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丹麥國家地質局

丹麥國家地質局

發布時間: 2021-02-26 00:26:05

① 丹麥法羅群島舉行傳統捕鯨節,為何沒人請願停止此節日

對於丹麥法羅群島舉行的傳統捕鯨節,沒人請願停止此節日有很多因素存在。首先對於丹麥法羅群島了來說,因為土地地質的原因,法羅群島土壤貧瘠,唯一能夠種植的蔬菜是馬鈴薯,法羅群島能夠生產的肉類為魚肉、鯨魚肉、羊肉。 由於群島的天氣嚴寒,只能依靠漁業維生,因此滋生出捕鯨業,所以每年,法羅群島的海岸就會發生血染海灣的驚悚的血腥景象。而且,對於每年的捕鯨活動,並不是商業化的,是對大自然的索取是有限的,有專家曾經論證過這樣的行為並不會這片海域和大洋內的生態平衡做出破環,這只是大自然法則里非常正常的行為,只不過場面高度的血腥而已。

② 國外選址方法研究現狀

近十年來,美國、澳大利亞、英國、德國、挪威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相繼發布了CO2地質封存選址指南,並在全球范圍內產生了一定數量的成功封存案例,標志著CO2地質封存選址方法研究不斷趨於成熟。最近,美加兩國的科學家正在聯合制定CO2地質封存的國家標准。

一般而言,CO2地質封存場地選址通常包括2~3個階段,即場地初步篩選、場地選擇和場地初步描述。各國的選址研究在階段劃分上雖略有不同,但實質內容極其相似。不管劃分為幾個選址階段,其實質問題主要是解決封存量、儲蓋層屬性、安全評估、成本,以及場地地質特徵、地球化學和岩土力學評價、風險評估、監測、運輸等相關問題。在場地屬性表徵與評價方法方面,多是根據選定的指標按權重賦值評價。

在CO2封存選址評價因子研究方面,通常認為最重要的因子包括4個方面:封存容量、可灌注性、長期運行的安全風險和經濟性。

CO2地質封存目標儲層主要定向於3種類型目標儲層,即已經枯竭和正在枯竭的油氣藏、深部鹹水層和因技術或經濟原因而棄採的深部煤層。其中,油氣藏封存CO2的研究,旨在實現CO2封存與石油增採的雙贏(Metz et al.,2005)。

使用CO2提高石油採收率(CO2-EOR,下同)已經有近40年的研究歷史。加拿大Weyburn油田是目前世界上將CO2地質封存與提高石油採收率相結合比較成功的案例。Weyburn油田位於加拿大Saskatchewan省Williston盆地中北部,面積約180 km2,原油儲量約14×108t。Weyburn油田CO2-EOR項目是加拿大能源公司的商業項目,注CO2提高石油採收率的方案於2000年9月在19井陣中首先進行,初期注氣量為每天269×104m3。目前的注氣量為每天339×104m3。其中,每天有71×104m3的CO2通過生產井進行再循環。該項目通過把加壓的CO2氣體注入油田儲層中提高了石油採收率,通過綜合監測,查明了CO2注入儲層後的運移規律,從而為建立長期、安全的CO2地質封存技術提供了一個成功的範例。

盡管CO2-EOR的初衷並不是為了封存CO2,但是CO2-EOR的成功實施間接證明已經枯竭和正在枯竭的油田是不錯的CO2地質封存場地,而且在技術和經濟上都是可行的(Brown et al.,2001 ;IEA GHG,2006)。關於油氣藏CO2的地質封存選址問題,將在第四章詳細討論。

由英國石油公司(33%)、阿爾及利亞國家石油公司(35%)和挪威國家石油公司(32%)合資而成的In Salah Gas公司,從2004年開始在阿爾及利亞Krechba氣田開展了注CO2提高天然氣採收率(CO2-EGR)項目,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將CO2封存於天然氣藏中的項目。預計在設計年限內,累計CO2地質封存量可達到0.17×108t。該工程由4個生產井和3個灌注井組成,通過1.5 km的水平井將CO2灌注至背斜構造中滲透率只有約0.5×10-3μm2的砂岩儲層內(Riddiford et al.,2004)。這一滲透率水平的砂岩儲層在歐洲、北美和中國大陸都有相當廣泛的分布。

假設地下深部的煤層具有良好的滲透性,且這些煤層以後不可能被開采,那麼該煤層也可用於CO2地質封存。向某些不可開採的深部煤層中灌注CO2,利用CO2在煤表面的被吸附能力是CH4(甲烷,下同)的2倍的特點來驅替吸附在煤層中的煤層氣,可以在實現CO2地質封存的同時,達到提高煤層氣採收率(CO2-ECBM,下同)的目的(Wong et al.,2006)。

目前,在煤層中封存CO2並提高CH4生產的方案仍處在示範階段。另外,如果把CO2灌注到較淺的煤層里,首先驅替出淺部煤層中的CH4,既可以充分開采利用淺部煤層中的煤層氣,同時又可以有效地避免發生煤礦瓦斯爆炸的危險。但在採掘這些煤的過程中,煤層吸附的CO2又會重新釋放到大氣環境中,還是無法達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的。關於煤層CO2地質封存選址問題,將在第五章詳細討論。

根據國內外科學家的研究(Metz et al.,2005;Li et al.,2009),在所有可能的CO2地質封存選項中,深部鹹水層CO2地質封存在全球具有最大的規模潛力。關於深部鹹水層CO2的地質封存選址問題,將在第六章詳細討論。本節和下一節重點對國內、外深部鹹水層CO2地質封存選址研究現狀進行概括和總結,以便給讀者一個整體的概念和理解。

挪威國家石油公司的北海Sleipner項目是世界上第一個商業規模的CO2深部鹹水層封存項目,而且這是一個離挪威海岸約250 km的離岸CCS項目。在鹹水層中,Sleipner天然氣田每年可以封存大約100×104 t的CO2。自1996年以來,該封存場地還沒有發現過任何CO2泄漏的現象,其成功的運行已證明深部鹹水層CO2地質封存在技術上是可行的(Metz et al.,2005)。

深部鹹水層CO2地質封存和沉積盆地的研究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這在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已經有很長的研究歷史,可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90年代以後得以迅速發展,隨著以氣候變化為核心的全球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目前世界各國對CCS(CO2的捕集和封存)或者CCUS(CO2的捕集、利用和封存)表現出極大的關注。美國、歐盟、挪威、日本、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都制訂了相應的研究規劃,開展CCS/CCUS技術的理論、試驗、示範及應用研究(Bachu,2008;Bradshaw and Cook,2001;Holloway,2005;IEA GHG,2007;Socolow,2005;新ェネルキ一 ·A業技AA合A発AA,2002)。其中,挪威針對CCS中的封存環節,提出了一個頗為全面的關於CO2地質封存場地選擇和資格鑒定方面的指南(Det Norske Veritas,2009)。另外美國的科研規劃、組織實施較為周密完善,並制訂了詳細的技術路線圖,而日本的研究規劃在考慮地震與活斷層方面最為縝密(Li et al.,2003a;National Energy Technology Laboratory,2010;OECD/IEA,2010)。

加拿大科學家Bachu認為,評價一個沉積盆地的CO2地質封存潛力時有幾個標准必須考慮到,即它們所處的構造背景和地質特徵、盆地地熱特徵、地卞水的水動力特徵、盆地的油氣潛力和成熟度、基礎設施和交通等經濟因素,以及社會政治條件。如果考慮上述條件和氣候條件、交通便利性、基礎設施以及CO2捕獲和灌注成本的話,適宜CO2地質封存的沉積盆地的范圍將會顯著地減少。

Bachu在借鑒高放射性核廢料封存評價條件的基礎上,從區域構造、盆地幾何形態、地質條件和油氣潛力等方面,提出了一個盆地級別的CO2地質封存適宜性系統化評估體系。該體系包括15個評價指標,每個指標在體系中賦予明確的權重,通過對每個指標賦予不同的權值(5個不同的權值選擇)來為不同的盆地進行打分,從而確定評價盆地的適宜性和潛力。在15個評價指標中,只有板塊構造和地質特徵與盆地的力學穩地性緊密相關。這個評價方法非常靈活而且易於計算,因為它允許同時變化各指標在體系中的權重(相對重要性)和每個指標的具體賦予的權值(絕對重要性),而且所有的運算都是簡單的多項式操作。Bachu根據加拿大Alberta盆地的實踐應用驗證了該評價體系的可行性(Bachu,2003)。關於Bachu選址方法的詳細介紹參見本章第四節國外典型選址案例。

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Geoscience Australia)在Bachu提出的CO2地質封存潛力與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面向盆地級別的評價篩選出了20項指標,據此將澳大利亞適宜封存CO2的盆地進行排序並編制了相關圖集,但未研究過大比例尺場地級別的評價指標(Gibson-Poole et al.,2008)(Rick Causebrook's Talk at CAGS 2010)。CO2 CRC於2008年發布的《CO2封存項目封存容量估計、場地選擇與場地表徵》(Storage Capacity Estimation,Site Sel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for CO2 Storage Pro-jects)報告中的選址方法使用了Gibson-Poole推薦的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的場地表徵工作流程的修正版和Bachu推薦的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沉積盆地級篩選標準的修正版。Van Ruth等利用一種名為FAST的評價技巧研究了澳大利亞Gippsland盆地灌注CO2過程中斷層再激活的可能性(Van Ruth et al.,2006);Rogers等研究了澳大利亞Otway盆地Port Campbell Embayment處斷層再激活的可能性(Rogers et al.,2008)。關於澳大利亞Otway項目的基本介紹參見本章第四節國外典型選址案例。

自2003年出版以來歷經多次修改,英國地質調查局出版的CO2鹹水層封存的最佳實踐一書(Best Practice for the Storage of CO2 in Saline Aquifers-Observations and Guidelines from the SACS and CO2STORE Projects)最新一版,它關注了鹹水層封存的所有方面,包括理想儲-蓋組合的識別、封存容量估計、注入流體模擬、地球化學和地質力學的場地表徵、場地施工、成本估算、運輸需求、監測計劃的設計和基於監測數據的歷史匹配,以及安全和風險評估程序等。最新一版通過案例展示CO2鹹水層封存研究的細節,這些案例包括挪威近海的Sleipner項目、丹麥陸上/離岸的Kalundborg項目、挪威近海的Mid Norway項目、德國陸上的Schwarze Pumpe項目和英國離岸的Valleys項目(Chadwick et al.,2008)。

法國地質調查局的Grataloup等認為一個合適的二氧化碳地質封存場地的選擇必須滿足4個優先目標,它們分別是:(1)存儲優化,也就是容量和可注性;(2)風險最小化;(3)法規、環境的制約、現有的土地利用和地下利用的考慮;(4)經濟和社會方面的考慮。Grataloup等建議的選址方法中把滿足四個優先目標的選址指標分為關鍵性指標(killer criteria)和場地限制性指標(site-qualification criteria)。這些指標的組合將幫助甄選出最合適的潛在場地。Grataloup等把這一多級評價方法用於了巴黎盆地的PICOREF研究區的深部鹹水層的潛力調查(Grataloup et al.,2009)。

德國地質調查局的Meyer等2008年報告了德國東北部一個潛在深部鹹水層CO2封存場地的地質特徵、區域評價和選擇的實際操作過程(Meyer et al.,2008)。關於Meyer選址過程的詳細介紹參見本章第四節國外典型選址案例。

李琦等借鑒日本核廢物的地質處置評價思想,提出了考慮CO2地質封存的場地評價思路,結合日本地震、火山頻發的地質特徵提出了CO2地質封存的力學穩定性評價流程,並且重點研究了CO2封存下斷層的穩定性評價體系和計算方法(Li et al.,2002,2003a;Li et al.,2006)。李小春和李琦結合日本的排放源特徵和CCS經濟模型,提出了考慮日本地質力學特點的鹹水層封存的場地選擇和評價方法(Li et al.,2003b;Li et al.,2005)。二者共同把其中的部分方法引入到中國的CO2深部鹹水層封存的選址評價中,並在中國第一個全流程CCS示範項目——神華鄂爾多斯每年十萬噸CO2深部鹹水層封存的選址中得到了應用。

美國科學家Friedmann認為,在美國有充分的技術儲備和知識積累來選擇安全的CO2地質封存場地,並在考慮斷層和鑽孔等主要災害誘發通道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CO2地質封存選址的決策性建議(Friedmann,2007)。

美國科學家Oldenburg提出了一個基於健康、安全、環境風險條件下的CO2地質封存場地選擇方法和計算框架。該評價方法基於CO2泄漏風險的假設並依賴於CO2地質封存場地的3個基本特徵:(1)主力儲層結構的實際封存潛力;(2)主力儲層泄漏後的次級封存潛力;(3)主力儲層泄漏、次級儲層失效時,泄漏CO2的稀釋和驅散潛力。該評價體系從主力儲層的封閉性、埋藏深度、封存潛力,次級儲層的封閉性和封存潛力,以及CO2泄漏後地表特徵、水文地質條件、泄漏通道等方面出發,將相關評價因子陣列成電子表格,用戶在該表格里輸入代表專家觀點或者已發布的帶有不確定評價信息的權值即可進行評價。Oldenburg根據加利福尼亞3個場地的實踐應用驗證了本評價體系的可行性。同時指出通過應用更詳細的場地數據或者模型結果能夠改進和擴展該評價體系(Oldenburg,2008)。關於Oldenburg選址體系的詳細介紹參見本章第四節國外典型選址案例。

美國國家能源技術實驗室(National Energy Technology Laboratory ,NETL)根據CO2地質封存場地選址受到的自然地理條件、氣候條件、地質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交通運輸條件以及工程技術條件等約束限制,提出場地選址可以從地質條件、社會經濟適宜性、調控數據分析、場地適宜度分析和模型開發技術等5個方面來建立選址的邏輯結構指標體系(圖1-1)。深部鹹水層地質封存的選址指南可以歸納成表1-2所示的各項指標單元(National Energy Technology Laboratory,2010)。圖1-1和表1-2中的各項評價單元雖然眾多,但是最重要的評價因子包括以下4個方面。

(1)封存容量:潛在的封存場地能否提供需要的封存容量?

(2)可注性:潛在的封存場地能否滿足給定的灌注壓力或灌注速率?

(3)長期的安全風險:被封存的CO2能否長久安全地被圈閉在深部鹹水層中?

(4)經濟性:深部鹹水層CO2封存項目是否經濟上可行?

圖1-1 CO2地質封存場地選擇的決策流程圖(據NETL,2010,略有修改)

表1-2 美國國家能源技術實驗室場地選址的指導方針

續表

從圖1-1和表1-2中可以看出,模型的發展和集成度是評價目標靶區的關鍵決策工具,通過各種場景的數值模擬和歷史匹配,可以最大限度地達到數據同化的目的,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選址過程中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在最大限度地增加灌注量的同時確保場地的安全性。

③ 丹麥哪所大學最有名一年學費大約多少哪些專業最好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最有名。

哥本哈根大學 (拉丁文:Universitas Hafniensis;丹麥文:Københavns Universitet),位於丹麥王國首版都哥本哈根,是丹麥規模最大權、最有名望的綜合性大學,也是北歐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之一。經過500多年的發展,哥本哈根大學從最初只對社會名流開放,已發展演變成一所學科全面、集教育與科研於一身、多項科技成果領先世界的著名公立大學。哥本哈根大學構建起了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的經濟和科技,並為丹麥培訓了許多神職人員、醫生、律師和教師等專業人才。
大學排名常年位居北歐第一。在中、英、美三大榜單上,2014/2015年世界大學排名第35位(ARWU) 、第45位(QS)、第65位(U.S.News)。

1、學費
國家提供所有經費,並對本國 (Denmark)、歐盟 (EU)、歐洲經濟區 (EEA) 和瑞士(Switzerland) 的學生免收學費。2006年起對非上述國家或地區的學生收費,學費為5~13萬克朗/學年 。

2、熱門專業
數學
物理學
天文學
化學
經濟學
數理經濟學
農學
食品科學
生物信息
葯學
國際健康
地質和地球科學

④ 冰島是不是屬於丹麥

冰島不屬於丹麥,冰島和丹麥是兩個獨立的國家。

冰島共和國,簡稱冰島,是北大西洋中的一個島國。位於大西洋和北冰洋的交匯處,北歐五國之一,國土面積為10.3萬平方千米,是歐洲人口密度最小的國家。

冰島地處大西洋中脊上,是一個多火山、地質活動頻繁的國家。內陸主要是平原地貌,境內多分布沙質地、冷卻的熔岩平原和冰川。冰島雖然位於北極圈邊緣,但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氣候適宜。


(4)丹麥國家地質局擴展閱讀:

冰島屬寒溫帶海洋性氣候,變化無常。因受墨西哥灣暖流影響。

每年6-9月以及1-3月間是最適合旅遊的季節。1月到3月之間,可以在雷克雅未克安排溜冰、冰釣、雪地機車以及越野狩獵之旅等等刺激的活動。

6月初旅遊季節開始,但是某些高地的巴士之旅須到7月才開始。每年8月中旬之後冰島旅遊熱度便降低。

⑤ 政府及相關組織的有關活動

自20世紀90年代晚期礦業和勘查業處於相對停滯略有起伏(固體礦產勘查業萎縮)至最近再趨興盛的過程中,一些國家的政府和礦業界及勘查界對有關狀況和形勢進行了審視、討論並採取了一些措施,繼續調整礦業法和稅法,制定並實施一些計劃,填繪編制地質礦產圖件,進行全國或區域的礦產資源評估,不斷充實完善地質礦產信息庫,加強與礦產勘查有關的地質礦產科學技術研發等。一些國際性組織(如世界銀行、歐盟、東南亞聯盟等)也在參與有關活動。

許多國家政府有關部門和地質調查機構在礦產勘查和礦業中起著主要作用。我們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曾對當時國外幾十個國家地質調查機構在這些方面的活動和作用做過研究,結論可參見《國外地質調查機構的組織結構、職能與管理體制》(中國地質礦產信息研究院,1997),21世紀初期我們又對一些主要國家地質調查機構的情況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和分析,並出版了《當代地質調查工作發展態勢及我國對策》(劉樹臣等,2003)。該書中有關俄羅斯近年地質勘探工作費用的內容也說明了俄羅斯政府在礦產勘查方面的工作和作用。2002年,《Chron.Rech.min.》刊出了自1999年開始的對歐洲20個國家地質調查局進行有關問卷調查的結果。這20個國家是:阿爾巴尼亞、奧地利、比利時、克羅埃西亞、塞普勒斯、捷克、丹麥、芬蘭、匈牙利、愛爾蘭、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瑞士、土耳其和烏克蘭。幾乎所有國家地質調查局仍在礦產勘查與廣泛的基礎數據管理方面起積極作用。大多數地質調查局認為其在這些方面近年沒有什麼變化,有6個地質調查局(克羅埃西亞、捷克、匈牙利、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維尼亞)近年這方面活動有所增加,只有2個地質調查局(愛爾蘭和斯洛伐克)這些活動的優先地位有所下降。有關活動涉及面廣,包括礦業法規、采礦活動環境問題及尾礦管理、提供咨詢等。有的地質調查局進行關於礦產的地質填圖,有的地質調查局本身還進行礦產的草根勘查和國家對勘查的積極促進活動(如芬蘭等)。大多數地質調查局參與本國有關礦產遠景評價、勘查和開發方面的活動。少數地質調查局(捷克、芬蘭、立陶宛和烏克蘭)還參與國外有關礦產遠景評價和勘查方面的活動。約三分之二的地調機構有關礦產勘查和礦業活動方面的經費占整個地質調查局經費預算的比例為10%~30%,丹麥及格陵蘭地質調查局約為40%,葡萄牙為50%,芬蘭為60%,土耳其達70%。

另據報道,2002年芬蘭投資4000多萬歐元開展礦產勘查工作。為促進勘查投資,芬蘭政府劃撥1000萬歐元作為勘查投資基金,期望私營部門另出資2000萬~4000萬歐元。芬蘭地質調查局(GTK)被譽為「芬蘭勘查發動機」。該局促進礦業的戰略有若干實施手段,包括積極參與礦產勘查、找到並圈定有遠景的礦產地,然後通過國際招標拍賣。此外還為收購潛在礦山的公司提供大量技術支持。該局2001年預算總計4800萬歐元,包括用於基岩地質填圖與調查(包括鑽探),完成全國1∶10萬地質填圖(在礦產遠景區優先進行);用於資料庫建設,包括一個從約15000個鑽孔採集的140多萬米岩心的岩心庫、區域冰磧物地球化學調查(每4平方公里一個樣,分析30個元素)和一些選定地區局部的和詳細的地球化學數據。還在進行一項區域航空地球物理調查,線距200米,航高約40米,包括磁場總強度、航電磁和放射性測量,當時預計2003年完成整個陸地表面覆蓋,2010年完成海域覆蓋。此外,結合具體勘查探區進行詳細地面物探(包括磁法、電磁法、電法和重力測量),實驗室每年加工處理10萬個樣品,產生100萬個分析結果。2001年9月開始一個經費為1750萬歐元的重要項目,包括深部地震測量,了解深部岩石環境,且可幫助認定有希望勘查區域。2002年該局本身礦產勘查預算為1000萬~1200萬歐元,目的是產生3~6個新的可進一步勘查靶區。2001年查定了7個這樣的靶區。這可鼓勵國內外公司在芬蘭的勘探。私營部門在芬蘭的礦產勘查費用在增長,2000年為2700萬美元,2001年為4400萬美元。該國北部產在綠岩帶內剪切帶中與碳酸鹽和(或)鈉長石蝕變構造帶有關的重要的Suurikuusikko金礦地,就是1998年一家瑞典公司贏得GTK的國際招標後得到的,該礦地經進一步勘探資源又有擴大。

美國國會和政府繼續重視地質填圖這一最核心的地質調查工作。1992年美國國會通過的國家地質填圖法及相應實施的全國合作地質填圖計劃(NCGMP)仍在繼續執行。1999年12月美國總統再次簽署授權使地質填圖撥款到2005財政年度增加2倍(與20世紀90年代後期實際執行數相比),使2005年度達到6400萬美元。該項再授權到期前,2004年7月眾議院又通過決議為國家地質填圖法再次授權,為此項填圖計劃繼續撥款,按原定的2005年度的6400萬美元/年度,延續至2006~2010年度。全國合作地質填圖計劃(NCGMP)主要進行系統的1∶24000比例尺的地質填圖(一般每幅成本為13萬~25萬美元),部分地區為1∶10萬(或1∶5萬)地質填圖。通過地質填圖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建三維地質模型。參加單位有聯邦地質調查局(實際領導此項目)、州地質調查局和有關的大學。該計劃包括3項子計劃:聯邦填圖子計劃(FEDMAP)、州填圖子計劃(STATEMAP)和教育填圖子計劃(EDMAP)。聯邦填圖子計劃是其中最主要部分,經費100%來自聯邦預算,占聯邦政府地質填圖總預算撥款的最大部分,約佔75%(實際執行結果在75%~80%)。FEDMAP填圖工作全部由美國聯邦地質調查局專家來完成。州填圖子計劃占聯邦預算撥款約25%(另由州提供部分經費),由州地質調查局人員和通過合同聘用的專家以及大學生完成。教育填圖子計劃經費占的比例很小,主要目的在於培訓大學生。到2004年,全國合作地質填圖計劃已產生7500多幅新的地質圖。美國政府重視能源資源的供給與利用,多次審視其能源政策和戰略。美國地質調查局也一貫重視進行油、氣、煤(前些年還有鈾)以及其他一些非燃料礦產的全國性、區域性乃至全世界的資源評估,在美國內政部礦業局撤並後,美國地質調查局還系統掌握並分析研究全球礦業和礦產勘查的狀況。該局也進行一些地質礦產的專題研究。

加拿大吸引礦產勘查投資的主要的競爭力優勢之一是其地質科學知識基礎資料,這包括由聯邦地質調查局和省(區)地質調查局產生的高質量地質圖及其他地質科學數據。在像加拿大這樣幅員遼闊的國家,維持合適而足夠的地質科學知識基礎資料的任務是相當重大的。為公益性地質科學工作提供資金是一項公益投資。政府地質調查局通過提供高質量的最完全的和最易獲得的自然資源數據集,為公共利益做出貢獻。這些數據可用來評價加拿大淡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確定水和土壤中天然產出元素的背景濃度(可區分自然變化和人為引起變化)和評價能源與礦產的潛力等。政府地質調查局進行的區域規模的填圖和成礦規律研究,形成了礦產勘查的知識基礎。勘查的目標地區常常是一項新的地質調查工作的結果或者是由政府填圖工作或重新填圖時提供的對含礦岩石的新認識導致老礦點再評價的結果。對於每一個發現的礦床,回報能比勘查費用高出幾個數量級,這本身是對政府在公益性地質科學工作方面投資的良好回報。據1999年加拿大進行的一項研究估算結果,政府每投資100萬加元增強地質科學知識基礎資料(公益性地質科學數據),就能激發出500萬加元的私人勘查費用,而這又將導致發現平均價值為1.25億加元的新資源。加拿大政府還在2000年開始撥款1500萬加元(加上有關單位工作預算經費),由聯邦地質調查局負責組織「既定目標地質科學主創計劃」(Targeted Geoscience Initiative)的實施,用於提升全國一些礦產遠景良好的優先地區的地質科學知識。該項目到2005年為全國30多項聯合的礦產和能源地質科學項目提供了資金,這已引起私營部門相當大的興趣。也是在礦業和勘查業不景氣的2000年,加拿大聯邦和省(區)政府的礦業部(或相當的部)部長們曾一致承諾,要為地質科學工作提供長期經費。2004年他們再次確認要承擔支持實施加拿大「全國合作地質填圖戰略」計劃(CGMS)所需的經費和「北方地質科學主創計劃」的長期經費,認為這是政府的公益投資,地質科學知識基礎資料能吸引礦產勘查投資,並導致新礦床的發現。加拿大「全國合作地質填圖戰略」是一項由全國地質調查局委員會(聯邦和州地質調查局聯合組織)為聯邦和省(區)礦業部長們制定且由部長們於2000年批準的10年計劃。該計劃集中注意於需要有可靠的與礦產、能源和地下水資源有關的地質科學知識,特別是基礎的系統的填圖。2004年9月聯邦和省(區)政府部門的一個工作組啟動一項向產業界、學術界和社會各界有關人士的征詢程序,討論關於擬議的全國地質科學填圖主創計劃(即CGMS)。這項計劃是聯邦自然資源部(具體是地質調查局)、聯邦印第安與北方事務部和省(區)地質調查局的合作工作計劃。該計劃最初是在加拿大礦業部長會議上提出的,目的是更新國家公共地質科學知識基礎。CGMS的基本目的是提供國內能源和礦產資源供給,保障社會繁榮和發展的新的經濟機會,因為加拿大經濟主要是以自然資源開發為基礎的。該為期10年的計劃,要求投資5億加元,預期約一半來自聯邦政府。組織者計算此投資水平將使地質科學圖件和與礦產(包括能源礦產)勘查有關的數據資料的產生速率大致提高一倍。但此項計劃尚需政府正式批准和保證預算撥款。此項計劃還要加強全國公益性地質工作的協調。該計劃對地下水資源管理、基礎設施規劃、認定國家公園可設置地區,以及管理自然和人為環境亦均有裨益。

加拿大政府為促進礦業和礦產勘查,實行一些減免稅等優惠政策。據2003年初報道,加拿大政府對礦業公司的稅率由28%減至21%。2000年10月起實施鼓勵在加拿大勘查的為期3年的勘查投資稅收優惠計劃,稱為ITCE(Investment Tax Credit for Exploration in Canada),又稱「超全部通過股票計劃」(Super Flowthrough Shares Scheme),明顯促進了勘查籌資活動,尤其是小公司的籌資活動。一些省(區)也實施類似的勘查減稅計劃等鼓勵措施,如安大略、不列顛哥倫比亞、魁北克、新不倫瑞克等省。ITCE當時計劃3年期滿後,又延長至2005年底。2003年通過此計劃籌集的礦產勘查投資高達3.5億加元。據2004年底報道,在該項政策實施4年多來,已為小礦業和勘查公司勘查活動籌集了總共10億多加元資金,用於草根勘查,給勘查業巨大促進。僅2000年10月到2003年9月這3年中,此部分資金對68個礦床發現做出了貢獻,其中46%是金礦,37%是金剛石,其餘為鎳銅鉑族金屬礦床、銅金和銅鉛鋅礦等。加拿大在非燃料固體礦產勘查中的投資在多年落後於澳大利亞位居第2的狀況下,於2002年超過澳大利西亞而居首位。礦業界希望此項計劃能繼續下去,聯邦礦業部長已表示ITCE計劃會延續。

礦業國需要吸引礦產勘查。勘查人員是找寶,是發現財富,其中有的是極其巨大的財富,如巨型油氣田,金屬礦床中突出的如1975年在南澳大利亞發現的特大型奧林匹克壩銅鈾金銀稀土礦床。這些對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勘查人員發現的礦床對現有礦業的存續和擴大(連同其所產生的就業和稅收的潛力)是至關重要的。澳大利亞聯邦政府認識到許多州在前幾年礦產勘查方面的危急狀態,提出要探究其原因並尋求對策。聯邦工業、旅遊與資源部部長稱,澳政府「認識到勘查工作對於澳大利亞世界級的資源產業的成功來說具有基礎作用,而且沒有勘查就不可能有發現,沒有發現就不可能有新礦山」。該部在2002年推出了「通往發現之路——礦產勘查行動議程」(MEAA),組織對該國礦產勘查狀況進行調研,聽取建議。結果已在2004年的一份提交重大審議的報告中公布。報告列出了這一「行動議程」由政府和礦業界兩方面得出的對付勘查下滑的戰略和處理有關問題措施的建議,主要包括4個方面:①勘查地區的土地准入;②勘查籌資;③競爭前的地質科學數據資料的質量與可得性;④人才資源,對礦業來說是世界級專業人才的持續儲備。建議要採取行動提高土地准入的效率和肯定性,政府承諾要重視支持勘查的合適的技能基礎。報告認識到經過培訓和具有工作經驗的人員在礦床發現中起至關緊要的作用,發覺自1997年以來的勘查業持久下滑已導致熟練的有技能人員離開勘查工作,這沖擊了以後一些年份的創造性勘查工作的生命力。成立了落實「議程」的工作小組,組長為紐蒙特澳大利亞公司經理,組員包括澳大利亞礦產委員會(MCA,礦業界代表性團體)代表,澳大利西亞礦冶協會代表,澳大利亞工業、旅遊和資源部的代表,澳大利亞地質科學局(相當地質調查局)的代表。在回應聯邦政府的這項主動行動時,MCA認為有兩項能使礦產勘查投資恢復活力的關鍵性措施未受政府重視,一是類似加拿大實施的「全部通過股票計劃」(給在國內勘查的投資者減稅),二是增加為提供「競爭前」地質科學數據工作方面的經費。MCA認為加拿大「全部通過股票計劃」對澳大利亞也是適用的。政府已同意進一步考慮。除澳大利亞外,智利和南非也關注加拿大的有關做法,要通過減稅來促進礦產勘查。

澳大利亞一些州也在採取措施促進礦產勘查。如南澳大利亞州,露頭較少,土壤等未固結覆蓋層分布廣泛,因此礦產勘查和礦業比其他州落後許多年。20世紀80年代該州發生金融危機,銀行倒閉,經濟衰退,州政府尋求經濟上解決辦法,一家美國咨詢公司為該州提出一項簡單解決辦法——找另一個奧林匹克壩礦床(該礦床是1975年在該州找到的全隱伏的特大型銅鈾金銀稀土礦床,1988年正式開采)。於是州初級產業資源部下屬的礦產部門在州政府支持下決定要進行航磁測量和加強地質調查,使航磁及其他現代化數據可為公眾免費獲得,以吸引勘查公司。此項措施取得一些初期發現(主要是兩個金礦)。90年代中期股市又進入下滑期,州政府堅持宣傳該州礦產遠景,一些勘查公司被吸引來工作,終於發現了類似奧林匹克壩礦床但規模較小(目前已知有160萬噸銅和80噸金)的顯山礦床及另一個較重要的銅鉬礦床。該州2005年的礦產勘查費用已達5500萬澳元。2003~2007年這5年中州政府要撥款1500萬澳元幫助礦產勘查的增長,包括3方面:①進行與私人公司的合夥鑽探,在3年中撥款500萬澳元,以增加高風險新區的地質知識;②加速南澳既定目標勘查主創計劃,3年撥款275萬澳元,加速「競爭前」數據收集;③南澳勘查地球化學基線,撥款120萬澳元,范圍遍及全州,與澳大利亞聯邦地質科學局(地質調查局)合作。

一些國家為適應新形勢近年修改了礦業法、地下資源法,如剛果(金)、南非、土耳其、俄羅斯及一些中亞國家。秘魯、智利和納米比亞在修改其關於礦區使用費的法律。

俄羅斯聯邦政府制定了「俄羅斯地下資源研究和礦物原料基地再生產國家計劃(2005~2010年及至2020年)」(也即國家礦產資源勘查戰略),並於2004年經政府批准。在該長期計劃中,提出了預期的今後俄羅斯礦物原料基地再生產方面的聯邦政府地質勘探費用預算,分兩個方案:①慣性方案,至2010年每年要花107億盧布,2010~2020年每年127億盧布;②長期方案,至2010年每年165億盧布,2010~2020年每年205億盧布。2005~2020年,按第一方案累計需要1760億盧布,按第二方案需2555億盧布(即約合60億或86億美元),其中用於油氣的佔70%,貴金屬佔15%,其他礦產為15%。該計劃預期在2005年至2020年私營部門礦產勘查投資共780億美元。

蒙古這幾年在吸引外資進行礦產勘查和礦業開發方面有較明顯進展,不少外國大小公司進入蒙古進行勘查開發活動。政府(礦產資源局)在2002年通過了一個「礦業部門政策文件」,制定了有關政策和目標,指出礦業為優先發展部門,地質填圖和找礦的預算將有較大增長,未來幾年地質填圖經費每年要增15%~20%,並且要修改礦業法以及有關稅收和礦產的法律。目前蒙古的1∶20萬地質圖覆蓋面為99%(20世紀90年代初為80%),可以說已經完成,1∶5萬圖覆蓋面為21.1%(90年代初為9%),1∶50萬水文地質圖覆蓋面為84%,1∶10萬重力測量圖覆蓋面為17%,航空磁測圖覆蓋面為大於60%,能譜測量(1∶5萬至1∶25萬)圖覆蓋面為32%。已知全國有6000多個礦床和礦點。計劃1∶5萬地質填圖在2010年覆蓋面積達30%,能覆蓋最有遠景地區。

日本和韓國除有關私營公司在國外大力進行油氣和固體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活動外,國家出資的公司、半官方乃至官方機構(如日本原來的石油公團和金屬礦業事業團及其最近合並後形成的日本石油天然氣金屬礦物機構JOGMEC,韓國的韓國資源公司)更是在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進行大量的能源和礦產勘查開發活動。如2003年初韓國計劃的海外礦產投資(未包括油氣)就分布在27個國家,有79個項目,從1977年以來合計投資14.1億美元,大部分投在煤礦和鉛鋅礦。工商能源部所屬的韓國資源公司計劃到2010年投資海外項目13.8億美元,其中13.2億美元集中於其高度依賴進口的6種礦產:動力煤,銅,鉛,鋅,鈾和稀土。韓國在油氣方面的活動(如在緬甸海區)也很矚目。

一些國際性組織在地質礦產方面的活動也值得注意。2005年東南亞國家聯盟在馬來西亞舉行的一系列部長級會議中的第一次會議就批准了該組織成員國簽訂的「2005~2010年東盟礦業合作行動計劃」,「目的是發展其礦產部門,使之成為東盟地區更快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一個發動機」。部長們希望加強貿易和投資,並促進在環保方面有利和對社會負責任的、能使礦產資源得到最佳利用的礦產開發實踐活動。有4個新的東盟工作組支持這些目標,這些工作組涵蓋礦產信息與資料庫、礦產貿易與投資、礦產可持續開發、生產能力的建立方面。合作將包括聯合勘查和開發以及發展地區內貿易,也包括通過一個東盟礦產資料庫分享信息和技術知識,以及一個建成的研發設施。

歐盟委員會研究制定了能源政策和戰略。歐盟還有一項Sysmin計劃,主要是幫助非洲一些國家進行地質填圖、編圖、航空磁測等工作。如2003年進行的由該計劃出資、由法國地質礦產調查總局(BRGM)和Maps Geosystems公司在馬里編制比里姆帶金礦化圖。2004年中期,覆蓋馬里一些比里姆期岩石分布區的航空磁測和航空放射性測量已完成。據2003年11月報道,歐盟出資援助的「布吉納法索Sysmin數據」項目的地球物理和地質數據採集計劃很快將完成。該計劃主要是Geoterrex公司在該國西部和中部的航空物探(25.8萬測線公里)以及BRGM進行的地質和礦產調查工作,數據已匯集在13幅1∶20萬地質圖中,這些圖幅覆蓋了該國比里姆期岩石分布的大部分地區,已編就該國1∶100萬地質礦產資源圖。

世界銀行定期發表關於世界採掘工業的評論。由世界銀行資助1500萬美元、法國合作署出資100萬美元和伊斯蘭開發銀行貸款380萬美元,加上茅利塔尼亞政府出資50萬美元的總成本2030萬美元的茅利塔尼亞「加強礦業部門機構項目」(PRISM),其根本是更新地質填圖,分別與BRGM和英國地質調查局(BGS)合作重新對全國進行1∶50萬地質填圖,對有特殊意義的一些地區進行1∶20萬填圖。還要進行15.5萬平方公里航空物探(磁測和放射性測量,主要在北部前寒武紀地盾區)。地質、航空物探、地球化學工作、衛星成像、地面磁測、野外取樣和岩石分析將結合起來產生一個詳細資料庫。該項目從2000年9月進行航空物探開始。據2003年11月報道,BRGM在茅利塔尼亞的3年填圖計劃已完成,已產生1∶20萬地質圖14幅,以及該國北部的1∶50萬礦產資源綜合圖。接著BRGM要在該國南部(近塞內加爾和馬里)進行一項新的填圖計劃。世界銀行出資3000萬美元的一項改革馬達加斯加礦業的計劃中,有一項工作是編制該國北部和中部的地質圖。2004年BGS和美國地質調查局及馬達加斯加一家公司一起獲得了這份工作合同。BGS還在幫助阿富汗地質調查局的重建工作。在尚比亞,BGS與尚比亞地質調查局合作於1997~2001年完成了由世界銀行出資的ERIPTA項目,對該國西北部進行了新的地質和地球化學填圖,及該區地質填圖和礦產地數據的數字化,並對全國的地質和礦產做出新的評述。完成了5幅1∶10萬地質圖和相應的說明書,出版了該國新的在地質底圖上編成的1∶100萬礦產圖(4幅)及相關的專著等。這些地質工作幫助了該國近年的礦產勘查。

一些國家的國家地質調查機構和有關科研機構及組織,也積極通過其科研工作為礦產勘查提供幫助。加拿大的岩石圈探測計劃為一些成礦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深部構造資料。加拿大地質調查局的「既定目標地質科學主創計劃」中就有一些結合礦產勘查的項目。該所在薩斯喀徹溫省科爾訥堡含金剛石金伯利岩區的地質研究,就發揮了該所的優勢和作用(見後關於金剛石部分介紹)。澳大利亞地質調查機構(AGSO,現稱澳大利亞地質科學局或地質調查局Geoscience Australia,簡稱GA)也進行了類似的工作,曾對一些重點成礦區帶(如與昆士蘭州地質調查局等合作在昆士蘭西北部芒特艾薩內圍層地區等)進行詳細的地質綜合調查研究,對於認識、擴大其礦產遠景,促進勘查和礦業發展有重要意義。該機構進行的一些結合重要成礦區和特大型礦床(如最近兩年對南澳大利亞州奧林匹克壩銅鈾金銀稀土礦區和昆士蘭州麥克阿瑟河鉛鋅礦區)的深部地質研究,以闡明成礦規律並從而進一步用來幫助找礦的做法值得注意。如通過研究認為奧林匹克壩礦床與在一大的地殼邊界帶上穿透到地幔的構造有關,麥克阿瑟河礦床處在前陸的褶皺沖斷帶中,而不是裂谷環境。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進行了許多關於礦產勘查技術方法的研究。該機構近年特別重視澳大利亞相當發育的相當厚的未固結覆蓋層(Regolith,原地的和運積的)地區的勘查技術。澳大利亞的幾個與勘查有關的合作研究中心(CRC),如景觀環境與礦產勘查合作研究中心(CRC LEME)、礦床預測發現合作研究中心(pmd CRC)等,都在從事這方面的合作研究(有政府機構、大學和礦業界參與)。CSIRO等還推出了「玻璃地球」計劃項目,用綜合地球物理(如航電磁、航磁)、航空地球化學填圖、水文、地球化學法,以及通過化學、流體和熱流模擬、三維成像等,使地表到1000米深的表層變得「透明」,來幫助發現礦床。據稱澳大利亞新發現的金礦床,約一半發現得到了這類未固結覆蓋層研究的幫助。pmdCRC用計算機三維可視化和模擬(建模)手段描述變形與礦床中礦液流動的關系。MPI礦業公司用此法獲得了成功的發現,以該模式預測區域勘查目標,少打鑽孔就能發現礦體。

⑥ 丹麥不出售格陵蘭島,將會對該島如何開發

格林蘭島是一個自然資源非常豐富而且地理位置很好的地方,而且靠近北極,現在很多國家就開始打著北極的主意了,而格林蘭島非常的靠近北極,而且對於開發來說的話,首先漁業在那邊就很發達了,正常的捕撈就行,但是需要對於格林蘭島的保護,自然資源如石油、天然氣等要可持續的開采。

最近,中國通過競標格陵蘭島的兩個機場建設工作加入了爭奪領土的行列。去年,丹麥選擇與格陵蘭聯合資助,以防止中國獲得控制權。據統計局統計,格陵蘭島的大部分收入來自漁業和相關產業,2017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略高於27億美元。該島每年從丹麥獲得約5億美元的補貼。

⑦ 丹麥最主要的自然災害有哪些

自然災害是指由於自然異常變化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社會失穩、內資源破壞等現象容或一系列事件。它的形成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有自然異變作為誘因,二是要有受到損害的人、財產、資源作為承受災害的客體。
自然災害主要包括氣象災害(台風、暴雨、乾旱、洪澇、風暴潮、海嘯等)和地質災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

⑧ 北極的油氣資源爭端在哪裡

據俄羅斯和挪威等國的估算,北極地區的原油儲量大概為2500億桶,相當於目前被確認的世界原油儲量的1/4;北極地區天然氣的儲量估計為80萬億立方米,相當於全世界天然氣儲量的45%,北極油田的開發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世界的原油供需結構。
另外,根據2008年美國地質勘探局發布的評估報告估算,北極總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達4121億桶石油當量,其中78%是天然氣或天然氣水合物。未開發的北極碳氫化合物大都位於西西伯利亞盆地和東巴倫支海盆地,它們佔北極未開發資源的47%,其中94%是天然氣和天然氣水合物。根據美國地質勘探局的保守估計,北極擁有的世界未開發傳統石油和天然氣總量約佔世界全部未開發石油和天然氣總量的22%,其中天然氣約佔30%,石油約佔13%,天然氣水合物約佔20%。不過,北極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在歐亞和北美大陸的分配並不均衡,估計歐亞約占總資源量的63%,北美約占總資源量的36%。歐亞的資源基礎主要是天然氣和天然氣水合物,占歐亞總油氣資源的88%。
大型北極油氣田的勘探開發始於俄羅斯和美國。1962年俄羅斯探明了塔佐夫斯克油田。1967年美國探明了位於阿拉斯加州北部的普拉德霍灣油田,該油田擁有136億桶可採石油儲量,是北極地區已經開發的最主要石油項目。目前,在北極圈內,美國、加拿大、挪威等國已經發現了大約61個大型石油和天然氣田,其中15個尚未投產。
一、北極圈的爭奪
1982年通過的《聯合國海洋公約》規定,任何國家均可把其海岸線200英里以內的水域當作專屬經濟區,而海岸線350英里以外的大陸架主權也歸該國所有。但目前還沒有一個國家的大陸架遠到足夠名正言順地對北極提出主權訴求。
在北極圈內有8個國家有領土和領海:加拿大、丹麥、芬蘭、冰島、挪威、瑞典、美國和俄羅斯。按照該海洋公約,任何國家想要在北極地區認領區內某部分資源的所有權,必須要在加入公約10年之內提供證據。俄羅斯的期限是2009年,加拿大是2013年,而丹麥是2014年。
截至2010年共計159個國家加入了《公約》。美國作為世界上海洋強國之一,積極參與了有關的談判並簽署了《公約》的第十一部分執行協定和漁業種群協定,但一直未加入《公約》。
目前各國在北極的爭端,主要集中在北冰洋中部附近一塊相當大的國際公共海域,俄羅斯正在論證北極點附近的這片海床屬於俄羅斯的大陸架,但其證據還不十分充分。
2007年年底俄羅斯在北極4300米深的海底插旗,向世人表明一輪海洋爭奪戰已經拉開帷幕。
俄羅斯在北冰洋海底插上本國國旗之後,加拿大、美國、丹麥等國也迅速展開了北極之旅。
這些最近突然增加的北極行動,在公開的表態中都被說成是幾年前就已計劃好的,並且是純粹的「科學考察」,與俄羅斯插國旗無關。
對於這樣一塊「雪藏的寶地」,各國都希望成為它的主人,俄羅斯第一個動手了。
俄羅斯這次去北極,我們分析這張牌是試探性的,試探各國的態度,能源加軍事,普京期望以這兩大支柱支撐俄羅斯的復興。
美國這邊,俄羅斯的插旗行為彷彿把人們帶回到了1957年。當時蘇聯成功發射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美國國內一片震驚與恐慌。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湯姆·凱西迅速作出反應:「我不太清楚他們在海床上放了一面金屬旗子,一面橡膠旗子,或是一張床單,無論如何,這種做法都沒有法律地位和效果。」
加拿大外交部長麥凱表態:「這不是15世紀,你不能隨便走到一個地方,插上一面旗子,然後就說這是你的地盤了。」
2008年8月6日,滿載著美國科學家的海岸警衛隊快艇出發了,他們將測繪確定阿拉斯加北部大陸架延伸的范圍。
同一時間,加拿大總理哈珀親自帶隊,展開為期3天的北極之旅。哈珀宣布將在北極建立新的深水港和軍事訓練基地,並宣稱「北極主權的首要原則就是利用它,否則將失去它」。
丹麥科考隊動身了,他們將試圖證明北極2000多千米長的羅蒙諾索夫海嶺是丹麥王國名下的格陵蘭島的大陸架延伸部分。而俄羅斯和加拿大曾宣稱,該海嶺是自己領土的大陸架延伸。
瑞典也宣布不久將把一艘動力很強的破冰船開到北極點,停在那裡進行長期的「科學研究」。
對北極領土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有過一輪爭奪,當時英國、俄羅斯、丹麥、挪威等國都想進入斯匹次卑爾根群島。
這些國家在1921年召開斯匹次卑爾根會議,簽訂條約,決定該地區的領土主權歸挪威,但其他簽署條約的國家有權利在這個地區進行非軍事活動,如采礦、漁業、科學調查等。中國也是締約國之一。
冷戰時期,蘇聯在北極曾建立31個冰漂浮站,進行水文、氣象調查,以及海底測量,「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監聽美國方面的各種活動」。
對北極的爭奪,不限於北極圈內的國家,圈外國家近年在北極的活動也非常頻繁。
德國、英國的破冰船每年都去北極考察。日本沒有派出破冰船,但它的海洋調查船每年會和美國、加拿大聯合對北極進行考察。
法國、義大利、韓國都在斯匹次卑爾根群島建立了考察站。中國的首個北極科學考察站黃河站也於2004年7月在這個群島上建成。
嚴寒的北極過去只是探險者的聖地。可是近年來隨著氣候變暖、海冰退卻,北極資源開採的成本在降低。通常的說法是,全世界大約有25%的油氣資源隱藏在北極,北極因而有「第二個中東」之稱。北冰洋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西北航路,也有望成為未來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黃金通道。
爭奪「第二個中東」的新一輪激戰由此打響。2008年8月23日,俄羅斯世界海洋地質和礦產資源研究所副所長維克多·波謝洛夫宣布,對從北冰洋底提取的土壤標本的初步研究表明,北冰洋大陸架是俄羅斯領土。這一科考成果使俄羅斯更有可能在200海里經濟區之外再得到120萬平方千米的北冰洋領土,從而擁有蘊藏於此處的90億~100億噸油氣資源專屬開發權。
成立於1989年的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是中國唯一專門從事極地考察的科學研究和保障業務中心。目前中國對北極的介入比較有限,僅限於科學考察,研究的范圍也主要是氣候變化及其對環境的影響,還沒有開展過對於北極資源的具體調查。
而一些北極圈國家憑借地利之便,對北極石油的勘探與開采工作早已展開。挪威對巴倫支海的石油已進行過系統的勘探,按照它的時間表,到2025年左右就可以實現對歐洲石油的供應,「它是將北極的石油作為一種戰略儲備來供應歐洲的」。
美國阿拉斯加以北的大陸坡除了自1968年以來,出產了140億桶的原油外,同時還能夠產生大量的地熱資源。俄羅斯在巴倫支海和喀拉海的勘探也已展開多年。
還有拉普捷夫海、西西伯利亞海、東西伯利亞海等油氣資源也很豐富,但具體勘探工作還沒有開展。
二、俄羅斯邊緣海域沉積盆地的油氣潛力
如圖11-2所示,俄羅斯周邊海域的面積為620萬平方千米,水深為200~300米的大陸架面積為420萬平方千米,這些面積90%以上為油氣遠景區(為陸地遠景面積的2/3)。其中200萬平方千米面積屬北極西部(巴倫支海、喀拉海),100萬平方千米屬北極東部(拉普傑夫海、東西伯利亞海、楚科奇海),80萬平方千米屬遠東海區(白令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南部海域(亞速海—黑海盆地和裏海盆地的一小部分)及加里寧格勒周圍波羅的海海域的一小部分共為10萬平方千米。俄羅斯周緣海域潛在的可采烴石油當量儲量為900億~1000億噸,北極西部港灣區占上述總量的60%~70%。天然氣預測儲量與石油相比占優勢,石油所佔比重不超過15%~20%。

圖11-2俄羅斯地理圖
瀕臨北極的西西伯利亞油氣區是世界第二大油氣富集區,又名「秋明油氣區」,為俄羅斯最大的油氣區和世界著名油氣區之一。主要在秋明州和托木斯克州,部分延伸到鄂木斯克及新西伯利亞州、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北部。油氣遠景區面積160萬平方千米。50年代後期發現。20世紀80年代初已探明的油氣田250多個,原油探明儲量48億噸,天然氣25.2萬億立方米,分別佔俄羅斯石油、天然氣探明儲量的半數以上。油田主要分布在鄂畢河中游沼澤區,主要有:薩莫特洛爾、烏斯季—巴雷克、普拉夫金斯克、馬蒙托夫、西蘇爾古特、蘇維埃、費奧多羅夫等。天然氣多分布於北極圈地區,特大型氣田有:烏連戈伊、揚堡、扎波利亞爾內、梅德韋日耶、波利亞爾內等。薩莫特洛爾和烏連戈伊是俄羅斯最大的油氣田。60年代初、中期大規模開采。1984年產原油3.78億噸,天然氣3310億立方米,分別占同年蘇聯原油和天然氣產量的61.7%和56.4%。建有多條大口徑輸油、輸氣管道通往烏拉爾、西西伯利亞、俄羅斯歐洲部分、東歐及西歐各國。
三、北極的開發難度
北極油田的儲量既然那麼大,為什麼對它的開發卻沒有什麼進展呢?
一是對北極油田的儲量並沒有一個十分准確的測定。世界石油資源權威評估機構美國地質勘探局稱,由於北極的油田是在厚厚冰層的覆蓋之下,無法進行地質探礦,因此無法做出科學的判斷,所以沒有公布儲量數據。但美國能源信息署和歐盟的一些專家則認為,北極地區即使保守地估算,原油儲量也有1000億~2000億桶。
二是北極嚴酷的氣候條件。北極地區不僅嚴寒,而且冬天在極夜的情況下一片漆黑,根本無法進行作業。還有撞上巨大冰山的危險,油田的開發成本相當高。據有關專家的推定,原油的生產成本將達到一桶30美元,與中東地區一桶3美元的成本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因此,1998年雖然計劃過從巴倫支海的油田通過具有破冰功能的油輪將原油運輸到摩爾曼斯克,但由於當時的亞洲金融危機,原油價格驟跌至一桶11美元,計劃被迫擱淺。
但是隨著原油價格的上漲,使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油價達到一桶70美元之後,即使伴隨著風險,生產成本高,但仍是可以產生經濟效益的。因此,芬蘭、德國、荷蘭、英國、義大利等歐盟國家和俄羅斯、挪威等已經開始推進一項被稱為ARCOP的計劃,著手解決油田開發和原油輸送問題。該項計劃是從2003年開始實施的,計劃實施之初受到過原油價格低迷的影響,但現在價格的上漲等於吹來了順風,技術上和成本核算上都使生產和輸送成為可能。在日本意識到北極油田的重要性之前,在遼闊的北冰洋上,圍繞原油開發而展開的爭奪戰已經拉開了序幕。
而高緯度地區海底油田開發技術的進步也是日新月異。成本更低、具有破冰能力的30萬噸級油輪的建造,能夠抵禦冰山撞擊的堅固的原油生產平台的建設,直接在北冰洋上將天然氣液化並用運載能力15萬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氣運輸船運輸天然氣等,這些新技術的確立都給大石油公司帶來了希望。
新技術的開發加上原油價格的持續高漲,北極油田的開發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世界的原油供需結構。向歐盟國家大舉出口石油和天然氣、對歐洲經濟具有絕對影響能力的俄羅斯,將藉助北極油田的開發進一步提高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北極,一個美麗的冰雪世界,一個擁有巨大潛力的能源世界,冰封下的「黑色寶藏」誘惑著周邊的各國,蠢蠢欲動。但是對北極的開發潛在的巨大威脅是對全球環境的影響,北極對地球氣候的調節作用是非常關鍵的,若對於進行石油開采必將產生很大破壞,因此,寶藏的取得應首先以保護環境為出發點,甚至為了保護環境而讓寶藏永存地下。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