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寧地質暨地質局
㈠ 地質勘查工作
一、地質勘查隊伍規模及資質
(一)地質勘查隊伍概況
截至2005 年底,自治區境內從事地質勘查工作的人數約2.6萬人,主要分屬於石油系統、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有色地質勘查局、煤田地質局、建材總隊、核工業二一六大隊、武警黃金八支隊等部門,共70個地勘單位。其中,從事石油地質勘查工作的單位6個,從事非油氣礦產地質勘查工作的單位64個(附表12)。「十五」末非油氣礦產地質勘查隊伍構成見附表13及圖4-1。
圖4-1「十五」末非油氣地質勘查隊伍構成
截至2005年底,有區外18個省(區、市)的37個地勘單位、約750餘人在自治區從事地質勘查工作。自2001 年以來區外省(區、市)地勘單位在自治區區從事地質勘查工作的隊伍規模呈逐年擴大的趨勢(2001年21 個地勘單位約370 人,2002 年22 個地勘單位約480人,2003 年22 個地勘單位約500 人,2004 年25 個地勘單位約600人)。
(二)地質勘查資質管理
根據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資質注冊登記辦法》(國土資發〔2003〕 218 號)和《地質勘查資質專業分類和注冊登記條件》(國土資廳發 〔2005〕 41 號)的規定,截至2005 年底,全區批准非油氣礦產地質勘查資質單位64 家。其中,甲級資質單位27 家,乙級資質單位11家,丙級資質單位26家。
按經濟類型劃分,有國有地勘單位43 家,有限責任公司及其他13家,中外合資及外商獨資礦產勘查企業8 家。按資質專業類別劃分,有區域地質調查12 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12個,固體礦產勘查54個,液體礦產勘查5 個,氣體礦產勘查2個,地球物理勘查12個,地球化學勘查7個,遙感地質勘查2個,勘查工程施工18 個,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14 個,選冶加工試驗3個。
二、國土資源調查經費和地質勘查資金投入
「十五」期間,全區投入國土資源調查和地質勘查的資金達355.62億元,從2001年42.94億元,增加到2005年106.68億元,增長了148.4%,年均增長20%。其中,石油天然氣地質勘查資金340.76億元,從2001 年41.5 億元,增加到2005 年102.39 億元,增長了 146.7%,年均增長 19.8%;非油氣礦產地質勘查資金14.86億元,從2001年的1.44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4.29億元,增長了197.7%,年均增長24.4%。見表4-1。
國土資源調查和非油氣礦產地質勘查的投資中,中央財政撥款6.33億元(含經財政部批準的自治區地質勘查中央專項資金2 億元,國土資源調查費用1.91 億元),自治區財政撥款3.13 億元(含自治區1∶5 萬區域礦產地質調查專項資金1.5 億元);社會資金投入4.38億元;其他資金1.03億元。各類資金構成見圖4-2。
表4-1「十五」期間國土資源調查經費和地質勘查資金投入一覽表 單位:萬元
(一)國土資源調查經費
「十五」期間,國家共計向新疆投入國土資源調查經費3.61億元(含區外省區地質勘查單位承擔在新疆開展工作的費用),其中自治區境內地質勘查單位承擔國土資源調查項目的費用1.91 億元。「十五」期間,國家投入新疆的國土資源調查費用呈逐年減少的態勢。見表4-2。
圖4-2「十五」期間國土資源調查和非油氣地質勘查投入資金構成圖
表4-2「十五」期間國家投入自治區的國土資源調查經費表 單位:萬元
自治區境內地質勘查單位承擔國土資源調查項目經費按專業分,見表4-3。
(二)非油氣礦產地質勘查資金投入
「十五」期間,非油氣礦產地質勘查投入12.96億元。其中,固體礦產勘查投入9.07億元,占勘查總投入的70%;水氣礦產勘查4416萬元,占勘查總投入的3.4%;基礎地質工作2.11億元,占勘查總投入的16.3%;地質科學研究5867萬元,占勘查總投入的4.5%;其他投入7467萬元,占勘查總投入的5.8%(見表4-4)。2005年與2001年非油氣礦產地質勘查資金投入對比見圖4-3。
「十五」期間,自治區非油氣礦產地質勘查項目的部署,以天山和阿爾泰重要成礦區帶為重點,投入勘查的礦產有30 多種,以金屬礦產為主。主要有煤、鈾、鐵、銅、鎳、鉛鋅、金、鉀鹽、膨潤土、紅柱石、石灰岩、花崗石礦等。非油氣地質勘查資金投入見表4-4。
表4-3「十五」期間區內地質勘查單位承擔國土資源調查項目經費按專業分一覽表 單位:萬元
圖4-3 2005年與2001年非油氣礦產地質勘查資金投入對比圖
表4-4「十五」期間非油氣礦產地質勘查資金投入一覽表 單位:萬元
「十五」期間,在固體礦產勘查投入中:鈾礦0.77 億元,煤礦勘查2.71億元,鐵礦勘查0.78 億元,銅礦勘查1.68 億元,鉛鋅礦勘查0.63 億元,金礦勘查1.5 億元,鉀鹽礦勘查0.21 億元,其他礦產勘查0.25億元見(見附表14)。「十五」期間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資金投入構成,見圖4-4。
圖4-4「十五」期間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資金投入構成
三、完成主要工作量
「十五」期間,全區國土資源調查和地質勘查完成的主要工作量見表4-5。
表4-5 十五」期間國土資源調查和地質勘查完成主要工作量一覽表
四、取得主要成果
(一)提交可供開發的大型礦產地10處
① 庫車—拜城煤田俄霍布拉克井田;② 呼圖壁縣煤礦寬溝井田;③ 昌吉市硫磺溝區四井田;④ 富蘊縣蒙庫鐵礦;⑤ 富蘊縣可可塔勒鉛鋅礦;⑥ 鄯善縣彩霞山鉛鋅礦;⑦ 若羌縣羅布泊鉀鹽礦;⑧ 和布克賽爾縣日月雷膨潤土礦;⑨ 巴里坤縣拉伊格來克膨潤土礦;⑩ 烏魯木齊市葛家溝頁岩礦。
(二)提交可供開發的中型礦產地12處
①和田縣布雅煤礦區南部井田;②阜康市大黃山煤礦井田;③塔城地區鐵廠溝煤礦區莫湖台東井田;④ 哈密市尾亞釩鈦磁鐵礦;⑤哈密市平台山磷釩礦區南向斜釩礦;⑥富蘊縣喀拉通克銅鎳礦區二號礦;⑦富蘊縣索爾庫都克銅礦;⑧ 托克遜縣忠寶鎢礦;⑨ 昌吉市薩日達拉—冰峰金礦;⑩ 烏魯木齊縣望峰金礦;⑪庫爾勒市蘇克塔格能厄肯Ⅱ號紅柱石礦;⑫伊寧縣腦蓋土高嶺土礦。
(三)提交可供開發的小型礦產地17處
① 青河縣老山口鐵(銅)礦;② 鄯善縣紅雲灘鐵礦;③ 鄯善縣百靈山鐵礦;④ 哈密市突出山鐵礦;⑤ 伊吾縣寶山鐵礦;⑥新源縣和統哈拉蓋鐵礦;⑦ 新源縣利源鐵礦;⑧ 溫泉縣喇嘛蘇銅礦;⑨ 哈密市鏡兒泉葫蘆銅鎳礦;⑩ 鄯善縣紅石金礦;⑪托克遜縣天彩金礦;⑫哈密市紅灘海金礦;⑬哈密市大南湖天木南金礦;⑭哈密市大南湖天木東金礦;⑮和碩縣阿拉塔格礦區大理石;⑯沙灣縣霍爾果斯達里亞河石灰岩礦;⑰布爾津縣切巴爾拉尕什白雲母礦。
(四)提交可供詳查、勘探的大中型礦產地8處
① 哈密市白山鉬礦;② 和布克賽爾縣圖拉東井田;③ 阜康市五工溝—東黃草溝井田;④ 和靜縣備戰鐵礦;⑤ 阿克陶縣切列克其鐵礦;⑥ 烏恰縣薩熱克銅礦;⑦ 阿克陶縣塔卡鉛鋅礦;⑧ 若羌縣維寶鉛鋅礦。
(五)新發現有找礦遠景的礦產地35處
① 塔什庫爾干縣贊坎鐵礦;② 和靜縣松樹溝斑岩型銅礦;③和靜縣玉希莫勒蓋達坂銅礦;④ 青河縣哈臘蘇斑岩型銅礦;⑤ 托里縣包古圖斑岩型銅礦;⑥ 哈密市雙龍銅礦;⑦ 和碩縣包爾圖銅礦;⑧ 溫泉縣北達巴特銅礦;⑨ 鄯善縣黑尖山銅礦;⑩ 哈密市圖拉根銅鎳礦;⑪哈密市白山泉銅鎳礦;⑫ 哈密市圖拉爾根銅(鎳)礦;⑬哈密市黃草溝銅(銀)礦;⑭若羌縣喀臘達坂鉛鋅礦;⑮ 且末縣卡特里西銅鋅礦;⑯ 富蘊縣薩吾斯鉛鋅礦;⑰烏恰縣烏拉根南帶鉛鋅礦;⑱ 若羌縣坡北鎳礦;⑲ 精河縣萊歷斯高爾鉬礦;⑳ 若羌縣喀臘大灣多金屬礦鄯善縣梧桐溝—黑山鎢礦;民豐縣黃羊嶺銻礦;哈密市大南湖鄉紅山金礦民豐縣帕西木———苦阿金礦;哈密市紅嶺金礦;托里縣哈西金礦區;奇台縣雙泉金礦區;哈密市黃龍山金礦;托克遜縣天禧金礦;善鄯縣東來銀礦;若羌縣阿北銀鉛礦;鄯善縣尖山菱鎂礦;庫爾勒市芒拉克艾肯紅柱石礦;哈密市白尖山硅灰石礦;吐魯番市塔什索干塔格頁岩礦。
(六)提交可供開發利用的水源地4處
①羅布泊鉀肥基地紅柳井———拉烏子水源地②羅布泊地區米蘭沖積扇水源地③哈密市大南湖—紅旗村車站水源地④庫車縣塔里木鄉及草湖鄉水源地。
五、探明礦產資源儲量
「十五期間」,全區33 種主要礦產探明的資源儲量中,有30種礦產的資源儲量增加。其中,石油、天然氣增幅超過30%,銀、銫、紅柱石、石鹽礦、鉀鹽、石棉、蛭石、水泥用石灰岩、飾面用花崗石、飾面用大理岩10 種礦產探明的資源儲量增幅在50%以上。主要礦產探明的資源儲量見表4-6及附表15。
六、地質勘查實施「走出去、引進來」戰略情況
「十五」期間,為實施中央「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戰略,區內各地勘部門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內引外聯」積極支持國內有經濟實力的知名企業(公司)和國外礦業公司來新疆開展礦產地質勘查。
表4-6「十五期間」主要礦產探明的資源儲量
(一)國內有經濟實力的知名企業(公司)投資開展礦產勘查概況
(1)上海鑫風能有限公司:2001年,投資1800 萬元,對哈密市土屋銅礦首采區進行了詳細勘探,探明銅金屬資源量62 萬噸。2004年,上海外經貿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通過轉讓方式從上海鑫風能實業有限公司取得土屋銅礦的探礦權采礦權,於2005 年利用土屋銅礦詳細勘探結果,對該礦進行資源開發。
(2)山東魯能煤電化開發有限公司:為實施阜康煤電化基地項目,2005年投入資金610 萬元,對奇台縣大井—將軍廟煤礦進行地質勘查,探求以滿足2500萬噸原煤的生產能力的資源儲量。
(3)江蘇徐州礦業集團:2002 年投資290 萬元對俄霍布拉克煤田進行補充勘探,獲煤炭資源儲量10億噸。
(4)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5年投資2000萬元,對奇台縣將軍廟煤礦進行普查,對吉木薩爾縣蘆草溝煤礦、奇台縣紅沙泉煤礦進行精查,其目標預獲普查煤炭資源儲量150億噸,精查煤炭資源儲量30億噸。為5×60 萬千瓦煤電項目和煤變油項目提供煤炭資源保障。
(5)國家開發投資公司(煤炭公司):與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聯合設立「新疆國投寶地能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2005~2006年投資3000萬元,對尼勒克縣吉倫台—塘壩一帶煤礦進行詳查,為建設煤化工項目提供煤炭資源儲備。
(二)國外礦業公司投資開展礦產勘查概況
(1)自治區先後與英國力拓礦業勘探有限公司(RioTinto Mining&Exploration Limited)、加拿大「特拉維斯特」礦業公司(TerawestMineralsInc)等多家外國公司簽訂了在新疆天山、阿爾泰等地區開展金礦、銅鎳礦等礦種及煉焦用煤的合作勘查協議或合同。
(2)國家「305」項目辦公室與澳大利亞誠信礦業公司(MineralSecuritiesLtd,簡稱MSL)簽署了聯合勘查開發金山-京希金礦成礦帶的意向。同年6 月成立新疆金川礦業有限公司。至2005年末,澳方陸續投入資金650 萬美元,完成鑽孔173 個,實施鑽探3萬米,通過工作預測金資源量47 噸。與澳大利亞阿佩斯礦業有限公司(ApexGreenstoneMountain PtyLimited,Level2,668 MurrayRoad,WestPerth,Western Australia,6872)合作成立了新疆拓奧礦業有限公司、與澳大利亞新月黃金有限公司(CrescentGold Limited,Level5,89 StGeorgesTerracePerth WA6000,Australia)合作成立了新疆天澳礦業有限公司,投入資金近百萬美元,分別在新疆的哈密地區、阿勒泰地區進行銅礦風險勘探。
(3)2003~2004 年,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利用商務部援外資金500萬元到摩洛哥王國開展1∶10萬地球化學填圖工作。
(4)「十五」期間,自治區鼓勵區內地勘單位積極走向周邊國家地勘市場,2004年,撥款420 萬元支持有色地質勘查局到吉爾吉斯斯坦開展鐵礦普查工作。
七、地質勘查項目首次向全國招標
2005年,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篩選出12 個礦產資源補償費地質勘查項目,首次向全國范圍內進行公開招標。區內外33 個地質勘查單位[其中,區內地質勘查單位26個,區外省(區、市)地質勘查單位7個]共計投出68份標書,按照《自治區礦產資源補償費項目招投標管理辦法(試行)》評出中標單位12 個[其中,區內地質勘查單位10 個,區外省(區、市)地質勘查單位2 個],投標總費用較標底費用減少1.5%。此次自治區礦產資源補償費地質勘查項目招標收到了良好效果,並為今後推行礦產資源補償費項目招投標管理積累了經驗。
㈡ (一)中國金礦地質找礦及金礦基地建設
1.中國大中型金礦空間分布的主要地質特徵及識別標志
1)大型金礦帶的形成必須有豐富的礦質來源;極其有利的構造環境;較大規模的、長期活動的熱源及有利於沉澱的物理化學條件。我國特大型、大、中型金礦床的形成多具有明顯的後生性質,成礦物質主要來自礦源層(岩)。一般來說礦源層(岩)的規模愈大愈有利於形成特大型金礦床。如前太古宙的原始陸殼;太古宙變質綠岩建造;元古宙形成的中基性火山岩和元古宙盆地或凹陷區內的太古宙陸源碎屑岩系;古生代以後火山岩、次火山岩及碳硅泥岩系沉積及侵入岩皆可構成大規模的礦源層(岩)。太古宇、部分元古宇變質中基性火山岩,一般含金背景值較高,是較為理想的礦源層。因此,這些老地層分布區是尋找大型金礦床的有利地區,上述礦源層(岩)含金背景值較高,這種特徵是決定區域找礦方向的必要條件。
2)區域性礦產分布受控於大型斷裂帶,同生斷裂帶,韌性、脆韌性剪切帶及巨大斷裂交切帶,這些斷裂帶主要有:屬板塊結合帶的伊林哈別爾妥-西拉木倫斷裂帶、康西瓦-商南-榮成斷裂帶、空格拉-瀾滄江斷裂帶、雅魯藏布江斷裂帶、台東縱谷斷裂帶。屬地殼拼接帶的有:額爾齊斯-德爾布干斷裂帶、克拉麥里-二連斷裂帶、達拉布特斷裂帶、祁連北緣斷裂、商南-商城斷裂帶、中祁連山南緣斷裂帶、康西瓦-商南-榮成斷裂帶、金沙江-紅河斷裂帶、班公錯-怒江斷裂帶、宜春-柳州斷裂帶、藤縣-北海斷裂帶、紹興-萍鄉斷裂帶、歙縣-德興斷裂帶。此外,諸如華北地台北緣斷裂帶、集寧-凌源斷裂帶、阿爾金斷裂、龍首山-固始斷裂、北祁連山南緣斷裂、道孚-康定斷裂、右江斷裂、大興安嶺-太行山斷裂、伊蘭-舒蘭斷裂、郯-廬斷裂、四會-吳川斷裂、麗水-蓮花山斷裂等對我國金礦的區域分布有著極重要的意義,也是今後找礦值得進一步關注的地區,斷裂圍限區是尋找大型金礦床的有利地區。如華北地塊北緣的康保-圍場-赤峰-開原大斷裂與張家口-承德-平泉-寧城-北票深斷裂圍限區;豫西的夏館-槐樹斷裂與商南-西峽斷裂圍限區;滇西三江斷裂帶等皆是尋找大型金礦床的有利地區。
3)就我國特大型礦床而言,它們主要受大型構造的控制,翟裕生等(1997)統計了我國特大型礦床(含金礦床)表明,這些構造主要有裂谷、裂陷槽;古陸內部及邊緣的深斷裂;古陸綠岩帶韌性剪切帶;陸內斷褶-岩漿復合構造活動陸緣構造岩漿帶;大陸邊緣海盆及陸架斜坡帶;陸殼花崗岩穹窿;陸相火山岩帶的火山機構;陸內和陸緣沉積盆地;陸殼淺層脆性變形構造帶。
4)大型聚礦構造常具有下述識別標志:①大面積水熱蝕變帶沿構造線分布,如硅化、黃鐵礦化、絹雲母化、粘土化等;②大面積熱水沉積沿構造帶分布,如南秦嶺泥盆系中的鈉長石岩、硅質岩、鐵錳碳酸鹽等;③大規模熱動力變質帶沿構造線分布;④區域性分布的水熱成因構造帶、熱液礦脈、火成岩脈呈線性分布;⑤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線性異常帶。
5)在老變質岩區尋找特大型金礦床時,應集中在板塊邊緣的活動帶,區域性大斷裂帶(如郯廬斷裂帶),較晚期侵入的深熔型花崗岩、花崗閃長岩附近,糜棱岩帶、基性脈岩發育的地區。
6)在中生代以後的地層中尋找特大型金礦床時,應注意各種凹陷、盆地中的中基性火山岩、次火山岩的活動特點及分布范圍,其在大地構造上多屬於地台邊緣及台內活動帶。
7)不同大地構造單元的接壤部位及長期隆起區,是尋找大型金礦床的有利地區。如華北地台北緣,准噶爾地台、塔里木地台的周邊地區,揚子地台的北西、西南邊緣,佳木斯地塊邊緣及膠東隆起、鐵嶺-靖宇隆起、雪峰隆起等,皆是尋找大型金礦床的有利地區。(韋永福等,1994)。
8)大型金礦床分布區,一般多為大型糜棱岩帶或大型破碎帶出露區,斷裂變動強度大,在破碎帶中常可見到斷層泥,破碎帶的寬度沿走向和傾向都比較穩定。金礦化沿其走向和傾斜也比較穩定。
9)成礦作用是殼幔作用,即物質場、能量場轉移的結果,它必須有恆久的動熱環境支持,礦化往往是多次預富集的結果,因此區內多階段的構造、岩漿熱事件,並伴隨有序的變質、沉積和岩漿活動是大型礦床生成的必要條件,因此構造、建造分析,熱動力場的研究是成礦識別的重要方法,應密切注意成礦的疊加與復合作用,在我國東部地區燕山期熱事件對金礦的形成有重要意義。
10)地幔信息是成礦研究的重要課題,地殼減薄帶,幔隆、幔坳過渡帶,地幔斜坡帶,地幔熱柱出露區,地幔物質涌流帶及其附近地區次級斷裂帶,中基性脈岩發育區,煌斑岩脈賦集區均是值得關注的地段,地幔射氣測量、流體包體的特性研究、地球物理場(重力、磁、電、放射性、地震波)研究都是有效的研究手段。
11)大型金礦床的形成,是將大體積內的大量成礦物質,通過大規模的溶液流動沉澱在較小的范圍內,因此,要有一個更適合沉澱的物理化學環境。這個環境除構造條件外,圍岩的物理化學特徵也很重要,如圍岩的性質,鐵、硫的大量存在,地下水的涌現及特點,不透水層的阻擋等都將起到重要作用(韋永福等,1994)。
2. 金成礦遠景區帶
關於金礦遠景區帶的劃分,不少單位和個人都做了大量的工作,1994 年潘輝逖將我國金礦劃分出45 個成礦遠景區,1993 年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地質研究所劃分出43個岩金成礦遠景區,1995 年陳毓川、王全明等劃分出41 個礦遠景區和相應的成礦系列,從而較全面地反映了我國金礦的時空分布和潛在資源,現引用如下(表8-5)。
重要遠景區帶主要特徵和工作重點(一般地質特徵請參閱第四節):
(1)膠東金成礦區
膠東金礦集中區地處古地塊邊緣隆起帶,目前已累計探明岩金儲量913.84t,本區預測儲量為1500t,招掖礦帶,招掖礦帶招平斷裂北段,蓬萊-棲霞的韌性剪切帶,牟平-乳山構造帶,榮登-文登構造帶以及萊陽盆地及其他中、新生代盆緣斷裂帶是本區重要的找礦區域,萊陽盆地邊緣金礦是新的找礦類型。
(2)燕遼成礦帶
此帶包括內蒙古地軸和燕遼裂谷帶,是我國金礦的主要成礦區之一,也是重要的黃金生產基地,此帶內已知岩金礦床100餘處,累探儲量200餘噸。本區岩金礦床以綠岩帶型金礦、產於侵入體內外接觸帶型金礦、與中生代火山岩、次火山岩有關的金礦最為主要,而東坪、後溝等金礦床則以其產於鹼性侵入雜岩內而聞名。區內東西向的大斷裂,如康保-赤峰斷裂、豐寧-隆化斷裂、崇禮-平泉斷裂、密雲-青龍等斷裂和燕山期北東向斷裂構造控制了區內金礦的分布。
赤城-崇禮、努魯兒虎山、峪爾崖-毛家店、興龍-青龍、豐寧-平泉、朝陽灣-紅花溝、熱水-撰山子、錦西-錦州等礦帶具有進一步工作價值。
(3)小秦嶺金成礦區
在我國此區是僅次於膠東的金成礦區,它包括小秦嶺、熊耳山、崤山等三個小區。區內累計探明儲量達400餘噸。已發現金礦床(點)160餘處。有眾多著名礦床,如文峪、楊寨峪、潼關、桐峪、竹峪、金洞岔、東闖、四范溝、大湖、上宮、康山-星星印、瑤溝、潭頭、搶馬峪、老鴨岔等。本區金礦主要屬綠岩帶再生金礦,金礦的分布受控於太古宙綠岩建造,燕山期岩漿熱事件對礦質富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區域性東西向的褶皺-斷裂構造及北東向斷裂是控礦的基本構造,崤山金礦田則主要是受控於東西向和北西向構造。容礦地層主要是太古宇太華群之下亞群和元古宇熊耳山群火山岩系。
表8-5 全國金礦遠景區帶一覽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區內石英脈達1000餘條,現已評價的主要是中亞帶老鴨岔背斜軸部,其他近半數石英脈尚未及評價,這是本區最主要的找礦方向,本區勘探深度一般為400~500m,據現有礦體出露標高對比,本區深部尚有很大找礦潛力;應注意新類型的找礦工作。在熊耳山區除應關注太華群以外,尚應注意熊耳群的找礦工作,應加強熊耳山南坡的地質工作。
(4)鄂皖贛三角區(長江中、下游地區)
本區金礦以伴生金礦為主,是我國伴生金礦主要集中區,伴生金礦佔全國伴生金礦儲量的64%。伴生金礦主要分布在銅、硫、鐵銅、銅、銅鉬、鉛鋅礦床中,以銅硫(金)礦床為主。除此以外,此區還產有洋雞山、雞籠山、雞冠嘴、金山、馬山、黃獅澇山等岩金礦床或共生金礦床。
金礦分布主要集中在:棲霞、銅陵、大冶、九江-瑞昌、婺源-德興;馬鞍山、茅山-銅山、樅陽-懷寧、銅山-馬頭等地。
本區金礦主要分布在鄂東、贛東北和銅陵地區,這是進一步找礦的重點。
(5)滇黔桂三角區
本區位於華南加里東造山帶西南部,屬右江造山帶,區內出露的主要地層為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而區內岩漿活動相對較弱。金礦主要產於上古生界—三疊系粉砂岩、泥質岩及碳酸鹽岩中,按含礦建造可分為:①微細浸染型金礦床,如紫木凼、戈塘、爛泥塘、金牙等;②石英-方解石脈型金礦,典型礦床為廣西田陽叫曼。
本區在黔西南、右江等地區廣泛分布有沉積岩型金礦,尤其是在黔西南金礦床(點)頗多,是我國有潛力的找礦靶區。在該區應注意在黔西南、南盤江-右江、樂業-巴馬、田東-德保的找礦工作。
(6)陝甘川金三角區
位於陝甘川三省交界區,地處揚子地台龍門-大巴台褶帶,南秦嶺冒地槽造山帶和松潘-甘孜造山系巴顏喀拉冒地槽造山帶的交匯部位。
本區是我國重要金礦產區之一,中元古界碧口群、志留系白龍江群(包括茂縣群)、中上三疊統炭質和泥質碎屑岩、泥質岩、碳酸鹽岩是重要的賦礦層位。金礦主要屬變碎屑岩型,微細浸染型和砂金礦。鳳縣-鎮安、勉寧略、岷江、龍門山、白龍江、文縣-荷葉、雪山、石泉、安康等地具有較大的找礦前景。在區域上應關注臨潭-鳳縣、瑪沁-略陽、龍門山等深大斷裂及白龍江、月河斷裂和印支-燕山期岩漿作用強烈地區。
(7)粵桂瓊地區
金礦化主要集中在粵西-海南及廣西的大瑤山地區。可分為5個構造成礦區,即:大瑤山成礦區,位於大瑤山隆起;羅定成礦區,位於羅定坳陷;雲開成礦區,地處雲開隆起;台山成礦區,位於台山隆起及花縣坳陷,位於海南西南的詹縣地穹。
本區的金礦主要分布在雲開隆起及大瑤山隆起中,與中新元古界雲開群、鷹陽關群、樂昌峽群及寒武系有關,受控於吳川-四會斷裂帶及廣寧-羅定斷裂的中段,位於廣州上地幔隆起與信宜幔坳交接處,其南、北有懷集-佛崗、高要-惠來東西向斷裂通過。在大瑤山北段金礦主要是寒武系變碎屑岩型金礦床及花崗岩內外接觸帶型金礦。本區金礦主要有下述類型:①變碎屑岩型,如河台、龐西洞-金山、桃花、高鳳;②變質熱水沉積岩型,如大溝谷,金礦產於鈉長石岩中;③熱水沉積岩型,以長坑金礦為代表,金產於含金硅質岩中(王秀璋等,1994);④花崗岩類侵入體內及內外接觸帶型金礦,如張公嶺-龍水金礦床。
本區的各礦帶具有下述特徵:①連山地區的AgAu多金屬礦帶,具有Ag-Au-Pb-Zn成礦組合,典型礦床有金山、梅洞;②德慶 清遠金礦帶,具AuAs和AuCu等礦化組合,代表性礦床有新洲、京村、河台;③羅定 雲浮Ag(Au)多金屬礦帶,代表性礦床有茶洞(Ag-Au-As-Pb-Zn 組合)、金子窩(Sn-Ag-Pb-Zn-Cu 組合)、高杖(Ag-Pb-Zn-Sn組合);④高州 信宜金礦帶(Au-As Ag組合)典型礦床有八甲、頓棱;⑤廉江地區Ag-Au多金屬礦帶,代表性礦床有龐西洞(Ag-Au-Pb Zn組合);⑥瓊西南戈枕金礦帶,此帶北起昌江縣石碌礦區,向西南達東方縣的布磨,長60 多公里,寬6~12 km,此帶中有水尾、土外山、抱板、牛嶺、二甲、大田、布磨(不磨)、公愛等一系列金礦。上述6個區帶是值得進一步關注的找礦靶區。
(8)阿爾泰-吉木乃金成礦遠景區
此區位於新疆北部的阿爾泰山區及額爾齊斯河流域南西至吉木乃地區,地跨阿爾泰加里東地槽造山帶和額爾齊斯海西造山帶,它包括紅山嘴成礦帶、額爾齊斯成礦帶、薩吾爾成礦帶。其南北兩帶間的額爾齊斯深大斷裂具有重要的成岩成礦意義。海西期火山噴發和侵入活動多沿該斷裂展布。區內的圖爾根-紅山嘴大斷裂、阿巴宮-庫爾提斷裂、額爾齊斯斷裂、普里爾欽斯克-烏倫古斷裂、克拉陶蓋拉-巴爾雷克等斷裂控制了本區的金礦化分布格局。這些斷裂帶的毗臨地區是重要的找礦靶區,阿爾泰南緣是此區金礦的重要富集區。
(9)西准噶爾金成礦遠景區
該帶位於准噶爾盆地的西北,由加里東和海西兩個構造期的復雜構造體系所組成。本帶內已發現岩金礦床(點)近200處。主要分布於西準的哈圖山區。金的成礦作用與海西期的火山活動和侵入作用關系密切,代表性礦床有托里縣鉻門溝、齊求Ⅰ、齊求Ⅱ、包古圖、輝錄山、薩爾托海等。
此區在找尋與海西期火山岩型和侵入體內外接觸帶型金礦有一定的前景。西准預測資源能力為341t。
(10)西天山金成礦遠景區
此區是我國西部金成礦地質條件優越具有較大成礦前景的地區,本帶向西延入哈薩克境內,與科克蘇-捷克利鉛鋅(金)礦帶相連,是尋找火山岩型金礦、微細浸染型金礦的重要靶區。火山岩型金礦主要產於伊寧盆地南北兩側,區內廣泛分布的下石炭統火山岩產有火山熱液型、火山沉積型、火山沉積-熱液再造型金礦。特別應注意阿希金礦床東南部的阿吾拉勒、博羅克努山與哈爾克山相交的三角地帶及和靜北部地區。金礦床受區域性大斷裂和火山機構的控制。此類金礦以阿希金礦為代表。
微細浸染型金礦床主要分布在西天山南部地區,與古生界(含前古生界)含炭岩系有關,沈遠超等(1994)將此區進一步分為6個小區:①特克斯-菁布拉克區;②科克蘇河中游遠景區;③科克蘇河上游遠景區;④庫勒河-特達坂遠景區;⑤克其克遠景區;⑥孟克德薩依遠景區。
此區的潛在資源約為1010.53t(陳毓川等,1999)。
(11)東天山-北山金成礦遠景區
此區地處覺洛塔格古生代陸緣增生帶和北山裂谷帶,下石炭統海相火山岩和海西期花崗岩類發育,本區主要金礦化屬火山岩型及產於侵入體內及內外接觸帶型,礦化賦存於泥盆系—石炭系島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中,受控於大型韌性剪切帶,知名礦床有石英灘、康古爾、210、馬庄山和甘肅紅石地區的雙尖山、狼娃山等。甘肅的北山地區位於敦煌—酒泉以北,是一個極有遠景的金、銀貴金屬成礦區,已發現金礦床20餘處。金礦床主要分布在晚古生代(主要為石炭紀)海相火山岩中,容礦岩石以中酸性火山岩為主,礦化受構造帶和韌性剪切帶的控制。
(12)川滇西部地區
川滇西部地區包括北起川西的甘孜、理塘、義敦、鄉成,南延至滇西哀牢山及其以西的地區,主要屬怒江、瀾滄江、金沙江、紅河流域的川滇西部。地跨揚子地台邊緣、印度板塊邊緣及其間的構造轉換帶。
該區金礦主要屬:①鹼性斑岩接觸帶(北衙)和火山熱泉型金礦床(騰沖兩河);②花崗岩內外接觸帶型金礦床(滇西拱丁山、元陽大坪、川西冕寧機器房);③沉積岩型(微細浸染型)金礦床(滇西巍山扎村、潞西上芒岡、川西甘孜丘洛);④變碎屑岩型金礦床(鎮元);⑤綠岩帶型金礦床(川西康定黃金坪、三碉、燈盞窩、金檯子、冕寧茶鋪子)。
該區可分為:①騰沖成礦帶;②保山-鎮康成礦帶;③昌寧-孟連成礦帶;④哀牢山成礦帶;⑤雲嶺山脈成礦帶;⑥蘭坪-思茅成礦帶;⑦甘孜-義敦-中甸成礦帶;⑧寧蒗-大理成礦帶。在滇西、川西地區近年新發現一批金礦點或礦化異常區,它們是:①廠街-偉龍金礦化區;②邦東(雲縣)-半坡(景谷縣)礦化區;③勐海西定-布朗山礦化區;④川西玉隆-新龍礦化區;⑤巍山紫金山-歪古村礦化區;⑥巍山-大佛山礦化區。這些礦化區已發現蕨壩山、色卡、尼亞達柯、雄龍西、小龍潭村等多處礦點,因此有必要做進一步的地質工作。對哀牢山北段的找礦工作尚應密切關注。
(13)唐古拉山脈東段金成礦遠景區
該區位於藏滇板塊岡底斯-騰沖活動帶由東西轉向南北的藏東波密-察隅地區。區內古生界出露較少,主要為碎屑岩夾碳酸鹽岩建造,上侏羅統—下白堊統出露零星。而中生代火山雜岩、海西和印支期花崗閃長岩、燕山期和喜馬拉雅期花崗岩廣泛發育。本區地質工作程度較低,目前雖未發現金礦床,但區內存在較大規模的金化探異常,資源量估計較大,具有一定的找礦前景。
(14)日喀則-拉薩金成礦遠景區
該帶位於滇藏板塊與印度板塊的結合部位,即雅魯藏布江結合帶及其陸緣活動帶,由北向南依次由岡底斯陸緣火山弧,日喀則弧前盆地復理石楔,雅魯藏布江蛇綠岩帶、藍片岩帶和混雜岩帶組成。在拉薩地區的岡底斯-騰沖火山岩帶,廣泛發育喜馬拉雅期花崗岩和中生界碎屑岩夾碳酸鹽岩建造,成礦地質條件有利,並有較好的化探異常存在,且在拉薩地區已發現與喜馬拉雅期花崗岩有關的金礦床,此帶砂金礦床分布較廣,資源估計潛力較大。在此帶應注意尋找島弧型、火山岩型及與碰撞期花崗岩有關的破碎帶蝕變岩型、夕卡岩型金礦床。
3.地質找礦工作應由一般的地質找礦轉變到以目標(礦床、礦區、礦田)為中心的找礦地質工作中來
隨現代科學的發展,邊緣學科與地學的結合,孕育了很多新的找礦思路,發展了更多的預測方法,其中計算機技術對現代地學進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響,過去只能在理論上探討的一些問題,如數學解析的一系列方法,現都能在微機中運算,於是,近年產生了許多礦量預測方法和大量的預測成果。但縱觀這些成果均大同小異,只是圈定了成礦(遠景)區帶,這在沒有計算機進行信息處理以前,我國地質工作者在這方面就已顯露出超凡的聰明才智,並贏取了我國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地質找礦工作的巨大發展,從而奠定了現今金礦的發展格局。而今面臨的不是有多少成礦預測區的問題,而是要確定具體的礦床、礦區、礦田。因此找礦及預測工作應以找到具體的礦床為中心,以增加可采儲量為目的。目前所採用的礦量預測方法盡管各不相同,但主要是以礦化較好的已知區為模型區,然後通過未知區與模型區相似性的對比來確定未知區的得分,最後通過各種統計分析方法獲預測礦量。這其中存在許多不完善的假設:①成礦作用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地質作用過程,它不僅受成礦地質環境的制約,而且也受成礦物質來源、礦質的多少、熱源、水源及成礦流體動力學體系的制約,此外礦質的沉積條件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著礦化的空間定位,可以說世界上沒有一個礦床與另一個礦床完全相似,即便是同一礦體中不同礦段也有不同,在同一礦體中成礦環境基本相似(至少在小比例尺成礦預測中是不加區別的),那麼有誰見過該礦體無限伸延的實例,由此可見各礦床間是存在一定差別的,傳統的礦床的相似性的運用到底有多大可靠性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因此建立在這種背景上的成礦預測在理論上是不足取信的;②在同一個地區內,那些礦化強度大、礦體規模大、成礦特徵明顯的礦床總是被首先發現,如果在未知區內存在與之一樣的礦床,何以地質工作者經反復的找礦而未能發現,這足以證明未知區存在的礦床與模型區是有一定差別的,或者其埋藏較深,地表暴露信息較少;③由於成礦過程的復雜性和不完全的相似性,從而使完全依靠地質標志進行類比的結果自身存在著不確定性;④預測區與模型區在地質研究程度上存在差異,地質資料的可靠性不對等,因此降低了成礦預測結果的可信程度。綜上所述,目前所採用的礦量預測方法不獨在理論上存在不完備性,且在實際應用上也有不少困難。總的給人的印象是預測礦量往往高於其實際礦量,甚至給地質找礦帶來誤導。因此,地質找礦工作應從一般的區域礦產總量預測轉移到以目標為中心上來,以求我國金礦儲量能有實際的增長。其中,深入研究成礦理論、礦化標志,以及在新理論指導下的預測方法有著重要意義,筆者認為開拓以流體成礦學為著眼點的預測方法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林文蔚等,1998、1999;呂古賢等,1999)。
4.找礦工作應以詳實的地質調查為重心
縱觀我國五十年的地質工作歷程,深覺基礎地質工作的重要,因此在同等條件下應重視基礎地質工作,在我國東部地區已普遍進行了較系統的地質測量工作和相應的普查找礦工作,然而在中西部地區尚未完成此項工作,從而使區域找礦工作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近年來各單位對金礦地質找礦模型做了不少工作,在遙感、航空物探、地面物化探地質解譯、野外金屬量及相關元素的測定、控礦構造的圈定等方面均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如新區系統地質調查工作能結合這些方面的成就進行,必然能得到更多的找礦信息,特別是地面衛星定位系統的應用給地理條件較差地區的地質工作提供了極為方便的工具。我國東部地區的區測工作主要完成於50年代,一些重點地區的地質資料也有刷新的必要。
5.加速微細浸染型金礦的選冶方案研究,促成陝甘川金礦基地建設
近年來我國地質界對微細浸染型金礦的賦存狀態和選冶方法做了不少工作,並取得了可喜的進展,但由於該類金礦特有的復雜性,目前尚沒有一個效果好、成本低可供工業利用的方案,有鑒於此應集中地質、冶金、化學等相關學科的專家共同攻關,力爭盡早突破,這對於我國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㈢ 閱讀實例 西天山伊寧地塊石炭系岩石地層單位釐定
伊寧地塊石炭系在地層區劃上屬於中天山地層分區伊寧地層小區,出露地層主要為石炭系(圖-3),但長期以來劃分較粗,尤其是岩石地層單位研究程度低。近年來,李永軍等通過新源縣托庫孜庫馬拉克4幅聯測、鞏留縣特克斯達坂4幅聯測、尼勒克縣胡吉爾台3幅聯測3個項目共11幅1∶5萬地質填圖,基本釐清了該地塊的石炭系岩石地層單位(表1-2)。
圖1-3 西天山伊寧地層小區地質構造略圖
(據李永軍等,2010)
伊寧地層小區的石炭系岩石地層單位由新疆第一區測地質測量大隊(以下簡稱新疆區測隊)剡鴻炳等(1978)在本區進行1∶20萬區調時創名和建立。層型剖面位於伊寧地塊西端特克斯之西的大哈拉軍山一帶,由晚石炭世伊什基里克組、早石炭世阿克沙克組、早石炭世大哈拉軍山組3個組構成。
表1-2 西天山阿吾拉勒一帶石炭系岩石地層單位特徵對比表
(1)東端阿吾拉勒一帶的石炭系
阿吾拉勒一帶的石炭系20世紀70年代以前幾乎無正式的岩石地層單位,年代地層單位劃分也較粗;1971年新疆區測隊將其對比為下石炭統,暫稱雅滿蘇組(註:雅滿蘇位於新疆哈密南東110 km,距離阿吾拉勒約1300 km,分屬兩個地層區);1975年進行1∶20萬區域地質調查時,將區內石炭系全部劃歸下石炭統阿吾拉勒組。此後在地層清理和區域地質編圖、區域地質總結等文獻中,與西端進行了粗略對比,統歸為早石炭世大哈拉軍山組。1∶5萬區域地質填圖證實,阿吾拉勒一帶的大哈拉軍山組自上而下可進一步解體,並與本地層小區的層型剖面有較好的可比性,故細劃為晚石炭世伊什基里克組,早石炭世阿克沙克組、大哈拉軍山組(表1-2)。
阿吾拉勒山一帶石炭系自下而上由兩個角度不整合面(圖1-4)限定和分割(由於斷裂發育,造成部分地層的重復和缺失,局地也見組內以及大哈拉軍山組與阿克沙克組間的斷裂關系),岩石組合特徵顯著有別,露頭尺度極易識別和區別,大區延伸由穩定的3套地層構成。
阿吾拉勒一帶的地層名稱的重新釐定,是在充分對比本小區層型剖面基礎上,運用岩石地層特徵總體上大區可比性而確立的,所以採用了同一地層小區的3個組級岩石地層單位名稱。
(2)西端伊什基里一帶的石炭系
西端伊什基里克山南坡廣布的一大套碎屑岩夾碳酸鹽岩地層,因長期無化石發現,又缺乏對岩石組合的詳細對比研究,過去將這套地層劃歸阿克沙克組。
1∶5萬區域地質填圖時有4個重要發現。一是這套地層以碎屑岩為主,碳酸鹽岩僅呈極少的夾層狀,並見有較多的灰岩礫石(區內的阿克沙克組中是從未見及),其岩石組合與區內的阿克沙克組明顯有別;二是這套地層總體為極寬緩的單斜或向斜(圖1-5),變形弱,與阿克沙克組中普遍見到的各種強烈褶皺、復雜褶曲形成顯著差異;三是證實其呈明顯的角度不整合(圖1-6)覆於伊什基里克組火山岩之上(此前可能誤以為不整合覆於大哈拉軍山組之上,因為伊什基里克組和大哈拉軍山組總體都以火山岩為主),並且在該套地層之上還新發現一套呈角度不整合覆於其上的海陸交互相磨拉石組合;四是在該套碎屑岩中獲得了大量晚石炭世的化石。
圖1-4 西天山阿吾拉勒一帶地層不整合接觸關系圖
a,b—大哈拉軍山組與阿克沙克組不整合;c,d—阿克沙克組與伊什基里克組不整合
圖1-5 鐵列克薩依北上石炭統的寬緩褶皺
(據李永軍等,2009)
上述重要發現可以肯定,該套地層不應劃歸阿克沙克組。但是,在整個伊寧地層中,角度不整合覆於伊什基里克組火山岩之上的晚石炭世地層還是首次發現,因而有許多專家建議盡快命名為一個新的岩石地層單位。
進一步研究證實,阿克沙克組化石以Gangamophyllum-Palaeosmilia-Neoclisiphyllum 組合為代表。總體而言,下部層位以中等大小的珊瑚及叢狀復體珊瑚為主,上部則以大長身貝類為主,珊瑚與苔蘚類有極好的共生性,而菊石和腹足多見於本組中下部。珊瑚化石一般二級隔壁和橫板較發育,具橫板內牆,鱗板發育,另見有異珊瑚。腕足以長身貝類和細線貝類居多,個體發育中等至巨大,殼飾發育且粗糙,但屬種分異度低,長身貝類多以脆弱的殼刺固著在海底,顯示其古生態環境為食物充足、氣候適宜、富氧、鹽分正常、低能水流較為寧靜的淺海域。總覽這一化石組合,各門類都顯示出親特提斯型古生物地理區系之特色,屬於較典型的特提斯型(南方型)亞熱帶-熱帶區系動物群。而新發現的晚石炭世化石以Xinjiangopecten tamugangensis-Obliquipecten xinjianggensis-Noeggerathiops組合為代表。其中的植物Noeggerathiopsis、Angaridium等化石,在我國僅出現在北方生物大區准噶爾-興安生物區系,有較濃的地方性色彩。珊瑚均以單體為主,中柱粗大且橫板和鱗板難以區分。腕足則多為穿孔貝類,個體較小,殼飾不發育,殼體外形常為雙凸形。應屬較典型的北方型溫帶氣候動植物群(李永軍等,2012)。
圖1-6 伊什基里克山伊什基里克組與東圖津河組角度不整合
(據李永軍等,2009)
1∶5萬區域地質填圖並沒有採納新命名岩石地層單位的建議,而是通過更大區域的地層對比研究發現,該套地層與伊寧地層小區之北的博羅霍洛地層小區的晚石炭世東圖津河組不僅岩石組合極為相似,且含化石近於相同(並且呈角度不整合覆於其上的海陸交互相磨拉石組合與博羅霍洛地層小區東圖津河組之上的科古琴山組可對比)。所以通過區域對比稱其為東圖津河組(將其上的海陸交互相磨拉石組合稱為科古琴山組)。
這里再對為何不新命名岩石地層單位而借用博羅霍洛地層小區的東圖津河組名做一討論。
岩石地層單位名稱最主要的是考慮岩石特徵的可比性,其次還要盡可能考慮一個地層名稱在區域地層對比中的作用和價值。伊什基里一帶的晚石炭世地層,不僅岩性上與博羅霍洛地層小區的東圖津河組基本相同,且化石組合也基本相同,這表明西天山進入晚石炭世時,伊什基里一帶已經和博羅霍洛小區的東圖津河一帶成為同一個沉積盆地,所以新命名岩石地層單位名稱將不能表達這一重要信息,失去一個地層單位用於大區對比的價值。也就是說,東圖津河組在伊寧地層小區的確認,證實了伊寧地層小區與博羅霍洛地層小區在晚石炭世進入相同大地構造演化環境;它們是北天山洋消亡,准噶爾板塊與塔里木板塊最終縫合成為統一大陸的見證;其生物區系特徵揭示了伊寧地塊早石炭世親南(塔里木板塊)、晚石炭世親北(准噶爾板塊)的歷史和獨特的演化歷程。一個岩石地層單位有如此重要的作用與價值,因此在建立、命名、清理和修訂時,要綜合分析,做到合理、實用、客觀、准確,使其不僅是一個區域填圖單位,同時還能在沉積盆地分析、古生物地理區系研究、大地構造環境與演化等方面體現更多的對比研究價值。
㈣ 國土資源部關於公布第三批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名單的通報
國土資源部通報 2011 年增刊第 6 期
今年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地方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國土資源系統積極努力,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在全力做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同時,結合實際,採取多種措施,繼續深入開展地質災害防治 「十有縣」建設,推進群測群防體系建設的規范化、標准化。通過開展 「十有縣」建設,有效提升了基層地質災害防治能力。
為激勵先進、樹立典型、推動工作,根據 《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 「十有縣」建設的通知》 (國土資發 〔2009〕46 號)精神,部決定公布河北省石家莊市元氏縣等 471 個縣 (區、市)為地質災害群測群防 「十有縣」(名單見附件)。
希望各 「十有縣」總結經驗,再接再厲,爭取更大的進步和成績。同時,希望其他地區以他們為榜樣,在今後的工作中扎扎實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的各項工作,努力開創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新局面,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附件: 第三批地質災害群測群防 「十有縣」名單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附件
第三批地質災害群測群防 「十有縣」名單
(共 471 個)
河北省 (15 個):
石家莊市元氏縣,保定市曲陽縣、滿城縣,秦皇島市盧龍縣、山海關區,唐山市豐潤區、古冶區、開平區,張家口市懷安縣、萬全縣、涿鹿縣、蔚縣、產業聚集區,承德市雙橋區、雙灤區
山西省 (4 個):
大同市左雲縣、靈丘縣,晉城市高平市、陵川縣
遼寧省 (8 個):
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葫蘆島市綏中縣,錦州市凌海市、黑山縣、北鎮市、義縣,撫順市新賓縣,沈陽市康平縣
吉林省 (13 個):
德惠縣、農安縣、榆樹縣、永吉縣、舒蘭市、延吉市、安圖縣、龍井市、琿春市、和龍市、圖們市、撫松縣、長白縣
江蘇省 (14 個):
南京市下關區、鼓樓區、六合區、玄武區、雨花台區、高淳縣、溧水縣,鎮江市丹陽市,常州市新北區,蘇州市高新區、太倉市、常熟市、張家港市,淮安市盱眙縣
浙江省 (20 個):
臨安市、建德市、餘姚市、寧海縣、溫州市鹿城區、溫州市龍灣區、永嘉縣、平陽縣、洞頭縣、諸暨市、嵊州市、蘭溪市、東陽市、義烏市、衢州市衢江區、衢州市柯城區、仙居縣、麗水市蓮都區、遂昌縣、雲和縣
安徽省 (7 個):
祁門縣、石台縣、貴池區、懷寧縣、太湖縣、繁昌縣、裕安區
福建省 (25 個):
福州市長樂市、連江縣、羅源縣、晉安區,廈門市思明區、湖裡區,寧德市福安市、霞浦縣、古田縣、莆田市仙游縣、荔城區、秀嶼區,漳州市詔安縣、漳浦縣、雲霄縣、龍海市,三明市泰寧縣、建寧縣、明溪縣、寧化縣、梅列區、三元區,南平市政和縣、松溪縣、光澤縣
江西省 (27 個):
上饒市信州區、橫峰縣、弋陽縣、鄱陽縣、萬年縣,撫州市東鄉縣、南城縣、金溪縣、崇仁縣、臨川區,九江市湖口縣、永修縣、德安縣、都昌縣、廬山區,吉安市泰和縣、井岡山市、永豐縣、萬安縣,贛州市章貢區、寧都縣、尋烏縣,宜春市樟樹市、萬載縣、靖安縣,萍鄉市蓮花縣,南昌市安義縣
山東省 (14 個):
煙台市芝罘區、萊山區、福山區、牟平區、經濟技術開發區,蓬萊市,龍口市,萊州市,招遠市,棲霞市,萊陽市,長島縣,萊蕪市鋼城區,淄博市臨淄區
河南省 (19 個):
鄭州市滎陽縣、上街區,洛陽市伊川縣、嵩縣、宜陽縣,三門峽市陝縣、澠池縣,信陽市光山縣、固始縣,平頂山市魯山縣、郟縣,駐馬店市遂平縣、確山縣,許昌市長葛市,焦作市修武縣,南陽市淅川縣、內鄉縣、桐柏縣、南召縣
湖北省 (23 個):
武漢市蔡甸區、江夏區,咸寧市嘉魚縣,孝感市大悟縣、安陸市、孝昌縣、雲夢縣,鄂州市鄂城區,黃岡市麻城市、浠水縣、蘄春縣、武穴市、黃梅縣、紅安縣、團風縣、黃州市,宜昌市當陽市,襄陽市宜城市,荊門市鍾祥市、京山縣,隨州市隨縣、廣水市,十堰市武當山特區
湖南省 (40 個):
長沙市嶽麓區、長沙縣、望城縣,衡陽市南嶽區、衡南縣,株洲市炎陵區、攸縣,湘潭市韶山市,邵陽市洞口縣、邵陽縣、城步縣,岳陽市湘陰縣,常德市澧縣、臨澧縣,張家界永定區,益陽赫山區,郴州北湖區、宜章縣、安仁縣、嘉禾縣、臨武縣、桂東縣、桂陽縣,永州零陵區、祁陽縣、藍山縣、江永縣,懷化洪江區、洪江市、會同縣、中方縣、新晃縣、通道縣、靖州縣,婁底婁星區,湘西州古丈縣、龍山縣、鳳凰縣、瀘溪縣、保靖縣
廣東省 (36 個):
廣州市荔灣區、白雲區、從化市,佛山市三水區,韶關市始興縣、南雄市,河源市龍川縣、紫金縣,梅州市五華縣、蕉嶺縣,惠州市惠東縣、博羅縣、龍門縣,汕尾市陸豐市,江門市新會區、恩平市,陽江市陽春市、陽東縣,茂名市信宜市、高州市、化州市、電白縣,肇慶市高要市、德慶縣、封開縣、廣寧縣,清遠市陽山縣、英德市、連州市,揭陽市普寧市、揭西縣、惠來縣,雲浮市雲城區、羅定市、雲安縣,順德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 (18 個):
柳州市城中區、魚峰區、柳南區、柳北區,田陽縣,那坡縣,凌雲縣,西林縣,龍勝各族自治縣,樂業縣,靖西縣,百色市右江區、陸川縣,興安縣,臨桂縣,陽朔縣,大化瑤族自治縣,南丹縣
海南省 (9 個):
瓊海市、萬寧市、三亞市、儋州市、東方市、定安縣、澄邁縣、屯昌縣、樂東縣
重慶市 (20 個):
渝中區、大渡口區、江北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合川區、雙橋區、銅梁縣、榮昌縣、璧山縣、梁平縣、城口縣、豐都縣、墊江縣、忠縣、開縣、巫溪縣、石柱縣、秀山縣、酉陽縣
四川省 (22 個):
成都市新津縣、龍泉驛區、青白江區、雙流縣,自貢市富順縣,瀘州市合江縣,德陽市廣漢市,綿陽市北川縣、梓潼縣,遂寧市船山區、安居區、蓬溪縣、射洪縣、大英縣,甘孜州康定縣、丹巴縣,阿壩州汶川縣、理縣、茂縣、松潘縣、九寨溝縣、黑水縣
貴州省 (14 個):
貴陽市清鎮市、小河區、白雲區、花溪區,遵義市匯川區,安順市關嶺縣,黔東南州凱里市、鎮遠縣、劍河縣、三穗縣、黎平縣、榕江縣,黔西南州冊亨縣、望謨縣
雲南省 (47 個):
昆明市安寧市、石林縣、富民縣、晉寧縣、嵩明縣,昭通市魯甸縣、永善縣、綏江縣,曲靖市富源縣,玉溪市澄江縣、江川縣、通海縣、峨山縣、元江縣,保山市隆陽區、施甸縣,楚雄州楚雄市、牟定縣、武定縣、祿豐縣,紅河州蒙自市、建水縣、石屏縣、瀘西縣、彌勒縣、屏邊縣,文山州硯山縣、廣南縣,普洱市寧洱縣,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勐海縣、勐臘縣,大理州大理市、鶴慶縣、祥雲縣、洱源縣、雲龍縣、彌渡縣,德宏州瑞麗市、梁河縣,麗江市古城區、寧蒗縣,怒江州蘭坪縣、瀘水縣,臨滄市鳳慶縣、永德縣、鎮康縣
西藏自治區 (5 個):
日喀則地區亞東縣,林芝地區察隅縣、波密縣,昌都地區芒康縣,山南地區洛扎縣
陝西省 (17 個):
西安市周至縣、高陵縣,渭南市華陰市、潼關縣,寶雞市隴縣、鳳縣,咸陽市涇陽縣、永壽縣,漢中市勉縣,銅川市宜君縣,商洛市丹鳳縣、山陽縣、柞水縣,榆林市清澗縣、子洲縣,延安市寶塔區、宜川縣
甘肅省 (29 個):
蘭州市紅古區、安寧區、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瓜州縣,玉門市,武威市涼州區,景泰縣,岷縣,天水市麥積區,秦安縣,和政縣,積石山縣,成縣,兩當縣,徽縣,西和縣,禮縣,康縣,宕昌縣,卓尼縣,慶陽市西峰區,華池縣,平涼市崆峒區
青海省 (14 個):
大通縣、湟中縣、互助縣、化隆縣、樂都縣、同仁縣、德令哈市、貴德縣、同德縣、門源縣、祁連縣、玉樹縣、雜多縣、瑪多縣
寧夏回族自治區 (2 個):
吳忠市紅寺堡區、鹽池縣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9 個):
伊寧縣、伊寧市、昭蘇縣、庫爾勒市、和靜縣、且末縣、輪台縣、若羌縣、烏恰縣
㈤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有色地質勘查局怎麼樣
化學分析沒有什麼大的空間,比較舒服,如果想賺大錢,在地質隊好好乾,到了項目負責人,一年7、8萬,看自己的能力!
㈥ 地質檔案資料的二次開發應用
胡 青
(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
摘 要 地質檔案資料是一種重要的信息資源,大量實例證明了再次綜合應用這些地質信息資源在篩選勘查基地、優選找礦靶區、綜合找礦、礦權轉讓中的重要作用,進而實現地質檔案資料的潛在價值向社會經濟效益的轉化。
關鍵詞 地質檔案資料 二次開發應用
21 世紀人類進入信息時代後,地質資料作為社會信息的組成部分,已成為經濟建設的重要信息資源。隨著知識經濟及市場經濟改革的不斷發展,經濟建設中對地質資料的需求與日俱增,地質資料中所蘊含的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日益被社會各界所認識。挖掘潛在的資源,重視地質檔案資料的二次開發,實現其社會價值和經濟效益,這是地質資料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
要想進一步拓展地質市場,開發地質產業,就要充分利用已有地質科技檔案資料。開發地質檔案信息資源,可以加速地質勘察,縮短找礦周期,節省人力、物力、財力。利用地質資料的二次開發成果進行有償服務、有償使用,可以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地質資料的二次開發,是對已有地質資料進行第二輪系統全面的分析,即在新理論、新方法指導下,對原有地質資料、各種觀察到的地質現象與地質找礦的關系等進行「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整理和分析,進而獲取新的有用的地質信息,解決過去遺留的地質問題。因此,地質資料的二次開發,是對已知成礦區(帶)或老礦山開展新一輪地質找礦預測的基礎。地質資料的二次開發在我國地質找礦及國民經濟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僅給各部門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同時也提高了地勘單位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近年來,我國地質資料的二次開發主要體現在以下 5 個方面。
1 開發研究地質資料,篩選勘查基地
館藏地質檔案資料是不同時期提交的地質勘查成果,有些礦床(點)礦產資源的經濟技術指標或外部地質條件,在當時不具備開發利用價值。但是,隨著時代的前進,人類認識的不斷提高,找礦勘查技術裝備和分析測試手段的更新和發展,在現有的條件下,這些礦產資源就可能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如不開發這些地質資料,它們就會成為「死資料」而永遠失去其利用價值。開發研究這些資料,可以直接篩選出勘查基地和礦產地。近年來,地質部門通過開發地質資料,篩選出了一批可以直接開發或值得進一步勘查的礦床(點),有些已經產生了經濟效益。如江蘇中巷鐵銅礦、江蘇東山鉛鋅礦、江蘇橫山銅礦、江西九華山金銅礦、江西樂平市樂華錳礦、江西景德鎮市庄灣沙金礦等,都是 20 世紀七八十年代提交評價報告中的礦床(點),由於礦床規模小而一直擱置。近年來,由於礦業開發的興起,通過地質資料的研發和論證,認為它們具有開發利用或進一步工作的價值,現已進行開發或補充勘查工作。2006 年河南省第一勘察院通過對地質檔案資料進行二次開發,從老資料中挖出大煤田,發現預計儲量為 1.5 萬噸的南召煤田。2005 年 12 月山東省地礦局第一地質勘查院通過充分發掘前人勘探成果資料,在新疆伊寧發現兩個煤礦,共提交煤炭資源量 39.75 億噸。這種利用前人工作成果、大規模編制勘查總結報告的模式,為地勘單位開展此項工作提供了經驗和先例[1]。
2 綜合分析地質資料,優選找礦靶區
館藏地質資料中有大量的地、物、化、遙等基礎資料。利用新技術、新方法和新認識對這些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和研究,往往可以優選出新的找礦靶區。過去,一個地區的地、物、化、遙工作多是在不同時期由不同單位的不同人員完成的,資料分散在各單位,因此對所取得的成果資料缺乏全面系統的分析研究。而現在這些檔案資料都已歸檔匯交統一管理,給地質工作者提供了系統分析研究的條件,加之計算機等新技術的應用和新的成礦理論的指導,找出不同異常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異常與地質體之間的內在聯系,不僅可以進行找礦遠景規劃,還可以優選找礦靶區和靶位。如江蘇利國鐵礦的西側有 4km2的航磁、地磁異常,過去被微山湖水淹沒,現在水退露出了湖底。從利國鐵礦的探、采資料所反映的礦化規律分析,礦帶向西到微山湖地段銅金礦化應增強,是在鐵礦外圍尋找銅金礦的有利靶位。
安慶銅礦 28 號礦體原為單孔礦的小礦體,不具備可采價值,礦量被注銷。地質技術人員在調查周邊岩層、礦石類型變化特徵的基礎上,科學地分析利用地質檔案資料,推定 28 號礦體具有一定的補充勘探價值。通過探礦工程驗證,28 號礦體探明儲量 85 萬 t,銅金屬量 1143t,銅平均品位 1.345%。安慶銅礦28 號礦體的勘探,是地質技術人員利用地質檔案找礦的範例,對礦山充分利用現有的地質資料,綜合分析研究,探邊掃盲,增加礦山地質儲量具有指導意義[2]。
3 引用新指標開發老資料,「呆礦」獲新生
江西德興銀山礦區因古代采銀而得名,20 世紀 50 年代探明為中型鉛鋅礦床後建礦生產。60 年代初鉛鋅資源日趨危機,為保礦山生產,江西有色地質一隊在銀山礦區及其外圍開展找礦工作,1973 年 10 月發現九區銅硫礦帶,經過 6 年的評價和勘探,採用當時的坑采指標圈定礦體,即銅邊界品位:w(Cu)≥0.3%,工業品位≥0.5%,圈出礦體175條,計算B+C+D級銅金屬量43.6萬t,B+C+D級鉛+鋅金屬量1.04萬 t,伴生金為 54.5t,銀為 717.426t。1983 年 5 月經儲委審查後認為:「該礦床礦體的地質標志不明顯,單礦體數量多且復雜,互相對應連接有困難,對這樣復雜的礦床,在地質勘探甚至生產勘探和采礦中,都無法弄清每個礦體的形態和規模。」因此,江西銀山九區銅硫礦帶探明的礦產儲量為暫不可能利用的「呆礦」。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隨著地質工作的不斷深入,江西有色地質一隊人員再次仔細查閱有關地質資料、綜合分析研究,引進新的地質理論,拓展了找礦思路。認識到銀山與德興斑岩銅礦屬同源異位「火山—斑岩系列」礦床,而且礦化特徵與銅廠、富家塢兩典型斑岩礦床基本相同。基於這種認識,採用斑岩銅礦露天開采指標:銅邊界品位≥ 0.2%,工業品位≥ 0.4%。重新圈定礦體,使原有的 175 條大小不等的礦體合並簡化成 9 條厚大礦體,礦體形態簡單,厚大而完整。根據這一新成果,經長沙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進行開采技術經濟論證後認為:「該礦床開采方法由坑采轉為露天開采,經濟上合算,方案是可行的。」1988 年 5 月至 1989 年 10 月開展了「坑改露」地質補勘工作,僅僅投入少量實物工作量,就使中型銅硫礦床變成了大型斑岩型銅硫金礦床(銅金屬量為 62 萬 t,硫為 1303 萬 t,金金屬量為 72t),從此,「呆礦」變「活礦」。1990 年,江西銀山九區銅硫金礦露采工程開工,一座大型銅礦選廠已投料生產,為緩解我國銅材市場需求做出了貢獻。
4 利用分析測試資料,綜合找礦「貧」礦變「富」礦
我國內生金屬礦產的主要特點之一是共生、伴生礦多,尤其是有色金屬礦產更為突出。由於認識的階段性和分析測試技術條件的制約等原因,相當一部分礦床的物質組分研究尚不夠充分,伴生、共生有益成分未能完全查明,歷史遺留問題造成生產礦山資源損失和浪費,同時也給當前地質找礦提供了一個亟待開發的領域。為此,以新的成礦理論為指導,對以往地質勘查資料開發利用,採用目前先進的分析測試手段,充分利用原有實驗測試檔案,開展正、副樣查定就可使「呆礦」獲新生,一礦變多礦,「貧」礦變「富」礦,使老礦山重獲新生。江西弋陽縣鐵砂街是一個老礦區,新中國成立後地質隊伍先後三次進行銅礦勘查,累計探明銅金屬量不足 6 萬 t,為一小型富砷銅礦床。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隨著國家建設對銀需求量的增加,銀礦地質工作得到加強。江西有色地質一隊對弋陽縣鐵砂街銅礦勘探報告進行反復研究,發現銅礦體組合樣中銀的品位普遍較高,就決定用其副樣系統開展銀的查定工作。1984 年至1987 年間共查副樣 1793 個,投資 2.3 萬元,在銅礦體中圈出銀礦體 12 條,獲表內銀金屬量 362t,為國家找到一處可供開發利用的中型銀礦床。弋陽縣鐵砂街銅礦變成了銅銀共生礦,一礦變兩礦,極大地提高了該礦床的經濟價值。
5 補充完善地質檔案資料,為礦權轉讓服務
2004 年 7 月,湖南省地礦局 418 隊在地質檔案資料二次開發中篩選出來的湖南省綏寧縣界頭爐鐵礦普查找礦成果,在邵陽市公開拍賣其采礦權。經過 5 家競買者緊張激烈的多輪競價,最終由湖南湘潭合力焦化有限公司以 730 萬元競得。該鐵礦位於湖南省綏寧縣楓木團鄉界頭爐村,1958 年大煉鋼鐵時由當地群眾報礦,後經地質隊勘查發現,自 1959 年後先後有多個地質隊在此開展過工作。1975 年 3 月,湖南省地礦局 418 隊進駐該礦區,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取得了新的找礦成果,於 1976 年 10 月提交了《湖南省綏寧縣界頭爐鐵礦礦區普查報告》。該礦在當時被認為是「厚度小、品位低、儲量少,雖有工業利用的遠景,但意義不是很大」的小型礦床,特別是由於當時選礦技術的落後,工業選礦問題尚未解決,致使該礦一直未能得到開發利用。2004 年,該隊為了開發檔案信息資源,組織了強有力的專業技術力量,全面盤點現有地質檔案資料家底,進行地質檔案資料的二次開發。該鐵礦的地質檔案資料引起了大家的極大關注,一致認為,隨著鋼鐵工業的飛速發展,特別是選礦技術的提高,這個被封在深山人未知的鐵礦,在當前經濟技術條件下,具有極大的開發價值。為了使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使這個已探明了 27 年的礦床為人類造福,為地方的經濟發展服務,該隊認真做好采礦權拍賣的前期論證和技術咨詢服務工作。此次采礦權的拍賣成功,不僅為當地政府和國土資源部門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也同時提高了地勘單位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為地勘單位進一步走向市場帶來了新的活力[3]。
2004 年河北省地勘局第三地質大隊對保存的地質檔案資料進行系統整理,及時補充完善,為兩個礦權轉讓提供地質報告獲益 500 萬[4]。2005 年山西 213 隊集中全隊的技術勘察人員對歷年積累的地質檔案資料進行掃描式研究,根據經濟建設對礦產資源的急需,開展礦權的申報、維護和開發等工作,成功進行了襄汾縣廟凹銅金礦普查項目的礦權轉讓;根據原有資料,投資 80 萬元,進行翼城刁凹鐵鉬礦的勘探,發現具有開采價值的鐵礦,申報鐵礦、鋁土礦、煤礦普查等 4 個價款項目;申報 2 個鐵礦普查、多金屬礦詳查礦權項目。通過二次開發地質檔案資料和加強地質勘查工作,收入 2780 萬元[5]。
由此可見,地質檔案資料在我國地質找礦及國民經濟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因此,地質檔案資料的二次開發作用不容忽視。
6 結語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面對市場經濟發展帶來的信息需求,人們對地質資料的需求也在發生變化。對資料的二次開發,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對現有資料進行集成。在利用地質資料時,不僅要求提供原始資料,而且要求提供經過經濟分析和預測的綜合信息。社會發展的需求為資料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帶來了新的活力。隨著計算機軟硬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及 IT 產業的日益成熟,地質檔案資料的現代化管理日趨完善,地質檔案資料的二次開發及地質資料的綜合研究是未來資料利用的熱點。我們要抓住機遇,拓寬開發利用領域,藉助於新技術、新方法,新思路,充分挖掘地質檔案資料的潛在價值,把現有資料用好、用活,滿足社會經濟建設事業的需求,真正發揮其應有的社會價值和經濟效益。
參 考 文 獻
[1] 高明波、王玉峰 . 伊寧:地質檔案資料中挖煤 40 億噸 . 地質勘察導報,2005.12.17
[2] 袁新洪 . 科學利用地質檔案指導礦山探礦工作 .「J」有色金屬(礦山部分)2004,56(3):21 ~ 22
[3] 劉國榮 . 湖南地礦局 418 隊地質檔案中淘得「金娃娃」. 中國礦業報,2004.08,14
[4] 任平俊,郝曉雨 . 河北兩份地質檔案資料賣了 500 萬 . 地質勘察導報,2005.06.25
[5] 劉傑 . 老資料產生新效益 . 地質勘察導報,2005.12.24
㈦ 誰能介紹下伊犁地區的地質概況
伊犁是塊美麗而富有傳奇色彩的寶地.人們通常說的伊犁,既指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轄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個地區和奎屯直轄市,全州共有24個縣、市,首府伊寧。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行政區內還包括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5個師60個團場。 全州總面積35萬平方公里其中平原佔38%,山地佔31%,丘陵佔23%,沙漠佔8%。全州有13個主要民族,總人口382萬人,其中哈薩克族98.81萬人,維吾爾族61.32萬人, 回族31.31萬人, 蒙古族6.67萬人,錫伯族3.32萬人,漢族170.8萬人,其他民族9.77萬人。伊犁是古絲綢之路的主要通道,新亞歐大陸橋中國西部的橋頭堡,東西方文化交流薈萃之地。眾多保持著各自特色的兄弟民族,使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到處都是濃郁的民族風情和瑰麗多彩的人文景觀。
伊犁地區是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所管轄的三個地區之一,伊犁地區下轄一市八縣,即:伊寧市、尼勒克縣、新源縣、鞏留縣、特克斯縣、昭蘇縣、察布查爾縣錫伯自治縣、霍城縣,伊寧市是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首府,也是伊犁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
伊犁,得名於著名的伊犁河。在新疆大陸性荒漠乾旱區中,伊犁就像是瀚海中的"濕島",氣候溫和濕潤。「波翻麗水已西傾,地勢旋低氣轉平」這是清代詩人對伊犁地勢、氣候特徵的生動描述。伊犁三面環山,西部開敞,冰川發育,雨雪豐沛,是新疆降水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四條向東輻射的山脈如同巨人的骨架,貫通在五大河谷盆地之間的伊犁河及其支流猶如血脈一般奔流不息,孕育著這片肥沃富饒的土地和遼闊無垠的草原。
伊犁獨特的地質、地貌和氣候,賦予了伊犁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奇美如畫的自然景觀。良好的生態條件,保存極為豐富的生物資源,享譽世界的草原,浩瀚的天然森林,珍貴的植物群落和野生動物……這些都使得伊犁堪稱為「天然的博物園」。它的「綠」,在萬頃荒漠中愈加顯得絢麗耀眼,令人神弛,素有「塞外江南」的美譽。伊犁更是物產豐富,「蘋果之鄉」、「天馬的故鄉」都是贊譽這塊土地的美稱。千百年來,伊犁一直是草原民族的天賜寶地!
㈧ 新疆伊寧縣皮里青河西煤礦區露天勘探
(1)概況
勘查區位於伊寧盆地北部伊寧縣喀拉亞尕奇鄉一帶,工作區總體呈不規則多邊形,南北長約4.1千米,東西寬約4.3千米,礦區面積約 7.60平方千米。勘探區位於伊寧市以北、伊寧縣以西,距伊寧市約15千米,距伊寧縣約10千米,均有公路與其相接,交通十分方便。行政區劃屬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縣管轄。礦區位於伊犁盆地北緣,屬低山丘陵地貌,區域多年年平均氣溫為9.0℃~9.9℃。
2009年4月至2010年8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煤田地質局161煤田地質勘探隊開展了勘查工作,勘查礦種為煤礦,工作程度為勘探。
(2)成果描述
工作區內共獲得資源量:總資源儲量(331+332+333)8.27億噸,其中露天首采區共獲得總資源儲量(331+332+333)0.72億噸。其中,探明的內蘊經濟資源儲量(331)2.78億噸,占總資源量的33.57%;其控制的內蘊經濟資源儲量(332)3.56億噸,其中(331+332)占總資源量的76.36%;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儲量(333)1.95億噸。工作區內可採煤層根據化驗成果,各煤層煤質變化較小,為低水分、中灰分—低灰分,中揮發分—高揮發分、低硫—特低硫、低氯—特低氯等特低有害元素、中高發熱量、較低軟化溫度、中等流動溫度的31號不黏煤和41號長焰煤,資源儲量已通過評審。
(3)成果取得的簡要過程
2009年4月至2010年8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煤田地質局161煤田地質勘探隊開展了勘查工作,完成機械岩心鑽探47個孔,總進尺18282米,物理測井17708米。所有鑽孔採用水泥砂漿封閉,所有鑽孔均進行了測井,所有鑽孔均開展了簡易水文觀測。
㈨ 蘇聯大量地質文獻、著述的湧入與翻譯有哪些
隨著中蘇科學文化的交往頻繁,蘇聯科技書刊大量湧入,甚或高等院校的教材和教學大綱也都選用蘇聯已有的模式,而地質院校更為甚者,應急翻譯出版了一批蘇聯專家的講稿和教材,以應教學之需,如北京地質學院聘請了蘇聯帕甫林諾夫教授來校,專題講授了《構造地質學與地質制圖》(1953-1954年),受到了重視(筆者聆聽了全部課程)。
1.中國科學院訪蘇科學代表團帶回來的文獻與翻譯
1953年中國科學院組織了一個科學訪蘇代表團,其中地學方面的代表成員有武衡、張文佑、馬杏垣等,他們近三個多月的考察與訪問,比較系統地了解蘇聯地質科學及其發展進程和取得的輝煌成就,其中包括蘇聯大地構造學派的學術思想和研究工作的方法,筆者當時是在科學院編譯局工作,多次聆聽過代表團返國後的學術報告和座談會,印象十分深刻,特別是他們帶回來的大批書刊,陳列在院部(王府大街九號)院內八角亭閱覽室內,筆者參與了書名翻譯整理與登記工作,記得其中就有蘇聯地質學派也是蘇聯大地構造學派的創建人卡爾賓斯基院士全集,蘇聯石油地質學創建人古勃金院士的全集、選集,多次來中國考察的、蘇聯著名新大地構造學創建者奧勃魯契夫院士的選集及其《從恰克圖到伊寧》等論著。
2.來自出版總署贈送的文獻與翻譯(通過中蘇友好協會及其他學術團體贈送的)
此外,還從出版總署運來轉送給科學院的一大批地質方面論著(筆者整理後,全面交給科學院圖書館),從中挑選一些力所能及的書刊翻譯成中文出版,屬於專著方面的有:《卡爾賓斯基的生平及科學活動》(1955年),《蘇聯著名地質學家奧勃魯契夫院士》(1955年)等,筆者參與翻譯《巴甫洛夫院士及其在地質學發展中的作用》(1955年)等,審讀過別洛烏索夫的《構造斷裂及其類型與形成構式》(1955年),《褶皺形成構式的若干問題》(1958年),《構造斷裂的分類及其幾何研究方法》(1954年)《關於研究中國新構造的若干理論和方法問題》,《地質現象在地震區域劃分中的意義》(1958年),《地震構造法的地震區域劃分問題》(1962年)等,當時雖然限於熟悉俄文的人才有限,這些書的翻譯出版既有啟迪中國大地構造學發展的作用,又彌補了當時中國構造地質學研究中的薄弱環節和空白。地球科學中其它學科,諸如石油地質學方面有《古勃金院士選集》、《石油起源概論》、《油氣運移》等,在礦床學方面有:《斯米爾諾夫院士選集》、《熱液礦床研究問題》以及維爾納茨基的經典名著《地球化概論》等,其中也涉及一些有關大地構造學的內容,起到了活躍當時學術氣氛的作用。
當時,在學習蘇聯的浪潮中,中蘇文化科學交流渠道是多途徑的,除組織翻譯蘇聯學者的著述外,蘇聯科學家也直接或間接寄來一批一批論文,發表在中國相關的學術刊物上(如前文所述)。
由於筆者當時擔任科學院編譯局、科學出版社地學專業編輯,確審讀過上述書刊,深深認識到中國地質學,特別是大地構造學的發展歷史,一度曾受蘇聯地質學,蘇聯大地構造學的深遠影響,另設獨立篇章,並非多餘。
當時蘇聯地質學,蘇聯大地構造學的成就,是在全世界令人矚目的,特別是蘇聯大地構造學派,享有世界榮譽和聲望。
當時在以全面學習蘇聯為主導的背景下,歷史表明:蘇聯大地構造學派及其理論,給予中國大地構造學發展中,注入了新的思維,新的思想啟迪,及時地借鑒和吸收新的理論內涵,為中國大地構造後來的發展和繁榮,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為了分析和對比蘇聯大地構造學派及其理論對中國大地構造學發展的影響,有必要對其理論的主要倡導者做簡要的概括,其中包括蘇聯著名的槽台學說的創建者A.Π.卡爾賓斯基(Карпинский)院長,提出俄羅斯陸台理論的A.B.阿爾漢格爾斯基(Архангъский),近代蘇聯大地構造學派的領導者、里菲構造區的建立者,泛地槽說和泛地台理論的倡導者N.C.沙茨基,(Шатский),深大斷裂理論的創建者A.B.裴衛(Πейве),地槽發展的階段性和旋迴性理論創建者B.E.哈茵(Хаин),古生代褶皺基底的「年輕地台說」的A.Л.揚申(Яншин),地殼垂直構造運動的堅持者、提出泛地槽論和泛地台論的B.B.別洛烏索夫(Бeлоусов),鹽丘構造理論的創建者Ю.A.柯西金(Косыгин),以及新大地構造學理論的提出者B.A.奧勃魯契夫(Обpyчeв)等,都曾有專文在中國書刊上發表。
蘇聯大地構造學派的特點之一是:繼承性很強,又各自獨立創新,對中國大地構造學的影響,也就各有不同,滲透於中國大地構造理論中的特點各異,故對蘇聯大地構造學派的主將的理論觀點,分別加以闡述,從中可以清晰地剖析出不同時期影響深度的差別。
㈩ 伊寧的地質條件、地震基本烈度、水文氣象條件
伊寧市是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首府,也是伊犁河谷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部,伊犁河谷中部,伊犁河北岸,距烏魯木齊市公路里程702千米。東與伊寧縣相鄰,南與察布查爾錫 伯自治縣相接,西北與霍城縣相依。地勢北高南低,北部為科古琴山,南部為伊犁河沖積平原。伊犁河沿市區南側流過。屬溫帶亞乾旱氣 候,氣候冬季溫暖,夏季涼爽。年均氣溫8.4℃,年均降水297毫米。她北倚天山雪峰,南臨悠然西去的伊犁河,四周是美麗的西部大地,-望無際的草原和神秘的森林。按土壤普查的分類系統,伊寧市的土壤主要類型是潮土、灌耕土,其他還有黑鈣土、栗鈣土、灰鈣土、亞高山草甸土、草甸土、沼澤土等土壤類型。其中潮土及灌耕土佔全市土壤面積的絕大部分。 潮土是在草甸上開墾種植演化而來,它的形成的兩個重要特徵是:地下水位高和耕作熟化程度深。群眾稱之為下潮地,有機質含量高,據測定399個耕作層養份分析,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為3.28%,土地肥沃,抗旱力強,但雜草多,主要為水旱輪作。
水系,,,伊寧市境內主要有兩大水系。即有人民渠、北支乾渠、團結渠和十多股泉水。北支乾渠和人民渠為伊寧市主要的兩條灌渠。人民渠引灌溉,經市區北部5公里處由東向西流過,在伊寧市境內流程為24.8公里,進入市區流量為14~15立方米/秒,出境流量為9-10立方米/秒(改建後進入流量為25-30立方米/秒,流出流量為20—25立方米/秒)。人民渠及北支乾渠灌溉面積9 333.33公頃,佔全市灌溉面積的70%,其餘30%的耕地由團結渠水和泉水灌溉。 伊寧市內泉水較為豐富,從東至西有泉水十多處,這些泉水流向南北,水量大小不等,因而形成資源極為豐富、而且水質比大河水良好的伊寧市的泉水系。經查測,得其平均流量為6.857立方米/秒,年徑流量為2.16億立方米,4—9月徑流量為1.27億立方米。地下水的儲量約為0.904億立方米。其所以能保持此儲量,主要原因是補給來源較多。北山溝的地表水年徑流量為3.55億立方米,滲漏的年徑流量為1.881億立方米,補給了地下水;人民渠、北支乾渠等灌溉渠道滲漏的年徑流量為0.703億立方米,補給了地下水;以泉水形成的溢出帶地表水年徑流量為2.16億立方米,其餘0.4億立方米均滲入伊犁河排走。泉水的利用率目前只有20%左右。
溫帶半荒漠草原植被是伊寧市平原區和山前丘陵區的典型類型。自然植被為具有短命植物蒿屬半荒漠草原類型,以冷蒿、茵陳蒿、早熟禾為主。但平原區自然植被多以人工植被代替,尚未開墾利用的半荒漠草原由於超載過牧,草場退化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