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景泰縣地質局

景泰縣地質局

發布時間: 2021-02-26 03:06:23

⑴ 甘肅省 靖遠縣 搬遷

2004年,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以「安居房變成豆腐渣」為題曝光此事,負主要責任的原惠陽區移民辦主任、區三峽移民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何光胡,後因受賄38萬元獲刑13年。事後,當地政府很快拿出了修繕方案。

除了房屋質量,另一個焦點問題就是安置土地,各個移民點對此也展開了各自的努力。同樣根據《廣東省安置三峽庫區外遷農村移民實施方案》,王德淵和他的移民老鄉,每人擁有9分耕地。

據多個移民點的村民相互印證可知,考察簽訂移民協議時,接收點都指定過一塊「讓人滿意」的耕地,但移居到當地後,政府都會借「沒有徵到這塊地」等理由,重新劃一塊土地給移民村。

在潼湖鎮移民村,政府以同樣理由另安排了一塊地,離村民小組7里多路。村民不願意,導致3年時間沒有土地種。由於多年包車往返惠州反映問題,前後十四五次,每人湊錢已不下六七百塊。該糾紛最後以村民的勝利告終——每人劃了5分地,潼湖鎮移民村小組一共71人,剩下的近30畝耕地,政府給了1萬平方米的工業用地,71人平分,但招商很困難,沒有人租用。

姜華所在的陳江鎮,後來也重新劃了一塊地,但在高壓線下,土質差,「天旱時討不到水,大雨時又討不到收成」,村民不要,鬧了很久。姜華所在移民村遷入22戶70人,安置耕地63畝,後來,陳江鎮政府答應,斥資200多萬,給移民村建起3100個平方的廠房,在竣工之前,政府還向移民村發放1.5萬元的生活費。

移民村地里同樣立著高壓線鐵塔的良井鎮,其命運就遠不能與陳江鎮相比了。良井鎮移民村共23戶69人,安置耕地62.1畝,移民整7年的時間里,只有2003年曾以230元/畝的價格租給他人種西瓜。後來,因村小組長拿承租者回扣、低價出租耕地遭到村民抵制,這62.1畝地就荒了下來,至今,地里雜草足有半人高。現在,王詩端和村民在村口拉起紅色橫幅,打出土地招租廣告,但也鮮有人問津。

危房加上土地問題,讓人無法安居樂業,用王詩端和留守村民喬光輝的話說,「移民找不到生活」,良井鎮出現大量移民返流。

2003年,良井14號房的劉長康一家4口,移民惠州不到一年,就率先離開惠州,回巫山去搞養殖業。緊接著,小組村民紛紛加入回鄉隊伍,到2004年上半年,23戶中返流17戶。甚至有兩戶賣掉了安置房和宅基地,一套2人的房子,賣了4.3萬,一套3人的房子,賣了8萬。

良井成了惠州13個移民點中返流最嚴重的鎮。在王詩端看來,返流者有相似的特點,比如有比較殷實的積蓄,老家還有房子。

現在,良井鎮移民村剩下6戶留守,那些離開的人偶爾也會到良井來,不過,他們不把這當作「回家」,只是來看現狀變了沒有。 當初的承諾,沒有一項兌現的。」何貴珍接過話茬。按照當地政府當初的承諾,只要三峽移民搬遷到湖北,就會有現成的房屋和土地供其居住和耕種。一家人到了古松村,沒田種也沒房住。花了22000元買下當地村民的一套二手平房,才換來了兩畝八分地

⑵ 景泰在哪裡,介紹一下特點,民風和景點

景泰
景泰縣位於甘肅省中部,東臨黃河,西接武威,南鄰白銀、蘭州,北依寧夏、內蒙古,地處黃土高原與騰格里沙漠過渡地帶,為河西走廊東端門戶。全縣總面積5432平方公里,擁有耕地69萬畝,其中水澆地36萬畝,天然草場590萬畝。轄6鎮8鄉,140個行政村,7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23.3萬人。

景泰歷史悠久,早在4500年前,就有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西漢置媼圍縣,是絲綢之路北線上的交通重鎮。1933年成立景泰縣,縣名寓「景象繁榮、國泰民安」之意。光熱資源豐富,年日照時數為2725小時,日照百分率62%,太陽年平均輻射量147.8千卡/平方厘米,年≥0℃的活動積溫3614.8℃,≥10℃的有效積溫3038℃,無霜期141天,是我國除青藏高原外光熱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礦產資源豐富,石膏儲量達3.85億噸,居全國第二,石灰石8億多噸,煤3.8億噸,石英石2000多萬噸,銅200多萬噸,此外,金、銀、錳、墨玉、陶土、蛇紋岩也有一定分布,地方工業主要有水泥、硅鐵、麥芽、飼草料、石膏粉、煤炭六大行業。灌溉條件優越,境內有「中華之最」景電高揚程大型提灌工程兩處,總裝機容量24.56萬千瓦,提水量28.6立方米/秒,是黃河上游重要的灌溉農業區。交通便利,地處亞歐大陸橋腹地,縣城距中川機場不足百公里,包蘭、甘武鐵路縱貫全境,年吞吐量達到百萬噸以上,省道201線、308線等級公路連接數條國道。通訊便捷,擁有程式控制電話2萬門以上,數字行動電話覆蓋全縣所有鄉鎮,互聯網連接海內。電力供應充足,有22萬伏輸電線路1條,11萬伏輸電線路14條,3.5萬伏輸電線路8條,總裝機容量34.9萬千瓦,年供電量10億千瓦時。旅遊資源獨特,有國家地質公園黃河石林,有「沙漠寶島」壽鹿山省級森林公園,有開鑿於北魏時期的五佛沿寺石窟,有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的永泰龜城、明長城。生物品種多樣,有野生獸類禽類34種,野生植物115種,林木60多種。盛產多種農副產品,大宗農產品小麥、玉米、大麥、羊肉、豬肉;特色產品有沙漠洋芋、枸杞、蜜瓜、蜂蜜、白靈菇、大接杏、早酥梨、大梨棗等。發展潛力巨大,黃河上游黑山峽小觀音段是建設大型水利樞紐的理想壩址,可供可發電力資源140萬千瓦,投資90億元、裝機容量240千瓦的景泰火電廠已通過項目初審,有望提前建設。眾多的自然景觀和歷史遺跡越來越多受到影視界的青睞,成為國內外不可多得的影視基地。《最後一個冬日》、《美麗的大腳》、《汗血寶馬》、《天下糧倉》、《西部熱土》、《驚天傳奇》等影視劇分別在黃河石林、永泰龜城等處拍攝,央視著名導演楊亞洲、唐季禮、陳家林等紛紛來景執導。《大敦煌》影視城已建成拍攝並向遊人開放,目前已有多部影視劇在這里拍攝,其大漠、敦煌、綠洲、黃河以及宏偉氣勢成為西部的一個精品影視基地。

2004年實現生產總值14.08億元,增長12.93%,其中第一產業3.84億元,第二產業4.56億元,第三產業5.68億元,分別增長4.8 %、21%、11.8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35億元,增長35.2%。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6161萬元,同比增長12.78%。完成縣級一般預算收入2964萬元,同比增長12%。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5億元,增長1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200元,增長5.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761元,增長15.8%。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37‰。全縣社會政治穩定,各項事業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

⑶ 甘肅省金昌、臨夏、嘉峪關這三座經濟發展相對較後,還有什麼發展空間嗎

可以向著工業發展。

20世紀50年代,隨著這些金屬礦床的開發和冶煉,甘肅省先後誕生了“桐城銀礦”、“鋼城”嘉峪關和“鎳都”金昌三座現代工業城市。

祁連山鐵井山礦區

1958年,離礦區不遠的北方,酒泉鋼鐵廠開業。依託蘭新鐵路的交通線路優勢,實現煤炭資源轉移,實現煉鋼生產。七年後,一座現代化的工業城市誕生了。因為它靠近明朝的長城,所以被稱為嘉峪關城。

嘉峪關,世界第一大關

金昌鎳礦的發現源於群眾舉報。甘肅省地質局經過反復勘查,於1958年確認了世界第二大復合型超銅鎳礦床——金川鎳礦床。

甘肅省為什麼不能發展?金昌、嘉峪關、白銀

鎳,一種廣泛用於軍工的稀有有色金屬,也成為甘肅礦產資源大軍的一員。從1962年的金川鎮到1981年的金昌市,河西走廊又誕生了一座現代化的工業城市。

在金昌礦旁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八卦花

這是腫脹嗎

甘肅省為什麼不能發展?工業鎮、金隅鎮

白銀、嘉峪關、金昌的崛起,改變了甘肅原有的行政區劃和經濟實力分布。

白銀從原來的蘭州市放飛靖遠縣,從定西縣放飛會寧縣,從武威縣放飛景泰縣,升格為地級市,成為蘭州西北部通往寧夏、內蒙古的交通樞紐。

金昌從武威奪走永昌縣,在武威和張掖之間建立地級市。

銀和金昌是從縫隙里挑出來的

甘肅省為什麼不能發展?金昌、嘉峪關、白銀

由於嘉峪關東臨酒泉,西臨玉門,在玉門南支線(玉門東接蘭新鐵路)和京鐵山支線的支持下,成為河西走廊西部的交通樞紐,貿易得到發展。

嘉峪關、金昌的崛起,徹底結束了歷史上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個中心的傳統格局。

白銀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銅、硫生產能力連續18年居全國首位;金川有色金屬公司被譽為中國的“鎳巴”,鎳、鈷產量佔全國的90%;酒泉鋼鐵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凈利潤逐年增長,這些企業為計劃經濟時代的城市發展帶來了大量的資金、人力資源和資源。

上世紀末,白銀、嘉峪關、金昌成為甘肅省除省會蘭州外的重要工業中心。三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較高,購買力較強,商貿服務業發達

⑷ 甘肅景泰有那些旅遊景點

甘肅景泰是個小城市,人口也不多,值得稱道的是景泰旅遊資源奇特壯觀,有被譽回為「中答華自然奇觀」的國家地質公園黃河石林、景泰縣風光(20張)「沙漠綠色寶島」壽鹿山省級森林公園、有開鑿於北魏時期的五佛沿寺石窟、有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的永泰龜城、明長城及享譽「中華之最」的景泰川電力提灌工程等諸多自然和人文景觀。這些自然景觀和歷史遺跡越來越受到影視界青睞,成為國內外不可多得的影視基地。《最後一個冬日》、《西部熱土》、《漢血寶馬》、《天下糧倉》、《雪花那個飄》、《神話》、《花木蘭》、《決戰剎馬鎮》、《驚沙》等40部影視劇曾分別在黃河石林、永泰龜城等處取景拍攝。國家唯一以敦煌體裁為內容的「大敦煌」影視城,被影視界看好,其大漠、敦煌、綠洲、黃河以其宏偉氣勢成為西部的一個精品影視基地。

⑸ 西北地區天然石膏礦石儲存量最大的地方在哪裡

甘肅,景泰縣!
附錄:
石膏礦在世界上分布廣泛,遍布於五大洲60多個國家和地區,專資源豐富,儲屬量巨大,但缺乏較准確的統計數據。世界石膏儲量約為24億t,美國和加拿大的儲量占其中的49%,英、法、德諸國的儲量也占重要地位,西班牙、義大利、南斯拉夫、希臘、俄羅斯等國的儲量也具有一定的規模。中國石膏礦資源非常豐富,分布廣泛,已發現礦產地600多處,據國家建築材料工業局地質研究所1986年預測,中國石膏礦E級儲量資源6 658億t,F級儲量資源可達76 492億t。截止1996年底止,在23個省、自治區中,已有探明儲量的礦產地共有169處,其中:大型礦79處、中型礦34處、小型礦56處;累計探明石膏礦石儲量B+C+D級579億t,除歷年消耗礦石儲量近3億t左右外,全國保有石膏礦石儲量B+C+D級576億t,居世界第1位。

⑹ 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的領導簡介

男,漢族,1955年12月生,甘肅慶陽人,陸軍參謀學院軍事理論專業畢業,大學學歷,1974年7月加
入中國共產黨,1971年2月在甘肅省慶陽地區毛紡織廠參加工作。1972.12—1983.05陸軍四十七軍服役,歷任戰士、文書、保密員、副政治指導員、正連職參謀;1983.05—1990.05,蘭州軍區司令部工作,歷任副營職秘書,檔案館副團職副館長、副團職參謀、正團職參謀;1990.05—1998.02,蘭州軍區司令部軍務裝備部隊務處處長、蘭州軍區司令部軍務裝備部副部長兼隊務處處長;1998.02—2002.09,蘭州軍區司令部軍務部副部長;2002.09—2003.10,青海省軍區副參謀長兼西寧軍分區司令員;2003.10—2004.11,青海省西寧警備區司令員;2004.11—2008.12,甘肅省國土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正師級)。2008年12月,任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黨委書記、副局長。 男,漢族,1956年6月生,陝西臨潼人,大學學歷,1984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0年12月參加工作

,高級工程師。1977.01—1987.05,省地礦局第六地質隊、測繪隊任供應科副科長、科長;1987.05—1990.06,省地礦局測繪隊副隊長;1990.06—1992.03,省地礦局物供總站副主任;1992.03—1999.03,省地礦局物供總站主任兼黨總支書記;1999.03—2000.08,省地勘局局長助理、地質工程總公司總經理。2000年8月任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黨委委員、副局長。 男,漢族,1963年3月生,甘肅涇川人,大學學歷,1983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7月參
加工作,高級政工師。1983.07—1985.02,甘肅省地礦局物探隊物性測定員;1985.03—1990.04,省地礦局物探隊勞人科副科長、科長;1990.04—1994.05,省地礦局物探隊副隊長、工會主席;1994.05—1996.12,省地礦局區調隊黨委書記;1996.12—1997.12省地礦局區調隊隊長兼黨委書記;1998.01—2000.06,省地勘局蘭州地勘院院長兼黨委書;2000.06—2001.01,省地勘局機構改革辦公室主任、人事處處長;2001年2月任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黨委委員、副局長。 男,漢族,1954年12月生,河南南樂人,大學學歷,1973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9月參加工
作,高級 經濟師。1969.09—1976.07,先後任甘肅省酒泉縣造紙廠工段長、勞資、統計及管理幹事;1976.07—1979.09,酒泉縣計劃委員會統計組長;1979.09—1981.05,省地礦局水文一隊綜合統計;1981.05—2003.06,先後任省地礦局計劃財務處綜合統計、副主任科員、主任科員、綜合計劃處副處長、副總會計師兼財務資產處處長 ;2003.06—2004.06,省地礦局局長助理兼局副總會計師、財務資產處處長;2004年6月,任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黨委委員、副局長。 女,漢族,1962年8月出生,陝西韓城人,大學學歷,198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0年9月
參加工作 ,經濟師。1980.09—1989.11,甘肅省紡織機械廠先後任勞資科、組織科、黨委辦公室幹事;1989.11—1992.02,甘肅省服裝職工大學辦公室、學生科幹事;1992.02—1993.05,甘肅省計劃委員會人事處科員、副主任科員;93.05—2004.03,甘肅省經濟貿易委員會人事處主任科員、副處長、處長;2004.03—2006.09,甘肅省經濟委員會人事處處長;2006年9月,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黨委委員。 男,漢族,1956年10月生,甘肅酒泉人,大學學歷,1978年8月加入中國
共產黨,1974年5月參加工作,高級工程師。1974.05—1975.11,甘肅武威縣新華公社插隊;1975.11—1988.03,蘭州三毛廠工作、任產品設計員;1988.03—1993.02,甘肅輕紡廳紡織處助工;1993.02—1996.11,甘肅省紡織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兼黨委書記;1996.11—1999.07,蘭州棉紡織印染廠黨委委員、廠長;1999.07—2007.08月,甘肅省委組織部招待所所長黨總支書記、辦公室副主任(正處級)、幹部三處副處長(正處級);2007.08—2009.05,甘肅省委組織部幹部監督處處長;2009年5月,任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副局長、黨委委員。 男, 漢 族,1955年6月生,甘肅隴西人,大學學歷,1975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3年5月參加工作,高級工程師。1975.09—1977.09, 甘肅省隴西縣渭河鄉灘兒隊生產隊長;1977.09
—1978.03,空軍34修造廠工人;1978.03—1982.01,武漢測繪學院航測與遙感專業學生;1982.01—1983.12,甘肅省測繪局第二測繪隊作業員、組長;1983.12—1984.11,甘肅省測繪局第二測繪隊生產技術科副科長;1984.11—1991.03,甘肅省測繪局第一測繪隊副隊長;1991.11—1995.12,甘肅省測繪局生產技術處處長;1995.12—1998.04,甘肅省測繪局黨委委員、副局長(1996.05起兼甘肅省第一測繪大隊隊長);1998.04—2001.11, 甘肅省測繪局黨委委員、局長;2001.11—2010.03,甘肅省測繪局黨委書記、局長;2010年3月任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巡視員。 男,漢族,1957年3月生,甘肅景泰人,大學學歷,1986年8月入黨,1
980年12參加工作。1980.12—1984.12,甘肅省地礦局物探隊技術員;1984.12—1986.12,甘肅省地礦局物探隊分隊長;1986.12—1987.12,甘肅省地礦局物探隊工會副主席;1987.12—1993.12,甘肅省地礦局物探隊物資供應科科長;1994.01—1994.08,甘肅省地礦局物探隊隊長助理兼辦公室主任;1994.08—1998.02,甘肅省地礦局物探隊工會主席;1998.02—1999.06,甘肅省地礦局物探隊副隊長(主持行政工作),工會主席;1999.06—2000.11,甘肅省地礦局物探隊隊長;2000.11—2007.02,甘肅省地礦局第二地質礦產勘查院院長、黨委書記;2003.10—2005.05,兼任甘肅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站長、黨委委員;2005.05—2005.06,兼任甘肅省地質環境監測院院長、黨委委員;2007.02—2007.06,不再任第二地質礦產勘查院黨委書記、院長,調局機關工作;2007.06—2009.08,甘肅省地礦局政治部主任、組織處處長;2009年8月,任甘肅省地礦局副巡視員。 男,漢族,1963年1月出生,甘肅山丹人,博士學歷。1992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2年8月參加工作。1982.08—1986.11 甘肅省地礦局地質六隊填圖組長;1986.11—1993.10 甘肅省地
礦局地質科學研究所填圖組長、副技術負責、分隊長兼技術負責;1993.10—1996.06 中國地質大學地礦系碩士研究生學習,獲碩士學位;1996.06—1998.09 甘肅省地礦局地質科學研究所科辦主任;1998.09—2000.03 甘肅省地礦局地礦科技處主任科員;2000.03—2000.11 甘肅省地礦局地調院總工程師;2000.11—2001.01 甘肅省地礦局地礦科技處處長;2001.01—2004.08 甘肅省地礦局地礦科技處處長兼地礦科技信息中心主任;2004.12—2007.02 甘肅省地礦局副總工程師,兼秦祁礦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會董事;2007.02—2009.07 甘肅省地礦局副總工程師兼地礦科技處處長、信息中心主任、秦祁礦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會董事;2009.07—2010.09 甘肅省地礦局副總工程師兼地礦科技處處長、秦祁礦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會董事;2010.09任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副巡視員。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