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北京地質大學副院長

北京地質大學副院長

發布時間: 2021-02-27 09:13:57

Ⅰ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繼續教育學院院長叫什麼名

趙樂華

Ⅱ 地質大學出過什麼傑出人士或名人

楊遵儀教授(1908.10— ),男,廣東揭陽人,中共黨員,九三學社社員,1939年任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著名的古生物學家。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地學系,1939年獲美國耶魯大學理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地質學特別是地層學和古生物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後執教於中山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地質學院。歷任中山大學地質系主任兼兩廣地質調查所所長,北京地質學院副總務長,專修科主任,水文系、石油系、地質測量及找礦系、地質系主任;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古生物學報》的編委,《地質學報》、《地層古生物論文集》的副主編和《Stratigraphy and Paleontology of China》 的主編;九三學社中央顧問;美洲地質學會終身榮譽會員,美國耶魯大學Sigmay Xi榮譽會員;國際地科聯地層委員會岡瓦納地層分會委員。

主編了《古生物學教程》、《古生物學》和《古生物地史學》教材。其中1980年與郝詒純教授合作再次主編的《古生物學教程》獲國家教委全國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與程裕淇、王鴻禎教授合著的《The Geology of China》由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外學者四人合編的《Permo——Triassic Events in the Eastern Tethys》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環太平洋事件及其全球對比》(英文)先後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還著有《貴州中部中、上三疊統腕足類》;合著《南祁連山三疊系》(1983)、《華南二疊—三疊系界線地層及生物群》(1987)、《桃李滿天下》(1993)等9部專著和60餘篇論文。

80年代初與殷鴻福、張克信、吳順寶等合作研究《全球二疊-三疊系界限層型(GSSP)浙江省眉山剖面》去年被定為國際「金錘子」獲2001年國內科技十大新聞。

參加編著的《中國地層概論》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一等獎,主持的《南祁連山的三疊系》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華南二疊—三疊系界線地層及生物群》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1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1年起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獲第五屆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同年還獲得何梁何力科技進步獎。被錄入《中國科學家傳記大詞典》和《中國科技名人錄》。
王鴻禎教授(1916.11— ),男,山東蒼山人,中共黨員,1950年2月任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著名的地質學家和地質教育家。193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地質系,1947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兼秘書長、北京地質學院副院長、武漢地質學院院長;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長,國際地科聯地質科學史委員會副主席、第六屆全國人民政協委員、第七、八屆全國人民政協常務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參議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地質博物館名譽館長,中國地質學會及中國古生物學會名譽理事、中國民主促進會顧問。

研究領域包括古生物學、地層學、古地理學、前寒武紀地質學、大地構造學和地質學史。在地層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統分類和演化階段,將沉積相與構造背景相結合,區別不同的古地理格局與古構造框架,主編出版了《中國古地理圖集》;提出了層序地層的分類級別體系及其與天文周期之間的可能聯系,出版了《中國層序地層研究》;在大地構造方面,提出了構造名詞體系和中國及全球的構造單元和構造階段的劃分,提出了以泛大陸為準的大陸聚散周期,進行了全球古大陸再造研究,提出了地球演化中可能曾發生階段性有限膨脹的設想,由此形成了全球構造活動論和歷史發展階段論相結合的地球史觀。地質學史方面,提出以學科史和學科思想史為主要研究方向,主編出版了《中國地質科學五十年》。發表論文180餘篇,出版專著、文集、圖集和教材20餘種。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進步獎(1994),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特別獎(1996)。
趙鵬大教授(1931.5— ),男,滿族,遼寧清源人,中共黨員,1980年任教授,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國際高等學校科學院院士(1995),地質勘探學家、數學地質學家。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1958年在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研究生畢業並獲副博士學位。長期從事礦產普查與勘探、數學地質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現任中國地質大學校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名譽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及地質勘探、礦業、石油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地質教育研究分會會長、礦產勘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數學地質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九屇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定量地層委員會表決委員,IAMG雜志《不可再生資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編委及IAMG雜志《計算機與地學》(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通訊編委,《中國地質大 學學報——地球科學》主編。曾任國際地質數據委員會亞洲地區代表、國際數學地質協會專門委員。

Ⅲ 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副校長是什麼級別

廳級

Ⅳ 中國地質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學院領導

據學院官網發布的資料顯示 ,中國地質大學外國語學院領導有:
院長:董元興
書記:劉彥博
副院長:趙江葵,張紅燕,陳鳳
副書記:高翠欣

Ⅳ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能源學院院長是誰

樊太亮院長,附網路百回科答
http://ke..com/link?url=quecfclVnYcC_b_K

Ⅵ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信息工程學院的學院領導

院長:鄭新奇 教授、博導。主持院行政全面工作;分管院辦、財務、人內事、學科建設、外事。
分黨容委書記:馬興祥 副教授。主持院分黨委全面工作。
分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任立奎。分管學生工作、黨支部建設;兼學工組長。
副院長:邢廷炎 副教授、碩導。分管研究生教學、科研、科技開發與轉化;協管學科建設、外事。
副院長:張玉清 副教授、碩導。分管本科教學、實驗室建設。

Ⅶ 學貫中西科教雙馨的地質大學———賀王鴻禎教授華誕

翟裕生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王鴻禎先生今年已 90 高齡,他依然思維清晰,興趣廣泛,近年來還不時發表專題論文和詩詞佳作。我們能經常得到他的教誨,也感受到他對時事、校務、學界、友人和弟子們的深切關注之情。他是一位健康、睿智、德高望重的長者,我們向他的 90 壽辰表示最衷心、最誠摯的祝福。

王先生是一位有代表性的著名地質學家,我們大家聚在一起回顧他的業績,學習他的為人,一定能夠獲得很多教益。

一、王先生的簡歷和貢獻

王先生是山東省蒼山縣人,他於 1939 年畢業於北京大學 ( 西南聯大) 地質系,1947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學位。曾擔任北京大學教授和秘書長、北京地質學院副院長、武漢地質學院院長、中國地質學會書記和副理事長、地質學史研究會會長、中國古生物學會書記和理事長、國際地科聯地質科學史委員會副主席等重要職務。1980 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先生博學多才、嚴謹求實、目標遠大、勤奮耕耘、開拓創新、成就卓著。他是傑出的地質學家,深入到古生物學、地層學、古地理學、前寒武紀地質學、大地構造學和地質學史等多個學科領域並做出了系統的開創性成果,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在地層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他開拓了研究四射珊瑚新的領域,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統分類和演化階段,達到了很高的學術水平; 他提出了以年代地層和岩石地層為主的地層分類觀點,將沉積相與構造背景相結合,主編了 《中國古地理圖集》,得到國內外的廣泛重視和好評。他建立了層序地層級別體系,提出了泛大陸聚散周期和地球節律的普遍意義。在大地構造和全球構造方面,他提出了構造名詞體系,劃分了中國和全球的構造單元和構造階段; 全面系統地研究了古大陸再造,由此形成了全球構造活動論和歷史發展階段論的地球史觀。這些基礎性、全局性和戰略性的理論觀點對相關學科有重要指導意義和深遠的影響。

在地質學史方面,王先生主張 「以史為鑒,繼往開來」,他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正確評價地質學歷史人物,提倡以學科史和學術思想史為主要研究內容,並組織多位專家學者對我國 50 年來的地質科學發展進行了初步總結。在他的言傳身教下,研究會保持了不事張揚的純朴的學術風格,得到廣大同行的贊許。王鴻禎先生學識淵博,勤於著述,共發表論文等 250 篇,出版圖書 27 部。他的多項開創性研究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 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 項,國家教委高校教材特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和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特別獎。

王先生是熱忱的教育家,經歷西南聯合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地質學院、武漢地質學院和中國地質大學幾個階段,67 年來終身從教,備極艱辛,既曾主持校務,又堅持在教學一線,教書育人,培養了幾代地學人才。他講授過多種課程,我們的 《地史學》課就是王先生教的,內容新穎豐富,重點突出,思路清晰,邏輯性強,聽他的課是一種享受,不僅學到了專業知識和思維方法,還培養了對地質科學的興趣。他編著的 《地史學教程》在地質院校中廣為應用,獲得了首屆高校教材特等獎。他強調地質基礎教育的重要,主張拓寬基礎,注重學科之間的相互融合,倡導教學和科研的密切結合。他善於通過組織大型科研項目,集中多學科中青年人才,在研究工作實踐中加以培養和提高,造就了一批優秀的專家學者。

王先生是北京地質學院的建院元老,他是 「北地」建校委員會 10 成員之一,是首任大系 ( 地質礦產勘查系) 主任。在院黨委領導下,他曾長期主持系務和校務,從辦學思想、專業設置、教學計劃、教材、實習基地、實驗室到教師隊伍建設、開展科學研究等都傾注了大量心血,成效顯著。他還和前輩師長們一道,把西南聯大、北大、清華、北洋等校的優良傳統和科學作風傳承到北京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對我們這些年輕教師們言傳身教,使我們深受教育。在這樣有深厚科學、文化底蘊的大學中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品德優良、基礎厚實、知識廣博、專業精深的地質人才。王先生他們一代人的歷史貢獻是巨大和深遠的。

作為一位傑出人物,由於他的經歷和貢獻,王先生在我國的地質科教事業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他出色地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一代地質大家,備受地質學人們的敬仰和尊重。

還有一點應當提到的是,王先生作為老一輩科學家,為了祖國的富強和統一還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和政協工作。他是第六屆全國人民政協委員,第七、八屆全國人民政協常務委員,還擔任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參議會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顧問,進言獻策,盡心盡責地履行了肩負的歷史責任。以上幾個方面就我所知,談了王先生的部分事跡。

二、我的學習體會

我是王先生的一個學生,從 1948 年我入北大地質系學習起,他作為我的啟蒙老師之一,長期以來一直是我敬愛和尊崇的師長。在我和王先生的接觸過程中,感受最深的是他那很強的事業心、責任心和求真務實的科學作風。他一生腳踏實地,不圖虛名,認真做事,榮辱不驚,委曲時默默奉獻,順利時嚴於律己,全身心投入工作和事業。從他在西南聯大的破舊鐵皮房裡專心整理、鑒定大量化石標本,到遷校困難時期受命出任武漢地質學院院長,再到 80 高齡還親自指導學生們的調研實踐,都顯示出他對地質教育和科技事業的高度負責精神。他幾十年如一日保持了嚴謹求實作風。他的講話和文章都經過深思熟慮,言之有據,力求精準且富有新意。他的多種著述都被同行們視為精品。有一次我同他一起起草一個專家建議,他十分認真,字斟句酌,反復推敲,多次修改才最後定稿。「於細微處見精神」。我想,正是這種敬業精神和務實作風幫助王先生成就了他的不平凡業績。

王先生之所以能作出傑出貢獻,既源於他的個人天賦、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更來自他一生的勤奮耕耘。他生活在社會大變革時期,親歷祖國的憂患與崛起、挫折與發展、封閉與開放,時代的需要堅定了他為祖國富強而獻身地質事業的信念。生活的磨煉鑄就了他的堅強意志和堅持不懈的精神。他幾十年如一日,殫精竭慮,深究地球奧秘,探索教育規律。「為有育人多壯志,敢將格物證丹心」 ( 《八十述懷》中句) 恰好反映了他的心志。他既秉承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又經歷了西方現代科學鍛煉; 既能通曉科技教育,又具備文史素養,達到了古今中外兼容和交匯的很高境界。他既尊師重友,珍視團結,繼承和發揚了前輩地質大師們的學術貢獻和優良學風,又甘為人梯,熱忱提攜青年,悉心傳授先進的科學成果和思想作風。他是學貫中西、科教雙馨、高瞻遠矚、德高望重的前輩地學大家,他將自己的一生貢獻給了哺育他的祖國和人民。他是廣大科教工作者學習的楷模。

時代造就了人物,而人物的活動又豐富了時代內容,在一個或幾個方面推動了時代和社會向前發展。王先生的經歷和事跡就是一個例證。

今天我們國家正處在最好時期之一,科教興國戰略開始實施,建設和諧社會和創新型國家任重道遠。迫切地需要人才和人物。我們和年輕的一代學子都要很好地學習和繼承王鴻禎先生和前輩師長們的高尚品德和傑出業績,將他們艱辛開創的科學和教育事業繼續推向前進,使其發揚光大。

( 注: 此文轉引自 《中國地質教育》2007 年第 1 期)

Ⅷ 雷涯鄰的人物履歷

1984.09——1988.07 江漢石油學院機械繫礦產機械專業和基礎部英語專業學習。
1988.07——1993.08 江漢石油學院基礎部外語考研室任教,兼外事辦公室工作。
1993.09——1998.06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碩、博連讀研究生。
1998.07——1999.10 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人文經管學院工作(1998.10 參加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國際合作部石油經濟評價培訓)。
1999.10——2000.12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人文經管學院管理教研室主任(2000.12 參加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渤海分公司石油會計培訓)。
2000.12——2003.03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人文經管學院副院長(期間:2002.02—2002.07 美國TexasA&M大學-Commerce訪問學者)。
2003.03——2004.01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人文經管學院黨總支副書記(主持工作)、副院長。
2004.01——2005.06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人文經管學院院長。
2005.06——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校長、校黨委常委。
2016.04——長白山保護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掛職);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校長、校黨委常委。

Ⅸ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怎麼樣

1952年7月14日,成立了北京地質學院籌備委員會,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主任李四光任籌委會主任。11月1日,在北京端王府夾道舉行了北京地質學院首屆開學典禮。學校決定每年的11月7日為北京地質學院的「校慶日」。12月24日,政務院任命紅軍老幹部劉型為北京地質學院首任院長,著名地質學家、中國地質工作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尹贊勛教授任副院長。

1954年後陸續遷入北京西北郊學院路新校址。1960年被國家確定為全國重點院校。1966年至1970年的5年時間中,學校停止招生。1970年遷出北京,在湖北辦學。1975年遷址武漢,暫時更名為為武漢地質學院。1978年,在原北京校址設立北京研究生部。1987年,國家教委批准原武漢地質學院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總部設在武漢。2000年2月,學校由國土資源部劃歸教育部管理。2005年3月,大學總部撤銷,武漢、北京兩地獨立辦學。2006年10月,教育部、國土資源部簽署共建中國地質大學協議。2010年4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2010年9月,教育部、國家海洋局簽署共建中國地質大學協議。2011年9月,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2017年9月,學校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

Ⅹ 歷任中國地質大學校長都有誰

1952年7月14日,北京地質學院籌備委員會正式成立,地質部長李四光親任主任委員。

1952年回12月,教育部通知,政務答院通過,提請劉型為北京地質學院院長、尹贊勛為副院長。
1958年9月16日,中共北京市高校黨委會批准,高元貴任北京地質勘探學院黨委第一書記。
1974年7月27日,湖北省同意湖北地質學院在武漢市建校。
1974年12月28日,湖北省同意湖北地質學院改名為"武漢地質學院"。
1980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組織部通知,王鴻禎任武漢地質學院院長。
1983年10月26日,地質礦產部黨組轉發中央宣傳部通知,宣布趙鵬大任武漢地質學院院長。
1986年12月30日,國家教育委員會副主任電告地質礦產部部長朱訓,國家教育委員會批准成立中國地質大學。
1993年3月3 日,地質礦產部黨組任命趙鵬大為中國地質大學常務副校長,徐乃和為專職副校長。
1994年12月26日,地質礦產部黨組決定:趙鵬大任中國地質大學校長,兼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長。
1996年7月5日,地質礦產部黨組決定,殷鴻福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趙鵬大任名譽校長。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