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核工業地質局冉
⑴ 國土資源部關於通報表揚青海玉樹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參與單位和個人的決定
國土資發〔2010〕6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
青海玉樹地震發生後,部迅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視災情為命令,視人民生命高於一切,快速行動,全力組織投入支持開展抗震救災和防範次生地質災害。國土資源系統抗震救災工作及時、有力、有效,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在部黨組的統一領導下,青海省國土資源系統的多支隊伍第一時間趕赴災區開展抗震救災、次生地質災害防治、安置點地質安全評價、應急找水打井等工作,並服務災民救助和安置,參與災後重建,至今仍在災區辛勤工作。陝西、甘肅省國土資源系統抽調精兵強將,自備裝備給養,奔赴災區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和調查評估工作。中國地質調查局及下屬單位及時趕赴現場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和斷裂帶調查與研究,獲取解譯遙感資料並提供給相關部門。
在前方災區工作的同志,克服高原缺氧、餘震不斷、交通不便、低溫雨雪等多重困難,風餐露宿、忘我工作、連續作戰,圓滿完成了各項任務,為災區恢復重建提供了可靠依據,為防災減災工作奠定了扎實基礎。在後方工作的同志,積極參與抗震救災工作,為災後恢復重建貢獻力量,取得了明顯成效。在此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國土資源系統廣大幹部職工的戰鬥力和凝聚力,贏得了地震災區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為總結和弘揚抗震救災工作中的好思想、好作風和成功經驗,推動工作,部決定通報表揚青海省國土資源廳等27個參與青海玉樹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排查的單位、劉山青等794名參與青海玉樹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排查的個人。
國土資源系統廣大幹部職工要向受表揚的單位和個人學習,學習他們講政治、顧大局的高度責任感,學習他們心系災區、無私奉獻、忘我工作的思想境界,學習他們恪盡職守、不畏艱險、頑強拼搏的優秀品格,更加盡職盡責,團結奮斗,開拓創新,努力開創國土資源事業新局面。
希望受到表揚的單位和個人再接再厲、努力工作,把在抗震救災工作中培育和體現出來的好思想、好作風、好精神長期堅持下去,為奪取青海玉樹地震抗震救災的全面勝利和國土資源事業的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附件:參與青海玉樹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單位和個人名單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〇年五月十四日
附件:參與青海玉樹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單位和個人名單
一、青海省(9個單位518人)
青海省國土資源廳
劉山青、王建斌、宋建國、李志勇、徐衛東、劉紅星、汪明道、王德瑜、劉長義、史德、昝明壽、王峻鑫、徐世福、康進軍、康維海、李傑、劉國元、蒲毅、王平、姚剛、李成龍、張俊茹
青海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趙家緒、畢海良、隋嘉、呂寶倉、呂文斌、顏元東、王軍、吳國福
青海省環境地質勘查局
吳國祿、邊純玉、李兆鈞、胡貴壽、李小林、馬曉強、張曉、劉勇、魏剛、寧永春、張隆壽、崔發全、王貴慶、崔發鵬、汪恩福、於曉軍、白雲、劉鈺、武新寧、王占巍、江旺升、楊世新、高立華、曹德雲、陳金賢、陳明亮、甘斌、薛建球、周成福、劉應斌、童金慶、張運海、張啟、張書珍、姚春海、馬良峰、曹千紅、馬轉運、馬良元、張運康、王其紅、馬吉福、李西寧、李慶祝、張永善、宋顯祥、周得榮、齊衛兵、楊全有、薛生勤、陳滿壽、陳止壽、黃滿成、王生滿、王生福、瓦永吉、牛萬輝、趙永興、余占忠、陳武仁、余占明、張占榮、陳元壽 黃溫家保、白范祿、祁福全、白壽財、白萬壽、黃六十三、黃五十九、黃文家保、雷友德、趙文強、賈君、雎建國、張勇、張新榮、王豐成、賈全福、魯占才、李孝清、劉孝林、張占清、曹德成、張占海、汪雨德、沈士學、夏超忠、崔岩新、王世滿、蘇海增、孔德玉、張萬壽、李建軍、王丙丙、張虎、張洪慶、黃進才、趙慶忠、王廣宇、王超、宋國財、寧國治、桓秦幫、苗衛生、王廣成、王仁青、李得其、王永柱、馮國森、魏順祥、李春衛、王祖業、崔成林、張科善、楊軍、才讓旦智、魯仁軍、李發夏、高建慶、孔祥寬、王興文、陶廷雄、李小澤、孔林孝、莫尚明、孔祥永、韋勝紅、余祥德、李玉業、張永福、鐵勇、杜彩虹、張常青、董柴琦、何永紅、姜年元、馮德忠、丁光業、馬成芳、陳清軍、余效貴、岳鵬、李希發、劉偉、樊慶業、張海威、楊小輝、柴曉然、李躍峰、劉紅軍、劉滿成、王世民、夏雨普、吳進萍、李有實、喬永順、劉加學、王傑、常學良、曲娟、魏太明
青海省地勘局
高學忠、劉永恆、張春化、朱賢、高慶、張京平、段仰東、艾宏
青海省水工環調查院
嚴維德、馬興華、陳錫慶、杜建寧、張洪銀、童彥文、哈文錄、雷海智、候殿海、李兵、韓江濤、薛慶林、孫滿超、王小年、王仲復、彭亮、袁時祥、馬鳴、張盛生、田成成、杜文學、耿海深、李育昆、李永國、戰輝、賈小龍、黃勇、馬還援、宋源祥、朱紅
青海省核工業地質局
趙世勇、宗瑞玉、原義剛、申占洪、王文華、易文斌、梁江義、郭岐山、吳統一、石雲、張雲飛、李水芸、黎明、曾國壽、戴瑜、羅友弟、吳英波、金文藝、鄭少軍、高瑞濤、董國輝、張利軍、馬文太、喬小龍、楊旭偉、陳富春、朱傑、祁俊良
青海省有色地勘局
孫占科、張興利、劉文、楊發源、隋源、楊小平、李瑤、嚴喜、謝治國、劉向陽、李偉、魏振傑
青海省測繪局
唐千里、劉海平、李強、張新聲、劉凌霄、陳德理、梁海波、王波、孔繁煜、陳家瑞、萬勇治、蘇占邦、吳析楚、紀曉東、楊傑、嚴晶功、張生軍、應九臣、孔繁寧、蔣英俊、周建軍、張廣華、白春平、馬生財、馬強、馬有文、黃太平、李名、楊勇、劉國、岳小勇、李建明、竇超、雒成元、張健、陳岷、丁延榮、戚一鳴、劉玉章、熊占興、姚剛、鄭耀輝、孫劍鋒、井厚青、楊海鵬、李文虎、莫龍剛、楊占青、劉宏鵬、龔克、霍景龍、王延、馬國福、曾學宏、保長金、吳元文、郭韓勇、陳偉學、李得基、張生成、史占成、李延、劉雲、喬華桑、童成寶、易力、丁鵬輝、謝克敏、汪永堂、金躍順、陳豐田、包東海、王宏偉、劉俊、伊萬仁、孫玉華、馬學明、解占林、崔天彪、何旭東、王建虎、王國俠、馬剛、康福寧、劉海世、范曉明、趙春祥、鄧林、陳立飛、李良、劉海玉、吳壽忠、劉維才、汪順林、杜發澤、梁有山、霍永瑜、楊貴勇、劉書謙、高迎瑞、陳有輝、代永發、王海鵬、李友、趙積昌、孫棟、馬明金、馬國金、李永海、孟武潮、張萬森、陳生全、趙文淵、吳銀橋、趙永芳、呂登申、趙得錄、馬國寶、蔡邦兵、張乃功、歐陽永健、楊德芳、徐喜峰、何志強、宋海珍、汪治權、馬成、趙廷寶、蔡洪海、杜國梁、李樹安、徐江明、田曉程、陶金、王建、熊元森、鄒慶華、史晨星、孟超、萬玉輝談永邦、韓有文、楊元軍、侯雲、杜國豹、張峰生、馬成彪、馬永才、楊小平、楊海賢、韓有文、楊海東、張萬成、李廷海、韓富財、梁俊傑、李玉偉、陳生權、安萬金、祁順傑、祁偉山熊換新、盧本森、劉延平、陳小項、丁春、左奎、鄒仁斌、嚴繼平、熊勁峰、艾楊權、陳雷雷、艾海軍、熊書健、肖洪強、肖世剛、李林壽、魏國章、王全德、李雲、季增奎、張玉佳、陶國欣、高再良、陳忠、熊永合、張銀建、張曉俊、侯燕傑、張厚祿、閻宏亮、包曉虎、魏巍、蒲秉永、焦信博、冶存璽、朱斌、李田龍、張占鰲、蒲正軍、韓志清、楊曉英、王恆東、王祖順、劉盛慶、張斌、張海青、張斌、張建軍、李智明、施生壽、盧世偉、姜明偉、曹祥廷、王亮、孫青山、王海崗、楊正青、紀曉東、周敬平、楊生田、張學剛、張里南、李啟才、徐家祿、浮超、米利、閻寒、李財風、何君、惠海寧、包明相、王劍、喻傑、杜成璽
青海省地質調查院
盧青建、魯海民、程忠琳、金長城、王兵、孫海軒、張志青、桑盛毅、溫得銀、崔建華、霍志強、蘇立、孫延成
二、陝西省(7個單位114人)
陝西省國土資源廳
喻建宏、李強、朱利平、肖平新、孫長安、王雁林、高剛強、湯鵬超、郭長安、王文昭、劉伯敏、韓東方、侯曉宇、劉衛峰
陝西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寧社教、高建軍、康金栓、滕宏泉、肖志傑、張新宇、支源、李憲、王靜、王培林、婁月紅、亢宏偉
陝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齊文、蒙曉記、羅乾周、王天明、李益朝、王友林、穆根胥、任娟剛、藺新望、金光、司國輝、井延泉、賀斌、王寧、侯威、耿戰輝、馮曉強、石衛剛、楊平、陳文生、陳凱、高峰、曾忠誠、秦臻、楊志軍、張凱、王天佑、王龍傑、楊曉鵬、魯洪深、唐學林、李國富、謝宏濤、邢寶珠、王占龍、范志勇、張雷
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
李文忠、湯振宇、常喜順、鄭崔勇、魚康平、張富國、黨勘峰、高關軍、姚學軍、杜成濤、宋濤、李貴桓、於鳳鳴、穆方
陝西省核工業地質局
郭三民、左文乾、魏東、齊普榮、姜方明、張彥紅、張俊、李輝、陳希民、程德進、李宇飛、王瑞華、謝昌貴、劉濤、李建華、張江、蔡偉、竇有航、魏躍文、李建華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
李智學、張建、傅宏科、常光鋒、賈海平、師千勝、冉百濤、張耀、李姜勇、楊磊、楊金才、將申偉、齊進寶、張國華、年鑫
陝西電視台
鄭原、楊景茂
三、甘肅省(6個單位58人)
甘肅省國土資源廳
張力學、張國華、趙玲房、王永超、王景輝、李建偉、劉星、王蘇麗、何金花、陳春良、杜四喜
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陳漢、馬秉虎、苟少峰、王發明、王玉貴、余艷萍、馮曉迪、程群、鄭家龍、宋啟波、金春、李小軍、楊宇明
甘肅省地質環境監測院
黎志恆、趙成、姜才文、張永軍、張川、李軍、何雲峰、樊憲明、蔣永智、胡正軍、王廣林、陳傳玉、董成憲
甘肅省地礦局第二地質礦產勘查院
龐招平、李文彥、朱建武、王洋、張弘、張玉龍、董毅、張永生、張寶鵬
甘肅省地礦局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
翟向華、王有權、陳偉彪、黃超、楊華奎、滕宏偉、李文東、秦慶峰、袁致富、王俊卿、李鳳儀
甘肅省地質礦產報社
劉崇貴
四、中國地質調查局(5個單位104人)
中國地質調查局機關
王學龍、劉延明、庄育勛、殷躍平、文冬光、張作辰、張開軍、李曉春、夏鵬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侯金武、康戰、田廷山、徐萬忠、劉傳正、李鐵鋒、陳紅旗、曾青石、李媛、唐燦、邢雁鷹、李香菊、王燦峰、周萌、溫銘生、劉艷輝、連建發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王平、王殿琦、熊盛青、方洪賓、郭大海、楊清華、姜德仁、詹世富、鄭雄偉、張微、鍾昶、吳芳、李進來、武興、陳紅根、齊建偉、李景華、安娜、曹文玉、李友綱、陳穎、王懿哲、韓旭、孫禧勇、王建超、晉佩東、徐宏根、童立強、李小慧、張曉坤、李麗、李曼、楊蓓、邵帥、周硯文、胡桂英
西安地調中心
李文淵、張茂省、王佳運、李林、徐友寧、李建星、李瑛、王冬、張成航、高波、馮衛、張江華、喬崗、張俊、李金皋、湯科、席曉鵬、趙哲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龍長興、何長虹、侯春堂、馬寅生、張永雙、胡道功、楊農、吳樹仁、張春山、孟憲剛、譚成軒、安美建、馮梅、姚鑫、廖椿庭、王連捷、彭華、馬秀敏、雷偉志、余佳、楊健、高衛、王津、李躍輝
⑵ 寶雞有哪些優勢
答案:交通發達,資源豐富,如:煤炭,人力,水,文化資源等等都很豐富,還有國家的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支持,優勢明顯。
⑶ 2019年高級職稱評審條件
申報高級工程師的第一步,了解自己時候否符合申報地區的申報要求,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申報的前提條件:擁護憲法和法律,具有中國國籍,沒有刑事處罰經歷,所提交的資料務必保證真實性。
2、學歷資歷條件:一般每個省的要求可能會有些差異,一般學歷越高,要求的工作年限越短,比如碩士學歷從事本專業4年以上,如果你學歷低點也沒事,只要工作年限達到就可以了。
3、專業能力要求:你要完成市廳級項目,並獲得成果鑒定,或者承擔過大型工程,開發出新技術新工藝,並取得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的,也可以是參加過國家標准制定,注意只需其中某一項就行了
4、業績成果要求:你要完成市廳級二等或者三等獎以上,解決過重大疑難問題,獲得發明專利,或者是國家承認的中青年專家,只需其中某一項就行。注意,各個省市要求不同,各個專業要求不同。
5、論文出版要求:你要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本專業論文2篇以上,並且具有較大價值,或者自己出版發行學術刊物,注意,各個省市要求不同。
6、計算機能力要求:計算機專科學歷以上,或者通過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或者通過計算機軟體資格考試,滿足其中之一即可。注意,有些省市對於計算機的要求更高。
7、繼續教育要求
8、外語能力要求
⑷ 西安是哪些朝代的都城
西安是13朝的都城:
西周(前363年)、秦(統一後15年)、西漢(前202年)、東漢(獻帝6年)、新朝(前15年)、前趙(11年)、前秦(33年)、後秦(34年)、西魏(22年)、北周(25年)、隋(38年)、唐(273年)、西晉(愍帝4年)。
(4)陝西省核工業地質局冉擴展閱讀:
長安是西安的古稱,是歷史上第一座被稱為「京」的都城,也是歷史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周文王時就定都於此,築設豐京,武王即位後再建鎬京,合稱豐鎬,西安簡稱「鎬」(hào)即源於此。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置長安縣,在渭河南岸、阿房宮北側、秦興樂宮的基礎上興建長樂宮,高祖七年(前200年)營建未央宮,同年國都由櫟陽遷移至此,因地處長安鄉,故名長安城,取意「長治久安」。
長安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國四大古都之首,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隋唐時期世界最大的城市。長安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和隋唐大運河的起點,是迄今為止唯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的中國城市,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擁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和1200多年(不計陪都)的建都史,歷史上曾有周、秦、漢、隋、唐等在內的13個朝代建都於此,唐朝鼎盛時期常住人口185萬。
西安,古稱長安、鎬京,是陝西省會、副省級市、關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絲綢之路起點城市、「一帶一路」核心區、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工業基地 。西安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於1981年確定的「世界歷史名城」 ,美媒評選的世界十大古都之一 。
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北瀕渭河,南依秦嶺,八水潤長安。下轄11區2縣並代管西咸新區,總面積10752平方公里,2017年末戶籍人口905.68萬 。
西安是中國最佳旅遊目的地、中國國際形象最佳城市之一 ,有兩項六處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分別是: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興教寺塔。 另有西安城牆、鍾鼓樓、華清池、終南山、大唐芙蓉園、陝西歷史博物館、碑林等景點。西安也是國家重要的科教中心,擁有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7所「雙一流」建設高校 。
⑸ 河南周邊旅遊城市有哪些
河南周邊的旅遊省份有安徽、山東、陝西、山西,這四個城市旅遊景點都很多。
安徽的著名景點:
1、黃山:黃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中華十大名山,天下第一奇山。
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市境內,有72峰,主峰蓮花峰海拔1864米,與光明頂、天都峰並稱三大黃山主峰,為36大峰之一。黃山是安徽旅遊的標志,是中國十大風景名勝唯一的山嶽風光。
2、天柱山:安慶市潛山市西部的天柱山,又名潛山、皖山、皖公山(安徽省簡稱「皖」由此而來)、萬歲山、萬山等。為大別山山脈東延的一個組成部分(或稱余脈)。
一般指潛山市境內以其主峰天柱峰為中心的山地,有時也指其主峰。據1980年航空測定,主峰海拔為1488.4米,規劃保護區面積為333平方公里,風景區面積為82.46平方公里,中心位置(天柱峰)地理坐標東經116°27′,北緯30°43′。
天柱山因獨特的自然景觀,名列安徽省三大名山之一(黃山、九華山、天柱山)。早在漢武帝時就封為「南嶽」,歷代都有人文活動。
建國後開發為風景名勝區,景區獲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中國自然和文化遺產地等稱號,並於2011年9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成為世界地質公園。
⑹ 河北工程大學建校時間
河北工程大學
河北工程大學(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學校簡介
河北工程大學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河北省邯鄲市,是一所以工為主、土木見長,水、農、醫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普通本科高等學校。2003年4月,原河北建築科技學院、華北水利水電學院邯鄲分部、邯鄲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邯鄲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合並組成河北工程學院,教育部同時批准籌建河北工程大學。2006年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更名為「河北工程大學」。
學校具有良好的辦學條件。現有主校區、中華南、叢台和洺關四個校區,形成了一校四區的辦學格局。校園佔地面積2340畝(156.08萬平方米),各類建築面積83萬平方米,其中教學行政用房面積42.93萬平方米,學生宿舍面積19.25萬平方米;擁有固定資產5.33億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1.48億元;建有省高校甲級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總量216.68萬冊、電子圖書113.68萬冊;多媒體教室78個、語音室19個;體育場5個、體育訓練館2座;具有先進的校園網路系統、現代教育系統和遠程教學系統;建立了固定的校內外實習基地158個。
學校建有完整的學士、碩士兩級人才培養體系。實行校、院、系三級建制,校、院兩級管理,設有13個學院和2個教學部:建築學院、土木工程學院、城市建設學院、機電工程學院、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資源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文學院、理學院、水電學院、醫學院、臨床醫學院、農學院和社會科學部、公共體育部。設有53個本科專業。擁有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結構工程、水利水電工程等21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和建築與土木工程等3個工程碩士授權領域。擁有2個省級重點學科、4個省級重點發展學科、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3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現有各類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24698人。
學校擁有較強的教學和科研力量。現有教職工2835人、專任教師1527名,其中教授197名、副教授345名;具有博士學位人員70名、碩士學位人員696名,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為50.16%;軟引進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河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人、省級專家2人、省「三三三」人才工程6人、省高校百名優秀創新人才1人、省中青年骨幹教師4人,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教師10名。
學校堅持以教學工作為中心,認真貫徹落實「質量工程」,不斷深化對高等工程教育的認識,努力培養善學善行的復合型應用人才,成效顯著。有省級優秀教師2人、省級精品課程18門、省級教學成果獎13項;學生在全國數學建模競賽、「挑戰杯」、電子設計大賽、大學生英語競賽等科技文化競賽中共獲得國家級獎勵64項;學生男子籃球隊2002年獲第五屆全國大學生籃球聯賽(CUBA)東北賽區冠軍,2004年第七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代表河北省參賽獲得第四名。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始終保持在全省高校前列。50多年來,我校為社會培養了4萬余名各類人才,畢業生面向基層,艱苦創業,綜合素質高,動手能力強,涌現出許多企業界精英和領導人物,受到了用人單位的廣泛稱贊,為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學校具有較強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科技開發能力及多學科交叉的綜合科技優勢。在土木工程、礦產普查與勘探、管理科學與工程、計算機應用技術、農業水土工程等領域有較強的學科基礎和學術優勢。2003年以來共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97項,其中國家級17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10項;獲省部級科技獎勵19項,省部級教學成果13項,出版學術專著和教材68部,發表學術論文3311篇,其中被三大檢索收錄203篇。《河北工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並被美國《化學文摘》(CA)和俄羅斯《科學文摘》(AJ)收錄,在世界11個國家有近1500個機構訂閱。《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是河北省優秀期刊,在世界16個國家有2500多個機構訂閱。
學校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已與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烏克蘭、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的高校建立了長期穩定的交流與合作關系。與澳大利亞堪培拉大學開展了聯合培養本科生項目;與美國阿拉斯加大學建立正式的碩士研究生聯合培養關系,並同時簽署了工程碩士培養協議。由我校任主編,與美國阿拉斯加大學、英國朗堡大學、烏克蘭國立建築技術大學聯合創辦了英文學術期刊《World Journal of Engineering》,面向全世界發行。
學校領導
黨委書記: 李萬慶
黨委副書記、校長: 劉占周
黨委副書記: 馬計斌
紀委書記: 馬同堂
副校長: 孫玉壯
副校長: 王亞利
副校長: 張永強
校徽
河北工程大學校徽由「河北」、「工程」的拼音首寫字母「H」、「G」為設計元素,採用中國寫意畫的計白守黑、疏可走馬、密不通風的構圖法和現代抽象圖案相結合。圖案中空白處讓人豐富的聯想,耐人尋味;柔和優美的曲線和圓點結合給人一種視覺美感;包含著藝術和人文的氣息。
字母「H」、「G」經藝術變形構成騰飛的雄鷹和從東方冉冉升起的太陽組成。騰飛雄鷹象徵學子不怕艱險,探索真知,立志成才的崇高理想,體現河北工程大學立德立志、善學善行的辦學理念,為培養具有勤奮朴實、肯干實干、創業奉獻的應用型高等工程技術人才,不斷開拓進取,大展宏圖。圖案中太陽象徵河北工程大學教育事業蒸蒸日上、蓬勃發展的美好前景。
校徽的標准色彩為藍和紅,藍色象徵博大深遠,智慧結晶;紅色象徵激情澎湃,生機活力。
圖案造型優美、簡潔新穎,有很強視覺沖擊力和現代感,達到內容與形式完美統一。
校訓
河北工程大學校訓:立德立志,善學善行。
校訓釋義:
「立德立志,善學善行」是河北工程大學秉承高等工程教育傳統,堅持現代工程教育理念,立足艱苦行業和地方基層的服務面向,培養善學善行的復合型應用人才辦學實踐的高度總結和概括,是學校辦學宗旨和人才培養目標的精煉表達。
立德乃成人之本,立志為成長之要,立德樹人是學校的根本任務。「立德立志」,意在教育學生做品行高尚、志存高遠的有德有為之才;勉勵教師立志教育事業,將立德樹人作為園丁的神聖職責。
善學乃成才之基,善行是有為之源,善學和善行反映了理論和實踐的統一。「善學善行」意在教育學生善於學習,善於行動,善於實踐;勉勵教師善於治學,善於工作,善於用實際行動為人師表。
才者德之資,德者才之帥。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立德立志,善學善行」是德和才的統一,知和行的統一。表明河北工程大學以「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培養德才兼備、知行統一的國家棟梁」為己任;也表明河北工程大學培養的人應當「有道德、有志氣,善學習、善實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立德立志,善學善行」,既是結合河北工程大學的實際,對學校辦學宗旨、崇高使命、人才培養目標的提煉和總結,也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其中,「立德」取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衰,此之謂不朽。」「立志」取自朱熹「百學須先立志」和康有為《論語注》「立志為學者第一事,志不立則天下無可為者。」「善學善行」取自《荀子·大略》「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歷史文化和現實理念在河北工程大學「立德立志,善學善行」的校訓中得到了有機統一,必將激勵一代又一代河北工程大學人,在校訓的指引和感召下創造出輝煌的業績和燦爛的人生。
校歌
河北工程大學校歌:學子心中不落的太陽。
校區分布
河北工程大學現有三個校區:校本部、中華南校區、叢台校區1、校本部:
地址:河北省邯鄲市光明南大街199號
郵編:056038
交通路線:
· 從火車站乘13路公共汽車到終點站下車,可進河北工程大學校本部北門。
· 從火車站乘28路公共汽車到河北工程大學下車,可進河北工程大學校本部東門。
2、中華南校區:
地址:河北省邯鄲市中華南大街62號
郵編:056021
交通路線:
· 從火車站乘13路公共汽車到水電學院下車,可進河北工程大學中華南校區西門。
3、叢台校區:
地址:河北省邯鄲市叢台路甲42號
郵編:056029
交通路線:
· 從火車站乘46路公共汽車到河北工程大學附屬醫院下車,可進河北工程大學叢台校區南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