地點時刻比西邊地點時刻要早,表現為時間值要大。經度相差150,時間相差1小時。
國際上規定全球共劃分24個時區,每個時區佔150經度,以該時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為整個時區的統一時間,叫做區時,又叫標准時。相鄰兩個時區的區時差一個小時。中國統一用東八區的區時(即東經1200的地方時),稱為北京時間。
區時和地方時的計算: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度相差4分鍾來計算;第三步: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知西(時區)求東(時區)用加,知東(時區)求西(時區)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於24小時,則減24小時,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
⑤日期和國際日期變更線(b)
向東(一般指從東十二時區到西十二時區)經過日界線減去一天,向西(一般指從西十二時區到東十二時區)經過日界線加一天,時刻保持不變。
1800經線與日界線不完全重合。
6.地球公轉:
①地球公轉的方向、周期、速度(a)
方向:自西向東
周期:1年(恆星年—約365日6時9分;太陽年(回歸年)—365日5小時48分46秒)
速度:近日點(1月初)最快,遠日點(7月初)最慢
讀圖要求(必修Ⅰp21圖1-14):(1)了解地球公轉軌道的特點;(2)識記近日點、遠日點位置,並注意與冬至日、夏至日地球在公轉軌道上位置的差異;(3)把握公轉方向;(4)正確理解公轉速度變化的規律。
②地球公轉的軌道、黃赤交角及圖示(c)
地球自轉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公轉的平面叫黃道平面(太陽位於橢圓軌道的其中一個焦點上。)兩個面的交角稱為黃赤交角,目前黃赤交角約為23.50,地軸垂直於赤道面,所以地軸與黃道面的夾角為66.50。黃赤交角是地球自轉、公轉運動形式的綜合體現,即地球總是傾斜著身子圍繞太陽公轉。
讀圖要求(必修Ⅰp21圖1-15):(1)地軸的空間位置不變,一端始終指向北極星;(2)找出黃道面與赤道面;(3)識記黃赤交角、地軸與黃道面的夾角大小。
③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c)(注意通過P22、P24頁兩幅圖去掌握)
地方時為12點時,太陽光線相對於當地地平面的傾角叫正午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緯度變化 由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季節變化 夏半年正午太陽高度較大,冬半年較小
具體變化 春分、秋分日 由赤道向兩側遞減
夏至日 北回歸線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最大值,南半球達最小值
冬至日 南回歸線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最大值,北半球達最小值
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有兩次直射,赤道在春分、秋分日達最大值
④晝夜長短的變化(c)
晝夜長短變化規律:(以北半球為例,南半球相反)
夏半年(3.31---9.23) 1.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
2.夏至日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內出現極晝
冬半年(9.23---3.21) 1.晝短夜長;緯度越高,晝越短夜越長
2.冬至日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內出現極夜
春分日與秋分日 全球晝夜等長:各12小時
赤道 全年晝夜等分
[拓展提示]光照圖的判斷方法: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於俯視圖,判斷的依據為:從地球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上空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經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分、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50;若北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50。
(3)確定地方時: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0,時間相差1小時,每隔10相差4分鍾,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計算公式,H所求地=900-(所求地緯度和直射點緯度之差)。先求所求地點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點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點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和,再用900減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點的正午太陽高度。
⑤四季變化規律和五帶的分布特徵(b)
四季的更替:四季更替表現為一年中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夏季為一年中白晝較長、正午太陽高度較大的季節;冬季是一年中白晝較短、正午太陽高度較小的季節。四季更替的原因是:地球公轉,直射點的移動造成的;黃赤交角的存在是產生四季的根本原因。
五帶的劃分:熱帶(南北回歸線之間,有太陽直射到的地方); 南北溫帶(回歸線至極圈之間,無極晝極夜無直射)、南北寒帶(南北極圈以內,有極晝極夜現象。)五帶反映了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向高緯遞減的規律。
8.地球的內部圈層
①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依據及各層的特點(a)
范圍 基本特徵 劃分依據
地殼 地殼至莫霍面(17、6、33km) 堅硬、由岩石組成 地震波傳播方式和傳播速度
地幔 莫霍面至古登堡面(2900km) 分上下地幔
地核 古登堡面至地心 分內、外核,鐵鎳組成;內:固態;外:熔融狀態
①岩石圈的范圍(a)
岩石圈的范圍包括地殼和上地幔的頂部(軟流層以上),平均厚度為100-110千米。
7.地球的外部圈層
地球的外部圈層及特點(a)
外部圈層 概念 組成 其他
大氣圈 由氣體和懸浮物組成的包圍地球的復雜系統 氣體和懸浮物,主要成分是氮、氧 是地球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水圈 地球表層水體構成的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 海洋水、陸地水(地表水、地下水)大氣水、生物水等 水圈中的水處於不間斷的循環運動之中
岩石圈 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 生物及其生存環境 生物圈與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滲透相互影響
第二章 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地殼的物質組成
①地殼的物質組成(a)
地殼由岩石組成,岩石由礦物組成,礦物是化學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單元。
②礦物與岩石的關系(b)
礦物是具有確定化學成分、物理屬性的單質或化合物,是化學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單元。礦物有氣態、液態和固態三種基本存在形式。
岩石是由一種或多種礦物組成的固態礦物集合體。
③三大類岩石的成因(b)
岩石可分成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三大類。
岩漿岩是由岩漿冷凝形成。可分為侵入岩(如花崗岩)和噴出岩(如流紋岩、安山岩、玄武岩)。
沉積岩是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受到風化、沉積和固結作用而形成的;沉積岩具有層理構造和存在化石兩大特徵。主要有礫岩、砂岩、頁岩、石灰岩等。
變質岩是原有岩石存在條件產生變化導致其結構、礦物成分隨之變化而形成的; 主要有片麻岩、石英岩、板岩、大理岩等。
2、地殼的物質循環
①三大類岩石的相互轉化過程(b)
地球內部的岩漿,在岩漿活動過程中伴隨噴出作用和侵入作用,冷卻凝固,形成岩漿岩;已經形成的岩石(岩漿岩、變質岩),在地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作用下,形成沉積岩;已經形成的岩石(岩漿岩、沉積岩)經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岩。各類岩石在地殼深處或地殼以下被高溫熔化,又成為新的岩漿回到地球內部。岩石的轉化過程表明,組成地殼的物質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
②地殼的物質循環及圖示(c)
三大類岩石與岩漿之間的相互轉化過程就是地殼的物質循環(即地質循環)。推動這種循環的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放射性物質衰變所釋放的熱量。
「三類岩石轉化示意」圖見教材必修1第34頁圖2-7。讀圖要求:
1、找到岩漿岩(分噴出岩和侵入岩)、沉積岩、變質岩在圖示轉化中的所處位置。
2、關注岩石轉化中能量的地球內部的放射熱和來自地球外部的太陽能。
3、注意各類岩石之間的內外力作用。
3、不斷變化的地表形態
地表形態變化的原因(a)
導致地表形態發生變化的力量主要來自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內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地球,表現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地震等;外力作用的能量來自地球外部的太陽能,造成地表物質的破壞、搬運和堆積。
地球各種地表形態都是內力和外力長期共同作用的結果。某一時期以某種力為主,如目前珠峰升高以內力作用為主;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是外力流水侵蝕造成的。
4、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①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和六大板塊的分布(a)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表層岩石圈不是完整一塊,而是被斷裂帶分割成六大板塊;這些板塊處於相對運動狀態;板塊之間呈現兩種基本關系:互相擠壓碰撞(消亡邊界)或彼此分離(生長邊界)。「六大板塊分布示意」圖見教材必修1第37頁圖2-10。
②運用板塊運動原理解釋世界主要地形的成因(c)(見必修一地圖冊P16頁)
在大陸板塊相互擠壓碰撞的地帶形成山脈和高原(如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是由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造成的,南美洲安第斯山是由南極洲板塊和美洲板塊碰撞造成的,阿爾卑斯山是由非洲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造成的)。
在海洋板塊與大陸板塊擠壓碰撞的地帶形成海溝、山脈和島弧(太平洋中的深海溝、美洲西岸的山脈、亞洲東部的島弧)。(註:落基山脈是由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碰撞所形成。)
在陸地板塊內部張裂地帶形成裂谷(東非大裂谷)。
③地質構造的類型(a)
地質構造是由地殼運動形成的,主要類型有褶皺和斷層。
褶皺由強烈的碰撞和水平擠壓使沉積岩發生彎曲而形成;褶皺可分為背斜和向斜這兩種形態。
斷層是岩層受力發生斷裂,兩側岩層沿斷裂面產生顯著位移而形成的。
④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的關系及圖示(c)
背斜、向斜與斷層圖見教材必修1第39頁圖2-14、圖2-15和圖2-16。讀圖要求:
1、能夠根據圖中地層的彎曲方向判斷屬於何種構造。
構造名稱 岩層形態(較可靠) 地表形態 新老關系(最可靠判斷依據)
背斜 向上彎曲 早期為山嶺
晚期可能成山谷 中間老兩翼新
向斜 向下彎曲 早期為山谷
以後可能為山嶺 中間新兩翼老
2、理解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原因。
背斜成谷原因:背斜頂部受張力(內力)作用,常常發生斷裂,易被外力侵蝕破壞,而形成山谷。
向斜成山原因:向斜槽部岩石受擠壓,比較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形成山嶺。
5、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態
①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a)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有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和固結成岩等。
②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的關系及圖示(c)
流水侵蝕:地面在內力抬升基礎上,經流水的侵蝕切割形成我國橫斷山地的「山高水深」峽谷和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
流水沉積:河流上游山前沖積扇,在大河的中下游地區,內力作用使基底緩慢下沉,泥沙沉積形成開闊的沖積平原和三角洲。
風力沉積:在乾旱地區,風速變化使沙粒堆積成為沙丘,沙丘移動會帶來流沙危害。
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的關系圖見教材必修1第42頁圖2-20和圖2-21,以及地圖冊P17頁下面地貌圖。讀圖要求:
1、能夠判斷圖中所示的地表形態屬於何種類型。
2、根據地表形態判斷其主要成因(外力作用)。
6、人類活動和地表形態
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b)
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多種多樣,有的是合理、有利的,有的是不合理、有害的。應根據具體情況因時、因地進行分析。如緩坡發展梯田,合理;圍湖造田不合理。
7、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
①大氣的垂直分層(a)
大氣可以分為對流層、平流層和高層大氣三層。
高度 溫度 特點
對流層 地面到 12千米 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人類活動和雲、雨等天氣現象大多發生在此層
平流層 12千米到50千米 隨著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氣流穩定
高層大氣 50千米以上 隨著高度的增加先降低後增加
②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b)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現為選擇性吸收(選擇性)、散射(選擇性)和反射(無選擇性)。
干潔空氣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陽輻射能。
大氣中的臭氧能夠大量吸收紫外光;空氣分子能散射波長較短的藍色光;水汽、雲和浮塵可阻擋、反射和吸收部分可見光;對流層中的二氧化碳、水汽、雲和浮塵可直接吸收部分紅外光。
③大氣的溫室效應(b)
地球大氣對太陽短波輻射幾乎是透明體,大部分太陽輻射能夠透過大氣到達地面,使地面增溫。對流層大氣,特別是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能夠吸收大部分長波輻射,把地面輻射的大部分熱量截留在大氣中,並通過大氣逆輻射又將熱量歸還給地面,直接補償地面的熱量損失。這樣,對流層大氣就可以延緩地面溫度下降的趨勢,使得地面因晝夜交替而導致的溫度波動趨於和緩。這就是大氣對地面所起到到的保溫作用。
④影響地面輻射大小的主要因素(b)
影響地面輻射大小的主要因素有:緯度因素和下墊面因素。
緯度因素:由於不同緯度地區的年平均正午太陽高度、太陽輻射經過的路程、太陽光線照射的角度不同,導致太陽輻射強度由低緯向兩極高緯度遞減,所產生的地面輻射也隨之由低緯向兩極高緯度遞減。
下墊面因素:下墊面的性質不同,吸收和反射太陽輻射的狀況也就不同,導致地面輻射大小不同。
其他因素:氣候因素(如某地的年日照時間長短影響地面獲得太陽輻射的多少,也就影響該地地面輻射的大小)。
8、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
①熱力環流形成的原理(c)
由於地面冷熱不均,熱的地方空氣垂直上升運動,冷的地方空氣垂直下沉,導致熱的地方近地面形成低壓,高空形成高壓;而冷的地方近地面形成高壓,高空形成低壓;同一水平面上的氣壓差,造成空氣的水平移動,形成了熱力環流。(先垂直再水平運動)
圖見教材必修1第48頁圖2-29。讀圖要求:
1、比較A、B、C三地受熱狀況的差異。
2、分析近地面和高空氣壓的分布差異。
3、把握近地面和高空等壓面的分布特點
4、得出熱力環流中空氣流動的規律。
②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a)
地面冷熱不均是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
③水平氣壓梯度力的特點(a)
垂直於等壓線,由高壓指向低壓
④大氣水平運動的形成
㈢ 高中地理會考的提綱,謝謝
我記得有本會考的導引的
你直接去買把
如果想買
你單M
我明天把書名抄給你
㈣ 高中地理會考復習提綱
1、高中地理等文科高效的復習,要學會梳理自身學習情況,以課本為基礎,結合自己做的筆記、試卷、掌握的薄弱環節、存在的問題等,合理的分配時間,有針對性、具體的去一點一點的去攻克、落實。哪塊內容掌握的不多就多花點時間,復習的時候要系統化,不要東一下西一下,最後啥都沒復習好。
2、可以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學習、復習方法,其訓練原理就在於激活「腦、眼」潛能,培養形成眼腦直映式的閱讀、學習方式。速讀記憶的練習見《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學習效率低的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一下。
3、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4、做題的時候要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遇到錯的題(粗心做錯也好、不會做也罷),最好能把這些錯題收集起來,每個科目都建立一個獨立的錯題集(錯題集要歸類),當我們進行考前復習的時候,它們是重點復習對象,保證不再同樣的問題上再出錯、再丟分。
㈤ 高中地理會考復習知識點
只要把課本上的基本復點和制大綱有所掌握了解,多看關於環境,氣候,資源和人類社會發展和經濟較發達地區和薄弱地區的地理環境差異。其中中國的環渤海經濟區,上海的世博會(上海的城市化風向、機場選擇、衛星城),北部灣經濟區,海南國際旅遊到問題(氣候,資源,交通),想見地區等政治敏感區的人文地理與自然地理問題(氣候。經緯度)。世界上的日本,美國,巴西(世界盃下一屆主辦國),南非,澳大利亞,歐盟,俄羅斯(森林火災問題),這些國家的經緯度,氣候,人文景觀都需要有所了解。立足國內,學會聯系,舉一反三,會考不成問題,很容易通過。
㈥ 人教版高中地理 歷史 會考復習提綱
已經發到你的郵箱去了([email protected])
有需要可以去網路文庫下載更合適的:
http://passport..com/?business&aid=6&un=%CB%AE%C7%E52007#2(點擊專文庫貢獻的更多屬)
㈦ 高中會考地理知識點匯總
關鍵詞: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的學習技巧,你都知道多少?
在學習初中地理的時候,需要有專業的方式,認真了解,了解所學的知識,明確各部分的知識點及其相互關系之外,我們還必須充分的運用這方面的知識,使我們的初中地理成績更好,使自身得到更好的發展.
並且在學習當中如果有自己解決不了問題,需要和老師進行討論,這樣可以及時的把每一個難點都解決掉,並且加上教科書知識以及可以課外的知識,可以使自己的知識內容更加的豐富,讓自己的初中地理成績有所提高,但是學到的知識需要在一段時間之後進行再次練習,否則可能會出現忘記的情況.
以上就是學習初中地理的技巧,通過以上的內容,學會以上的方式之後自身的成績會有一定的提高.
㈧ 高中地理會考知識點
關鍵詞: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的學習技巧,你都知道多少?
在學習初中地理的時候,需要有專業的方式,認真了解,了解所學的知識,明確各部分的知識點及其相互關系之外,我們還必須充分的運用這方面的知識,使我們的初中地理成績更好,使自身得到更好的發展.
在學習當中,需要利用初中地理只是來全方位的分析、解決問題,需要多多練習,完成老師所布置的作業,參加考試,並回答各種問題,那麼我們怎麼能快速、准確、完全解決這些難點?這要求我們了解並輕松解決這些難點,慢慢提升自身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提高初中地理理解問題能力的方法,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
了解書本的關鍵--這是提升自身能力的前提
各種地理事問題都與位置密不可分,掌握具體的位置知識是初中地理的關鍵,位置可以通過各種地圖反映出來,如地理教科書,其中包含豐富的知識(知識和技能),在學習當中,需要知道書本是怎樣描述各種出現的問題,總結、分析,以及它們的分布在地圖上的表現方式,並將兩者結合,形成各種地理事物、位置的等高線圖,從而了解所有的初中地理要求理解的內容以及技能,明確每種現象的特徵、位置、怎樣形成以及其他要點,這樣能使初中地理的成績有一定的提升,並正確回答地圖、閱讀地圖等各種地理問題,例如,了解影響氣候的原因、規律,還掌握了溫度、降水和其他氣候數據,有可能根據相關氣候數據、氣候圖表(如每月和年降水數據),變化和降水等或某一地點的位置、特徵等,就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和回答,可以詳細的分析各個問題,然後進行針對性的解決.
並且在學習當中如果有自己解決不了問題,需要和老師進行討論,這樣可以及時的把每一個難點都解決掉,並且加上教科書知識以及可以課外的知識,可以使自己的知識內容更加的豐富,讓自己的初中地理成績有所提高,但是學到的知識需要在一段時間之後進行再次練習,否則可能會出現忘記的情況.
以上就是學習初中地理的技巧,通過以上的內容,學會以上的方式之後自身的成績會有一定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