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地質大學的閃電熔岩

地質大學的閃電熔岩

發布時間: 2021-02-25 06:14:05

❶ 中國地質大學最牛的專業是什麼

LS說得比較不錯了,我想具體補充可是你限制了100字我打不完,有需要可以上電腦後求助我,我給你完善的答案。
PS:我是地大武漢的

❷ 中國最好的地質大學有哪些

這怎麼排啊?地大(武漢)、地大(北京)都說自己是NO.1,那北大、西北、南京、成專都理工是吃素的?屬 按錄取分數算的話:1.北京大學 2. 南京大學 3.吉林大學 4.中國地質大學(北京)5.中國地質大學(武漢)6.蘭州大學 7.長安大學 8.西北大學 9.成都。

❸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登山文化怎麼樣

中國地質大學的登山文化可以說是中國數一數二的,撐起了登山界的半壁江山,他們的教師隊伍也是特別厲害的,之前聽我們老師講過,拿了好多第一

❹ 中國地質大學的室內攀岩(武漢)

不對外開放

❺ 中國最好的地質大學前十

這怎麼排啊?地大(武漢)、地大(北京)都說自己是NO.1,那北大、西北、南京、成都理工是吃素的?
按錄取分數算的話:1.北京大學 2. 南京大學 3.吉林大學 4.中國地質大學(北京)5.中國地質大學(武漢)6.蘭州大學 7.長安大學 8.西北大學 9.成都理工大學 10.石家莊經濟學院 11. 東華理工大學,我眼中只有這幾所學校的地質學是正統。
兩個地大的選擇,個人認為本科還是我們武漢要好些。
全國有四個地質學基地班分別在 北京大學 南京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肯定有,北京不清楚)西北大學。
吉林大學、長安大學、成都理工、石家莊經濟學院、東華理工這幾個學校要麼是合並了以前的XX地質學院,要麼是XX地質學院和XX學院合並出來的,或者乾脆是XX地質學院直接更名而來的(畢竟前幾年地質不怎麼吃香)。
入學教育的時候,老師說:「我們學校因為有研究生院,所以每年有15%的學生保研其中25%是外推的。學校通常是不會把地學院的外推的,因為我們的地質學是NO.1 出去了還不如就在本校。」
其實地質學是很好的專業,以前我家就反對我報地大,不過老師說學地質的不一定是搞地質,像我們武漢地大,地質學、勘查技術與工程、((⊙o⊙)…不好意思還有一個忘了)是全國第一,地學院的其他專業像地球化學是全國前三,工程學院的地質工程、岩土工程是全國前五,資源學院許多專業是全國前十。這些專業其實都很不錯,老師說要是我們本科學地質研究生的時候再學地質工程這類的專業,也是很有「錢」途的。

❻ 中國地質大學在世界上的排名

世界上的排名沒有
中國地質大學最牛的專業是地質學,在最近一次教育部學位中心全國高校學科評估結果中,全國排名第一。

❼ 中國最好的地質大學

想要報考地質學專業的考生肯定非常關注地質學專業開設的大學排名,本文高考升學網帶你一起了解關於全國地質學大學排名的相關知識,希望通過本文讀者可以了解地質學全國大學排名情況。

一、地質學專業具體介紹

地質學是一門探討地球如何演化的自然哲學。地質學專業培養具備地質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相關學科基礎知識,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及初步的研究、教學和管理能力,能在科研機構、學校從事地質科學研究或教學工作,在地礦、冶金、建材、石油、煤炭、材料、環境、基礎工程、旅遊開發從事技術開發與技術管理工作以及在行政部門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地質學專業比較適合能吃苦、對地質學類專業感興趣、適宜野外作業的考生報考。



二、地質學專業大學排名榜前五



1、南京大學

❽ 中國地質大學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大學博物館,是國內排名第二的地質類博物館,也是中南地區規模最大的自然類博物館。2005年4月30日對社會開放以來,該館引起了社會各界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的濃厚興趣。地大逸夫博物館之所以引人入勝,除了標志性的建築、通俗易懂的展示內容和現代化的展示手段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有一批珍貴罕見的館藏精品。該館館藏各類地質標本30000餘件,其中自然界極為罕見的珍品近3000件,其中不乏鎮館之寶,在世界上和國內都位居前列。
恐龍化石珍品——黑龍江滿州龍
黑龍江滿州龍是一類大型的鴨嘴龍,體長10.50m,體高6.1m,嘴巴象鴨子是其最大的特徵。它屬於素食龍,牙齒小而多,前肢細小而後肢粗壯。該恐龍骨架產於黑龍江省嘉陰縣,生活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因其含有50%的真化石,在世界恐龍化石中佔有重要地位,構成了地大逸夫博物館的顯著標志。
魚龍化石之王——梁氏關嶺魚龍
魚龍是海洋爬行動物,和恐龍生活在相同時代。地大逸夫博物館的梁氏關嶺魚龍屬於大型魚龍,體長8米多,形似魚雷。該魚龍化石產於我國貴州關嶺,生活於2.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其長度和完整程度在世界上位居第一。更為奇特的是,在這條魚龍化石上還發現了它的皮膚化石,這在世界上是首次發現。
世界海龍之王——黃果樹安順龍
黃果樹安順龍是海龍的一種,屬於海洋爬行動物。該化石長5米左右,體態修長,當年的游泳姿勢一目瞭然。化石產於我國貴州關嶺,生活在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從化石的長度和完整程度來說,地大逸夫博物館的海龍化石在世界上位居第一。
如花似畫的奇觀——海百合化石
海百合化石因其外形似「百合花」而得名。但它不是植物,而是棘皮動物大家庭中的一員。一個理想的海百合由根、莖和冠三個部分組成,但大多數化石不完整。地大逸夫博物館的海百合化石產自貴州關嶺,距今2.3億年,特徵清晰,保存完整,面積達15平方米,為世界之最。而且整個造型如花似畫,令人嘆為觀止。
自然界神奇的造化——輝銻礦晶簇
輝銻礦是一種金屬硫化物礦物,是提煉銻的最重要的礦物原料,造型美觀的輝銻礦晶簇可作觀賞石。在地大逸夫博物館的礦物岩石展廳,有一塊產自我國江西德輝銻礦晶簇標本,造型優美,針狀或柱狀晶體長而完整,可謂神態天成,在世界上位居首位。
礦物世界的奇葩——孔雀石
孔雀石是一種含銅的碳酸鹽礦物,翠綠色。大量產出時可煉銅,質純色美者可作工藝雕刻品的材料及裝飾品,粉末可作綠色顏料。在地大逸夫博物館的地球奧秘展廳,有一塊產於我國廣東陽春石碌的珍貴的孔雀石標本,塊大色美,造型奇特,令人驚嘆不已,在我國排名第一。
43億年高齡的岩石——變成礫岩
在地大逸夫博物館的地球奧秘展廳,有一塊年齡達43億年的岩石,叫變成礫岩,產自澳大利亞,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石。它保存了地球形成初期極為寶貴的信息,見證了地球幼年時期驚天動地的變化,因而非常珍貴。
再現恐龍下蛋的特點——恐龍蛋化石
恐龍是卵生動物,靠生蛋孵化繁殖後代。在地大逸夫博物館的生命起源與進化展廳,
有一窩非常奇特的長形恐龍蛋化石,產於我國江西,距今約7000萬年。蛋化石數量達20枚,分為3層,放射狀排列,真實地反映了恐龍下蛋的特點,這在世界上也極為罕見。
爭奇斗艷的名貴寶石——五皇一後
在絢麗的天然寶石家族中,最為婀娜多姿、光彩奪目的是鑽石、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歐泊和珍珠,它們被譽為珠寶玉石界的「五皇一後」。 在地大逸夫博物館的珠寶玉石展廳,以「五皇一後」為代表的名貴寶石陳列,在國內處於一流水平,它們流光溢彩,爭奇斗艷,令人流連忘返。

❾ 閃電熔岩是什麼怎樣形成的

如前兩章中所述,利用人工引雷技術既可觸發上行正負先導也可觸發下行正負先導。與室內長間隙放電的先導相比,這些先導的梯級較長,它們的發展狀況比較容易觀測。所以通過對這些先導進行電流、電磁場及高速光學同步觀測,不僅可以更進一步搞清楚先導的傳輸條件和特徵,而且可以為解決像先導為什麼要以梯級形式傳輸、梯級到底是怎麼回事這樣一些基本問題提供依據。Wang等(1999c)最近用一個時間解析度為100 ns的數字式高速攝像機觀測到一人工觸發下行直竄一梯級先導。其結果見圖7-1。很明顯,先導從上(S8(219 m))往下(S1(14 m))發展,在先導頭部處產生的脈沖光信號從下往上傳輸。這些脈沖信號的上升時間一般為0.5 μs左右,脈沖之間的時間間隔為5 μs左右。它們對應於先導中的梯級,其平均傳輸速度為8×107 m/s。

Rakov等人(1998b)用距閃電觸發點30 m及110 m處的電場推測直竄??梯級先導的每一個梯級發生時產生幾千安培的電流,並涉及幾毫庫侖的電荷。
Rubinstein等人(1995)用距閃電觸發點30 m及500 m處的同步電場算了直竄先導的線電荷密度在0.02×10-3 C/m到0.08×10-3 C/m之間。最近Crawford等人(1999)同時測到距閃電觸發點10 m,20 m,30 m,50 m,110 m及500 m處的電場變化(見圖7-2)。這些電場變化的峰值與距離基本上是線性反比例關系。利用這些多點同步電場變化波形,再配合Wang等人(1999a)同時測到的先導速度,可以求出隨著先導的發展,先導通道中的電荷分布的演變過程。

另外Rakov等人(1998b)利用人工引雷電流及同時測到的離閃電觸發點30 m,50 m及110 m處的電場發現先導產生的電場變化與其後回擊電流的峰值之間有很好的線性相關性(見圖7-3)。30 m及50 m處的電場與電流之間的線性相關系數可達0.98。

人工引雷在研究閃電連接過程中的應用

在以避雷針為中心的雷電防護技術中,有關閃電回擊連接過程的理論最基礎也最重要,可是目前對這一過程的認識還不夠。Orville和Idone(1982)在對自然閃電的觀測中雖然得到一二例有關回擊連接過程和高速攝像照片,但受時間解析度的限制,這些照片還不足以揭示回擊接地時的發展過程。人工引雷技術為研究閃電的連接過程提供了一個極方便的手段。Idone(1990)分析了9例有關人工引雷繼後回擊連接過程的高速攝像照片,他的結果表明:上行連接先導的上限在12到27 m之間。平均值為19 m。同樣受時間解析度的限制,這些高速攝像照片並沒有揭示回擊連接時的發展過程。Lalande等人(1998)通過觀測到的電場及電流,對高度引雷首次回擊(小回擊)的連接過程作了一些推測。他們估計上行連接先導的長度為20 m。可是他們同時得到的高速攝像卻分辨不出下行先導與上行先導之間的連接過程。Wang等人(1999a)最近用一時間解析度為100 ns的數字式高速攝像系統觀測到幾例人工引雷繼後回擊的連接過程。根據分析,他們得到如圖7-4所示的連接過程發展示意圖,可以看到,當下行直竄先導傳輸到離地面20 m左右高度時,從接地端產生一上行連接先導;當下行先導與上行先導連接到一起時發生回擊,回擊從連接點處分別沿著上下兩個方向同時傳輸。在這次連接過程中,上行先導的速度可達2×107 m/s,基本上與下行直竄先導的速度差不多,但上行先導的發光強度遠遠小於下行先導的發光強度。這可能是由於先導極性的差別所造成的。

人工引雷在研究閃電M分量傳輸特性中的應用

所謂M分量指的是在閃電連續電流過程中出現的伴隨閃電發光一時變強的浪涌電流現象。雖然這個現象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被發現,而且近幾十年來一直有這方面的研究,可目前對這一現象的認識仍然含混不清。一些高速攝像結果表明:M分量有時往下傳輸,有地往上傳輸,而有時不能確定它的傳輸方向(Chonland等,1935;Jordan等;1995)。通過人工引雷可以對這一現象進行更系統的觀測,因而近年來得到了一些新的認識。
Thottappillil等人(1995)統計了人工引雷M分量的電流,他們的結果表明:一個典型的M分量,其電流幅值一般為100~200 A,持續時間為2 ms左右(10~90)%上升時間一般為300~500 μs,中和電荷量為0.2 C左右。這里給出的數值只是平均值,因無論是電流還是上升時間其變化范圍都很大。比如電流幅度小於幾安培,最大可達幾千安培;上升時間小至幾微秒,最大可達幾毫秒。
Rakov等人(1995)根據所測到的人工引雷M分量的電流及至近距離處的電場,提出M分量「雙波」理論。他們認為一個M分量實際上是由一個向下傳輸的波(類似於先導)和一個向上傳輸的反射波(類似於回擊)組成。向下傳輸的波在地面處被反射。對於電流,反射系數接近+1;而對於電荷密度,反射系數為-1。在每一個高度處這兩個波之間存在一個相位差,高度越高相位差也越大。他們認為在雲的下面通過光學方法不可能分離出這兩個波,但從閃電至近距離處的電場和磁場可以證實這兩個波的存在。他們特別指出,M分量的磁場波形與電流波形相似,而電場波形則與電流時間微分波形相似。Rakov等人用M分量「雙波」理論可以解釋為什麼M分量在光學上有時看上去向上傳輸,而有時看上去向下傳輸。同時根據「雙波」說他們預測到:①M分量的磁場強度與距閃電通道之間的距離成線性反比關系;②隨著距離變遠,M分量的電場強度雖然也減小,但減小的程度遠遠不像先導??回擊電場強度減小的那麼明顯。這些預測已在最近的人工引雷實驗中得到證實(Crawford等,1999)。圖7-5是其中一例,證實他們預測結果的電流及電場波形。其中(a)是電流,(b),(c),(d)分別是在不同距離處的電場變化。圖中RS代表回擊,M3a,M3b,M4和M4a分別代表4個M分量。可以看到隨著距離增大。先導??回擊電場強度的減少程度遠遠大於M分量電場強度的減少程度。

最近Wang等人(1999b)利用數值式高速攝像系統觀測到一些人工引雷M分量的光信號。他們利用傅里葉變換求出閃電通道不同高度之間各個頻率信號之間的相位差,從而得到不同頻率信號的相位速度。他們的結果表明:在閃電通道底部的不同高度之處,有時相速度為正,有時相速度為負。這些結果進一步說明:把M分量當成一個傳統的傳輸波是不合適的。
有關M分量的光學觀測,Idone(1995)最近發現在M過程中其通道的彎曲可能發生明顯的變化。這導致M分量的通道有時會伸長,有時會縮短。在將來的有關光學觀測中應該考慮到這一因素。

人工引雷在研究閃電接地特性方面的應用

閃電擊到地面後其電流將人會通過土壤沿著地中各方流到很遠的地方。人工引雷也為研究閃電接地後的各種特性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最近Rakov等(1998b)通過分析多年各個不同地區的人工引雷實驗結果發現:盡管不同地區由於土壤電導率的不同,接地電阻的差異可達五六個數量級,但回擊電流峰值的平均值的變化范圍只有9.5到15 kA之間,且接地電阻與電流的平均值不成任何比例。這說明閃電本身可以把接地電阻降到很低的值。一般測到的接地電阻僅僅是閃電發生時的初始接地電阻,閃電發生後,它在土壤中產生擊穿的證據,而地表弧光放電是閃電在地表面產生擊穿的證據。
在美國的很多人工引雷實驗後,都可在土壤中找到閃電熔岩,其長度可達幾米。根據對這些閃電熔岩的分析表明:閃電在土壤中的擊穿路徑傾向於電阻較低的地方,比如向含水成分較多的地方發展。閃電熔岩不僅與土壤成分有關,也與很多其他因素有關。
地表弧光放電也是人工引雷常觀測到的現象,圖7-6是Rakov等人統計得到的有關地表弧光放電發生幾率的結果。可以看到閃電電流越大,地表弧光放電的幾率也就越大。若閃電電流大到20 kA左右,地表弧光放電的幾率可大到百分之百。地表弧光放電的方向很隨機,即使是同一閃電中的不同回擊,它們產生的地表弧光放電的方向也可不同。地表弧光放電一般有幾米長,最長可達幾十米。根據測量到的一例地表弧光放電結果,地表弧光的電流可達1 kA,相當於產生它的回擊電流的5%。
閃電接地後在地表上可以測到跨步電壓。Fisher等人(1994)分別在離閃電觸發點10m及20m處測得很多跨步電壓的波形,他們發現:跨步電壓與閃電電流成線性正相關關系,且兩者的波形非常相似。由此可見閃電電流在離閃電觸發點10m以外處其他布基本上很均勻。同時他們也發現,跨步電壓與距離成線性反比例關系。根據一般有關跨步電壓的理論,跨步電壓應該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例關系。這一差異現象還需要進一步的實驗檢驗。

人工引雷在檢驗回擊模式中的應用

簡單地講,閃電回擊模式指的是通過一定近似所建立起來的回擊電流與由它產生的電磁場之間的關系式。利用閃電回擊模式及在某處測量到的電磁場就可反演閃電電流。雖然閃電回擊模式很多(Rakov等,1998a),但目前真正用於實驗的只有傳輸線回擊模式。在傳輸線回擊模式中,閃電通道被看成一沒有損耗的傳輸線,回擊脈沖電流以一定速度μ(回擊速度)向上傳輸。再將大地作良導體的近似後,回擊電流i與其輻射場Ez之間的關系為
(7-1)

這里c是光速,D是距離。對式(7-1)求時間微分,可得出回擊電流變化率與輻射場變化率之間的關系:
(7-2)

目前式(7-1)和式(7-2)已被廣泛用於閃電定位系統,可是因為式(7-1)和式(7-2)是在很近似的情況下建立起來的,在實際應用中,根據它們求出的電流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實際情況,必須接受實驗的檢驗。通過人工引雷,可以同時測量出回擊電流、電磁場及回擊速度等,這為檢驗閃電回擊模式提供了最佳的實驗手段。目前,在這方面已有不少結果(Willett等,1988,1989;Leteinturier等,1990;1991)。Willett等人的結果表明:在最初幾微秒由傳輸線回擊模式基本上與實測結果一致,但幾微秒之後電流與輻射場波形的差異變得較大;同時,他們也指出由該模式算出的回擊速度與實測值之間的相關性不好。Leteintu-rier等人的結果表明:電流變化率與輻射場變化率不僅有很相似的波形,而且它們的峰值之間有很好的線性相關性。可是他們用傳輸線模式算出的回擊速度明顯大於通過高速攝像實測到的速度。綜合以上結果可以看到,回擊模式與實測結果有相符的地方,也有很多不相符的地方。Willitt等人及Leteinturier等人分別就回擊模式與實測結果不相符的原因進行了探討。在他們的實驗中,高速攝像裝置的時間解析度至多隻有1 μs,因而他們測到的速度只能是幾百米長的通道上的平均速度。而為了檢驗回擊模式,不僅需要測出回擊初始時的速度,而且還要考慮回擊的連接過程,這可能是他們的實驗結果與回擊模式不相符的主要原因。最近Wang等人(1999c)利用時間解析度達100 ns的高速攝像裝置測到回擊初始速度與高度之間的關系,其結果見圖7-7。從該圖可以看到回擊的初始速度不是有人所說的光速,(Baum,1990),而且在一二百米高度范圍內,回擊速度的變化不是非常顯著。另外,Wang等人(1999a)在研究閃電回擊連接過程時發現,回擊脈沖在最初幾十米范圍內衰減很嚴重。這些最新研究結果對進一步檢驗回擊模式的研究應該有很高的價值。

人工引雷在研究回擊光信號與電信號相關方面的應用

在前一節談到的回擊模式中,回擊速度與電流是兩個獨立的參量,為了通過電磁場反演電流,必須知道回擊速度。可是在現實中,不可能測出每一個閃電的速度。若能通過電信號求出回擊速度,這在實際應用中是非常有價值的。另一方面,在前一章中談到的回擊電流都是在地面測到的,而為了探求更嚴密的回擊模式還必須知道回擊電流沿通道的高度分布。這只有通過光信號的高度分布來反演。可見在實際應用中,有時需要通過電信號反演光信號,有時又需通過光信號反演電信號,這就要求知道回擊的光信號與電信號之間的相互關系。人工引雷為研究這一關系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Idone等(1984)通過人工引雷實驗發現繼後回擊的速度與其電流峰值有很好的非線性相關性。他們的結果基本上證實了Lundnolm(1957)提出的回擊速度與電流峰值之間的關系式:
(7-3)

式中:vrs是回擊速度;c是光速;Ip是回擊峰值電流(kA);W是一常數。Idone等人利用最小二乘法對他們的實驗數據進行擬合得到W=40。
Idone等人在他們的實驗中同時發現,直竄先導的速度與繼後回擊的電流峰值之間有很好的相關性,線性相關系數可達0.84。然而,直竄先導的速度與回擊間歇之間的相關性很差,線性相關系數只有0.43;繼後回擊的速度與直竄先導的速度也有很好的非線性相關性,但與回擊間隔之間線性相關系數只有0.57。
另外,Idone等人(1985)利用人工引雷也探討了回擊光強度峰值與電流峰值之間的關系。他們觀測到的兩個觸發閃電中,一個閃電含有19個回擊,一個閃電含有20個回擊,它們的電流峰值在1.6到21 kA之間。他們發現對於每一個閃電,其回擊光強度峰值與電流峰值之間存在非常好的線性相關性,線性相關系數可分別達到0.97和0.92。

--------------------------------------------------------------------------------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