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石油大學地質陳列館

石油大學地質陳列館

發布時間: 2021-02-25 17:56:19

1. 中國有哪些地質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創建於1987年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創建於1952年
西安地質學院 創建於1953年
成都專地質學院 創建於1956年
長春地質學院(陳列館)創屬建於1955年
東華理工學院(原:華東地質學院)

2. 黑龍江有哪些值得一看的博物館

現在都是高考出分後填報志願,對照自己的高考成績來進行志願填報,選擇高校,黑龍江一本大學有哪些呢?本文是整理的黑龍江內一本大學名單,僅供參考。

2017年最新黑龍江一本大學名單

排名

院校名稱

總分

類型

批次

1

哈爾濱工業大學

72.72

理工類

本科一批

2

哈爾濱工程大學

65.41

3

東北林業大學

63.26

林業類

4

黑龍江大學

62.91

綜合類

5

東北農業大學

62.68

農林類

6

哈爾濱醫科大學

62.53

醫葯類

7

哈爾濱理工大學

61.99

8

東北石油大學

61.77

9

哈爾濱師范大學

師范類

10

黑龍江中醫葯大學

61.45

11

哈爾濱商業大學

61.19

財經類

12

黑龍江科技大學

60.9

13

齊齊哈爾大學

14

佳木斯大學

60.76

15

黑龍江工程學院

60.7

16

牡丹江醫學院

60.47

17

齊齊哈爾醫學院

60.35

2黑龍江一本大學簡介

哈爾濱工業大學隸屬於工業和信息化部,是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的若干所大學之一。2000年,同根同源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建築大學合並組建新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如今,學校已經發展成為一所以理工為主,理、工、管、文、經、法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國家重點大學。

1952年

農林

教育部

小編提醒:

1.本榜單不包含獨立院校及高職高專院校。

2.有些大學在黑龍江招收一本,但在全國其他很多省份在二本招生,也只能稱其為二本大學。

3. 有陝西的嗎

陝西漢中人民發來賀電!

4. 石家莊地質博物館簡介

源於河北地質學院,1996年更名為石家莊經濟學院博物館,曾經隸屬專於地質礦產部、國土資源部。屬2000年劃歸河北省管理。石家莊經濟學院地球科學博物館前身為宣化地質學校地質陳列館,於1954年開館,館長是解放前曾任河南地質調查所所長的留美學者張仁鑒先生。當時展出面積400平方米,館藏標本約一萬塊;1956年陳列館由黃景民負責,展出面積擴大至800平方米,1963年由毛鵬飛負責。「文革」期間被迫停館,標本損失嚴重,1970年,從地質部地質倉庫調入標本約15000塊。1971年宣化地質學校升格為河北地質學院後,地質陳列館恢復向師生開放,並免費向社會開放,年平均接待中小學生約5000人次。1988年,地質館更名為河北地質學院地質博物館,聘謝漫澤副教授為館長。1990年博物館隨學校遷至石家莊校區。2001年任命楊劍平為副館長(未設館長)主持工作。2006年,石家莊經濟學院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為了更好地展示學校特色,保護珍貴的恐龍化石、珠寶玉石和岩石礦物標本,學校決定建設一座專門的地球科學博物館,從開工建設到布展完成僅用了五個月的時間,堪稱博物館建設史上的奇跡。

5. 實習三 參觀學校博物館

一、目的

通過觀察礦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等標本,開闊視野,加深對地球物質組成的認識,初步了解古生物和地球的演化歷史,為學習後續課程、系統扎實地掌握地球科學知識的基本概念及基礎理論打好基礎。

二、要求

(1)參觀各類礦物、岩石及化石標本,初步認識三大類岩石在顏色、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等方面的差異,簡要地了解生物的分類與進化過程。

(2)重點觀察一些常見的礦物,對比不同類別礦物的顏色和形態特徵,分析同一種礦物在顏色、單體及集合體形態等方面產生差異的原因。

三、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物館簡介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物館歷史悠久,館藏標本系統齊全。現館藏標本總量55000餘件,其中展出標本6000餘件。博物館的前身為北京地質學院陳列館,始建於1952年,主要陳列礦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等地質標本。建館初期,標本主要繼承了北京大學地質系、清華大學地質系、天津大學(北洋大學)地質系、唐山鐵道學院地質科的收藏,追溯藏品在這些院校的收藏歷史,則已逾百年。這些藏品大部分是由幾代地質學者於20世紀上半葉在各種艱苦的野外環境下採集、積累起來的。建館後,大多數新增標本為本校師生在科研、教學實習等野外工作中採集的標本,以及校友、國際友人等饋贈學校的標本,也有一些購買的精美標本。

目前博物館所收藏的數萬件藏品除了采自國內各地之外,還有來自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捷克、瑞典、前蘇朕、伊朗、日本、越南、印尼、澳大利亞等世界五大洲40多個國家的標本,館藏標本來源之廣是國內高校博物館中少有的。

博物館建館的主要目的是為地質類專業的教學服務,因此,在展室的劃分、展品的選擇和陳列方式上基本遵循相關專業教科書的內容體系。目前擁有與結晶學、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古生物學、地史學等地質課程教學配套的較為完整和系統的標本體系。

館藏標本中還有一些珍奇標本,如:來自地外的FeNi隕石、采自地球之巔———珠穆朗瑪峰頂的奧陶紀灰岩、采自太平洋洋底水深約5000m處的鈷錳結核、來自南極大陸的岩石和地表苔蘚、長達20多米的馬門溪龍、小僅1m多的鸚鵡嘴龍、海洋爬行動物———腹中有小龍的魚龍、中國最完整的准噶爾翼龍頭部化石、鳥類化石、整窩恐龍蛋化石,等等。

1999年,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物館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確定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成為青少年科普教育的課堂。

學校博物館位於逸夫實驗樓的10~12層,分為四個展廳:10層分為地球科學展廳和恐龍展廳;11層為地球和生命演化歷史展廳;12層為地球物質成分展廳。

地球科學展廳 以地球動力學和地球系統科學為主線,重點展示地球的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展廳布展的指導思想為:通過標本、模型和圖文展板等展示手段的有機結合,將地質作用的產物和地質作用過程之間的關系展現出來,使參觀者對地質學的研究內容和意義有所了解。展示內容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介紹內動力地質作用,包括地球的起源、地球基本特徵、板塊運動、褶皺、斷裂、火山、地震等;另一部分介紹外動力地質作用,包括風化、流水、地下水、冰川、風、海洋等以及人與自然資源、環境、災害的關系。

恐龍展廳 是一個科普風格較為明顯的展廳,以恐龍為主角,介紹生物與地球演化的中生代斷代史,展示形式也是將圖文展板、恐龍及其他脊椎動物化石、中生代的地層、植物與無脊椎動物化石標本展櫃、多媒體設備等密切結合。展示標本中有長達20多米的馬門溪龍、小僅1m多的鸚鵡嘴龍等多種恐龍化石,還有著名的關嶺動物群的海洋爬行動物———腹中有小龍的魚龍化石、形似「龜」的豆齒龍和幻龍等、遼西動物群的鳥類化石,以及其他一些珍貴的標本,如產於河南西峽和廣東南雄的整窩恐龍蛋化石、中國最完整的准噶爾翼龍頭骨化石等等。展示內容分為:什麼是恐龍、尚未成主角的早期恐龍、恐龍稱霸、新興力量的悄然崛起與恐龍絕滅四大部分。

地球和生命演化歷史展廳 是一個糅合了地史學與古生物學內容的綜合展廳。展廳以圖文展板、各時代的地層與化石標本展櫃、多媒體設備等形式,展示了地球46億年來生物圈與岩石圈的協同演化歷史,內容分為:如何了解地球與生命的演化歷史、生命與地球演化的一般規律、岩石圈的形成與生命的源頭、陸殼的生長與生物的出現、泛大陸旋迴與早期的生物、泛大陸裂解與海洋生態系統繁盛、新泛大陸形成與生物圈形成、現代生物圈的建立與人類出現等八大部分。本展廳還按照教材分類體系,由低級到高級,陳列和介紹了原生動物、海綿動物、古杯動物、腔腸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苔蘚動物、腕足動物、棘皮動物、半索動物和脊索動物等各門類的主要特徵和常見化石標本。

地球物質成分展廳 展出內容主要由「礦物世界」、「岩石天地」、「礦產資源」和「能源資源」四個主題組成,展出了與結晶學與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等地質專業課程相配套的系統標本。「礦物世界」重點介紹礦物的物理化學性質及識別礦物的方法,礦物的分類及其特徵,相應地展示典型的礦物晶體模型和各種礦物標本。礦物的分類基於《結晶學與礦物學》和《系統礦物學》教材,展示標本的種類較齊全。「岩石天地」從三大岩類劃分主要結構構造等特徵顯微圖片和野外照片標本展示,深入地介紹了三大岩類的特點。「礦產資源」介紹了礦產資源的分類及在我國的分布,展示不同成因礦床的典型標本以及國內著名超大型礦床的地質特徵和標本。「能源資源」主要介紹石油、天然氣、煤炭資源的形成過程和在我國的分布等。展廳中還專題陳列了石英、石膏、方解石、金屬礦產和非金屬礦產的大型標本。

目前博物館正進一步豐富陳列內容,努力反映地質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增強趣味性,不僅為教學科研服務,而且要面向社會開放,普及地球科學知識,為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發揮積極的作用。

四、思考題

(1)請說出三種以上具有立方體晶體形態的常見礦物的名稱。

(2)石英(水晶)有哪幾種顏色?

(3)請說出四種以上呈放射狀或纖維狀集合體形態的礦物的名稱。

(4)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代表性化石分別是什麼?

6. 合川馬門溪龍是不是目前在亞洲發現最大的恐龍

中國發現的最大的蜥腳類恐龍之一,在四川合川縣(今重慶市合川區)太和鎮附近回的古樓山上發現化石,答經科學鑒定,屬蜥腳類亞馬目」。此屬動物全長約22米,體軀高將近14米。它的頸特別長,相當於體長的一半,不僅構成頸的每一頸椎長,且頸椎數亦多達19個,是蜥腳類中最多的一種。另外,頸肋也是所有恐龍中最長的(最長頸肋可達12.1米)。與頸椎相比,背椎、薦椎及尾椎 相對較少。
1957年, 四川省石油勘探隊在四川合川縣(今重慶市合川區)太和鎮附近的古樓山上再次發現一條巨大的馬門溪龍化石,由四川省博物館進行挖掘,僅化石就裝了40箱。然後, 經過楊鍾健教授等人研究,命名為合川馬門溪龍,標本存放在成都理工大學(原成都地質學院)陳列館中。
參考資料:網路合川馬門溪龍

7. 湖北省內的博物館有哪些

安陸李白紀念館
安陸市博物館
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紀念館
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
巴東縣博物館
赤壁市博物館
曹禺紀念館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博物館
陳譚秋烈士紀念館
大悟縣宣化店紀念館
大冶市博物館
丹江口市博物館
當陽市博物館
地質礦產部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陳列館
大悟縣革命博物館
大悟縣白果樹灣紀念館
董必武紀念館
鄂州市博物館
恩施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館
鄂豫邊區革命烈士紀念館
谷城縣博物館
廣水市博物館
湖北省博物館
湖北省科技館
湖北地質博物館
湖北省藝術博物館
鶴峰縣博物館
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館
湖北省襄樊市博物館
黃岡市博物館
黃石市博物館
黃岡市李四光紀念館
紅安縣革命博物館
黃梅縣博物館
洪湖瞿家灣革命紀念館
洪湖湘鄂西蘇區革命烈士紀念館
黃石市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博物館
黃石市科技館
洪湖革命歷史博物館
荊州博物館
江漢石油學院陳列館
荊門市博物館
嘉魚縣博物館
老河口市博物館
陸羽紀念館
李自成墓
蘄春縣李時珍紀念館
潛江市博物館
屈原紀念館
十堰市博物館
石首市博物館
沙市區博物館
松滋縣博物館
隨州市博物館
隨州市洛陽九口堰五師舊址紀念館
祟陽縣博物館
通山縣博物館
天門市博物館
通城縣博物館
武漢市博物館
武漢二七紀念館
武漢國民政府舊址紀念館
武漢市革命博物館
武漢市江夏區博物館
武漢市科技館
武漢市新洲區博物館
武漢市晴川閣管理處
武漢市蔡甸區博物館
武漢市黃陂區博物館
武穴市博物館
武昌起義紀念館
武當山文物珍品陳列館
浠水縣博物館
仙桃市博物館
孝感市博物館
浠水縣聞一多紀念館
孝昌縣博物館
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
辛亥革命博物館
咸寧市博物館
鄖陽博物館
陽新第八鄉蘇維埃政府舊址
陽新縣博物館
宜昌博物館
宜都市博物館
宜城市博物館
楊守敬紀念館
應城市博物館
英山縣博物館
雲夢縣博物館
鄖縣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
鍾祥市博物館
昭君紀念館
棗陽市博物館
枝江市博物館
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

8. 除了下列幾個,國內涉及石油勘探的院校還有那些包括石油地質,石油工程,石油物探等!

沒有大慶石油大學這個學校,學校的名字是東北石油大學 。另外江漢石油學院已經改名長江大學,撫順石油學院已經改名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9. 新的一頁

中國地質博物館

1959年10月,地質博物館新館開館前夕,全館工作人員在館大門前的合影(前排左六為館長高振西)

1949~2000

一、中國地質博物館的新生

中國地質博物館

高振西(1907~1991),字化白,河南滎陽人。193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1937~1949年在地質調查所工作。他是新中國地質博物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1950~1991年,相繼任地質博物館館長、總工程師、名譽館長等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78~1988年任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新中國的誕生為包括地質博物館事業在內的中國地質工作的大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設立了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並在其下設立了由高振西先生負責的全國地質陳列館工作領導機構。該機構下轄南京地質陳列館和北京地質陳列館。當時因該機構設在南京地質陳列館,故曾以南京館為總館,北京館為分館。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成立,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撤銷,全國地質陳列館領導機構劃歸地質部領導。1953年1月,地質部決定將全國地質陳列館領導機構由南京遷到北京,暫由地質部資料司代管,同時地質部部長李四光任命高振西為全國地質陳列館館長。北京館遂成為總館,南京館成為分館。為了充實北京館的館藏,是年3月地質部又決定發動各野外地質隊和地質院校為該館採集標本,掀起「十萬標本進北京」的活動。至1955年南京地質陳列館下放江蘇省地質局,全國地質陳列館與北京館融為一體,北京地質陳列館名稱不再存在。為了加強全國地質陳列館的工作,同年地質部將原由部教育司領導的地質標本組(工廠)劃歸全國地質陳列館領導,其人員和標本與原北京地質陳列館的館藏一起成為籌建全國地質陳列館新館的基礎。

中國地質博物館

1959年8月,地質部部長李四光來地質博物館檢查工作時,查看陳列室

1959年10月,地質博物館新館開館時的一層前廳

1956年,地質部部務會議決定在北京西四羊肉胡同新建1萬平方米的全國地質陳列館大樓,並將兵馬司9號院撥給全國地質陳列館作為新館籌建工作之用;同時由南京地質陳列館抽調部分業務骨幹來京參加新館籌建工作。1957年12月,地質部部務會議決定,全國地質陳列館由部直接領導,委託地質部地質研究所管理其日常工作。是年冬,新館大樓動工。1958年9月新館大樓落成,全國地質陳列館正式更名為「地質部地質博物館」。同月,地質部聘請以副部長許傑為首的52位地質學家,組成地質博物館委員會。隨後,地質博物館人員和標本由兵馬司9號遷入新館,開始按總體設計方案布展。至1959年9月全部完成新館大樓一至四層26個陳列室(中國地質工作發展史室、礦產資源室、岩石室、礦物室、動力地質室、國際友誼室、7個地層古生物室、黑色金屬礦床室、有色金屬礦床室、稀有金屬礦床室、非金屬礦床室、物理探礦室、探礦工程室、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室、6個區域地質室)的布展工作,共計展出面積4500平方米,展出標本17039件。1959年10月,地質部地質博物館以嶄新的面貌正式向觀眾開放,接待了大批國內觀眾及許多國外代表團和外國駐華使館人員,成為中國地質博物館事業發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中國地質博物館

1958~1961年舉辦的全國工業交通展覽會中的地質資源館及其展廳的部分

中國地質博物館

1958~1961年,在北京展覽館舉辦的全國工業交通展覽會中的地質資源館展廳內景

1960年地質部地質博物館劃歸地質部地質科學研究院(後更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領導,由馮志爽兼任館長,高振西改任總工程師。次年,由國家計委牽頭組織中央工交各部於1958年舉辦的全國工業交通展覽會撤銷,其中由地質部籌辦的地質資源館的人員和標本由地質部地質博物館接收,使博物館的人員和收藏再次得以充實。

由此至1966年期間,為了使陳列不斷完善,地質博物館主要按照「以配合形勢和中心任務及地質礦產工作的重點為主,兼顧展品的科學分類」的原則,致力於陳列的調整。1961~1964年,撤銷了國際友誼室,改擴建了礦產資源室,增設了礦床成因室、稀有分散元素礦產室、石油地質室、金伯利岩室和鉻礦室。1965~1966年又對全館陳列布局進行了大調整,將二層全部改為地層古生物陳列。而將岩石、礦物和與礦床有關的陳列(礦床成因、黑色金屬礦床、有色金屬礦床、特種非金屬礦床、非金屬礦床)全部集中在三層。在此期間,胡承志從1964年開始參加在山東諸城發現的巨型山東龍骨架化石的發掘和研究工作。該成果為地質博物館增添了一件曾轟動一時的「鎮館之寶」,在後來的外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發展中的曲折

巨型山東龍野外挖掘現場

巨型山東龍頭骨化石

1966年正當地質博物館的建設方興未艾、各方面工作有待深入發展之時,「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地質博物館隨即閉館,工作處於停滯狀態。後又將標本全部裝箱封存,除留少數幾名人員留守外,其餘人員全部到「五七幹校」勞動鍛煉,直至1972年才著手恢復工作。其間,上級主管部門曾在地質博物館設立地質技術革新、技術革命(簡稱「雙革」)展覽辦公室,承辦各種臨時展覽。1972年地質博物館恢復工作後,大部分人員陸續從「五七幹校」調回,同時又從地質科學院其他研究所等單位調入一批幹部和技術人員以加強館的建設。1973年,「雙革」展覽辦公室撤銷後,部分人員也留館工作。自此,舉辦和承辦各種臨時展覽成為地質博物館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幹部隊伍和

技術力量的加強,展覽工作方法和展覽技術手段的引入,促進了地質博物館業務的拓展,在地質博物館的恢復工作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地質博物館恢復工作後,從1973年開始,本著「成熟一個調整一個,完成一個開放一個」的原則,著手基本陳列的調整和恢復。按新的陳列布局,一層仍為礦產資源陳列,但對陳列內容進行重新編排和充實,改稱礦產資源館;將原占整個二層的地層古生物陳列精簡一半,改稱地層古生物館:利用二層另一半增設地質現象館;三層仍為礦物、岩石和礦床陳列;將四層留作臨時展覽場地。

礦產資源館的恢復工作1973年上半年即完成,7月1日重新開放。地質現象館和地層古生物館的陳列布置工作1974年完成,1975年1月重新開放。

1996年改造前的古生物室

就在地質現象館開放後不久,1975年2月4日,遼寧海城發生大地震,地震問題引起了人們廣泛的關注。由於地質現象館中除系統介紹了內動力地質現象和外動力地質現象外,還專門介紹了地震地質方面的知識.一時間觀眾如潮,應接不暇,出現了地質博物館有史以來少有的火爆場面。地質博物館後又根據觀眾的要求,在此基礎上及時舉辦了「地震展覽」,並參與編寫了《地震問答》一書,對普及地震知識發揮了很好的作用。這既給了全館職工很大的鼓舞,也促使全館上下重新思考、認真探討地質博物館的工作方向和重點以及陳列工作的指導思想等問題。這場討論雖未取得明確的結論,但地質博物館應面向社會普及科學知識的問題已開始引起全館上下的注意,為後來基本陳列的改造、業務范圍的拓展和辦館方向的調整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礎。

在繼續准備恢復三層的礦物、岩石和礦床陳列的同時,1975年地質博物館還舉辦了7個專題展覽,在12個省區的44個點進行了巡迴展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76年,正當准備著手礦物岩石館和礦床館的陳列布置之際,不料7月28日發生的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使地質博物館大樓受到重創,不得不再次閉館。陳列工作不得不待大樓修復後重頭再來。

三、基本陳列的逐步改造與科普工作的不斷加強

1976年10月歷時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結束,中國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地質博物館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全館職工隨即全力投入大樓加固、修復和重建基本陳列的各項工作。

1977年,根據大樓抗震強度檢測的結果和抗震加固設計單位的要求,為了減輕大樓建築荷載,全館上下齊動員,自己動手將樓內全部粘土空心磚隔牆拆除。然後由施工單位按設計對大樓進行了局部抗震加固和修復。通過此次修繕,大樓一至四層由原來的小開間陳列室,改造成無隔牆的通暢展廳,除一層分為前廳、南廳和北廳外,二至四層各層均分為南廳和北廳。大樓內部建築格局的改變,為陳列布局的調整和陳列形式的改造創造了條件。

與此同時,經過反復研討,明確了重建基本陳列的指導思想:在總體布局上,將基本陳列劃分為礦產資源室、地球史室、地層古生物室、礦物岩石室、中國礦床室、技術方法室6個陳列室,並在四層預留一個臨時展廳。

在陳列內容的編排上,既要考慮科學分類的系統性和專業性,也要考慮觀眾的興趣和需求,注意處理好普及與提高、專業性與社會性的關系,根據陳列內容的特點和參觀對象的不同,有的陳列室側重於專業隊伍,有的陳列室側重一般觀眾。

在陳列形式上,要逐步更換原有形制單調的陳列櫃和整齊劃一的陳列方式,酌情採用有利於布展和觀眾參觀的大展櫃和大櫥窗,並按陳列內容的需要採用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製作適量的燈光布景箱、電動模型和其他輔助展品,提高陳列的觀賞性。

在陳列設計和施工的組織實施上,採取內外結合的辦法,除地層古生物室、礦物岩石室、中國礦床室、技術方法室4個陳列室的恢復仍由本館設計施工外,礦產資源室和地球史室2個陳列室邀請北京市美術公司參與設計和施工,進行陳列形式改造的嘗試。

1978年由北京市美術公司參與設計改造的地球史室

1978年由北京市美術公司參與設計改造的礦產資源室

1978年,各陳列室的設計、施工陸續啟動。1979年相繼完成後,於是年秋開始預展。同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名稱的恢復,地質博物館亦恢復地質部地質博物館名稱。次年地質博物館重新對外開放。此時地質博物館的基本陳列,盡管在形式上呈現出新老並存,在內容的編排上也呈現出側重專業性和側重普及性並存的局面,但由於北京市美術公司加盟改造的礦產資源室和地球史室在陳列形式上取得了重要突破,使這兩個陳列室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仍然受到了廣大觀眾和博物館界同行們的歡迎。

1985年的寶玉石室

與此同時,地質博物館在陳列工作不斷轉型和改造過程中,科普工作也得到了不斷的加強。

1980年,地質博物館參與發起成立了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並當選為該協會常務理事長單位。同年,中國地質學會科普委員會正式成立,掛靠地質博物館。

1981年,由地質博物館和地質科普委員會聯合主辦的《地球》雜志創刊。也是從這一年開始,地質博物館和地質科普委員會開始聯合舉辦每年一次的「六一科普活動周」和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並以多種形式開展科普活動。

1982年,地質博物館又作為團體會員單位當選為中國博物館學會常務理事單位。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開始出現「寶石熱」。地質博物館又不失時機地憑藉自己的專業優勢,在寶石科研、寶石展覽、寶石出版物的編著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並於1985年將基本陳列中的技術方法室撤銷,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專門的寶石陳列室,對普及寶石知識、推動中國寶石業的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寶石界和消費者中獲得了良好的聲譽。

1986年,除地礦部地質博物館外,全國已有各種類型的地學博物館70餘所。為了進一步推動地質博物館事業的發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地礦部地質博物館與新疆地質礦產陳列館、湖南地質博物館、南京地質陳列館、武漢地質學院地質博物館一起,倡議成立了隸屬中國博物館學會的地質博物館專業委員會。經中國博物館學會與地礦部商定,該專業委員會掛靠在地礦部地質博物館(同年即更名為中國地質博物館)。

巨型山東龍,1988年7月~9月在日本岐阜縣日本中部未來博覽會展出

應日本邀請,中國地質博物館的館藏珍品——「巨型山東龍」的完整骨架化石於1988年7月在日本岐阜縣日本中部未來博覽會設專館展出。從7月8日~9月18日兩個多月的展出期間,共接待觀眾達150萬人次。因場次所限,還有近100萬人要求參觀而未能如願,據日方所做的觀眾抽樣調查,「山東龍館」被認為是該博覽會20個分館中的最佳印象館,展出效果大大超過中日雙方的預料。該博覽會也因此成為日本各地同期舉辦的七大博覽會中觀眾人數大大超過預計人數的惟博覽會。有鑒於此,日方決定在岐阜縣「山東龍」展出地建立座與「山東龍」等大的永久性青銅藝術雕塑以資紀念。1990年7月,該雕塑落成,成為中日兩國人民友誼和文化交流的象徵。

1986年,地質部地質博物館更名為中國地質博物館。次年對礦物岩石室的陳列內容和陳列形式進行了充實和更新改造。穩定開放幾年後,1992年根據參觀的情況和觀眾的意見,對基本陳列又進行了一次較大的調整,撤銷了資料陳日、觀眾不多的中國礦床陳列室,壓縮了仍保持老陳列形式的古生物室的陳列面積,並將寶玉石陳列室從四層遷至二層,騰出四層供臨時展覽等活動使用。至此,由礦產資源室、地球史室、古生物室、寶玉石室、礦物岩石室5個陳列室組成的中國地質博物館基本陳列的總格局基本形成。

工作范圍的拓展,科普工作的加強,普及程度和開放程度的提高使中國地質博物館的觀眾人數日益增多,觀眾面逐步廣及青少年學生、教師、學生家長、地學界人士.國內外旅遊者,以及寶玉石和觀賞石愛好者,影響日益擴大。1992年,中國地質博物館成為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的第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後又多次榮獲「先進教育基地」稱號。

為迎接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的召開,1995年啟動大樓修繕和陳列改造工程;同時地礦部以地質博物館為試點,首次在全國地質系統公開招聘館長最終聘任季強為代館長,程利偉為第一副館長。經過全館職工的共同努力,不僅實現了館領導班子的平穩更替,而且按時完成了大樓修繕和陳列改造的各項工作。將寶玉石陳列由二層遷至三層重建為寶玉石廳,恢復二層古生物陳列原有面積,重新編排陳列內容,徹底改造陳列形式,更名為古生物廳;礦產資源室、地球史室、礦物岩石室雖位置不變,但都進行了必要的充實、調整和修繕,並相應更名為地質資源廳、地球史廳、礦物岩石廳。至此,中國地質博物館基本陳列各展廳陳列形式的改造全部完成,1996年8月重新開館,以新的面貌迎接了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的各國代表和國內外觀眾。

1996年改造後的古生物廳

1987年改造後的礦物岩石室

1996年改造後的寶玉石廳一角

1996年10月13日,季強、姬書安在《中國地質》上聯名發表文章命名「中華龍鳥」。從此中國地質博物館對鳥類起源的研究成果逐步成為國內外科學界關注的熱點。

1998年,國土資源部成立,中國地質博物館成為國土資源部直屬事業單位。為適應新的工作需要,遂將基本陳列中的地質資源廳撤銷,於1999年新建了包含土地資源、礦產資源和海洋資源三方面內容的國土資源廳。

1999年11月,中國地質博物館被命名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1999年新建的國土資源廳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