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地質大學家李四光

地質大學家李四光

發布時間: 2021-02-26 19:08:32

㈠ 李四光後來能成為著名的地質學家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1],中國著名音樂家、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北京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的前身)的創建者之一。東北地質學院(現為吉林大學地學部)的首任院長。

畢業於英國伯明翰大學並獲碩士學位[2]。首創地質力學。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長、地質部部長等職。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著作有《中國地質學》、《地質力學概論》、《地震地質》、《天文、地質、古生物》等。為中國甩掉「貧油」帽子,創立地質力學理論和中國「兩彈」的研發作出了重大貢獻。[3]

http://ke..com/link?url=ImQHa12JIH0_--eSHXWzvdoiCXB2iDF7


李四光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奠基人之一,本來就是著名的地質學家

㈡ 李四光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資料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中國著名地質學家,新中國版成立後第權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中國地質大學第一任校長,湖北黃岡人,蒙古族[1],畢業於英國伯明翰大學並獲博士學位。首創地質力學。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之後李四光的著名事跡也被翻拍為電影。1932年任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代理校長,之後又任重慶大學教授。為中國甩掉「貧油」帽子,創立地質力學理論和中國「兩彈」的研發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文名: 李四光
別名: 字仲拱,原名李仲揆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湖北黃岡
出生日期: 1889年10月26日
逝世日期: 1971年4月29日
創立地質力學理論
為中國氫彈的研製作出重大貢獻
代表作品: 《地質力學之基礎與方法》,《地質力學概論》

㈢ 搜索地質學家李四光爺爺的感人事跡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在湖北省黃岡縣農村的一個貧寒家庭。他勤奮好學,13歲時就以優異的成績考上省城武昌高等學校,但當時他並未想到要學地質。離開家鄉坐船到武昌去上學時,他看見帝國主義軍艦在長江里橫沖直撞,激起的大浪掀翻了中國的小木船,非常氣憤,發誓一定要學造船,造出大兵艦,把洋人趕出長江,趕出中國!後來,他果然以優異的學習成績被保送去日本,學造船工業。可是,造船需要鋼鐵,鋼鐵又要礦石作原料,於是,李四光又遠渡重洋,去英國考上了伯明翰大學預科學采礦。學了兩年,他又考慮到造船、造機器需要鐵礦、燃料,可鐵礦、燃料全都埋在地下。中國地大物博,礦藏一定很豐富。因此,第一重要的是要找到鐵礦、煤礦、石油,而要掌握打開地下寶庫的鑰匙,就得學地質學,於是他進了地質系學習地質,同時還兼學物理系的課程。這期間,他獲得了學士、碩士的學位。
20年代,李四光在北京大學地質系擔任教授。獲得了伯明翰大學的科學博士學位。解放後,李四光對我國的能源、地震、礦產資源等方面都提出了重要的指導性意見,推動了我國地質工作的開展。他還非常精通於古生物學、第四紀冰川地質和地質力學。李四光另一個重大貢獻就是打破了「中國貧油論」的錯誤論斷,為中國人民找到了大油田。
長期以來,中外地質學家總是一致認為「中國貧油」,這是因為在當時世界上已經發現的大油田的地層在幾億年前大多是海洋形成的,因此認為只有海相地層才有生油的條件。而中國的地層在幾億年前大多是陸地,所以斷定中國是個貧油的國家。李四光不同意這個觀點,經過長期的研究和考察,認為不論是海相地層還是陸相地層,只要具備了生油的條件和儲油的地質構造,就能找到大油田。在他的考察和研究下,陸續發現了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李四光為我國的地質學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創建同盟會,16歲的李四光加入了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孫中山勉勵他說道:「努力向學,蔚為國用。」1919年畢業於英國伯明翰大學,獲碩士學位。1920年回國。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從事古生物學、冰川學和地質力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建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長、地質部部長、中科院地學部委員、中國科協主席,第二至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李四光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主張用力學研究地殼現象、探索地殼運動與礦產分布的規律,把各種構造形跡看作是地應力活動的結果,從而創立了「構造體系」的基本理論。從理論上推翻了中國貧油的結論,肯定中國具有良好的儲油條件。1956年,他親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時間里,先後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為中國石油工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用此理論分析中國東部地質構造特點,認為新華夏構造體系的三個沉降帶具有大面積儲油層。在地震地質工作方面,主張在研究地質構造活動性的基礎上觀測地應力的變化,為實現地震預報指明了方向。著有《中國地質學》、《地質力學概論》、《地震地質》、《天文、地質、古生物》等。
李四光的研究涉獵廣泛,在古生物學、冰川學研究上取得很大的成績。他對第四紀冰川遺跡的研究推翻了過去的「中國無第四紀冰川」的斷言。

㈣ 李四光是什麼家

李四光是地質學家、教育家

在地質方面:

1、對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研究

2、創立地質力學

3、石油的勘探和開發

4、地震預報

在教育方面:

1、李四光長期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系主任,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地質學家,對發展中國地質事業,提高中國地質科學水平,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2、他還擔任過北京大學評議會的評議員和理學院的庶務主任,協助蔡元培先生為北大的校務建設作出了貢獻。

3、他還籌辦過著名的武漢大學,一度代理過前中央大學的校長。

(4)地質大學家李四光擴展閱讀:

李四光的科研成果:

李四光的科學成就,大致可分兩個階段,1949年前由於舊中國歷史條件的限制,他側重地質基礎學科的研究;1949年後,在繼續重視基礎研究的同時,根據國家需要集中精力,積極開拓應用研究領域。

1、提出蜓科鑒定方法

1923年,李四光提出了蜓科鑒定方法,創立了十項標准,將蜓科主要特性,用若干曲線表示出來,使之既有定性概念,也有定量概念,並可以減少文字描述的繁瑣,從而提高了鑒定的標准性科學性。

2、對中國原子彈和氫彈研製成功的貢獻

李四光早就預見到新中國的國防和經濟建設需要鈾礦資源。1949年回國時,他從英國帶回了一台伽馬儀,為中國後來尋找鈾礦發揮了重要作用。

㈤ 李四光這位科學家是研究什麼的

李四光這位科學家是研究地質的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回名李仲揆。湖北黃岡答人,蒙古族,中國著名音樂家、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北京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的前身)的創建者之一。東北地質學院(現為吉林大學地學部)的首任院長。
畢業於英國伯明翰大學並獲博士學位。首創地質力學。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長、地質部部長等職。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著作有《中國地質學》、《地質力學概論》、《地震地質》、《天文、地質、古生物》等。為中國甩掉"貧油"帽子,創立地質力學理論和中國"兩彈"的研發作出了重大貢獻。

㈥ 科學家李四光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中國著名音樂家、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北京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的前身)的創建者之一。東北地質學院(現為吉林大學地學部)的首任院長。
畢業於英國伯明翰大學並獲博士學位。首創地質力學。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長、地質部部長等職。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著作有《中國地質學》、《地質力學概論》、《地震地質》、《天文、地質、古生物》等。為中國甩掉"貧油"帽子,創立地質力學理論和中國"兩彈"的研發作出了重大貢獻。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在湖北省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回龍山鎮)。農村的一個貧寒家庭。他自幼就讀於其父李卓侯執教的私塾,13歲時就以優異的成績考上省城武昌高等學校。[1]在填寫報名單時,他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寫下了「十四」兩個字,隨即靈機一動將「十」改成「李」,後面又加了個「光」字,從此便以「李四光」傳名於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學習成績優異被選派到日本留學。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孫中山贊賞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紀這樣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氣。」還送給他八個字:「努力向學,蔚為國用。」
1910年,李四光從日本學成回國。武昌起義後,他被委任為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議,後又當選為實業部部長。袁世凱上台後,革命黨人受到排擠,李四光再次離開祖國,到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
1918年,獲得碩士學位的李四光決意回國效力。途中,為了解十月革命後的俄國,還特地取道莫斯科。
從1920年起,李四光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系主任。
1928年又到南京擔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後當選為中國地質學會會長。他帶領學生和研究人員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跡遍布祖國的山川。他先後數次赴歐美講學、參加學術會議和考察地質構造。
1949年秋,新中國成立在即,正在國外的李四光被邀請擔任政協委員。
1949年12月,夫婦二人在巴塞爾買了從義大利開往香港的船票,啟程秘密回國。回到新中國懷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後擔任了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科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
1958年,李四光由何長工、張勁夫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由一個民族民主主義者成為共產主義戰士。
60年代以後,他盡管病了還在工作。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歲。

㈦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李四光學院是怎麼回事

就是地質學基地班 專門培養科學家的 裡面的學生可以任選老師和課程 還有很多特權 專門的一個老師帶一兩個學生

㈧ 請問李四光是地質大學的嗎

北大的教授

㈨ 李四光的資料是什麼

李四光(中國著名來地質學自家)編輯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1] ,中國著名音樂家、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北京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的前身)的創建者之一。東北地質學院(現為吉林大學地學部)的首任院長。
畢業於英國伯明翰大學並獲博士學位。首創地質力學。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長、地質部部長等職。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著作有《中國地質學》、《地質力學概論》、《地震地質》、《天文、地質、古生物》等。為中國甩掉「貧油」帽子,創立地質力學理論和中國「兩彈」的研發作出了重大貢獻。[2]

㈩ 地質學家李四光預測的是哪四大地震

關於李四光預測根本沒有資料可以證明,可能只是網路謠傳,按網路上那個說法也只是預測回了四個地震帶,分答別是唐山、四川、河北邢台、山東臨沂,而其中二十世紀以來發生過的地震有唐山、四川、邢台,只有臨沂最近沒發生過地震,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臨沂在清朝康熙1668年是發生過地震的,說到這里吧,至於是不是李四光預測的還是真假自辨吧!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