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周雲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周雲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時間: 2021-02-27 12:12:54

① 西南岩溶山區分散式供水模式及存在的問題

鄒勝章1,2,梁彬1,2,陳宏峰2,裴建國1,2

(1.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100083;2.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桂林 541004)

基金項目:國土資源部地質調查項目(200310400043、200310400044);國家科技攻關項目(2002BA901A13)的部分成果。

作者簡介:鄒勝章(1969—),男,副研究員,主要從事岩溶資源與環境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

摘要:西南岩溶區居民主要採用溶井、水櫃與水窖等三種模式進行分散式供水,其水源分別來自地下河、岩溶泉及雨水。在大量調查與實際工程基礎上,本文通過對西南岩溶區分散式供水模式進行了總結,分別對三種供水模式的地區適宜性進行了分析,並對各種模式的設計思路、設計參數與施工中的注意事項進行了詳細論述,並結合實際工程給出了設計示意圖。最後,對分散式供水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水質安全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相應的措施。

關鍵詞:岩溶區;分散式供水;水窖;水櫃;溶井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及從事生產不可缺少的寶貴資源,也是生態系統中一項活躍的影響因子。賦存於地面以下的地下水,因其水質好、分布廣、供水穩定等特點,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中重要的供水水源。岩溶地下水資源是岩溶區主要的供水水源,在許多地方甚至是唯一的淡水水源。在歐洲,超過50%的飲用水由岩溶地下水供給[1]。可見,岩溶水資源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十分重要。

盡管我國西南岩溶區年平均降雨量都在1100mm以上,區域的水資源總量非常豐富(見下表)[2]。但是由於多種原因,造成該地區水資源短缺:①特殊的地表-地下雙層結構的地質環境[3],加上地形高差大、岩溶強烈發育、地表土層薄、植被少以及土層滲透性強、水涵養能力小,導致岩溶區地表水缺乏、地下水深埋,水資源開發利用成本高、難度大,造成「人在山上走,水在腳下流」這一無奈的局面,徑流稀少;②降雨的季節性很強,雨量年份分布極度不均勻,連續4個月的降雨量(5~8月或6~9月)佔全年降雨量的60%~70%,常形成夏季洪澇、冬春乾旱的特點;③該地區地理條件特殊,土地小塊而分散,居民零星分布,沒有條件建設大型水利工程。可見西南岩溶山區不屬於資源性缺水,而是季節性缺水、工程性缺水[4]

西南部分地區地下河流量統計表

據不完全統計,僅廣西39個岩溶石山縣就有240萬人口、202萬頭牲畜缺水,且缺水人口在地理分布上較分散,大多以500人以下的缺水為主,尤其是峰叢山區缺水更突出,人口分散也更為明顯,加劇了大型集中式供水難度。西南岩溶山區季節性、工程性缺水已經成為制約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導因素。

為解決西南岩溶山區人、畜飲水困難,通過多年的探索,結合當地地貌區位和水資源特徵,分別開發出了多種適合於西南岩溶山區分散供水的供水模式,概括起來主要有溶井、水櫃與水窖,水源分別來自地下河、岩溶泉及雨水。以下就這三種主要供水模式的特點、適用條件、設計方法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論述。

1 水窖供水

1.1 適用條件

水窖在雲貴高原峰叢山區多見,主要用於地勢較高、地表垂向岩溶極為發育的峰叢山區分散人、畜的供水。該區在水文地質上屬於地下水補給區,降水多沿垂直裂隙入滲,只有在雨季大雨期間才可形成地表徑流,無表層岩溶泉,降水是該地區唯一的水資源來源。

近年來在西南岩溶山區開展了大規模的雨水集蓄與利用,廣西、貴州、雲南的很多地方已經在政府的組織下興建了為數眾多的水窖,有效地解決了岩溶山區的人、畜飲水和灌溉用水,極大地促進了生活經濟的發展。

為便於收集雨水,水窖都修建於地面以下(圖1),每個水窖在地表都有一條專門用來收集雨水(屋檐水及地表徑流)的溝渠(圖2)[5]。因需要儲藏水源,水窖容積較大,一般20~30m3,大的可達50m3以上。

圖1 家庭小水窖

圖2 集雨工程(小水窖)平面示意圖

(據肖厚軍)

1.2 設計思路

為使水窖水質得到保障,一般將水窖設計成深埋於土體的、密封的、帶集雨坪的圓柱形或方形水池(圖2),其優點是:①水窖埋於土體,近似於一個微型地下水儲存系統,對水質有利;②水窖不易遭人為破壞,經久耐用;③水窖密封,污染物不會落入窖內,且由於密閉不透光,水體內微生物不易生存繁衍;④採用人工集雨坪集流,可使降雨進入水窖前免受污染。設計重點是通過對水質的控制,使水窖能得以有效地使用,並且便於維修。水窖容量依據缺水時間、用水人口、用水定額等參數共同確定。

1.3 水窖有關參數的確定

(1)水窖容積公式為:V=N×I×T。式中:V為水窖容積;N為用水人口數;I為用水定額,依據國家規范結合實際取值為40L/(人·日);T為連續缺水時間,根據實際缺水時段確定。在實際設計中,水窖容積還應該考慮畜禽用水。

(2)水窖規格的確定。家庭小水窖直徑2~3m較為理想,水窖有效盛水深度一般在4m左右。

(3)集雨坪的確定。由於人、畜飲水小水窖對水質要求高,在設計中宜採用人工水泥集雨坪,其主要作用是收集雨水,同時可兼作農戶曬場。其公式為:V=FP(1-η)。式中:F為集雨面積;η為蒸發、集流等造成的降雨損失系數,一般取0.3;P為降雨量,取值依據實際情況確定。如實測降雨量為1500mm,F取值30m2,採用長方形布置,規格為6m×5m。為更有效地集流,集雨坪邊緣設置50mm高的圍水線。

水窖的設計除了需要考慮儲水的體積外,還需要充分的考慮水質問題。在設計建造時,可以進行一體化建設(圖3),以保證水窖水質安全。

圖3 家庭水窖設計剖面圖

1.4 施工要點

施工中應注意以下三點:①窖址應選擇在堅實的地基上,位置應高於人居住的房屋,便於放水取用;②水窖蓋板要留進出孔,用以對水窖進行檢修和清洗,同時便於當窖內水位太低時能用吊桶取水;③雨季來臨前要對水窖進行消毒,以防止窖水水質惡化。一般地,窖水水溫可保持在4~7℃,除大腸桿菌超標外,其他大多數指標都在國家飲用水水質標准允許范圍內。

1.5 水窖的效益分析

據對受益農戶的跟蹤調查,大部分農戶由幾代人的用水靠人背馬馱變成用上了自來水,既改善了水質又節省了勞動力。據測算,農戶修建小水窖後,每戶每年至少可節省用於背水的120個勞動工日,這些節省下來的勞動力用於外出務工或就地發展生產,按較低的人均日收入10元計算,戶均年增收或創收可達1200元以上,小水窖的投資回收期僅14年。若以30年的使用壽命計算,投資效益比可達1∶22,長期經濟效益十分可觀。若在山區農業灌溉中廣泛推廣使用小水窖,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改變山區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使農作物產量有較大幅度的提高,這對於加快山區貧困農戶的脫貧步伐、發展農村社會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溶井供水

2.1 適用條件

溶井主要適用於峰叢窪地底部及溶丘谷地邊緣,為區域性地下水徑流區。該區無地表泉水出露,但有地下河經過;溶井實際上屬於地下河管道天窗,因地勢較低,地下河水從天窗中湧出而成(圖4)。可見,溶井的建設條件是比較苛刻的,只有在適宜的地方才可建造。

2.2 溶井設計與施工要點

為方便取水,需要將天然溶井進行改造——以天窗為基礎修建水井。因溶井水出露地表,可如山塘一樣直接方便地使用。為保證水質在使用時不受到人為污染,溶井多修建成串聯式(圖5),即1個主井後串聯2~3個用水池,按用途實行分開用水,以保護水質。主井作為飲用水井,水通過一條小溝槽從主井流向下游的用水池,緊臨的第一個水池作為生活洗滌用水水池,再後面的水池水用來澆灌和雜物清洗。

圖4 天然溶井

圖5 湖南新田鄺家三聯式溶井

溶井大小根據其流量和人口總數確定。因飲水和用水分開,流量在0.5~1L/s時,一口容積為2m×1.5m×2m的溶井,便可滿足約1000人的生活用水需求。

溶井(主水井)的施工也比較簡單。首先需要徹底清理天然溶井內的淤積物,再對天然溶井進行拓展,深度以進入完整基岩面以下1~2m為宜,外圍按溶井大小進行拓展。各用水池的建設比照普通水池進行。典型溶井設計見圖6。

溶井井壁建築材料多採用天然塊石,水泥清縫;井底分層鋪設一定厚度的卵礫石及沙層,以便對地下水進行初步的過濾。用水池池底和池壁建築材料也多採用天然塊石,水泥清縫。溶井主要是做好池壁的防滲,用水池則需要同時做好池底和池壁的防漏。

圖6 溶井設計示意圖

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有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要在溶井周邊設置一定范圍的防護帶和暢通的排水溝,以保證周邊污水不滲入溶井內,以及在大雨期間地表漫流不淹沒溶井。防護帶距離應不小於15m,在防護距離內不得有任何污染物存留,防護帶地面宜採用水泥地坪固化,以防地面污水下滲。

3 水櫃供水

3.1 適用條件

水櫃供水可適用於整個峰叢山區,首要的條件就是必須有泉水(絕大部分屬於表層岩溶泉),泉水是其最主要的水源。這類地區一般屬於小型泉域的地下水排泄區,地下水以水平運動為主。

表層泉有常流泉,但更多的是季節性泉,只有雨季才有水流。如河池山區水櫃的取水源是季節性山泉水,雨水經過山體上的土壤、植被及山體本身的裂隙滲濾後流出的泉水十分清澈,每到暴雨季節有突發性山泉時才有水湧出。因此,每個水櫃在一年之中往往只能注一次水,村民們則必須靠各自水櫃中的存水生活1年。

3.2 設計與施工

水櫃一般採用方形的磚、石結構(水泥抹面防漏),也可採用水罐形式,多建於各自家門口的地表;利用地形的天然高差,從高處的泉口引水入水櫃。引水設施有竹槽(將竹子劈開後拼接而成)、木槽(將整根木料挖空拼接而成)、塑料水管、鐵管等(圖7)。

在有常年來水的地方,水櫃容積可適當小些,單個家庭用一般為3~5m3(圖8),集中式供水水櫃可根據人口數量和用水定額來確定(圖9)。

圖7 水櫃工藝設計

圖8 洛塔家庭用水櫃(可供7戶居民使用)

圖9 湖南新田鵝眉凼村可供200多人使用的水櫃

在只有季節性來水的地方,水櫃容積要修建的比較大,體積太大時可以分成多個中等容積的水櫃來建設;水櫃容積計算公式與水窖的基本一致。

3.3 注意事項

水櫃的建設主要注意以下幾點:①合適的建設地點。水櫃基底岩土層必須要均勻、穩定,以免產生不均勻沉降;②水櫃外側一定要採用加筋設計,以保證水櫃不開裂漏水;③水櫃內部用水泥抹面後一定要粘貼內襯材料,以保證水質安全。

4 分散供水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4.1 選址布局

選址布局不合理主要表現在水窖的建設中。由於集雨工程的建設主要是由農民自己進行,政府只負責發起並提供一定的資金和技術支持,所以缺乏統一、科學、合理的規劃,造成選址和布局不當,使集雨工程不能發揮應有的效益。大多數水窖的修建根本沒有考慮地形地貌、地質條件、集流條件,一些水窖由於地質條件不好,建成後不久就發生了沉降、裂縫,不能使用。

水窖建設的選址布局實際上是一個優化問題,應遵從以下原則[4]

(1)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岩溶山區地形高差大的特點,盡可能實現完全重力自流集水和自流灌溉,以減少集流場的投資,並節省能量;

(2)集雨工程要建在工程地質條件良好的地方,邊坡要穩定,避免修建在受泥石流影響和容易爆發山洪的地方;

(3)盡量少佔耕地;

(4)地基最好有一層較厚的粘土層,以防止滲漏。如果底部是砂土、礫石、卵石或風化岩石,必須做好防滲處理。

4.2 設計與施工

分散供水設施作為一種小型的給排水工程,水的「給」和「排」都有其自身特點,這一點在設計、施工中往往被忽視。不重視附屬設施,如在溶井周圍不設排水溝、在水窖引水溝前未設攔污柵和沉沙池,從而造成分散供水水質差。建築材料的質量不合格,主要是水泥的質量問題。要注意水泥的配比,切忌使用不合格水泥、貯運過程中已經受潮產生團塊的水泥以及貯運時間超過5個月的袋裝水泥。

4.3 水質安全

據調查分析,目前分散供水水源水質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溶井和無蓋水櫃的水質比較差,經常有藻類、樹葉、草屑、搖蚊幼蟲等漂浮物且細菌總數、COD、氨氮、亞硝酸鹽氮超標;有蓋水櫃的水質尚可,除pH值偏高外,其餘指標均達到飲用水標准[6]。以雨水為水源的水窖水質變化較大,主要受當地大氣和地面污染物的影響[7]

分散供水水質被污染後,常常會導致霍亂、傷寒、痢疾以及其他許多疾病,對岩溶區居民的身體健康造成危害[8]。由於岩溶山區的住戶過於分散,即使由於分散供水的水質問題而引起疾病,也很難被統計和引起人們警覺。因此,對上述問題更應引起重視,並應開展相應研究。

要改善分散供水的水質,宜採取以下措施:

(1)嚴禁在水源附近堆放生活垃圾,尤其是在下雨之前要注意清掃集雨坪。

(2)建築材料要嚴格採用可防止污染的衛生材質,水窖和水櫃宜採用水泥材料,但需進行內襯處理,防止水泥中的有害成分溶出。

(3)應在水窖窖口加蓋,且在引水口前設置攔污柵和沉沙池,慢濾池對受污水體進行處理時也是必需的;在暴雨、洪水季節過後,務必要對水窖進行一次清洗;當水質嚴重惡化時,要投放明礬或漂白粉進行消毒[9]

(4)水櫃引水管宜採用PC管材或鍍鋅鋼管,PVC管材不能用於供水;對於更新較慢的水櫃水(超過5天更新一次),需設置慢濾池進行處理並定期清洗水櫃,以防止水中細菌孳生和水垢的產生。對於小型水櫃,可半個月清洗一次。

(5)在溶井周邊設置一定范圍的防護帶和暢通的排水溝,以保證周邊污水不滲入溶井內,以及在大雨期間地表漫流不淹沒溶井;為防止陽光照射引起溶井內藻類繁殖,最好在溶井上加留有取水口活動蓋板,並在每年枯水期對溶井井壁進行一次清洗,3~5年對溶井底部的濾料進行一次更換。

當然,就目前的情況而言,保證分散供水水質的最重要措施是水要燒開後飲用。

參考文獻

[1]COST 65(1995):Hydrogeological aspects of groundwater protection in karstic areas,Final report(COST action65).—European Comission,Directorat⁃General XII Science,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eport EUR 16547 EN:446 p.;Brüssel,Luxemburg

[2]陳夢熊,馬鳳山.中國地下水資源與環境[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

[3]袁道先,朱德浩等.中國岩溶學[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3

[4]陳志祥,王洪濤,陳沐生.西南岩溶山區集雨工程現狀與對策[J].中國給水排水,2004,(9):31~33

[5]肖厚軍.南方山區小型集雨工程的建造[J].農技服務,2004,(4):50~51

[6]藍俊康,藍艷紅.集雨工程的水質研究進展[J].中國給水排水,2002,18(8):23~25

[7]張小玲,梁慧光.雨水集流飲用水的污染及水質改良途徑[J].甘肅農業大學學報,1998,16(3):84~88

[8]Jensen P K,Ensink H J,Jayasinghe G et al.Domestic transmission routes of pathogens:the problem of in⁃house contamination of drinking water ring storag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Tropical Medicine&International Health,2002,7(7):604~609

[9]劉洪亮,俞振泰,馬蔚等.簡易持續飲水消毒器處理地窖飲用水的試驗研究[J].中國公共衛生,2000,16(10):927~928

② 這是什麼礦

我國已探明儲量的金屬礦產有54種,即:鐵礦、錳礦、鉻礦、鈦礦、釩礦、版銅礦、鉛礦、鋅礦、權鋁土礦、鎂礦、鎳礦、鈷礦、鎢礦、錫礦、鉍礦、鉬礦、汞礦、銻礦、鉑族金屬(鉑礦、鈀礦、銥礦、銠礦、鋨礦、釕礦)、金礦、銀礦、鈮礦、鉭礦、鈹礦、鋰礦、鋯礦、鍶礦、銣礦、銫礦、稀土元素(釔礦、釓礦、鋱礦、鏑礦、鈰礦、鑭礦、鐠礦、釹礦、釤礦、銪礦)、鍺礦、鎵礦、銦礦、鉈礦、鉿礦、錸礦、鎘礦、鈧礦、硒礦、蹄礦

③ 小學運動會通訊稿

超越極限
或許你努力過,爭取過,但還是與成功的掌聲和鮮花擦肩而過。 或許你嘗試過,失敗過,但成功的火焰就是無法熊熊燃燒。 或許你面對溝壑時,猶豫過,害怕過,徘徊過,傷心過,滯步過···但朋友,你是否冷靜地思考過,或許你再往前一步,或許成功便正好與你握手呢?你是否平靜地反問過,或許跨越這道溝就是聖潔的夢的故鄉呢?
鼓起勇氣吧,再向前邁出一步吧,超越夢的界限,超越自己的極限,打破成功的極限!
超越極限,超越自我,向夢的方向起飛吧

有多少次揮汗如雨,傷痛曾添滿記憶,只因為始終相信,去拼搏才能勝利。總在鼓舞自己,要成功就得努力。熱血在賽場沸騰,巨人在賽場升起。相信自己,你將贏得勝利,創造奇跡;相信自己,夢想在你手中,這是你的天地。當一切過去,你們將是第一。相信自己,你們將超越極限,超越自己!相信自己,加油吧,健兒們,相信你自己。

樹根越是深入大地,越能挺拔向上;
苔蘚在被人遺忘的角落裡,仍有青春奮斗的足跡。
只要站起來的次數比倒下去的次數多一次,就是成功。
所以,未充分發揮能力的運動健兒們,不要氣餒。年輕的生命沒有失敗可言。只要努力了,就無怨無悔。所有在場的人都會為你加油,都會理解你。請繼續昂揚,為自己感動!

世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
正因為有了你們伯樂般的知遇之情,
才有我們駿馬般馳騁於千里之野,
才有我們的健兒們在田徑場上雄姿英發,
迎難而上,頑強拼搏。
一個個佳績的背後灑滿了你們辛勤的汗水,
田徑場上閃動著你們繁忙的身影。
我們代表全體運動員,
向你們致敬——
辛苦了,裁判員老師

④ 珠江口盆地深水區晚中新世以來構造沉降史特徵及其對BSR分布的影響

於興河1,梁金強2,方競男1,姜龍燕1,叢曉榮1,王建忠1

於興河(1958-),男,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油氣勘探開發研究,E-mail:[email protected]

1.中國地質大學能源學院,北京100083

2.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廣州510760

摘要:對珠江口盆地深水區構造沉降史的定量模擬研究,發現晚中新世以來區內構造沉降總體上具有由北向南、自西向東逐漸變快的演化趨勢;從晚中新世到更新世,盆地深水區經歷了構造沉降作用由弱到強的變化過程:晚中新世(11.6~5.3 Ma),平均構造沉降速率為67 m/Ma,上新世(5.3~1.8 Ma),平均構造沉降速率為68 m/Ma,至更新世(1.8~0 Ma),平均構造沉降速率為73 m/Ma。而造成這些變化的主因是發生在中中新世末—晚中新世末的東沙運動和發生在上新世—更新世早期的台灣運動:東沙運動(10~5 Ma)使盆地在升降過程中發生塊斷升降、隆起剝蝕,自東向西運動強度和構造變形逐漸減弱,使得盆地深水區持續穩定沉降;台灣運動(3 Ma)徹底改變了盆地深水區的構造格局,因重力均衡調整盆地深水區繼續沉降,越往南沉降越大。將BSR發育區與沉降速率平面圖進行疊合分析,發現80%以上的BSR分布於構造沉降速率值主要在75~125 m/Ma、沉降速率變化迅速的區域。

關鍵詞:珠Ⅱ坳陷;深水區;定量模擬;構造沉降;BSR

Tectonic Subsid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Impact on the BSR Distribution in Deep Water Area of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Since Late Miocene

Yu Xinghe1,Liang Jinqiang2,Fang Jingnan1,Jiang Liongyan1,Cong Xiaorong1,Wang Jianzhong1

1.School of Energy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100083,China

2.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Guangzhou 510760,China

Abstract:By means of quantitative basin modeling research of tectonic subsidence history of deep water area in Pearl River Mouth basin,tectonic subsidence has been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accelerationfrom north to south andfrom west to east in the research area since Late Miocene.From Late Miocene to Pleistocene,deep-water area in the basin experinced the variational process of tectonic subsidence effect that wasfrom weak to stong:the average tectonic subsidence rate was 67m/Ma in the Late Miocene(11.6~5.3 Ma),the average tectonic subsidence rate was 68m/Ma in the Pliocene(5.3~1.8 Ma),and the average tectonic subsidence rate was 73m/Ma in the Pleistocene(1.8.~0 Ma).Moreover,the major reasons which causing these changes was Dongsha tectonic evnet from the end of the Middle Miocene to the end of the Late Miocene and Taiwan tectonic event from the Pliocene to the Early Pleistocene:Dongsha tectonic event(10~5 Ma) makedfault block uplifting and sagging,rise area eroding,and waning of movement intensity and structural deformation from east to west,which caused stable subsidence of deep-water area in the basin; Taiwan tectonic event(3 Ma) thoroughly changed the tectonicframework of deep-water area in the basin,which kept on subsiding and was subsiding more southward because of gravity balance.Overlaying the developed areas of BSR and ichnography of tectonic subsidence rate,it was discovered that more than 80%BSR tend to distributed in the area that the average tectonic subsidence rate rangedfrom 75 m/Ma to 125m/Ma and changed rapidly.

Key words:ZhuⅡdepression;deep water area ; quantitative basin modeling ; tectonic subsidence; BSR

1 區域地質背景

「深水(海)」這一術語通常是指位於陸架坡折向海一側包括陸坡、陸隆和深海平原的深水環境(水深>200 m)[1]。根據這一定義,珠江口盆地深水區主要為珠Ⅱ坳陷,位於珠江口盆地南部。珠Ⅱ坳陷由2個低凸起(雲開低凸起和白雲低凸起)和4個凹陷(開平凹陷、順德凹陷、白雲凹陷和荔灣凹陷)組成。坳陷大致呈NE—SW向展布,水深0.2~2 km,面積4×104km2,北部以番禺低隆起和神狐暗沙隆起與珠I和珠Ⅲ凹陷相隔,南部以南部隆起為界,西部與神狐隆起相鄰,東部以東沙隆起為界(圖1)。

圖1 珠江口盆地深水區構造區劃圖據文獻[2]修改

珠Ⅱ坳陷的中新統-更新統均為海相沉積,自下而上劃分為韓江組、粵海組、萬山組和瓊海組(表1)。在珠江口盆地的地層中,中中新統(韓江組)和上中新統(粵海組)之間存在不整合(或假整合)。該期構造運動相當於珠江口盆地地震反射剖面中的地震反射層T3,代表了一期重要的區域構造運動——東沙運動[4,5]。中中新世之後,東沙隆起整體快速沉降,進入非補償沉積期,可容納空間高速增長[6]。東沙運動對珠江口盆地深水區的塊斷升降有著重大地影響,其運動的強度和影響程度,東強西弱。上新世—更新時早期(3 Ma)的台灣運動徹底改變了珠江口盆地深水區的構造格局,褶皺隆起轉變為斷褶帶,且盆地深水區因重力均衡調整繼續沉降[2,7]

表1 珠江口盆地地層劃分[3]

為了更為深入地研究珠江口盆地深水區晚中新世以來的構造沉降及其對BSR的影響,結合珠江口盆地深水區中中新世以來發生的構造運動和海平面升降變化,在珠江口盆地深水區識別出晚中新世以來的3個層序界面:自下而上分別為T3、T2和T1,對應的時間分別是11.6 Ma,5.3 Ma,1.8 Ma(表1),相應的,自下而上可識別出層序Ⅲ、層序Ⅱ、層序Ⅰ 3個地層層序,大致對應於粵海組、萬山組和瓊海組。

2 構造沉降的計算方法

盆地在某一時刻的基底總沉降幅度(DB)實際上包括2部分,即構造作用引起的構造沉降幅度(DT)和沉積物負荷均衡作用引起的負載沉降幅度(DL)。用回剝技術[8-10]計算構造沉降,需要進行3方面的校正:①地層去壓實校正;②古水深校正;③古海平面變化校正[11]

經過校正的構造沉降幅度可以表示為[8,12]

南海天然氣水合物富集規律與開采基礎研究專集

式中:Φ為補償量(衡量達到Any均衡的程度);H為回剝方法確定的古地層厚度;ρm為地幔密度;w為水的密度

ρ為沉積層平均密度;Wd為古水深;ΔSL為古海平面相對現今海平面的升降值(高水位為正,低水位為負)。

由於珠江口盆地岩石圈強度很低,可以認為已達到完全的重力均衡[13-15],Φ取作1。這樣構造沉降幅度可以表示為

南海天然氣水合物富集規律與開采基礎研究專集

2.1 孔隙度-深度關系與含砂率

在正常壓實的沉積層中,沉積物孔隙度和埋深呈指數關系[16],即:

南海天然氣水合物富集規律與開采基礎研究專集

式中:φ為地層深度為y處岩石的孔隙度,%;φ0為初始沉積(y=0)時岩石的孔隙度;C為壓實系數;C和φ0與岩性有關(表2)。

表2 不同岩性的壓實系數與地表孔隙度[17]

以位於珠江口盆地深水區北部白雲凹陷內的虛擬井點神-72為例,對應層序Ⅰ、層序Ⅱ、層序Ⅲ3個地層的含砂率分別11.0%、20.9%、19.7%,因此得到3套地層對應的不同岩性的含量(表3)。

表3 虛擬井點神-72不同岩性組成

2.2 去壓實校正

當深度為Y1和Y2之間的岩層回剝到

高度時,在回剝的位置上岩層的厚度由下式給出[8]

南海天然氣水合物富集規律與開采基礎研究專集

如果地層中劃分出n種岩性,以Pi表示地層中第i種岩性的含量,則深度為Y1和Y2之間沉積層厚度為

南海天然氣水合物富集規律與開采基礎研究專集

由二維地震資料得到神-72點對應的層序Ⅰ、層序Ⅱ、層序Ⅲ3個地層的現今地層厚度分別是44 m、186 m、733 m,以及對應的現今水深為548 m。那麼,層序Ⅰ、層序Ⅱ、層序Ⅲ3個地層的頂深分別為548 m、592 m、778 m。

圖2 連續去壓實概念模型[17]

2.3 古水深校正

沉積物沉積時,其沉積界面在水下一定深度,所以沉積物厚度不能代表沉降深度。沉積盆地水深較大時,必須對古水深作校正才能得出正確的構造沉降。有了古水深Wd,則可以直接將古水深加上沉積物厚度,從而得到真正的深度。

古水深的計算是一項復雜而難於算準的問題,加上缺少珠江口盆地深水區各個時期沉積環境的准確資料,目前無法准確計算古水深數據。在由引張應力場轉變為擠壓應力場時,先存斷裂逆轉,伴隨著盆地的縮短,斷陷盆地褶皺並發生隆升,繼而遭受風化和剝蝕,造成破裂不整合面,而後發生坳陷[18]。珠江口盆地具有下斷上拗的雙層結構,以晚漸新世早期「南海運動(24.8 Ma)」所形成的區域「破裂不整合面」為界,珠江口盆地分為上下兩套構造層和先陸後海的沉積組合[19]。下構造層由分隔的斷陷沉積組成,自下而上為神狐組沖積相沉積、文昌組湖相沉積和恩平組湖泊一沼澤相沉積。上構造層由統一的海相沉積組成,代表了從晚漸新世開始的南中國海的廣泛海侵[20,21]。因此借用計算鶯瓊盆地和珠江口盆地沉降曲線的方法[10],將古水深按線性增加處理。考慮到晚漸新世以前為湖相-陸相,對沉降量的計算影響較小,晚漸新世起,水深才開始發生升降變化[22],取28.4Ma之前水深為0[23],之後水深線性增加至現今深度,中間各層古水深由線性插值生成(圖3),差值公式為

南海天然氣水合物富集規律與開采基礎研究專集

式中:ti為時間(Ma); h0為現今水深(m);hi為ti時對應的水深(m)。運用此方法計算得到神-72在11.6Ma、5.3Ma、1.8Ma時刻的古水深值分別是324 m、445 m、513 m。

圖3 古水深線性插值計算示意圖

2.4 海平面變化校正

層序地層學的研究表明,古今海平面變化較大,全球性的旋迴性沉積作用基本上或完全受全球范圍的海平面變化控制[24]。因此,構造沉降的計算需要對海平面變化進行校正,將其統一到現今海平面的位置。由於研究年代跨距較小,海平面變化不大[23,25],所以△SL近似取值為0。

2.5 構造沉降計算結果

本次研究根據上述原理,利用研究區的地層、岩性、水深及海平面等資料,運用PRA盆地模擬軟體對珠江口盆地深水區172個虛擬點進行了構造沉降的計算,定量恢復了研究區的構造沉降史;並且針對4條典型剖面和3套地層的平面沉降特徵進行分析,進而探討珠江口盆地深水區的構造演化特徵及其對BSR分布的影響。例如,恢復神-72的構造沉降史後,得到此點在不同時間的總沉降速率和構造沉降速率(表4)。

表4 虛擬井點神-72構造沉降計算結果

3 模擬結果分析

3.1 單井沉降史特徵

用在二維地震測線上選取的虛擬點進行沉降史的計算與分析。以位於順德凹陷的虛擬點神-72、荔灣凹陷的虛擬點神-23、白雲凹陷的虛擬點神-152以及位於南部隆起的虛擬點神-117(圖1)為例,定量地對盆地深水區的埋藏史和沉降史進行了模擬。這些點基本位於各個構造單元的中心部位,可以用來分析各凹陷或隆起的構造沉降演化特徵。

珠江口盆地深水區西南緣神-72點的構造沉降速率在不同時期相差較大,分別是晚中新世為104 m/Ma,上新世為43 m/Ma,而更新世則只有23 m/Ma(圖4A)。這表明順德凹陷的構造運動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弱。

盆地深水區東南緣的神-23點(圖4B)和南緣的神-117點(圖4C)具有相似的特徵:神-23點處晚中新世構造沉降速率為87 m/Ma,上新世為100 m/Ma,更新世為76 m/Ma;而神-117點晚中新世構造沉降速率為54 m/Ma,上新世為63 m/Ma,更新世為45 m/Ma。這種慢—快—慢的沉降速率特徵表明,荔灣凹陷和南部隆起在上新世都經歷了一次沉降高峰期,隨後沉降作用變弱。

盆地深水區東北部的神-152點與前面三者都不同,它的構造沉降速率變化不大:晚中新世為71 m/Ma,上新世為72 m/Ma,更新世為72m/Ma(圖4D)。這表明自晚中新世以來,白雲凹陷一直處於穩定的沉降期,該區新近紀構造變動不太。

深水區內各個凹陷沉降特徵各異,具有各自獨特的埋藏史和沉降史,但總體上呈現出持續穩定的沉降特徵。

結合二維地震資料可以得到(表5),4個虛擬點在各個時期的沉積速率均小於沉降速率,說明盆地深水區具有欠補償的沉積補給作用,且沉降速率較大。快速沉降作用和欠補償作用造成了盆地深水區的形成。

圖4 研究區各虛擬點埋藏史與沉降史曲線圖

表5 珠江口盆地深水區晚中新世以來典型單點沉降速率與沉積速率m/Ma

3.2 構造單元沉降速率對比

分析珠江口盆地深水區晚中新世以來各凹陷的沉降速率值(表6),不難發現各構造單元沉降速率之間存在明顯差異。晚中新世最大沉降速率出現在白雲凹陷,構造沉降速率120 m/Ma,總沉降速率達208 m/Ma;上新世最大沉降速率出現在荔灣凹陷,構造沉降速率達152 m/Ma,總沉降速率達200 m/Ma;更新世最大沉降速率仍在荔灣凹陷,構造沉降速率達122 m/Ma,總沉降速率達167 m/Ma。這表明盆地沉降中心的平面遷移規律:晚中新世,沉降中心位於盆地北部的白雲凹陷;上新世—更新世沉降中心往東部的荔灣凹陷遷移。

表6 珠江口盆地深水區晚中新世以來各構造單元沉降速率m/Ma

3.3 盆地沉降史特徵

盆地模擬結果表明(圖5):盆地在自晚中新世以來的沉降過程中,T3-T2沉降時期,即晚中新世構造沉降作用最弱,平均構造沉降速率為67 m/Ma。這與發生在中中新世末—晚中新世末的東沙運動(10~5 Ma)時期相符。東沙運動使盆地在升降過程中發生塊斷升降、隆起剝蝕,並伴有擠壓褶皺斷裂和頻繁的演化活動,發育了NWW向斷裂,構造活動強烈[7,26]。因此,在晚中新世,盆地各構造單元發生程度不同的沉降作用。

從晚中中新世到全新世,盆地經歷了構造沉降幅度由小變大,構造沉降量由大變小,構造沉降速率由小變大的變化過程,呈現出梯度變化趨勢,表現為伸展盆地的動力學背景。經過中中新世末期盆地抬升剝蝕之後,晚中新世盆地進入塊斷升降階段,沉降幅度和沉降速率開始增大,可容納空間增大。上新世時,平均構造沉降速率為68 m/Ma,相對晚中新世變化不甚明顯。至更新世時期,平均構造沉降速率為71 m/Ma,盆地構造活動變強。

3.4 剖面沉降史

選擇位於盆地深水區不同位置的4條典型的剖面進行構造沉降的計算,分析研究區縱向與橫向上的構造演化特徵。總體上,由陸向海方向,構造沉降速率總體表現為增大的趨勢,且自西向東構造沉降速率逐漸變快,這與盆地深水區平面沉降特徵相一致。

A剖面位於研究區西南部,由西北向東南方向穿過開平凹陷、神狐隆起、順德凹陷及南部隆起。晚中新世,從開平凹陷到神狐隆起,構造沉降速率一直減小,直至在順德凹陷中減小到42 m/Ma才開始上升,直到南部隆起中達100 m/Ma以上;上新世,構造沉降速率先在開平凹陷—神狐隆起—順德凹陷中由50 m/Ma左右增加到73 m/Ma,又在順德凹陷中經歷微弱的降低過程,最後在順德凹陷和南部隆起的交匯部位降到60 m/Ma後又開始急劇上升,直至90 m/Ma以上;更新世,構造沉降特徵與上新世相似,具有很好的繼承性,由45 m/Ma上升到76 m/Ma後,在順德凹陷和南部隆起的交匯部位降低到72 m/Ma,接著構造沉降速率快速增大,達到105 m/Ma以上(圖6)。

B剖面位於研究區中部偏東處,由北向南方向經過番禺低隆起、白雲凹陷、白雲低凸起、荔灣凹陷和南部隆起。3個時期的變化規律趨於一致:在番禺低隆起—白雲凹陷中,晚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構造沉降速率分別由60 m/Ma、32 m/Ma、39 m/M a左右升高到80 m/Ma、78 m/Ma、79 m/Ma左右,在白雲凹陷—白雲低凸起—荔灣凹陷中,構造沉降速率大小變化不大,而在荔灣凹陷和南部隆起的交匯部位,構造沉降速率急劇上升,直至150 m/Ma左右達穩定(圖7)。

C剖面位於研究區東南部的東沙隆起內。東沙隆起在3個時期的構造沉降速率由陸向海緩慢增大,晚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構造沉降速率分別由100 m/Ma、115 m/Ma、120 m/Ma左右增大到135 m/Ma、147 m/Ma、135 m/Ma左右(圖8)。

圖5 珠江口深水區不同時刻沉降幅度直方圖(a)、不同時期沉降量直方圖(b)及沉降速率直方圖(c)

D剖面橫穿整個研究區,從南西到北東,橫穿神狐隆起、順德凹陷、南部隆起、白雲凹陷、白雲低凸起和東沙隆起。在晚中新世,神狐隆起的構造沉降慢速下降,直至在順德凹陷中降低到40 m/Ma後急速增至55 m/Ma左右才趨於穩定,在南部隆起中經歷了一個緩慢的下降過程降到45 m/Ma後,從南部隆和白雲凹陷的交匯部位開始快速上升,而在東沙隆起達最高值93 m/Ma後又開始減小,這與東沙運動造成東沙隆起抬升剝蝕、並且具有東強西弱的特點相一致。D剖面在上新世和更新世構造沉降速率的變化趨勢與晚中新世相似,不同之處是在神狐隆起—順德凹陷中構造沉降速率由西北到東南方向經歷的是分別由43 m/Ma、38 m/Ma左右先快速增大到72 m/Ma、80 m/Ma左右繼而急速減小到54 m/Ma、60 m/Ma左右的變化過程,接著與晚中新世構造沉降特徵一致:經歷一個相對穩定的沉降時期後,在南部隆起中分別緩慢下降到43 m/Ma、42 m/Ma,接著急速上升到100 m/Ma、95 m/Ma後再下降至56 m/Ma、85 m/Ma(圖9)。

圖6 A剖面不同時期構造沉降速率對比剖面圖

圖7 B剖面不同時期構造沉降速率對比剖面圖

圖8 C剖面不同時期構造沉降速率對比剖面圖

圖9 D剖面不同時期構造沉降速率對比剖面圖

3.5 平面沉降史分析及其與BSR關系

天然氣水合物在地震剖面上通常出現一強反射波,大致與海底平行,故稱似海底反射(BSR)[27,28]。它是水合物沉積層的高阻抗與其下伏沉積層的低阻抗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振幅較強的地震反射,它是天然氣水合物富集成礦的主要地球物理標志[29,30]。目前認為,BSR已成為判斷海洋中存在天然氣水合物及查找其分布的重要證據[31]

圖10 珠江口盆地深水區晚中新世(a)、上新世(b)、更新世(c)時期及晚中新世以來(d)構造沉降速率與BSR疊合圖

珠江口盆地深水區各個時期的構造沉降速率整體上表現出從自東向西、由南向北逐漸減弱的變化規律(圖10)。晚中新世,BSR分布於深海地區(一般水深大於2 000 m),構造沉降速率主要在75~115 m/Ma(圖10(a),表7);上新世, BSR分布在構造沉降速率曲線較密集地段與盆地邊界處,對應的構造沉降速率在45~135 m/Ma(圖10(b),表7);更新世,未存在BSR(圖10(c),表7)。總之,發現80%以上的BSR分布趨於構造沉降速率值主要在75~125 m/Ma、沉降速率變化迅速的區域(圖10(d))。

表7 珠江口盆地深水區構造沉降與BSR對應關系

4 討論

晚中新世後,盆地進入新構造運動及熱沉降坳陷階段,東部菲律賓板塊向NNW 方向俯沖推擠,在晚中新世一早上新世時期造成了東沙運動的發生。東沙運動是導致盆地塊斷升降、隆起剝蝕、擠壓褶皺和斷裂以及岩漿活動的根本原因及動力源。在盆地沉降過程中產生了一系列以NWW 向張扭性為主的斷裂。自東向西,東沙運動的強度和構造變形逐漸減弱,由此造成了珠江口盆地東部塊體升降和斷裂的晚期活動。在上新世—更新世早期(3 Ma)發生台灣運動中,珠江口盆地深水區因重力均衡調整而繼續沉降,越往南沉降越大。

在各個地質時期,盆地的構造沉降量占總沉降量的1/2以上,這表明了構造沉降作用始終控制著盆地總沉降的變化,因此控制了盆地可容納空間的變化,從而控制了盆地的沉積充填,最終影響盆地內部烴源岩的形成和儲集體的分布。

5 結論

沉降速率等值線越密集的地方越容易發育BSR,這是因為等值線密集的地方一般是盆地邊界或是坳隆交匯的部位,這些地方沉降速率變化快,斷層褶皺發育,可能形成特殊的斷裂帶、泥底辟、快速堆積體、滑塌體及增生楔等特殊構造環境與構造體。沉降速率高值區可提供的可容納空間大,有利於沉降物的快速堆積與BSR的形成。更新世不存在BSR是因為構造運動趨於停止後,盆地的構造活動減弱、構造沉降速率變化不大、可容納空間小、沉積速率小,有機質碎屑物不能被迅速埋藏,容易在海底氧化直接分解。

1)盆地深水區各個凹陷沉降特徵各異,具有各自獨特的埋藏史和沉降史,但總體上呈現出持續穩定的沉降特徵。

2)盆地深水區具有欠補償的沉積補給作用,且沉降速率較大。這說明快速沉降作用和欠補償作用造成了盆地深水區的形成。

3)晚中新世,沉降中心位於盆地北部的白雲凹陷;上新世—更新世沉降中心往東部的荔灣凹陷遷移。

4)中中新世—晚中新世末(10~5 Ma)發生的東沙運動造成了盆地深水區的塊斷升降和抬升剝蝕,構造活動強烈,使得晚中新世時期盆地深水區持續沉降。上新世—更新世早期(3 Ma)發生的台灣運動徹底改變了盆地深水區的構造格局,盆地深水區繼續沉降,越往南下沉越大。

5)構造沉降作用控制了盆地總沉降的變化,因此控制了盆地可容納空間的變化,從而控制了盆地的沉積充填,最終影響盆地內部烴源岩的形成和儲集體的分布。

6)沉降速率高值區可提供的可容納空間大,有利於沉降物的快速堆積與BSR的形成。

致謝:廣州地質調查局的沙志斌、王宏斌等為此基研究提出了相關資料與幫助,在此一並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1]於興河.碎屑岩性油氣儲層沉積學.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2008.

[2]陳長民,施和生,許仕策.珠江口盆地(東部)第三系油氣藏形成條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3]秦國權.珠江口盆地新生代地層問題討論及綜合柱狀剖而圖編制[J].中國海上油氣:地質,2002,14:2l-28.

[4]姚伯初.南海北部陸緣新生代構造初探[J]南海地質研究:1993,1-12.

[5]姚伯初.中美合作調研南海地質專報[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4.

[6]李德生,姜仁旗.南海東沙隆起及其周圍坳陷的地質演化[J].海洋學報:中文版,1989,737-741.

[7]張志傑,於興河,侯國偉,等.張性邊緣海的成因演化特徵及沉積充填模式——以珠江口盆地為例[J].現代地質:2004,284-289.

[8]Allen P A,Allen J R.Basin Analysis: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British Petroleum Company plc:1990,1-451.

[9]Lerche I.Basin analysis,Quantiative Methods 1[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91.

[10]林暢松,張燕梅.拉伸盆地模擬理論基礎與新進展[J]地學前緣,1995.

[11]盧林,汪企浩,黃建軍.北部灣盆地潿西南和海中凹陷新生代局部構造演化史[J].海洋石油:2007,25-29+57.

[12]Bond G C,Kominz M A.Construction of Tectonic Subsidence Curvesfor the Early Paleozoic Miogeocline,Southern Canadian Rocky Mountains:Implications for Subsidence Mechanisms,Age of Breakup,and Crustal Thinning[J].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84,95:155.

[13]Maggi A,Jackson J,Mc Kenzie D,et al.Earthquake Focal Depths,Effective Elastic Thickness,and the Strength of the Continental Lithosphere[J].Geology 2000,28:495.

[14]Clift P D,Lin J.Preferential Mantle Lithosphere Extension Under the South China Marlin[J].Mar Petro Geol 2001,18:929-945.

[15]Clift P D,Lin J.Evidenec of Low Flexural Rigidity and Low Viscosity Lower Continental Crust During Continental Break-Up in the South China Sea[J].Mar Petrol Geol 2002,19:951-970.

[16]Athy L F.Density,Porosity,and Compaction of Sedimentary Rocks[J].AAPG Bull,1930,14:1-24.

[17]Hegarty K A,Weissel J K,Mutter J C.Subsidence History of Australia's Southern Margin:Constraints on Basin Models[J]AAPG Bulletin 1988,72:615-633.

[18]楊風麗,王敏雪,庄建建,等.西湖凹陷反轉構造定量運動學過程及對油氣的控製作用[J].石油學報:2010,596-601.

[19]高紅芳,杜德莉,鍾廣見.珠江口盆地沉降史定量模擬和分析[J].南海地質研究:2006,11-20.

[20]郝冶純,徐鈺林,許仕策.南海珠江口盆地第三紀微體古生物及古海洋學研究[M].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7,1 -9.

[21]陳長民.珠江口盆地東部石油地質及油氣藏形成條件初探[J].中國海上油氣:地質,2000,14(2):73-83.

[22]張雲帆,孫珍,郭興偉,等.瓊東南盆地新生代沉降特徵[J].熱帶海洋學報:2008,30-36.

[23]龔再升,李思田.南海北部大路邊緣盆地分析與油氣聚集[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131-137.

[24]Vail P R,Sangree J B.Seismic Stratigraphy Interpretation Using Sequence Stratigraphy,Partl:Seismic Stratigraphy Interpretation Procere[J].AAPG,Studies in Geology 1977,27:1-10.

[25]秦國權.微體古生物在珠江口盆地新生代晚期層序地層學研究中的應用[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1996.

[26]趙中賢,周蒂,廖傑,等.珠江口盆地陸架區岩石圈伸展模擬及裂後沉降分析[J]地質學報:2010,1135-1145.

[27]Shipley T H,Houston M H,Buffler R T,et al.Seismic Evidence for Widespread Possible Gas Hydrate Horizons on Continental Slopes and Rises[J].AAPG Bull 1979,63:2204-2213.

[28]Holbrook W S,Hoskins H,Wood W T,et al.Methane Hydrate and Free Gas on the Blake Ridgefrom Vertical Seismic Profling[J].Science 1996,273:1840.

[29]姚伯初.2001.南海的天然氣水合物礦藏[J]熱帶海洋學報:2001,20-28.

[30]於興河,張志傑,蘇新,等.中國南海天然氣水合物沉積成藏條件初探及其分布[J]地學前緣:2004,311-315.

[31]雷懷彥,王先彬,鄭艷紅,等.天然氣水合物地質前景[J].沉積學報:1999,846-853.

⑤ 有關蓮的故事

一 蓮的歷史、品種、栽培、用途
蓮的歷史
蓮,又稱荷,睡蓮科,屬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地下莖稱藕,能食用,葉入葯,蓮子為上乘補品,花可供觀賞。古人稱荷花為鞭蓉、水芙蓉、水芝、水芸、水旦、水華等,溪客、玉環是其雅稱,未開的花蕾稱菡萏,已開的花朵稱鞭蕖,乃我國十大名花之一。屬睡蓮科。 蓮屬植物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種屬之一。據古植物學家研究化石證實,一億三千五百萬年以前,在北半球的許多水域地方都有蓮屬植物的分布。那時候,正植巨型爬行動物恐龍急劇減少的後期,它在地球上生長的時間比人類祖先的出現(200萬年前)早得多。前蘇聯A.H.克里斯托弗維奇《古植物學》(1965)稱,蓮屬化石發現於北美北極地區和亞洲阿穆爾河流(即黑龍江)的白堊紀及歐洲和東亞(庫頁島)、日本的漸新世和中新世地層中。那年月,地球上氣溫比現在溫暖,蓮屬植物約有10~12種,五大洲均有分布。後冰期來臨,全球氣溫下降,使得不少植物滅絕,另一些植物被迫漂遷,完全打破了原來的地理分布狀況。遭此劫難,蓮屬植物倖存2種,分布范圍縮小了。分布在亞洲、大洋州北部者為中國蓮,漂遷至北美洲的為美洲蓮。古植物學家還研究指出,在日本北海道、京都發掘的更新世至全新世(200萬年前)的蓮化石,和現代的中國蓮相似;在中國柴達木盆地發掘的1000萬年前荷葉化石,和現代中國蓮相似。70年代中國石油化學工業部石油勘探開發規劃研究院與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渤海沿海地區早第三紀孢粉》一書記載:在遼寧省盤山、天津北大港、山東省墾利、廣饒及河北省滄州等地發現有兩種蓮的孢粉化石。第三紀熱帶植物地理區內的我國海南島瓊山長昌盆地地層中,也發現有蓮屬植物的化石。現我國黑龍江省扶遠、虎林、同江、尚志等縣的湖沼地,仍有原始野生蓮分布。以上說明蓮是冰期以前的古老植物,它和水杉、銀杏、中國鵝掌楸、北美紅杉等同屬未被冰期的冰川噬吞而倖存的孑遺植物代表。
栽培容器
現在許多碗蓮品種種植株仍嫌高大,因而僅有少數品種可種植於市場出售的菜碗、湯碗之中。目前市場上還沒有專供種植碗蓮的花盆,而常見的素燒花盆(即泥盆、瓦盆)易滲水,所以不宜作為碗蓮栽培容器。釉盆、瓷盆、紫砂盆,不易滲水,可選作碗蓮栽培用盆。但這類盆一般都留有底洞,選用時可用水泥和砂堵死,或用橡膠墊片堵塞。花盆的形狀、色彩要與碗蓮相協調,使之渾然一體。可選用方形、圓形盆。花盆的口徑在20厘米左右,深為15厘米左右。初種碗蓮者可適當放大些,這樣易於開花。
栽培場地
每天接受7—8小時的光照,能促進其花蕾多,開花不斷。碗蓮最忌在陰處養護,更不能像室內觀葉植物一樣,放在室內培養。光線不足,荷葉徒長減綠,不能孕蕾。在院落中栽培碗蓮,花盆一定要放在光照充足或南向陽台的外沿上。開花季節,需要放入室內觀賞的,可採取早進晚出,或晚進早出,每天仍應保持一定光照。碗蓮需要有較充足的光照,但也忌雨後暴晴。
碗蓮系水生花卉,生長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分,但又怕大水浸沉葉片,故場地應取水、排水方便。碗蓮懼大風,場地因盡量選擇背風處。
栽培土壤
碗蓮要求含腐殖質較豐富的塘泥或稻田泥作栽培土,切忌用工業污染土。黃泥粘度大,使用量要適當,過粘會影響藕鞭的伸長和藕的膨大;沙質土疏鬆,粘性不夠,容易遭風害而折損,有礙於根系的生長,一般以黃泥、沙質土按7:3的比例混合使用為宜。如無沙質土,可加黃沙,但比例要略小些。城市郊區,可直接選用蔬菜地的園土;城市中還可用春季盆花換盆的宿土加一半的黃泥作栽培土。
每盆用20克左右的腐熟干雞糞或其他肥料,與盆土充分拌勻作基肥,揀去其中的雜質和石礫,清除土中的小蟲和蚯蚓,然後放入盆中。土層一般佔全盆容積的3/5左右。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研究所趙家榮試驗表明,用干塘泥100份,豆餅水2份,草木灰水6份,豬、牛蹄水2份,爛頭發水2份,骨粉1份的配方種植碗蓮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栽培溫度
碗蓮是喜溫植物,對溫度要求較嚴,一般8-10攝氏度開始萌芽,14攝氏度藕鞭開始伸長。早期播種時,也要求溫度 15攝氏度以上,否則幼苗生長緩慢造成爛苗下游地區,4月中旬以前一般不採用露地播種育苗,主要是因為溫度這不到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的需要。隨著溫度升高,持續烈日高溫(40攝氏度以上),也不利於碗蓮的生長發育。22—35攝氏度是碗蓮生長發育的最適宜溫度。18—21攝氏度時,開始抽生立葉,開花則需要22攝氏度以上,25攝氏度生長新藕,這時需要日溫較同,夜溫稍低的氣候。大多數栽培種在立秋前後氣溫下降時轉入長藕階段,表現為盆土明顯上漲。
二蓮葉防水和自潔之謎
荷葉的表面附著著無數個微米級的蠟質乳突結構。用電子顯微鏡觀察這些乳突時,可以看到在每個微米級乳突的表面又附著著許許多多與其結構相似的納米級顆粒,科學家將其稱為荷葉的微米-納米雙重結構。正是具有這些微小的雙重結構,使荷葉表面與水珠兒或塵埃的接觸面積非常有限,因此便產生了水珠在葉面上滾動並能帶走灰塵的現象。而且水不留在荷葉表面。
三 藕斷絲連的科學解釋
談到荷,自然就要提到藕。荷屬睡蓮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種植在淺水塘中。其莖生於淤泥中,變態為根狀莖,即是藕,也稱蓮藕。藕橫長在泥中,靠基莖節上的須狀根吸取養分。由於藕肉質肥厚,脆嫩微甜,含有大量的澱粉,營養豐富,所以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喜愛的食品。
當我們折斷藕時,可以觀察到無數條長長的白色藕絲在斷藕之間連系著。為什麼會有這種藕斷絲連的現象呢?
這就要觀察一下藕的結構了。原來植物要生長,運輸水和養料的組織,叫導管和管胞。這些組織在植物體內四通八達,在葉、莖、花、果等器官中宛如血管在動物體內一樣暢通無阻。
植物的導管內壁在一定的部位會特別增厚,成各種紋理,有的呈環狀,有的呈梯形,有的呈網形。而藕的導管壁增厚部卻連續成螺旋狀的,特稱螺旋形導管。在折斷藕時,導管內壁增厚的螺旋部脫離,成為螺旋狀的細絲,直徑僅為3~5微米。這些細絲很像被拉長後的彈簧,在彈性限度內不會被拉斷,一般可拉長至10厘米左右。
藕絲不僅存在於藕內,在荷梗、蓮蓬中都有,不過更纖細罷了。如果你采來一根荷梗,盡可能把它折成一段一段的,提起來就像一長串連接著的小綠「燈籠」,連接這些小綠「燈籠」的,便是這種細絲。這種細絲看上去是一根,如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會發現其實是由3~8根更細的絲組成,宛如一條棉紗是由無數棉纖維組成一樣。
細密纏綿的藕絲,很早就引起了古人的注意。唐朝孟郊的《去婦》詩中就有「妾心藕中絲,雖斷猶連牽」之句。後來,人們就用「藕斷絲連」的成語來比喻關系雖斷,情絲猶連。
四 千年古蓮發芽之謎
申女士是美國加州洛杉磯大學的植物學家,她的實驗室里培育著各種各樣的植物,但是她最珍愛的卻是兩棵古蓮--它們的年齡都在500年左右。 「普通的花卉只能存活幾年。」申女士介紹說,「這兩棵古蓮卻大不相同,它們的種子經歷了幾百年的時間洗禮,現在居然發芽開花了。」
沉睡千年的古蓮醒了
數年前,申女士到北京訪問中國植物研究所;臨回美國時,北京的同事送給她7粒蓮花種子。「據說這些種子是從東北的湖底泥士中挖掘出來的,我知道它們的年齡很老,但是不知道確切的數字。」申女士說,「當時它們沒有引起我足夠的重視,倒是我的實驗室同事約翰·薩森發現了它們的價值。」 約翰·薩森利用碳同位素測試儀,對古蓮種子的年齡進行鑒定,發現它們竟然是1200年前遺留下來的!更令人驚奇的是,當申女士用刀片切去種子的外殼並把它們浸泡在培養液中後,沒過多久它們居然發芽了!遺憾的是,這些種子發芽後存活的時間很短,但是它們已經被列為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能夠發芽的種子。千年的種子能夠發芽?!這激起了申女士極大的興趣,她決定再次返回中國尋找這些神秘的生命。當時申女士已經是國際植物學界的知名學者,許多科學家願意協助她完成此項研究工作。 科學的道路並不平坦,申女士帶到美國的第二批古蓮種子有21粒,年齡都在200歲到500歲之間。1997年,申女士在德國研究蓮花培育技術,通過實施「小手術」,第一粒種子發芽了,但是它只存活了不到3個月。「隨後三年中,我在美國加州植物研究所培育了另外三粒種子,但是它們都沒有開花--很明顯,我使用的方法不當。」申女士回憶往事說,「後來好像很幸運,這兩粒種子都開花了,就是現在你們看到的這兩棵,其中一棵的年齡是408歲,另一棵則是466歲。」管古蓮開花了,但是它們與現代的蓮花有許多不同,不能完全適應現代的環境。「我正在想盡一切辦法,使它們能夠茁壯成長。」據申女士介紹,蓮花能夠如此長壽,應該有其特別的原因;如果能發現蓮花長壽的內在機制,人類將會受益匪淺,例如可以解決糧食儲存問題,減少世界飢餓人口,還有可能延長人類的壽命。關鍵問題是:蓮花長壽的秘密是什麼呢?申女士稱,可能與土壤的輻射有關。蓋曼·哈伯特是一名化學家,他是申女士的工作同事。哈伯特發現,古蓮種子周圍的土壤能夠發出輕微的輻射。「盡管輻射的強度很低,但是數百年之後其產生的效果也是相當驚人的。」申女士解釋說,「這或許是古蓮種子為何能夠存活至今的原因。」據悉,申女士目前還剩下15粒古蓮種子,她准備提供給其他科學家,使得該科研項目能在世界范圍內進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所以它在佛教中它代表著特殊的意義。」申女士說,「現在我們要找出蓮花長壽的秘密,造福於全人類。」在地下沉睡了千年的古蓮怎麼還會開花呢?這與蓮子的結構有關。蓮子的外種皮堅硬緻密,像個小小「密封包」,把種子密閉在裡面,可防止外面的水分和空氣的滲入,也可以防止種子內的水分和空氣散失,因此蓮子的生命活動極為微弱,相當於休眠狀態。這是古蓮子還有生命力的重要原因。此外,與古蓮子所埋藏的環境也有關。這些古蓮子是被埋在深約30-60厘米的泥炭層中,而泥炭的吸水防潮性能良好;再加上泥炭層的上面又有很厚的泥土覆蓋,因此古蓮子幾乎處於一個密閉的環境中。在這樣的環境中,古蓮子不具有生根發芽的條件,因此而得以保存了生命力。
五蓮與佛的關系
當我們走進佛教寺廟時,便可到處看到蓮花的形象。大雄寶殿中的佛祖釋迦牟尼,端坐在蓮花寶座之上,慈眉善目,蓮眼低垂;稱為「西方三聖」之首的阿彌陀佛和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也都是坐在蓮花之上。其餘的菩薩,有的手執蓮花,有的腳踏蓮花,或作蓮花手勢,或向人間拋灑蓮花(如天女)。寺廟牆壁、藻井、欄桿、神賬、桌圍、香袋、拜墊之上,也到處雕刻、繪制或縫綉各種各色的蓮花圖案。可見蓮花與佛教的關系何等的密切。 蓮花與佛教的密切關系,還表現在佛教將許多美好聖潔的事物,以蓮花作比喻,以蓮花為代表。在佛教故事中,佛祖釋迦牟尼的母親,長著一雙蓮花般的美麗清亮的大眼睛。佛祖降生時,皇宮御苑中出現了八種瑞相,其中最主要的一種瑞相,便是池中突然長出大如車輪的白蓮花。佛祖降生時,在他的舌根上放射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化作一朵千葉白蓮,每朵蓮花之中坐著一位盤足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薩。佛教以蓮為喻的詞語,更是數不勝數。佛座稱為「蓮花座」或「蓮台」;結跏跌坐的姿勢,即兩腿交叉、雙腳放在相對的大腿上,足心向上的姿勢,稱為蓮花坐勢;佛教宣傳的西方極樂世界,比作清凈不染的蓮花境界,故稱「蓮邦」;《阿彌陀經》描寫的西方極樂世界的情景是:「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池中蓮花大如車輪。」故稱佛國為「蓮花國」;佛教廟宇稱為「蓮剎」。「剎」為梵語,即西方凈土,以蓮花為往生之所託,故稱「蓮剎」;念佛之人稱「蓮胎」,比喻住在蓮花之內,如在母胎之中;佛眼稱為「蓮眼」,以青蓮花比喻佛眼之好妙;胸中之八葉心蓮花稱為「蓮宮」,即心中的蓮花般的境界;釋迦牟尼的手稱為「蓮花手」;僧尼受戒稱「蓮花戒」;僧尼之袈裟稱「蓮花衣,謂清凈無雜之義;五智中的妙觀察智稱為」「蓮花智」;稱善於說法者為「舌上生蓮」;謂苦行而得樂為「歸宅生蓮」;佛經《妙法蓮花經》簡稱《法華經》,都是以蓮花為喻,象徵教義的純潔高雅;東晉東林寺慧遠大師創立的我國最早的佛教結社稱為「蓮社」;佛教凈土宗主張以修行來達到西方的蓮花凈土,故又稱「蓮宗」。總之,蓮與佛教結了不解之緣,佛教在很多地方都是以蓮為代表,可以說蓮即是佛,佛即是蓮。 佛教為什麼如此推崇蓮花呢?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佛教產生於印度,印度地方氣候炎熱。荷花盛開於夏,給人們帶來涼爽和美的享受。人們對於這種夏季暑熱時盛開的美艷之花,自然十分喜愛,因此在印度的文學作品特別是民間流傳的民間文學作品中,蓮花都是美好、善良、聖潔、寬容大度的象徵。這類故事非常之多,影響很深,如《蓮花王子的故事》,便將道德高尚、善良、正直、奉行為王十法(布施、持戒、慷慨、正直、和藹、自製、忌怒、忌殺、寬容和大度)的好國花比作蓮花。《蓮花王的故事》說蓮花王為了拯救百姓的飢荒,他跳進恆河之中,變成一條大赤魚,告訴百姓割他的肉吃,他的肉割了以後又生起來,這樣堅持了十二年,他用自己的肉供養全國百姓,度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災荒。釋迦牟尼創立佛教,主張廢除古印度等級森嚴的制度,實行種姓平等,以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為了弘揚佛法,使廣大群眾能夠理解和接受佛教教義,便以俗語傳道。又迎合民眾的愛蓮心理,將蓮喻佛,使得佛教能夠迅速傳播開來,信眾廣泛。佛教以蓮喻佛的另一方面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蓮花的品格和特性與佛教教義相吻合。佛教是著重尋求解脫人生苦難的宗教,將人生視作苦海,希望人們能從苦海中擺脫出來,其解脫的途徑是:此岸(人生苦海)——濟渡(學佛修行)——彼岸(極樂凈土)。即從塵世到凈界,從諸惡到盡善,從凡俗到成佛。這和蓮花生長在污泥濁水中而超凡脫俗,不為污泥所染,最後開出無比鮮美的花朵一樣。佛教的重要信條之一,是廣愛博施。施予一切有生命者以慈悲。所謂慈悲,是指希望和幫助他人解脫苦難,獲得快樂。慈心是希望他人得到快樂,慈行是幫助他人得到快樂;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悲行是幫助他人解除痛苦。佛教要求對於有生命者,不計善惡,不分人畜,都應施予慈悲。對種種惡行,都要容忍和寬宥,用慈悲心去幫助他們,感化他們,使之向善,成為善良之輩,結出善果。但嚴戒同流合污,要身處污濁的塵世而不為其污染,保持自己的潔凈清芬。用來表達這種思想觀念的最好不過的是蓮花。蓮生在污泥之中,猶如人生在濁塵的世界,這自然要與污濁相處在一起,受許多邪惡污穢事物的侵擾,佛教稱這些邪惡力量為「魔」。佛教要求人們不要受世間邪惡污穢(即魔)的侵擾和影響。蓮花「出污泥而不染」,開出潔美的鮮花,確是最好的象徵,因此佛經常常將蓮性比佛性。《大智度論·釋初品中戶羅波羅蜜下》說:「比如蓮花,出自污泥,色雖鮮好,出處不凈。」《從四十二章經》說:「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花,不為污染。」所以拯救世界的梵天王是坐在千葉金色妙寶蓮花上出生的。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都是坐在蓮花之上,或手執蓮花,表示佛是出自塵世而潔凈不染的境界。
六蓮的詩句
清平樂.村居 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
曉出凈慈寺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雜詩 龔自珍
津梁條約遍南東,誰遺藏春深塢逢。不枉人呼蓮幕客,碧紗櫥護阿芙蓉。
長干行 崔顥
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家臨九江水,來去九江側。同是長幹人,自小不相識。
下渚多風浪,蓮舟漸覺稀。那能不相待,獨自逆潮歸。三江潮水急,五湖風浪涌。由來花性輕,莫畏蓮舟重。
長安秋望 趙嘏
雲物凄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紫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
南鄉子 李珣
乘彩舫,過蓮塘,棹歌驚起睡鴛鴦,游女帶花偎伴笑,爭窈窕,競折田荷遮晚照。
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歌醉中作歌 黃仲則
紅霞一片海上來,照我樓上華筵開。傾觴綠酒忽復盡,樓中謫位安在哉?青山對面客起舞,彼此青蓮一抔土。
若論七尺歸蓬蒿,此樓作客山是主。若論醉月來江濱,此樓作主山是賓。誰將詩卷擲江流,定不與江東向流。

⑥ 教育部、財政部關於立項建設2010年國家級教學團隊的通知的團隊名單

序號 團隊名稱 帶頭人 所在學校 1 憲法與行政法教學團隊 姜明安 北京大學 2 生理學科創新人才培養教學團隊 管又飛 北京大學 3 口腔醫學課程建設教學團隊 郭傳瑸 北京大學 4 地理科學專業教學團隊 陶 澍 北京大學 5 憲法學與行政法學教學團隊 韓大元 中國人民大學 6 工商管理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伊志宏 中國人民大學 7 社會學理論課程教學團隊 鄭杭生/洪大用 中國人民大學 8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教學團隊 孫宏斌 清華大學 9 控制工程教學團隊 華成英 清華大學 10 建築環境與設備專業教學團隊 朱穎心 清華大學 11 工程材料及其加工教學團隊 黃天佑 清華大學 12 軟體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盧 葦 北京交通大學 13 交通運輸類專業平台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楊 浩 北京交通大學 14 材料學教學團隊 強文江 北京科技大學 15 石油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張士誠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16 電子信息實驗教學中心教學團隊 紀越峰 北京郵電大學 17 工程項目管理教學團隊 烏雲娜 華北電力大學 18 生物工程創新人才培養教學團隊 譚天偉 北京化工大學 19 昆蟲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彩萬志 中國農業大學 20 預防獸醫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楊漢春 中國農業大學 21 森林經營管理教學團隊 彭道黎 北京林業大學 22 植物生物學教學團隊 鄭彩霞 北京林業大學 23 中醫內科學教學團隊 王新月 北京中醫葯大學 24 外國教育史教學團隊 張斌賢 北京師范大學 25 化學實驗教學團隊 歐陽津 北京師范大學 26 漢語言專業本科教學團隊 郭 鵬 北京語言大學 27 財政學專業教學團隊 李俊生 中央財經大學 28 法律史教學團隊 朱 勇 中國政法大學 29 運動心理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張力為 北京體育大學 30 電工電子基礎教學團隊 韓 力 北京理工大學 31 飛行器動力專業課程教學團隊 陶 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32 高等數學教學團隊 許曉革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33 嵌入式系統課程群教學團隊 侯義斌 北京工業大學 34 神經病學教學團隊 賈建平 首都醫科大學 35 兒科學教學團隊 李仲智 首都醫科大學 36 本科數學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何書元 首都師范大學 37 經濟學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張連城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38 廣播電視新聞學教學團隊 高曉虹 中國傳媒大學 39 美術學專業教學團隊 尹吉男 中央美術學院 40 外交外事翻譯教學團隊 范守義 外交學院 41 社會工作專業教學團隊 劉 夢 中華女子學院 42 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藝工結合教學團隊 劉元風 北京服裝學院 43 多媒體藝術教學團隊 李一凡 北京印刷學院 44 日語翻譯方向課程教學團隊 邱 鳴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45 中國民族器樂教學團隊 張維良 中國音樂學院 46 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團隊 高 鍍 北京舞蹈學院 47 通信技術專業教學團隊 劉業輝 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48 化學實驗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吳世華 南開大學 49 環境科學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鞠美庭 南開大學 50 化工專業實踐教學團隊 張金利 天津大學 51 紡織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王 瑞 天津工業大學 52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趙 征 天津科技大學 53 葯理學教學團隊 婁建石 天津醫科大學 54 基礎日語課程教學團隊 修 剛 天津外國語學院 55 運動心理學課程教學團隊 姚家新 天津體育學院 56 軟體技術專業教學團隊 傅連仲 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57 物流管理專業教學團隊 薛 威 天津交通職業學院 58 自動化工程教學團隊 孫鶴旭 河北工業大學 59 材料學教學團隊 楊慶祥/崔佔全 燕山大學 60 冶金工程教學團隊 張玉柱 河北理工大學 61 大學英語新模式教學團隊 張 森 河北科技大學 62 作物學「三結合」教學團隊 馬峙英 河北農業大學 63 人體與動物科學教學團隊 段相林 河北師范大學 64 思想道德與法制教育教學團隊 王 瑩 河北經貿大學 65 土木工程專業地下工程教學團隊 朱永全 石家莊鐵道學院 66 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教學團隊 王世震 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 67 數控技術專業教學團隊 侯維芝 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68 物理化學教學團隊 武海順 山西師范大學 69 蒙古族文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孟克吉雅 內蒙古大學 70 世界史教學團隊 薑桂石 內蒙古民族大學 71 蒙醫診斷學教學團隊 布仁達來 內蒙古醫學院 72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李志義 大連理工大學 73 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品德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魏曉文 大連理工大學 74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平台課程教學團隊 左 良 東北大學 75 軟體開發技術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朱志良 東北大學 76 船藝教學團隊 劉正江 大連海事大學 77 工程管理教學團隊 劉亞臣 沈陽建築大學 78 臨床檢驗診斷學教學團隊 尚 紅 中國醫科大學 79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教學團隊 楊麗珠 遼寧師范大學 80 證券投資學教學團隊 邢天才 東北財經大學 81 園藝技術專業教學團隊 蔣錦標 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82 Java系列課程組教學團隊 溫 濤 大連東軟信息技術職業學院 83 生物學基礎實驗課程教學團隊 滕利榮 吉林大學 84 化學實驗教學團隊 徐家寧 吉林大學 85 儀器專業系列課程與創新實踐教學團隊 林 君 吉林大學 86 應用地球物理教學團隊 潘保芝 吉林大學 87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專業教學團隊 史寧中 東北師范大學 88 光電信息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姜會林 長春理工大學 89 植物保護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李 玉 吉林農業大學 90 電工電子課程教學團隊 郭黎利 哈爾濱工程大學 91 行政管理核心課程精品化建設教學團隊 何 穎 黑龍江大學 92 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團隊 劉敬圻 黑龍江大學 93 外科學教學團隊 姜洪池 哈爾濱醫科大學 94 社會醫學教學團隊 吳群紅 哈爾濱醫科大學 95 中葯鑒定學教學團隊 王喜軍 黑龍江中醫葯大學 96 中國近現代史教學團隊 隋麗娟 哈爾濱師范大學 97 油氣田開發工程教學團隊 劉永建 大慶石油學院 98 電氣工程實踐教學團隊 付家才 黑龍江科技學院 99 綠色食品生產與經營專業教學團隊 杜廣平 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 100 預防醫學骨幹課程教學團隊 姜慶五 復旦大學 101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團隊 顧鈺民 復旦大學 102 寶石學教學團隊 廖宗廷 同濟大學 103 力學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洪嘉振 上海交通大學 104 工業工程專業主幹課程教學團隊 江志斌 上海交通大學 105 口腔頜面外科學教學團隊 張志願 上海交通大學 106 管理信息系統課群教學團隊 陳智高 華東理工大學 107 輕化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何瑾馨 東華大學 108 自然地理教學團隊 鄭祥民 華東師范大學 109 英語專業翻譯教學團隊 張春柏 華東師范大學 110 基礎法語教學團隊 曹德明 上海外國語大學 111 政治經濟學教學團隊 何玉長 上海財經大學 112 經濟法學本科教學團隊 顧功耘 華東政法大學 113 醫學影像設備管理與維護專業教學團隊 徐小萍 上海醫療器械高等專科學校 114 圖文處理專業課程教學團隊 姚海根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 115 交通管理專業教學團隊 王肇定 上海公安高等專科學校 116 社會學專業教學團隊 周曉虹 南京大學 117 化學實驗課教學團隊 張劍榮 南京大學 118 軟體工程主幹課程教學團隊 駱 斌 南京大學 119 電工電子實踐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胡仁傑 東南大學 120 道路與橋梁工程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黃曉明 東南大學 121 感測器與檢測技術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宋愛國 東南大學 122 采礦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屠世浩 中國礦業大學 123 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團隊 過偉敏 江南大學 124 生態學教學團隊 胡 鋒 南京農業大學 125 生物制葯工藝學課程教學團隊 高向東 中國葯科大學 126 工業設計教學團隊 李亞軍 南京理工大學 127 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王成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128 管理定量方法課程群教學團隊 劉思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129 基礎物理(實驗)教學團隊 晏世雷 蘇州大學 130 水泵及水泵站教學團隊 劉 超 揚州大學 131 電氣類專業主要技術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孫玉坤 江蘇大學 132 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教學團隊 周作民 南京醫科大學 133 中醫內科學教學團隊 汪 悅 南京中醫葯大學 134 理論法學(課程群)教學團隊 夏錦文 南京師范大學 135 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團隊 周建忠 南通大學 136 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教學團隊 顧曉松 南通大學 137 市場營銷專業教學團隊 徐漢文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138 建築裝飾工程技術專業教學團隊 孫亞峰 徐州建築職業技術學院 139 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業教學團隊 戴 勇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 140 電子商務專業教學團隊 李 暢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141 機械製造基礎實踐教學團隊 潘曉弘 浙江大學 142 電類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韋 巍 浙江大學 143 生理科學實驗課程教學團隊 來茂德/夏強 浙江大學 144 臨床醫學專業基礎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沈其君 寧波大學 145 自動化專業工程人才培養教學團隊 姜周曙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146 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團隊 高 玉 浙江師范大學 147 統計學專業教學團隊 李金昌 浙江工商大學 148 森林保護學教學團隊 張立欽 浙江林學院 149 財政學專業核心課程建設團隊 鍾曉敏 浙江財經學院 150 景區開發與管理專業教學團隊 周國忠 浙江旅遊職業學院 151 鞋類專業教學團隊 施 凱 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 152 會計專業教學團隊 謝國珍 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153 電子商務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劉業政 合肥工業大學 154 機械基礎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趙 韓 合肥工業大學 155 天文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向守平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156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相關課程教學團隊 繆柏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157 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教學團隊 杜先能 安徽大學 158 安全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劉澤功 安徽理工大學 159 應用生物科學專業教學團隊 程備久 安徽農業大學 160 分析化學教學團隊 王 倫 安徽師范大學 161 土木建築工程材料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孫道勝 安徽建築工業學院 162 中葯學專業教學團隊 彭代銀 安徽中醫學院 163 海洋科學創新性人才培養教學團隊 曹文清 廈門大學 164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學團隊 鄭傳芳 福建農林大學 165 輪機工程學科教學團隊 楊國豪 集美大學 166 大學物理實驗教學團隊 黃志高 福建師范大學 167 中醫診斷學教學團隊 李燦東 福建中醫葯大學 168 臨床醫學專業教學團隊 朱世澤 泉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169 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柯黎明 南昌航空大學 170 中國近現代史教學團隊 張艷國 江西師范大學 171 信息系統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徐升華 江西財經大學 172 船舶工程技術專業教學團隊 魏寒柏 九江職業技術學院 173 工商管理專業教學團隊 徐向藝 山東大學 174 政治經濟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於良春 山東大學 175 金融學專業教學團隊 胡金焱 山東大學 176 海洋化學課程教學團隊 楊桂朋 中國海洋大學 177 石油工程專業課程教學團隊 管志川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178 工程圖學類課程教學團隊 王蘭美 山東理工大學 179 公共課教育學教學團隊 李劍萍 聊城大學 180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張憲省 山東農業大學 181 德育原理課程教學團隊 戚萬學 山東師范大學 182 中國近現代史教學團隊 俞祖華 魯東大學 183 動物防疫與檢疫專業教學團隊 李 舫 山東畜牧獸醫職業學院 184 軟體技術專業教學團隊 徐 紅 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185 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教學團隊 孫志春 濟寧職業技術學院 186 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教學團隊 高愛國 淄博職業學院 187 化工專業基礎課教學團隊 魏新利 鄭州大學 188 地理科學專業主幹課程教學團隊 秦耀辰 河南大學 189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教學團隊 張永振 河南科技大學 190 安全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高建良 河南理工大學 191 工程力學教學團隊 原 方 河南工業大學 192 作物學教學團隊 李潮海 河南農業大學 193 有機化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渠桂榮 河南師范大學 194 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教學團隊 邊傳周 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 195 工程測量技術專業教學團隊 趙傑/周建鄭 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 196 化學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程功臻 武漢大學 197 地理信息系統專業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劉耀林 武漢大學 198 新聞學專業教學團隊 羅以澄 武漢大學 199 社會保障學教學團隊 趙 曼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200 基礎物理課程教學團隊 熊永紅 華中科技大學 201 電機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陳喬夫 華中科技大學 202 生物技術特色專業教學團隊 余龍江 華中科技大學 203 工業設計專業教學團隊 陳汗青 武漢理工大學 204 礦物岩石學教學團隊 馬昌前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205 地下水與環境教學團隊 王焰新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206 生態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曹湊貴 華中農業大學 207 土壤學教學團隊 黃巧雲 華中農業大學 208 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主幹課程教學團隊 朱長江 華中師范大學 209 電工電子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余厚全 長江大學 210 電氣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李咸善 三峽大學 211 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核心課程跨學科教學團隊 李亞偉 武漢科技大學 212 制葯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張 珩 武漢工程大學 213 紡織材料與加工教學團隊 徐衛林 武漢科技學院 214 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團隊 姚 強 十堰職業技術學院 215 船舶工程技術專業教學團隊 陳 彬 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 216 礦物加工工程教學團隊 邱冠周 中南大學 217 工商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團隊 謝 赤 湖南大學 218 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曾光明 湖南大學 219 經濟學基礎理論課程群教學團隊 田銀華 湖南科技大學 220 民族傳統體育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白晉湘 吉首大學 221 包裝自動化專業方向教學團隊 張昌凡 湖南工業大學 222 作物學科主幹課程教學團隊 官春雲 湖南農業大學 223 化學實驗教學團隊 姚守拙 湖南師范大學 224 電氣化鐵道技術專業教學團隊 楊利軍 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225 中國近現代史本科教學團隊 桑 兵 中山大學 226 行政管理教學團隊 馬 駿 中山大學 227 外科學教學團隊 梁力建 中山大學 228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平台課程教學團隊 韋 崗 華南理工大學 229 機械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黃 平 華南理工大學 230 會計學教學團隊 宋獻中 暨南大學 231 中醫婦科學教學團隊 羅頌平 廣州中醫葯大學 232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馬文麗 南方醫科大學 233 社會體育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楊文軒 華南師范大學 234 英語口譯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仲偉合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235 土木工程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周福霖 廣州大學 236 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教學團隊 趙 傑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 237 裝潢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團隊 張來源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 238 軟體技術專業課程教學團隊 張基宏 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239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教學團隊 韋 化 廣西大學 240 物理課程與教學論教學團隊 羅星凱 廣西師范大學 241 民族學教學團隊 周建新 廣西民族大學 242 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教學團隊 彭朝暉 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243 民法學教學團隊 王崇敏 海南大學 244 電子技術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曾孝平 重慶大學 245 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學團隊 黃蓉生 西南大學 246 邏輯學教學團隊 何向東 西南大學 247 計算機軟體教學部教學團隊 王國胤 重慶郵電大學 248 力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賀建民 重慶理工大學 249 刑事訴訟法教學團隊 孫長永 西南政法大學 250 網路與信息安全創新教學團隊 龔小勇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 251 工程測量技術專業課程教學團隊 李天和 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252 葯劑學教學團隊 張志榮 四川大學 253 幾何與代數教學團隊 彭聯剛 四川大學 254 工程力學教學團隊 沈火明 西南交通大學 255 交通工程教學團隊 羅 霞 西南交通大學 256 計算機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傅 彥 電子科技大學 257 會計學教學團隊 蔡 春 西南財經大學 258 貨幣金融學教學團隊 殷孟波 西南財經大學 259 化學實驗教學團隊 霍冀川 西南科技大學 260 作物科學與技術教學團隊 黃玉碧 四川農業大學 261 方劑學教學團隊 鄧中甲 成都中醫葯大學 262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團隊 王安平 西華師范大學 263 大氣探測技術教學團隊 何建新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 264 審訊學教學團隊 陳 真 四川警察學院 265 西餐工藝專業教學團隊 梁愛華 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 266 數控技術專業教學團隊 曹鳳/邱士安 成都電子機械高等專科學校 267 機械工程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何 林 貴州大學 268 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教師教育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游泰傑 貴州師范大學 269 旅遊管理專業教學團隊 田衛民 雲南大學 270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教學團隊 遲毅林 昆明理工大學 271 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教學團隊 吳伯志/郭華春 雲南農業大學 272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團隊 劉堅/饒遠 雲南師范大學 273 冶金技術專業教學團隊 夏昌祥 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 274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教學團隊 楊維周 西藏民族學院 275 計算機網路與體系結構教學團隊 鄭慶華 西安交通大學 276 工業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孫林岩 西安交通大學 277 葯理學教學團隊 臧偉進 西安交通大學 278 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劉建朝 長安大學 279 信息安全專業教學團隊 李 暉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280 植物病理學教學團隊 康振生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81 森林培育學教學團隊 趙 忠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82 運動人體科學教學團隊 田振軍 陝西師范大學 283 電子系列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段哲民 西北工業大學 284 大學英語教學團隊 趙雪愛 西北工業大學 285 政治經濟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白永秀 西北大學 286 水力學課程教學團隊 周孝德 西安理工大學 287 水環境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王曉昌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288 金屬材料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李建平 西安工業大學 289 法語文學與翻譯教學團隊 戶思社 西安外國語大學 290 皮革工程教學團隊 馬建中 陝西科技大學 291 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業教學團隊 田鋒社 陝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292 大氣科學專業教學團隊 王式功 蘭州大學 293 結構設計課程教學團隊 朱彥鵬 蘭州理工大學 294 中國古代史教學團隊 田 澍 西北師范大學 295 藏醫葯學教學團隊 李先加 青海大學 296 基礎化學實驗教學團隊 劉萬毅 寧夏大學 297 臨床前基礎醫學綜合實驗課程教學團隊 張建中 寧夏醫科大學 298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團隊 阿爾斯蘭·阿不都拉 新疆大學 299 養牛技術課程教學團隊 丑武江 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300 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教學團隊 危常州 石河子大學 301 網路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徐 明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302 信號處理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羅鵬飛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303 軍事地圖制圖核心課程群教學團隊 王家耀 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304 醫院管理課程教學團隊 張鷺鷺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 305 外科學及野戰外科學教學團隊 景在平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 306 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教學團隊 李雲慶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 307 實驗診斷學教學團隊 郝曉科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 308 外科學教學團隊 竇科峰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

⑦ 東湖資料

武漢東湖風景區
東湖(17張)所在地區
湖北
面積
30平方公里
深度
最大深度4.66米,平均深度2.48米
容積
1.24億立方立米
成因類型
沖積淤積湖 武漢東湖風景名勝區位於武漢市城區的二環與三環之間,景區面積81.68平方公里,其中湖面面積33平方公里,不僅是中國最大的城中湖,還是毛澤東同志在解放後除中南海外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東湖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區,每年接待中外遊客200萬人次,1999年還被國家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2000年成為國家首批AAAA級旅遊景區,2002年又通過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東湖主要游覽點為寓言園,音樂噴泉,行吟閣,長天樓,九女墩,湖光閣,磨山新景區,武漢植物園,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藝術館等。周邊的著名大學有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華中師范大學,這些學校風景優美。著名的寺廟有古卓刀泉寺。 寓言園是全國第一座以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為題材的雕塑園,位於東湖聽濤區的南端,佔地4.4公頃,已建成「狐假虎威」,「愚公移山」,「自相矛盾」等十一組寓言雕塑。 行吟閣位於東湖西北岸中部的小島上,1955年修建,它四面環水,由荷風、落羽兩橋與陸路相連。閣名出自《楚辭.漁父》:「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閣系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高22.5米,平面呈正方形,三層四角攢尖頂,古色古香。行吟閣雄健俏麗,頗富民族風韻。閣前立屈原全身塑像,像高3.6米,基座高3.2米,造型端莊凝重,屈原翹首向天,款款欲步。 長天樓,是一所具有民族特色的宮殿式建築,1956年修建,為磚木水泥結構,翠瓦飛檐,分上下兩層,面闊七間,進深兩間。全樓可容納千人同時就餐品茗,遊人憑窗遠眺,碧波萬頃,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之感。 九女墩,位於東湖西北小山丘上,相傳太平天國佔領武昌時不少婦女參軍,後清軍攻陷城池大肆屠殺,有女兵九人,壯烈犧牲。鄉人仰慕她們的英烈,將其遺骨合葬於此,因避清廷迫害,故不稱墳而稱墩。1956年,湖北省將此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湖光閣建於湖心小島上,由十里長堤與陸地相連,原名「中正亭」,1931年為紀念
蔣介石五十壽辰而 建,後改稱「湖光閣」。閣為三層六面,飛檐綠瓦,登閣四顧,遊船輕移,景象萬千。霧日,水天一色,湖光高閣,似蓬萊仙境,無不令人嚮往。 磨山位於東湖東岸,三面環水,六峰相連,山水相依,素有「十里長湖,八里磨山」之稱。山北有以楚文化為內涵的楚文化游鑒區;山南有以湖水地區植物為主的十三個植物專類園;西部山頭有紀念朱德為東湖題詞的朱碑亭。磨山景區從北開始,依次建有楚天極目、天台晨曦、常春花苑、朱碑聳萃等四景。是武漢市民假日休閑的好去處 東湖湖山秀美、岸線曲折,島渚星羅,磨山、楓多山、吹笛山,共34座山峰緊緊環繞東湖碧水。據統計,這里有雪松、水杉、樟樹共396種、300餘萬株,被人們稱為綠色寶庫,這里更是鮮花的海洋,奇花異卉比比皆是,一年四季香飄不斷,最具東湖特色的花卉有梅花、荷花、桂花等十幾種,其中梅花建有專門觀賞園林,面積800餘畝,園內培育種植了301個品種的近萬株梅樹,是中國第一大梅園。世界梅花品種進行了3次登錄,共登錄200個品種,其中東湖梅園就佔了142個。東湖在梅花、荷花的品種、科研成果、觀賞價值都居全國領先地位,故中國花卉協會將「中國梅花研究中心」與「中國荷花研究中心」都設在東湖。東湖還建有世界三大櫻花園之一的東湖櫻花園,全國第一座寓言雕塑園,以及鳥類的樂園——鳥語林等多種景園100多處。 東湖一年四季風情萬種,優美的自然風光使其春來山明水秀、鳥語花香;夏來萬人湖濱戲水,南國海濱風光;秋來楓葉滿山紅遍,桂花十里飄香;冬來萬千候鳥,滿湖覓食歡唱。 近年,東湖又新建成了楚風園、疑海沙灘浴場、親水平台、東湖新三景、劉備郊天壇等多處新景觀,其中疑海沙灘浴場為全國最大的內陸海沙泳場。還改善了風景區的配套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和娛樂設施,構成了景區內游、行、吃、住、娛、購一條龍的完善體系,在發展大東湖景區的同時,形成了有區域特色的聽濤水上娛樂游覽區、磨山楚文化游覽區、落雁生態休閑游覽區,以及環東湖文化景觀群等。 1982年,東湖以武漢東湖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生態特徵
東湖處於富營養化狀態,並向嚴重富營養化發展,超標參數是總磷、凱氏氮和生化需氧量。湖中浮游動植物、底棲動物及水生植物不僅種類繁多,而且數量大,為漁業養殖提供了豐富的餌料,湖區年漁獲量在千噸以上,此外,湖濱淺水帶還有蓮藕、菱角及其他經濟作物生長,是武漢市魚類等的副食品基地之一。東湖魚產量的水平在1972年以前是相當低的,72年以後採取合理放作、提高捕撈效率等措施,漁獲物逐年上升,80年代後魚產量達1000t以上,東湖的漁獲物中絕大部分是人工放養的魚類,湖裡自然繁殖或從長江經青山港進入湖區的非放養魚類僅占很少。
形態描述
東湖形似眾多湖叉的倒「U」,包括東湖、沙湖和青山港所構成的東湖水系的主體,它由多個子湖組成,全湖岬灣交錯、湖岸曲折,大小岬灣120餘個;面積33 km2,容積1.24億立米,平均深度2.48米,最大深度4.66m,湖泊直線長度11.5km,最大寬度8.1km,平均寬度2.9km,岸線全長11.5km;南部主要由泥盆系石英砂岩、粉砂質細粒砂岩及細礫砂岩組成,湖東西崗狀平原由棕黃色或黃褐色粘土、砂質粘土組成,西北部沖積、淤積平原由砂、亞粘土及淤積泥質粘土組成;東湖原為敞水湖,通過青山港與長江連接,其水位變化受漲落的制約。
交通
地圖中央區域即為武漢東湖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東湖風景區地處武漢市城區,機場、車站、碼頭與景區毗鄰,交通便捷,距武昌火車站8公里,距長江武漢關碼頭12公里,距武漢天河機場30公里。 市內交通:有10多路公交車通達東湖風景區,其中直達東湖磨山景區的公交車有515、402、401、413路;直達東湖聽濤景區的公交車有8路電車、14、537、578、605、701、712、411、108;景區內配有索道、電瓶車等特色交通工具。
編輯本段福州東湖
福州東湖曾經是一個比福州西湖還大的湖,現已消失。東大路還有一個叫東湖賓館的,恐怕福州人已經把東湖遺忘了。 在晉代 東湖比西湖還大 。在福建省文史研究館館長盧美松的指點下,咱翻開了《閩都記》。書中卷之十五記載,「晉太康三年設郡……坊城外鑿東西二湖,周逥各二十里,引東北諸山溪水注於東湖。東湖隔龍腰諸山,在西湖東北,故名。東北諸鄉俱名湖堘。浮倉山之西有亭,尚呼湖前亭雲。」 書中說的是,晉太康三年,即公元282年,郡守嚴高修築子城時,開鑿東西湖,將東西北諸山的溪流聚此,用於灌溉周圍農田。宋慶歷中,東湖漸淤。到了淳熙年間,這里都成了民田。這書中還寫道,「東湖既湮,賴此港浦橋梁,導東北諸水以達於東門也。東北諸鄉俱名湖堘。」盧館長說,湖堘的意思是湖邊小道的意思,從地圖上也可看出,當時湖堘是東湖東面湖上。 盧館長還拿出了《福建省歷史地圖集》。從地圖上可以看到,在晉代,東湖比西湖的面積還大,東湖的分界大約在今天的龍腰、溫泉支路,從現在的琴亭湖周圍延伸至東湖賓館周圍的位置,連今天的屏山公園、溫泉公園都被覆蓋在內。「今天的東湖賓館也是河水流過之地,由此得名。」只不過當時的東湖還是在城外。東湖的范圍從晉代以後就不斷縮小,積淤成了平陸。到了清代,隨著城區的擴大,東湖已成了城內一泓小湖泊了。 那如今,我們還能找到東湖的蹤跡嗎?在龍腰,似有一片孤山,但山下唯有福飛路車水馬龍。尋湖堘,也不見當年波光粼粼的湖面。只有一公交站叫湖堘站,附近的居民說,從不知與古東湖有關。 盧館長介紹,福州是個海灣盆地,因為河水不斷向下沖刷,泥沙淤積,古代的東湖湖面上形成了許多陸地,湖也被分成了許多池塘。同時,閩王王審知在福州建立政權後,為了擴建城池,在城外築攔河壩,讓湖水改道,越來越多的泥沙淤積,東湖逐漸消亡。 東湖的「後代」成了大大小小的池塘,其中有個叫泉塘的。屏山公園內一座泉塘橋,被一片竹林圍繞著,橋下的水被一片綠草地所代替,而橋上的一副對聯引起人的無限遐想:「叢竹引清風,小橋俯流水。」 不過,盧館長告訴咱:「福州市這次開鑿琴亭湖,算是恢復了東湖的一部分。」咱還從有關部門那了解到,規劃建設中的琴亭湖,南起規劃中的三環路,北至南平路,西至福飛路,東至羅漢山。佔地面積474畝,其中湖區面積285畝,與左海公園相當,平時可供市民賞玩觀光,洪水來臨時將作為蓄洪區,以減少五四北的洪澇災害。
編輯本段南昌東湖
東湖位於南昌市區中心,湖面約13公頃。自唐以來,東湖即為著名風景湖。明代以後,分成東、西、南、北四湖,有橋涵相通。東湖之中有三座小島,俗稱三洲即百花洲。現有九曲橋、百花橋及海成堤(亦稱「蘇翁堤」)跨湖通洲,洲上有「水木清華」館、中山亭,百花洲亭,蘇圃和文物廣場等名跡,歷史上的東湖書院、東湖書畫會、南昌行營都設在這里。 自唐代以來,名人學士吟誦東湖的作品甚多。如李紳、杜牧、黃庭堅、辛棄疾、歐陽修、文天祥等古代名人,都留下過贊頌南昌東湖的詩文。 南北朝雷次宗曾在《豫章記》文中記述:「東湖,郡城東,周回十里,與江通。」唐代觀察使韋丹曾組織民工在南昌東湖中築堤栽柳,時稱韋公堤,又名萬柳堤。那時的百花洲,即南昌東湖畔之洲,是因為洲上遍長奇花異草而得名。唐代洲上百花爭妍,東湖水光瀲灧、荷花滿湖,堤上萬柳成行,美不勝收。唐詩人李紳曾寫詩贊道:「菱歌罷唱鷁舟回,雪鷺銀鷗左右來。霞散浦邊雲錦截,月升湖面鏡波開。魚驚翠羽金鱗躍,蓮脫紅衣紫摧。淮口值春偏悵望,數株臨水是寒梅。」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文人歐陽修曾寫過一首五絕詩:《酬聖俞百花洲》。宋代詞人向子堙在其《蝶戀花》詞中,也有「百花洲老桂盛開」之句。 南昌東湖(18張) 南昌東湖百花洲上的清代石碑
到宋明代,東湖百花洲更名揚天下。那時洲上樓閣亭台有十多處,湖光洲景美如畫。宋代隱士蘇雲卿曾在百花東洲灌園植蔬,後人稱這里為蘇翁圃。著名的豫章十景,便有二景即「東湖夜月」和「蘇圃春蔬」在百花洲。南宋時,豫章節度使張澄在百花洲上建「講武堂」,演習水軍。況志寧有詩寫道:「講武亭前水四流,游蜂飛蝶滿芳洲,西風戰艦知何處,贏得斜暉伴白鷗」,可見那時百花洲上蜂蝶飛游,花草之繁盛。明代戲劇家湯顯祖也曾登洲游湖並賦詩一首:「茂林修竹美南洲,相國宗侯集勝游,大好年光與湖色,一尊風雨杏花樓。」 俯瞰南昌東湖
東湖百花洲之衰落應在清代之後。清代這里成為貢院所在地,原古建築已遺跡漸消。清乾隆年間,江西布政使彭家屏書「百花洲」三個大字,鐫為石碑,後碑殘破。1932年這里辟為湖濱公園,1946年4月被改名介石公園。1950年7月,更名為八一公園。建國以來,人民政府種樹修堤,淘浚湖泥,建造亭台及曲橋,使這里成為人民群眾休憩之所。 另外,東湖又是南昌市一區行政區劃的名字——東湖區。
編輯本段紹興東湖
東湖是紹興的著名勝跡,號稱「天下第一盆景」 東湖,原是青山。兩千多年前,秦始皇南巡至會稽(即現在的紹興),在這里車喂馬,所以稱這里的山為「佔山」,民間又稱「箬簣山」,當年這里山上多青石, 紹興東湖
此石堅而硬、用途很廣。從漢代開始,這里就成為採石場,到隋朝,開採的規模 更大。久而久之,靠一代代採石工的辛勤勞動,這么大的青石山被鑿去了將近一半。隨著時間的推移,採石場內,岩中泉水湧出來,河水從外溢進來,由場而成湖,湖內碧波盪漾,這就是今天的東湖。清朝末年會稽人陶睿宣宣見到此地風景奇秀,便築了湖堤,將湖水與河一分為二。堤外是貫通浙江東部的浙東運河;堤內便是是東湖了。一百多年來,東湖經過許客人的修飾,成了—個巧奪天工的山水大盆景。 東湖有奇石、石石有奇景;東湖多深潭、潭譚見清影。遊客們不妨坐烏篷船去體味—下。 繞過筆架山。迎面的石壁上刻有郭沫若的詩,是1962年郭沫若游覽東湖所寫下的,詩曰「箬簣東湖,鑿自人工。壁立千尺、路隘難通。大舟入洞、坐井並觀空。勿謂湖小,天在其中。」小船劃進陶公洞、洞內水色呈黛綠色、手插水中,會感到特別清涼;仰起頭來,會有幾滴小水珠凌空飛落而下。讓我們看看洞頂的天空吧,真象是坐井觀天;船槳擊水,如同在一個巨瓮中擊掌。聲音奇妙。 從桂嶺向北,走過秦橋,這橋也有幾千年歷史了,從橋名上就可以得知。往東,漫步在白玉長堤上,東湖奇景可以細細品味。這里,景隨步移,看岩石,形狀怪異,有的壁立數十丈,鬼斧神工;有的相對而立,就像石門;有的曲折有致,狀如石洞。這都是古代採石工留下的不可再造的藝術精品。東湖門口有一副對聯:「此是山陰道上,如來西子湖頭。」活脫脫寫盡東湖的美景。 東湖陶社紀念室,是紀念紹興先賢陶成章的。陶成章是紹興縣陶堰人。孫中山、陶成章、徐錫麟、魯迅等人都到過東湖游覽或商議大事。陶成章遇難後、紹興人民就在這里建造「陶社」以作紀念。1918年6月,孫中山先生曾專程到過陶社紀念陶成章,並攝影留念。
編輯本段臨海東湖
臨海東湖,位於浙江台州臨海市區之東。 開鑿於北宋,湖面平波十頃,亭台如畫,中懸洲渚,堤隔橋連,春風秋月,流光溢萌,芳香四溢,湖光山色,交相輝映。 臨海東湖之名,以緊臨台州古城牆東側而得,原為城北白雲、山宮數溪匯合處。此湖的歷史也是有些來頭了,據說是在宋熙寧四年(1071)時,由郡守錢暄開鑿而成。南北長近500米,東西寬約150米。
湖分前湖和後湖,湖中有洲渚。洲上多亭閣,前湖月堤上「浣月洲」居全湖中心,後稱「樵雲閣」。其南又有湖中洲,洲上建有「湖心亭」。亭閣三層,飛檐八出,高瓴流瓦,翹角滴翠,氣度宏偉,構造精巧,為全湖覽勝之佳處。古今的游者在此留下頗多詩詞對聯,有「四壁雲山天上下,一亭風月水中央」、還有「四面軒窗宜小坐,一湖風月此平分」。九曲湖橋東側有「半勾亭」,單層六角,以六石柱擎撐水中。後湖樵雲洲上原有榮祿祠、文昌閣、逢源樓等。今尚寸逢源亭,長石平架,護以欄板.橋孔溝通東後湖與西後湖之水,意為左右逢源。西後湖北側又有一洲渚,廣約0.6公頃, 1983年辟為「兒童公園」。
東湖位於臨海古城東側,開鑿於北宋年間,原為水軍泊船屯兵之所。北宋熙寧四年(1071),台州郡守錢暄疏浚拓建而成湖,並辟為園林。近年,臨海市政府又參照歷史風貌,對東湖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使這千年古園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自宋以降,東湖代有浚修。尤其是清康熙十八年(1676)和同治十年(1871),是台州郡守鮑復泰、劉璈先後兩次修繕後,規模甚為可觀,成為台州園林之首。清文人俞樾有語雲:「杭州有西湖,台州有東湖。東湖之勝,小西湖也。」 東南入口為依水山莊,因杜甫詩句「名園依綠水」而得名。內有紀念錢暄和錢氏家族的建築,俗稱「錢園」。
編輯本段鳳翔東湖
東湖:在陝西省鳳翔東湖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西部鳳翔縣縣城東部,渭河支流湋河上游。有內外二湖,內湖為蘇軾任鳳翔府判官時疏浚,外湖是清光緒年間開鑿,統稱東湖。湖中建有洗硯亭、君子亭、春風亭、鴛鴦亭等,外湖建有山莊、苗圃、荷塘等。系城區風景湖。 鳳翔在夏代以前稱雍州,唐代時改為鳳翔府。東湖和鳳翔的歷史一樣悠久,相傳周文王元年瑞鳳飛鳴過雍,在此飲水而得名,周人認為是祥瑞之兆,故名「飲鳳池」。北宋時,大文學家蘇東坡在鳳翔府任簽書判官時,倡導修築擴建飲鳳池,植細柳,栽蓮藕,修築君子亭、宛古亭、喜雨亭等秀麗的亭台樓榭。因距府城東門只有二三十步遠,又改名為東湖,延續至今,已經有近千年歷史。蘇東坡在修鳳翔東湖之後二十年,蘇東坡又在杭州修建了西湖,因而東湖與西湖稱姊妹湖,人言西湖的水,東湖的柳。 湖內水荷交融,湖岸古柳搖曳,奇石林立,翠竹成群,亭台軒榭,布局精巧,曲徑通幽,建築古樸典雅。湖心景區以「君子亭」為核心,湖面相通巧分為三,亭榭棋布四周,岸渚交映成趣;觀小嬌亭,精巧玲瓏,看「鴛鴦亭」,煞似鴛鴦戲水;置會景堂,可品茗觀景,臨風懷古;登一覽亭,可遠望終南,近看雍山雍水,一景一物,別具匠心。 東湖自然景觀獨特,人文景觀見長,蘇東坡修築的鳳翔東湖,既給東湖留下了賞心悅目的美景,也為後人留下了一大筆寶貴的文化財富。他在東湖和為東湖而寫的詩文共有一百八十多篇,其中千古傳唱的名篇就有《喜雨亭記》、《凌虛台記》、《鳳鳴驛記》、《思治記》、《凌虛台詩》等。藏有蘇軾、梅、蘭、竹、菊手跡石刻,有歷代文人墨客詩詞石刻一百五十餘通,詩文書畫、亭廊閣壁,給人以古樸典雅,恢宏壯闊,博大精深之感。特色景點有凌虛眺遠、岸柳飛雪、石螭吐甘、滄浪瀑布、曲橋觀魚、斷橋敘史、喜雨懷蘇、洗硯直諫、君子弔古、蘇祠仰象、墨海攬勝、牡丹爭艷等 現在,東湖有景點二十餘處,湖面五萬七千六百多平方米。集亭、谷、樓、閣、廊、堂等古代建築精華於一處,是一座典型的北方歷史性園林。
東湖大門
東湖北大門創修已久,建國初期只余牌坊一座。1985年縣人民政府決議恢復修建東湖北大門。經省內外多位專家考證研討,以宋代建築風格恢復。當時的陝西省省長李慶偉為東湖北大門題寫了匾牌。
東湖北門
就是功德牌坊,創修於公元1519年,當時我國園林建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格局,北門是必備之景。時任鳳翔知府的王仁,為完備東湖園林景色,創修了牌坊,並親筆題寫了「東湖靜影」四字牌匾。在北門之左,有個張口吐水的石龍頭,叫「蒼石螭」,這是東湖水流的源頭。蘇東坡「東湖」詩中寫的「但見蒼石螭,開口吐清甘,借 腹中過,胡為月眈之」的蒼石螭,就指的是它。
函隕石
據《資治通鑒》記載,漢武帝劉徹征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八十九年,有隕石墜落鳳翔府城內,蘇東坡修東湖後,人們因為這塊隕石極象鳳凰翹首之勢,就將這塊隕石移置到東湖岸邊,取其「鳳凰照影」之意,遂成為東湖一個景觀。
斷橋亭
斷橋亭初創在宋代之後。因為蘇東坡四十六歲時修杭州西湖,湖上建有「斷橋亭」,後世人為經念蘇東坡,也在鳳翔東湖內修建了「斷橋亭」。
君子亭
君子亭為蘇東坡所創修。為什麼要給亭取名「君子」呢?這里還有幾個典故。 遠在宋代之前,東湖之中就栽種有荷花蘇東坡又有「寧可食無魚,不可居無竹」的習慣,亭子修好之後,他又在亭畔栽了幾百桿竹子。荷花又稱蓮花。在古人眼裡,蓮花和竹子都是君子。和蘇東坡同時成的周敦頤,在「愛蓮說」中就說蓮花是「花之君子者也,出污泥而不染,濁清漣而不妖。」而竹子更是具有「中虛外直,圓通有節」的君子風范。蘇東坡亭子修成,使「亭已凈直,不蔓不枝」的荷花、「圓通有節」的竹子和亭中的人形成對照。荷花、竹子都有君子之笱,百蘇東坡也以君子自許,因此給亭子起名「君子亭」,取花、竹、人「三君子」之意。
宛在亭
宛在亭也為蘇東坡創建。清乾隆19年,太守朱偉業在《宛在亭記》中就有:伊人宛在秦詩也。 詩經秦鳳中有一首詩:「蒹葭(間加)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回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給亭子取名「宛在」,就是取這首詩中「伊人宛在」的意思,表示對蘇東坡的懷念之情。
春風亭
春風亭是清同治年間鳳翔知府蔡北槐創修。取名春風亭,是為了贊揚蘇軾在鳳翔時的政績如 過春風,給鳳翔人民帶來了春風一般的溫暖。 在明、清時代,春風亭是達官貴人和文人墨客宴賓會友的地方。在這里擺桌酒席招好友同飲,或由此登上小舟,盪漾於湖心,確是一樁樂事。因此,宛在玩月,春風亭盪舟,成為當時游歷東別有用心的一樁勝事。南來北往來這里游歷的詩人墨客,也給東別有用心留下了許多膾多炙人口的詩句。宛在亭玩月,是東湖一大盛景。
鴛鴦亭
鴛鴦亭是清周海十年鳳翔府西鳳營參將常瑛,受知府委託而創建,取義在於紀念蘇東坡夫婦。因為蘇東坡在鳳翔為官時,曾攜夫人王弗一同前來。王弗知書達理,非常賢惠,為鳳翔人所稱道。因而後人就修了這座亭子,紀念他們夫婦。
會景堂
原址在鳳翔南溪,創建頗早,原名會景亭,創建人和具體創建時間都無法考證。蘇東坡在鳳翔為官時,曾將此亭向西遷移。清光緒二十四年,知府得其煒將會景亭遷入東湖,並改名為「會景堂」。會景堂是東湖一大勝跡,因它的堂式建築形式,成為文人墨客飲酒暢懷,宴友會賓的好地方。
一覽亭
一覽亭在東湖東岸,是東湖景點中最高的建築。可觀秦嶺山脈中的太白山,近可觀雍城全景,俯可瞰東湖全貌,尚逢暑天一蹬此亭,則涼風習習,酷熱頓消,實為遊人騅足覽勝的好地方。一覽亭初建於清道光二十五年,距今已經一百五十多年,為當時知府白維清創修。
http://ke..com/view/1982.htm詳細請參考!

⑧ 我國有一顆來自外太空的夜明珠,是夜明珠也是鑽石,請問它的學術名叫什麼

六方晶系隕石鑽石的國際學名為Lon_sdaleite,通常直譯為"郎斯代爾"或者"六方晶系隕石鑽石" 。隕石鑽石是一種新發現的物質,形成機理不詳.目前被認定的隕石鑽石全世界只有二顆,其中中國有一顆.其主要成分為碳佔90%,其它10%為鋅,鎂等元素。
發現史:
1971年,家住內蒙古赤峰的王占奎在雪地里救了一位快要凍僵的蒙族老人。經過王占奎悉心照料,老人被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在與老人臨別之際,老人為了答謝救命之恩送給他一個小盒子。因為在當地,蒙族互贈禮物是很平常的事情,所以,王占奎沒有在意,全當是個小玩意兒,順手放進衣服口袋裡。回家後也就把這個禮物的事情給忘記了,任憑它在衣服口袋裡「睡覺」。20年後,在整理雜物時無意間找到了這個禮物。禮物是一個黃色絲緞包裹的很精緻的骨料製作的小盒子。盒子打開後,老王在厚厚的蠟封下摳出一個像泥丸子一樣的小球,樣子很不起眼。當時,老王依舊當作是一個很普通的小球。但是,一次偶然的機會,老王發現這個小球竟能在夜裡發光,放在老王家的魚缸里,深更半夜竟然十分清楚地看到魚兒水中漫步,亦真亦幻,煞是好看。經照相機閃光燈強光刺激後,黑夜裡竟然可以藉助「小球」光線看清書中字跡。「難道這是個寶貝?」,「難不成這是顆夜明珠?」在朋友的建議下,王占奎把小球拿到天津珠寶檢測中心鑒定,鑒定結果是,這個小球是天上掉下來的隕石鑽石夜明珠,專家估價三千多萬元,這可高興壞了王占奎。可是不到一個星期,專家就聲明將這張鑒定證書作廢。價值上千萬的夜明珠轉眼就變成不值錢的小泥丸子,王占奎決定到北京做更全面的鑒定。在經過紅外線、電子探針的檢測後,鑒定人員證實了這個小球是鑽石夜明珠,並不是人工粘合成的;並且最終鑒定出這個不但是夜明珠而且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隕石鑽石夜明珠。專家當時估價兩千五百萬美元以上。
為了徹底搞清楚這個神奇的「小球」,天津國際寶石檢測鑒定中心、中國地質大學寶石鑒定室、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X光檢測中心、中國寶玉石協會珠寶鑒定檢測中心等單位,先後對這顆夜明珠以現代高科技手段,進行了電子探針分析、背散射電子圖象分析、X光衍射分析及紅外光譜分析等多項檢測,以確定其元素結構,並尋求其成因。檢測結果表明:此夜明珠主要由六方金鋼石和纖鋅礦組成,圓球型系天然形成;鑒於其金剛石為六方晶體,再結合X光衍射出現的六根長線與國際通用卡、系統礦物學數據相比對,最終鑒定為該球體是從太空降落下的隕石鑽石。
中國寶玉石協會鑒定室進行了綜合檢測鑒定,定名為「隕石鑽石夜明珠」(又名六方金鋼石夜明珠國際學名為郎斯代爾Lon_sdaleite),並出據了《鑒定報告》及《鑒定證書》。
2000年7月22日,中國寶玉石協會、中國文物學會、玉器研究委員會組成專家組對這顆隕石鑽石夜明珠進行初步的價值評估。評估專家一致認為,該珠發光性能特異,極為珍奇,確系稀世珍寶,它為夜明珠的文獻記載和神秘傳說,提供了實物依據,具有很高的收藏和科研價值。參照國際奇珍異寶的價值,評估為貳仟五百萬美元(25,000,000.00 USD)以上。
2003年1月,內蒙古赤峰市公證處赤峰市公證處處長倪志強攜同特派公證員劉景文親赴北京,對中國寶玉石協會和中國文物學會玉器研究委員會參加隕石鑽石夜明珠鑒定的專家進行面對面核實,向參加鑒定檢測的專家、教授及珠寶鑒定師吳國忠、李勁松、李世偉、周劍雄,林西生等進行了法律核對,證實了相關部門於2000年7月22日出具的隕石鑽石夜明珠價值評估征書的真實性。同時對隕石鑽石夜明珠重新進行復檢和鑒定,其結果證實該證書的印件和鋼印印件以及專家簽名均屬實。之後,內蒙古赤峰市公證處為王占奎先生出具了公證書[(2003)赤證內民字1--3號公證書]。
特徵:
這顆夜明珠看似貌不驚人,非常普通。它自然型圓球體、米黃色、不透明,重43.03克拉,直徑1.75cm—1.80cm,宛如一顆尋常石子。但將其迎光轉動,遍布球體上的小晶體閃射出美麗的金剛光澤。將其置於暗室,此珠立刻發出黃綠色美麗的磷光。宛如一輪圓月,置於手中即有掌上明珠之感,強光刺激後,其光能看清三米范圍內的一切物體。距離10厘米左右,能看清最小的鉛字。尤其奇妙的是,將此珠放入水中,水面會頓時呈現出綠、蘭、白、黃、黑五色光環,光環界限分明,最大直徑達60厘米。此珠發光原理為離子反應,對人體完全無害。它吸收光能的速度極快,而釋放光能則長達72小時。
日前,央視《走近科學》欄目以「真假夜明珠」為題專門製作一期引起廣泛關注的節目。
何謂六方晶系
六方晶系(hexagonal system),有一個6次對稱軸或者6次倒轉軸,該軸是晶體的直立結晶軸C軸。另外三個水平結晶軸正端互成1200夾角。軸角α=β=900,γ=1200,軸單位a=b≠c。代表礦物:祖母綠emerald,含鉻的翠綠色綠柱石 。化學組成為 Be3Al2[Si6O18]。六方晶系,晶體呈六方柱狀,柱面有縱向條紋。玻璃光澤,硬度7.5。性質穩定,不易受腐蝕 。是一種貴重寶石 ,以其透明的綠色為主要鑒定特徵。其顏色的鮮艷程度和亮度主要取決於氧化鉻和氧化鐵的含量。含氧化鐵愈多,則顏色變為深暗,質量下降。世界90%的優質祖母綠產於哥倫比亞,碧綠清澈,晶瑩凝透,以稍帶藍色的翠綠色質量最佳,和翡翠一樣是寶石中的珍品。在寶石中可以見到氣液固三相包體,是哥倫比亞祖母綠的特點。其次產於俄羅斯烏拉爾山脈者稱烏拉爾祖母綠,又稱西伯利亞祖母綠,顏色稍帶黃褐,因其中多含有陽起石和黑雲母等細小包體。產於巴西者稱巴西祖母綠,呈淡黃綠或綠色,透明度差,質量較低。非洲坦尚尼亞、辛巴威亦產祖母綠。
何謂隕石
隕石是指從星際空間穿過大氣層燒蝕後到達地表的流星體殘核。隕石的形態多種多樣,個體大小不等,隕石表面一般都有一層很薄的(小於1毫米)黑色或者深褐色的熔殼,是隕石在大氣層內降落過程中由於高溫使表面熔化,在速度降低時冷卻凝固而成。
一般將隕石分為三大類:石隕石,鐵隕石和石鐵隕石。石隕石以硅酸鹽礦物為主的隕石,鐵隕石是以鐵鎳金屬為主的隕石,石鐵隕石是鐵質和石質的量各佔一半的隕石。石隕石又可根據是否出現球粒,進一步分為相對原始的球粒隕石和發生分異的無球粒隕石。
1)石隕石:是降落隕石中最為豐富的類型,相似於地球上的某些岩石,但是石隕石的重量稍微重些。如果隕石破碎的時間不長,最常見的普通球粒隕石其內部可以看到分布的亮銀色的金屬鐵的顆粒,含量較多的硅酸鹽的球粒也能被觀察到。
2)鐵隕石:鐵隕石主要由鐵鎳金屬組成,具有不規則的形態,密度很大,鐵隕石磁性很強,在一些新鮮的鐵隕石表面會有一些「指印」狀的結構。下面是一些鐵隕石的圖片。
3)石鐵隕石:石鐵隕石相對較少,主要包括兩種類型:中鐵隕石和橄欖隕鐵。橄欖隕鐵主要是由淺綠黃色橄欖石結晶體和鐵鎳基質組成。換句話說,中鐵隕石是由塊狀和脈狀的金屬,不含球粒玄武岩質和玻璃基質組成。
何謂鑽石
鑽石,化學成分是碳,這在寶石中是唯一由單一元素組成的。屬等軸晶系。晶體形態多呈八面體、菱形十二面體、四面體及它們的聚形。純凈的鑽石無色透明,由於微量元素的混入而呈現不同顏色。強金剛光澤。折光率2.417,色散中等,為0.044。均質體。熱導率為0.35卡/厘米·秒·度。用熱導儀測試,反應最為靈敏。硬度為10,是目前已知最硬的礦物,絕對硬度是石英的1000倍,剛玉的150倍,怕重擊,重擊後會順其解理破碎。一組解理完全。密度3.52克/立方厘米。鑽石具有發光性,日光照射後 ,夜晚能發出淡青色磷光。X射線照射,發出天藍色熒光。鑽石的化學性質很穩定,在常溫下不容易溶於酸和鹼,酸鹼不會對其產生作用。
何謂夜明珠
「夜明珠」是在黑暗中,人眼能明視的,天然的、能自行發光的珠寶。從固體物理學角度礦物性「夜明珠」的基體材料都是無機鹽類晶體中的激活晶態磷光體。所謂激活晶態磷光體是指由於晶體晶格點陣畸變而獲得「發光」本領的晶體,而這種畸變,又多半是由於基質內含某些重金屬雜質(激活劑)所引起的。例如ZnS中含少量的Cu就能發出黃綠色磷光,此ZnS稱為基質,Cu稱為激活劑。
目前常用的磷光體不下百種,它們的化學成分除了鹼金屬鹵化物外,都是二價金屬(Ca.Sr?Ba.Cd.Mg.Zn.)的化合物——硫化物,硒化物,碲化物,硅酸鹽,鋁酸鹽,鎢酸鹽,磷酸鹽和鹵素磷酸鹽類。
由於激活晶態磷光體中激活劑的不同可將激活晶態磷光體也就是「夜明珠」分兩類:
①永久發光的夜明珠:不需要藉助任何外界能量進行激發,而是靠自身含有激活劑,如14C. 3H. 147Pm. 226Ra.232Th.等放射性同位素,能自身激發而發光的。
②長余輝蓄光型夜明珠:磷光體中的激活劑沒有放射性,必須靠外界的日光、紫外線等光源激發後才能發光的。

⑨ 關於蓮的問題,要的進來拿分

一:荷花屬睡蓮科,據古植物學家研究化石證實,一億三千五百萬年以前,在北半球的許多水域地方都有蓮屬植物的分布。那時候,正植巨型爬行動物恐龍急劇減少的後期,它在地球上生長的時間比人類祖先的出現(200萬年前)早得多。前蘇聯A.H.克里斯托弗維奇《古植物學》(1965)稱,蓮屬化石發現於北美北極地區和亞洲阿穆爾河流(即黑龍江)的白堊紀及歐洲和東亞(庫頁島)、日本的漸新世和中新世地層中。那年月,地球上氣溫比現在溫暖,蓮屬植物約有10~12種,五大洲均有分布。後冰期(Ice Age)來臨,全球氣溫下降,使得不少植物滅絕,另一些植物被迫漂遷,完全打破了原來的地理分布狀況。遭此劫難,蓮屬植物倖存2種,分布范圍縮小了。分布在亞洲、大洋州北部者為中國蓮(Nelumbo nucifera),漂遷至北美洲的為美洲蓮(N.lutea)古植物學家還研究指出,在日本北海道、京都發掘的更新世至全新世(200萬年前)的蓮化石,和現代的中國蓮相似;在中國柴達木盆地發掘的1000萬年前荷葉化石,和現代中國蓮相似。70年代中國石油化學工業部石油勘探開發規劃研究院與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渤海沿海地區早第三紀孢粉》一書記載:在遼寧省盤山、天津北大港、山東省墾利、廣饒及河北省滄州等地發現有兩種蓮的孢粉化石。第三紀熱帶植物地理區內的我國海南島瓊山長昌盆地地層中,也發現有蓮屬植物的化石。現我國黑龍江省扶遠、虎林、同江、尚志等縣的湖沼地,仍有原始野生蓮分布。以上說明蓮是冰期以前的古老植物,它和水杉 、銀杏 )、中國鵝掌楸,北美紅杉,等同屬未被冰期的冰川噬吞而倖存的孑遺植物代表。

二:蓮葉防水和自潔之謎
荷葉的表面附著著無數個微米級的蠟質乳突結構。用電子顯微鏡觀察這些乳突時,可以看到在每個微米級乳突的表面又附著著許許多多與其結構相似的納米級顆粒,科學家將其稱為荷葉的微米-納米雙重結構。正是具有這些微小的雙重結構,使荷葉表面與水珠兒或塵埃的接觸面積非常有限,因此便產生了水珠在葉面上滾動並能帶走灰塵的現象。而且水不留在荷葉表面。
第三個問題:在地下沉睡了千年的古蓮怎麼還會開花呢?

這與蓮子的結構有關。蓮子的外種皮堅硬緻密,像個小小「密封包」,把種子密閉在裡面,可防止外面的水分和空氣的滲入,也可以防止種子內的水分和空氣散失,因此蓮子的生命活動極為微弱,相當於休眠狀態。這是古蓮子還有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此外,與古蓮子所埋藏的環境也有關。這些古蓮子是被埋在深約30—60厘米的泥炭層中,而泥炭的吸水防潮性能良好;再加上泥炭層的上面又有很厚的泥土覆蓋,因此古蓮子幾乎處於一個密閉的環境中。在這樣的環境中,古蓮子不具有生根發芽的條件,因此而得以保存了生命力。
參考資料:http://post..com/f?kz=5901490
詩句:<<憶蓮>>
江南風景秀
最憶在碧蓮
娥娜似仙子
清風送香遠

<<訪蓮>>
友人致電來,
邀我游苑址。
斜風雨數點,
新月柳幾枝。
行到近春園,
立觀荷花池。
蓮花迎我至,
婀娜我自痴。

<<種蓮>>
清塘引水下藕根
春風帶露沾儂身
待到花開如滿月
覽勝誰記種蓮人

<<對蓮>>
古柳垂堤風淡淡,
新荷漫沼葉田田。
白羽頻揮閑士坐,
烏紗半墜醉翁眠。
游夢揮戈能斷日,
覺來持管莫窺天。
堪笑榮華枕中客,
對蓮余做世外仙。

<<采蓮>>
燕園不可采蓮
蓮葉空自田田
無魚戲在蓮中
我亦難入蓮間

<<畫蓮>>
朱顏碧墨放池畔
舞袖揮毫對玉蓮
盡態極妍宛若生
一脈幽香把君難

<<賞蓮>>
炎夏雨後月,
春歸花寂寞;
滿塘素紅碧,
風起玉珠落。

<<詠蓮>>
池塘一夜風雨,
開起萬朵紅玉;
憐君自來高格,
愛蓮誰若敦頤。

<<問蓮>>
花中君子來哪方
婷婷玉立展嬌容
暖日和風香不盡
伸枝展葉碧無窮
縱使清涼遮炎夏
為甚委靡躲寒冬
既然不願纖塵染
何必立身淤泥中
<<殘蓮>>
蕭瑟秋風百花亡
枯枝落葉隨波盪
暫謝鉛華養生機
一朝春雨碧滿塘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