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局志序
『壹』 求文檔: 通志總序翻譯
各條河流流經地域不同,但必定匯聚到海洋,然後天下才能免除洪水的威脅;各國開辟的道路不同,但必定都通向中原,然後邊區才去掉阻隔的苦惱。由此來看,會通的意義大極了!自從文字發明以來,著書立說的人雖然很多,只有孔老夫子因為是天生的聖人,所以才總括《詩經》、《尚書》、《禮》、《樂》而融會在一人手中,然後能夠整齊釐定天下的各種記載,貫穿二帝三王,而連接成一個系統,然後能夠徹底弄清古今的變化。因而他所創立的理論大放光輝,無論百代以上還是百代以下都不能企及。孔老夫子死後,諸子百家興盛起來了,各自仿效《論語》用空洞的言詞撰寫著作。至於歷代的史實,卻無所記述和編排。直到漢武帝建元、元封之後,司馬談和司馬遷才出來寫史了。
司馬遷父子世代掌管典籍,擅長著述創作,所以,能夠往上繼承領會孔子的意圖,會通《詩經》、《尚書》、《左傳》、《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的言論,貫通黃帝、堯、舜,一直到秦、漢時代,寫成一書,分為五種體裁:本紀用來記載年代,世家用來代代相傳,表格用來訂正歷法,書志用來排比史事,列傳用來記載人物,使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改變他的這種寫史方法,搞學問的人不能拋開他的《史記》。《詩》、《書》、《禮》、《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以後,只有這部著作。所以說「周公去世五百年以後有孔子,孔子去世五百年以後繼承他們事業的人就在這里吧!」因此他自我標榜的地方已經不淺。然而大規模著述的人,一定要長期學識淵博、品行端正,而且全部看到天下的書籍,然後才沒有遺憾。正當司馬遷的時候,私藏書籍的律令剛剛解除,搜求書籍的途徑尚未暢通,橫貫三千年的歷史典籍,卻局限在七八種參考書籍中,所值得司馬遷遺憾的,是廣博不夠。大凡寫作史書的人,即使採納前人的書籍,也一定自成一家言論。左氏是戰國楚國人,他所看到的太多了,但他的《春秋左氏傳》全都是楚人的言辭。公羊高,是戰國齊人,他所聽到的太多了,但他的《春秋公羊傳》都是齊人的言論。現在司馬遷的《史記》全部採用的是舊有史文,中間有時也有方言,實在是由於選錄摘取未能詳細,下筆刪削匆忙的緣故,所以司馬遷說:「我不敢毀棄先人(司馬談)所說的話,於是記述往事,整理那時的家世,世人的傳記,而不是所謂的進行創作。」唐代劉知幾也譏笑司馬遷大量堆聚舊有的記載,有時也插入諸子百家不純正的言論。所值得司馬遷遺憾的,是典雅不夠。大致上開創基業的人難免要粗糙簡略,全都靠繼承這種志向的有志之士來為它彌補癒合。晉國的《乘》、楚國的《檮杌》、魯國的《春秋》,它們記載的內容都是春秋時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情。《乘》和《檮杌》沒有使他們結局完美的人,所以這兩部書不能流傳於世。《春秋》前頭得到孔子的挽救,後頭得到左氏的推崇,所以這部書與太陽、月亮一樣經久不衰。否則的話,《春秋》只是一卷事情的題目,怎麼能夠在社會上流傳!自從《春秋》以後,只有《史記》擁有寫作的規模;倒霉的是班固並不是這樣的人,於是喪失了會合變通的宗旨,司馬氏創立的通史途徑從此就衰落不振了。 班固這個人,是講究表面華麗、不務實際的人,全然沒有作學術的本領,專門從事抄襲竊取。後漢章帝向他詢問製作禮儀、音樂的事情,班固用在洛陽的各位儒生一定都能知道它們作為回答。倘若臣民都像這樣,那麼詢問又有什麼用呢?等到眾位儒生各有陳述,班固只是剽竊叔孫通的十二篇《漢儀》,來拼湊文字搪塞罷了。假如臣民都像這樣,那麼奏議又有什麼可取的呢?漢章帝知道班固學識粗淺鄙陋,所以對竇憲說:「你喜歡班固而忽略崔駰,這好比姓葉的人喜歡假龍一樣。」班固在當時已有評價;像這樣的人才,打算用什麼來著述呢?《史記》全書,功勞在於十表,它好比衣裳有帽子,樹有根本水有源頭;班固不懂以表格形式排列的系表、譜牒等,把古今人物強行確立等級。而且說漢朝繼承堯的運數,自然應該上繼唐堯,並不是司馬遷寫作《史記》把漢朝放置在秦朝、項羽以後,這純粹是沒有根據的談論。由於班固截取漢朝寫為《漢書》,這樣就導致周、秦不能相互沿襲,古今之間成為間隔。從漢高祖到漢武帝,凡是六朝以前的史事,都是抄襲司馬遷《史記》的,他自己不感到慚愧;從漢昭帝到漢平帝,總共六朝,都是取資於賈逵、劉歆的著作,又不認為是恥辱。況且又有曹大家來結束全書,那麼班固自己所書寫的幾乎太少了!經常出自班固胸中的內容,是《古今人表》罷了,其他人是沒有這種謬誤的。後代編修史書出自眾人之手,雜采各家之說;剽竊別人的文字,盜取別人的鍾卻掩上自己的耳朵,都是班固首開的先例。班固所乾的事情就是這樣,後來作史的人趨附迎合班固斷代史體沒有空閑時間,怎麼能測量出他的深淺!司馬遷與班固相比,好比龍和豬一樣,為什麼各種史書都拋棄司馬遷的通史體裁而採用班固的斷代史體裁,劉知幾之類的人尊崇班固而貶抑司馬遷!況且善於學習司馬遷的人,沒有人趕得上班彪。班彪續寫司馬遷的《史記》,從漢武帝一直寫到東漢,想叫後人接續自己的著作,如同自己續寫司馬遷的著作;既沒有多餘的史文,又沒有中斷頭緒,世世代代相互接承,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他繼承司馬遷的志向太好了,但他的書不能得以看到;所能夠看到的,只有元帝、成帝二位帝王本紀的贊罷了。都在本紀以外,另外記載他所聽到的,可以說是深入太史公司馬遷學問的精微深奧之處了。凡是左氏《左傳》中有「君子曰」的地方,都是對《春秋》經有新的見解;《史記》中有「太史公曰」的地方,都是史實以外的事情,不是對事情進行褒貶;偶爾也有涉及到褒揚貶低的地方,都是褚少孫等人摻雜到里邊去的罷了。況且本紀、列傳之中,已經記載了善惡好壞,足以用來借鑒,何必在本紀列傳的後面另外在進行贊揚或貶低呢?這是儒生參加科舉考試所作的試卷,怎麼能放在著述中呢?這大概不是司馬遷、班彪的本意。況且既然稱為贊,哪能有貶低的詞句呢?後代作史的人,有的叫做論,有的叫做序,有的叫做詮,有的叫做評,都效仿班固,臣下我不能不狠狠地批評班固了。司馬談有他的著作,而司馬遷能夠完成他父親的願望;班彪有他的學業,而班固卻不能閱讀他父親的著作。班固作為班彪的兒子,既不能夠保護他自身,又不能夠傳播他父親的學業,還不能教育他的兒女,這樣做人,說值得天下人效法的方面在哪裡呢!范曄、陳壽等人繼承他創立的斷代史體例,大多都是些輕狂顛薄沒有好的品行的人,因此很快招致罪過,整理修改而寫作出確鑿可信的史書在哪裡呢! 孔子說:「商朝沿襲夏朝的禮儀制度,廢除了哪些、增加了那些,現在可以通過考察而了解;周朝因襲商朝的禮儀制度,廢除了哪些、增加了哪些,也是可以知道的。」這是說相互繼承。自從班固按朝代劃分段落來寫作史書,不再有相互繼承的意思;即使有孔子一樣的智慧,也無法知道它增加或廢除了什麼。融會貫通的方法,從此就丟失了!說到它們相同的地方,就是已有本紀而再作本紀,一位帝王就有幾個本紀;已有列傳卻再作列傳,一人竟有幾個列傳。天文,是千古不會改變的天象,可世世代代都寫作《天文志》;《洪範五行傳》,是劉向一人的著作,可世世代代都排列《五行傳》。像這些史志,哪能舉得盡繁雜瑣碎的文辭!談到它們的不同之處,那麼前代稱王的人不列在後代稱王的人中,後面發生的事情不能接續前頭發生的事情;郡縣沿革各有各的界限范圍,卻不能清楚變遷的原委;禮樂制度自行變更,於是成為不同風俗地區的政令。像這些記載,哪能舉得完前後互不連貫?曹魏指吳國、蜀國為亂寇,北朝指東晉為僭偽,南朝政權稱北朝政權為索頭虜,北朝政權稱南朝政權為島中夷。《南齊書》稱梁朝軍隊為正義軍隊,用陰謀篡奪了蕭齊國家政權能夠說是符合道義嗎?《隋書》稱大唐軍隊為正義軍隊,討伐別人的國君能夠說是符合道義嗎?房玄齡總監各代史書,所以他的父親房彥謙享有美好的名聲;虞世南參與編修史書,所以他父親虞荔、叔父虞寄都立有美好的傳記。更厲害的是,讓夏桀的狗對著好人唐堯叫喚,叫喚是因為唐堯不是它的主人。《晉書》中袒護晉而容不下魏,凡是忠於曹魏政權的人,都被稱為叛臣,致使王凌、諸葛誕、毋丘儉等人在黃色土壤下滿懷冤屈;《南齊書》偏袒齊而容不下宋,凡是忠於劉宋政權的人,都被稱為叛逆的黨羽,致使袁粲、劉秉、沈攸之等人在九泉之下滿懷冤屈。唉!天上的太陽高高在上面照耀,怎麼能夠這樣呢?像這樣的例子,歷代都曾有過。敗壞良好的風俗道義,沒有比這再大的了!司馬遷寫通史的方法既已丟失,班固斷代為史的弊端一天比一天加深了,從東漢到東晉及南朝各代,沒有一個人能感到這樣有什麼不對。只有梁武帝對這種情況發出感嘆,於是命令吳均寫作《通史》,上起自於漢武帝太初年間,下結束於齊朝滅亡,書沒有寫成可吳均就死了。隋朝時楊素又上奏叫陸從典續寫司馬遷的《史記》,准備寫到隋朝,可惜書還沒寫成就被罷免了官職。難道上天吝惜這些史文而讓它們流傳嗎?還是寫作通史的人是不稱職的人而上天不保佑他們呢?從唐朝以後,有沒有覺得這種情況是不對的了,凡是拿筆寫史的人,都把《春秋》作為仿效的標准,專門從事贊揚或貶低工作。《春秋》以文字簡略表現大義,但如果沒有史傳來解釋,那麼善惡好壞就難以辨明;史書已經文字詳細、事實清楚,善惡好壞已經彰明,不需要再進行稱美與諷惡。閱讀漢相蕭何、曹參做過的事情,哪能不知道他們忠貞善良;看到王莽、董卓的所作所為,哪能不知道他們凶惡悖逆。史書,是國家的重要文獻典籍,但擔當寫史職務的人,不懂在典章制度上留意,只是在言語上相互推崇,正好比管家的媳婦,不做早飯和晚飯,專門鼓動唇舌,即使獲得勝利,哪能使家庭富裕呢?這是臣下我深深感到恥辱的。 江淹說過:「撰修紀傳體史書,沒有比志這部分更難的了。」這實在因為志是國家典章制度的寄託,不熟悉精通典章制度的人,根本就寫不了。它不像本紀和列傳,本紀只是按年代包納排比史事,列傳只是把史事歸並綴連在人物身上,因而儒學士子都能寫。唯有志難度大,其次沒有比表再難搞的了。所以范曄、陳壽這般人都能修本紀、列傳而不敢寫表寫志。志的本源來自《爾雅》,司馬遷稱之為書,班固稱之為志,蔡邕稱之為意,華嶠稱之為典,張勃稱之為錄,何法盛稱之為說。其他各史一律承襲班固,叫做「志」,又都是在泛泛而談上花筆墨,在具體事實上很簡略,不足以充分體現出《爾雅》的求實宗旨。如今臣下我總括天下的大學問,區分條列它們的宏綱細目,命名為略,共二十略,有關歷代的典章制度和學者的全部學問都在這裡面了。其中有五略,是漢唐諸儒所聽說過的,其餘十五略,就是漢唐諸儒所不曾聽說過的了。
『貳』 世紀~年代概略地質勘查及外圍系統地質調查階段
這一時期是本調查區及外圍地質工作歷史上的全盛時期。自1949年以來,新疆和全國一樣,各項事業都有了飛躍的發展。而地質工作向來薄弱的本區及附近亦發生了根本變化,在此期間先後有石油、地質、建設兵團、采礦、區調隊紛紛來本區及附近進行地質調查及找礦工作。此時期的特點是人多勢眾,新資料、新見解層出不盡。將過去的地質勘查逐漸改為正規、系統、大規模的普查、勘探、區調。按時間先後將其研究情況敘述如下:
1)1956年地質部青海石油普查大隊一、二分隊,曾在該區北側進行過1:100萬路線地質概查,並寫有初步總結報告,范圍控制在東經87°10′~90°40′,北緯36°04′~38°00′。
報告中對庫木庫勒湖盆地的第三系進行了詳細的劃分,並採到大量介形蟲化石,對其儲油構造測制了圖件,同時也談到第三系中有鹽丘和石膏層。但由於工作的側重,對其周邊高山區的老地層研究較差,時代劃分粗糙,謬誤較多。
2)1959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局庫巴地質大隊第五分隊,在若羌—庫木庫勒一帶進行路線地質及礦點檢查工作。寫有地質報告一份,附圖64張。范圍控制在東經88°00′~91°00′,北緯36°20′~38°17′。測區是一個形狀極不規則的地帶。
3)1960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局和新疆石油管理局合編出版了且末幅1:100萬地質圖及說明書,但其精度沒有超出以上所談及的資料范疇。僅在以上資料基礎上,加上綜合、連接、推斷,因此說缺乏基礎地質資料,是一幅質量不高的圖件,後經區調驗證,很多地層、構造、侵入岩都被給予否定。
4)1965年,新疆石油管理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聯合組成綜合勘查隊,在庫木庫勒一帶做過地質普查,編寫有地質報告。其精度沒超出1956年地質部青海石油普查大隊一、二分隊的總結報告。地質部分一章基本上是1956年報告中的內容,沒有進展和突破。
5)1966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局區域地質測量大隊五分隊在且末河上游開展1:100萬區調工作,寫有且末河流域區域地質測量及普查報告一份。由於當時正處於「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時期,分隊技術負責被奪權,生產無人問過,於1971年才提交這份過於簡略的報告。
當時五分隊共完成1:100萬區調面積12 000 km2,最後僅寫出24 000字的報告(42頁),顯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測區地質面貌,章節不全,內容過簡,無插圖和照片,個別地層跨系,目前看來是份質量不高的報告,但有些地層還是有化石依據的,對於空白區仍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6)1971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局區域地質測量大隊一連一排,在J-45-B東部,J-45-Г西部進行了1:100萬路線地質測量及普查找礦工作,1972年編寫出報告一份及相應的圖件。范圍控制在東經86°20′~88°15′,北緯36°30′~37°20′。正處於調查區西北側,為東昆侖山區一份較系統的區調報告。調查面積12 000 km2。
7)1980~1981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局第一區域地質調查隊在東昆侖地區進行過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所填圖幅為阿其克庫勒湖地區,填圖范圍為東經88°00′~91°30′,北緯36°00′~37°30′。其中東南部缺失兩幅南北向延伸的1:10萬圖幅,西南部缺失三幅東西向延伸的1:10萬圖幅(缺失部分位於調查區內)。總填圖面積為41 232 km2,路線密度為10~50 km,圖面表示精度1 km×2 km,該調查報告最終驗收為良級。該圖幅主要工作區在大九壩以北的東昆侖中帶(庫木庫勒微地塊)構造單元內。在涉及調查區內的東昆侖南帶劃分出以上古生界為主的各組地層和部分中新生代地層,圖面以系圖法表示。除中泥盆世和下石炭世的地層單位為「群」外,其餘各地層都劃分到組。由老至新分別有:下泥盆統布拉克巴什群(D1-2b)、下石炭統托庫孜達坂群(C1Tk)、上石炭統大九壩組(C2d)和阿其克庫勒組(C3a)、下二疊統碧雲山組(P1b)和喀爾瓦組(P1k)及上三疊統桃湖組(T3t)。其中大九壩組僅有微古化石依據,其他各組有零星大化石依據。布拉克巴什群與托庫孜達坂群沿用東昆侖中帶所建的組名,其中托庫孜達坂群依據雁頭山以東所測的地質剖面而建,採到石炭紀至二疊紀化石(珊瑚:Lophophyllidium? sp.,Diphyphyllum sp.,Thamnopora sp.;層孔蟲:Stromatopora sp.),因而將整個黑頂山縫合帶統劃為托庫孜達坂群,但岩性與東昆侖中帶的同組地層已有差異。現有資料表明,調查區內的托庫孜達坂群,由濱淺海相、濁積扇相、海相火山岩等不同沉積相組成。化石資料時限也較寬(O2—P)。初步踏勘認為它含有布拉克巴什群、哈拉米蘭河群等填圖單元的成分。
原1:100萬地質調查報告運用槽台觀點,將調查區劃為晚華力西期冒地槽褶皺帶,並認為大九壩斷裂是一規模較大的區域性斷裂。
此次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僅在本區雁頭山南麓的第三系中發現兩處石膏礦點,並做了常規檢查工作。
8)1984~198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局第一區域地質調查隊由西昆侖東段向東昆侖西段進行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填圖屬空白區掃面性質,調查區范圍呈一形狀不規則的長條狀,其東部延入木孜塔格幅(1:25萬)內,東經跨度為87°00′~88°00′,緯度界線北部為36°45′,南部為新疆—西藏行政區分界線。南北部共有約7 200 km2的空白區。調查路線密度10~50 km,圖面表示精度為1 km×2 km,該圖幅最終驗收為良級。
圖幅採用系圖填圖法。以鯨魚湖斷裂為界將南部劃為巴彥喀拉地層區,北部為昆侖山地層區。涉入本區及西鄰范圍(調查區88°以西地段)因通行受阻而未能進入,形成近20 000 km2的空白區。這一區段的最終成圖沿用1971年調查區西北部的1:100萬的區域地質調查成果(王家珩,1971)和遙感解譯資料,將88°以西地段的黑頂山縫合帶及北部地層統劃為未分上石炭統(C3),與1982年1:100萬區調所劃的下石炭統托庫孜達坂群相連,南部劃為下二疊統黃羊嶺群(P1hy),與1982年1:100萬填圖所劃的上三疊統桃湖組相連。
調查報告用槽台觀點將鯨魚湖斷裂以北劃為昆侖褶皺系南昆侖地槽褶皺帶,斷裂以南劃為可可西里-巴彥喀拉地槽褶皺系,並認為木孜塔格北坡斷裂是一非常重要的區域性大斷裂。
9)1986年新疆地礦局一區調隊趙子允在參與中美木孜塔格登山考察時,在木孜塔格北坡一帶發現蛇綠混雜岩帶,並取了放射蟲硅質岩樣,經中科院王乃文鑒定,時代為晚二疊世—早三疊世。
10)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成都理工學院、中國科學院、地質礦產部科研所等對東昆侖地區進行了專題研究。但主要是利用原有資料和鄰區的一些新資料進行對比分析,未開展實地調查。1992年中國地質科學院姜春發等正式提出以大九壩斷裂為界,北部劃為東昆侖中帶,南部劃為東昆侖南帶,兩邊的基底、蓋層有很大區別。並建立了東昆侖南帶的地層層序,認為大九壩斷裂即為東昆中斷裂。
11)1993年《新疆地質志》根據1985年1:100萬區調資料將阿爾格山幅(1:25萬)南部的可可西里地層分區的桃湖組用化石成果較好的克勒青河群代替,並將西鄰區的下二疊統黃羊嶺組順延至調查區內,同時還根據周邊地層和化石的對比,將東昆侖地區的石炭系(包括本區的下石炭統)通劃為未分上石炭統。此地層框架沿用至今。
12)1993年新疆地礦局一區調隊在東昆侖地區黑頂山幅開展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地理坐標:東經87°00′~88°00′,北緯36°40′~37°20′。該調查只進行了一年野外工作,未予成圖。第二年項目取消,僅提交過渡性總結報告。
此次調查在黑頂山縫合帶內發現數條蛇綠岩帶,在一些透鏡狀、斷塊狀的灰岩層中採到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化石。但仍沿用1:100萬區調和《新疆地質志》建立的地層層序,由老至新劃出了鐵石達斯群 [(O2—S1)tsh]、契蓋蘇群(D1-2qg)、布拉克巴什群(D2bl)、哈拉米蘭河群(C2-3kl)等。未提交成果圖,過渡性總結中提出木孜塔格北坡斷裂是一重要的大地構造單元分界線。
圖1-2 工作程度圖
13)1992年至1996年新疆地礦局一區調隊在東昆侖地區所做的1:50萬甚低密度化探掃面工作涉及調查區北緣地段,在黑頂山縫合帶內圈出與韌性剪切帶密切相關的金、砷、汞、銻等元素異常和與斑岩型礦化有關的銅、鉛、鉬元素異常。
總體來說,昆侖山地區整體研究水平較低,截至目前,整個昆侖山地區地層劃分通用一套地層層序,這些地層分別建立於不同大地構造單元內,同組地層岩性及厚度變化大,難以對比;侵入岩未建立起可供對比的岩石譜系單位;火山岩、變質岩的研究程度更低。構造單元劃分爭議較多。以研究程度來看,青海省地礦局的研究程度相對較高,尤其是東昆侖南帶內。對於姜春發等人提出的東昆侖中帶、東昆侖南帶的劃分方案,我們認為是較為切合實際的。
調查區的研究程度及區域地質調查歷史見圖1-2和表1-3。
表1-3 調查區區域地質調查歷史簡表
『叄』 高平縣志序 文言文翻譯
《高平志》,來把高平縣的山川自、土田、風俗、物產都記載在其中了。這個縣叫高平,就說明這塊地方都很高。
《禹貢》和《職方》中的敘述,已經不可考證。漢代以來的《地理郡國志》、《方與勝覽》、《山海經》之類的記載,有的簡略並且遺漏,有的荒誕而且不符合常理,其中本來就不能沒有遺憾。只有當朝的《一統志》,大綱比《禹貢》還簡練但沒有遺漏,目錄比《職方》還詳細但不冗長。但它的規模宏大闊略,實在是給天下萬世而作的,是朝廷的事。像那州縣的志,本來是當局的職責,難道能延緩嗎?
『肆』 請高手指點地方誌書裡面不同內容的排序
正確的排序應該是:
一、封面
二、前環襯
三、書名頁
————編輯、印刷行業一般稱此頁為扉頁
四、書名頁背頁一般為版權頁
————也有稱此頁為「扉背」的,意思就是扉頁的背面。
————這里插一句,要看你所編修的是什麼樣的志書,如果是廠礦企業學校機關志,或是鄉鎮村志,就可以不受太多的條條框框限制;如果你編修的是省、市、縣三級正規志書的話,就最好按照你們本地方誌工作機構的要求,在版權頁後面依次排上兩三頁,內容是本地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的名單、本志編纂委員會的名單、本志編纂辦公室(工作組)的人員名單、各級審稿單位名單等等。為方便印刷單位裝訂起見,這幾頁也可以和前面的書名頁、版權頁,後面的彩頁一起排成銅版紙印刷的。
五、卷首彩頁
六、序文
————序言為什麼放這么前呢?因為序言的基本功能是介紹這部書寫些什麼內容,或是介紹一下作者(當然各種書的序言現在發展為五花八門的種類,但對於地方誌書來說還是應該保持序言的基本功能),這樣讀者就可以佔一點便利,即這部書需不需要繼續看下去,看了這個基本介紹就知道了,沒必要先讀凡例啊、概述啊這些內容就能有個基本的了解。
七、凡例
八、目錄
————也有將目錄放在凡例之前的,這兩種做法可以說都有一定道理,不必強求一律。
九、正文
————概述和大事記,其實都是志書正文的內容,如果你的志書是分篇的話,那麼概述和大事記其實也就是你的志書的第一篇和第二篇而已。它們的特殊性只是在於其性質,與志書正文的主體部分(即各分志部分)有所不同而已。
————通常說志書的主體由述、志、記、表等多種形式構成,其中的「述」就主要是指全書的這一篇《概述》。但又不完全是,因為每一篇、章、節前的無題小序,也都可以採用「述」的方式來寫,也有人將其直接稱為「篇前概述」、「章前概述」,這些名稱可以商榷,但寫法是相通的。
————概述的位置不宜討論,一定是放在全書正文的第一篇的。近年志界流行寫簡志之類說法,頭腦雖然比較顢頇,但出發點總是好的,希望讀者能夠用更少的時間去了解一地、一行業的大致發展脈絡。實際志書的概述就是起到這個作用的,所以應該放在最前面。
————大事記的位置擺法,目前志界的確有前置和後置兩種截然不同的處理方法,我個人傾向於前置。因為大事記是一部地方誌書中最獨特的部分,當你整部志書都是橫排豎寫的格局時,唯獨有大事記這一篇是完全按照史體來豎寫的,這種書寫模式就是它的特殊性。
————如果說概述是用文字的形式來對全志內容進行概括、提煉、升華的話,那麼大事記就是用縱排的史實來搭建全志的脈絡。概述是文字的「綱」,大事記是史實的「綱」,綱舉才能目張,對吧?
————如果把大事記甩在全志正文的最後,實際就是對大事記功用的蔑視態度,認為它不過是和附錄、索引一樣可有可無的東西。古代修正史,先要修史料長編,有了長編,才能捋清這部歷史的基本脈絡,才知道需要從哪些方面去尋找材料、補充材料。史料長編對於編者而言,是志書在編輯過程中的基本線索,同樣,到了志書修成之後,大事記對於讀者而言,也就成為閱讀、把握全志,尋找相關資料的基本線索。讀者想要了解志書中某一段敘事、某一件史實,在整個地區、整個行業中的位置、重要性,只需要到大事記里去尋找、去比較,就一目瞭然了。
當然,這都說的是大事記編輯水平比較高的情況。如果你確實是新手,編修這部志書有很大的難度,資料搜集不易,編寫水平一般的話,那麼把大事記後置也是可以考慮的。畢竟獻丑不如藏拙,因為大事記的編寫是最考驗志書編輯水平的。志文部分都可以亂塞些文字進去,大事記卻條條都是「干貨」,有經驗的編輯人員只隨便翻看其中幾條,立刻就能由此判定整部志書的編寫水準。
羅嗦太多了,我把志書裝訂結構的後面幾個部分補完吧?
十、附錄
十一、索引
————正規的三級志書,現在按照中指組的要求都必須加上索引一項。如果是非三級志書,就可以靈活掌握了。
十二、資料徵引目錄
————這部分同樣不是硬性要求,畢竟志書不是嚴肅的學術論著,我們今天編的也不是孫星衍、洪亮吉們的纂輯派志書,有沒有資料出處都無所謂的。
十三、資料提供人員名單(包括圖片提供者)
————有些地方的志書,習慣在這個位置用幾頁篇幅,列出資料提供人員名單,也是可以參考的做法。地方誌是弱勢行業,能給別人落個名字,也算是對支持修志者的一種回報吧?
十四、編後記(或直接用「跋」的名稱)
十五、後環襯
十六、封底
『伍』 古文中的記 志序 什麼意思
記和志屬散文體裁 可議論,可抒情 目的在於通過描述或記述一件景物或事情,回闡述自己的觀點答,或者抒發感情。
序,也叫引子。在一篇文章的開始,有把你引入正題的作用。大概是文章的創作願意或文章的背景吧。相當於在戲院里開幕,開始的意思。也有叫序言的,是寫在著作之前的文章。說明寫作意圖、經過,或介紹、評論本書內容。單講「序」,是次第;排次序;開頭的之意
『陸』 隋書經籍志 總序的譯文
譯文:
所謂『經典書籍』,乃是天機神明的絕妙宗旨,聖賢哲人所擅長的本事。用它來可以通達天地,辯識陰陽,端正綱紀,弘揚道德,彰顯仁義足以賜利萬物,藏書讀用足以獨善其身。
學習的人將增殖,不學的人將要落了。大業高的,就成為聖明的德行;普通人能夠思考,就有王、公的重。他的君王用來樹立風聲,流顯號,美教育,移風易俗,為什麼沒有人走在這路上。
所以說:從他的為人來看,溫柔敦厚,《詩經》教了;通達博古,《尚書》教了;擴大貿易好,《音樂》教了;潔靜精微,《周易》教育的;恭儉莊敬,《禮記》教了;撰文記事,《春秋》教了。因時制宜,質文交替使用,應之以變通,變通的以中庸。
中庸是可以長久,通過改變就可以大。他的教有到,他們用無窮。實際上仁義的陶冶,誠實道德的風箱一樣啊。它是用大了,揚帆太深了,言語無法形容。
所以說:不快而迅速,不走而來。現在的我知道古代,後可以知道現在,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因此大道才行,俯身龜象而設卦;後來出現了聖人,抬頭鳥的足跡來完成文章。文字已經流傳,繩木棄而不用;史官已經建立,經典在這里與他。
原文:
夫經籍也者,機神之妙旨,聖哲之能事,所以經天地,緯陰陽,正紀綱,弘道德,顯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獨善。學之者將殖焉,不學者將落焉。大業崇之,則成欽明之德;匹夫克念,則有王公之重。
其王者之所以樹風聲,流顯號,美教化,移風俗,何莫由乎斯道。故曰: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遭時制宜,質文迭用,應之以通變,通變之以中庸。中庸則可久,通變則可大。其教有適,其用無窮。實仁義之陶鈞,誠道德之橐籥也。其為用大矣,隨時之義深矣,言無得而稱焉。故曰: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今之所以知古,後之所以知今,其斯之謂也。是以大道方行,俯龜象而設卦;後聖有作,仰鳥跡以成文。書契已傳,繩木棄而不用;史官既立,經籍於是與焉。
此文出自唐·魏徵《隋書·經籍志1序》
(6)地質局志序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隋書·經籍志》共四卷,是唐魏徵(580-643)等撰目錄。是唐代官修的一部目錄,是繼《漢書·藝文志》後,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第二部史志目錄。
此《志》原是唐貞觀年間《五代史志》的原稿,後並入《隋書》,根據《隋大業正御書目》作為底本,並參考王儉《七志》、阮孝緒《七錄》分類體系而成。
利用隋代一萬四千四百六十六部,合八萬九千六百六十六卷遺書,與《隋大業正御書目》核對,刪去重復,按經、史、子、集四部四十類著錄。
《隋志》確定了四分法在古代目錄學中的地位,此《志》所著錄的經部著作及其儒家類文獻,並大序、小序、注釋等,至今仍不失為考見唐以前儒家著述概況的重要資料。
『柒』 隋書經籍志序
緗:淺黃色。素:白色。淺黃色和白色的絲織品在竹簡時代是貴重書寫材料。縹囊是裝書的袋子,縹是淺青色。但意思是只。
只記了書名與內容,使用最好的包裝,用最好的書寫材料,而無任何考證解析(注釋)
『捌』 北里志的序
自大中皇帝好儒術,特重科第。故其愛婿鄭詹事再掌春闈,上往往微服長安中,逢舉子則狎而與之語。時以所聞,質於內庭,學士及都尉皆聳然莫知所自。故進士自此尤盛,曠古無儔。然率多膏粱子弟,平進歲不及三數人。由是仆馬豪華,宴遊崇侈,以同年俊少者為兩街探花使,鼓扇輕浮,仍歲滋甚。自歲初等第於甲乙,春闈開送天官氏,設春闈宴,然後離居矣。近 年延至仲夏,京中飲妓,籍屬教坊,凡朝士宴聚,須假諸曹署行牒,然後能致於他處。惟新進士設筵顧吏,故便可行牒。追其所贈之資,則倍於常數。諸妓皆居平康里,舉子、新及第進士,三司幕府但未通朝籍、未直館殿者,咸可就詣。如不吝所費,則下車水陸備矣。其中諸妓,多能談吐,頗有知書言話者。自公卿以降,皆以表德呼之。其分別品流,衡尺人物,應對非次,良不可及。信可輟叔孫之朝,致楊秉之惑。比常聞蜀妓薛濤之才辯,必謂人過言,及睹北里二三子之徒,則薛濤遠有慚德矣。予頻隨計吏,久寓京華,時亦偷游其中,固非興致。每思物極則反,疑不能久,常欲紀述其事,以為他時談藪。顧非暇豫,亦竊俟其叨忝耳。不謂泥蟠未伸,俄逢喪亂,鑾輿巡省崤函,鯨鯢逋竄山林,前志掃地盡矣。靜思陳事,追念無因,而久罹驚危,心力減耗,向來聞見,不復盡記。聊以編次,為太平遺事雲。時中和甲辰歲孫綮序。
『玖』 地質要素評序法 為什麼 不適用 大中型
1、不是不適合來,而是對於賦存不源穩定的沉積性大中型礦床的探礦權評估不適合。
2、地質要素評序法具體是將勘查成本效用法估算所得的價值作為基礎成本,對其進行調整,得出探礦權價值。而調整的根據是找礦潛力和礦產資產的開發前景。
簡單而言就是,地址要素評序法屬於成本法,對於有明確收益前景的礦產容易低估,所以不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