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地理 » 初中地理課例

初中地理課例

發布時間: 2021-01-23 13:36:02

A. 中學地理結課方法,及實例。謝謝!

總結型:總結本課所學的內容。這種結課法需要教師板書有序清晰,內容講解結束後,教師再依據之前的板書給學生重新梳理一遍本節課所學的內容。
懸念型:以工業一節為例,本節課講解了各種工業的區位,適合布置在什麼地方。那麼課堂結束之前你可以給學生一個懸念,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比如:同學們思考一下,如果工業不這么布置會有什麼後果?書後面講到一個工業區的衰落與振興?又是怎麼回事呢?大家下去預習一下,這是我們下節課的內容。
比較性:還是以工業區位為例:上完課之後,你可以找兩個相似點給學生比較,比如美國東北部工業區的區位和英國中部工業區區位的比較,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這種結課法比較的兩個點都是之前已經學習過的。
趣味型:以地球自轉這一節為例,上完課之後,讓學生下去做一個趣味小實驗,放一盤水,水上放一片樹葉,樹葉上放一顆針,過幾個小時再來觀察針的方向偏轉。(這種小實驗可以自己選取,有趣而且容易造作就行),通過趣味型的小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反饋型:這種結課最好是多媒體上課,上課之前你就要准備好課件和小測驗,上完課之後和學生一起完成小測驗,小測驗的內容不能太難,盡量是概念性和基礎性的知識點,起到鞏固的作用。
實際上,各種結課方法是沒固定的,你可以隨即靈活運用。上面只是我個人的一點點拙見,樓主若有疑問可向我聯系。

B. 初中地理教學案例

初中地理新教材知識條理清晰,內容豐富詳實,是使學生們「獲得終身發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礎知識」的教學目的的具體體現。因此,教學中應該避免照本宣科,讓地理課堂教學成為學生們通過積極參與來獲得知識和認識自然發展規律的一個平台。能夠反映地球運動的自然現象有很多,例如:晝夜現象、季節變化、極晝、極夜現象等等。我選擇了地球的公轉知識加以介紹。該部分知識的難度較大,同學們難以理解,但同學們很感興趣。

雖然學生們對地球的運動會對地球表面產生的各種現象司空見慣,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變化規律。如:一年中太陽直射點的位置,什麼時間在什麼位置,會有什麼現象。這一系列問題在新教材中有部分知識沒有文字說明。怎麼能夠讓學生們更好地掌握住地球運動(地球公轉運動)所產生的現象呢?在思考如何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這部分內容的過程中,我先後想到了兩個教學方法:

第一,圖表結合講解法。鑒於教材中的圖像和文字系統都是我們要掌握的內容。在學習過程中,可運用空間想像的思維方法,通過讀圖(地球公轉示意圖)可使學生們加深對文字系統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有助於他們建立起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空間結構和空間聯系。但是,本課的內容比較抽象。由於學生們在小學的地理知識比較薄弱,而且空間想像思維特別是女同學的空間想像思維比較差。如果只通過圖表結合的方法,憑借學生們的空間想像思維,將其儲存在大腦中,再經過加工、分析、比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來獲取新知識,對於他們來說那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我用這種方法給他們有個初步的概念。

第二,利用教學器材來演示地球公轉示意圖。學校的地理教學器材不夠齊全。經過整理,我利用地球儀、電筒、在黑板上畫圖相結合及演示一年中地球運動的變化和直射點的位置、時間、產生的現象。

通過前面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地球的運動在地球表面所產生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稍留意就會發現,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是在不斷變化的,而且直射點的位置不同所產生的現象也不同。當我在演示時需要同學來當助手,他們都積極要求當助手,在演示時他們配合得相當好。

C. 初中地理的「案例式學習」

是一種素質教育模式下的教學方式和教材編寫方式,基本可以這樣理解吧。專比如以前的教材屬世界十三個分區會面面俱到,每個都要講解;現在的新課標教材則只選取其中幾個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從地理位置分析其他區域的基本自然和人文地理狀況。
基本這樣吧

D. 怎樣評好初中地理課

課例《西亞》評析 1、明確評課目的。評課過程中,要根據上課教師提供的課堂教學實例,交流教育與教學思想,總結教學經驗,探討教學方法,幫助、指導上課教師和參與聽課活動的教師提高教學能力。 一評教學思想。 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改基本理念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地理。教學中大膽整合聯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 二評教材處理。 本節課的原來的內容有:三洲五海之地、乾旱的農牧業、阿拉伯國家、世界石油寶庫。重點是西亞地理位置重要性和豐富的石油資源。而且重點內容又是世界大國關注原因。而王老師把重點內容挖掘出來作為一節課來上。充分體現了對知識體系把握准確。 把電視媒體中的海灣戰爭歷史資料展示在多媒體中強調與現實生活、學生經驗的聯系。 設計軍事策略和金點子將新授知識轉化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對這一堂課產生很大的興趣,積極主動地學習。 三評教法運用。 利用海灣戰爭的原因分析以及軍事策略設計以及金點子設計分析既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又迫使學生積極思維,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四評學法指導。 五評教學過程。 本節課從新課改精神來看,更關注學生的主動參與,讓學生在觀察、操作、討論、質疑、探究中,在情感的體驗中學習知識,完善人格。 六評教學效果。 本節課地理圖表始終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使教學注意聯系學生生活的實際,從而使學習變成學生的內在需求。注意挖掘教學內容中的情意因素,做到知、情、意結合,課堂上師生民主平等,互相尊重,教師給學生以成功機會,使學生情感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得到滿足,從而使學習變成學生的內在需求。是否堅持因材施教,讓每一個學生裝得到其原有基礎上的最好發展。

E. 如何有效開展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

一、精彩導入,提高地理課堂的趣味性
【案例1】:八年級地理下冊2.10《祖國寶島—「台灣省」 》
同一課題,三節平行課,三位來自不同中學的教師,三種不同類型的課堂導入:
筆者作為其中的第一位上場的開課教師,在講授「祖國寶島—台灣省」時,採用了以下的導入方式:
(欣賞鋼琴和小提琴協奏曲《鼓浪嶼之波》,展示鼓浪嶼日光岩圖片。)
教師講授:每當這悠揚的旋律響起的時候,很多人的心中都會湧起一股思鄉之情,這是一首很多廈門人耳熟能詳的歌曲,名叫《鼓浪嶼之波》。「登上日光岩眺望,只見雲海蒼蒼,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見到你,美麗的基隆港。」這首歌的歌詞樸素而真摯,像老水手對親人講故事一般,深情地把鼓浪嶼與美麗的基隆港聯系在一起。那作者朝思暮想的基隆港究竟位於哪裡呢?
學生回答:台灣省
教師講授:對了,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二章「沿海萬里行」的第十節「祖國寶島——台灣省」。
教師2:以視頻《七子之歌——台灣》導入,並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因為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
教師3:以《反分裂國家法》引入,接著播放視頻、圖片等說明台灣省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神聖領土。
無論是歌曲欣賞、視頻資料,還是其它方式的導入,三位老師對該課的導入都做了精心的准備。「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地理課,往往需要一個恰當的課堂導入。它或者給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感覺,或者巧妙地切入主題,能為教學設計的層層深入做好流暢的銜接,使課堂一開始就像一塊無形的磁鐵將學生緊緊吸引,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也能有效促進教學目標的完成。當然,課堂導入的用時要恰當,一般是3~5分鍾,它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不能脫離教學內容。
二、優化教師課堂提問
教師的課堂提問是一節優秀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安排提問環節的課堂教學,無論教學設計如何完整出彩,教師的「獨角戲」如何惟妙惟肖,缺少了學生主動參與、各抒己見的舞台,它終究是不成功的。課堂提問涉及問題的設計和問題拋出後的「後續處理」。
(一)問題設計清晰明了,目的明確。
【案例2】:七年級地理下冊2.2《南亞》之「南亞的位置和范圍」
在講授《南亞》一節中的「南亞的位置和范圍」時,其中一位教師進行了這樣的教學安排:先請同學用紅筆畫出南亞與亞洲其他地區的界線,用藍筆描出印度半島的海岸線,再用紅筆描出北回歸線。當學生將這些重要線條勾勒完後,他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南亞位於哪些地理事物之間?大部分學生感覺一頭霧水,舉手回答者寥寥無幾。
究其原因,關鍵在於這個問題問得太模糊了。哪些地理事物?它可以是山脈、河流,又或是寬廣的海洋?選擇的餘地太多,反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誤導。倘若把這問題改成:「南亞位於什麼山脈和什麼大洋之間?」那麼學生選擇回答的內容就非常明確,也才有利於教師有效控制教學進程和方向。由此可見,課堂上所提的每一個問題都必須精心設計,具有明確的指向,陳述盡量具體化,突出啟發性,切忌含含糊糊、不得要領。
(二)問題提出後,要學會等待、善於傾聽
【案例3】:《祖國寶島—「台灣省」 》之景觀圖片欣賞
有一位教師在用課件展示完「阿里山、玉山、日月潭」等景觀圖片後,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覺得台灣風景如何?學生回答:太美了,可惜沒有去過。接著該教師進一步設問:我知道班上有位同學來自台灣,請舉手一下。這時底下的那位台灣籍學生非常興奮地舉了手,並已做出要站上來發言的准備。可惜這位教師並沒有給他發言的機會,用了一句「哇,你這些地方都去過了,太讓人羨慕了!」敷衍了事。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不禁要問:既然有一名台灣籍學生,為何不給他機會來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的家鄉呢?本來可以塑造的課堂教學亮點就這樣無端地錯過了。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應該鼓勵學生自主發問或回答,切忌漠視與干涉;另外,問題提出後,不能一問完就馬上叫人回答,要給學生留有充足且有一定深度的思考空間。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認真傾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的尊重;學生回答完後,教師還應作中肯評價。
三、不可或缺的教學承轉
(一)由已學知識承轉到新知識:
【案例4】:《南亞》之「南亞的地形」
教師講授:在講南亞地形特點之前,我們回顧一下北美洲的地形特點。
北美洲地形呈三大南北縱列帶: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緩的高地。
那麼,南亞的地形特點又如何呢?
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教師概括總結:
北部:喜馬拉雅山地
三大地形區中部:恆河平原、印度河平原
南部:德干高原
這樣的教學承轉不僅讓學生回顧了已學知識,還鼓勵他們在原有知識儲備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新知識,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向更高的層次。
(二)由相互關聯的兩個知識點之間自然承轉
【案例5】:《南亞》之「南亞的河流」
教師講授:一般來講,大江大河往往是地形地勢的塑造者。一條大河經過的地方會沖積形成平原,比如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是由亞馬孫河沖積形成的。那麼,南亞中部的平原(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主要由哪兩條大河沖積而成的呢?
學生回答:印度河和恆河。
教師講授:那這兩條河流有沒有受到地形地勢的影響呢?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南亞河流流向受地形、地勢制約,由北部山地流入中部平原區。南亞地形受河流影響,在中部塑造了廣闊的沖積平原,成為主要農業區和人口密集區。
一個個發現在教師的及時引導下,成為新教學內容的起點。同時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伴隨每個承轉引出的探究活動步步深入,讓學生自主感悟到了「地形與河流」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微妙關系。地理課追求精細化教學,正是這些「功不可沒」的教學承轉保證了課堂教學如行雲流水般順暢。但值得一提的是:各教學環節之間那些不可或缺的承轉,終究不是教學內容的重點所在,過渡時應該簡化處理。
四、合理安排課堂練習
課堂練習是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當堂完成的一些學習任務或活動,也是課堂教學落實基本知識點、強化重難點的有效方式。教師在安排課堂練習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教材「活動」模塊里的題目本身就是很好的課堂練習,是對教材內容的及時補充,教師分發布置的課堂練習材料應該是在「活動」模塊里的題目順利完成的前提下進行,切忌喧賓奪主。
(二)課堂練習題的設計從標題到內容,都應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盡量新穎有趣、富於變化而又難度適中。
1、在標題用詞方面,將傳統的「填空題」改為 「這些知識你記住了嗎?」,「單選題」 改為「你能找到正確答案嗎?」,「連線題」改為「找搭檔」,「讀圖題」改為「這些地理事物你熟悉嗎?」,僅僅幾個字的變化有時能於無形中激發學生做練習的興趣,並通過練習產生有意義的學習。
2、在內容選擇方面,應與教學目標相一致,除了給學生一些知識記憶性的練習外,還可布置一些能夠給學生提供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發揮空間的題目。
(三)先小結後練習:初中生正處於智力發育成長期,接受知識容量較為有限,他們很難在短時間內將大量課堂上教師傳授的知識立刻「消化」成自己的知識,更別說靈活運用到題目中。因此,課堂練習前,教師要給學生以適當的幫助:學生獨立做練習前,教師對作業做適當的解釋並先復習幾個和課堂練習里相關的例子;學生開始做練習後,教師應在小組間來回巡視,及時給那些解題有困難的同學提供必要的講解。
總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滲透於教學過程中的方方面面。教師應具備深厚的專業素養和在專業實踐歷練中不斷加以鍛造;樹立「開放性」課堂教學理念,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探究舞台,用創造性的「教」引導學生創造性的「學」,切實有效地優化課堂教學環節,提高學科教學質量。

F. 初中地理組的教研活動簡報怎麼寫

從課改中來,到課改中去 的良性循環,不斷推動課改的深入進行。 教學研究本來就是一種學術活動,學校教研活動能夠營造出一種學術氣氛,而濃厚的學術氛圍又能促進和激發教師教研的興趣。濃厚的學術氛圍的營造需要學者型的領導、學者型的教師、嚴謹的學風、研究成果展示。教研工作是一項智力型工作,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是不行的。農村小學,教師嚴重短缺,課時量很重,幾乎沒有多餘的時間進行專門的教學研究、探討,唯一帶有教研性質的活動便體現在教案設計的過程中,這在客觀上為這些學校教研活動的開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礙。教研活動在客觀上強調集體智慧的融合和發揮,大家共同來解決問題,方案就會更科學、更切合實際。但是,使一個教研組幾個老師同一時間聚在一起,就得讓每個老師都得有這份時間,學校教導處要盡可能地為教師安排和提供這份時間、這個機會去進行必要的教研活動。同時教師還得有這份精力,因為教研活動是一項腦力勞動,教師不能背著過重的生活負擔和工作壓力去進行教研,否則,只能事倍功半。所以我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1、抓住一個學字。以學 為本,保證教研活動中理論學習的時間非常必要。因為現在新課程的理念很多都是老師們不夠熟悉的,要指導平時的教學實踐,就必須對這些基本理念爛熟於心。再者,要搞課題研究,就必須對他人的研究成果有一定的了解,以避免重復性、沒有價值的操作。學習的方式要注意多種多樣,可以集體學,也可以個別學;可以對照書本學,也可以請有經驗、有獨特見解的老師指導大家學;可以在校內學,也可以走出校外學等等。2、體現一個導 字。一個教研組的老師教學水平和研究水平必定是參差不齊的,組長的重要職責就是要發揮先進教師的作用,以幫助那些教學中遇到困難的老師盡快提高。教研組長要經常性地組織老師們互相聽課,取長補短;對平時寫的教學反思、筆記,要多進行交流。俗話說,旁觀者清 ,就教研組工作本身而言也需要科學的指導,可以組織全校性或校際間的教研組活動觀摩,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實地去看一看,評一評、議一議,別人的教研活動內容、形式好不好、新不新,好在哪裡新在哪裡,以便借鑒和發展。校內還可以興起師傅帶徒弟地活動促進新教師地發展。這對我們來說,既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挑戰。3、突出一個研 字。很多老師總說平時工作忙,沒有時間搞教科研,而且現在集中活動每周一次,並且只是一節課,許多老師對教研組布置的任務容易遺忘,從而降低了科研的自覺性。針對這種狀況,我認為可做如下改革。 對本周的教學進行一次教後反思;進行一個課例的評析;提出一個教學問題;介紹一個典型案例;進行一次集體備課;對下周的教學工作作出一個合理的計劃;在組內進行一次說課活動。為了使教師的負擔不至於過重,這七個一 都可以結合學校平時布置的任務,用不同的形式記錄下自己的完成情況。例如,教學反思已經上傳到學校網站的,可以口頭講述給同組教師聽,課例和案例可以當作本學期的論文或讀書筆記,也可以在聽課記錄的評議中體現出來等。這樣,每次集中活動時,老師們不再是沉默寡言 、無話可說,而是爭先恐後地把自己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拿出來供大家討論,既豐富了教研活動的內容,又解決了教學中的疑難,同時提高了教師的研討能力,可謂一舉多得。4、做好一個結 字。即檢查總結工作。每學期、每學年的教研組活動千萬不能草草收尾,一定要非常重視把平時研討的資料收集和整理起來,對教師們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進行明示。建議學校在素質評價中加大對老師參與教研的考查力度。初中地理組的教研活動簡報怎麼寫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