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大學知識產權中心
❶ 地質大學珠寶檢測中心原證書上的顏色是F-G、返廠改圈口以後,去地質大學珠寶檢測變成H級別了,正常嗎
鑲嵌鑽石由於鑲嵌工藝差別,在顏色凈度的分級上本來就存在誤差。這就是為什麼鑲版嵌鑽石的分權級只有我們國家才有,這是市場決定的。而且決定了只能區分大級,分不了小級。
H色是一條分界線,在鑒定所裡面,那些似黃非黃的是定H色,因為這樣最保險。如果因為鑲工,把原來FG色的石頭顯白的部位給遮擋了,造成鑒定誤差也屬於正常。掉到H就很正常,掉到IJ才不正常。
同理,有時改款把原有的瑕疵完美遮擋了,SI升到VS也是出現過的。
並不需要太較真,一般都是以裸鑽國檢標准來定才最科學,其他鑒定機構多少會有1級上下的誤差。
❷ 中國地質大學有沒有申請專利的平台
檢索了一下中國地質大學的專利並進行統計,中國地質大學的專利都是通過以下幾個專利代理機構進行申請的。
湖北武漢永嘉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武漢華旭知識產權事務所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專利事務所
北京北新智誠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數據來源:上海知識產權(專利信息)公共服務平台檢索系統
❸ 秦皇島中國地質大學珠寶鑒定中心在哪
這個鑒定中心的話,中國地質大學保定監獄終生在這個秦皇島秦皇島這個地球大學里邊兒。
❹ 求北京地質大學珠寶鑒定中心地址!!!!
叫中國地質來大學珠寶檢測中心,現自在歸屬中國地質大學珠寶學院。在學院路地質大學院內,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我記得是正門進去的左手邊,010-82323039,其它你可以打電話問。
另外還有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檢測中心(湖北省珠寶質量監督檢驗站),在武漢瑜伽山,從魯巷往裡拐中國地質大學院內。電 話:(027)87481009/67883748.
還有在深圳中國地質大學珠寶檢測中心,地址位於廣東省深圳市田貝四路109號。
❺ 地大申請專利的流程是怎麼樣的
1、申請專利前,發明人應進行專利與非專利文獻檢索,確定擬申請專利是否具有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2、發明人根據文獻檢索結果與專利要求保護的范圍,編寫專利申請案說明書初稿及其它文件,同時填寫《理化所專利申請表》。3、發明人將編寫完的申請案說明書初稿及其它文件的電子版,與《申請表》一起交業務處。4、業務處對發明人遞交的申請材料進行形審後,委託專利代理公司代理申請。5、專利代理人根據申請案說明書初稿,撰寫正式申請文件。期間,專利代理人有權向發明人了解與申請案有關的技術資料,並對申請內容負有保密責任。6、所有申請文件經發明人確認後,專利代理人將按專利局規定的格式完成填寫、列印、復制等,然後正式向專利局遞交申請。7、對於符合受理條件的申請,專利局將予以受理,確定申請日、申請號,發出受理通知書。8、業務處收到受理通知書後,為該專利申請建檔立案,繳納各種申請費用。9、業務處將在所內網上辦公系統中披露相關受理信息,同時為研究組提供受理通知書復印件,並為研究組查詢、復印該專利申請其他相關文件提供方便。10、專利局對受理的專利申請進行初審,認為合格,發給初審合格通知書,自申請日起十八個月,即行公開;認為不合格,通知補正,補正合格,予以公開,不合格,駁回該申請。11、自申請日起三年內,向專利局提出實質審查請求,專利局將根據自己的工作安排,對專利申請進行實審,並做出授權決定或審查意見通知書。12、業務處收到審查意見通知書後,及時通知發明人,配合專利代理人,在指定期限內對審查員的意見進行答復。13、業務處在收到專利局的授權通知後,在法定期限內,辦理專利登記手續,繳納各種費用。14、專利局收到繳納的各種登記費用後,對此專利予以授權登記和公告,並發給專利證書。15、業務處收到證書後,將在辦公網上予以公布,發明人見到此信息後,可到業務處領取證書復印件。所有原件由業務處留存。16、每年初,業務處集中徵集授權3年以上專利的處理意見,對於發明人建議放棄的專利,徵得所長同意後,予以放棄,其他專利及時交納年費,維護專利權的存續。17、每年3月,對上一年授權專利的發明人予以獎勵。
❻ 國家檢測中心和地質大學珠寶檢測中心的區別
你好~我就是做珠寶的,國檢全稱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地大檢測中心和國檢都是國家認證的檢測機構,出具的證書都是具有法律效應的,要說區別的話就只是檢測價格不一樣,不同寶石檢測價格不一,畢竟檢測的方法不一樣。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
❼ 地大申請專利的流程是怎麼樣的
1、申請專利前,發明人應進行專利與非專利文獻檢索,確定擬申請專利是否具有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 2、發明人根據文獻檢索結果與專利要求保護的范圍,編寫專利申請案說明書初稿及其它文件,同時填寫《理化所專利申請表》。 3、發明人將編寫完的申請案說明書初稿及其它文件的電子版,與《申請表》一起交業務處。 4、業務處對發明人遞交的申請材料進行形審後,委託專利代理公司代理申請。 5、專利代理人根據申請案說明書初稿,撰寫正式申請文件。期間,專利代理人有權向發明人了解與申請案有關的技術資料,並對申請內容負有保密責任。 6、所有申請文件經發明人確認後,專利代理人將按專利局規定的格式完成填寫、列印、復制等,然後正式向專利局遞交申請。 7、對於符合受理條件的申請,專利局將予以受理,確定申請日、申請號,發出受理通知書。 8、業務處收到受理通知書後,為該專利申請建檔立案,繳納各種申請費用。 9、業務處將在所內網上辦公系統中披露相關受理信息,同時為研究組提供受理通知書復印件,並為研究組查詢、復印該專利申請其他相關文件提供方便。 10、專利局對受理的專利申請進行初審,認為合格,發給初審合格通知書,自申請日起十八個月,即行公開;認為不合格,通知補正,補正合格,予以公開,不合格,駁回該申請。 11、自申請日起三年內,向專利局提出實質審查請求,專利局將根據自己的工作安排,對專利申請進行實審,並做出授權決定或審查意見通知書。 12、業務處收到審查意見通知書後,及時通知發明人,配合專利代理人,在指定期限內對審查員的意見進行答復。 13、業務處在收到專利局的授權通知後,在法定期限內,辦理專利登記手續,繳納各種費用。 14、專利局收到繳納的各種登記費用後,對此專利予以授權登記和公告,並發給專利證書。 15、業務處收到證書後,將在辦公網上予以公布,發明人見到此信息後,可到業務處領取證書復印件。所有原件由業務處留存。 16、每年初,業務處集中徵集授權3年以上專利的處理意見,對於發明人建議放棄的專利,徵得所長同意後,予以放棄,其他專利及時交納年費,維護專利權的存續。 17、每年3月,對上一年授權專利的發明人予以獎勵。
❽ 地質旅遊的研究進展
地質旅遊是近30年來才逐步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生態旅遊和可持續發展旅遊形式。自20世紀90年代誕生地質旅遊概念以來,各國學者對地質旅遊研究的關注度逐年提高。目前,世界地質旅遊的理論研究著重於地質旅遊的定義,地質旅遊資源的調查、評價與規劃,地質旅遊資源的類型劃分,地質旅遊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地質公園的建設與管理,地質旅遊產品的開發策略等方面,還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
一、國外研究進展
地質旅遊的概念最先由Hose於1995年提出,1997年美國國家地理和旅遊產業聯合會提出了不同含義的「地質旅遊」術語,隨後很多學者參與討論和研究地質旅遊的這兩大定義,並賦予了更深刻的含義(Stueve等,2002;Stokes等,2003;Newsome和Dowling,2006;Tongkul,2006;James和Hose,2008;Dowling,2009),但都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
近30年來,國外學者從多個方面闡釋了地質旅遊的開展、管理、推廣及與地方利益協調等方面的問題。有通過研究利用廢棄礦山發展旅遊業,從而喚醒礦山活力,增加價值(Calaforra和Fernández-Cortés,2006);針對火山或地熱溫泉等地的地質旅遊活動安全問題進行研究(Heggie,2009);研究地質遺跡地開展地質旅遊的可行性及容量,以保護地質遺跡環境和地質遺跡本身不受破壞的問題(Fernández-Cortés等,2006);關於自然遺產地的生態旅遊和可持續發展研究(Spenceley,2005;Billington等,2008);世界遺產的地質學價值及開發地質旅遊的潛力(Alexandrowicz,2009);地質公園與地質旅遊的關系(Zouros,2004;Zouros和McKeever,2009);地質遺跡旅遊對地方經濟、就業、基礎設施建設和居民收入的影響(Walpole和Goodwin,2000;Wartiti和Malaki,2008;Dowling,2009);認為地質旅遊擴充了地區可持續旅遊的內容(Hose,2007);有些學者研究如何將對一般人來說在平時和日常生活中顯得太遙遠且沒有吸引力的地質學通過通俗易懂的圖冊介紹地質學知識,編制非學術化的地質目錄,刺激民眾的好奇心,透過地質景觀喚醒人們對地球科學的注意(Bertolini和Centineo,2005);地方文化對地質旅遊的重要性(Weber,2009;Lemon等,2009);地質旅遊的教育、休閑功能(Eder和Patzak,2004;Grosbois和Eder,2008);遊客對於地質旅遊的認知與期望(Boley,2009);地質旅遊與當地居民參與的關系(Farsani等,2009);通過研究西班牙的地質遺產與地質保護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提出建立法律框架和編撰完整的遺跡目錄以保護地質遺產(Carcavilla等,2009)。
在圖書與雜志方面,Dowling和Newsome(2006)合作編寫「Geotourism」一書,書中討論了地質旅遊的范圍和性質,描述馬來西亞、西南部非洲、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的地質旅遊資源,總結歐洲與中國的地質公園建設經驗,介紹美國、西班牙、愛爾蘭和英國等國家的地質旅遊行動,研究了地質旅遊的解說系統、地質旅遊開發的問題與挑戰,同時列舉了不少實例作為佐證;Leman等(2008)主編了「Geoheritage of east and southeast Asia」一書,內容主要涉及地質遺產資源、地質遺產保護和地質公園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德國出版「Geoheritage」雜志,專門研究地質遺產保護和地質旅遊開發。
二、國內研究進展
我國對於地質遺跡保護工作一直比較重視,但是對其開發建設卻相對比較緩慢,在地質旅遊開展和建設方面所做的工作相對滯後。我國學者對地質旅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質公園的建設、地質旅遊資源的特徵分析等方面;部分高校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如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大學都分別成立地質旅遊研究中心和地質旅遊研究所;另外,國內資源導刊雜志社出版發行一本專門介紹和研究地質旅遊的雜志——《資源導刊·地質旅遊》。
1978年,中國地質學會成立了地質科普委員會,並多次開會討論旅遊中的科普問題,提出開展科學旅遊、地質旅遊,並進行旅遊地質、旅遊地學相關研究;從1981年的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活動開始,組織了一系列地質旅遊實踐活動,每年都有數千人次,屬於普及性地質旅遊;1993年,中國旅遊地學會在河北薊縣召開了以「中國地學(地質)旅遊事業發展戰略研究」為主題的學術年會。
殷維翰和丁興旺(1983)提出並探討了進行地質旅遊和建立地質公園的構想,原地質礦產部於1985年11月在長沙召開了「首屆地質自然保護區區劃和科學考察工作會議」,會議代表考察了武陵源風景區,鑒於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質地貌景觀獨特優美,地質學家提出了在地質意義重要、地質景觀優美的地區建立地質公園以加強保護和開展科研、科考的構想。但由於種種原因,此項工作一直沒能開展起來,直到1998年國土資源部協同有關部門才推動了這一事業的發展。目前,世界地質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和省級地質公園共同構成的三級地質公園體系在我國初步建成。有中國特色的地質公園管理體系圍繞著對地質遺跡「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大原則正在不斷完善,同時在理論與實踐方面也還存在不少需要努力探索之處;世界自然遺產的地質旅遊研究和開發也在悄然進行中,在世界遺產中開發地質旅遊將成為繼生態旅遊、探險旅遊、科普旅遊之後新的研究方向。
目前,國內對於地質旅遊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地質旅遊的意義與必要性
地質遺跡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寶貴而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它代表了地球發展的不同篇章,具有不可估量的科學意義。通過在世界遺產地和地質公園開展地質旅遊,不僅可以在保護地質遺跡的同時讓旅遊者在遊玩中感受到大自然美麗的景色,給人一次愜意的旅遊經歷,而且還可以輕鬆了解地學知識、促進地質學知識的普及和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因此國內不少學者和政府都非常關注地質旅遊的研究及其對地方發展所帶來的契機。周純明和曾令初(2007)認為,地質旅遊具有扶貧、延長礦區壽命、加強社區和諧、普及地學知識等功能,既保護了地質遺跡,又發展了地方經濟,促進了地方發展。徐梅(2007)認為,個性化、主題性的地質旅遊將成為我國旅遊業發展的新趨勢,並提出,大力發展地質旅遊是充分挖掘貴州旅遊資源潛在優勢,以差異性競爭策略實現貴州旅遊業發展後來居上的正確選擇,而且貴州地質旅遊開發需要走綜合性的整合開發之路,帶動地方經濟的綜合協調發展。張玲(2008)認為,發展地質旅遊對保護地質遺跡,加快旅遊業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具有重要意義。
2.地質旅遊資源方面
地質旅遊資源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質旅遊資源的分類、地質形態的構造和形成歷史、地質旅遊資源的開發等方面。主要圖書有《中國旅遊地質資源分類分區與編圖》、《地質旅行》(夏樹芳,1998);主要研究論文成果有:吳昭謙(1990)提出中國擁有豐富的地質旅遊資源,應當面向世界開展地質旅遊;郭威和丁華(2001)討論了地質旅遊資源的分類、地質旅遊的特色和發展前景;左曉路(1995)對四川地質旅遊發展的可行性進行深入探討;李治國和高建華(2004)研究了河南省地質旅遊資源及開發利用潛力,提出應做好地質旅遊資源評估,並進行配套組合旅遊項目開發;唐開疆(2003)分析了世界遺產——長江三峽的地質旅遊資源,提出重點進行「無字天書」旅遊考察和遠古時代的古生物化石探秘這兩方面的地質旅遊;王嘉學和楊世瑜(2004)針對世界遺產——三江並流區旅遊地質資源開發與保護的障礙及對策進行研究;戴亞南(2008)則探索了地質遺跡的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和方法。
3.地質公園方面
地質公園是開展地質旅遊活動的基礎和主要場所,因此,我國學者在地質公園開發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家地質公園體系、地質公園評定及地質公園的意義等方面研究。陳安澤(2003)認為國家地質公園體系的建立,是我國地質工作發展史上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對地質遺跡保護工作,對促進旅遊事業和經濟發展都有重大意義;趙遜和趙汀(2003)認為中國地質公園的建設不僅可以提高中國地學界的國際地位,保護地質遺跡,優化地質環境,推進科學普及,提高旅遊科學知識含量,同時也有益於地方經濟發展和增加當地居民的就業機會,是實現地質工作服務於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措施,也有利於保護地質遺跡和地質環境;國家地質公園具有美學與觀賞價值、科學研究與科普價值,它將在開展地質旅遊、普及地質科學知識、提高旅遊業的科學含量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後立勝和許學工,2004)。
(2)地質公園中地質遺跡資源特徵及開發保護研究方面。黃松(2006)提出了地質遺跡的復合型保護開發模式優選思路和5個優選模式;賴紹民和鄭萬模(2002)認為地方政府應摸清地質公園的地質遺跡資源,建立完善的評價標准和登錄評價體系。王長生(2005)認為對於目前尚不具備開發條件的地質遺跡採取「暫緩開發」原則,以保護地質遺跡資源。
(3)地質公園的開發和保護方面的研究。盧志明和郭建強(2003)等用系統論的思想把地質公園分為地質系統、保護系統和旅遊系統三個子系統。地質公園應該走綠色開發之路,並納入到旅遊產業的鏈條中,建成科學旅遊、探險旅遊的基地(李雙應和岳書倉,2002)。地質公園的建設要注意處理好開發利用和保護的關系,二者的目標都是為了實現地質遺跡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毛學翠,2003;孫長遠和周淑敏,2005)。李曉琴和劉開榜(2005)認為生態旅遊是地質公園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並提出了地質公園生態旅遊開發模式。
(4)國外地質公園建設開發與保護經驗研究與借鑒。主要是總結國外地質公園的經驗,提出盡快健全完善我國地質公園管理體制,理順各項管理規章制度與運行機制,實行地質公園管理與經營分離及強化法律責任與法律制裁(趙汀和趙遜,2003;鄭敏和張家義,2003;夏雲嬌,2006)。
4.地質旅遊開發及產品方面
我國學者在地質旅遊的總體規劃建設和地質旅遊產品的推陳出新方面研究相對較少,目前研究重點主要放在地質旅遊的開發思路和建議方面的居多,如何通過開發新穎的地質旅遊產品來滿足新世紀人們對旅遊需求的變化和地質旅遊配套設施建設是我國學者和業者今後需要重點研究的目標。周純明和曾令初(2007)詳細論述了地質旅遊的意義和地質旅遊產品系列的開發建設對策;高蓮鳳和張振國(2007)研究山西省地質景觀資源分布特徵,提出地質旅遊總體規劃的建設思路,即該省地質旅遊線路規劃、資源開發規劃及地質旅遊區的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方案;庄壽強(2006)提出地質公園中地質旅遊的開展及其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並提出地質旅遊的三種類型:彌漫型地質旅遊、插入型地質旅遊和連貫型地質旅遊;庄壽強(2008)提出在恐龍曾出沒的地方尋找金剛石這一開拓地質旅遊公園的設想就滿足了人們探奇的好奇心理及地質旅遊景點的可持續發展對策。徐梅(2007)探討了貴州省民族旅遊與地質旅遊的結合開發思路。吳振揚(2007)在分析香港花崗岩地貌特性、地質旅遊特點和目前存在問題基礎上,提出香港花崗岩地貌的地質旅遊開發思路。謝洪忠和劉洪江(2003)分析了美國國家公園的地質旅遊特色,並提出我國地質旅遊開發應突出地質旅遊特色、正確認識地質景觀、加強管理和引導。同時,還有不少學者針對一些具體的地質公園進行旅遊產品設計和開發研究。
總的來說,國內地質旅遊研究還比較薄弱,主要集中在地質旅遊的地質景觀資源特徵分析、地質資源開發與保護、地質公園的開發與規劃建設等方面,對於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體系、地質旅遊的線路安排、地質旅遊的配套服務、地質旅遊與教育結合、地質旅遊與地方特色結合、地質旅遊與地區經濟建設協調等方面還存在不足,地質旅遊的理論研究體系和實踐開發體系還未成型,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多學科交叉研究,深化完善地質旅遊學科建設。
❾ 為什麼證書是中國地質大學珠寶鑒定中心,鋼印是北京地大珠寶玉石鑒定中心
不懂別瞎說,這兩個是一個單位
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地大分院的鑒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