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第四紀地質學
Ⅰ 求問JRS,北大的地質學怎麼樣 上的話以後幹嘛
地質的就業不好呀,不過北大一般看的是牌子不是專業了
北大的地質學偏重科研,一般走向科研或者教學的多,出國的人也多
Ⅱ 北京大學的地質學基地班怎麼樣
地質其實是個坑……
Ⅲ 求助 北大地質學(石油地質學)考研參考書是那些
北京大學相關信息,
可上學校研究生院官網,
或所屬專業之二級學院官網通知公告專欄查看。
或直接詢問這兩個部門。
Ⅳ 北大和地大的構造地質學哪個好哪個導師好
北大,中國第二,
Ⅳ 北京大學 地質學 考研 「錄取」分數線。和南京大學相比,哪個性價比更好
當然北大地質系,回想自己半年多的考研之路,感觸良多。一些學弟學妹向我詢問考研的經驗與感受,這里我很願意寫出來,與大家分享。那麼我將分不同的方面說說我在備考北京大學地質學系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專業課方面的一些經驗和感受。可能下面的文字稍顯瑣碎,希望大家見諒。
關於考試科目:
北京大學地質學系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專業是考這四門:英語、政治、高等數學與地質學基礎、岩石學。其中英語和政治用的是全國卷,高等數學與地質學基礎是二合一的試卷,為北大自命題。高等數學部分佔75分,地質學基礎部分佔75分。岩石學科目是三合一的試卷,是沉積岩、岩漿岩、變質岩三大岩類混合在一起考察的,共兩種題型:名詞解釋與問答題。
關於備考用書:
北大地質系「岩石學」的考試科目以路鳳香、桑隆康的《岩石學》為主要考試書目,是地質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為目前岩石學最新版的教材。
除了這本書,我認為還有些書可以作為備考的參考書來使用,主要有以下幾本:武漢地院樂昌碩編寫的《岩石學》、成都地院衛管一等編寫的《岩石學簡明教程》、中國地質大學邱家驤編寫的《岩漿岩石學》、南京大學孫鼐、彭亞鳴編寫的《火成岩石學》、北京大學王仁民編寫的《變質岩石學》,長春地院賀同新編寫的《變質岩石學》以及石油工業出版社的《沉積岩石學》和西南石油大學唐洪明編寫的《礦物岩石學》,此外,在闡述不同構造環境的岩漿作用產出的岩石的地化特徵時也可以自學一下韓吟文的《地球化學》的相關內容。
另外,這里推薦一篇參考文獻:北京大學張立飛教授在2007發表的一片綜述性文章《極端條件下的變質作用——變質地質學研究的前沿》,讀完這篇文章,可以對變質地質學部分有個宏觀的了解。
關於如何使用專業課資料:
如果有時間,至少要精讀一遍考試書目。因為盡管每年的考試試題重復率很高,但基本上保持在150分的卷子里有100分左右是過去曾經考過的,但每年都會有50分左右的試題是新出的。所以,研究往年真題的目的在於保住已有的100分,而精讀的目的就在於爭取未知的50分!
參考書不用全看,參考書是一個工具書的作用,我們主要是帶著問題去看!邊看邊總結抄錄關鍵點。在復習的過程中,通過看真題來找考點、重點,再回頭有針對性地看書!
關於階段性復習方法:
基本遵循「看真題找考點→翻教材找答案→總結凝練→背誦記憶」的模式展開!考研的過程里時間很緊張,在後期就已經沒有必要再漫無目的地讀專業教材了,所以最好先看真題,然後在熟悉考試風格與考點特徵之後,回過頭來有針對性地在教材里提煉標准答案。這其實是一個很耗時的過程,但很必要。因為以往的考題都有可能在以後重復出現的,所以你只要提煉出了考點,就是必定可以拿分的。因此,整個專業課備考的過程其實是一個「先理解,後總結,再記憶」的過程!
關於選擇導師:
建議考生去院系網站瀏覽老師的主頁,尋找與自己感興趣的方向的老師作為自己的導師。這里說明一下:老師發表的論文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鑽研,大概明確老師的研究方向即可。地質系這邊的老師並不詢問過多前沿方面的問題,主要還是考察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
關於專業課考試范圍:
北大岩石學試卷中,變質岩部分的內容還是比較多的,而大多數石油院校的學生在變質岩方面學得也不是很到位,所以這是個很大的漏洞需要彌補。目前,似乎只有北大、地大、中科院的岩石學考變質岩部分。南京大學的岩石學考試不考變質岩。我也看了各研招單位的試卷,變質岩部分考察最難的要算北大了。相比南京大學,北大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專業比南大相比多考了高等數學部分和變質岩部分,所以,北大的考察還是比較全面的。當然,南大的這個專業也不容易考,他們的專業課試題考察的很深入。
變質岩部分要記憶的東西很多,我覺得時間如果不夠,除了泥質系列要重點掌握外,其他系列的變質岩只記憶下名詞解釋就行了。我個人感覺:泥質系列最重要,其次是基性系列。區域變質岩最重要,其次是接觸變質岩,至於沖擊變質作用、汽成水熱變質作用什麼的,我個人覺得一般了解下就行了,主要是警惕下名詞解釋,他們不可能出大題的。在記憶各個變質相的礦物組合、變質反應的時候,我感覺聯系變質帶記憶我覺得效果比較好!
關於復試:
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專業的復試內容主要是:1. 薄片鑒定環節2.五到十分鍾的英文自我介紹3.回答老師的提問。
薄片鑒定環節是2009年的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專業復試中首次加入的環節!一般是給考生兩個薄片進行鏡下鑒定。2009年這次是給的一個岩漿岩薄片和一個變質岩薄片進行鏡下鑒定。考生最好在復試前提前訓練下,要學會辨別常見礦物,如雲母、石英、方解石、角閃石、輝石、綠簾石、石榴石等礦物,並估算礦物含量,進行薄片的定名。此外,構造地質學專業的復試中有手標本岩石的定名這一環節,老師擺幾塊岩石或岩心放桌子上,要求學生辨認岩性。
而老師的提問熱點主要是本科畢業論文、本科實習經歷、本科所學課程。如果學生已經啟動了本科畢業論文的工作,老師會詢問學生本科畢業論文的准備情況,研究方法和進展。有的學校本科畢業論文啟動的比較晚,如果本科畢業論文還沒開始,老師會問你的實習情況。本科都有哪些實習?實習過程中考察的地層、岩石學特徵等。老師甚至會很細致地問你岩層都看了哪個組,叫什麼名稱,以便考察學生是否具備良好的實踐技能。有時候老師也會拿著你的課程表隨便提問,以考察你大學學得是否扎實。另外,最好在復試前將初始試題再重溫一遍,復試口試環節很可能還會問到初試的題目!
在復試口試環節里,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老師會從你的回答中尋找提問的話題,所以,你一定要只說自己知道的,有把握的,而不要說自己不太清楚的,否則被老師揪住不斷追問下去,就會顯得很被動。如果可能的話,你可以很狡猾的引導老師的提問,故意談及自己掌握的很好的幾個明顯的考點,引誘老師的追問,這樣就會處於主動地位!
此外,強烈建議復試前擬定打算報考的導師並與導師聯系,最好在復試前幾天與導師進行一次面談。導師也許會對你有些幫助和指導。當然,北大的各個院系風格不同,據我所知,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是嚴禁學生在復試前聯系導師的,而地空這邊可能因為招生人數較少,所以考前與導師的聯系還是比較受老師接受和歡迎的。
在著裝上,衣著簡單整潔就好,不必穿西裝,不必太過正式,復試過程中也不必緊張。我當初復試時老師們都很慈祥,和藹可親,現場氣氛很輕松,老師還都是很隨和的,所以大可不必緊張。
以上就是我關於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專業考研的一點經驗與感受,這里分享給大家,但願能給大家一點幫助。希望大家能在備考的過程中全心沉寂,堅信天道酬勤,其實北大並不神秘,只要你有正確的方法並真的付出了,那麼是否成功對你來說就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最後祝大家考研成功,夢想成真!
Ⅵ 北京大學地質學專升本怎麼樣
還不錯的,,
Ⅶ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構造地質學考試參考書考試目錄及分數線
北大的地球與空間科學的教學和研究有著輝煌的歷史。 地球物理學博士後流動站地球物理學是一門介於物理學、地質學、天文學和大氣科學之間的新興的交叉學科。它包括固體地球物理學和空間物理學兩個二級學科。 固體地球物理學應用力學、電磁學、熱學以及核物理學等物理學方法研究地球內部的結構、以及與固體地球相關的各種物理場(如電磁場、重力場等)的演化與運動規律,並認識與其相關的各種自然現象的物理過程及變化規律。它包括:地震學、地磁學、重力學、地熱學、大地測量學、地球內部物理學、地球動力學、大地構造物理學、勘探地球物理學、與環境地球物理學等研究領域。近四十年來地球物理學取得了長足進展,其研究成果不僅改變了人類對地球內部物理過程及其演化規律的認識,也為人類開發自然資源、抵禦自然災害作出了巨大貢獻。空間物理學是近幾十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應用基礎學科,它包括中高層大氣物理學、電離層物理學、磁層物理學、行星際物理學、空間探測和空間環境學等學科分支。日地空間是人類航天活動的主要區域,太陽活動和空間環境的對大氣和氣候變化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研究空間物理的基本規律不僅對人類認識宇宙有著重要的科學意義,而且關繫到人類的生存環境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今天,地球物理學巳成為地球科學中最具活力的學科之一,其研究成果將直接影響著21世紀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北京大學地球物理學教學與科研基地(包括固體地球物理學和空間物理學兩個專業)成立於1958年,目前除培養本科生外,還設有碩士點、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本基地師資力量雄厚,研究方向廣泛。現有中科院院士1人,教授8人。多年以來承擔了國家基金委、國家科委、國防科工委、航天部門、電訊部門、地震部門及石油勘探部門的多項科研任務,如:國家重點基礎研究項目(「973」項目:大陸強震機理與預測),基金委重大項目(日地系統能量傳輸過程研究),科委重大科學工程(東亞空間環境監測系統、東亞大陸地球動力學),「921」項目(電離層環境監測),中巴合作資源衛星項目(星內粒子輻射探測器研製)及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近50項,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中很多工作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此外,我們擁有良好的實驗、觀測與計算設備,並與美國,德國,日本,瑞典等國家的相關教學單位和科研機構及科學家有長期的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為博士後的研究工作提供良好的條件。 固體地球物理學:地震學、地球內部物理學、地球動力學、地球重力學、地球電磁學、應用地球物理學;
空間物理學:太陽外層大氣物理學、行星際物理學、磁層物理學、電離層物理學、高中層大氣物理學、空間探測、空間環境與空間天氣學。
北京大學地球物理學教授名單:
王 仁教授(院士、博導) 地球動力學
臧紹先教授(博導) 地球動力學地球內部物理學
陳曉非教授(博導) 地震學與地球內部物理學
蔡永恩教授(博導) 地球動力學、工程地球物理學
孫荀英教授 地球動力學
肖 佐教授(博導) 電離層物理學、高中層大氣物理學、空間探測
濮祖蔭教授(博導) 磁層物理學與空間環境學
塗傳詒教授(博導) 行星際物理學與太陽外層大氣物理學
宋禮庭教授 行星際物理學與磁層物理學
地質學博士後流動站北京大學地質學系成立於1909年,是中國最早的高等地質教育、研究單位。經過以翁文灝、李四光等為代表的數代地質大師及一大批學術造詣精湛、富於創造精神的北大地質人的艱苦創業,現今的北大地質學系已經成為我國一流地質科技和教育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迄今,已培養出50名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在系級單位中冠全國之首。1993年本系地質學專業被國家教委確立為首批國家理科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 本系匯集了眾多的著名地質學家,師資力量雄厚。現有院士2人,教授27人(其中22人為博士生導師),副教授32人,還有一大批高級實驗及管理人員。系內設有各類實驗室12個,擁有價值1500多萬元的先進的儀器設備;具有八十多年歷史的專業圖書館、收藏豐富的地質陳列館和世界一流的地質檔案館;91年投入使用的新地學大樓等,為本系提供了優良的教學、科研環境。本系與國外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地質院校和研究建立有長期的學術聯系,為廣泛開展國內外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提供了重要途徑。
本系現有四個碩士和博士生專業:構造地質學專業、古生物學及地層學專業、岩石學、礦物學及礦床學專業和地球化學專業,設有多種研究方向,可接受不同領域的博士後研究人員。 (1)構造地質學專業
研究方向主要有前寒武紀地質學,區域大地構造,大陸地球動力學,岩石圈地質學,大、中、小和顯微構造地質學,石油地質學,環境地質學,災害地質學和信息地質學,盆地分析,造山帶地質學等。
代表性研究領域及專家有:
錢祥磷教授(博導) 前寒武紀地質學,石油地質學,區域大地構造。
何國琦教授(博導) 區域大地構造,陸內造山帶地質學。
鄭亞東教授(博導) 構造地質學,推覆構造,變質核雜岩。
劉瑞詢教授(博導) 中小尺度構造地質學,顯微構造地質學。
李茂松教授(博導) 區域大地構造,造山帶地質學,大陸邊緣地質。
潘 懋教授(博導) 信息地質學,環境地質學,災害地質學、石油地質學。
史 哥教授(博導) 勘探地球物理,岩石物理學。
徐 備教授 盆地分析,造山帶地質學。
蔡永恩教授(博導) 地球動力學與數值模擬。
孫荀英教授 地幔流動與板塊構造運動,岩漿洋固化數值模擬。
(2)古生物及地層學專業
研究方向主要有門類古生物學,微體古生物學,古生態及理論生物學,古環境及古地理分析,層序和事件地層學等。
代表性研究領域及專家有:
白順良教授(博導) 泥盆紀生物地層學,化學-地層學。
王新平教授(博導) 微體古生物學,石炭一三疊紀生物地層學。
郝守剛教授(博導) 植物化石比較形態學,陸生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齊文同教授(博導) 門類古生物學(珊瑚),中生代地層學,淺海環境分析。
董熙平教授(博導) 微體古生物學和現代古生物學
白志強教授 事件地層學,層序地層學。
(3)岩石學、礦物學、礦床學專業
研究方向包括岩石學、礦物學和礦床學等,領域涉及岩類學、岩石成因學,岩石地球化學,構造環境分析,變質作用,變質地質學等;礦床學,經濟地質學,區域成礦規律,岩漿-熱液礦床,成礦作用,交代作用等;結晶學與礦物學,成因礦物學,間層礦物學,電鏡礦物學,結構礦物學等。
代表性研究領域及專家有:
董申保教授(院士、博導) 結晶岩石學,區域變質作用,變質地質學。
王仁民教授(博導) 變質岩石學,前寒武紀地質,變質地質學。
崔文元教授(博導) 成因礦物學,區域變質作用,變質地質學。
閻國翰教授(博導) 岩漿岩石學,岩石地球化學。
許保良教授(博導) 岩石地球化學及信息處理。
楊承運教授 沉積岩石學,成岩作用,沉積相分析,油氣資源。
鄭 轍教授(博導) 結晶學與礦物學,結構礦物學,電鏡礦物學。
艾永富教授(博導) 礦床學,經濟地質學,熱液礦床,交代作用。
王時麟教授 礦床學,經濟地質學,區域成礦規律,變質礦床。
(4)地球化學專業
研究方向主要有:地球化學,成礦作用地球化學,實驗地球化學,同位素地球化學,環境地球化學,地球物質的化學演化等。
代表性研究領域及專家有:
曾貽善教授(博導) 地球化學,成礦作用地球化學,實驗地球化學。
穆治國教授(博導) 地質年代學和同位素地球化學,全球變化。
(5)石油天然氣研究中心
研究方向主要有:含油氣盆地構造,儲層地質,油氣地球物理,油氣田勘探與開發等。
代表性研究領域及專家有:
師永民(研究員,博導):油氣田開發,火山岩油藏。
何川(研究員):地震資料,石油機械。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學院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所創建於1983年,是我國最早從事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的科研與教學單位之一,分別於1983年、1989年開始招收地圖學與遙感專業碩士、博士研究生。1997年教育部進行專業調整,地圖學與遙感專業轉為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2001年、2003年分別開始招收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在遙感、GIS、衛星導航方面先後有80餘人獲博士學位,200餘人獲碩士學位,出站博士後42人。2006年測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工學)博士學位授予權獲得批准,博士後流動站於2009年正式設立。
攝影測量與遙感學科一直處於國內前列,尤其在遙感學科發展方面在國內外具有較高的影響力, 在航空遙感系統、無人機載荷驗證、定量遙感、微波遙感、遙感信息處理與分析、數字成像系統等方面形成了特色。
衛星導航是大地測量學的主要基礎支撐,目前在國內有一席之地,是科技部中歐衛星導航合作培訓中心、教育部衛星導航聯合研究中心、國防科工局衛星導航應用論證平台依託單位;固體地球物理學專業是我國重點學科,其一級學科在國家學科評估中排名第一,其學科應用部分屬於大地測量學,近年有相當的研究與大地工程測量相關,與衛星導航部分教師一道,在我國大地測量方面形成局部優勢。
地圖學與GIS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其所屬地理學一級學科在國家學科評估中排名第一。其中的GIS學科工程能力已經形成,如重大國防項目、數字城市重大項目等,成為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的主體力量。
上述3個學科(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攝影測量與遙感、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目前掛靠的國家、省部委級機構有:國家遙感中心技術培訓部,高校遙感技術與應用聯合中心(教育部批准正處級),北京市空間信息集成與3S工程應用重點實驗室(北京市批准)、教育部地球觀測與導航工程中心(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學數字中國研究院等。
「十一五」期間,本學科平均經費每年超過1500萬元教師人均超過60萬元,且80%以上項目是國家或國際合作項目。住房等後勤保障條件具備。 童慶禧 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高光譜遙感、定量遙感與應用 晏 磊 教授 高解析度遙感成像技術、遙感定標與偏振遙感技術、地學特徵導航與LBS應用技術 陳秀萬 教授 室內外無縫導航、數字減災與應急管理、GNSS遙感 郭仕德 教授級高工 3S+C(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通信)技術集成與應用工程 曾琪明 教授 微波遙感、定量遙感 李培軍 教授 遙感信息處理與應用、高解析度遙感
Ⅷ 地質學考研,南京大學和北京大學,難度差別大嗎才大二,好糾結
不是很大 但是 你必須要有 一定的知識儲備 考研方便 還是比較好考的 只要你 學習能力可以 基本都是沒有問題的了
Ⅸ 北京大學地質學類都有哪些專業
地質學、結晶礦物學、古生物學、地史學、岩石學、構造地質學、礦床學、地球物理及勘探方法、地球化學、遙感技術等。
Ⅹ 我是學地質的,很想報考北京大學地空學院構造地質學專業
俗話說,大構造胡說八道,小構造吵吵鬧鬧,這是學地質的人都會說的一句口頭版禪。
你要繼續深權造,當然好,不過,我想,要是對於礦床學進行深造,對你今後的工作會有更好的發展前途,經濟效益會更好,如果是構造學的深造當然也很好,但是,我想可能會比礦床學深造差一點。
至於你說的,括弧里的那些東西,我可沒有辦法幫你。
總之,只要能考上,繼續深造,都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