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中國地質大學程帥

中國地質大學程帥

發布時間: 2021-02-25 01:07:01

『壹』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研究生旅遊管理排名

第一名,龔政豪
第二名,藍偉
第三名,晁建偉
第四名,羅文大帥

『貳』 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的女生多嗎

……韓庚的紅顏知己同學 看你也經常回答關於地大的問題 要控制情緒啊
提問的人是女生,她問問人文女生是否多是沒什麼問題的吧

『叄』 科學創新與SCI崇拜

創新是科學的靈魂,沒有創新,要科學何用?可惜我們離真正的創新還差之甚遠,正如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白春禮2007年指出的地質學研究中存在的「三多三少」現象,即「證明西方學者提出的假說和理論的研究多,提出我國自己的假說和理論少;單一學科封閉式研究多,真正意義上的多學科交叉與綜合集成研究少;模仿性研究多,獨創性的成果少」。無可辯駁,事實的確如此。因此,我們應當努力創造一種寬松的學術環境,鼓勵爭論,鼓勵創新,在學術上搞一言堂是非常有害的,不允許別人發表不同意見也是不可能的。北京大學老校長蔡元培先生主張「多歧為貴,不取苟同」,意思是出現不同的學術觀點是很寶貴的,當然也不要沒原則地同意,要堅持自己的學術觀點,苟同(輕易地、勉強地同意)是不可取的(汪洋,私人通訊)。

科學不同於技術和生產,科學特別需要自由探索的環境,科學忌諱來自各方面的干預。科學是不能計劃的,也不可能限期出成果。科學需要自由爭論,爭論的是非和結果是從爭論中自然產生的,不需要「中間」的或居高臨下的評判人。爭論需要時間,有的問題可能爭論幾年,幾十年,不需大驚小怪。科學需要將才和帥才,不需要學霸,學霸不可能長期統治學術界,學霸終歸要走向反面。壓制批評和爭論是不道德的,壓制批評和爭論等同於犯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學問大小與職稱大小無關,與老弱尊卑無關。做學問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昨天你提出一個新鮮的認識,你可能成為一流的科學家;明天你不思進取,你就降為二流;後天你明白過來,還可再回一流。真理往往在少數人手裡,這是科學的認識論。因為,當大多數人陶醉在前人創造的成果中時,最早去發現一個新的認識和新的理論的,總是那些在科學的征途中艱難跋涉的少數先行者。新的認識往往不合早先眾所公認的認識,很少能夠自然地被多數人接受。而一旦新的認識被多數人接受,又會有少數不滿現狀的人去探索新的未知領域。因此,我們的各項制度應當有利於保護少數人,寬容並支持少數人自由發表見解,寬容並支持「異端邪說」的存在以及挑戰主流觀點的權利。科學不可能少數服從多數,學術爭論也不可能少數服從多數。科學不可能壟斷,科學不可能一統天下,一種觀點再正確也不可能被全部科學家接受。如果學術界只有一種聲音,沒有了「雜音」,該論點離壽終正寢的日子就不遠了。科學不講論資排輩,科學沒有終身制。外國有的國家有「終生教授」一職,那是給確有創造和貢獻的少數人保留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更象是一種榮譽。中國的院士制度亦然。

中國學術界存在盲目的SCI崇拜。據了解,上世紀80年代末南京大學率先將SCI引入科研評價體系,隨後各高校和科研單位紛紛跟進,將SCI與職稱評定、科研經費等掛鉤,並制定相關的獎勵政策,演變成一場整個科技界的SCI崇拜。學術界的一舉一動無不與SCI掛鉤,連博士生畢業也要SCI文章,否則准許畢業但是沒有畢業證書。我們承認,這些年來,我國科技論文在數量上的確增長了,但質量並不盡如人意,國產論文平均累計引用次數只有德國、美國等先進國家的1/2至1/3。我們的SCI論文的數量已經佔到國際第4位,但是,我們的SCI論文引用率還不高,只佔第10位。我們不乏理論的建樹,不乏SCI,獨缺真知灼見,為什麼?竊以為是我們沒有把學問真正做到家,沒有真正深入到學問中去,沒有真正弄明白問題的來龍去脈。值得反思的是,SCI崇拜不是提升了中國的科學水平,而是引發中國整體學術水平的連年下降。據《中國經濟時報》報道:2001年初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開發研究院發表的2000年度「國際競爭力報告」顯示,中國的科學技術和國際競爭力在世界的排名連續下滑:科學技術由第13位滑至第28位,國際競爭力由第24位降至第31位。北大和清華在世界大學中的排名均位於200名之外,它們不僅在世界上落後,即使在亞洲也算不上一流。有人統計,在2000到2002這三年間,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這六所全國最強的學校在《自然》和《科學》雜志上總共發表了27篇論文,僅及哈佛大學的6%,劍橋大學的15%,東京大學的20%。考慮到這六所大學的規模(師生人數)都至少在哈佛大學的兩倍以上,因此可以說,一所哈佛大學的科學產出相當於大約200所中國一流大學(12÷6%=200)。這就是中國學術界與世界一流的差距。另外,根據發表論文產生的影響,也就是論文引用率來衡量,靠在國內颳起SCI旋風起家的南京大學,其化學論文總數在1992~2002年間排在世界第41位,但如果按平均引用次數來計算,它的排名卻一落千丈,居第675位! 所以說,中國的學術界正在加速製造學術垃圾。實際上,中國學術界的學術水平目前是在從低下向更低發展(以上來源於:ht-tp://u.netbig.com/posts/1/6774642)。

科研領導者的責任有四:(1)選擇好的項目;(2)選擇好的科學家;(3)給足經費;(4)當好後勤。科學網電子雜志2008年第72期李寧介紹美國制訂科技政策有「四項基本原則」,其中核心的一條是:政府提供資金,由科學家決定研究的方向和深度(質量)。科研管理不同於其它行業,「無為而治」可能是最好的管理。管理也是一種文化,有的部門很寬松,表明管理者懂科學;有的部門很死板,說明他們不懂科學;有的部門不僅把科學家管死,還從中刮油,只能說他們既無知又無恥。當然,國家有科學規劃,科學需要轉化為生產力,國家不得不有所約束,需要而且可以借鑒某些生產和行政管理的辦法。但是,仍然需要寬松再寬松一些。科學管理主要靠自律。科學家群體中也有敗類,那隻是極少數,不能因為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我們應當給科學家群體以更多的信任和理解,相比科學家的貢獻,些許不正之風我們的社會應當還是可以容忍的。如果還象計劃經濟時代那樣由政府部門一管到底,科學家沒有活路了。尊重科學,也不應把科學家當工具使用或作為政府的御用工具或替罪羊。如現在社會上流行的某些專家論證會,名義上是論證,實際上仍然是政府主導,企圖借專家之口說出政府想說的話,把政府的責任轉嫁到專家身上,這也是不不足取的。

『肆』 最近我學校舉行一個國慶徵文比賽,主題是「國慶閱兵式觀後感」,是能速速給我一篇

上午十時,領導人登上了天安門城樓,國慶六十周年慶祝活動拉開了帷幕。北京市委書記劉淇宣布慶祝活動開始,激動的心情完全可以表達我觀看整個閱兵儀式的心情。
湛藍的天空,耀眼的陽光,今天北京的天氣應該也是格外的好吧!也許老天也在為我們中華民族慶祝,很感謝它的極力配合。閱兵儀式未開始,就聽著國歌,心情都是很振奮的。焦急的心情終於盼著閱兵儀式開始了。太興奮了,看那整齊劃一的步伐,一列列的隊伍(好像這些詞語都不能很好的表現)開始了他們准備已久的表演。堅定的眼神,穩健的步伐是他們共同的特點。我在想他們是如何被訓練的,成千上萬的人竟然可以邁著同樣的步伐,每一步,每一個動作都可以說成是一個接一個的拷貝。他們之間的距離也都是那樣的形同。不禁我很想感嘆這一切!遠看完全是由整整齊齊的點,線,面組成的嘛!太帥了!升國旗了,每個人都是庄嚴肅穆,摒住呼吸,隨著國旗冉冉升起。聽著國歌,看著國旗升起,感覺自己整個身體都是涑癘的。噢,胡主席居然穿著中山裝唉,支持他一下,就是嘛,還是我們自己的中山裝穿起來帥氣,正式場合還是要支持我們中國本土化的東西,西裝畢竟是國外的東西。這情景不由讓我想像著毛主席檢閱軍隊的樣子。隊伍開始上場了,真壯觀,應該說這是我第三次看國慶大閱兵表演了,雖然不再像第一次一樣被他的景象所震撼,但依然的心跳不已。帥氣的男兵,靚麗的女兵,都是那樣的迷人,特別是女兵。聽著講解員的介紹,應該是每個軍隊都有他的不凡來歷。他們苦練每一天,為的就是保衛人民,為的就是這一天。
海陸空三隊閱兵完,接著就是群眾兵了,他們每個人臉上的笑容都要被溢出來似的。再看看圍觀的群眾無不是笑容滿面。鏡頭前還看到有藍眼睛,黃頭發的外國人,他們也許不太了解我們國家,不太了解閱兵的意義,但他們完全被現場的氣氛給感染了,也跟著大家在手舞足蹈的。嗯,很可愛!
一片歡樂的海洋呀!到此,我更加的堅定了。我愛我的祖國,我愛你中國!看著我們國家力量的無限強大,祖國的蓬勃發展,我驕傲,我自豪!

『伍』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有哪些不錯的教授

作為馬院同學,來回答一下我接觸過的地大優秀的文科教授。(地大各個門類的文科老師基本集中在馬院哦~)

嚴世雄老師,曾經教過我們倫理學,在社會科學領域的造詣令我映像深刻。

但是老師非常的和善,對同學總是很友好。

要是有什麼問題或者說疑惑,嚴老師總是鼓勵學生勇於和他交流。他還提倡學生要敢於質疑、勤於思辨,要在自我探索中進步。可以說,他手下的學生總是能從他那兒獲益良多。

『陸』 中國地質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本人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一名大四學生,在這兒想給你介紹幾位來自我們學校的名人。

第一個是歐陽自遠院士。如果你對我國的探月工程有所了解,那麼或多或少聽過他的大名。

歐陽自遠1956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也就是我們學校的前身。他是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中國隕石學和天體化學領域的開創者,曾推動我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指導制定了中國月球探測的近期目標和長遠規劃。他把自己的醫生獻給了祖國,作為小學弟,我非常敬佩這位前輩。

除了這幾個人,地大還有很多有名的校友,他們都秉承著「艱苦樸素 求真務實」的校訓,在各個行業發光發熱。我也為自己是一名地大人而自豪。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幫助到你~

『柒』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帥哥多嗎

全是帥哥- -都沒女生了
你到侏羅紀去釣一個帥哥好了- -
或者直接聯系學長我..

『捌』 考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分析化學專業研究生

中國地質抄大學(武漢)襲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分析化學專業研究生導師:
魯立強、李季、陳艷玲、劉浴輝、周丹娜、帥琴、湯志勇、邱海鷗、楊祥、王群英、謝靜、鄭洪濤、黃雲傑、彭月娥、曹菱、朱振利、胡聖虹、羅立強*、饒竹*
初試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648|物理化學④868|有機化學 或 938|分析化學
復試科目:化學綜合:分析化學,武漢大學等五校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四版

『玖』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怎麼樣

1952年7月14日,成立了北京地質學院籌備委員會,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主任李四光任籌委會主任。11月1日,在北京端王府夾道舉行了北京地質學院首屆開學典禮。學校決定每年的11月7日為北京地質學院的「校慶日」。12月24日,政務院任命紅軍老幹部劉型為北京地質學院首任院長,著名地質學家、中國地質工作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尹贊勛教授任副院長。

1954年後陸續遷入北京西北郊學院路新校址。1960年被國家確定為全國重點院校。1966年至1970年的5年時間中,學校停止招生。1970年遷出北京,在湖北辦學。1975年遷址武漢,暫時更名為為武漢地質學院。1978年,在原北京校址設立北京研究生部。1987年,國家教委批准原武漢地質學院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總部設在武漢。2000年2月,學校由國土資源部劃歸教育部管理。2005年3月,大學總部撤銷,武漢、北京兩地獨立辦學。2006年10月,教育部、國土資源部簽署共建中國地質大學協議。2010年4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2010年9月,教育部、國家海洋局簽署共建中國地質大學協議。2011年9月,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2017年9月,學校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