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湖南地質局劉翔

湖南地質局劉翔

發布時間: 2021-02-25 03:06:58

Ⅰ 湖南省煤田地質局第一勘探隊怎麼樣

簡介:湖南省煤田地質局第一勘探隊是省直事業單位,又被注冊為湖南萬順實業公司 、湖南湘煤地質工程勘察有限公司一公司和湖南基礎工程公司一公司。

Ⅱ 湖南省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怎麼樣

簡介:湖南省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成立於1966年,正處級事業單位,現有職工總數600多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192人,高級工程師23人,工程師63人。

Ⅲ 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二總隊的機構設置

湖南省有色地抄質勘查局二總襲隊實行隊長負責制,機關設置行政辦、黨群辦、總工辦、財務科、經營管理科、工程安全科、後勤服務中心等七個管理部門;另有地質勘查院、湖南湘江工程建設有限公司一分公司、湖南有色地質建設工程有限公司、雙峰包金山金礦等二級單位。

Ⅳ 湖南九龍徑鈾礦床

歐陽平寧黃宏業

(核工業二三〇研究所,湖南長沙410011)

[摘要]湖南九龍徑鈾礦床是產於諸廣山岩體花崗岩內外帶的鈾礦床,在總結該礦床的地質特徵、礦床產出特點的基礎上,重點介紹了九龍徑鈾礦床擴大的勘查過程以及找礦經驗,特別是運用成礦系列理論,突破單一的沿接觸帶找礦模式,在花崗岩內帶打開了新的找礦局面。

[關鍵詞]勘查過程;主要成果;找礦經驗;九龍徑鈾礦床

湖南九龍徑鈾礦床位於南華活動帶的贛粵湘寒武-奧陶紀褶皺區[1],鹿井礦田西南部,「三九」地區北東部。它屬於花崗岩型鈾礦床,定位於諸廣山岩體由東西向轉為南北向之拐彎處,屬諸廣山鈾成礦帶中的一個小礦床。九龍徑鈾礦床按地區劃分為九龍徑、中山兩個地段。

1發現和勘查過程

1.1礦床的發現(1958~1992)

1958年,原二機部中南三〇九大隊三分隊在該區開展1∶25000伽馬測量時,發現了九龍徑礦點1~4號礦帶和多個異常點。隨後,在1964~1966年,中南三〇九大隊三分隊、二分隊先後在本區進行了1∶10000~1∶2000 地質填圖和伽馬詳測,累計投入槽探2414m3、淺井27.38m、普查坑道572m,提交了一個新的鈾礦點[2]

1991年5月至1992年12月核工業中南地質局三〇六大隊二十一分隊在九龍徑地段開展了1∶2000鈾礦普查揭露評價,完成伽馬測量3.12km2,施工探槽4351m3,手掘坑道197m,落實為小型礦床[2]

1.2礦床的重新評價(2009~2010)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國內鈾礦勘查工作整體減弱,九龍徑鈾礦床的鈾礦勘查處於停滯狀態。但相關的研究工作依然在進行,核工業二三〇所在鹿井地區開展選區評價和國防預研等項目時多次到九龍徑鈾礦床進行實地踏勘,把該區劃為重點遠景地段[3~5]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核工業二三〇所經多次實地踏勘、論證,在工作區內開展了鈾資源評價工作,投入槽探、剝土工作量1000m3,同時開展了高精度磁法剖面測量、210 Po剖面測量、伽馬剖面測量、化探測量、激發極化電磁測量等綜合物化探方法,深入研究區內地層-岩漿岩-斷裂與鈾礦化之間的關系,總結出鈾成礦規律,認為九龍徑鈾礦床具有進一步開展普查工作的潛力[6]

1.3礦床的突破與擴大(2011~2013)

2011年,開始在九龍徑鈾礦床開展帶鑽鈾礦預查工作,投入鑽探工作量7003.42m。通過系統消化吸收前人工作資料,特別是對前2年的鈾資源評價工作所取得的資料進行系統分析後,確定了沿岩體外接觸帶揭露花崗岩外帶型鈾礦化的思路,把突破口放在了原來的九龍徑鈾礦床和EW 向斷裂上。第一批2個鑽孔分別布置在這兩個地段,兩個孔都是工業礦孔,尤其是在九龍徑地段施工的ZK0-1號鑽孔,共揭露到6個工業礦體(圖1)。另在上盤次級斷裂內揭露到3個工業礦體,下盤次級斷裂內揭露到2個工業礦體。隨後EW向斷裂內施工的第2個鑽孔也揭露到工業礦體,為前一鑽孔揭露到的礦體在走向上的延伸。

圖1 湖南九龍徑鈾礦床0號勘探線剖面示意圖

1—寒武系香楠組;2—中棚岩體;3—岩性分界線;4—完工鑽孔;5—斷裂;6—礦體

圖2 湖南九龍徑鈾礦床55號勘探線剖面示意圖

1—中棚岩體;2—九峰岩體;3—岩性分界線;4—鑽孔;5—斷裂;6—礦體;7—礦化體

初戰告捷,增強了礦床擴大的信心,堅定了繼續按原來的思路擴大找礦成果的決心。然而,後續施工的幾個鑽孔見礦並不理想,勘查工作一度陷入僵局。經仔細研究分析了鹿井礦田主要礦床的成礦規律和找礦經驗,並對九龍徑鈾礦床已發現的礦化線索進行系統梳理和開展有針對性的地表調查,項目組及時調整了工作部署,在花崗岩內帶設計施工了2個實驗性鑽孔,雖未直接達到預期目的,但發現了較好的找礦線索。隨後,又通過一輪的地表踏勘和綜合研究以及開展相應的物化探工作,繼續在55號勘探剖面沿傾向施工了ZK55-2號孔。該孔在F:號帶的下盤揭露到一條寬度在70m以上的成礦斷裂,並揭露到一段工業礦體和大量的礦化、異常段(圖2)。隨後在55號線上又施工了ZK55-3號鑽孔。該孔共揭露到4個礦體,一舉打破了原來單一的沿地層與岩體接觸帶找外帶型鈾礦化的勘查模式,進入一個新的領域,並將九龍徑鈾礦床55號勘探線附近確定為中山地段,該地段成為後續勘查工作的重點。

2012年,投入鑽探工作量8009m,繼續在中山地段55號線附近開展鑽探揭露,對發現的礦體沿走向、傾向延伸情況進行探索,找礦效果顯著。其中,沿傾向施工的ZK55-4號孔揭露到礦體6個,為ZK55-3號孔所見富大礦體往深部的延伸。沿走向施工的ZK63-1、ZK47-1、ZK31-2號孔等都揭露到了較好的工業礦體,且斷裂、礦體沿走向延伸穩定,使九龍徑鈾礦床的勘查工作逐步走上了順利發展的道路。

2013年,投入鑽探工作量9002m。一方面繼續在中山地段NE向斷裂帶組內擴大鈾成礦規模,一方面對區內SN向斷裂帶組的成礦條件進行探索,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不但把NE向斷裂帶組內鈾礦體往南延伸了360m,也在SN向斷裂內發現了受接觸帶控制的鈾礦體,且沿走向延伸穩定。使九龍徑鈾礦床的鈾礦勘查工作從上年的重點突破花崗岩內帶轉向了內帶、外帶並重,形成了雙向發展的找礦模式。

通過3年的鈾礦預查工作,九龍徑鈾礦床發展成一個中型鈾礦床,並顯示出較大的找礦潛力。

2礦床基本特徵

九龍徑鈾礦床面積約11 .52km2,礦床中部及西北部出露有寒武系香楠組和茶園頭組。香楠組在礦床中部和北部少量出露(圖3),是九龍徑地段的主要含礦層位,主要為中厚層長石石英砂岩夾中薄層粉砂岩、粉砂質板岩、含炭粉砂質板岩。茶園頭組位於香楠組兩翼,為中厚層狀長石石英細砂岩,砂質板岩、粉砂岩,夾中薄層狀含炭粉砂岩、炭質泥岩,與香楠組為整合接觸關系。工作區東北角出露有震旦系埃歧嶺組(Za),為灰綠色巨厚層狀的細粒長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夾板岩、含炭板岩、炭質板岩。地層與花崗岩體接觸部位,均發育有不同程度的角岩化現象。

礦床內出露花崗岩體為諸廣山復式雜岩體,礦床東部為印支期第二階段的桃金洞岩體

,岩性為中粗粒似斑狀黑雲母二長花崗岩;礦床中部出露有小面積的九峰岩體

,為一舌狀體,呈NE向展布,岩性為燕山早期第二階段中粒-中細粒斑狀黑雲母二長花崗岩;礦床南部為燕山早期第二階段中棚岩體

,岩性為中細粒二雲母二長花崗岩、細粒黑雲母花崗岩。其中九峰岩體、中棚岩體與鈾成礦關系密切。

圖3 湖南九龍徑鈾礦床地質示意圖

1—第四系;2—寒武系茶園頭組;3—寒武系香楠組;4—震旦系埃歧嶺組;5—燕山早期第三階段過渡相黑雲母二長花崗岩(中棚岩體);6—燕山早期第一階段斑狀黑雲母二長花崗岩(九峰岩體);7—印支期第二階段斑狀黑雲母二長花崗岩(桃金洞岩體);8—細粒花崗岩脈;9—偉晶岩脈;10—斷裂及其編號;11—地層及岩體界線

礦床內構造發育,具有多方位、多期次、脈式活動、多體系復合的特點[7],發育有NE向、EW 向、SN向3組斷裂,其中以NE向的斷裂帶規模最大。NE向斷裂是區內主要的成礦斷裂,以F1、F2、F5為代表;EW 向斷裂密集分布於中山地段NE向斷裂上盤,SN向斷裂多見於NE向斷裂下盤。這3組斷裂相互穿插,形成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或菱形斷塊,其斷裂交匯、夾持部位控制了區內鈾礦化的產出。如中山地段鈾礦化即位於NE向斷裂與EW 向、SN向斷裂的交匯夾持區。各成礦構造岩較復雜,主要為硅質膠結角礫岩、碎裂帶、花崗碎裂岩、碎裂花崗岩等。斷裂內多充填有白色塊狀石英、白色(紅色、黑色)微晶石英脈、螢石脈、方解石脈等。發育較強的赤鐵礦化、鉀化、黃鐵礦化、綠泥石化、絹雲母化、高嶺土化等蝕變。主斷裂上下盤次級斷裂較為發育。

九龍徑鈾礦床鈾礦化集中分布在九龍徑地段和中山地段。其中九龍徑地段鈾礦體位於岩體與地層接觸帶附近,以外帶為主。中山地段鈾礦化位於中棚岩體與九峰岩體接觸帶附近,為花崗岩內帶型。

鈾礦化嚴格受斷裂構造控制。含礦岩性為構造角礫岩、碎裂岩、花崗碎裂岩、碎裂花崗岩等。鈾礦化與赤鐵礦化、黃鐵礦化、鉀化、綠泥石化、絹雲母化、高嶺土化關系密切。礦體呈脈狀、透鏡狀,礦石類型主要為脈狀礦石、角礫狀礦石以及碎裂岩型礦石。礦石結構構造較簡單,主要為碎裂結構、脈狀—網脈狀結構及角礫狀構造等。礦石礦物以瀝青鈾礦為主,次為硅鈣鈾礦、銅鈾雲母、鈣鈾雲母、黃鐵礦、赤鐵礦、褐鐵礦、方鉛礦、閃鋅礦、輝銻礦等。脈石礦物為石英、螢石、絹雲母、綠泥石等。脈狀—網脈狀礦石中鈾多以分散吸附狀態存在;氧化帶礦石中常見次生鈾礦物;角礫狀礦石中鈾以獨立鈾礦物——瀝青鈾礦和分散吸附狀態兩種形式存在。

3主要成果和創新點

3.1主要成果

3.1.1NE向斷裂構造帶組規模、礦化延伸穩定,深部找礦前景可觀

NE向斷裂是九龍徑鈾礦床主要的成礦構造帶,以F1、F2、F5為代表,該組斷裂傾向290°~340°,傾角60°~78°,最大長度約3500m,地表露頭寬度約3~60m,斷裂具有先壓後張的特徵;礦化主要集中分布在主幹斷裂F2、F5硅化斷裂帶及其上下盤的次級斷裂內。鑽探揭露顯示F2、F5斷裂往深部主要為碎裂岩帶,含礦岩性為紫紅色、豬肝色赤鐵礦化、鉀化、綠泥石化碎裂岩、花崗碎裂岩,局部硅質角礫岩中見有少量的瀝青鈾礦,且斷裂規模較地表變大,產狀變緩,沿走向延伸穩定,斷裂內成礦期蝕變較強(圖4),礦化較為富集。該斷裂帶組內目前已控制礦體長度達1.08km,顯示出較好的找礦前景。

圖4 湖南九龍徑鈾礦床F2、F5斷裂600m中段平面圖

1—硅化、赤鐵礦化飾變帶;2—綠泥石化、水雲母化蝕變帶;3—鉀化、高嶺土化蝕變帶;4—礦體

3.1.2SN向、EW向斷裂帶組均獲得突破

SN向斷裂出露於九龍徑鈾礦床的九龍徑地段,包括了九龍徑地段的F8、F10、F13等斷裂,岩性主要為硅質角礫岩,見較多的淺紅色微晶石英脈穿插充填,局部有紫紅色玉髓脈充填,角礫有花崗岩角礫和白色塊狀石英角礫,發育硅化、赤鐵礦化等蝕變,對成礦較為有利。累計在該部位施工5個鑽孔,其中3個工業孔、2個礦化孔,見礦率100%。ZKS0-2號孔在F13斷裂內揭露到一段工業礦體。ZKS20-1號孔在F8斷裂內揭露到兩段工業礦體,為其沿走向上的延伸。顯示出SN 向斷裂帶組礦化延伸穩定,具有較好的找礦潛力。

EW 向斷裂帶組含礦岩性為碎裂花崗岩及硅質角礫岩,充填有黑色、紅色玉髓脈,發育有硅化、赤鐵礦化、鉀化等蝕變。2011年施工的ZKJ0-1、ZKJ7-1號鑽孔在該斷裂帶組的F29號斷裂內均揭露到工業礦體,且為同一礦體沿走向、傾向上的延伸。ZKJ0-2鑽孔也揭露到多組EW 向斷裂。鑽探揭露表明,EW 向斷裂帶組沿走向、傾向延伸均較為穩定,顯示出明顯剪切特徵,其內礦化、異常也較為連續,且隱伏斷裂及異常段較多。

3.1.3中棚岩體與老地層接觸界面對區內淺部鈾礦化存在較好的控製作用

區內的淺部鈾礦化主要位於中棚岩體與上覆的寒武系香楠組、茶園頭組的接觸界面附近,鈾礦體受接觸界面和斷裂雙重控制,基本位於接觸界面上下盤0~200m范圍內。根據地表踏勘和鑽孔揭露發現,在岩體外接觸帶的沉積地層內發育較強的角岩化,存在較多因石英溶蝕而留下的晶洞,岩石鬆散破碎,有利於鈾礦體的賦存。另外,存在有較多有利於鈾還原沉澱的黃鐵礦、綠泥石等,有利於鈾礦體的富集。特別是岩體凸出部位,對成礦尤為有利。

九龍徑鈾礦床淺部鈾礦化基本位於岩體與地層的接觸界面附近,如ZKJ0-1、ZKJ7-1和ZK8-2等鑽孔中所揭露到的礦體即位於接觸界面下盤的中棚岩體內,而ZK0-1號孔所揭露到的礦體則位於接觸界面上盤的寒武系香楠組石英砂岩內。所有礦體均受斷裂控制,此外ZKS20-1號孔在岩體接觸帶上盤、下盤均揭露到較好的工業礦化,且品位較富。根據礦體分布位置,區內主要的3組成礦構造N E向、EW 向、SN向斷裂均在岩體與地層接觸帶附近發現了工業礦體,顯示九龍徑鈾礦床沿接觸帶找礦前景可觀。

3.2創新點及經驗

3.2.1運用成礦系列理論,突破單一的沿接觸帶找礦模式,在花崗岩內帶開創新的找礦局面

成礦系列是指在一定地質環境下產生並與一定岩石建造有成因聯系的不同類型礦床組合。鹿井礦田主要受NE向遂川-熱水左行走滑斷裂帶的控制[8~10],絕大多數礦體分布在走滑斷裂帶上盤,對花崗岩型和碳硅泥岩型兩大類型的礦石物質組成及成礦物理化學條件的研究表明礦化對賦礦主岩的選擇性不大,兩者屬同一成礦作用系列的產物[11]。九龍徑鈾礦床工作初期,受原有勘探成果的影響,一直把勘探重心放在岩體外接觸帶,一度導致勘查工作陷於僵局。通過運用成礦系列理論,認為九龍徑鈾礦床雖然位於鹿井礦田的外圍,但其礦化特徵、控礦規律與鹿井、黃蜂嶺等礦床均有一定的相似。花崗岩外帶型的鈾礦體實際上受同一構造作用控制,礦體空間定位受到構造、地層、岩體的三重控制,其成礦條件比較苛刻。在勘查中不能單純地根據某一規律進行追索,需要多方面考慮。於是,項目組暫停原有的工作部署,開展大研究大討論。同時,組織各專業的科研人員來九龍徑鈾礦床實地調研,一方面把九龍徑鈾礦床原有的資料進行系統整理,尋找新的突破口;另一方面把鹿井鈾礦田所有的礦床資料進行重新研究,將九龍徑鈾礦床的成礦地質條件與這些已落實的礦床作對比分析。

通過仔細的分析和討論,發現了兩個限制礦床進一步擴大的問題。第一是NE向斷裂是否僅存在於寒武系內,九龍徑地段的寒武系之下200餘米即為花崗岩體,雖然北部的深度會大一些,但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而0號勘探線往南200m即為花崗岩體,如果鈾礦化僅僅是外帶型,那該礦床的成礦空間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鹿井礦田內其實有很多礦床是花崗岩內帶型,如鹿井礦床既有花崗岩外帶型也有花崗岩內帶型。第二,鹿井礦田鈾礦化與構造關系密切,構造規模越大,越易發現大礦體,且礦體數目也越多。而九龍徑鈾礦床EW 向斷裂規模太小,該組斷裂內盡管發現有很多很連續的伽馬異常帶,施工的鑽孔也揭露到較多的礦化、異常段。但是這些斷裂寬僅為數十厘米至數米,且鑽探顯示其沿走向、傾向延伸非常穩定。斷裂規模與斷裂中心的硅質脈體密切相關,而這些硅質脈體規模也非常穩定,一般在10cm左右,規模變大的地方一般位於接觸帶附近和斷裂交匯部位,形成大礦的條件也較差。

面對這兩個問題,項目組及時轉變了研究方向,把目標投入了花崗岩內帶和規模較大的NE向斷裂,一舉突破了以往沿花崗岩體接觸界面尋找外帶型鈾礦化的找礦模式,在花崗岩內帶發現了新的礦化富集帶。

3.2.2任何時候、任何階段都不能放鬆地質調查

地質調查是一切地質工作的基礎,貫穿了礦床發現、發展、落實的每一個階段。在九龍徑鈾礦床開展預查工作的過程中,始終貫徹落實這一原則,注重地表地質調查工作的開展,不間斷修編已有的地質圖件,盡量了解區內的成礦構造格架,調查成礦構造性質和分布規律,為後期研究工作提供了准確、充分的第一手資料。這為我們在認識上取得新突破奠定了基礎,同時為工作思路的變更提供了依據。

2011年,鈾礦勘查工作陷入僵局時,項目組組織了大量人力在九龍徑地段南面的花崗岩出露區開展地表踏勘,進行地質圖修編。最終確定以F2為主的NE向斷裂的確延伸到了花崗岩體內,且新發現一些次級含礦斷裂。因此,分別在15號線和55號線設計施工了1個試驗性鑽孔。這兩個孔各揭露到2段礦化體,遠遠沒有達到預期設想,尤其是在ZK55-1號孔見礦情況甚至比地表還差。面對這一結果,項目組內部產生了兩種意見,一種認為九龍徑鈾礦床的鈾礦化就是花崗岩外帶型,應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到沿花崗岩外接觸帶找礦的思路上來;另一種認為雖然這兩個試驗性鑽孔並未達到預期目標,但卻揭露到較多的隱伏斷裂和大量的礦化異常,應對其深部延伸情況進行探索。為解決這一分歧,項目組繼續開展地表地質調查和科研工作,研究成礦構造體系。最終在F2下盤發現了新的成礦斷裂,地表斷裂規模達24m,且有礦化顯示,為F5斷裂,但因ZK55-1號鑽孔深度不夠未揭露到。因此,繼續在ZK55-1號孔深部施工了ZK55-2號孔,最終取得新的突破。

3.2.3生產中科研能為鈾礦床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在九龍徑鈾礦床勘查過程中,由於地表浮土覆蓋較厚,已發現成礦斷裂較少,礦化線索較為單一,造成勘查初期更多的工作量投入到已發現的老點周邊,對外圍的研究較少。即使有新的思路和認識,也因為缺乏證據的支持而不敢輕易付諸實踐。然而,在找礦陷入僵局時,正是因為生產中科研的進展和突破,為後續的勘查工作提供了足夠的證據支持,推動了勘查工作向正確評價的方向前進。

ZK55-1號孔施工後,並未達到預期目的。研究所一方面要求項目組繼續開展地表地質調查,採取岩、礦心進行構造地球化學分析;另一方面組織其他科研人員協助九龍徑鈾礦預查項目組進行聯合攻關,在55號勘探線及附近剖面開展了氡氣測量和鑽孔岩心210 Po測量。生產中科研效果顯著,ZK55-1號孔內的岩心210 Po測量發現沿斷裂帶有較好的異常顯示。而氡氣測量也顯示在新發現的斷裂處有較好的高值異常。同時,對構造岩所做的微量元素分析也發現一些熱液鈾礦床中常見的前緣指示元素較為富集。各種研究成果均指示55號勘探線深部應有新的鈾礦化體存在,有效地指導了該地段的找礦突破。

3.2.4大量的鑽探工作量是保障

在3年時間里,投入了24015m鑽探工作量。通過鑽探查證,在九龍徑鈾礦床新發現較多的成礦斷裂,並對礦體進行了大致查明。沒有大量的鑽探投入,許多地質認識將得不到驗證。大量的鑽探直接導致了九龍徑鈾礦床取得決定性的突破。

4開發利用現狀

九龍徑鈾礦床目前正處於預查階段,還未進行室內試驗、現場條件試驗、擴大試驗以及工業開發,暫無相關數據。

5結束語

經過3年的鈾礦預查工作,九龍徑鈾礦床已取得了較好的找礦成果,通過大量的鑽探工作量,使九龍徑鈾礦床初具中型以上規模,而目前鈾礦勘查工作僅局限於中山地段和九龍徑地段,礦床內還存在較多的找礦遠景區,如九龍徑地段北部,目前仍未進行揭露,還有希望進一步擴大規模,發展成大型以上鈾礦床。同時,該礦床的突破也使得「三九」地區的鈾礦找礦工作煥發出新的活力,其礦床外圍有望進一步發現新的礦點(礦床)。

參考文獻

[1]中國核工業地質局.中南鈾礦地質志[R]. 2005.

[2]中南地質勘查局三〇六大隊.湖南省汝城縣九龍徑鈾礦點普查評價報告[R]. 1993.

[3]核工業二三〇研究所.南嶺成礦帶湘桂段富鈾礦靶區尋找[R]. 1998.

[4]核工業二三〇研究所.南嶺帶湘南桂北段花崗岩型富大鈾礦成礦環境研究[R].2005.

[5]核工業二三〇研究所.中南地區鈾資源勘查部署規劃研究[R]. 2004.

[6]核工業二三〇研究所.湖南省汝城縣秀才洞地區鈾資源潛力評價報告[R].2010.

[7]中南地質勘查局三〇六大隊.汝城縣大坪鄉九龍徑礦點鈾礦化特徵及遠景評價[R]. 1993.

[8]張振華,李順初,翦勛平.鹿井鈾礦田空間定位條件分析[J].鈾礦地質,1999,15(6):338-342.

[9]劉翔,肖建軍,楊崇秋,等.遂川走滑斷裂帶特徵及其對豐洲盆地鈾成礦的控製作用[J].鈾礦地質,1998,14(5):142-149.

[10]李先福,李建威,傅昭仁.湘贛邊鹿井礦田與走滑斷層有關的鈾礦化作用[J].地球科學,1999,24(4):476-479.

[11]余達淦.華南中生代花崗岩型火山岩型外接觸帶型鈾礦找礦思路(Ⅰ、Ⅱ)[J].鈾礦地質,2001,17(5):257-261.

我國鈾礦勘查的重大進展和突破進-—入新世紀以來新發現和探明的鈾礦床實例

[作者簡介]歐陽平寧,男,1981年生,研究生學歷,工程師。2004年6月畢業於中南大學地學院地質工程專業,畢業後在核工業二三〇研究所從事鈾礦地質生產及科研工作。主持和參加的項目獲部級科技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優秀地質報告獎1項。

Ⅳ 湖南省煤田地質局第五勘探隊怎麼樣

簡介:湖南省煤田地質局第五勘探隊地處美麗的粵港澳後花園——郴州版市,佔地面積148畝,西臨權107國道和京廣鐵路線,東靠京株高速公路,交通位置十分便利。 該隊成立於1966年,是湖南省煤田地質局下屬的一個從事煤田地質勘探的專業地勘單位,具有國家乙級地質勘查資質,在近四十年的煤田地質勘探工作中,提交數十件各類煤田地質儲量報告,為湖南省能源開發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Ⅵ 湖南省國土資源廳的領導信息

第一任廳長:張以坤
第二任廳長:葛洪元
第三任廳長:陳三新
第四任廳長:(現任廳長)方先知
現任廳長(2009):
方先知,男,1962年11月出生,漢族,湖南平江人,博士研究生,1983年8月參加工作,1985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1988年任省地質局408隊礦區技術負責人、工程師、高級工程師、辦公室副主任;1988年-1997年任湖南省地礦局408隊隊長、總經理兼總工程師;1997年-2000年任湖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副局長、省地礦廳黨組成員;2000年-2008年起任省國土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2008年11月起任省國土資源廳黨組副書記;2010年1月任湖南省國土資源廳黨組書記、廳長。
顏學毛,省國土資源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
工作分工:協助領導廳全面工作,負責國土資源政策法規、規劃計劃管理、地籍管理、地產管理工作。 分管政策法規處、規劃處、地籍管理處、地產管理處。聯系省地質研究所(省國土資源規劃院)。
簡歷:顏學毛,男,1961年12月出生,漢族,湖南南縣人,大學文化,1989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2年8月參加工作。1982年8月-1985年5月任省氣象局幹部;1985年5月-1986年11月任省農業區劃辦幹部;1986年11月-1993年5月任省國土管理局區劃處幹部、科長、副處長(期間:1993年2月-1993年5月兼任省國發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1993年5月-1996年8月任省國土管理局機關黨委書記、委員(期間:1994年2月-1996年1月湘西自治州花垣縣掛任縣委副書記);1996年8月-2000年9月任省國土測繪管理局規劃處處長;2000年9月-2003年7月任省國土資源廳耕地保護處處長;2003年6月任省國土資源廳黨組成員;2003年7月-2010年8月任省國土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2010年8月起任省國土資源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
胡進安,省國土資源廳黨組成員、 副廳長(正廳級幹部)
工作分工:根據省委、省政府安排,負責大托鋪機場搬遷工作;分管建設用地處。
簡歷:胡進安, 男 1954年11月出生,漢族,湖南望城人,大學文化,1978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8年11月參加工作。1978年11月-1979年11月任望城縣政府幹部;1979年11月-1983年8月任共青團望城縣委生活委員、幹部、副書記;1983年8月-1985年12月離職學習;1985年12月-1989年12月任望城縣坪塘鎮黨委書記;1989年12月 -1992年9月任望城縣霞凝區區委書記;1992年9月-1995年12月任望城縣常務副縣長;1995年12月-1998年3月任長沙市芙蓉區區長;1998年3月-1999年12月任西藏山南地委委員、行署副專員;1999年12月-2002年1月任長沙市副市長;2002年1月起任省國土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2009年8月起兼任長株潭領導協調委員會辦公室黨組成員、副主任 ;2010年12月起任省國土資源廳正廳級幹部;2011年4月起兼任省政府機場建設辦公室主任。
易顯奇,省國土資源廳黨組成員、紀檢組長
工作分工:負責紀檢監察、廳直系統黨的建設工作。分管紀檢監察室、機關黨委。
簡歷:易顯奇,男,1956年9月出生,漢族,湖南湘陰人,大專文化,1975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7年10月參加工作。1977年10月-1980年12月任岳陽地委工作隊隊員、組織部幹部;1980年12月-1998年12月任省委組織部幹部、部領導秘書、主任科員、副處級組織員、副處長、正處級組織員、副處長;1998年12月-2000年9月任省國土測繪管理局人事教育處處長;2000年9月-2006年1月任省國土資源廳黨組成員、紀檢組長,直屬機關黨委書記,直屬機關工會主席;2006年1月-2009年7月任湖南省人事廳黨組成員、紀檢組長;2009年8月起任省國土資源廳黨組成員、紀檢組長。
楊維剛,第十屆省政協副主席、民盟湖南省委主委、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
工作分工:負責廳機關日常管理、綜合分析研究、測繪與地理信息管理、信息化建設、後勤保障和基建工作。分管辦公室、綜合研究處、基礎測繪處、測繪行業管理處、機關後勤服務中心和廳基建辦。聯系省國土資源信息中心、宣傳中心、測繪大院管理所、省測繪科研所、省測繪質檢站、省地圖院、第一測繪院、第二測繪院、第三測繪院、省地質博物館,湖南地圖出版有限責任公司。
簡歷:楊維剛,男,1960年3月出生,漢族,湖南平江人,博士研究生,省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盟員,1975年3月參加工作。1975年3月-1978年10月湖南省平江縣知青;1978年10月-1982年7月西安理工大學印刷機械專業學生;1982年7月-1985年10月任湖南省印刷機械廠助理工程師;1985年10月-1994年10月任株洲工學院包裝系教研組長、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員;1994年10月-1998年1月任株洲市政府市長助理(其間:1995年12月-1997年12月掛職任株洲縣副縣長);1998年1月-2006年2月任株洲市副市長(其間:2000年5月-2000年11月在國家科技部掛職任副司長;2000年9月至2005年6月,中南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攻讀在職博士研究生);2006年2月-2007年6月任民盟湖南省委副主委、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2007年6月起任民盟湖南省委主委、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2008年1月起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常務委員);2011年1月起任第十屆省政協副主席。
厲坤,省國土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
工作分工:負責科技與對外合作、人事管理、離退休人員管理工作。分管科技與對外合作處、人事處、離退休人員管理處。聯系幹部培訓中心、土地學會、土地估價師協會、地質學會、測繪學會。
簡歷:厲坤,男,1957年11月出生,漢族,湖南望城縣人,大專文化,1978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8年9月參加工作。1978年-1979年任望城縣五豐公社團委書記;1979年-1980年省委黨校學習;1980年-1988年任長沙市委組織部幹部(1988年9月任副科級);1988年底-1993年任省委組織部幹部一處幹事(1990年8月任正科級);1993年-1998年任省委組織部幹部一處副處級組織員;1998年-2001年任省委組織部幹部二處副處長;2001年-2003年任省委組織部幹部二處副處長、正處級組織員;2003年-2008年任省委組織部幹部三處處長;2008年11月任省國土資源廳黨組成員,2008年12月起任省國土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
彭悅,省國土資源廳黨組成員、總工程師
工作分工:負責礦產資源儲量管理、地質勘查工作。分管礦產資源儲量處、地質勘查處。聯系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省礦產資源儲量評審中心、省國土資源交易中心。
簡歷:彭悅,男,1955年6月出生,漢族,湖南長沙人,大學文化,1977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5年月10月參加工作。1975年10月-1997年2月任省測繪科研所技術員、副主任、副所長、所長;1997年2月-2000年9月任省國土測繪管理局副總工程師,2000年9月-2002年1月任省國土資源廳副總工程師兼省測繪局副局長;2002年1月-2006年4月任省國土資源廳總工程師;2006年4月起任省國土資源廳黨組成員、總工程師。
尹學朗,省國土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
工作分工:礦產開發管理、地質環境、直屬土地管理工作。分管礦產開發管理處、地質環境處、直屬土地管理處。聯系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省徵用地事務中心。
簡歷:尹學朗,男,1961年6月出生,漢族,湖南石門縣人,在職研究生畢業,1986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8月參加工作。1983年7月-1984年10月任省地礦局四〇三隊幹部;1984年10月-1986年6月任省地礦局辦公室秘書;1986年6月-1994年3月任省地礦局辦公室副主任科員,主任科員;1994年3月-1996年2月任省地礦廳(地勘局)辦公室副主任;1996年2月-2000年9月任省地礦廳(地勘局)財務處處長;2000年9月-2003年8月任省國土資源廳財務處處長;2003年8月-2006年4月任省國土資源廳總經濟師;2006年4月-2009年9月任省國土資源廳黨組成員、總經濟師;2009年9月起任省國土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
孫敏,省國土資源廳黨組成員、總經濟師
工作分工:負責財務管理、耕地保護工作。分管財務處、耕地保護處。聯系省土地開發整理儲備中心,省發展投資集團公司、省鐵路投資集團公司、省公路投資公司。
簡歷:孫敏,男,1955年10月出生,漢族,湖南南縣人,碩士研究生,1974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3年3月參加工作。1973年3月-1976年12月為湖南南縣九都公社知青;1976年12月-1978年3月為長沙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工人;1978年3月-1982年1月在國防科技大學就讀大學本科,1982年1月-1989年7月任國防科技大學助教並參軍(其間:1984年-1987年在該校攻讀碩士研究生);1989年7月-1993年5任省社會主義學院講師、教務處副處長;1993年5月-2000年9月任省國土測繪管理局地籍處副處長、土地監督檢察處副處長;2000年9月-2005年5月任省國土資源廳建設用地處處長;2005年5月-2006年5月任省國土資源執法監察總隊副總隊長;2006年5月-2007年9月任省國土資源執法監察總隊總隊長;2007年9月-2009年9月任省國土資源廳黨組成員,省國土資源執法監察總隊總隊長;2009年9月起任省國土資源廳黨組成員、總經濟師。
范榮華,省國土資源廳黨組成員、省國土資源執法監察總隊總隊長
工作分工:負責國土資源信訪、執法監察工作。分管信訪處、執法監察總隊。
簡歷:范榮華,男,1963年2月出生,漢族,湖南隆回縣人,大學文化,1984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2年8月參加工作。1979年9月-1982年8月邵陽師專中文專業學習;1982年8月-1984年7月省地礦局物探隊子校任教;1984年7月-1986年12月邵陽市經濟研究室、邵陽市政府秘書科工作;1986年12月-1992年6月省地礦局經濟政策研究室、職改辦、政策法規處幹部;1992年6月-1996年2月省地礦局政策法規處主任科員;1996年2月-1998年2月省地礦廳(地勘局)政策法規處副處長(主持工作);1998年2月-2000年9月省地礦廳(地勘局)政策法規處處長;2000年9月-2005年5月省國土資源廳政策法規處處長;2005年5月-2007年5月省國土資源廳辦公室主任;2007年5月-2009年1月省國土資源廳礦產開發管理處處長;2009年1月-2010年1月任省國土資源廳副巡視員;2010年1月任省國土資源廳黨組成員;2010年2月起任省國土資源廳黨組成員、省國土資源廳執法監察總隊總隊長。
龍服忠,副巡視員。
工作分工:協助顏學毛副廳長工作。
簡歷:龍服忠,男,1952年9月出生,漢族,湖南新邵縣人,大學雙學歷文化,1984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0年2月參加工作。1970年-1978年新邵縣中學民辦教師;1978年-1982年長春地質學院航空地球物理探礦專業學習;1982年-1986年任省地礦局物探隊航測分隊助理工程師,第二技術負責人;1986年-1990年任省地礦局勞人處幹事;1990年-1992年任省地礦局宣傳處主任科員;1992年-1996年任省地礦局政策法規處副處長(其中1993年-1995年在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專業學習);1996年-2000年任省地礦廳辦公室主任;2000年-2005年任省國土資源廳地質勘查處處長;2005年-2010年2月任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環境處處長;2010年2月-2010年10月任省國土資源廳副巡視員、地質環境處處長;2010年10月起任省國土資源廳副巡視員。
張瑛,副巡視員。
工作分工:協助楊維剛副廳長工作。
簡歷:張瑛,女,1954年10月出生,漢族,山東冠縣人,大學文化,1984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0年2月參加工作。1970年2月-1974年4月任省基建局湘潭工程公司出納、會計;1974年4月-1975年4月任湘潭地區農村工作隊隊員;1975年4月-1976年9月任湘潭地區基建局會計;1976年9月-1979年9月在河北地質學院經濟管理專業學習;1979年9月-1992年12月任省地礦局勞動人事處科員,副科長,科長;1992年12月-1996年3月任省地礦局教育處副處長(主持工作。期間:1995年-1997年參加中央黨校函授學院學習,獲本科學歷);1996年3月-1998年2月任省地礦廳審計處副處長(主持工作);1998年2月-2000年9月任省地礦廳審計處處長;2000年9月-2005年5月任省國土資源廳直屬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2005年5月- 2010年9月省國土資源廳人事處處長;2010年9月-2010年10月任省國土資源廳副巡視員、人事處處長;2010年10月起任省國土資源廳副巡視員。

Ⅶ 湖南省煤田地質局第二勘探隊怎麼樣

簡介:湖南省煤田地質局第二勘探隊,是省地質勘查先進單位,1952年建隊至今,完成地質鑽回探進答尺120萬米,探明煤炭等礦產資源儲量15億噸,曾先後三次榮獲國家、湖南省、中國煤田地質總局優秀地質報告獎,五項科研成果先後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煤炭部及湖南省科技進步獎。 經過多年的努力,該隊產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基本形成了建築基礎、地質勘查、路橋工程、機械製造、商貿服務等五大支柱產業。
注冊資本:2000萬人民幣

Ⅷ 湖南省煤田地質局第一勘探隊的湖南省煤田地質局第一勘探隊簡介

湖南省煤田地質局第一勘探隊其前身為煤炭工業部華北煤田地質總局第140勘探隊,1954年成立於河北,1964年遷址衡陽,現位於衡陽耒陽市五一中路153號,佔地面積125畝。現有職工1089人,地質、鑽探、物探、岩礦等各類高級工程師31人,工程師54人,地質勘查專業技術人員151人,具有安全管理資質的人員有12人。
湖南省煤田地質局第一勘探隊為省直事業單位,又被注冊為湖南萬順實業公司 、湖南湘煤地質工程勘察有限公司一公司和湖南基礎工程公司一公司。擁有先進的XY-44、XY-5、XY-6液壓岩芯深孔鑽機、XT-5動力頭全液壓鑽機、SPS-600水井鑽機等地勘專業設備100餘套,地勘設備總資產5500萬元。
湖南省煤田地質局第一勘探隊具有地質鑽探、固體礦產勘查、氣體礦產勘查、工程勘察、地質災害勘查、基礎工程施工6個甲級資質,測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液體礦產勘查、地質災害設計、施工7個乙級資質和地球物理勘查、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2個丙級資質。現有煤炭地質勘查院、鑽探公司、岩土工程公司、中發汽車大修廠、地星汽車配件廠和南海商貿有限公司6個經濟實體。主要從事地質找礦、勘查施工、找水鑽井、地質災害、工程勘察、數字測井、測量繪圖、樁基工程、公路橋梁房屋建設、汽車維修、機械加工製造、賓館足浴等多種業務。
改革開放以來,堅持地質勘探和多種經營相結合,逐步發展到以煤田地質勘探為主導,技術服務、工程地質、災害地質、基礎工程、汽車修理、機械製造和維修為支柱,多種經營全面發展的綜合性地質勘探隊伍。
幾十年來先後在衡陽市、湘南地區等地進行煤田地質勘探。到2009年為止,在湖南省內外共計完成鑽探進尺180萬米,完成各類地質測量、填圖13萬平方公里,完成槽探75萬立方米,獨立提交煤田地質報告250件,累計探明煤炭儲量166億噸。《馬田礦區深部綜合地質報告》、《東湖水文地質報告》獲全國優質地質報告;《湘永礦區馬家灣井田詳查(最終)報告》獲湖南省優良報告,同時獲中國煤田地質局第二屆新發現煤炭資源獎;《湖南含煤區滑脫構造與找煤研究》和《應用超聲波成相測井探測地層產狀、解釋地質構造》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湖南省耒陽市白沙礦區坦里深部煤礦普查地質報告》榮獲湖南省「十五」重大礦產勘查成果二等獎。

Ⅸ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的下屬單位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301大隊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內302大隊
湖南省核工業地容質局303大隊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304大隊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306大隊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311大隊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調查院
湖南省核工業超硬材料研究所
湖南省核工業240醫院
湖南省核工業技工學校
核工業長沙中南建設工程集團公司
湖南飛碟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
湖南天祥物業管理有限公司
湖南湘核投資有限公司
湖南省中核礦業開發有限公司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培訓中心

Ⅹ 湖南地質勘查局405隊隊長是誰

周恩金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