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學與地貌學王石英四川師范大學
Ⅰ 地質學與地貌學同土地資源管理的關系
土地資源管理偏行政方面,
比如畢業後可以進入國土資源局.
地質學是研究地球的物質組成情況、內部構造、外部特徵、
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
Ⅱ 簡述地質學與地貌學的關系應該從哪幾個方
地質學,主要是研究地球的理性學科,就是利用物理化學的方法定性半定量的回描述地球答的現象;地貌學,主要是觀察地表的形態結構,以定性描述為主,不會探討地質體的成因和演化。時間尺度不同,地質學研究45.67億年以來的各種歷史時間,地貌學研究幾千年或者幾百萬年的事件。
Ⅲ 第四紀地質學與地貌學的基本問題
一、名詞解釋
地形線,地形面,地形點,卡拉布里階,冰期與間冰期,冰階與間冰階,乾旱期與濕潤期,雨期與間雨期,地貌形態,地貌組合形態,正地形與負地形,地貌的年代,古地貌與現代地貌,地貌發展的階段性,侵蝕旋迴理論,平行下降說,平行後退說
二、填空題
1.根據第四紀時期的氣候特點、生物特徵、人類文化等,把第四紀進一步劃分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四個世。
2.冰階是______階段中,冰川發育,氣候更為寒冷的階段;間冰階是______中______的階段。
3.地貌形態的基本要素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4.根據地貌與周邊地形的關系,將地貌形態分為______和______。
5.根據地貌的成因、規模,把地貌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個等級。
6.地貌形態測量的主要指標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7.根據地貌形成的動力因素,將地貌分成______、______和______三大類。
8.地貌形成的自然動力因素可分為______和______兩部分。其中______使地表起伏增加,而______使地表起伏降低,即削高填低。
9.根據戴維斯的侵蝕旋迴理論,將河流地貌的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從早期到晚期依次為______、______和______。
三、簡答和論述題
1.國際和中國第四紀下限的劃分方案及依據是什麼?
2.研究第四紀冰期和間冰期具有什麼意義?
3.怎樣理解內、外動力作用對地貌發育的影響?
4.如何確定地貌的年代?
5.簡述戴維斯侵蝕循環理論。
6.論述平行下降說和平行後退說理論對當今地貌研究的指導意義。
7.分析中國地貌分布的基本特徵及其動力機制。
Ⅳ 簡述地質學與地貌學的關系應該從哪幾個方面來說
地質學是關抄於研究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是研究地球及其演變的一門自然科學。
地貌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態特徵、成因、分布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它是地質學的一部分。
他們兩門科學的交匯形成了第四系地質學。
第四紀地質學重點研究近幾百年時期環境發展演化包括地殼運動(怎麼形成的大山大河)、氣候變化、沉積環境(哪裡是坡積、沖積、洪積堆積物)、生物演替等方面。先後提出洪積理論和冰川理論。
Ⅳ 第四紀地質學和地貌學的研究對象、任務和內容
1. 研究對象
第四紀地質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第四紀的沉積物,這也是地球表層最為常見和分布廣泛的地質體之一。第四紀沉積物是記錄發生在第四紀時期各種地質事件的良好載體,是第四紀地質研究的天然 「實驗室」,含有豐富的地質信息。如果我們採用各種手段,如野外觀察、室內化學分析、化石分析、礦物分析等,是可以從第四紀沉積物中獲得我們所需的各種地質信息的。通過對這些信息處理、分析和研究,就能揭示地球表層在第四紀不同時期的原貌。但是在第四紀時期,地表環境復雜,氣候曾發生過劇烈變化,導致了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營力作用,因此在地球表層形成了各種成因類型的沉積物。這些沉積物在時間和空間上不僅發生岩性上的變化,而且在厚度、岩相上差異也很大。不僅如此,除極少的沉積物外,絕大多數的第四紀沉積物都是鬆散未固結的,而且有的尚處在形成之中。可見第四紀地質學的研究對象復雜而多變。
地貌學的研究對象是地表形態,即地形。地形就是地表的高低起伏、坡度、切割程度等方面的特徵。地球表面的地貌規模大小懸殊,大到整個球體地球,小到一條沖溝、一個倒石錐等; 形態各異,如突兀的角峰,深切的河谷,平坦的平原,奇特的雅丹,神奇的岩溶; 其成因復雜,有由河流、冰川、風等外部營力塑造的,也有由構造運動、火山活動等內部營力形成的; 地表形態始終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隨著地表營力的變化,其形態也發生變化,如山脈的高度變化,河谷深度和長度的變化,斜坡的坡度變化,平原的面積變化,等等。因此,地貌學的研究對象也是一個復雜而多變的地質體。
2. 研究任務和研究內容
在工業革命以後,人們不僅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多,而且還進行了大量的工程建設。在自然資源的尋找和利用以及工程建設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很多的地貌和第四紀地質問題,如開采砂金礦需要研究沉積物的特徵,攔河築壩需要研究河谷形態特徵,工程建築需要研究地貌和第四紀沉積物特徵等。人們在解決這些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總結出了一些自然規律,如第四紀沉積物分布規律、地貌形成的規律等,並逐步上升到理論,利用這些理論更好地服務於人類。因此,第四紀地質學與地貌學的兩個主要任務是:
1)通過各種研究手段,提取各種信息,重建第四紀時期的地質演化歷史,探究演變規律,預測未來變化。在第四紀時期,環境、氣候、生物、地貌等都發生過重大的變化,這些變化構成了第四紀時期的地質演化歷史。我們不僅要知道在這個時期曾經發生過哪些地質事件,而且要探究它們發生的背景和動力機制,弄清這些地質事件的發生過程和規律,其目的就是為了對地表環境未來變化進行預測,為人類服務。
2)將理論研究應用於實踐,解決實際問題,減災防災,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不管是過去,還是現今,地球表層的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如乾旱、土地沙化、泥石流、滑坡、地震、火山爆發等等,它們對人類生命及生存環境影響重大。通過對這些災害形成機理的詳細研究,可以弄清它們發生的地質背景和規律性,並對它們可能發生的空間、時間、強度進行預報,以減少人們的生命財產損失。人類工程的增多和對自然資源需求的增加,如攔河築壩、城市建設、地下工程、礦產和地下水開采等,都需要第四紀地質學和地貌學的知識。
根據第四紀地質學與地貌學的研究任務,這門學科不僅要解決一些地質學方面的理論問題,還要解決人類活動所需的實際問題。因此,第四紀地質學與地貌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第四紀沉積物的岩性、成因、分布及工作方法的研究。第四紀沉積物是賦存各種地質事件信息的重要載體,是天然的資料庫。我們不僅要研究第四紀沉積物本身的特徵,而且還要研究如何從沉積物中獲取這些地質信息的方法。通過對第四紀沉積物的研究可甄別出各種地質事件發生的原因、背景和過程。因此,第四紀沉積物的研究是第四紀地質研究的基礎。
2)第四紀氣候變遷和海平面波動的研究。第四紀時期的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徵是氣候在總體降溫的背景下發生劇烈的波動,由此引發冰期(冷期)與間冰期(暖期)、濕潤期與乾旱期、高海面與低海面之間的頻繁波動。第四紀地質學要研究氣候波動的空間尺度、時間尺度和變化幅度,及其產生的原因和變化趨勢。
3)第四紀生物界的構成和演化,以及人類及其文化演化的研究。第四紀是一個各種生物非常繁盛的時期,不僅種類繁多,而且還出現了人類。人類的出現是生物圈演化的重大事件,給整個生物圈帶來重大的影響。我們需要研究生物圈在第四紀的演化特徵、重大的生物演化事件、生物演化與環境的關系、人類及其文化演化的動力因素。
4)第四紀地層和年代學的研究。第四紀地層研究是第四紀地質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如果沉積物沒有時間框架,就失去了地質事件研究基礎,因此需要確定第四紀地層的年代,並對其進行劃分對比,建立起地層層序。為此需研究第四紀測年的方法和原理、各種測年方法的適用范圍和取樣要求。
5)地球表層地貌形態特徵、成因、分布、演化的研究。固體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態復雜,成因各異,而且還處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我們要研究這些地貌的形態特徵、規模、形成動力和物質基礎、影響因素、分布規律,以及演化過程等,同時還要研究地貌對人類工程以及對地質災害的影響。
6)第四紀構造運動的研究。研究第四紀斷層的活動性,地震和火山的活動規律,構造運動對地貌、氣候、環境的影響。
7)應用第四紀地質的研究。將第四紀地質學知識應用於解決人們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是第四紀地質學的重要目的之一,人類工程、人體健康、生態環境、自然災害、資源開發等或多或少都受到第四紀地質環境的影響,對這些方面的研究可以提高人類生存環境的質量和減少自然災害。
3. 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地球科學研究的對象是地球的各個圈層,即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固體地球。對每一個圈層的研究都涉及到一門或一門以上的學科,如氣象學和氣候學研究大氣圈,水文學和海洋學研究水圈,生物學和生態學研究生物圈,地質學和地球物理學則研究固體地球。第四紀地質學與地貌學均屬於地球科學范疇,它們以研究地球最近一個時代的演化歷史為主要目的,重建這個時期的地球表層及其環境演變序列,以及探究岩石圈與其他圈層間的相互作用。因此,第四紀地質學和地貌學與地球科學的多個學科都有密切的關系(圖 1-3),是一門多學科相互滲透和交叉的綜合學科。
圖 1-3 第四紀地質學及地貌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地貌學在很大程度上是研究固體地球表面剝蝕(侵蝕)與堆積的關系,而目前的地表形態大都形成於第四紀。第四紀堆積物正是近期地貌演變的天然記錄,而一些堆積地貌形態的形成過程,也是第四紀沉積物的形成過程。因此,地貌學與第四紀地質學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第四紀地質學與地貌學不僅研究的時空范圍一致,研究對象和內容相關,而且研究方法亦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如區域調查,沉積物岩性、岩相分析,動力分析,以及地球物理方法、同位素測年、遙感等新技術的應用等,都是兩者共同的研究方法。
Ⅵ 《第四紀地質學及地貌學》田明中主編的課件誰有急求
這個 真的不好找 淘寶上一直說的是斷貨
Ⅶ 第四紀地質學及地貌學的實踐和理論意義
近年來,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蓬勃發展的我國,第四紀地質學及地貌學正日益廣泛地被用來解決各種生產實踐問題。
在進行水文及工程地質勘察時,不同類型的地形形態和第四紀堆積物在空間上分布的資料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水庫壩址和庫區的選擇,首先要考慮河谷形態和第四紀堆積物的分布。壩址宜選在峽谷和第四紀堆積物較少的地段,庫區則宜座落在寬谷地段等等。
在進行地質測量和找礦時,地形形態和第四紀堆積物分布的資料,能夠作為分析地質構造和礦產分布的重要依據,其中對砂礦、石油和鹽類礦產的找尋和勘測最為重要。
第四紀堆積物的成分和岩相資料,能夠提供找尋和評價地下水、工程建築原料和工程地基的依據。第四紀堆積物的含水性,是與其粒度密切相關的。砂礫石層是含水層,粘土和亞粘土則是隔水層;為細粒物質所充填的角礫或礫石堆積物是一種穩定的地基,而含有機質的淤泥層,則需要採取措施才能進行工程建築等等。
在地質調查和找礦方面,也應考慮第四紀堆積物的分布資料。例如,對殘積物的分析研究,可以用來推斷被覆蓋的基岩情況,結合其它方面的資料可以幫助確定地質情況和礦產分布情況。
新構造運動的特點可以表現在新地質構造、地形、第四紀堆積物和現代外力地質作用等方面,這些表現能夠為礦產找尋和勘探,以及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勘察提供理論基礎。
新構造運動,地形和第四紀堆積物的成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水文及工程地質條件。例如,冰積物基本上是不透水的;風成的黃土比其它成因類型的黃土具有更大的濕陷性;砂礦的成因類型,與其所賴以存在的第四紀堆積物的成因類型是一致的等等。
為正確地評價水文及工程地質環境,找尋礦產和確定礦產的成因類型,還需要研究地形形態、第四紀堆積物和新構造運動的發展歷史。對一些長遠的水文及工程地質措施而言,尤為重要的是研究地形,第四紀堆積物和新構造運動的進一步發展趨勢。
地震,是斷裂運動的一種伴生現象。斷裂活動性的確定,需要地形和第四紀堆積物的資料。為預測地震,需要研究新斷裂運動。研究新斷裂運動,需要同時研究與新斷裂運動伴生的其它各種新構造運動。研究新構造運動,就必需研究新構造運動在地形和第四紀地質現象上的各種表現。
研究地質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現實主義原理是「將今論古」,即用研究現代地質作用和現象的方法去了解地質歷史時期的地質過程。為研究前第四紀的地質歷史,第四紀地質學和地貌學的研究,乃是必須的。
土壤的形成與第四紀氣候、地形、堆積物、水文和植物群落直接相關。所以,第四紀地質學和地貌學的研究,也可為土壤學提供理論依據。
人類的出現、演化和生活的環境,是第四紀地質歷史的一部分。所以,古人類學的研究,不能脫離第四紀地質學和地貌學的研究。在研究人類現代生活環境方面,第四紀地質學和地貌學的研究,尤為重要。
現代動物和植物群,是第四紀動物群和植物群的直接延續。為了有效地從歷史的觀點去研究現代生物,第四紀地質學和地貌學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現代氣候的變化所帶來的生態環境以及其它方面的變化,已經引起人們的巨大關注。例如,氣候變化所引起的南極、格林蘭、高山地區(包括我國天山和喜馬拉雅高山地區)的冰川的融解,海面的變化,乾旱和沙漠的發展等等,已經直接波及人類的環境。為理解氣候變化的規律,不進行第四紀地質學和地貌學的研究,是不可設想的。
第四紀地質學、地貌學和新構造運動學的實踐和理論意義,不限於上述,它是非常廣泛的。為此,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作這方面的研究。
Ⅷ 第四紀地質學與地貌學的啟蒙和創立階段
對第四紀地質和地貌進行科學研究始於 18 世紀的歐洲,但中國很早就產生了對水文、氣候和地貌的啟蒙研究。3000 年前我國人民就已對黃河流域的降水性質、農作物品種、被狩獵動物有所記載。在西周的 《詩經·大雅·篤公流》中,已有 「崗」(丘陵)、 「塬」(平原)、「隰」(低濕地)等 3 種地貌的分類。成書於公元前四至三世紀的 《尚書》中的 《禹貢》篇描述了我國九州內的山川大勢和土壤類型。北魏的酈道元所著 《水經注》(公元六世紀)詳細記載了黃河、長江和西江等大河及其沿岸的地形、氣候等特徵。宋朝沈括根據野外觀察完成的《夢溪筆談》,提出了清晰的海陸變遷和黃土侵蝕搬運、堆積的觀點。明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1586 ~1641)對我國南方地區地貌的類型、分布、成因等進行了詳細的觀察和記載,後人把他的觀察整理成我國著名的地貌著作 《徐霞客游記》。到了清初,孫蘭對地貌的形成提出了 「變盈流謙」的觀點,即堆積會使地貌變高(變盈),侵蝕會使高地夷平(流謙),他還認為地貌的作用力是 「因時而變,因變而變,因人而變」的,從地貌形成的動力學角度論述了地貌的形成和變化。
第四紀地質學的創立始於歐洲。在 18 世紀末至 19 世紀初,歐洲的一些地質學家對分布於基岩之上的鬆散沉積物進行了研究,當時稱為漂積物(drift)。受 《聖經》的影響,19 世紀 20年代的巴克蘭(William Buckland,1784~1856)及賽德威克(Adam Sedgwick,1785~1873)提出了這些漂積物形成的洪積理論,曼特爾(Gideon Mantell,1790~1852)還把較老的部分稱為洪積層(diluvium),較新的部分稱為沖積層(alluvium)。但隨著 19 世紀初極地和高山探險工作的開展,人們直接觀察到了冰川的搬運與堆積作用,於是提出了漂積形成的冰川理論。所以,這個時期的佩羅廷(Jean-Pierre Perraudin,1767~1858)、韋內茨(Ignaz Venetz,1788~1859)、 沙 爾 龐捷(Jean de Charpentier,1786~1855 )及 阿 加 西 斯(Louis Agassiz,1807~1873)把瑞土境內漂礫解釋為冰川成因。
第四紀這個名稱出自法國的一位地質學家,德努瓦耶(J. Desnoyers,1800 ~1887)在研究法國巴黎盆地的地質時,於 1829 年將該盆地覆於第三紀地層之上的鬆散堆積物命名為第四系(Quaternary System),將形成這套堆積物的時代稱為第四紀(Quaternary Period),與當時劃分出的第一紀、第二紀、第三紀並稱,作為地球歷史的一個時代。直到 1881 年,在第二屆國際地質大會上第四紀這個名稱才被正式接納,並沿用至今。
差不多在同一個時期,英國的著名地質學家萊伊爾(Charles Lyell,1797~1875)根據含現代動物種屬的多少,把鬆散堆積物劃分為更新統和全新統。在 1839 年,進一步提出了更新世(Pleistocene)和全新世(Holocene)。這與先前由福布斯(Forbes)(1846)提出的冰川世(Glacial epoch)和 冰 後 期(Post glacial)相對 應。在 19 世 紀 後 半葉,默 奇 森(RoderickMurchisen)提出了第四紀為 「冰河期」。後來,還有些人提出了 「冰川紀」、 「人類紀」、 「靈生紀」等名稱,但一直沒有被廣泛使用。
19 世紀 50 年代開始對冰川堆積物進行地層學研究,發現過去的冰流或冰川曾不止一次地擴展。到了 19 世紀後半期,多數學者建立了多冰期的概念。1877 年蓋基(Archibald Geikie,1835~1924)在東英吉利亞(East Anglia)建 立 了 4 次 冰 期。1909 年 彭 克(Albrecht Penck,1858~1945)及布呂克納(E. Brückner)於阿爾卑斯建立了 4 次冰期。此後在世界各地也先後建立了 4 次冰期。到這個時期,第四紀地質學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一些基本理論已經確立。
20 世紀 30 年代我國地質學家李四光根據廬山冰磧物的風化程度、接觸關系及地貌特徵首次劃分出中國的 3 次冰期。
地貌學的啟蒙早於第四紀地質學,但比較系統的描述或論述開始於 18 世紀中葉。在 1749 ~1788 年,法國博物學家布豐(Georges-Louis Leclerc,Comte de Buffon,1707~1788)在他的巨著 《自然史》中對地表的地形起伏和河流侵蝕進行了科學探討。後來,英國的地質學家赫頓(James Hutton,1726~1797)在 《地球的學說》(1788)中對河流的侵蝕進行了系統闡述。對地貌學的創立做出巨大貢獻的是美國的戴維斯(William Morris Davis,1850~1934)和德國的彭克父子(Albrecht Penck,1858 ~1945; Walther Penck,1888 ~1923)。戴維斯在 1899 年提出地理(地貌)循環學說,認為地貌是構造、營力和時間(侵蝕階段)的函數。構造運動造成的上升山地在外力作用下,主要是流水侵蝕下,經歷了幼年期、壯年期和老年期 3 個階段。在老年期,地面被夷平為 「準平原」。彭克的 《地貌分析》(1924)提出地貌是內外力同時相互作用下的產物,注意到剝蝕過程與地殼垂直運動的關系,認為山坡形態(凸形坡、凹形坡、直線坡)取決於構造(上升)運動與剝蝕作用之間的數量對比關系。
經過這段時間的探索,第四紀地質學和地貌學的基本概念已經形成,一些基本理論也已經確立,但進展十分緩慢。20 世紀 40 年代以後,隨著測年技術、古地磁、深海氧同位素分析等方面研究的突破,第四紀地質學才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
Ⅸ 地質與地貌學就業
地址與地貌學是傳統學科,是第一產業的技術培養學科,畢業以後的就業方向是:地質礦產局、測量大隊、建築施工地質勘探、找礦與探礦,石油開采與鑽井定位,冶金渣分析與爐襯保護,寶石與鹽相分類,考古學輔助檢測等。還有地圖出版和中學地理教學。
Ⅹ 第四紀地質學和地貌學的概念
1. 第四紀地質學的概念
第四紀(Quaternary)是地球發展歷史中最新的一個紀,延續的時間比較短暫,按現今多數從事第四紀地質學研究者的觀點,是指距今 2. 60Ma 以來的歷史。如果把地球的歷史縮短為365 天的話,那麼第四紀即開始於除夕之夜的 19 點(圖 1-1)。在地球演化的歷史上,第四紀雖然時間短暫,但與人類的關系卻非常密切。在這個時期,人類得到快速進化,成為地球上迄今最為高等和最為智慧的動物,而且還發生了很多重要的地質事件,如氣候變遷、海平面波動、植被更替、火山噴發、青藏高原快速隆升等,這些事件都對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和資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第四紀這一名稱曾在 2004 年出版的國際地層表中被取消了,但在 2008 年新出版的國際地層表中又恢復其名稱,還是把它作為新生代中一個紀來處理。
圖 1-1 地球歷史的劃分(按 365 天計算)
第四紀地質學(Quaternary geology)是研究在第四紀時期發生在地球表層的各種地質事件及其動力機制的一門學科。第四紀是地球歷史中一個環境很不穩定的時期,地球表層的環境發生過巨大的變化,有些地區的面貌與現今大相徑庭,如中國東部的渤海、黃海、東海等在第四紀的某些時期完全出露海面,是一片陸地景觀,而有些時期,海岸線可深入到北京,上海是一片汪洋; 在某些時期,華北和西北地區為亞熱帶氣候,曾有象群的分布,而有些時期,氣候卻非常的寒冷,在中國的東部山地可能有冰川發育,北美的大部地區被厚厚的冰川所覆蓋,北歐也是一片冰原景觀。第四紀地質學就要研究這些地質事件發生的背景、演變過程、驅動機制等,弄清這些地質事件發生的規律,以便預測地球表層未來可能發生的地質事件和環境變遷。
2. 地貌學的概念
地貌學(Geomorphology)是研究固體地球表面的形態特徵、成因、演化和分布規律的一門學科。固體地球表面的形貌千姿百態,成因也各不相同。有海拔 8844. 43m 高的珠穆朗瑪峰,也有位於海平面以下-11034m 深的馬里納亞海溝; 在陸地上,有高低起伏的崇山峻嶺,也有一望無際的大平原; 在海底,有綿延 70000 多千米的巨大山脈(大洋中脊),也有呈孤立狀的海山; 在中國,有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也有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所以固體地球的表面是一幅由各種地貌鑲嵌而成的美麗 「畫卷」,同時也記錄了固體地球表面的演變過程。地貌學不僅要研究這些地貌的形態特徵和變化,而且還要研究各種地貌的分布規律和演變過程,研究地貌的形成和演變與各種動力的關系,以及地貌的未來發展。
圖 1-2 第四紀地質學與地貌學的關系
按照現今的學科分類,第四紀地質學屬於地質學的范疇,為地質學下屬的一個二級學科; 而地貌學屬於地理學的范疇,作為自然地理學的一個分支。盡管如此,第四紀地質學與地貌學關系密切,它們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研究地球表層的性質(圖1-2)。任何一種外力地質作用,在塑造地貌的同時,也形成第四紀堆積物。第四紀地質學主要是從沉積物的角度研究地球表層的特性,如沉積物的形成和特點、構造運動、氣候變遷、環境記錄等,而地貌學是從地表形貌的角度研究地球表層的特性,如地形的高低、起伏、分布、演化等。在實際工作中,研究地貌的同時,也必須研究相關的第四紀沉積物,它們的研究成果互為補充,互為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