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地質碩士
㈠ 李廷棟的學術成就
把地質編圖提高到新水平
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他在地質部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工作的時候,曾參加並主持了若干區域地質調查圖幅設計、報告的評審驗收工作。他主持編制了1∶20萬及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規范,參與組織了中國區調工作會議和中國區調圖幅清理工作,他主要負責抓重點地質區(帶)區調工作部署和試點圖幅的科學技術研究。他還經常結合區調圖幅的問題進行短期野外地質考察,以解決填圖中的有關問題等等。這些工作都為他以後進行地質編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世紀70年代以來,他主持編制了多種地質礦產圖件,並且不斷地探索技術方法、總結編圖經驗。在編圖中,他始終堅持「嚴格要求、精心設計、精心編繪、嚴格審校、力求創新」的指導思想。他說:「編圖過程就是區域地質綜合研究的過程。」他強調豐富的科學內容與完好的表現形式相結合,提倡編圖質量和科學技術上的創新。他自己則總是與編圖組的們一道充分搜集研究已有的資料,深入綜合分析對比,熟悉並掌握各地質區(帶)的地質特徵並作出合理的處置,還根據地質科學與地質工作的新進展,不斷增加新的地質內容,擴大地質信息量。同時,在制圖技藝、圖面結構、色標製作等方面也不斷進行革新。因此,編出的地質圖件,其地質輪廓清晰,地質內容翔實,數據可靠,繁簡適度,繪制精細,結構合理,色調配置得當,圖形美觀,從而把中國的地質編圖提高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受到國內外地質界的高度評價,並被廣泛引用。他先後主持編制的1∶400萬《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圖》(1972年版)、1∶500萬《亞洲地質圖》(197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圖集》(1973年版)及1∶200萬《中國礦產圖》等曾先後獲得中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地礦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400萬《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圖》(1976年版)、1∶400萬《中華人民共和國構造體系圖》(1976年版)和《亞洲地質圖》公開出版,並在第25屆國際地質大會上展示,在國內外地質界、輿論界引起強烈反響。國際地科聯主席杜倫佩教授稱贊說這「是第一流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圖集》出版後,日本和英國要求由他們翻譯出版。美國《地質時報》稱「圖件在細節上很精緻」、「制圖上配置很好」、「印刷達到了高水平」。香港大學地質系彭琪瑞教授稱,這「對亞洲地質及世界地質的了解和研究是一個巨大的貢獻」。
系統總結中國和亞洲區域地質
他在長期科研實踐和區域地質資料積累的基礎上,又不斷地搜集分析新的研究成果,並且結合幾輪編制的中國地質圖件,多次總結中國區域地質特徵,發表了二十多篇論文,編撰了《中國地質概述》專著,這是對中國區域地質的初步的但也是系統的總結,在「文化大革命」的歷史條件下,卻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總結。《中國地質概述》和有關論文劃分了中國大陸的構造地質區和地質演化階段,釐定了中國構造運動和岩漿活動期序,論述了中國地質的若干特點和礦產分布的地質條件。他把中國大陸劃分為地台區、陸間增生褶皺區、陸緣增生褶皺區等3種「構造地質區」和10個「構造地層區」;劃分出12期主要的構造運動,並以阜平運動、呂梁運動、晉寧運動、印支運動為轉折,把中國地質演化劃分為五大階段。
作為集體研究成果,《亞洲地質》是中國地質學家編撰的第一部論述亞洲區域地質的專著。李廷棟是項目負責人和主要作者之一。《亞洲地質》根據王鴻禎院士倡導的構造活動論和地質發展階段論的觀點,把亞洲大陸分為6個地層大區(地質大區)和四大地質發展階段,系統而概要地論述了亞洲大陸自然地理、區域地層、區域岩漿岩和區域構造時空發育的總體特徵。李廷棟則從自然地理與地質結合上,把亞洲劃分為六大自然地理區,從形成的地質背景上總結出亞洲地勢發育的4個條件和特點,概括出6種山體結構形式。他從地殼結構及其演化的差異出發,把亞洲劃分為六大構造岩漿域,總結出亞洲岩漿活動的階段性、繼承性、分異性、分帶性及遷移性的時空演化規律;在有關論文中把濱太平洋中新生代岩漿岩劃分為陸內、陸內斷陷、陸緣盆地及西太平洋島弧4個構造岩漿區和20個構造岩漿系,並分別論述了它們的特點。該書獲1982年中國優秀科技圖書獎。
探索青藏高原的隆升
1980年10月,他受命任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本著撥亂反正、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科研單位同樣面臨著治理整頓的繁重任務。他出任院長(1980—1986)的6年,也正是中國經濟體制及科技、教育體制改革的起步時期,院務繁重。一方面他以主要時間和精力抓好院務管理和改革;一方面又以中方聯系人的身份參與主持了中法「喜馬拉雅地質構造與地殼上地幔的形成演化」合作研究項目。作為院長,他毫不懈怠;作為科學家,他沒有節假日,沒有晚上休息時間,努力地進行著科學研究與探索。
中法喜馬拉雅地質構造的合作研究是一次大規模的科學考察,先後參加工作的有四百餘人。李廷棟作為中方聯系人,參加並主持了歷次中法雙方的會晤和談判,並先後三次進藏開展地質調查,致力於青藏高原區域地質的綜合研究,實行「地質與地球物理調查相結合,地質立典性研究與區域綜合研究相結合,宏觀觀測與微觀研究相結合」。他作為主要作者之一,發表了《喜馬拉雅岩石圈構造演化·總論》等專著,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二十多篇。他從地質與地球物理的結合上論述了青藏高原岩石圈結構構造及其演化模式;指出高原存在揚子、華夏、岡瓦納三種類型的基底;提出「陸內匯聚—地殼分層加厚—重力均衡調整」的青藏高原隆升模式。他認為,高原大幅度快速隆升始於第四紀。他作為第一作者撰寫的《青藏高原地殼演化與隆升機制》一文在莫斯科第27屆國際地質大會上宣讀,引起與會者的廣泛興趣,並應邀發表於英文刊物《構造物理學》上。該項成果獲地質礦產部1989年科技成果一等獎。
後來,他又結合亞東-格爾木地學斷面研究新資料,再次進行高原中部地體構造分析,進一步研究了高原隆升的過程與機理,把高原隆升劃分為「俯沖隆升(K2-E2)、匯聚隆升(E3-N1)、均衡調整隆升(N2-Q)」三大階段,並初步探討了各階段隆升的特點和幅度。有關論文《青藏高原隆升的過程和機制》亦於1996年應邀發表於《構造物理學》期刊上。
推進全球的南極地質研究
「上天、入地、下海、登極」的地學科學研究,一直被人們作為科學研究的前沿,為世人所矚目。他有幸於90年代前期主持了「南極岩石圈結構」的國家攻關項目。為了在較短時期內掌握南極大陸地質概貌,取得幾項高水平的科學成果,他提出並實施了「抓兩頭」的科學考察戰略∶一頭抓地質立典式的調查研究,一頭抓區域地質綜合研究。實踐證明這種戰略是奏效的。他們這個科研集體一方面充分利用長城站、中山站的工作條件,選擇前沿性、關鍵性的地質問題開展地質立典式的精細的地質調查研究,取得一些創新性科研成果:首次提出了東南極拉斯曼丘陵地區5?5—5億年前泛非構造熱事件的地質含義;在南極首次發現罕見的硅硼鎂鋁礦;完善了南極地區布蘭斯菲爾德海峽地層層序和構造格架;進一步釐定了喬治王島菲爾德斯半島火山岩時代和成因;對陸地威德爾生物地理區和岡瓦納古陸再造提出了新的證據和認識。另一方面狠抓區域綜合研究,編制1∶500萬南極地質圖、礦產圖,系統搜集已有的地質、地球物理和礦產資料,總結南極大陸地質構造的基本特徵和礦產資源的總體面貌,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編制完成南極洲地質圖的少數國家之一,為中國制定南極政策和為人類和平利用南極作出了貢獻。
1971年,李四光先生逝世。李廷棟參加了「李四光遺留資料整理小組」,與李林、馬杏垣、高文學、周國鈞等一起整理、編譯了李四光先生的著作、講話和有關地質工作的建議等,這也成了他一個極好的學習機會。
李廷棟於1986年10月調任地質礦產部副總工程師後,長期從事地質科技管理工作,並就國土地質調查、地質工作發展戰略等提出了若干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他還多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是第25.27.28.29屆國際地質大會中國地質代表團的代表,是第30屆在北京召開的國際地質大會學術委員會主席。還曾對俄羅斯克里米亞、高加索、庫頁島,日本北海道,美國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和圖桑,加拿大安大略,以及冰島、南極等地進行野外地質考察,豐富了地質知識,增強了地質對比能力。
他非常重視人才培養,在科學研究和科技管理十分繁忙的情況下,他培養了多名碩士生、博士生,一絲不苟、循循善誘地指導他們的工作。
李廷棟院士說,對我的成長起關鍵作用的還是幾次承擔科研項目的實踐,特別是進行野外地質調查研究的實踐。他非常重視野外地質工作,他治學嚴謹、踏實認真、謙虛謹慎、善於吸取各家所長,成為新中國成立後成長起來的優秀地質學家的代表之一 。
㈡ 香港哪所大學招地理科學方面的研究生,例如:水文學,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質,地理信息系統,地球科學
你好,我只知道香港大學招收地理地貌學以及第四紀地質學的研究生。不過根專據我的判斷以及我導師又屬是港大的畢業生,可以推斷香港大學的理學院專業是十分多樣的,理學專業涉及的領域也很廣泛。具體的情況你可以到港大的官方網站看看。其他香港的大學我不甚了解,但在香港,港大的理學院應該是獨秀一枝的。
㈢ 香港大學的學術科研
截至2014年,香港大學設有5個 國家重點實驗室,各類直屬、附屬科研機構90餘個 。 國家重點實驗室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 肝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合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醫葯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建築學院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for China and Hong Kong, Centre for
Construct I.T., Centre for
Real Estate and Urban Economics, Centre for
Renewable Energy in Architecture, Centre on
Urban Studies and Urban Planning, Centre of 文學院Applied English Studies, Centre for
Humanities and Medicine, Centre for the 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Asia Case Research Centre
Asian Entrepreneurship and Business Values, Centre for
China Financial Research, Centre for
Chinese Management Centre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Risk Management, Centre for
Hong Kong Centre for Economic Research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trategy 牙醫學院Cleft Lip and Palate Centre
Navigational Dentistry, International Centre of 教育學院Advancement in Inclusive and Special Ecation, Centre for
Advance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Ecation and Research, Centre for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Centre for
Comparative Ecation Research Centre
Ecational Leadership, Centre for
Hong Kong Putonghua Ecation and Assessment Cent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cation, Centre for
Wah Ching Centre of Research on Ecation in China 工程學院Asian Tall Buildings and Urban Habitat, Centre for
E-Commerce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Centre for
Electrical Energy Systems, 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re for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Cryptography, Centre for
Infrastructure and Construction Instry Development, Centre for
Jockey Club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Centre for Landslip Prevention and Land Development
Law and Technology Centre
Nonlinear Mechanics, Centre of
Rock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re 法律學院Asia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Law
Chinese Law, Centre for
Comparative and Public Law, Centre for
Law and Technology Centre (jointly organized with the Faculty of Engineering)
Medical Ethics and Law, Centre for 李嘉誠醫學院Alimentary Research and Ecation, Centre of
Cancer Research, Centre for
Cardiovascular Science and Medicine, Institute of
Carol Yu Centre for Infection
Chinese Medicine, School of
Clinical Trials Centre
Endocrinology and Diabetes, Centre of
Genomic Sciences, Centre for
Human Development and Birth Defects, Centre of
Human Reproction, Centre of
Humanities and Medicine, Centre for the
Medical and Health Sciences Ecation, Institute of
Medical Ethics and Humanities Unit
Medical Ethics and Law, Centre for
Public Health, School of
Research Centre of Heart, Brain, Hormone and Healthy Aging 理學院Applied Geoscience Centre
Mathemat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Swire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
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Physics, Centre of 社會科學學院Behavioural Health, Centre on
Civil Society and Governance, Centre for
Criminology,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China Development Studies
Journalism and Media Studies Centre
Kadoorie Institute, The
The Hong Kong Jockey Club Centre for Suicide Research and Prevention
Sau Po Centre on Ageing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Centre 科研成果 自1989年至2013年,香港大學科研團隊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共20項,其中還誕生了首位獲頒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的香港科學家。
2011年7月,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發現導致肝癌復發和化療抗葯性的癌幹細胞。港大這項嶄新發現,對於了解肝腫瘤形成和未來癌症治療帶來重大突破,研究發表於幹細胞研究范疇最權威的學術期刊《細胞幹細胞》(Cell Stem Cell)。
2011年6月,港大發現全新葯物療法以控制流感。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研究人員發現帕米膦酸鈉,一種一向在臨床上應用於治療骨病的葯物,能有效控制季節性、大流行H1N1病毒或禽流感H5N1病毒引起的流感。港大利用完整的人類免疫系統的」人類化小鼠「模型,證明了新療法能有效對付各種類型的流感病毒。
2009年1月,香港大學教授再度榮獲國家級獎項。香港大學三位教授與內地合作的兩個研究項目分別獲頒一等獎及二等獎。由香港大學王振宇教授和王繼德博士聯同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十三名醫學科研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得獎項目為「對胃癌惡性表型相關分子群的發現及其序貫預防策略的建立和應用」。另外,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講座教授方漢平和華南理工大學和中石化機構合作共同研究開發的得獎項目「含氮有機廢水生物脫氮新技術與工程化應用」,獲頒發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除了此項二等獎外,方教授的研究屢獲獎項,包括裘槎基金會的優秀科研者獎、香港大學傑出研究學者獎及傑出研究生導師獎。
2008年1月,港大莫毅明教授經內地專家推薦獲國家自然科學獎。港大數學系講座教授莫毅明,以《關於對稱與齊次空間的復幾何》研究項目,經內地權威專家推薦,獲國家頒發200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為全國數學學科僅有的兩項獲獎項之一。
2007年2月,香港大學支志明教授:香港首位科學家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支教授以其「金屬配合物中多重鍵的反應性研究」項目,成為香港自1989年參加國家自然科學獎推薦以來,首位獲得一等獎這個最高級別獎項的香港科學家。
2006年1月,港大外科學系講座教授范上達教授及其領導的肝移植組以其突破性的「成人右葉活體肝移植」技術,獲頒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這也是首次有香港學者獲頒國家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科研數據 2012—2013年度研究成果學科領域總研究成果已審定研究成果獎項生物及醫學3,1812,702122工學1,14991249人文、社會科學及商學2,4551,72477自然科學55535618總計7,3405,694265獲頒專利(1998—2013)類別總數生活必需品100執行操作、運輸14化學、冶煉66建築4機械工程、照明、熱能、武器、爆破6物理48電力58泛領域47總數343科研經費 在2012年至2013年,香港研究資助局(Research Grants Council)向香港大學撥付總計10.88億港幣的研究經費;同期,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向香港大學撥付研究用補助金11.96億港幣,香港政府撥付經費1.23億港幣。除此之外,香港大學還與本地及海外各類組織機構訂有研究合約,截至2013年合約金額總計8.3億港幣。
在受捐方面,截至2013年,香港大學獲香港慈善團體、香港工商界、本地及海外各類資助累計39.2億港幣。 影響因子 湯森路透發布的《2012年度期刊引用報告》(JCR)中,香港大學以3535篇文章(2012年)位居全港首位。依照刊登在湯森路透所跟進期刊內的24061篇文章計算(2003年1月至2013年6月),香港大學共計獲得331086次引用,同為全港首位。 館藏資源 截至2013年6月30日,香港大學圖書館系統由一個主館、六個分館組成,館藏紙本圖書共計297萬冊;港大圖書館館藏涵蓋音樂、教育、電子、醫葯多個領域,各具特色;主館下設的特別收藏館藏有香港各個時期的期刊、書籍、政府出版物、簡報,幾乎涵蓋了香港歷史及民俗的方方面面,是全港最完善的相關資料收集機構;該館同時還承擔著世界貿易組織與歐洲文獻中心的託管任務 。 MainLibraries'E-resources主館電子資源Number數目電子期刊(訂閱)55,484電子期刊 (種數)42,176資料庫691電子書3,502,923數字檔案54,005博物館所 香港大學美術館: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座落般咸道大學東閘入口旁的馮平山樓,以及徐展堂樓底下三層;徐展堂樓展廳由徐展堂博士贊助建築經費,於一九九六年十一月正式開放。香港大學早於一九五三年已開始搜集博物館藏品。經過多年來熱心人士捐贈和大學購藏,博物館現今收藏了超過一千八百項具有歷史價值的藝術品,這些藏品主要分為青銅器、陶瓷和書畫三類。釉里藍點彩三足水注、明嘉靖青花孔雀花卉紋罐、三國青釉奏樂人物飛鳥堆塑谷倉罐都是其中精品 。
香港大學許士芬地質博物館:
本館位於香港大學本部,轄屬本大學地球科學系,自2009年1月16日起對公眾開放,為全港首創且唯一的地質博物館。全館收藏了包括由已故許士芬博士捐出的稀有礦物收藏品在內的近萬件藏品,當中展出950件礦物和300件岩石,並透過展出350具在中國各地發現的化石標本來介紹地球過去超過45億年的變化;館內收藏的雲南澄江生物群化石、遼寧出產的保存完好的白堊紀熱河生物群化石,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化石考古發現 。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
2003年,饒宗頤教授將數十年裡因勤於學術研究而積累的藏書,包括珍貴的古籍善本和其他書籍、書畫作品贈送給香港大學,藉此回饋香港。在已故的香港麗新集團主席林百欣先生、饒宗頤學術館之友及眾多熱心人士的鼎力支持下,香港大學成立饒宗頤學術館,並於2003年11月8日開幕。
經過初步整理,檢定古籍約有七百餘種,較為珍貴的古籍善本約百餘種,著名學者題贈的書籍近二千冊,其他各學術領域的書刊文獻約有三萬余冊。除古籍善本和珍貴的書籍外,其他藏書均按照饒教授的研究領域和書籍性質分類,分為歷史學(包括考古學、上古史、文化史和學術史等等)、宗教與哲學(包括印度學)、潮學、甲骨學、文學、簡帛學、語言文字學、目錄學、敦煌學、藝術、叢書和期刊等十多種 。 學術期刊 Asian marine biology亞太公共行政學語言理論教學研究特刊亞洲公共行政學Focus : HKUL newsletterBill of Rights bulletinLaw mediaFocus on your libraryHong Kong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ong Kong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Justitia :Hong Kong University Law Association reviewAnnualreport()ElixirNews啟思鴛鴦
㈣ 本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大一的地院學生,畢業後想去香港大學讀地球科學系的研究生,想了解有什麼要求
承認6級,有托福比較好!大一還早,多學點東西,提升自己各方面能力才是!
祝成功 望採納~
㈤ 請問「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專業,出國上博士,去哪兒上什麼學校好呢求推薦
沒必要留學啊 我也是搞地質的 讀完研讀博么,讀博期間會有好多機會交換聯合培養,香港大學或者去加拿大、澳大利亞都不錯,還有就是美國么。我老師好多是讀博期間外出聯合培養,去一些國外有名的實驗室工作。
㈥ 2017香港大學專業設置有哪些
香港大學專業設置 類別 專業 經濟學類 經濟學 金融學 經濟金融學內 環境資源與發展經濟學容 法學類 法學 社會學類 社會科學 政治學類 政治學與法學 教育學類 英語教育 言語及聽覺科學 體育學類 運動科學及康樂管理 中國語言文學類 文學 新聞傳播學類 新聞學 物理學類 物理學 化學類 化學 生物化學 地質學類 地球科學 電子信息科學類 電機工程 信息系統 環境科學類 環境生命科學 統計學類 統計學 機械類 機械工程 電氣信息類 電子及通訊工程 通信工程 計算器工程 土建類 建築學 土木工程 測繪類 測量學 環境與安全類 環境工程 基礎醫學類 醫學工程 口腔醫學類 牙醫 中醫學類 中醫全科學士 護理學類 護理學 食物營養學 管理科學與工程類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工業工程及科技管理 工商管理類 會計及財務 後勤工程及物流管理 國際商業及環球管理 公共管理類 社會工作 生物科學類 動植生物工程學 生物訊息學 參考:google
㈦ 香港大學出了哪些厲害人物
香港大學從1911年成立至今,歷史可謂十分悠久啦!作為香港的高等學府,自然是出了許許多多的傑出校友。這也是港大成為許多海內外學生青睞的一個重要原因。下面就來說說幾位我知道的一些港大名望人士吧!
1. 楊潤雄
他曾創作的《愛在瘟疫蔓延時》相信很多老一輩的人都不陌生!可能一些年輕學生沒有聽過,其實我也是通過一位香港本地的同學推薦後才去了解的。我也推薦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他,陳偉霆的《尾巴》、王若琪的《左手》、蔡卓妍的《往事並不如煙》都是他的填詞作品!
以上,希望能幫助到你,以後有時間再來多補充些回答!
(圖片均來自網路,侵刪,謝謝!)
㈧ 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要求托福多少分,我要在2015年去香港讀碩士。屬於理學院。
我是香港畢業的,不是港大的學生,不熟悉港大具體的程序。
就我所知給你一些建議:
1. 把你所有所說的成績都作為補充信息提供。
2. 提前到網上搜索相關教授信息,把你的研究興趣,擬發表論文摘要發給他們,看看是否有回應,如果有,請他建議你是報MPhil還是PhD,根據教授的建議去申請。 Research Proposal就是你的研究興趣,和你預計的研究方法,反正你以後肯定不可能就照著這個去做研究的。
3.即使文章沒有被錄取,你的文章主要內容和擬發表刊物信息還是可以作為參考的。
4.我知道有一些同學在國內上一半研究生退學後到香港的。你可以考慮是否可行。即使香港錄取了,他都有一些緩沖時期的。而且香港的錄取不是一輪定音,通常有主輪,和其他的,第一輪不錄取,不代表就沒機會了。其他幾輪下來,有可能過一年才通知你錄取了。。。所以我覺得你還是先不要放棄保研,這樣可能對其他同學不公平,佔用了他們的名額(僅供參考)。
5. 不用暈,其實很簡單,就是准備好材料,上網提升請,交錢就完事。
6.另外如果是研究型的,錄取就代表你有獎學金啦,有了獎學金,生活完全沒問題還可以幫助家裡。如果不錄取就沒獎學金 。如果授課式的,就要自己交錢了。
生活是不公平的,你要去適應它。
㈨ 學地質的話哪個國家比較好(日本怎麼樣)
學地質的話日本不怎麼樣,歐洲的大學地質專業比較好,比如德國、英國、俄羅斯,美國一些大學地質專業也很好的,香港大學的地質也可以
㈩ 香港哪些大學有地質學相關專業
最沾邊的也只有理大的地理咨詢。其他好像沒有更接近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