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學旅遊地質學丹霞地貌考試
① 什麼是丹霞地貌
中文名稱:丹霞地貌英文名稱:Danxia landform定義:由陸相紅色砂礫岩構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種地貌形態。形成的必要條件是砂礫岩層巨厚,垂直節理發育。因在中國廣東省北部仁化縣丹霞山有典型發育而得名。應用學科:地理學(一級學科);地貌學(二級學科)
一般認為,有陡崖的陸相紅層地貌稱為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中國分布最廣。1928年,馮景蘭等在粵北仁化縣發現丹霞地貌,並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紅色砂礫岩層命名為丹霞層,此後又有多人對其概念進行闡述。
1928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質學碩士學位的礦床學家馮景蘭,在我國粵北仁化縣注意到了分布廣泛 丹霞山(廣東省仁化縣)的第三紀(6500萬年~165萬年前)紅色砂礫岩層。在丹霞山地區,厚達300-500米的岩層被流水、風力等風化侵蝕,形成了堡壘狀的山峰和峰叢、千姿百態的奇石、石橋和石洞。[1]馮景蘭意識到這是一種獨特的地貌景觀,並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紅色砂礫岩層命名為丹霞層。[2]而「丹霞」一詞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詩》,「丹霞夾明月,華星出雲間」,指天上的彩霞。[3]
丹霞地貌的定義
1938年,構造地質學家陳國達把這種紅色岩層上發育的地貌稱為「丹霞地形」,並把這種地形作為判斷丹霞地層的標志。[1]
1977年,地貌學家曾昭璇才第一次把「丹霞地貌」按地貌學術語來使用。[1]
1982年,素有「丹霞痴」之名的地理學家李見賢(黃進)發表了《丹霞地貌坡面發育的一種基本方式》,這是中國論述丹霞地貌的第一篇論文。這個時期正是中國旅遊業大規模發展的起始階段,丹霞地貌作為一種重要的旅遊資源,受到了來自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1]
1983年《地質辭典》首先提出丹霞地貌定義,「指厚層、產狀平緩、節理發育、鐵鈣質混合膠結不勻的紅色砂礫岩,在差異風化、重力崩塌、侵蝕、溶蝕等綜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狀、寶塔狀、針狀、柱狀、棒狀、方山狀或峰林狀的地形。」這是學術界對丹霞地貌所下的第一個定義。[1]
從此之後,不同的辭書、專家對丹霞地貌的定義達到20種以上,甚至同一位專家對丹霞地貌所下的定義在幾年之間也會發生很大變化。而這些定義中地不同之處若從岩石地貌學的角度來看,是屬於原則性的,各種定義彼此是不能合理共存的。岩石地貌中的關鍵因素是構成地貌的岩石類型,對於構成丹霞地貌的岩石來說,多數人主張是碎屑岩中的礫岩和砂岩,有的則認為還應包括火山碎屑岩、紅色碳酸鹽岩、淺變質岩,甚至有人主張只要是能形成赤壁丹崖群的紅色岩系就行。此外,關於構成丹霞地貌的岩石的成岩環境也沒有達成統一認識。多數人主張應該是陸相(即當時應是在河流或湖泊環境中)沉積的岩石,有人則認為應包括海相(即當時應是在海洋環境中)沉積的岩石,還有人提出:「凡紅色碎屑岩,不論它是陸相、海相、火山相(即是由火山活動所生成的岩石),只要形成丹崖赤壁的都稱丹霞地貌。」
構成丹霞地貌岩層的時代
見解
對於構成丹霞地貌岩層的時代,學者們持有截然相反的見解。有人主張岩石地貌只有和構成它的地層的 時代聯系起來,而且限制在特定的層位才有對比意義,有人主張不應受時代限制,有人甚至認為把自己原來定義中的地層時代刪去代表著進步,認為只要是形成赤壁丹崖的紅色岩層就都可以被考慮進來。然而,在岩石地貌學中,岩石的時代是用來進行地球演化過程對比研究的必要條件之一,失去了時代限定的岩石地貌,其對地質學研究所能提供的參考階值就大打折扣了。在地貌形態上,多數人強調赤壁丹崖才算丹霞地貌,但也有人把拱門、巨丘、石蛋、石蘑菇、劣地、土柱林等劃入丹霞地貌,目前在這個問題上也沒有最終的結論。最後,對岩石的色彩討論也出了問題。所有丹霞地貌的定義都承認岩石是紅色的,但對色調並沒有定量標准,甚至有人認為某些灰白色岩層形成的陡崖也是丹霞地貌,因為它可能是由紅色退化而變成灰白色的。[1]
中國學者
們在中國境內所發現的丹霞地貌幾乎全發育在不早於中生代(距今兩億多年前)的地層上,而且岩石的成分以陸相沉積為主(岩石是由當時的河流或湖泊沉積物所形成的,而不是在當時的海洋環境中形成的)。然而,隨著研究的范圍向全世界擴展,學者們發現,其他國家的丹霞地貌也有發育在更古老的地層或者海相沉積岩層中。於是,有的學者就建議放寬對紅色岩層的時間及成分限制,以利於把丹霞地貌的概念向全世界推廣。在早期對丹霞地貌的定義中,地貌的形態往往會被不厭其煩地描述,這樣的定義充分說明,丹霞地貌是有著許多曼妙優美的形態的,這種形態並不具有普遍性,因此可以把它們歸為一類地貌。然而,隨著研究丹霞的人越來越多,全國各地的丹霞地貌都有人去考察,在大量調查的基礎上,丹霞地貌的定義變得越來越簡潔和有概括性,再也不羅列具體的地貌形態了,而是把這些形態歸結為「以赤壁丹崖為特徵的一類地貌」(即有陡崖的陸相紅層地貌[2])。學者們規定「丹崖」的高度應大於10米,「丹崖」的坡度則應滿足懸崖坡的條件:55°至90°之間。高度和坡度低於上述標準的丹崖不能算是丹霞地貌,應歸入紅層丘陵山地中,這是劃分丹霞地貌與紅層地貌的界限。[1]
2009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與中國地理學會共同發起了「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的評選活動,丹霞地貌的發現就名列其中。[4]
2010年8月1日傍晚,正在巴西利亞舉行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通過了將中國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福建泰寧、貴州赤水、江西龍虎山和浙江江郎山聯合申報的「中國丹霞地貌」列入「世界自然遺產目錄」。這是是中國第四十個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項目。
編輯本段
分布區域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中國分布最廣。 中國丹霞地貌的分布到2008年1月31日為止,中國已發現丹霞地貌790處,分布在26個省區。廣東省韶關市東北的丹霞山以赤色丹霞為特色,由紅色沙礫陸相沉積岩構成,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在地層、構造、地貌、發育和環境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世界丹霞地貌區中最為詳盡和深入。在此設立的「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總面積319平方公里,2004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中國首批世界地質公園之一」[2]。
中國的丹霞地貌廣泛分布在熱帶、亞熱帶濕潤區,溫帶濕潤-半濕潤區、半乾旱-乾旱區和青藏高原高寒區。福建泰寧、武夷山、連城、永安;甘肅張掖(張掖市臨澤縣和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湖南懷化通道侗族自治縣東北部萬佛山、邵陽新寧縣崀山(位於湖南省西南部,青、壯、晚年期丹霞地貌均有發育);雲南麗江老君山;貴州赤水(約有1300平方千米);江西龍虎山、鷹潭、弋陽、上饒、瑞金、寧都;青海坎布拉;廣東仁化丹霞山、坪石鎮金雞嶺、南雄縣蒼石寨、平遠縣南台石和五指石;浙江永康、新昌;廣西桂平的白石山、容縣的都嶠山;四川江油的竇圌山、成都都江堰市的青城山;重慶綦江的老瀛山;陝西鳳縣的赤龍山以及河北承德等地,是中國丹霞地貌的典型地質地貌。
編輯本段
形成原因
紅層地貌中所謂「紅層」是指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岩系,一般稱為「紅色砂礫岩」。水平構造地貌指由產狀水平或近於水平的第三紀厚層紅色砂礫岩為主組成的平坦高地,受強烈侵蝕 形成原因分割、溶蝕和重力崩塌等綜合作用而造成平頂、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狀地形。
丹霞地貌發育始於第三紀晚期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這次運動使部分紅色地層發生傾斜和舒緩褶曲,並使紅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區。流水向盆地中部低窪處集中,沿岩層垂直節理進行侵蝕,形成兩壁直立的深溝,稱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積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時,形成坡度較緩的崩積錐。隨著溝壁的崩塌後退,崩積錐不斷向上增長,覆蓋基岩面的范圍也不斷擴大,崩積錐下部基岩形成一個和崩積錐傾斜方向一致的緩坡。崖面的崩塌後退還使山頂面范圍逐漸縮小,形成堡狀殘峰、石牆或石柱等地貌。隨著進一步的侵蝕,殘峰、石牆和石柱也將消失,形成緩坡丘陵。在紅色砂礫岩層中有不少石灰岩礫石和碳酸鈣膠結物,碳酸鈣被水溶解後常形成一些溶溝、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層的鈣化沉積,甚至發育有石鍾乳。沿節理交匯處還發育漏斗。
在砂岩中,因有交錯層理所形成錦綉般的地形,稱為錦石。河流深切的岩層,可形成頂部平齊、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種各樣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壘狀的、寶塔狀的等。在岩層傾角較大的地區,則侵蝕形成起伏如龍的單斜山脊;多個單斜山脊相鄰,稱為單斜峰群。岩層沿垂直節理發生大面積崩塌,則形成高大、壯觀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組主要節理的走向發育,形成高大的石牆;石牆的蝕穿形成石窗;石窗進一步擴大,變成石橋。各岩塊之間常形成狹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紅色而名為「赤壁」,壁上常發育有沿層面的岩洞。
編輯本段
申報世界自然遺產
崀【拼音】:[ Làng]
中國丹霞申遺工作啟動於2006年,該項目由湖南崀山率先倡議,湖南省建設廳為該項目的牽頭單位。
2006年6月,南京大學俞錦標教授在湖南新寧縣委中心組學習會議專題講座中提出「申遺要與其他丹霞地
丹霞地貌(湖南崀山)(20張)貌景區捆綁起來」的建議,得到新寧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
2006年7月24日,在甘肅省張掖市召開的「第十屆全國丹霞地貌旅遊開發學術討論會」上,崀山風景名勝區就中國丹霞地貌捆綁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向與會專家和全國丹霞風景區發出倡議,敢為人先的捆綁倡議得到各丹霞景區的積極響應,並引起國家建設部的高度重視。在此次大會上,由湖南省崀山風景區管理處提議,中山大學彭華教授起草的《關於「中國丹霞地貌」聯合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倡議書》被作為大會文件通過。
為徵求捆綁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意見,2006年11月,受湖南省建設廳委託,新寧縣委、縣政府組成徵求意見組,分別對中國丹霞地貌旅遊學術研究會、廣東丹霞山、福建泰寧、江西龍虎山等地進行走訪考察,為「中國丹霞地貌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研討會的召開進行動員。2006年12月,國家建設部城建司在長沙主持召開「中國丹霞地貌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研討會。會上,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福建泰寧、江西龍虎山等景區共同簽訂捆綁申報合作協議。
2007年1月26日,國家建設部於印發《中國丹霞地貌申報世界遺產研討會會議紀要》,明確湖南省建設廳為中國丹霞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牽頭單位,正式拉開中國丹霞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工作的序幕。
2009年3月,「中國丹霞」申遺材料通過聯合國教科文世界遺產中心審核,正式成為「申遺」提名項目,2010年7月提交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表決,8月1日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的世界遺產地數量已增加到40個。
六個捆綁申遺的提名地
貴州赤水(青年早期)
福建泰寧(青年期)
湖南崀山(壯年早期,青壯晚年丹霞地貌均有發育)
廣東丹霞山(壯年期)
江西龍虎山(老年早期)
浙江江郎山(老年期)
編輯本段
「中國丹霞」命名來源
丹霞地貌申遺的最大困難:「地貌是一個地理、地質學概念,但『丹霞地貌』只是中國學者的命名,沒 丹霞地貌(福建泰寧)有得到國際地學界認可。」丹霞地貌所處的地層,國際地學界已有定論,叫做「紅層」。拿一個國外學者沒見過的名詞去申遺,無異於問道於盲。丹霞景觀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因此有專家建議用「丹霞景觀」代替「丹霞地貌」來申遺。但此建議遭到丹霞地貌專家彭華教授的反對,在他看來,「景觀」失去了地理地質學上的意義,貶低了中國學者研究了近一個世紀的學術成果。「如果一堆紅色石頭景觀都可以申遺,世界自然遺產的價值顯得太低!」
以申遺促學術,是中國學者希望達到的成果之一。如果丹霞地貌能成功申遺,意味著這一概念得到國際地學界的認可,這是丹霞地貌走出國門的一個途徑。但國外專家認為,科學無捷徑,只有通過在國際權威刊物上發表論文,先確立丹霞地貌的國際學術地位,然後用「丹霞地貌」申遺才順理成章。
經過會議討論,最終採納折中方案,將申遺名稱中的「丹霞地貌」改為「中國丹霞」。
編輯本段
世界自然遺產系列提名類型
依據《世界遺產操作指南》第137款,中國丹霞系列提名6個提名地屬於: 丹霞地貌(龍虎山)b)the same type of property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the geographical zone;中國丹霞提名地是華南濕潤區、臨水型丹霞的代表,具有共同地域特徵的同類自然遺產。所有提名地都位於中國南部及東南部,完全可以代表本區內的中國丹霞景觀。
c)the same geological, geomorphological formation, the same biogeographic province, or the same ecosystem type;中國丹霞同處於中生代活化的華南板塊大地構造區,具有相同或近似的地質演化歷史和地質構造背景,全部發育在白堊紀紅色陸相粗碎屑沉積岩上,共同處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之下,形成豐富多彩的丹霞景觀,發育了典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陸地生態系統。
因此,中國丹霞符合b)、c) 兩種情況,在地球科學、生物與生態學和景觀美學方面具有共同的突出普遍價值,因而以「系列遺產」的方式提名。[5]
編輯本段
中國丹霞與世界遺產標准
根據操作指南137段,系列遺產必須作為一個整體具有突出普遍價值。在此基礎之上,中國丹霞如操作指南II.D部分第77段所示,滿足以下突出普遍價值標准: 丹霞地貌(貴州赤水大白岩)(vii) 包含絕妙的自然現象或具有獨特自然美和美學重要性的地區:高聳的山峰、陡峭的崖壁和幽深的峽谷,加之絕美的瀑布、河流、湖泊以及廣為覆蓋的植被,構成了中國丹霞壯美的景觀。這6個提名地最能展現中國南部最美麗的丹霞景觀。它們具有景觀和美學的突出普遍價值。
(viii) 是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包括生命記載和地貌演變中的地質發展過程或顯著的地質或地貌特徵:丹霞是區域大陸性地殼發育到特定階段的標志。提名地的盆地演化清楚地記載了白堊紀以來區域地殼演化的歷史。中國丹霞同時也是體現抬升與強烈斷裂沉積盆地長期地貌演化歷史的模式地,它同時包括了過去與當前正在進行的地貌過程。80餘年的研究歷史證明了丹霞地貌是一類具有區域和全球價值的特殊地球科學現象。
(ix) 突出代表了陸地、淡水、海岸和海洋生態系統及動植物群落演變、發展的生態和生理過程:提名地處於全球生物地理系統中古北界和印馬界的「中國亞熱帶森林生物地理省」和「中國南方雨林生物地理省」,該系列突出而完整地代表了最具世界特色的由東南季風驅動下發育形成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生物群落結構及演替的生理生態過程。它同時代表了生物地理背景下冰後期的生態演替。
(x) 是生物多樣性原地保護的最重要的自然棲息地,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瀕危物種棲息地:提名地是世界生物地理系統中2個生物省(「中國亞熱帶森林」和「華南熱帶雨林」)生物多樣性的突出代表,共包括有高等植物5772種,有脊椎動物836種,昆蟲3073種。位於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全球200生物區的「中國東南部-海南潮濕林生態區」,具有區系的古老性和群落的原始性,棲息著近400種各級珍稀瀕危生物物種,具區域特有的生物物種40多種,有突出的保護價值。
此外,中國丹霞各提名地又分別獨立滿足至少兩條標准。[5]
編輯本段
中國丹霞系列提名地的選擇
簡介
中國丹霞系列提名包括最能代表中國丹霞地貌的區域,展現了中國丹霞全面的特徵以及主要的自然價 丹霞地貌(江郎山)值。提名地全部位於中生代到新生代紅色沉積層之中,並且最能代表中國丹霞的地球科學價值。另外,它們還包括了中國丹霞在緯度、氣候以及生態系統方面的顯著差異。系列提名地還同時包括了中國最美的丹霞景觀,這些景觀相比較世界范圍內任何一個具有相似地貌的地區,無論是在科學價值方面還是在美學價值方面都是無與倫比的。
提名地的選擇理由
中國丹霞系列提名的6個提名地全部分布在中國亞熱帶濕潤區,選擇的主要理由如下:
(1)中國濕潤區丹霞地貌(尤其東南部峰叢-峰林丹霞地貌),將丹山-綠林-碧水緊密地組合在一起,構成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最壯觀、最具有吸引力和最豐富多彩的丹霞景觀。雖然赤水位於中國西南部,但它卻地處中國丹霞連續分布面積最大的貴北-川南丹霞地貌區。它同樣可以很好地代表丹霞地貌的高原-峽谷-瀑布-森林組合。
(2)系列提名代表了丹霞地貌演化的不同發展階段,每一個提名地都擁有演化階段典型而鮮明的地貌類型。這些提名地組合在一起,展現了一個中國東南地區全面的、完整的且具有邏輯性的丹霞景觀和地貌系列。
(3)提名地全部位於保護區內,是中國丹霞地貌研究最深入的地區。良好的保護傳統以及扎實的學術基礎使得這些提名地成為推動科教和旅遊產業發展、推廣自然資源可持續保護與利用的理想地區。
② 地質學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偏紅色河湖相沉積岩統稱為「紅層」,紅層上發育的地貌被稱為「紅層地貌」,丹霞
A、根據洞穴的分布情況和近現代年均水位線,分析此地貌不會一直是向上運版動的,權故不符合題意;
B、形成丹霞地貌的岩石是沉積岩,沉積岩是經過風化作用、侵蝕、搬運、堆積和固結成岩作用形成的.所以該地貌的形成受到的外力不僅有侵蝕,搬運,還有堆積等作用,故不符合題意;
C、在低處洞穴較多,是 由於受到的侵蝕作用小,丹霞地貌保存的較完整,不是人為的開鑿的,故不符合題意;
D、上部的洞穴較少,是由於外力風化侵蝕掉了,故正確.
故選:D.
③ 龍洲丹霞地貌屬於國家幾A景區
龍洲丹霞抄地貌景區位於陝西省靖邊縣,是「中國黃河50景」之一。
龍洲丹霞地貌景區位於靖邊縣城東南22公里處的龍洲鄉,四面環山,綠水縈繞,形成獨特的盆地地勢,方圓百公里(主景區20餘平方公里)屬奇異的紅砂岩地貌。2012年10月,中山大學地質學專家現場勘驗鑒定其為丹霞地貌。當地人稱「波浪谷」、「紅石峁」,也叫靖邊紅沙岩峽谷。
靖邊龍洲丹霞地貌是我國乾旱地區最典型和面積最大的丹霞地貌景觀,具有很高的科考價值和旅遊觀賞價值,是一座天然的丹霞地貌博物館,也是國內保存最為完好的丹霞地貌地區之一,還是我國比較少見的、很有特色的一種丹霞地質景觀。
靖邊龍洲丹霞地貌
④ 江西奇怪景點內為什麼會出現「一陰一陽」同處一景的現象
通天寨位於江西省贛州市石城縣城東南5公里處的琴江鎮大畲村、前江村境內,是江西省省級森林公園,贛州市首個省級地質公園。因寨上主岩“外如兩指相箝,內若兩掌半合,仰視蒼穹通天”而得名,自2010年7月24日景區正式對外開放以來,多次獲得榮譽。中國丹霞地貌旅遊開發研究會會長、中山大學教授黃進同志考察後認為:全國只有通天寨才能見到如此典型的岩面龜裂地貌,是一處最為典型的丹霞地貌風景名勝區。如今,已經變成了人們口中的“人間仙境”。
百畝荷花園,秀麗通天寨。通天寨還有三絕,一是一陰一陽同處一山的奇特景觀;二是完全不經人工雕琢的千佛丹霞;三是全國罕見的岩面龜裂地貌。除此之外,濃郁的客家風情,景區內隨處可見的客家民居,也是值得去探索的好地方。
⑤ 丹霞地貌作為旅遊資源有哪些價值(地理考試試題)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即以陸相為主(可能包含非陸相夾層)的紅層(不限制紅層年代)發育的具有陡內崖坡容的地貌。目前該定義被大多數學者們接受,也可表述為「以陡崖坡為特徵的紅層地貌」。
丹霞地貌的價值:
1、美學價值
2、經濟價值
3、歷史文化價值
4、科學價值
(5)南昌大學旅遊地質學丹霞地貌考試擴展閱讀:
1928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質學碩士學位的礦床學家馮景蘭,在我國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丹霞山注意到了分布廣泛的第三紀(6500萬年~165萬年前)紅色砂礫岩層。
在丹霞山地區,厚達300~500米的岩層被流水、風力等風化侵蝕,形成了堡壘狀的山峰和峰叢、千姿百態的奇石、石橋和石洞。
馮景蘭意識到這是一種獨特的地貌景觀,並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紅色砂礫岩層命名為丹霞層。 而「丹霞」一詞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詩》,「丹霞夾明月,華星出雲間」,指天上的彩霞。
⑥ 研究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地貌研究是以地貌演化為線索展開的(Chorley et al.,1964)。以地貌的演化模式而言,可分為兩派:一是以Davis,Penck和King為代表的學者認為,地貌演化按一定的演化序列進行,按地貌組合變化可以劃分不同的發育演化階段,代表著作有《河流發育循環》和《地貌循環》,提出了著名的「侵蝕循環」理論,成為近代地貌學的理論核心;二是以Hack為代表的另一些學者則認為整個陸地表面是自我調整和自我適應的過程,當一個因素改變,其他因素通過自我調整實現動態平衡,物質和能量的變化不會導致總體地貌形態的改變,即「穩定平衡」理論。
以地貌學的研究手段而言,研究初期受到客觀條件和認識水平的限制,研究多停留在描述性的感知認識上,但這些通過地貌考察得到的結論可為定量方法提供理論指導。近年來,地球科學的新思維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地貌研究中引入了遙感技術和定量計算方法,通過山體隆升剝蝕幅度和速率的計算,將動力的侵蝕、搬運和堆積數量化(李瓊,2008;傅建利,2009;琚存勇,2009;姜勇彪,2010;崔之久等,2007;袁萬明等,2011)。這是地貌學的發展方向之一,也是一門學科走向成熟的標志。
以地貌學的研究對象而言,主要集中在三大的地貌類型: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和花崗岩地貌。丹霞地貌是中國走向世界的「民族品牌」,我國以丹霞地貌為主體的地質公園數量眾多。2010年8月江西龍虎山、廣東丹霞山、湖南崀山、浙江江郎山、福建泰寧、貴州赤水等六處地質公園共同捆綁,用「中國丹霞」的名稱成功申報為中國第八個世界自然遺產。由於得天獨厚的因素,中國學者對丹霞地貌的研究居於世界領先地位。花崗岩地貌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地學旅遊資源,中國是世界上花崗岩景區最多的國家,具有類型多、美學價值高、特徵突出等特點。在全球七個花崗岩類地貌世界地質公園中,中國獨佔六處。2006年7月,在江西三清山召開了第一屆國際花崗岩地質和地貌景觀會議,國內外100多名花崗岩地質地貌專家參加,並出版了論文專輯,成立了花崗岩景觀研究中心。可以說,中國是全球花崗岩地貌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
花崗岩地貌的分類是地貌學家經常討論但難以達成共識的熱點之一。在眾多花崗岩地質地貌景區中,具有景觀各異、成因多樣、分類眾多等突出特點。
早在20世紀60年代,我國著名地貌學家曾昭璇先生在《岩石地形學》一書中,劃分了高山花崗岩地形、熱帶花崗岩地形、乾燥區花崗岩地形、石蛋地形和沖溝地形等五種類型(注:此處地形等同於地貌)。
有的學者按成因的主導因素將花崗岩山體劃分為五類:濕潤區中高山花崗岩水蝕型地貌、濕潤區低山丘陵花崗岩侵蝕-堆積型地貌、乾旱區花崗岩風蝕型地貌、高寒區花崗岩冰雪剝蝕型地貌、海岸區花崗岩海蝕地貌(盧雲亭,2007)。在這一方案中,三清山屬於濕潤區中高山花崗岩水蝕型地貌類型。
有的學者從旅遊服務的角度提出了花崗岩旅遊地貌的分類方案,共11 類:(高山)尖峰花崗岩地貌,(高山)斷壁懸崖花崗岩地貌,(低山)圓丘(巨丘)花崗岩地貌,石蛋花崗岩地貌,(低丘)花崗岩石柱群地貌,(低山)塔峰花崗岩地貌,崩塌疊石花崗岩地貌,海蝕崖、柱、穴花崗岩地貌,風蝕蜂窩花崗岩地貌,犬齒狀嶺脊花崗岩地貌,圓頂峰長嶺脊花崗岩地貌(陳安澤,2007)。在這一方案中,三清山屬於(高山)尖峰花崗岩地貌類型。
有的學者從風化剝蝕作用的角度把花崗岩地貌分為四大類:化學風化殼類、化學風化殼剝露類、化學風化+抬升下切類、物理風化剝蝕類;又進一步分成八個亞類:侵蝕丘陵溝谷型、露突岩型、中小露突岩型、中小凹地型、殘留石蛋-獨立巨峰型、抬升下切巨峰型、寒凍剝蝕型、風化-風蝕型(崔之久等,2007)。崔之久先生把三清山劃入化學風化+抬升下切類。
《Granite Landscapes of the World》(Migon,2006)提出了與世界花崗岩景觀可對應的8種主要地貌成因類型的分類方案,包括節理谷、多重凹陷、平原和低山、平原、多重凹陷、陡坡、切割高原,各種類型之間相互演化,見圖1.1。Migon認為,有些花崗岩地形可以兼有不同地貌成因類型的因素,因此雖然不能將三清山完全對應於某種地形,但三清山山體形態確實代表了「陡坡」(all-slopes)地形,同時還具有「切割高原」和「節理谷」地形的特點。
根據Twidale(1982)和Campbell(1997)的劃分方案,將花崗岩地貌劃分為大型地貌和小型地貌:①大型地貌可劃分為四類:巨石(boulder)、島山(inselberg)、尖頂山(all-slopes topography)、花崗岩平原(granite plains)。巨石有核岩、碎礫、搖擺石和坡棲漂礫四個亞類;島山包括殘山、基岩殘丘、城堡島山三個亞類;尖頂山含四周傾斜山、峰林兩個亞類;花崗岩平原含掩埋和剝露平原、刻蝕平原、山前侵蝕平原、準平原、階梯狀平原等五個亞類。②小型地貌可劃分為四類:緩傾斜地貌(gentle slopes)、陡傾斜地貌(steep slopes)、洞穴和蜂窩穴(caves and tafoni)、碎裂石(cracked blocks)。緩傾斜地貌含岩盆、蘑菇石、岩環、淺溝四個亞類,陡傾斜地貌分喇叭型傾斜、底部侵蝕傾斜、浪蝕台地、崖麓凹陷、山麓角、槽溝六個亞類,洞穴和蜂窩穴分為洞穴和蜂窩穴兩個亞類,碎裂岩包含分裂岩、片狀岩、多邊型碎裂岩、位移塊四個亞類。
圖1.1 花崗岩景觀演化路線圖
(據Migon,2006)
還有學者建議依照一定的標准進行分類,通過對比研究建立花崗岩景觀系列中的標准型式(楊明桂等,2009;尹國勝等,2007),類似地層學標准剖面的金釘子。
花崗岩地貌的發育機制是花崗岩地貌的研究重點。地貌的經典定義是「地貌系地球內外營力共同作用於地表的結果」。基於此形成了氣候地貌學和構造地貌學兩大分支,很多教科書也是沿這個思路編寫的(楊景春等,2005;張根壽,2005;高抒等,2006)。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定義中忽視了地貌的物質組成——岩石應有的地位。曾昭璇(1960)認為「地貌是岩性、動力相互作用的發育階段表現」。綜上所述,花崗岩地貌主要受構造、岩石、氣候等因素的影響,這與其他類型的岩石地貌成因控制因素並無太大差異,花崗岩地貌發育的三大控制因素也得到多數地貌學者的認同(Campbell,1997;尹國勝,2007;浦慶余,2007;魏罕蓉等,2007;董傳萬等,2007)。到具體的地貌景觀區,只不過是再加上時間和空間的維度,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既然花崗岩是形成花崗岩地貌的基礎,這里不得不提一下花崗岩(類)的研究進展。這也是花崗岩地質地貌相互交叉的具體體現。
花崗岩類一直是地質工作者的重要研究對象之一,對其認識也取得了重要的進展,主要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主要階段。
第一階段是Chappell &White(1974)按物質來源,將花崗岩劃分為I型和S型,中國學者徐克勤則把花崗岩劃分為陸殼改造型、同熔型和幔源型三種類型,揭開了花崗岩源岩研究的序幕;
第二階段是Pitcher(1979,1983,1997)把花崗岩類的成因類型和構造環境相結合,提出了A型花崗岩的劃分,花崗岩的研究深入到岩體形成構造環境的探討階段;
第三階段是美國大陸動力學計劃(NSF,1993)提出花崗岩實際上是大陸生長過程的產物,是殼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國學者也認為殼-幔相互作用,特別是下地殼、岩石圈地幔/軟流圈系統相互作用對花崗岩的成因有重要的控製作用(洪大衛,1994,2000;莫宣學,2002;王德滋等,1999;王濤,2000;鄧晉福等,1996;吳福元,1997;肖慶輝等,2002),從而開啟了從軟流圈地幔物質向地殼輸送的新視角研究花崗岩形成與大陸生長關系的新階段。
中國學者通過大量的工作,基本查清了我國花崗岩類的時序和空間分布規律,具有如下的一些特點。
第一,時代上,花崗質岩漿活動時代漫長,從太古宙到新生代呈多幕式旋迴侵入,以中生代為最高潮。前寒武紀出露的花崗岩面積佔11%,古生代佔37%,中生代佔40%,新生代佔12%(張德全,2002)。每個花崗岩帶都由多個時代的花崗岩組成。如南嶺花崗岩帶,從元古宙開始活動,歷經古生代、中生代的三疊紀,到侏羅紀、白堊紀達到高潮。北方的天山—內蒙古—大興安嶺花崗岩帶,從元古宙開始活動,早古生代到晚古生代達到高潮,至白堊紀還有微弱岩漿活動。甚至在這一個大型的岩基內也出現多旋迴演化的特點,萬洋山—諸廣山花崗岩基就是一個多時代復式岩體(洪大衛,2007)。
第二,空間上,中國是世界上花崗岩類分布最廣泛的國家之一,面積達86×104km2,占陸地國土面積的9%。以秦嶺-昆侖山以北,主要出露太古宙至晚古生代的花崗岩;以大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一線以東和西南三江地區主要發育中生代的花崗岩;西藏和滇西地區發育有新生代花崗岩;以賀蘭山—龍門山一線為界,東、西部花崗岩的空間展布具有明顯差異。西部的花崗岩呈明顯的帶狀分布,受板塊俯沖、碰撞作用的控制,發育於剛性地塊之間的結合帶。東部以面狀分布為主,受伸展構造控制,發育於板內構造環境(洪大衛,2007)。廣東、福建、廣西、江西、湖南5 省區的出露面積最大,前兩者花崗岩面積佔全國的30%~40%,後三者佔10%~20%(崔之久,2007)。所謂「世界的花崗岩看中國,中國的花崗岩看東部」。
第三,岩性上,中國花崗岩類岩石的成分從太古宙到新生代由偏基性向偏酸性、偏鹼性的方向演化。根據對750個較大面積花崗岩體6080 件樣品768 件組合樣的加權統計,SiO2、K2O含量有增高的趨勢,Al2O3、MgO、CaO、TFeO含量有降低的趨勢(史長義等,2007),同地殼在垂向上由硅鎂質逐漸向硅鋁質轉化的趨勢一致(程裕淇,1994),這可能代表了地殼物質組成的演化規律。
第四,從與構造環境關系的角度看,不同的構造環境常常有不同花崗岩類的組合。有的花崗岩是同板塊俯沖碰撞作用有關,有的花崗岩是形成於碰撞之後的板內環境,相應地,花崗岩類的組合也不同。如南嶺中生代花崗岩是二長花崗岩—鉀長花崗岩—二雲母花崗岩—花崗閃長岩組合,華北地台的中生代花崗岩是閃長岩—石英閃長岩—花崗閃長岩花崗岩—石英二長岩組合,喜馬拉雅帶是白雲母花崗岩—電氣石花崗岩組合,岡底斯帶是花崗岩—花崗閃長岩組合。岩石組合不同決定了它們的岩石化學、地球化學性質也有顯著差異(史長義等,2007)。同時,由於同一地區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構造環境,往往出現不同類型花崗岩的重疊、交錯和轉換的現象。如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白堊紀時由於太平洋板塊的俯沖,形成閩浙沿海一帶的I型花崗岩。之後構造環境從擠壓轉化為拉張環境,形成A型花崗岩,兩種花崗岩在空間上緊密共生在一起(洪大衛等,2007)。
贛東北地區的地質調查和地質研究工作始於20世紀30年代。這里回顧一下贛東北地區地質和三清山地貌的研究歷史。
1939年,老一輩地質學家劉輝泗在玉山縣—貴溪市一帶開展1∶25萬地質調查工作,首次在本區建立了地層系統,並對岩漿岩、火山岩作了初步研究。自1954年以來,地質、冶金、建材系統所屬地質隊以及科研、院校等單位對本區開展了較為系統的地質礦產調查和科學研究工作。
1954—1959年,地礦部中南地質局409隊對德興銅廠、硃砂紅等地進了踏勘和勘探,發現並探明了德興超大型斑岩銅礦。
1975—1978年,江西省地質局組織了德興銅礦大會戰,新增銅儲量350×104t,並對斑岩銅礦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和研究,1983年,朱訓等出版了《德興銅礦》專著。
1959—1980年,北京地質學院、浙江區測隊、江西省區測隊開展了上饒市幅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基本建立了測區的地層層序、岩漿岩活動順序和區域構造格架,積累了豐富的基礎地質資料。
1976—1981年,江西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開展了上饒市幅1∶20萬水文地質普查工作,初步查明工作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和地下水資源狀況。
1983—1988年,贛東北地質大隊開展了紫湖口幅、玉山縣幅、古城幅1∶5萬地質礦產調查,對三清山花崗岩侵位機制、形成時代進行研究。
1993年,江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了《三清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00年,三清山管理委員會邀請同濟大學風景科學研究所,進行了《三清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的修編工作;2003年1月—2004年3月,江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對《三清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進行了再次修編,為三清山的開發與保護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2000—2002年,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進行了上饒市幅1∶25萬區域地質調查,根據同源岩漿演化序列,將三清山花崗岩劃歸為懷玉山構造岩漿小區,建立了岩石譜系單位系統,進一步提高了三清山的地質科學研究程度。
1985年7月—1986年8月,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對三清山開展了專項旅遊地質調查。
1999—2003年,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在進行江西省地質遺跡調查工作期間,對三清山花崗岩峰林地貌進行了概略調查和評價。
2002—2004年,南昌大學與江西師范大學的學者與三清山管委會合作完成了《三清山志》的編篡,系統研究了跨越1921個年度,從西晉太康四年(即公元283年)至2004年上半年有關三清山的歷史資料。重點突出了旅遊資源、自然地理及歷史文化遺產等方面的研究。
2005—2006年,江西省人民政府組織不同專業學科的專家和聘請了國內外地質科學顧問,對三清山自然遺產進行研究,側重於生物學和生態學的研究,並開展了三清山自然遺產科學價值的國際對比研究,著名生態學家林英(1986)曾指出,江西是東亞-北美植物區系中中國植物區系的一個重要發源中心,是這些植物在中國的核心分布區。
2005—2006年,中國地質科學院、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等單位對三清山地質公園內的地質遺跡景觀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調查和初步研究,並提出了「三清山式」花崗岩景觀的概念。
應該說三清山所在區域的地質研究程度很高,成果也很多(陳思本等,1986;鄧國輝等,2005;李獻華等,1994,李獻華,2000;陸松年,1998;馬長信,1991;王一先等,1999;邢鳳鳴等,1992;徐備,1990;徐備等,1989,1992;趙建新等,1995;趙崇賀等,1997;曾勇等,2002;周國慶,1991),歸納起來,最重要的成果有三個:德興銅礦的發現;贛東北深大斷裂帶規模、延伸和成因的研究;贛東北中新元古代蛇綠混雜岩帶的發現。可以看出,對贛東北的研究多集中在該地區前寒武紀的古造山帶及其構造格架、古老變質岩及其年代學、元古宙蛇綠岩混雜岩帶及其地質意義。贛東北與成礦作用相關的花崗岩也是研究熱點之一(朱訓,1983;楊明桂等,2004;金章東等,2007;芮宗瑤等,1984;王強等,2007;袁忠信,1988)。但對三清山景區花崗岩進行的科學定量研究不多,相關文獻也多為三清山地學旅遊資源的介紹或花崗岩景觀的描述(劉細元等,2005,2006;楊明桂等,2007)。三清山是花崗岩微地貌的天然博物館,記錄了地球中生代以來地殼的演化歷史,在成山成景機理上,傳統上都解釋為內動力使地殼不斷隆升,外動力沿節理裂隙不斷風化剝蝕塑造成各種惟妙惟肖的微型景觀。但與作為物質基礎的花崗岩本身有何關系?在中國東部岩石圈減薄作為一個被公認科學認識的前提下,中國東部眾多花崗岩山體的形成與中國東部岩石圈減薄有何關系?是形成於擠壓環境還是拉張環境?三清山山體隆升與剝蝕過程的有哪些特點?與處於同一造山帶,具有相同岩石類型和地貌類型的黃山相比,三清山是否具有相同的隆升和剝蝕過程?
陳安澤先生曾指出:花崗岩專家不研究花崗岩地貌,而地貌學家則對花崗岩岩石學知之甚少,對花崗岩地貌與地質的關系也無法解釋,這種把地質地貌分成兩張皮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地貌學家要懂得地質學的基礎知識和前沿研究領域,地質公園的研究者也應明白地質公園只是研究的載體,研究的內容可以是岩石學、地貌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和構造學,等等。花崗岩地貌是研究地質演化過程的重要證據(陳安澤,2007),因為地貌包含著過去地質歷史時期里環境變化的相關信息,有助於了解地球環境變化的歷史,更重要的是還可以為預測未來變化的方向和趨勢提供科學依據(李瓊,2008)。前蘇聯地貌學家馬爾科夫(1948)就研究了地貌過程中的岩漿運動。在第一屆國際花崗岩地質地貌研討會論文專輯(《地質論評》,第53卷,增刊)中就有洪大衛、肖慶輝、張招崇、羅照華等岩石學家發表的論文,這是一個好的開端,有助於地貌和岩石工作者的討論交流。但總體而言,花崗岩地貌在研究地質演化歷史上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本專著將研究三清山的岩石地球化學,三清山山體隆升剝蝕的低溫年代學約束,三清山的地貌特徵和成因機制等幾個方面的內容。
⑦ 南昌大學有地質學嗎
你好,南昌大學是沒有地質學這一門學科的,南昌大學有很多工科的,理科的以及文科的學科,但是沒有地質學這一學科
⑧ 什麼是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是上世紀三十年代以丹霞山為代表而命名的一類地貌類型。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層是一種在內陸盆地沉積的紅色屑岩,後來地殼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蝕,山坡以崩塌過程為主而後退,保留下來的岩層就構成了紅色山塊。丹霞地貌屬於紅層地貌,所謂「紅層」是指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岩系,一般稱為「紅色砂礫岩」。現在懸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細相間的沉積層理,顆粒粗大的岩層叫「礫岩」,細密均勻的岩層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點是「赤壁丹崖」廣泛發育,形成了頂平、身陡、麓緩的方山、石牆、石峰、石柱等奇險的地貌形態,世界上由紅色砂礫構成的、以赤丹崖為特色的一類地貌是以廣東省仁化縣的丹霞山命名的,這就是丹霞地貌。它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我國分布最廣,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積最大,發育最典型、類型最齊全、形態最豐富、風景最優美。我國著名地理學家曾昭璇在比較了國內外的丹霞地貌之後,認為丹霞山「無論在規模上、景色上」,皆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一」。
丹霞地貌是上世紀30年代命名的一類地貌類型。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層是一種在內陸盆地沉積的紅色屑岩,後來地殼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蝕,山坡以崩塌過程為主而後退,保留下來的岩層就構成了紅色山塊。丹霞地貌屬於紅層地貌,就是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岩系,一般稱為「紅色砂礫岩」。現在懸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細相間的沉積層理,顆粒粗大的岩層叫「礫岩」,細密均勻的岩層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點是「赤壁丹崖」廣泛發育,形成了頂平、身陡、麓緩的方山、石牆、石峰、石柱等奇險的地貌形態,各異的山石形成一種觀賞價值很高的風景地貌,是名副其實的「紅石公園」。
⑨ 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現已作為一種特殊地貌名詞來使用,是指厚層的紅色砂岩、礫岩、砂質泥岩,沿著垂直節理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的奇峰異石的總稱。地貌形態極為壯觀,有矗立的孤峰,陡直的峭壁和各種各樣的奇岩怪石,形似岩溶地貌的峰林、峰叢、孤峰,有人稱它為 「假岩溶」。丹霞地貌一詞最早由我國著名地質學家陳國達教授在 20 紀30~40 年代提出,他把距廣東韶關東北 54km 處的丹霞山一帶由紅色砂岩、砂礫岩構成的一種甚為奇特地形命名為 「丹霞地形」,故名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主要發育在侏羅紀至古近紀的水平或緩傾的紅色地層中,而不是灰岩。丹霞地貌在廣東、江西、浙江、湖南、福建、湖北、貴州、雲南等省都有較廣的分布,具有非常重要的旅遊開發價值,如武夷山、丹霞山、鷹潭的龍虎山等都屬這類地貌。有人曾說過這樣過譽的話: 「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及廣東一丹霞」。
圖 4-44 常見的水系形態圖(據杜恆儉等,1981)
目前在一些第四紀鬆散的紅色或棕紅色砂層、砂礫層或砂質粘土層中發育甚為壯觀的土柱狀地貌,稱為 「土林」,如雲南元謀。它也是地面流水不斷侵蝕水平狀的紅色、棕紅色砂層、砂礫層或砂質粘土層的結果,與丹霞地貌的成因具有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