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海外找礦
1.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三〇四大隊的主要成果
共探明並提交四大類型鈾礦床12處,還提交金、鉬、銻、煤等價值160多億元礦產資源。內9個地質科研項容目分別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其中《902淋積型鈾礦床實踐與認識》一文獲全國科學大會獎。五十多年的地質找礦工作中,先後有122人患職業病及因公致殘,有59人因公殉職,為我國的鈾礦地質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大隊貫徹黨中央、國務院「保軍轉民」的方針,成功地進行產業結構和隊伍結構調整,開拓創新,譜寫了新篇章。2000年屬地化後,大隊在長沙市開福區德雅路824號順利開辟了長沙經營性窗口。至2008年底,大隊多種經營形成了地質礦產業、房地產服務業、工程和監理業、製造業等「四業並舉、地質優先」的生產經營新格局,呈現了良好的發展態勢。同時,基地改造基本完成,職工生活條件得到改善,成為我局發展較好的單位之一。
2.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三〇四大隊的隊伍結構
現有職工1412人,其中在職職工629人,離退休人員736人,在職職工中有專回業技術人員348人,在職職工平均年答齡42歲。全隊有黨支部9個,黨員360名,其中在職職工黨員115名,離退休人員黨員241名,家屬黨員5名。
3.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是中國核工業地質局的下屬單位嗎
是的,是正常的上下級管理關系!
4.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待遇咋樣前景咋樣 今年省考報了核工業地質局財務處,求問收入待遇前景。本人女,
雖然現在工資待遇好,但是現在我國公務員工資體系一直在變動,3年一小漲,6年一大漲。建議去考公務員
5.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地質礦產分析測試研究中心招聘29人報名崗位條件是什麼
您好,中公教育復為您服務制。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地質礦產分析測試研究中心招聘29人報名崗位條件因不同的崗位而定,比如說:
公路工程試驗檢測技術負責人
報名崗位條件是:
1.45歲以下,公路、橋梁與隧道專業,從事公路工程試驗檢測工作5年以上,具有公路工程高級技術職稱;
2.持有交通部頒發的試驗檢測工程師執業資格證書;
3.熟悉公路工程檢測任務及管理體系,全面負責中心技術工作。
公路工程試驗檢測質量負責人
1.45歲以下,公路、橋梁與隧道專業,從事公路工程試驗檢測工作5年以上,具有公路工程中級技術職稱;
2.持有交通部頒發的試驗檢測工程師執業資格證書;
3.負責檢測工作質量的日常監督,組織協調檢測質量的保證工作。
具體信息你可以在職位表中查看。
點擊查看: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地質礦產分析測試研究中心招聘崗位表
如有疑問,歡迎向中公教育企業知道提問。
6. 湖南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一、地質勘查全行業隊伍基本情況
湖南省地質勘查行業隊伍可分為三大部分:一是四個屬地化管理的地勘局所屬隊伍,包括具有地質勘查資質和不具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二是中央在湘地勘單位;三是其他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
(一)隊伍構成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下同),全省地質勘查行業隊伍共有117家單位,其中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97家,不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21家。具體分布如下: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28家,其中具有地勘資質的單位20家,不具地勘資質的8家;省有色地質勘查局12家,其中具有地勘資質的單位7家,不具地勘資質的5家;省核工業地質局10家,其中具有地勘資質的單位7家,不具地勘資質的3家;省煤田地質局12家,其中具有地勘資質的單位7家,不具地勘資質的5家;中央在湘地勘單位6家,均具有地質勘查資質。其他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49家,其中2006年新注冊1家。
(二)人員結構與技術水平
全省地質勘查行業從業人員有21678人(其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為12110人),離退休人員為23605人。擁有地質技術人員7188人,其中中級職稱技術人員2632人,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1564人。與2005年相比,從業人員增加732人,增長3.49%;地質勘查從業人員增加299人,增長2.53%;離退休人員增加112人,增長0.48%。地質技術人員增加405人,增長5.97%;其中中級職稱技術人員增加79人,增長3.09%;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增加181人,增長13.09%。
(三)經營狀況與職工收入
全省地質勘查行業總收入為248642.52萬元,總資產為272459.78萬元,總負債為168783.82萬元。總支出235454.5萬元,節余與收益為虧損1761.01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16451元;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15740元。與2005年相比,總收入增加30024.15萬元,增長13.85%;總資產增加27220.96萬元,增長11.1%;總負債增加45643.73萬元,增長37.06%。總支出增加21984.64萬元,增長10.3%;節余與收益減虧839.01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增加2006元,增長13.89%;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增加2492元,增長18.81%。
(四)技術專業與資質
全省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有97家,擁有11類勘查資質共303項。按專業分,區域地質調查7項,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49項,固體礦產勘查93項,液體礦產勘查21項,氣體礦產勘查1項,地球物理勘查29項,地球化學勘查20項,遙感地質勘查3項,勘查工程施工54項,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22項,選冶加工試驗4項。按級別分,甲級資質49項,乙級資質95項,丙級資質159項。按單位分,具有甲級資質的單位有35個,最高為乙級資質的單位為18個,只有丙級資質的單位為43個。
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20家,擁有8類勘查資質共101項。其中甲級資質21項,乙級資質38項,丙級資質42項。
省有色地質勘查局7家,擁有7類勘查資質共39項。其中甲級資質9項,乙級資質11項,丙級資質19項。
省核工業地質局共7家,擁有7類勘查資質共29項。其中甲級資質5項,乙級資質16項,丙級資質8項。
省煤田地質局7家,擁有6類勘查資質共28項。其中甲級資質5項,乙級資質9項,丙級資質14項。
中央在湘地勘單位6家,其中在我省注冊地質勘查資質的有5家,它們是: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湖南地質勘查院、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湖南總隊、中國鹽業總公司鹽業地質勘查大隊、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中南局長沙地質調查所、核工業230研究所等,擁有9類勘查資質共21項。其中甲級資質4項,乙級資質9項,丙級資質8項。武警黃金十一支隊沒在我省單獨注冊地勘資質,其從事地勘工作使用上級主管單位武警黃金三總隊的地勘資質。
二、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為便於調查研究傳統國有地勘單位改革發展問題,本報告下文中除特別註明的外,所稱「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是指四個屬地化管理的地勘局所屬單位和中央在湘地質勘查單位。
(一)基本概況
1.從業人員構成
職工總數18676人,離退休人員20271人。其中地勘從業人員6807人,工程勘查與施工從業人員3713人,礦產開發從業人員551人,其他產業從業人員4810人。有技術人員4642人,其中地學專業技術人員2799人,中級職稱技術人員1942人,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1016人。與2005年相比,職工總數減少39人,減幅2.1%;離退休人員增加351人,增幅1.76%;地勘從業人員增加144人,增幅2.2%;工程勘查與施工從業人員減少89人,減幅2.3%;礦產開發從業人員增加35人,增幅6.78%;其他產業從業人員減少238人,減幅4.7%;技術人員增加122人,增幅2.7%;其中地學專業技術人員減少18,減幅0.64%;中級職稱技術人員增加271人,增幅16.22%;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增加112人,增幅12.4%。
2.經營狀況與職工收入
年度總收入208538.58萬元,總資產187721.53萬元,生產性資產67503.87萬元,專用設備原值17601.5萬元,專用設備凈值10545.1萬元,總負債為103436.58萬元。總支出199627.58萬元,節余與收益虧損1065.05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12990元;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14903元。與2005年相比,總收入增加32675.83萬元,增幅18.58%;總資產增加22969.39萬元,增長13.94%;生產性資產增加8591.21萬元,增長14.58%;專用設備原值增加2091.88萬元,增長13.49%;專用設備凈值增加1147.47萬元,增長12.21%;總負債增加15658.59萬元,增幅17.84%;總支出增加28819.02萬元,增長16.87%;節余與收益減虧1178.1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增加1844元,增幅14.12%;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增加1936元,增幅14.93%。
3.資質情況
四個屬地化管理的地勘局和中央在湘地勘單位中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47家。擁有11類勘查資質共210項,其中甲級資質43項,乙級資質79項,丙級資質88項。具有甲級資質的單位31家,最高資質為乙級的單位14家。
(二)各地勘局經濟發展狀況
1.湖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1)概況。全局20家地勘單位年末職工總數6283人,地勘從業人員4242人,離退休人員7891人。其中技術人員1695人,中級職稱技術人員884人,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413人。
和2005年相比,地勘單位總數沒變,職工人數增加12人,增幅0.15%;地勘從業人員增加87人,增幅4.00%;離退休人員增加379人,增幅5%。技術人員增加30人,增幅2%;中級職稱技術人員增加236人,增幅36.42%;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增加32人,增幅8.40%。
(2)經濟發展狀況。總資產73723.35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21778.62萬元,地勘設備原值7603.98萬元,專用設備凈值4526.6萬元),總負債43203.26萬元。總收入74499.8萬元,總支出66997萬元。節余與收益虧損196.73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12512元,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16485元。
和2005年相比,總資產增加8649.94萬元,增幅13.29%;生產性資產增加3272.26萬元,增幅17.68%;地勘設備原值增加913.67萬元,增幅13.66%;專用設備凈值增加709.58萬元,增幅18.59%;總負債增加7520.84萬元,增幅21.08%;總收入增加13658.1萬元,增幅22.45%;總支出增加6262萬元,增幅10.31%;節余與收益為減虧672.19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增加2580元,增幅26%;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增加 2578元,增幅 18.54%。
2.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1)概況。全局7家地勘單位在職職工2893人,離退休人員為3832名。地質勘查從業人員1087人。有技術人員790人,高級及以上職稱人員178名,中級職稱人員388名。
和2005年相比,地勘單位總數沒變,職工總數減少16人,降幅0.55%。地勘從業人員增加35人,增幅3.33%;離退休人員減少30人,降幅0.78%。技術人員增加25人,增幅3.27%;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增加27人,增幅17.88%;中級職稱技術人員增加43人,增幅12.46%。
(2)經濟發展狀況。總資產30099.22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為11278.05萬元,地勘設備原值為2693.67萬元,專用設備凈值為1628.02萬元),總負債12648.34萬元。總收入25629.67萬元,總支出為25222.03萬元。節余與收益為虧損1233.74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13904元,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12801元。
和2005年相比,總資產增加3816.73萬元,增幅14.52%;生產性資產增加2717.7萬元,增幅31.75%;地勘設備原值增加320.86萬元,增幅13.52%;專用設備凈值增加111.52萬元,增幅7.35%;總負債增加2868.63萬元,增幅29.33%;總收入增加7320.99萬元,增幅39.99%;總支出增加7854.23萬元,增幅45.22%;節余與收益為減虧278.25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增加1556元,增幅12.60%;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增加1118元,增幅9.57%。
3.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
(1)概況。全局7家地勘單位在職職工3775人,從事地質勘查及其延伸業的人員1189人,其中地學專業人數556人,具有高級職稱人員178人,中級職稱人員325人。離退休人員4876人。
與2005年相比:在職職工增加70人,增幅1.89%;從事地質勘查及其延伸業的人員增加3人,增幅0.25%;地學專業人數增加4人,增幅0.72%;具有高級職稱人員增加2人,增幅1.14%;中級職稱人員增加14人,增幅4.50%;離退休人員增加16人,增幅0.33%。
(2)經濟發展狀況。總資產45390.10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原值為20908.15萬元,專用儀器設備原值為1640.67萬元),總負債30878.80萬元,總收入為76933.07萬元、總支出79698.47萬元,節余與收益537.31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11936元,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14645元。
較2005年,總資產增加6429萬元,增長16.50%;其中生產性資產原值增加793.98萬元,增長3.95%;專用儀器設備原值為234.44萬元,增幅16.67%。總負債增加2768.8萬元,增幅9.85%。總收入增加9492.39萬元,總支出增加10159.67萬元,增幅分別為14.08%和14.61%。節余與收益增加184萬元,增幅52.1%。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增加168元,增長1.43%;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增加935元,增長6.82%。
4.湖南省煤田地質局
(1)概況。全局7家地勘單位在冊職工2312人,離退休職工2863人。地學專業人員383人,具有高級技術職稱人員136 人,中級技術職稱227人。
與2005年相比:在冊職工減少32人,降幅1.37%。離退休職工增加14人,增幅0.49%。具有高級技術職稱增加13 人,增幅10.57%。中級技術職稱增加16人,增幅7.58%。
(2)經濟發展狀況。總資產27443.57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原值7105.85萬元,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2167.36萬元,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凈值1260.4萬元),總負債12693.08萬元,總收入21648.39萬元,總支出21436.98萬元。節余與收益為虧損389.24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13773元,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13747元。
和2005年相比,總資產增加3218.81萬元,增幅13.29%(其中生產性資產增加980.84萬元,增幅16.01%;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增加482.36萬元,增幅28.63%;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凈值增加264.86萬元,增幅26.60%);總負債增加2193.47萬元,增幅20.89%;總收入增加2293.53萬元,增幅11.85%;總支出增加2460.17萬元,增幅12.96%。節余與收益為減虧4.55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增加2916元,增幅26.86%;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增加2069元,增幅17.72%。
(三)從事公益性地質調查的基本情況
2006年度,在省內開展了13個公益性地質調查項目,項目經費2411萬元。其中: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承擔12項,經費2211萬元;省有色地質勘查局承擔1項,經費200萬元。
公益性地質調查中,中央財政出資項目11個,投入經費2088萬元,包括:1個1:25萬區域地質調查項目(80萬元)、1個1:5萬區域地質調查項目(116萬元)、1個1:20萬區域重力調查項目(90萬元)、4個1:5萬礦產資源遠景調查項目(730萬元)等共7個基礎地質調查項目,經費1016萬元;4個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經費1072萬元;省級財政出資項目2個,分別為「湖南省1:20萬區域化探遺留問題成果報告編制及印刷」(223萬元)和「1:5萬湘幅、橫溪幅礦產資源遠景調查」(100萬元),投入經費323萬元。
我省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具有以下三大特點:一是以基礎性地質調查工作為主體,所有13個項目均為基礎性地質調查工作;二是以礦產資源為主線,13個項目均為地質找礦服務;三是投資渠道多元化,以中央財政為主,佔全部投資的86.6%,省級財政開始加大投入,為全面加強基礎性地質調查工作提供經費保證。
(四)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的基本情況
2006年度,四個地勘局所屬地勘單位完成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58個,經費9141.17萬元。完成主要實物工作量鑽探61253.46米,槽探94451.04立方米。
湖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完成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30項,經費5523萬元,其中吸收外資合作勘查經費882萬元。完成主要工作量鑽探21509.7米,槽探48819立方米。
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17項,經費1974萬元,完成主要工作量為鑽探16132.09米,槽探23054.01立方米。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6項,經費1146萬元。完成主要工作量鑽探15429米,槽探5984立方米。
湖南省煤田地質局: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5個,經費498.17萬元。完成主要工作量鑽探8182.67米,槽探16594.03立方米。
(五)礦產開發基本情況
2006年度,全省國有地勘單位基本上沒有從事大規模的礦產開發工作。其中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礦產開發支出為1965.3萬元,收入為1104.7萬元;省核工業地質局礦產開發支出為184萬元,收入235萬元。總體看來,投資規模小,經濟效益不佳。
(六)工程勘查施工基本情況
四個地勘局所屬單位均從事工程勘查施工,年度實現結算總收入104726.3萬元。其中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4.5億元;省有色地質勘查局1.67億元;省核工業地質局5.5億元;省煤田地質局0.71億元。各地勘局充分發揮在工程地質、樁基礎施工等領域的技術優勢,積極承攬項目,安置了大量職工,取得了較好的效益。
(七)其他產業基本情況
2006年度,各地勘局在機械製造、物業、教育、醫療、房地產、園林和服務等產業上均奠定了一定基礎,並有較大的發展。其中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經營收入同比增長達22.5%;省核工業地質局經營收入為4773萬元;省煤田地質局經營收入4164萬元;省有色地質勘查局經營收入1.67億元,比2005年增加0.18億元,增幅12.1%。
三、地質勘查行業改革取得的主要經驗
近些年來,我省國有地勘單位根據國家政策和自身特點,進行了多項卓有成效的改革。通過整合資源,突出特色,內部挖潛,苦練內功,初步實現了地勘隊伍全面脫貧解困,各單位基本具備了一定的市場生存和競爭能力。
(一)整合資源,同城合並
省有色地質勘查局率先實施同城合並,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也啟動隊伍重組工作,以優化布局、調整結構、整合資源為重點,將同一城市內的所屬地勘單位進行合並,全面整合了人力資源、信息資源、資質資源,減少了內部無序競爭,簡化了行政管理,提高了工作效能。通過隊伍重組,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發展較快的單位人力資源不足,發展較慢的單位市場競爭能力較差的問題,以一個品牌帶動一片,達到了強強聯合、以強扶弱的目標,提高了市場競爭力和佔有率,拓寬了發展空間。
(二)事企分開,做大實業
省有色地質勘查局大力推行「產業興局、實業興局」的發展戰略,引進企業機制,將事業管理和企業運作分開進行。抓住地礦業、建築業和物業三大產業系統,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推行「資本真實化,產權人格化,運作規范化」,在全局范圍內進行人財物的資源重組,分別組建江山地礦集團公司、中南市政建設集團公司和江山物業集團公司。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以地質工程施工的專業優勢資源,組建湖南省地質建設(集團)總公司,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以工程勘查施工為重點,以樹立品牌為興業之本,以省內擴展、省外紮根為發展思路,優勢進市場,強勢創市場。2006年度工程勘查經營收入達4.5億元,成為了局內龍頭企業。
(三)產業分離,加強勘查
為做大做強地質勘查,四大地勘局分別組建了一個綜合性的地質調查(勘查)院。通過項目運作,留住了一批地質技術人員,培養了一批地質勘查骨幹,較好地完成了國家和社會出資的各類地質工作。
(四)單位進城,穩定隊伍
為穩定地勘隊伍,改善職工生活、工作、學習條件,更好地盤活各地勘單位的知識、技術等優勢資源,各局努力創造條件,爭取政策,大力推進地勘隊伍就近向地級市和省會城市搬遷工程。省有色地質勘查局所屬地質勘查單位均已進城;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全面加快了進城速度,目前只有一家單位仍在縣城,正在實施搬遷工作;省煤田地質局和核工業地質局的進城速度也在全面加快。地勘單位進城,全面改變了地勘隊伍的精神面貌和市場形象,過去萎靡不振、破爛不堪、人心渙散的局面大為改善,增強了地勘單位和職工的自信心與創造力,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穩定效益。
(五)創新機制,加快發展
省煤田地質局積極探索體制改革,通過機制創新,按市場規律調整分配製度,全面調動了地勘單位和職工的積極性,為下步發展建立了良好的運行機制和環境。近年來,該局按照「小局大公司、小隊大企業」的思路,在保存事業性單位的基礎上,推行內部股份制,主體向企業化過渡。收益80%由投資人享有,按投資額進行分配;20%歸局或隊。省核工業地質局也全面完善和推行了「資質公有化,資產私有化,項目責任化,人員社會化」的管理制度,力求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省有色地質勘查局出台新政策,逐年核減局屬各單位不良資產,促使局屬二級單位輕裝前進,集中精力搞經營,一心一意謀發展。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也採取措施,主動關停一些經營不善、市場不好、資不抵債的單位和企業,核減二級單位的不良資產,讓困難企業逐步退出市場。各局在改革過程中,均充分考慮了穩定的因素,採取分別對待、分步實施、穩中求進的策略。有色地質勘查局實行了內部經費分開,改善保障制度的政策。尊重歷史,照顧現實,確保離退休人員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則針對不同改革內容,採取「老人老辦法,新人新政策」,區別處理。既保持穩定,又推進改革,促進發展。
四、國有地勘單位「十一五」改革發展的設想
(一)以局為單元,深化改革
各地勘局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組織機構,人、財、物各自獨立,在地質勘查、工程施工和多種經營三大領域各具特色,在產業經濟發展和改革重點上也不盡相同。以局為單元推進改革,符合湖南的實際,也是客觀形勢的需要。
(二)做產業文章,發展實體
各局及其所屬地勘單位,均在一定領域有較優勢的產業和相應的經濟實體,這是企業化改革和發展的基礎,必須進一步做強做實。省有色地質勘查局致力於做強三大集團總公司,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在進一步促進地質建設總公司發展的基礎上,加強房地產、物業等的發展,做強實體。
(三)向企業過渡,明晰權屬
企事分離,事業管理一塊按事業體制運行,企業經營一塊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和市場規則運行,建立統一、協調、有序、高效的管理體制,形成充滿活力、具有競爭力的社會經濟組織和市場主體。省煤田地質局明晰經營者、管理者、投資者的身份,重組力量,實行專業化改造;省有色地質勘查局以企業集團公司的方式,分解企業和事業;省核工業局以建立混合制經濟形式,以「脫鉤、分類、放權、搞活」為手段,明析權屬,企事分離,發展外向型、自主型企業,這些做法均值得借鑒。
五、對策建議
(一)給足改革成本
國有地勘單位資產較少,除少量的固定資產外,幾乎沒有其他資產,形成的地質成果資料也基本進入社會共享體系。國有地勘單位原來是小社會,與外界接觸較少,適應市場的能力較差,進入市場的成本較高,壓力較大。地勘單位企業化改革比國有企業改制難度更大。建議進一步採取措施,向國有地勘單位注入改革成本,進一步為國有地勘單位減負,推動改革進程。
(二)落實優惠政策
中央和省級政府對國有地勘單位的改革和發展,先後出台了一些優惠扶助政策。但多數政策以導向性為主,不夠具體,沒有配套的辦法和措施。相關部門在處理具體問題時,優惠政策往往難以落實,或落實不到位。建議中央政府及有關部委就地勘單位享受的優惠政策進一步逐項制訂具體辦法和措施;出台激勵政策,調動地勘單位和廣大地質工作者從事地質找礦的積極性、主動性。
(三)大力培養人才
人才始終是事業發展的根本。人才緊缺,尤其是技術人才和綜合性人才的緊缺,是當前困擾和阻礙地勘單位發展的突出問題之一。建議從高等教育入手,加大地質類人員的培養;出台相關政策,鼓勵大學生到地質隊工作;完善政策措施,提高野外一線工作人員的待遇。
(湖南省國土資源廳地勘處)
7.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怎麼樣
簡介: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前身是核工業中南地質局,成立於1955年3月,是中國核工業系統建立最早的一個區域性鈾礦地質勘查管理機構。
8. 湖南省有色地勘局 湖南省地礦局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大隊 哪個單位好啊
地質隊嗎都不好。
9.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的下屬單位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301大隊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內302大隊
湖南省核工業地容質局303大隊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304大隊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306大隊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311大隊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調查院
湖南省核工業超硬材料研究所
湖南省核工業240醫院
湖南省核工業技工學校
核工業長沙中南建設工程集團公司
湖南飛碟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
湖南天祥物業管理有限公司
湖南湘核投資有限公司
湖南省中核礦業開發有限公司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培訓中心
10. 湖南三江口鈾礦床
姜必廣陳旭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三〇六大隊,湖南衡陽421000)
[摘要]三江口鈾礦床位於湖南省汝城縣三江口瑤族鎮,處於鹿井鈾礦田南部,由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三〇六大隊發現並勘查。通過收集大量地面地質調查研究、工程揭露、物化探測量、化學分析和岩礦鑒試等資料,系統總結了工作區地層、岩漿岩、構造、圍岩蝕變以及放射性地球物理場等特徵。梳理了區內構造系統,重新歸並和延擴了F101、F101-1、F23、F205等主成礦構造帶;進一步總結了區內成礦構造的形態、規模、產狀及空間展布和活動期次等特徵;大致查明鈾礦化特徵,區內圍岩蝕變和熱液脈體的種類、期次、規模、分布規律及與鈾礦化的關系;初步查明礦區礦石物質成分和鈾的存在形式。
[關鍵詞]湖南三江口;鈾礦床;地質特徵;資源潛力
礦區位於諸廣山岩體南部。諸廣山岩體處於贛粵湘褶皺區,為萬洋山-諸廣山走滑岩漿帶的重要組成部分[1]。受九峰-大余東西向隆起帶、萬洋-諸廣南北向隆起帶和萬洋山北東向隆起帶的三重控制。北西面為武功諸廣地幔斜坡帶,而岩體中心鈾成礦的主要部位則為幔坡過渡帶[1~2]。這種褶皺區、隆起疊加區、斜坡帶三位一體的區域構造格局,對岩體的形成與演化、構造的發生和發展極為有利,為相伴產生的鈾活化轉移與富集成礦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1發現和勘查過程
三江口鈾礦床是在原中南地勘局、華南地質局等多家地質勘查大隊地質前輩們工作成果基礎之上,被逐步發現並查明的。從發現三江口鈾礦床地表線索,到圈定該鈾礦床,先後施工數千立方米槽探和數十個鑽孔,最終將該地區的九龍江地段提交為可供詳查的普查報告[3]。
1.1本地區的鈾礦地質勘查工作
三江口地區1958年即有核工業原三〇九隊和七〇三航測隊在此進行過鈾礦地質調查,1960年以來,核工業三〇二大隊、三〇四大隊先後進行過礦點檢查和初步揭露評價工作。20世紀年代後期,核工業三〇二大隊在該區工作的隊伍撤回鹿井礦田。20世紀80年代後期,核工業七〇三航測隊又在該區進行了1∶5萬航空伽馬能譜測量。
1988~1989年,華南地質局二九六大隊在工作區南部城口—長江一帶進行了1∶5萬鈾礦區域地質調查。
1998~1995年,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三〇六大隊在該區及周邊進行了鈾礦初查和區調。
1991年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三〇六大隊在該區開展了1∶1萬鈾礦普查工作,提交了《湖南省鹿井礦田西南部上禾村—滸松地段鈾礦初查總結報告》。
1992年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三〇六大隊在九龍江地段實施了1∶2000鈾礦詳測工作,提交了《湖南省汝城縣九龍江鈾礦點普查評價報告》。
1994年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三〇六大隊科研分隊對該區進行了調查研究,提交了《湖南省汝城縣「三九」地區鈾成礦地質條件研究及遠景評價》報告。
1994~1996年,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三〇六大隊對該區開展了1∶5萬鈾礦區調。
2007年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三〇六大隊在九龍江地段和木洞地段開展普查工作,完成1∶1萬地質簡測和伽馬總量測量9.52km2,鑽探工作量705m,槽探1825m3,鈾、鐳分析138項。伽馬總量測量圈定異常點41個(部分為老異常點)、異常帶15條。
2010~2012年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三〇六大隊在九龍江地段開展普查工作,完成1∶5000地質修測16.00km2,鑽探工作量18016m,槽探800m3,鈾、鐳、釷分析277項,其他分析115項,並提交了《湖南省汝城縣三江口鈾礦床普查地質報告》。
1.2發現和勘查過程分析
1.2.1成礦地質背景分析
三江口鈾礦床位於「三九」礦田毗鄰鹿井礦田,與其同處我國華南鈾成礦省南嶺地區。南嶺是我國著名的緯向構造帶之一,基底由加里東運動形成[4],主要為花崗岩體,其上覆岩層被侵蝕後,花崗岩得以出露形成山巒,如騎田嶺、香花嶺等。山體走向或呈北東—南西後,如萌渚嶺、都龐嶺、越城嶺;或呈正東西向,如大庾嶺;宏觀而言,南嶺地區為東西走向山地。三江口鈾礦床與鹿井礦田在區域上具有類似的地質成礦地質條件和地質環境。從宏觀地域來看,南嶺地區鈾成礦具不連續性,但具有廣泛分布的特徵[5~6] 。在數十年的地質工作中,我國在該地區發現了眾多的鈾礦田、鈾礦床,且地表鈾異常點帶分布十分廣泛。
1.2.2循序漸進的勘查工作
20世紀50年代,地質工作僅僅根據地表異常進行探索性調查揭露,而到了80年代後期,隨著大比例尺(1∶5萬)航空伽馬能譜測量工作的開展,地質找礦重點地段逐漸明朗起來。鹿井礦田外圍重點地段的鈾礦初預查、區調、科研工作逐一展開,結合各種物化探工作綜合成果,具備良好鈾礦化異常的三江口地區就這樣被劃分為重點遠景區,直至三江口鈾礦床的發現。這一過程歷時多年,說明鈾礦田外圍的鈾礦床發現和勘查周期長、難度大,因為各項工作要按部就班,要遵循地質找礦特點和規律進行。這期間需要各時期的地質工作者充分運用該時期發展起來的先進物化探技術,然後運用各種勘查手段去逐步發現、排查、探索、驗證鈾異常、鈾礦化點帶,直到發現並控制鈾礦床。這一鈾礦找礦過程體現了地質找礦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7]。
2礦床基本特徵
三江口鈾礦床位於九峰岩體的北部,黃竹壟斷裂帶東南側、塘灣斷裂東側。有上堡斷裂、熱水斷裂從北東方向延伸至南西方向通過本區,三江口鈾礦床定位於工作區中近EW向的九龍江斷裂和NE向黃洞口斷裂的夾持區及鄰近地段(圖1)。
圖1 湖南省汝城縣「三九」礦田地質略圖
1—第四系;2—石炭繫上統;3、4—石炭系大塘階中上段;5—石炭系大塘階下段;6—石炭系岩關階;7、8—泥盆系錫礦山組;9—泥盆系棋橋組;10—泥盆系跳馬澗組;11—寒武系中組;12—寒武系下組;13—震旦繫上組;14—震旦系下組;15—木溪頭單元;16—中棚單元;17—高奢單元;18—東嶺單元;19—魚王單元;20—益將單元;21—細粒花崗岩;22—偉晶岩細晶岩;23—地質界線;24—接觸(氣化)式熱力變質帶;25—實測及推測斷層;26—鈾礦床;27—工作區范圍
2.1岩漿岩
區內出露均為九峰岩體(三江口超單元)的花崗岩。九龍江地段地處東嶺單元(J2D)岩體中,且有晚期中棚單元(J3ZP)岩體產出,為工作區主富鈾岩體。在這兩期岩體超動接觸界面附近鈾礦化有富集的趨勢,認為不同期次岩體間的接觸界面對鈾成礦有一定的控製作用。岩體的自變質作用主要有鹼交代,表現為鉀鈉長石化和單一鈉長石化;後者主要見於中棚單元,主要為白雲母交代黑雲母或交代長石和石英,交代黑雲母後有氧化鐵析出。區內花崗岩大致經歷了3次鹼交代(白雲母化)作用:第一次為155Ma左右,第二次為130Ma左右,第三次為115Ma左右[8],相當於晚侏羅世木洞超單元,三江口超單元的高奢、中棚、木溪頭3個單元岩體晚階段的自變質作用,每一次鹼交代(白雲母化)作用均伴有鈾元素的遷出。
鈾礦床含礦主岩岩性為燕山期灰白色中粗粒似斑狀黑雲母二長花崗岩,鈾礦帶內岩性主要為碎裂花崗岩、花崗碎裂岩、碎裂岩、構造角礫岩等。
2.2構造
礦區位於諸廣-萬洋復式岩體的中南端,區域熱水斷裂帶的南部,城口礦田菱形格狀構造的北部。本區內斷裂構造發育,形態多樣,構造成分復雜,除上述區域性大斷裂外,區內一般斷裂構造按其走向可分為NNE、NE、近EW、NW 向4組,主要斷裂有熱水斷裂(F103)、木洞斷裂、F101斷裂、黃洞口斷裂等。區內次級NE、NNE向斷裂,尤其在九龍江不同級別的三角斷塊中的次級斷裂是有利的含礦斷裂[8]。三江口礦區主要斷裂構造特徵見表1。
2.3圍岩蝕變
鈾礦帶中的赤鐵礦化(鉀長石化)、紫(黑)色螢石化、水(絹)雲母化、綠泥石化、微粒(膠狀)黃鐵礦化較發育,然而晚期硅化與上述某種或多種蝕變共生卻是最重要的蝕變找礦標志,此外多類型蝕變疊加也較有利於礦化富集。蝕變的強弱與礦化的強弱常具正相關[9],蝕變規模越大,礦化規模一般也相應較大。
2.4物化探異常
三江口礦區有90%以上的異常點帶集中於東嶺單元(J2D)中,發現並圈定的15條異常帶中有13條產於東嶺單元,這都反映了東嶺單元岩體是鈾成礦的有利圍岩。此外伽馬總量場暈的長軸方向主要為北東向,與區內主要的構造形跡基本一致。從前人其他放射性物探成果來看,本區的伽馬能譜和放射性水化學暈,具有場暈規模大、場值高、分布集中、方向性明顯、各種場暈重合性好等特點。這些場暈多沿接觸帶展布,受構造和接觸帶控制。
表1 三江口礦區主要斷裂構造特徵一覽表
2.5礦體地質
2.5.1礦體特徵
本次普查工作圈定工業礦體39個,礦體主要呈脈狀產出在 F101、F23F205、F101-1等含礦斷裂構造中。F101號帶組32個礦段平均厚1.92m,單工程最厚7.23m(ZK07-01),最薄0.44m(ZK08-02);12個礦體平均厚1.71m,礦體最厚3.40m(F101-1-Ⅱ-1號礦體),最薄0.55m(F101-Ⅱ-1號礦體)。厚度變化系數66.77%,礦體厚度沿走向和傾向變化較為穩定,相對而言,靠近九龍江斷裂的北段較厚,南段稍薄,反映了不同斷裂交匯部位附近對礦化較為有利。
F23號帶4個礦段平均厚2.58m,單工程最厚4.66m(ZK39-01),最薄0.75m(ZK3101);3個礦體平均厚2.84m,礦體最厚3.65m(F23-Ⅱ-1號礦體),最薄1.27m(F23-Ⅲ-1號礦體)。厚度變化系數67.21%,礦體厚度沿走向和傾向變化較為穩定。
F205號帶10個礦段平均厚1.21m,單工程最厚2.87m(ZK79-05),最薄0.72m(ZK79-03);6個礦體平均厚1.14m,礦體最厚1.47m(F205-Ⅲ-1號礦體),最薄0.85m(F205-Ⅰ-1號礦體)。厚度變化系數47.53%,礦體厚度沿走向和傾向變化較為穩定。
F31號帶2個礦段平均厚1.00m,F31-Ⅰ-1號礦體平均厚1.02m;F3-2號帶1個礦段厚0.80m,F3-2-Ⅰ-1號礦體平均厚0.80m。
本區礦化具有上酸下鹼、上氧化下還原特徵,礦體垂直分帶規律[10]和側伏規律明顯,從九龍江地段礦體見礦標高示意圖中展示出礦體具明顯的側伏特徵(圖2),其側伏規律是自北往南礦體埋深變深,側伏角約為300,一般為20°~35°之間。上部礦石為鈾-玉髓-微晶石英型,中部礦石為鈾-螢石型,深部礦石為鈾-方解石-黃鐵礦型。
圖2 九龍江地段礦體見礦標高示意圖
1—礦體露頭出露線及勘探線編號;2—坑道及編號;3—探槽及編號;4—構造及編號;5—工業礦孔及編號;6—
2.5.2礦石特徵及加工技術性能
本區鈾礦石主要為赤鐵礦化花崗碎裂岩型、微晶石英脈型、構造角礫岩型。原生鈾礦物主要為瀝青鈾礦,多以吸附形式存在於花崗碎裂岩中。次生鈾礦見有黃綠色透明片狀鈣鈾雲母、銅鈾雲母等,常見於花崗碎裂岩溶蝕空洞中。礦石共生組合比較簡單,主要金屬礦物為赤鐵礦、黃鐵礦,脈石礦物以石英細脈為主,少量玉髓、方解石。
三江口鈾礦床的發現過程中因經費預算未作專門的礦石加工技術性能測試,但鹿井礦田毗鄰「三九」地區,二者的花崗岩型鈾礦具有相同成礦地質背景條件和礦石類型,且加工選冶各技術指標相似。通過收集相關資料,在對比研究基礎上對三江口鈾礦床礦石加工性能進行評價。
三江口鈾礦床礦石遭受斷裂構造不同程度的破碎。於礦石中發育有含礦熱液脈體及伴隨的蝕變現象,節理裂隙也較為發育,常見脈體充填膠結。在各主含礦斷裂構造及其附近出現的東嶺單元、中棚單元花崗岩,岩石完整緻密,圍岩牢固。
各礦體均賦存在最低侵蝕基準面以上,埋深一般為50~400m。
礦石和圍岩體重差異不大,分別為2.63g/cm3和2.65g/cm3。
岩石硬度一般為5~6級,局部地段因硅化可達8~9級。
鬆散系數為1.48~1.50。
安息角為40°~450。
為研究鈾礦石的工藝性能及其經濟技術指標,核工業二三〇所於1979年3月在牛尾嶺礦床中的KD13-3、KD13-15、KD14-1-1、KD14-2-7等處,用刻槽取樣法,採取水冶試驗樣一個,重164.5kg,鈾含量為0.114%。
礦石岩性主要為硅化、赤鐵礦化碎裂花崗岩及花崗碎裂岩,鈾以細粒或微細粒分布以及呈細脈狀和發絲狀沿裂隙分布的瀝青鈾礦為主。鈾與黃鐵礦化、硅化、紫黑色螢石化、微晶石英脈關系密切,與三江口鈾礦床鈾礦石類型類似。
鈾浸出試驗採用酸法攪拌浸出探索試驗。為了解影響鈾浸出的主要因素,選定硫酸用量6%(占礦重)、二氧化錳用量0.5%(占礦重),浸出溫度50℃,浸出時間3h,粒度0.5mm,礦重100g,液固比1∶1進行攪拌浸出。制漿一次,用pH =1.5的稀硫酸液,攪拌10min,水洗一次,用液固比1∶1的熱水直接在漏鬥上洗滌。試驗結果為:鈾浸出率96.33%,尾渣鈾含量0.0042%,浸出液剩餘酸度10g/L。
3主要成果和創新點
3.1普查主要成果
通過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三〇六大隊多年地質工作,在三江口礦區九龍江地段施工48個鑽探,其中,工業礦孔30個,礦化孔6個,異常孔11個,無礦孔1個,見礦率98%(圖3),工業礦段累計視厚度102.58m,礦化段累計視厚度52.93m。三江口鈾礦床的特點是礦體數目較多、主礦體規模較大,沿走向延伸較好。鈾礦體標高一般在-200~300m,垂幅超過500m,埋深一般在100~500m,走向長30~150m,傾向延伸20~150m。平均厚度為1.66m,厚度變化系數69.68%;礦化較均勻,平均品位0.142%,品位變化系數147.04%。鈾礦體主要呈脈狀、透鏡狀、網脈狀賦存在近SN 向F101、F101-1、F23, NE向F205等含礦斷裂構造中。
3.2鈾礦普查創新點
1)加強了綜合研究。根據區域成礦規律和已有礦床、礦點、礦化點的詳細研究,確定成礦遠景區和進一步開展地質工作的找礦靶區,從區域展開部署,達到面中求點的目的。三江口地區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鈾礦地質工作,探礦工作是幾上幾下,時間跨度大,很多工程技術人員已經更換了新人,但是過去數十年該地區「只見星星,不見月亮」,找礦沒有實質性的突破。我們對前期的大量資料進行了整理,包括各種圖件、化驗分析報告、岩礦鑒定報告、物化探成果等,通過已有資料的分析研究對於礦區的礦床和成礦地質體有了較為深入的認識,形成一個空間概念。同時,通過可能符合客觀實際的分析研究,推斷礦體可能的賦存位置,來指導下一步工程部署。
圖3 三江口鈾礦床地質概況示意圖
1—中棚單元細粒(含斑)黑雲母二長花崗岩;2—東嶺單元中—粗粒似斑狀黑雲母二長花崗岩;3—細粒花崗岩脈;4—實測及推測地質界線;5—斷裂構造編號及產狀;6—探槽及編號;7—工業礦孔及編號;8—礦化孔及編號;9—異常孔及編號;10—無礦孔及編號;11—勘探線及編號
2)重視弱異常。磁法找鐵礦、激電找多金屬礦、化探找貴金屬礦都經歷了從重視找強異常到注意弱異常的類似歷史[11]。在異常篩選中,在該區以往重視強異常和大異常,結果在強異常、「高大全」異常找不到礦,地面也施工了大量的槽探、井探和硐探工程,但找礦效果甚微。本輪工作中我們通過對該區強、大異常區邊部的弱異常和小異常進行分析、研究後進行探索驗證,終於實現了找礦突破。
4開發利用狀況
三江口鈾礦床目前還只完成部分地段的普查工作,礦體均未封邊,有待進一步開展詳查工作。主要礦石類型為硅酸鹽型,礦石物質成分較簡單,礦石中鈾可分別採用酸法浸取,根據同類礦床礦石選冶加工工藝試驗,鈾浸取率高,耗酸量低,尾渣鈾含量低,水冶成本低。
5結束語
5.1有待解決的問題
通過前期綜合研究分析認為,三江口鈾礦床鈾資源潛力較大,其主要含礦構造南部延伸段尤其是深部含礦潛力較大。目前三江口鈾礦床僅在九龍江地段進行了普查工作,此外在三江口礦區南部的石壁窩—木洞地段,其地表鈾礦化較九龍江地段更好,其鈾礦普查前景更值得期待。
另外,九龍江地段與石壁窩—木洞地段在相同的成礦地質背景影響下,受相同的成礦斷裂構造帶控制,二者的成礦機理、礦體分布特徵、控礦含礦規律是否具有相似性都需要進一步開展科學研究。
5.2勘查開發前景
前已敘及,三江口鈾礦床地處「三九」地區,毗鄰鹿井礦田、城口礦田等著名礦田。礦山建設條件良好,礦石品位富,易采、易選、耗酸量低,具有很好的技術加工性能。如能投資開發利用將會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田應龍,李智龍,全國珍,等.湖南省鈾成礦規律及礦產預測[R].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三〇六大隊,2009:452-460.
[2]季克儉.熱液礦床研究的重要新進展[J].湖南地質,1991,10(2):115-118.
[3]姜必廣,陳旭,等.湖南省汝城縣三江口鈾礦區普查報告[R].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三〇六大隊,2013:42-59.
[4]黃國龍,尹征平,凌洪飛,等.粵北地區302礦床瀝青鈾礦的形成時代、地球化學特徵及其成因研究[J].礦床地質,2010,29(2):356-357.
[5]梅水泉,姜必廣,等.湖南省汝城縣「三九」地區鈾成礦地質條件研究及遠景評價[R].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三〇六大隊,1994:37-46.
[6]梅水泉.諸廣山中段「三九」地區鈾礦化特徵及成礦機理探討[J].鈾礦地質,1997, 13(2):83-88.
[7]韓吟文,馬振東.地球化學[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3:196-197.
[8]梅水泉,周倩,等.湖南省汝城縣三江口地區鈾礦化地質特徵及找礦前景研究[R].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三〇六大隊,2011:41-43.
[9]張展適,等.諸廣-下庄鈾礦集區成礦過程中水-岩作用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徵[J].地球化學,2005,34(5):483-493.
[10]金景福,倪師軍,胡瑞忠.302 鈾礦床熱液脈的垂直分帶及其成因探討[J].礦床地質,1992,11(3):252-258.
[11]劉鶴峰,馬友誼,等.創新思維與找礦實踐[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6:3-25.
我國鈾礦勘查的重大進展和突破進-—入新世紀以來新發現和探明的鈾礦床實例
[作者簡介]姜必廣,男,1968年生,碩士,高級工程師,現任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三〇六大隊總工程師。1991年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系岩石學礦物學專業,一直從事地質勘查工作,先後任地勘項目技術員、專業負責、技術負責、項目負責、地礦公司經理、大隊總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