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地質館舊址
Ⅰ 建國初期五大地質院校是哪五個啊
建國初期五大地質院校是:
1,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中國地質大學創辦時間1952年,建校初期,學校分別在北京沙灘(原北京大學地質館)、端王府夾道(原北京大學工學院)和河北宣化地質學校三處辦學。
1952年7月14日,成立了北京地質學院籌備委員會,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主任李四光任籌委會主任。11月1日,在北京端王府夾道舉行了北京地質學院首屆開學典禮。
學校決定每年的11月7日為北京地質學院的「校慶日」。12月24日,政務院任命紅軍老幹部劉型為北京地質學院首任院長,著名地質學家、中國地質工作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尹贊勛教授任副院長。
1954年後陸續遷入北京西北郊學院路新校址。
2,成都理工大學
成都理工大學創辦於1956年,由國務院批准建立,原名成都地質勘探學院,以重慶大學地質系、西北大學和南京大學地質系的工科部分為基礎,同時抽調北京地質學院、東北地質學院部分幹部教師組建。
學校組建後,原北京地質學院石油系、二系部分、三系整體,先後成建制遷入。1958年更名為成都地質學院。1960年開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成為全國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984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
1993年更名為成都理工學院。2001年由教育部批准組建成都理工大學(合並四川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和有色金屬地質職工大學)。學校先後由地質部、地質礦產部、國土資源部直屬,2000年劃轉四川省。
3,河北地質大學
學校建於1953年,由李四光、何長工選址塞外古城宣化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地質部宣化地質學校;1955年更名為地質部宣化地質學校;1970年更名為河北省宣化地質學校;1971年更名為河北地質學院;
1985年6月,從宣化遷至河北省省會石家莊辦學;1996年5月,更名為石家莊經濟學院;2016年3月,定名為河北地質大學。2016年,學校成為博士學位授權立項建設單位。
4,長春地質學院
吉林大學始建於1946年,1952年經院系調整成為建國後中國共產黨親手創建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1960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大學。
2000年,原吉林大學、吉林工業大學、白求恩醫科大學、長春科技大學、長春郵電學院合並組建新吉林大學。2004年,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需大學轉隸並入。
5,西安地質學校
西安地質學校始建於1953年的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期。1978 年,學校更名為西安地質學院。1996年,又更名為西安工程學院。
2000年4月18日,由西安工程學院、西安公路交通大學、西北建築工程學院三校合並組建成立了長安大學,西安地質學校的稱呼從此成為歷史名詞。
Ⅱ 實習三 參觀學校博物館
一、目的
通過觀察礦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等標本,開闊視野,加深對地球物質組成的認識,初步了解古生物和地球的演化歷史,為學習後續課程、系統扎實地掌握地球科學知識的基本概念及基礎理論打好基礎。
二、要求
(1)參觀各類礦物、岩石及化石標本,初步認識三大類岩石在顏色、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等方面的差異,簡要地了解生物的分類與進化過程。
(2)重點觀察一些常見的礦物,對比不同類別礦物的顏色和形態特徵,分析同一種礦物在顏色、單體及集合體形態等方面產生差異的原因。
三、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物館簡介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物館歷史悠久,館藏標本系統齊全。現館藏標本總量55000餘件,其中展出標本6000餘件。博物館的前身為北京地質學院陳列館,始建於1952年,主要陳列礦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等地質標本。建館初期,標本主要繼承了北京大學地質系、清華大學地質系、天津大學(北洋大學)地質系、唐山鐵道學院地質科的收藏,追溯藏品在這些院校的收藏歷史,則已逾百年。這些藏品大部分是由幾代地質學者於20世紀上半葉在各種艱苦的野外環境下採集、積累起來的。建館後,大多數新增標本為本校師生在科研、教學實習等野外工作中採集的標本,以及校友、國際友人等饋贈學校的標本,也有一些購買的精美標本。
目前博物館所收藏的數萬件藏品除了采自國內各地之外,還有來自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捷克、瑞典、前蘇朕、伊朗、日本、越南、印尼、澳大利亞等世界五大洲40多個國家的標本,館藏標本來源之廣是國內高校博物館中少有的。
博物館建館的主要目的是為地質類專業的教學服務,因此,在展室的劃分、展品的選擇和陳列方式上基本遵循相關專業教科書的內容體系。目前擁有與結晶學、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古生物學、地史學等地質課程教學配套的較為完整和系統的標本體系。
館藏標本中還有一些珍奇標本,如:來自地外的FeNi隕石、采自地球之巔———珠穆朗瑪峰頂的奧陶紀灰岩、采自太平洋洋底水深約5000m處的鈷錳結核、來自南極大陸的岩石和地表苔蘚、長達20多米的馬門溪龍、小僅1m多的鸚鵡嘴龍、海洋爬行動物———腹中有小龍的魚龍、中國最完整的准噶爾翼龍頭部化石、鳥類化石、整窩恐龍蛋化石,等等。
1999年,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物館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確定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成為青少年科普教育的課堂。
學校博物館位於逸夫實驗樓的10~12層,分為四個展廳:10層分為地球科學展廳和恐龍展廳;11層為地球和生命演化歷史展廳;12層為地球物質成分展廳。
地球科學展廳 以地球動力學和地球系統科學為主線,重點展示地球的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展廳布展的指導思想為:通過標本、模型和圖文展板等展示手段的有機結合,將地質作用的產物和地質作用過程之間的關系展現出來,使參觀者對地質學的研究內容和意義有所了解。展示內容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介紹內動力地質作用,包括地球的起源、地球基本特徵、板塊運動、褶皺、斷裂、火山、地震等;另一部分介紹外動力地質作用,包括風化、流水、地下水、冰川、風、海洋等以及人與自然資源、環境、災害的關系。
恐龍展廳 是一個科普風格較為明顯的展廳,以恐龍為主角,介紹生物與地球演化的中生代斷代史,展示形式也是將圖文展板、恐龍及其他脊椎動物化石、中生代的地層、植物與無脊椎動物化石標本展櫃、多媒體設備等密切結合。展示標本中有長達20多米的馬門溪龍、小僅1m多的鸚鵡嘴龍等多種恐龍化石,還有著名的關嶺動物群的海洋爬行動物———腹中有小龍的魚龍化石、形似「龜」的豆齒龍和幻龍等、遼西動物群的鳥類化石,以及其他一些珍貴的標本,如產於河南西峽和廣東南雄的整窩恐龍蛋化石、中國最完整的准噶爾翼龍頭骨化石等等。展示內容分為:什麼是恐龍、尚未成主角的早期恐龍、恐龍稱霸、新興力量的悄然崛起與恐龍絕滅四大部分。
地球和生命演化歷史展廳 是一個糅合了地史學與古生物學內容的綜合展廳。展廳以圖文展板、各時代的地層與化石標本展櫃、多媒體設備等形式,展示了地球46億年來生物圈與岩石圈的協同演化歷史,內容分為:如何了解地球與生命的演化歷史、生命與地球演化的一般規律、岩石圈的形成與生命的源頭、陸殼的生長與生物的出現、泛大陸旋迴與早期的生物、泛大陸裂解與海洋生態系統繁盛、新泛大陸形成與生物圈形成、現代生物圈的建立與人類出現等八大部分。本展廳還按照教材分類體系,由低級到高級,陳列和介紹了原生動物、海綿動物、古杯動物、腔腸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苔蘚動物、腕足動物、棘皮動物、半索動物和脊索動物等各門類的主要特徵和常見化石標本。
地球物質成分展廳 展出內容主要由「礦物世界」、「岩石天地」、「礦產資源」和「能源資源」四個主題組成,展出了與結晶學與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等地質專業課程相配套的系統標本。「礦物世界」重點介紹礦物的物理化學性質及識別礦物的方法,礦物的分類及其特徵,相應地展示典型的礦物晶體模型和各種礦物標本。礦物的分類基於《結晶學與礦物學》和《系統礦物學》教材,展示標本的種類較齊全。「岩石天地」從三大岩類劃分主要結構構造等特徵顯微圖片和野外照片標本展示,深入地介紹了三大岩類的特點。「礦產資源」介紹了礦產資源的分類及在我國的分布,展示不同成因礦床的典型標本以及國內著名超大型礦床的地質特徵和標本。「能源資源」主要介紹石油、天然氣、煤炭資源的形成過程和在我國的分布等。展廳中還專題陳列了石英、石膏、方解石、金屬礦產和非金屬礦產的大型標本。
目前博物館正進一步豐富陳列內容,努力反映地質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增強趣味性,不僅為教學科研服務,而且要面向社會開放,普及地球科學知識,為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發揮積極的作用。
四、思考題
(1)請說出三種以上具有立方體晶體形態的常見礦物的名稱。
(2)石英(水晶)有哪幾種顏色?
(3)請說出四種以上呈放射狀或纖維狀集合體形態的礦物的名稱。
(4)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代表性化石分別是什麼?
Ⅲ 誰了解北大的地質怎麼樣,好考吧
地質學,北大排全國第三(次於南大與地大)
但是北大地質的錄取分數向來不高,很多是被調劑過去的。所以在北大各專業中算相對容易的
Ⅳ 館藏(舊中國時期)部分國內外地質專家編著的地質資料簡介
李華
(全國地質資料館,北京100037)
摘要 全國地質資料館不但收藏有大量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地質工作者編著的地質資料,而且還收藏有新中國成立前國內外地質專家、學者編制的地質資料。新中國成立前國內外地質專家、學者編制的地質資料,從技術角度看它的參考價值已不大,但它的史料價值非常大。目前,我國開採的許多礦山是在新中國成立前發現或工作過,這些新中國成立前編著的地質資料,記載了當時的技術和認識水平,是編史修志等方面的重要參考資料。筆者查閱了大量館藏新中國成立前地質資料,選取了部分資料,編撰成此文。目的是為今後編史修志提供線索或素材。
關鍵詞 舊中國;地質專家;地質資料;簡介
館藏資料是地質找礦、礦山開采、工程建設、環境保護、制定產業政策、規劃設計、編史修志等方面的重要參考依據;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信息源。
全國地質資料館(以下簡稱「本館」)館藏地質資料的時間最早可追溯到1894年。館藏新中國成立前編著的地質資料,約7400餘種。有外國人李希霍芬(Richthofen)、俄國人奧布魯切(契)夫(Obrutcheff)、梭爾格、魯濱孫、衛勒、伊立生、別也夫斯基、布加塔耶夫、安特生、丁格蘭、赫勒、新常富、哈卜羅公丁、魯濱孫等考察、調查編著的地質資料;有我國著名的地質專家章鴻釗、丁文江、翁文灝、王烈、葉良輔、謝家榮、李四光、黃汲清、高振西、侯德封、計榮森、樂森 、李春昱、王竹泉、孫健初、譚錫疇等老一輩地質學家編著的地質資料。這些地質資料記載了舊中國時期國內、外地質學家,尤其是我國地質學家,在條件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對我國許多地區的地層、構造、礦產展開了調查,為我國新中國成立初期大規模的開展地質、礦產調查、礦產勘查、開發提供了參考資料。館藏新中國成立前編著的地質資料,從技術方面來考察其參考作用已不大,但它是編史修志的重要依據。筆者現選擇部分國內、外地質專家編著的地質資料介紹如下,目的是為今後編史修志提供線索或素材。
1 館藏(舊中國時期)部分國外地質專家編著的資料
辛亥革命前,我國還沒有自己的地質機構,一些地質礦產調查工作主要是由外國人進行的。
李希霍芬(Richthofen)。本館雖未收藏到李希霍芬編著的原著,但收藏有我國著名地質專家謝家榮等對李希霍芬編著地質資料的譯著。從譯著資料來看:他調查了基礎地質、陶瓷土,涉足了我國的江西、湖南、陝西、四川及中國東部地區。我國著名地質專家謝家榮等對李希霍芬編著地質資料的譯著,共包括7種:《江西浮梁景德鎮陶土礦》/333號資料、《湖南省地質記》/1136號資料、《陝西地質紀略》/1137號資料、《江西鄱陽湖四周地質》/1138號資料、《江蘇地質考察》/1139號資料、《中國東南部地層統系表》/1149號資料、《四川省地質概略》/1162號資料。
奧布魯切(契)夫(Obrutcheff)。以奧布魯切(契)夫(Obrutcheff)為首的考察隊,對我國新疆、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等地進行了考察。館藏有奧布魯切(契)夫(Obrutcheff)於1894年編著的《秦嶺山第21章》/1126號資料、《秦嶺山第22章》/1127號資料共2種英文資料,是本館珍藏最早的地質資料之一。
丁格蘭(F.R.Tegengren)。1915年來華,1916年任地質調查所顧問,兼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丁格蘭在華期間,足跡遍及河北、江蘇、山西、山東、江西、安徽等地。主要對鐵礦、煤礦等礦種進行了調查研究。館藏丁格蘭從1915年至1923年間編著的地質資料,共16種。
安特生(Johann Gunnar Andersson)。1912年應聘來華,曾任北洋政府農商部礦政司顧問。安特生在華期間,足跡遍及北京、河北、山東、安徽、揚子江流域等地區。主要對煤礦、鐵礦等進行了調查研究。館藏安特生從1914年至1920年間編著的地質資料,共14種。
2 館藏(舊中國時期)國內部分地質專家編著的資料
辛亥革命後,我國相繼組建了地質調查所、中央地質研究院、資源委員會礦產測勘處。我國老一輩地質工作者,在這「三大機構」中,相繼開展了區域地質調查、礦產地質、物探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地震地質、基礎地質等方面的調查、研究。
2.1 基礎地質及區域地質調查
2.1.1 地層
《河北薊縣東陵及興隆縣一帶地質調查報告》/1090號資料,是高振西1931年建立的「薊縣剖面」手稿;《甘肅省地質概略》/1140號資料,記載了袁復禮在甘肅首次發現下石炭統臭牛溝系。
2.1.2 區域地質調查資料
譚錫疇於1924年完成了中國第一幅《1:100萬的地質圖——北京濟南幅》5137號資料;王竹泉於1926年完成第二幅《太原榆林幅》/5138號資料;李捷於1929年完成第三幅《南京開封幅》/5139號資料。新中國成立前夕,由黃汲清主編的《1:100萬區域地質圖》/12044號資料,這套圖共由14個圖幅構成;1945年至1948年在黃汲清的指導下編制的《1:300萬中國地質圖》/12857號資料。這些區域地質調查報告能較清楚地反映了我國新中國成立前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的概貌。
2.2 礦產地質調查及礦山發現資料
2.2.1 礦產地質調查資料
新中國成立前,我國著名地質專家如:章鴻釗、丁文江、翁文灝、王烈、葉良輔、謝家榮、李四光、馮景蘭、黃汲清、高振西、侯德封、計榮森、樂森 、李春昱、王竹泉、孫健初、張文佑、譚錫疇等人以及我國一些地質機構或學術團體聘請的國外地質學家,如:瑞典人新常富(E.T.Nystrom)、丁格蘭等人,對我國目前正在開採的一些礦山進行過地質調查,如:山西煤礦,早期進行地質工作的是王竹泉,1917年著有《山西平盂潞澤煤鐵礦地質》/978號資料。我國目前開採的礦山有相當數量是在新中國成立前發現或進行過地質工作。
2.2.2 礦山發現資料
(1)攀枝花釩鈦磁鐵礦的發現資料。《康滇邊區之地質與礦產》/3822號資料,是攀枝花釩鈦磁鐵礦礦區的首份發現資料。1940年8~11月,常隆慶、劉之祥到康滇邊區做地質調查,途經鹽源、鹽邊弄弄平、攀枝花進入雲南華坪、永勝等地。在劉之祥編寫的《康滇邊區之地質與礦產》的引言中記載:「礦產方面,其最有價值者當屬鹽邊縣攀枝花之磁鐵礦。儲量可達1000萬噸之上,居寧屬第一,亦全國不可多得之大礦。」在第一章「沿途地質」中記載:「攀枝花一帶有磁鐵礦數處。作者認為此鐵礦之發現,為此次調查中之最大收獲」。
(2)江蘇賈汪煤田的發現資料。《江蘇銅山縣賈汪煤田地質》/2750號資料,是謝家榮發現賈汪煤田的首份資料。
(3)新疆油田的論述資料。《南疆油田調查略記》/742號資料、《新疆烏蘇縣獨子山石油及煤氣礦床說明書》/743號資料、《新疆庫車銅廠油田》/3996號資料、《新疆溫宿縣塔克拉克油田》/3997號資料、《新疆[獨山子區]烏蘇獨山子油田》/4565號資料、《新疆油田地質調查報告》/738號等資料,是黃汲清在新疆調查時編著的石油地質資料。在《新疆油田地質調查報告》中認為:陸相侏羅紀地層是新疆的重要生油層之一,灰綠色的鈣質頁岩和薄層灰岩也可為生油層。
(4)雲南磷礦的發現資料。《雲南磷礦之發現經過與概況》/654號資料,是程裕淇於1939年編著的。1939年1月,程裕淇在昆陽中邑村發育的震旦寒武紀地層中,系統地採集了被些人認為是鋁土礦的岩石標本,經化學分析,發現此種岩石含P2O5達30%。
(5)大同煤田。對大同煤礦的最早調查應首推我國地質工作前輩王竹泉,他於1918年,在對大同煤田調查時,首次指出該煤田為石炭紀—二疊紀與侏羅紀雙紀煤田,並論述了大同煤田的煤質和煤量(見《山西煤礦志》)。
(6)東川銅礦。東川銅礦區的早期調查資料,主要由我國著名地質專家白家駒、丁文江、謝家榮等編制。《雲南東川銅礦之研究》/644號資料,由白家駒編制、《雲南東川銅礦節略》/645號資料,由丁文江編制,《雲南東川銅礦簡報》/652號資料,由謝家榮編制。
(7)大降坪黃鐵礦。1931年5月,兩廣地質調查所徐瑞麟、蔣溶沿西江進行地質調查時,到本區調查鐵礦,他們將鐵礦分為沼鐵礦和鐵帽兩種,著有《廣東西江沿江地質述略》/2655號資料。
2.3 物探地質勘探資料
秦香菱、李善邦、翁文波、趙仁壽、顧功敘、張鴻吉、王子昌等用電法、磁法,在甘肅玉門油礦、貴州水城縣觀音山鐵礦、四川綦江麻柳灘鐵礦、貴州赫章縣鐵礦山、雲南巧家縣湯丹銅礦、雲南安寧縣砂場鐵礦、雲南巧家縣落雪銅礦、雲南會澤縣黃鐵礦、雲南會澤縣礦山廠鉛鋅礦、雲南個舊縣老廠錫礦、雲南昭通縣褐炭田等礦山進行了物探勘查工作。其中《試用磁秤探測四川綦江麻柳灘鐵礦報告》692號資料是我國物探地質學家李善邦、秦香菱,於1939年編著的首份物探資料。
2.4 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資料
最早的水文地質調查當推章鴻釗。他在1926年,就我國的溫泉進行了調查,編著有《中國溫泉之分布》/7749號資料;工程地質調查方面:1938年,熊永先對四川達縣龍溪河水力發電廠壩址進行調查,編著有《四川達縣龍溪河水力發電廠壩址地層勘查報告》/2006號資料。
2.5 天然地震地質調查資料
《調查民國六·一月至三月地震說明》/7967號資料、《調查甘肅地震意見》/7748號資料、《調查甘肅地震大略報告》/7755號資料、《甘肅地震考節要》/7756號資料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翁文灝於20年代初期調查甘肅大地震時編著的地震調查資料。
上述資料,僅是全國地質資料館珍藏地質資料的一小部分,它記載了舊中國時期國內、外地質學家,尤其是我國地質學家,在條件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依靠自己的力量,研究了地層系統、構造地質,開展了區域地質調查、礦產地質勘查,為我國大規模開展地質、礦產調查、勘查、開發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們要以中國地質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自豪,他們的光輝業績,將激勵我們為中國的地質事業而努力奮斗。
Ⅳ 北京大學地質博物館和北京地質博物館是一個地方嗎地址分別是謝謝!
不是。
北京地質博物館:北京市西城區西四羊肉胡同15號。
北京大學地質博物館:海淀區頤和園路5號北京大學內。
Ⅵ 北京哪個名勝古跡是有歷史傳說的。
1、紫禁城」這個名字就和中國古代哲學和天文學有關。中國人認為「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因此故宮的結構是模仿傳說中的「天宮」構造的。古代天文學把恆星分為三垣,周圍環繞著28宿,其中紫微垣(北極星)正處中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紫禁城之紫,就是「紫微正中」之紫,意為皇宮也是人間的 「正中」。「禁」則指皇室所居,尊嚴無比,嚴禁侵擾。
北京是中國首都,是中國的政治、文化和國際交往的中心。北京的名勝古跡旅遊吸引世界各國遊客的廣泛關注
【日本公使館舊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東城區東交民巷21號。建於1886年,由日本建築師片山東熊設計。建築為單層磚牆木屋架結構,分為本館和宿舍兩部分。本館為四合布局,前面7間,面積582平方米,大門兩邊為連續拱券外廊,大門上作三角山花,並雕精美圖案,後面系用民房改建而成。本館後有宿舍一排,面積117平方米。
【日本使館舊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東城區正義路2號。建成於1909年,由日本建築師真水英夫主持設計與建造。現存主樓與大門,主樓地上兩層,立面為歐洲古典式,大門兩層,立面3間,中間為磚券大門,兩邊裝飾粗大壁柱,並建有券廊和柱廊。
【義大利使館舊址主樓】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東城區台基廠大街1號。建於1910年前後,現存門房和主樓,大門作三間拱形門廊,主樓地上兩層,內部裝修富麗。
【比利時使館舊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東城區崇文門西大街9號。建於1910年前後,現存5棟建築,主樓3層,為英國都鐸式風格,立面用磚做出三個城堡和雉碟組成的山花。4棟配樓對稱分布,為鄉村別墅式。
【法國使館舊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東城區東交民巷15號。建於1910年前後,現存中央噴水池大門和4棟配樓。大門用磚作出壁柱和拱券,配樓對稱排列,為法國鄉村別墅式,木構兩層,有木外廊,也有磚作連續券廊。
【奧地利使館舊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東城區台基廠頭條6號。建於1910年前後,建築為西洋古典式,立面大門作兩層外廊,檐上用三角山花,兩邊有圍
【美國使館舊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東城區前門東大街23號。建於1903年,現存主樓1棟,配樓4棟。主樓為雙層木結構建築,外牆用石作牆角和窗罩,大門用壁柱和山花作門罩,檐上作女兒牆。
【荷蘭使館舊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東城區前門東大街11號。建於1909年,現存大門和兩棟樓房。大門用磚作柱和拱券外廊,東樓兩層,木結構,西樓為木結構,外牆用石作牆角和窗罩。
【法國農業銀行舊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西城區西交民巷50號。建於1922年,兩層西洋式建築。立面用花崗石裝飾,大門入口作柱廊,內部裝修豪華,保存完好。
【正金銀行舊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東城區正義路4號。建於1910年,為兩層西洋古典式建築,磚石立面,木結構,花崗岩的台基和壁柱,轉角中心設三層鐵皮穹頂樓,比例嚴謹,做工精細。
【花旗銀行舊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東城區東交民巷36號。建於1914年,三層西洋古典式建築。大門為兩層愛奧尼式柱廊,立面全部用花崗岩砌築,外觀堅固厚重,保存完好。
【法國郵政局舊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東城區東交民巷19號。建於1910年,磚木結構建築。以壁柱突出大門,連續券作窗,頂部用三角山花和矮牆作女兒牆,並有中國式磚雕、清水磚牆。
【東方匯理銀行舊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東城區東交民巷34號。建於1917年,三層西洋式建築。下層用花崗岩拱券窗作基礎,上層用愛奧尼式壁柱,並用花崗石套和女兒牆加強立面。
【大陸銀行舊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西城區西交民巷17號。建於1924年,為五層西洋古典風格建築。立面三段劃分,基座用大塊花崗石砌造,上層檐口挑出,入口大門作三層拱門,內嵌券柱,兩側作科林斯壁柱。鍾樓上為穹頂,造型優美。是中國建築師設計西洋古典式建築中技術高超的一座。
【中央銀行舊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西城區西交民巷17號。建於19世紀30年代,為兩層樓房,入口作半圓外廊,檐外作女兒牆。
【保商銀行舊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西城區西交民巷17號。建於19世紀30年代,為三層西洋式建築。立面用花崗石作希臘柱廊,檐口突出,堅固感強。
【鹽業銀行舊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宣武區前門外西河沿7號。建於1931年,三層西洋式建築。立面兩層,愛奧尼柱式,紅磚牆面,做工精細,保存完好。
【交通銀行舊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宣武區前門外西河沿9號。建於1937年,中國著名建築師楊廷寶設計。地上4層,立面裝飾帶有中國傳統建築中牌坊的特徵,水刷石飾面花崗石貼面基座,頂部作半拱琉璃檐,門窗加琉璃門罩和雀替。
【京師大學堂建築遺存】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東城區沙灘後街55號、59號。京師大學堂創辦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是戊戌維新的產物。民國成立後改為北京大學。其校址原為清乾隆帝四女和嘉公主府空閑府第,現建築保留有原府第的正殿、公主院等清式建築,以及民國年間建成的數學系樓和稱為西齋的14排中式平房。1952年後改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文化部等單位使用。
【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舊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東城區安德里北街21號。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於1910年開始興建,由日本建築師真水英夫設計。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工程中斷,僅建成經科、文科及部分宿舍。現存5棟兩層樓房,其中經科和文科大樓平面呈一字形,為仿歐洲古典式磚木結構建築,外設拱廊,牆面飾卷草磚雕和壁柱,現保存完好。
【北京大學紅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東城區沙灘五四大街。佔地約1萬平方米。建於1916年,磚木結構,五層,平面呈工字形,因牆體大部分由紅磚砌成,故名紅樓。紅樓是原北京大學的一部分,初為學生宿舍,後改為校部、圖書館和文科教室,1920年後為北京大學一院。1952年北京大學遷至西北郊與燕京大學合並,紅樓成為國家文物局辦公用房。紅樓在中國現代史上影響深遠,是五四運動策源地,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長後,即在此辦公。此時的北大匯集了大批名流學者,如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等,以紅樓為陣地,開展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1919年5月4日爆發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愛國運動,就是從紅樓北邊的民主廣場集合出發的。1919年李大釗、鄧中夏等在紅樓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後成立共產主義小組。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中共北方局和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辦公地點曾一度設在紅樓。毛澤東1918年8月至次年3月任北大圖書館助理員,也在紅樓上班。
【北京大學地質館舊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市區內東城區沙灘北街15號。建於1931年,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林徽音設計。平面、立面均為不對稱式,體形隨功能要求變化,總體造型明快簡潔,是我國最早引進西方現代建築的優秀作品之一,在中國近代建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清華大學早期建築】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市區西北部海淀區清華大學校園內。原為清康熙時熙春園舊址,道光二年(1822)熙春園被一分為二,分賜皇親。東部園區於咸豐時改名清華園,就是今天工字廳一帶。1908年8月,清政府建清華學堂(初名"游美學務處")。原有建築主要有工字廳和古月堂,為傳統四合院式建築。1909年9月開始興建校舍,建有校門(今二校門)、一院(即清華學堂)、二院、三院、北院、同方部等。1919~1925年建成大禮堂、科學館、圖書館(擴建部分)、氣象台、校門、機械館、電機館,以及明、善、靜、平、新"五齋"學生宿舍。這批早期建築反映了西方近代學校建築在中國的演變過程,集中了中國第一代建築師比較優秀的建築作品。
【原燕京大學未名湖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市區西北部海淀區北京大學校園內未名湖周圍一帶。1952年前為燕京大學校園,建於清乾隆寵臣和的淑春園遺址上。淑春園幾經輾轉,民國初年歸陝西督軍陳樹藩所有,1919年為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購得。1921年開始建新校舍,1926年基本建成。湖區主要建築有校門(坐東朝西)、科學實驗樓、辦公樓(樓前有高大精美的華表)、外文樓、圖書館、體育館、臨湖軒(原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住宅)、南閣、北閣、學生宿舍、水塔(名博雅塔)及附屬園林小品等。整組建築採用中國傳統建築布局手法,結合原有山形水系,注重空間圍合及軸線對應關系,格局完整,區劃分明,建築造型比例嚴謹,尺度合宜,工藝精緻,是中國近代建築中傳統形式與現代功能相結合的一項重要創作,具有很高的環境藝術價值。沿湖還有斯諾墓、慈濟寺廟門、鍾亭等景觀以及很多石刻藝術珍品,如梅石碑、石舫、石屏風、乾隆植樹碑、石魚等。
【原協和醫學院】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東城區東單三條北側。原址為清太祖第十五子豫親王多鐸府第。1916年,美國煤油大王洛克菲勒購得此地,拆除原建築,改建協和醫學院,以中國傳統建築形式結合西式裝修,建成精美的建築群。分南北兩部分,南部是原協和醫學院校址,坐北朝南,有高大雄偉的主樓和翼樓。街南建有禮堂,是學校集會和宗教活動場所。主樓以北為學校的附屬醫院。協和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當時堪稱世界一流,培養了大批醫師,為中國醫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原中法大學】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東城區東皇城根北街甲20號。坐東朝西,大門5間,主樓為民國初年興建的中西結合式三層樓房,禮堂及其它中式建築亦保存完整。中法大學始建於1920年,前身為蔡元培發起組織的留法儉學會和法文預備學校及孔德學校。法文預備學校擴充為文理兩種,稱中法大學西山學院,孔德學校後改為社會科學院。1925年文科移至今址,1934年社會科學院又並入文學院。今院中尚存一碑,上刻"中法大學文理哲三院一九三一年畢業紀念"。
【原國立北平大學女子師范學院】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西城區新文化街45號。建築面積4500平方米。由4座樓組成,為近代建築中的優秀作品。原為清末斗公府舊址,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建京師女子師范學堂。1913年改稱北京女子師范學校,1924年改為北京女子師范大學,1928年7月設立北平大學,學校改為北平大學女子師范學院。魯迅1923年7月至1926年8月兼任女師大國文系講師,1925年8月任女師大校務維持會委員。三一八慘案中犧牲的劉和珍、楊德群即為該校學生。今院內仍有1931年所立的烈士紀念碑,並在西院辟有三一八紀念室。
【天主教聖母法文學校舊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西城區前門西大街137號。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1908年南堂天主教聖母會創辦,原為法文專科學校,由法國工部局管轄,重點培養法文人才,由聖母會修士任教。1921年後改為南堂小學,1943年改為南堂中學,均屬天主教聖母會。是一組前出軒式二層樓建築,中西結合,具有典型的近代建築風格,現為北京第三十二中學校舍。
【原輔仁大學】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西城區定阜街1號。佔地約4.3公頃。原為清末濤貝勒府,1925年美國天主教會在此創辦輔仁大學,1930年建中西合璧式教學主樓,建築面積4600平方米,有可容千人的禮堂,為近代建築中的優秀作品。主樓北側為清濤貝勒府花園部分,南、東、西面有游廊、敞廳、假山,西部有戲樓、亭子,格局基本完整。
【盛新中學與佑貞女中舊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西城區教場胡同2號、4號。建於1928年,原為法國天主教仁愛遣使會所屬兩所中學。現存教室樓兩棟,禮堂一座,磚木結構,歐洲折衷主義建築風格。立面三段劃分,紅瓦坡屋頂,紅磚清水牆嵌以石料裝飾。比例嚴謹,工藝精緻,是二三十年代北京城內典型的教會學校建築。現由北京四十中學及北海中學使用。
【潞河中學原教學樓】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東通州區新城南門外潞河中學。始建於清同治六年(1867),光緒四年(1878)牧師姜戴德等加以擴建,名潞河學校。1917年與匯文大學合並為燕京大學後,更名為私立潞河中學,是聞名華北地區的著名中等學校。潞河中學校園佔地寬闊,建築布局疏朗,現存重要建築有衛氏樓(今人民樓)、謝氏樓(今紅樓)、文氏樓(今解放樓)、潞友樓、學生宿舍、食堂等,屬近代美國折衷主義風格,一部分建築具有中國傳統手法,整體環境藝術價值較高。
【長辛店留法勤工儉學舊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西南豐台區長辛店鐵路中學校園內。是一座方形兩層法式小樓,原是京漢鐵路局為火車房總管郭長泰建的住宅。1918年建成後,為高等法文專修館長辛店分館工業科所屬,經華法教育會交涉,改為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班教室。預備班由華法教育會蔡元培、李石曾等創辦,設鑄造、機械、鉗工三個班,有100多名學員,皆半工半讀,以學法文為主,1919年冬赴法,其中有何長工。
Ⅶ 誰知道北京的博物館都有哪些
名 稱 地 址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北京市北海後門西
文天祥祠文物保管所 北京市東城區府學胡同63號
中央美術學院陳列館 北京市東城區校尉胡同5號中央美術學院內
中國歷史博物館 北京市天安門廣場東側
中國醫史博物館 北京市東直門內中國中醫研究院院內
中國美術館 北京市東城區五四大街1號
中國革命博物館 北京市天安門廣場東側
中國博物館學會 北京市五四大街29號
毛主席紀念堂 北京市天安門廣場中心
北京古觀象台 北京市東裱褙胡同2號
北京博物館學會 北京市東城區府學胡同36號
北京蠟像館 北京市地壇公園齋宮內
當代美術館 北京市東城區隆福寺街
茅盾故居 北京市東城區交道口南大街後圓恩寺13號
國際友誼博物館 北京市東城區戲樓胡同1號柏林寺內
首都博物館 北京市東城區國子監街13號
故宮博物院 北京市景山前街4號
皇史宬 北京市南池子大街136號
鍾鼓樓文物保管所 北京市東城區鍾樓灣臨字9號
智化寺文物保管所 北京市東城區祿米倉5號
雍和宮 北京市東城區雍和宮大街12號
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 北京市崇文區天橋南大街126號北京自然博物
北京正陽門管理處 北京市前門大街
北京自然博物館 北京市崇文區天橋南大街126號
北京城東南角樓文物保管所 北京市崇文門東大街東便門立交橋北側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北京市宛平城內
北京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 北京市豐台區郭公庄南
北京長辛店「二七」紀念館 北京市豐台區長辛店花園南里甲15號
盧溝橋史料陳列館 北京市豐台區盧溝橋
宋慶齡故居 北京市西城區後海北沿46號
中國工藝美術館 北京市復興門內大街101號
中國地質博物館 北京市西四羊肉胡同15號
北京天文館 北京市西直門外大街138號
北京動物園 北京市西直門外大街137號
白雲觀 北京市西城區西便門外
白塔寺文物保管所 北京市西城區阜城門內大街
民族文化宮展覽館 北京市復興門內大街49號
郭守敬紀念館 北京市德勝門西大街甲60號
郭沫若故居 北京市西城區前海西街18號
恭王府管理處 北京市西城區柳蔭街甲14號
徐悲鴻紀念館 北京市西城區新街口北大街53號
梅蘭芳紀念館 北京市西城區護國寺街9號
德勝門文物保管所 北京市西城區北二環中路
魯迅博物館 北京市阜成門內宮門口二條19號
中國錢幣博物館 北京市西城區成方街32號中國人民銀行大廈內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北京市復興門外復興路9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校史館 北京市紅山口甲3號(國防大學院內)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 北京市海淀區白石橋路27號
中國地質大學博物館 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
中國現代文學館 北京市西三環路12號
中國畫研究院展覽館 北京市西三環北路54號
中國科學技術館 北京市北三環中路1號
中國航空學會北京航空館 北京市海定區學院路37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內
北京大學地質陳列館 北京市北京大學內
北京大鍾寺古鍾博物館 北京市海淀區北三環西路甲31號
北京藝術博物館 北京市海淀區蘇州街萬壽寺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北京市海淀區西直門外白石橋五塔寺村24號
北京植物園(北園) 北京市西北郊卧佛寺路
北京植物園(南園) 北京市西郊香山南路
團城演武廳 北京市香山南路紅旗村
李大釗烈士陵園陳列室 北京市海淀區香山東萬安里1號
炎黃藝術館 北京市亞運村慧忠路9號
曹雪芹紀念館 北京市海淀區香山正白旗39號
圓明園展覽館 北京市海淀區清華西路
北京市門頭溝區博物館 北京市門頭溝區永定鎮西峰寺
中國郵票博物館 北京市宣武門東大街2號
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 北京市宣武區法源寺前街7號
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 北京市宣武區東經路21號先農壇內
陶然亭慈悲庵 北京市宣武區陶然亭公園內
中國農業博物館 北京市朝陽區東三環北路16號
中國體育博物館 北京市安定門外安定路甲3號(奧林匹克體育中心)
北京中醫學院中葯博物館 北京市和平街北口11號
北京中醫學院醫史博物館 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東路11號
中國第四紀冰川陳列館 北京市石景山區模式口28號
北京市法海寺文物保管所 北京市石景山區模式口
北京猿人展覽館 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鄉
房山雲居寺文物管理處 北京市房山區南尚樂鄉水頭村
中國航空博物館 北京市昌平縣小湯山鎮
人民裝甲兵陳列館 北京市昌平縣陽坊
長陵 北京市昌平縣
定陵博物館 北京市昌平縣十三陵特區
昌平縣博物館 北京市昌平縣城區鎮南環路
昭陵 北京市昌平縣十三陵特區
詹天佑紀念館 北京市八達嶺特區
密雲縣博物館 北京市密雲縣郊野公園甲區
通州博物館 北京市通縣西大街9號
山戎墓葬陳列館 北京市延慶縣靳家堡鄉玉皇廟
洞溝古崖居 北京市延慶縣張山營鎮
北京市焦庄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 北京市順義縣龍灣屯焦庄戶村
上宅文化陳列館 北京市平谷縣金海湖旅遊區內
中國古動物館 北京市西城區西直門外大街142號
北京航天博物館 北京市豐台南大紅門1號9200信箱4分箱
中國長城博物館 北京市延慶縣八達嶺特區
北京古代錢幣博物館 北京市西城區北二環中路德勝門
北京西郊燕都遺址博物館 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辦事處
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 北京市宣武區里仁街郵局7431信箱
北大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北京市海淀區北京大學校內
中國印刷博物館 北京市大興縣黃村鎮興華北路25號北京印刷學
海軍航空兵器館 北京市豐台區東大街5號—111號海航司令部裝
北京紅樓文化藝術博物館 北京市宣武區南菜園街大觀園
大覺寺 北京市海淀區西山
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館 北京市朝陽區民族園路2號
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 北京市琉璃廠西街53號
古陶文明博物館 北京市宣武區南菜園西街12號
何揚、吳茜現代繪畫館 北京市東城區朝內豆瓣胡同25號
中國蜜蜂博物館 北京市植物園內(卧佛寺西側中國農科院蜜蜂研究所)
北京郵政博物館 北京市東城區崇文門內大街小報房胡同7號
北京國際葯膳博物館 北京市昌平縣小湯山鎮北京小湯山醫院內
吳運鐸紀念館 北京市前門西大街3號樓二層(辦事處)
平西人民抗日戰爭烈士紀念館 北京市房山區十渡平西抗日烈士陵園管理處
平北抗日戰爭烈士紀念館 北京市延慶縣龍慶峽
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陳列館 北京市門頭溝齋堂鎮馬欄村
十三陵水庫展覽館 北京市昌平縣十三陵水庫
香山雙清別墅 北京市海淀區香山公園內
天壇公園祭天樂舞館 北京市崇文區永定門內大街天壇公園祈年殿東
快雪堂書法博物館 北京市西城區文津街北海公園北岸
北京遺箴堂金石碑帖博物館 北京市東城區東四12條61號
北京西瓜博物館 北京市大興縣黃村鎮文化館內
老甲藝術館 北京市昌平縣霍營鄉
Ⅷ 關於北京大學地質學基地班
地質學基地班08~11年計劃均不收雲南考生……
樓主可以報考其他專業
Ⅸ 北京市有條路叫作沙灘後街,這條路有什麼樣的歷史,為什麼這么稱呼
沙灘後來街位於北京市源東城區,東起沙灘北街,西至景山東街,北與大學夾道相通,南接西老胡同,全長323米。清代屬皇城,稱馬神廟。民國時稱景山東街,1965年將東老胡同並入,稱沙灘後街。街內原有清和嘉公主府。1898年在街北側建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前身),1935年在街南側建北京大學地質館。
Ⅹ 求北京周末休閑好去處,哪些比較值得去
北京周末的好去處有:北京大學地質學館舊址、中關村森林公園、南宮五洲版植權物園。
南宮五洲植物樂園由鸚鵡園、椰林垂釣園和三個室內親子主題游樂園組成。佔地面積350畝。四季恆溫,不僅可以觀賞熱帶植物,還可以與鸚鵡園近距離接觸。近百個品種,1000多隻鸚鵡,綠化面積達70%,是人們與鳥類交流的花園。
舊址由中國科學院法學研究所使用。1992年被公布為劃定保護單位及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為東至沙灘北街,南、西、北至現狀中科院法學所使用范圍的圍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