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陳琳琳地質大學mba

陳琳琳地質大學mba

發布時間: 2021-02-24 20:52:59

⑴ 東海陸架裂谷盆地的結構和石油

李培廉1侯鴻斌1馬惠福2

(1.中國石化集團新星石油公司,北京;2.中國石化上海海洋石油局,上海200120)

【摘要】東海發育著兩個新生代盆地:東海陸架盆地和沖繩海槽盆地。陸架盆地的原型屬於陸緣裂谷型盆地,它發育於中生界、古生界以及元古界基底之上。該盆地的形成和發育過程包括陸緣斷陷和後裂谷兩個階段,而後經歷了構造反轉,最終發展為區域性沉降。根據現今的構造格架和沉積地層,盆地在橫向上可分為西部裂谷區和東部裂谷區。兩者形成與發展的時序、構造和沉積的特徵均有所差異。業已存在的勘探成果表明:烴源岩的展布受控於盆地結構及其演化;東部裂谷區具備形成大油氣田的良好地質條件;泥岩和煤是陸架盆地西湖凹陷的主要烴源岩。

東海海域是現代西太平洋活動大陸邊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該地區存在著兩個不同時期、不同類型、不同結構和不同成因機制的新生代盆地,即發育在陸殼之上的東海陸架裂谷盆地和發育在過渡殼之上的沖繩海槽弧後盆地。其中,陸架盆地西鄰浙閩隆起區,東為釣魚島隆褶帶,北部以一隆起與南黃海盆地相隔,南與澎湖隆起相接,面積約27×104km2。圖1為東海地貌圖,陸架盆地的范圍與圖中廣闊的陸架平原范圍相當(見圖1)。

1盆地的基底構造演化

東海陸架盆地的新生界基底因其處於幾個板塊的會聚地帶而顯得十分復雜。現今為止的勘探程度尚不能明確基底的性質,只能根據綜合的影響因素加以分析和推測。

在盆地南部的靈峰一井,鑽遇了古元古界的變質基底(黑雲角閃斜長片麻岩,銣鍶年齡1806Ma),類似於浙江遂昌陳蔡群和日本中部長英質片麻岩的變質年齡[1]。這似乎說明該地區古元古代有過古陸存在。但根據東南沿海不斷發現震旦紀—古生代海相地層來看,可以認為該古陸並非始終是個統一的古陸,而是部分地區接受過沉積、甚至處於大洋環境(只不過其水體相對較窄)的零散的陸核。到了加里東晚期,這些陸核經過多種方式(碰撞、拼貼、增生)同相鄰部分相接觸,才聚合成比較完整的統一古陸。海西-印支期,聚合成的統一古陸因組構上的差異,加之北西向舟山-平湖-國頭斷裂系的活動,其南部可能發生過裂離過程。自中生代開始,由於歐亞板塊與庫拉板塊的對扭作用,在該地區形成了北東至北北東向的壓剪應力場,以至於在晚侏羅世至早白堊世期間終於發生了強烈的左旋剪切,已經裂離的古陸南部塊體沿著北東向的長樂-南澳剪切帶又同北部塊體拼貼在一起[2]。因此,北西向舟山-平湖-國頭斷裂和北東向長樂-南澳構造帶的存在與演變,對陸架盆地基底的構造格局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並對於盆地蓋層的構造風格和沉積特徵也頗具影響。

隨著太平洋板塊的不斷擴大,庫拉板塊不斷地向北北西方向推移。重新拼合的古陸在統一的壓剪應力場作用下進行統一調整,一系列北北東向正負相間的基底凸起和基底凹陷應運而生。

基於鑽探資料已充分說明該地區新生代沉積層之下存有另一套沉積地層以及火成岩,如石門潭一井於古新統之下鑽遇同位素年齡為75Ma的安山岩、碎屑岩中的孢粉化石也見到白堊紀分子;又比如天外天一井靠近井底部位的火山岩同位素年齡為98.8Ma[2],再比如TB13-1-1、FZ13-2-1、FZ10-1-1井等也都已見到侏羅紀和白堊紀地層,說明上述的基底凹陷在形成之後不久即開始接受了充填。這些現象同東海周圍大陸普遍發現海相侏羅紀和白堊紀地層相吻合。因此,完全可以推測,大多數基底凹陷在中生代是普遍地接受了侏羅-白堊紀的沉積,並夾有火山活動,尤其是盆地的南部塊體。

圖1東海地貌圖

所以,以中生界(主要為侏羅-白堊系)為主,夾有部分古生界和元古界的共同體構成了東海陸架新生代盆地的基底(見圖2)。

圖2東海陸架盆地基底構造及新生代沉積基岩預測略圖

1.盆地邊界線;2.坳陷邊界線;3.各類構造線;4.不同基岩邊界線;5.中生代沉積岩或火山岩系;6.晚侏羅-早白堊世火山岩系;7.晚古生代-中生代褶皺帶;8.古元古代片麻岩;9.新元古代片麻岩;10.晚古生代至白堊紀增生體

2盆地的發育機制與結構特徵

晚白堊世期間,中國大陸東緣在繼續受到庫拉板塊北北西向推移應力場影響的同時,中國大陸的南緣又受到了來自特提斯的向北推移應力場影響,其結果是迫使中國大陸向著地處邊緣的古東海地區發生蠕散[3],它初步改變了該地區長期以來的左旋壓剪應力場,轉而向右旋的張扭應力場過渡。盆地的西部因前期靠近剪切帶,所受壓剪應力較強,存有大量雁行剪切破裂面,故應力場的轉變使這些破裂面處於拉分狀態。盆地的東部可能因深部地幔上涌抬升較普遍,地殼本已拉張減薄,故表現為單一的引張機制。總體上,這一階段全盆地基底凸起的陡坡出現了一系列的張性斷裂。

當庫拉板塊向北消亡之後,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的大規模俯沖(尤其是在45~40Ma前俯沖的方向由北北西向轉變為北西向之後),是東海陸架盆地形成過程中所經歷的又一個重要影響事件。當時,左旋壓剪應力場已完全被右旋張扭應力場所取代,而由俯沖引起的地殼進一步減薄則使得以基底及其上覆沉積地層的張性斷裂活動為標志的拉張環境更為明顯。俯沖使上馱陸塊引起拉張,地殼減薄並發生裂陷,它同早期的蠕散「殊途同歸」地為古東海地區拉張型盆地的形成提供了構造應力條件。

因此,結合莫霍面埋深(26~28km)、平均熱流值(1.4~1.6HFU)[4]、鑽探結果(發現一系列鈣鹼性岩漿)[5],筆者認為東海陸架盆地的老第三紀是在引張應力場背景下形成的陸緣裂谷盆地,其產生得益於左行壓剪應力場向右行張扭應力場的轉變。盆地內一系列東斷西超(盆地西北存有少量西斷東超現象)箕狀凹陷(見圖3)的存在,是張扭應力場的顯著標志。從現今的構造格架和沉積地層看,盆地可明顯地劃分為西部裂谷區和東部裂谷區(見圖4)。東西兩個裂谷區盡管在沉積特徵、形成和發展的時序上均有所差異,但就裂谷區形成的機制來看,完全可納入統一的應力場轉換過程進行解釋。

在裂谷發育過程中,可以區分出兩個階段,即早期的斷陷和晚期的後裂谷階段。其區別是前者斷裂活動十分強烈,沉積完全受其控制;後者斷裂活動在縱向上基本停止,主要表現為沉積體沿著已陷落的斷面橫向上裂開,沉積過程很少受斷裂的直接控制,沉積厚度的變化遠比斷陷階段小。

2.1斷陷階段

西部裂谷區起始於早古新世,中止於中古新世;東部裂谷區起始於早始新世,中止於中始新世。該階段以斷裂、下陷作用強烈為特色,斷距大、沉降快,沉積完全受斷裂控制,在靠近斷層一側往往快速堆積了分選很差的巨厚砂泥岩,且粒度變粗。西部裂谷區早期為近岸淺海環境,中晚期則為深海環境,沉積物最厚達1400m[6];東部裂谷區以潮坪體系的海灣相為主。

2.2後裂谷階段

西部裂谷區起始於中古新世,中止於晚古新世;東部裂谷區起始於中始新世,中止於始新世的晚期。該階段斷裂活動程度相對減弱,沉積已基本不受斷層控制,在斜坡一側往往形成超覆現象,水體相對穩定,沉積物顆粒逐漸變細。西部裂谷區主要為濱海沼澤環境,東部裂谷區則為半封閉海灣和河湖沉積環境。

2.3構造反轉期

始新世末,由於太平洋板塊運動的轉向,曾一度使陸架盆地受到較強的擠壓,尤其是南部,從而使盆地在一定程度上結束了裂谷發育過程,發生了由負向構造向正向構造的反轉。主要表現在盆地的西南部區域性抬升,並遭受剝蝕,西部斜坡區剝蝕到中、下始新統,而深凹部位上的始新統則盪然無存[2],整個凹陷從此經歷了長時間的沉積間斷,缺失了漸新世與早、中新世沉積。盆地的東北部雖同樣受到這種擠壓力影響,但並未引起區域性抬升以及長時間的沉積間斷,僅使邊緣地區有所抬升並遭受剝蝕。

由於中新世沖繩海槽的擴張以及中新世晚期菲律賓板塊向北移動,致使東海陸架盆地在整體上受到了較之前一次更為強烈的自東向西的擠壓。盆地的東北部尤其深受這次擠壓的影響,整個凹陷表現為大規模的褶皺抬升和剝蝕。由於這種擠壓應力集中於早期的張性破裂帶,所以往往在原先的正斷層發育帶之上形成一系列東傾的逆斷層,從而形成壓性斷裂與張性斷裂相疊置的現象。很顯然,這次擠壓是陸架盆地發育史上典型的構造反轉事件,它甚至使盆地具有了某些類似於前陸盆地的表象[7]。在這一時期,盆地東北部的許多局部構造基本定型,另有一些局部構造的面貌由於張性、壓性斷層的疊置以及北西向平移斷層的交錯而趨向復雜化。盆地的西南部受這次反轉的影響相對較弱,僅使晚中新世接受的沉積發生輕微形變,斷裂活動不發育,一部分潛山披覆構造在這一時期最終形成。

圖3東海構造橫剖面略圖

圖4東海新生代沉積分布略圖

1.隆起或凸起;2.台北海灣沉積區;3.海濱島湖沉積區;4.E.及K2-E2海侵方向;5.隆起、凸起及相當於凸起或水下高地;6.K2-E2發育IX、以F2-N1為主;7.E2-N1沉積發育區,以E2-N1為主;8.

-Q沉積發育區,以N2為主;9.N2-Q沉積發育區

總體上,從大地構造的背景機制來看,自第一次反轉期開始,陸架盆地裂谷發育階段已趨向於中止,而第二次反轉活動的開始則標志著陸架盆地的發展史已經不只是停留在陸殼斷裂階段,而是已進入了西太平洋板塊俯沖帶的溝、弧、槽體系發育階段。原先的東、西裂谷區至此也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結構特點。西部裂谷區以下古新統、始新統的斷陷和海相沉積為主要特色,缺失漸新統沉積,發育半地塹式箕狀凹陷及潛山披覆構造;東部裂谷區以並非統一的始新統和漸新統箕狀斷陷、地塹狀斷陷與中新統坳陷相結合,其西部主要為斜坡形式,東部則是火成岩和斷裂十分發育的構造復合帶。與西部裂谷區相比較,東部裂谷區始新世的地質結構與其相似,以受到海侵影響的半封閉海灣相沉積為主;但漸、中新世坳陷型的沉積巨厚,背斜構造大而多,逆斷層發育,陸相沉積占居主導地位,這是明顯的差異。

上新世以來,全盆地的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開始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區域性的大規模沉降階段,從而使東海陸架統一成盆,海相沉積披覆全區。該時期在盆地內,尤其是東北部曾經發育了一定量的北西向剪切斷裂。圖5示意盆地演化的3個不同階段(見圖5)。

圖5盆地演化的3個階段

3烴源岩的展布受控於盆地結構及其演化

東海陸架盆地至今已有10餘萬千米的地震剖面及50餘口鑽井的資料,對不同構造部位新生代以來的沉積都有不同程度的揭示。研究表明,烴源岩的分布主要受控於盆地結構及其演化。

在陸緣斷陷階段,由於斷裂、下陷作用強烈,沉積完全受控於斷裂作用。無論是西部裂谷區或是東部裂谷區,鑽井資料均揭示出該階段在一系列呈北東向展布的東斷西超的箕狀凹陷區沉積了一套分選較差、粒度較粗的碎屑岩。正因如此,可以說陸架盆地在陸緣斷陷階段不曾發育過好的烴源岩。

在後裂谷階段,由於斷裂活動相對減弱,水體較穩定,沉積速率也有所減緩,在西部裂谷區中晚古新世期間發育了大套的灰黑色泥岩和煤系,厚度為600~1400m。由於受到構造凸起(漁山凸起)的影響,該裂谷區北部的烴源岩主要為湖泊相泥岩,南部的烴源岩則為海相泥岩,這表明當時海侵的路線是由南往北。東部裂谷區由於斷陷作用及後裂谷階段的發育均晚於西部,故缺乏古新世烴源岩。目前已證實的東部裂谷區烴源岩主要為始新世的深灰色泥岩和煤層,其厚度一般為1000~1500m,最大剖面累計厚度可達3000m(深凹部位)。由於構造反轉,烴源岩的沉積和發育明顯地受到盆地抬升的影響。西部裂谷區全部缺失中始新世以來的烴源岩;東部裂谷區邊緣和構造高部位的烴源岩也有不同程度的剝蝕,但在新的坳陷區沉積了漸新世和中新世的以陸相為主的烴源岩。

上述情況表明,陸架盆地的主要烴源岩形成於後裂谷階段,源岩主要為泥岩和煤系。由於裂谷發育的時序是先西後東,所以在西部裂谷區主要發育了一套中、晚古新世的烴源岩,為形成古新世的油氣藏奠定了物質基礎。而東部裂谷區則發育了一套巨厚的晚始新世烴源岩,為尋找始新世以來的油氣藏提供了可靠的地質依據。

4晚始新世泥岩和煤是西湖凹陷的主力烴源岩

位於東海陸架盆地東部裂谷區中部偏北的西湖凹陷,是目前東海海域勘探工作程度相對較高、油氣發現較多並已進入小范圍開發(平湖油氣田)的地區。從鑽井揭露的並已進入生油窗的烴源岩資料表明,晚始新世泥岩和煤是西湖凹陷的主力烴源岩。據10餘個局部構造上的25口鑽井統計,其深灰色泥岩的單井平均累計厚度達630m,煤層的單井平均累計厚度達30m,分別約占揭示層(指上始新統)厚的60%和3%。利用地震資料從鑽井追蹤至深凹部位,可推測晚始新統的泥岩最厚可達3000餘米,煤層可達100餘米。

分析資料表明,根據東海陸架盆地第三系有機質豐度評價標准,西湖凹陷晚始新世泥岩有機質豐度相對較高,絕大部分樣品有機碳含量為1%~2%;有機質類型屬於腐殖型,或含腐泥的腐殖型(Ⅲ1)。晚始新世的煤的有機質豐度則為很高范圍,其有機碳含量可達60%,氯仿瀝青「A」含量為17850×10-6,總烴含量為7905×10-6;有機質的類型也比泥岩好,以Ⅲ1型為主,約佔95%。

經百餘樣品分析結果統計,西湖凹陷晚始新世的泥岩和煤均含一定量的海松烷,前者豐度在0.20~0.85范圍內變化,後者豐度均大於1,這表明二者均有較高的生烴能力。從烴源岩有機顯微組分檢測結果來看,西湖凹陷晚始新世的泥岩和煤的脂鏡組組分含量明顯高於上覆地層和其他地區,而鏡質組組分含量則較少。此現象亦說明西湖凹陷晚始新世泥岩和煤層為相對較好的烴源岩。

熱模擬研究結果表明,西湖凹陷煤的產烴率較高,大致上達到330~500kg/t有機碳;泥岩的產烴率為125~240kg/t有機碳。所以綜合分析認為,西湖凹陷晚始新世泥岩和煤的生烴強度絕大多數屬於Ⅰ、Ⅱ類。

經初步計算,西湖凹陷晚始新世的泥岩和煤的生烴量可逾1000×108t。

5東部裂谷區最具油氣遠景

東海陸架盆地的含油氣遠景目前已經被初步的勘探所肯定。但是,盆地的不同部位其遠景顯然有所不同。

在考慮各種影響油氣富集和保存的因素時,我們應著重分析斷裂因素的影響。作為經歷過構造反轉、在接受區域沉降時又發育了剪切斷裂的原裂谷型盆地,其眾多斷裂參與了盆地的構造形成、發展和改造,極大地影響著油氣的聚集和保存程度。筆者贊同這樣的觀點,即裂谷期張扭性斷裂主要是對油氣起輸導作用,但有些同生斷裂也可起遮擋作用;反轉期壓扭性斷裂主要起封堵作用;區域沉降期剪切斷裂則完全對油氣藏起破壞作用。

西部裂谷區從北至南有若干凹陷。據地震鑽井資料揭示,在這些單斷箕狀裂谷中,沉積了厚6000~8000m的海相古新統碎屑岩建造[8],屬於一個由海進到海退的完整沉積旋迴,總體上為淺海相沉積。它是中國東部迄今發現的唯一比較發育的標准海相地層。其中,中古新統巨厚的泥岩是主要烴源岩,且分布面積很廣。但是,由於在中始新世末期該裂谷區的構造曾全面反轉,長期處於停積剝蝕狀態,故對古新統油氣的富集和保存造成較大危害。至今為止的勘探成果未能足以證明大規模油氣的存在。但在其西部斜坡地區,被古新世地層所披蓋的潛山(由變質岩系和火成岩組成),則相對屬於遠景良好的地區。

在西部裂谷區和東部裂谷區之間,是一條由一系列凸起組成的隆起區,其上披蓋了一套中中新世地層,在南段存在較薄的上古新統和下始新統披蓋。目前僅在南段有鑽井,但未見油氣。由於長期處於隆起狀態,估計其油氣資源的前景並不樂觀,僅在一些相對低凹的局部范圍內,或是在一些潛山披覆構造上還有可能見到些油氣。

東部裂谷區的新生代沉積厚達萬米以上,由北至南為福江凹陷、西湖凹陷、基隆凹陷和新竹凹陷。該區有無古新統存在目前尚無可靠資料,推測始新統直接蓋在中生代白堊系之上的可能性較大。作為整個陸架盆地始新世以來的最主要沉降中心,始新統、漸新統和中新統是其主要的沉積體。東部裂谷區內的西湖凹陷是現今大陸石油公司在東海海域勘探程度最高的凹陷。該凹陷共鑽探井28口,有19口發現工業油氣流,已經獲得探明加控制儲量近2億噸油當量。該凹陷具多套烴源岩,如中上始新統、漸新統,以及可能的下始新統等。其中,中上始新統是目前已被證實的主要生烴岩,而漸新統則是主要的儲集岩系。這些烴源岩的有機質豐度較高,而且在區域上形成多個生烴中心。凹陷內局部構造長期發育,且為數眾多。沉積地層在縱、橫向上存有多種油氣運移通道和成藏組合。正是這些優越的石油地質條件,使該凹陷迄今已發現了6個油氣田和2個含油氣構造。其中,春曉構造更屬於整裝性的大凝析氣田,其儲量規模有可能達到700×108m3。該凹陷中一部分局部構造由於經歷了晚期的北西向剪切斷裂,其油氣資源受到嚴重破壞。

東部裂谷區內的新竹凹陷也已發現8個油氣田,其中陸上6個,海上2個。

因此,可以說東部裂谷區具備形成較大油氣田的良好地質條件,其豐富的油氣資源已為初步的勘探實踐所證實。就目前的勘探程度來看,該裂谷區無疑是整個東海陸架盆地中最有油氣遠景的地區。

綜上所述,東海陸架盆地形成發育於由中生界、古生界以及元古界共同組成的基底之上,在經歷了斷陷和後裂谷發展階段之後,開始構造反轉,之後發展為區域性沉降。其盆地原形屬於大陸邊緣裂谷盆地,盆內油氣資源的富集和保存受控於盆地結構及其演化。在盆地的不同部位,由於結構的時空演化和地質特性的差異,其油氣遠景各不相同。簡言之,西部裂谷區可作為尋找古新統領域油氣的主要地區,尤其是在西部斜坡帶;中部隆起區只可能在一些接受過沉積的小凹陷內或是在潛山披覆構造上會有些發現,總體上遠景較差;最值得重視的是東部裂谷區,應將其作為尋找始新統、漸新統和中下中新統領域油氣的最主要地區。

致謝:本文在寫作過程中承蒙陳琳琳、劉志波協助編制部分圖件,周慶凡、魏永佩和楊登維協助將本文譯成英語稿,以供第31屆國際地質大會使用,在此一並表示誠摯的謝意!

參考文獻

[1]李培廉,朱平.試論東海陸架盆地的基底構造演化和盆地形成機制[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1992.12(3):37~43.

[2]蔡仲祥,陸全榮,李培廉.東海陸架盆地老第三系重點生油凹陷研究[R],國家科技攻關項目成果報告.1991.

[3]周志武,趙金海,殷培齡.東海地質構造特徵及含油氣性[A].中國中新生代沉積盆地[M],1990.226~242.

[4]李培廉,等.西湖凹陷大油氣田形成地質條件與勘探方向研究[R].國家科技攻關項目成果報告,1995.

[5]陳琳琳.東海陸架老第三紀裂谷盆地地層成因淺析[J].中國海上油氣(地質),1999,(2):79~85.

[6]張渝昌,等.中國含油氣盆地原型分析[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378~396.

[7]陸曦初,等.東海西湖凹陷大油氣田評價和勘探技術研究[R].國家科技攻關項目成果報告,1996.

[8]趙金海,賈健誼,馬惠福.東海新生代盆地找油氣的幾點認識[J].海洋石汕,1999,(3):1~7.

⑵ 王重鳴的學術論文

1] 王重鳴,陳民科. 管理勝任力特徵分析:結構方程模型檢驗 [J]. 心理科學,2002,25 ⑸ _4 . [2] 朱曉妹,王重鳴. 中國背景下知識型員工的心理契約結構研究 [J]. 科學學研究,2005,23 ⑴ _5 .
[3] 劉小平,王重鳴. 組織承諾及其形成過程研究 [J]. 南開管理評論,2001,4 ⑹ _5 .
[4] 劉小平,王重鳴. 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組織承諾及其形成 [J]. 外國經濟與管理,2002,24 ⑴ _5 .
[5] 劉小平,王重鳴,Brigitte Charle-Pauvers等. 組織承諾影響因素的模擬實驗研究 [J]. 中國管理科學,2002,10 ⑹ _4 .
[6] 王重鳴,郭維維,Michael Frese等. 創業者差錯取向的績效作用及其跨文化比較 [J]. 心理學報,2008,40 ⑾ _9 . DOI:10.3724/SP.J.1041.2008.01203.
[7] 曾照英,王重鳴. 創業融資決策過程中的感知風險分析——展望理論在創業融資決策領域的應用 [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26 ⒅ _3 .
[8] 王重鳴,唐寧玉. 虛擬團隊研究:回顧、分析和展望 [J]. 科學學研究,2006,24 ⑴ _8 .
[9] 蔣勤峰,田曉明,王重鳴等. 企業動態能力測量之實證研究——以270家孵化器入孵企業為例 [J]. 科學學研究,2008,26 ⑶ _8 .
[10] 劉幫成,唐寧玉,朱曉妹等. 基於社會文化差異的在華外資企業組織學習研究 [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08,25 ⑺ _5 .
[11] 田曉明,蔣勤峰,王重鳴等. 企業動態能力與企業創業績效關系實證研究——以270家孵化企業為例分析 [J]. 科學學研究,2008,26 ⑷ _8 .
[12] 張煒,王重鳴. 高技術企業創業智力資本結構驗證性因素分析 [J]. 科學學研究,2007,25 ⑹ _5 .
[13] 朱曉妹,王重鳴. 員工心理契約及其組織效果研究 [J]. 管理工程學報,2006,20 ⑶ _3 .
[14] 顏士梅,王重鳴. 戰略聯盟與並購:兩種企業組織方式的比較分析 [J]. 科學學研究,2002,20 ⑶ _4 .
[15] 王重鳴,鄧靖松. 團隊中信任形成的映象決策機制 [J]. 心理學報,2007,39 ⑵ _7 .
[16] 劉幫成,王重鳴. 影響跨國知識轉移效能的因素研究:以在華進行跨國創業企業為例 [J]. 科研管理,2007,28 ⑹ _11 .
[17] 吳冰,王重鳴. 小型創業企業生存分析 [J]. 科研管理,2007,28 ⑸ _5 .
[18] 劉幫成,王重鳴. 技術能力如何轉化為競爭優勢:組織動態能力觀點 [J]. 管理工程學報,2007,21 ⑴ _5 .
[19] 張煒,王重鳴. 高技術企業智力資本形成機制的實證研究 [J]. 科學學研究,2007,25 ⑷ _6 .
[20] 劉幫成,王重鳴. 國際創業模式與組織績效關系:一個基於知識的概念模型 [J]. 科研管理,2005,26 ⑷ _8 .
[21] 顏士梅,王重鳴. 並購式內創業維度及其特徵的實證分析 [J]. 科學學研究,2007,25 ⑶ _8 .
[22] 任旭林,王重鳴. 基於認知觀的創業機會評價研究 [J]. 科研管理,2007,28 ⑵ _4 .
[23] 王重鳴,田茂利. 技術創業企業知識創造過程及其影響因素 [J]. 科研管理,2006,27 ⑹ _5 .
[24] 林士淵,王重鳴. 國際創業高管團隊結構因素及其有效組合研究 [J]. 技術經濟,2007,26 ⑾ _7 .
[25] 吳冰,王重鳴,唐寧玉等. 軟體企業創業網路對創新績效的影響機制研究 [J]. 科學學研究,2007,25 (z2) _5 .
[26] 金楊華,王重鳴,楊正宇等. 虛擬團隊共享心理模型與團隊效能的關系 [J]. 心理學報,2006,38 ⑵ _9 .
[27] 苗青,王重鳴. 基於企業競爭力的企業家勝任力模型 [J].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⑶ _4 .
[28] 馬可一,王重鳴. HR捆綁:21世紀人力資源管理的新視角 [J]. 科研管理,2004,25 ⑴ _5 .
[29] 王重鳴,田茂利. 戰略性人力資源計分卡構建和實施框架研究 [J]. 科研管理,2006,27 ⑷ _8 .
[30] 何志聰,王重鳴. 企業成長與公司創業精神的培育 [J]. 科研管理,2005,26 ⑶ _4 .
[1] 莫申江,王重鳴. 國外商業倫理研究回顧與展望 [J]. 外國經濟與管理,2009,31 ⑺ _8 .
[2] 金楊華,陳衛旗,王重鳴等. 管理勝任特徵與工作績效關系研究 [J]. 心理科學,2004,27 ⑹ _3 .
[3] 韋雪艷,王重鳴. 民營企業家創業壓力源的結構及驗證性因素分析 [J]. 軟科學,2009,23 ⑶ _3 .
[4] 韋雪艷,王重鳴,段錦雲等. 變革背景下民營企業家創業壓力源與職業倦怠的關系 [J]. 軟科學,2009,23 ⑾ _6 .
[5] 唐寧玉,王重鳴. 虛擬團隊學習效能研究:社會認知因素的影響 [J]. 心理科學,2007,30 ⑴ _6 .
[6] 吳冰,王重鳴,唐寧玉等. 高科技產業創業網路、績效與環境研究:國家級軟體園的分析 [J]. 南開管理評論,2009,12 ⑶ _10 .
[7] 韋雪艷,王重鳴,段錦雲等. 民營企業二元社會網路模式及演化特徵研究 [J].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6 ⑵ .
[8] 莫申江,王重鳴. 國外倫理型領導研究前沿探析 [J]. 外國經濟與管理,2010,32 ⑵ _6 .
[9] 曾照英,王重鳴. 關於中國創業者創業動機的調查分析 [J]. 科技管理研究,2009,29 ⑼ _3 .
[10] 唐寧玉,王重鳴. 虛擬團隊學習和團隊效能及組織效能問關系的實證研究 [J]. 中國管理科學,2006,14 (z1) _6 .
[11] 孟曉斌,王重鳴,楊建鋒等. 企業動態能力理論模型研究綜述 [J]. 外國經濟與管理,2007,29 ⑽ _8 .
[12] 顏士梅,王重鳴. 創業的機會觀點:存在、結構和構造思路 [J]. 軟科學,2008,22 ⑵ _4 .
[13] 胡劍影,蔣勤峰,王重鳴等. 女性企業家領導力模式實證研究 [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6 ⑹ _6 .
[14] 徐建平,王重鳴. 創業精神的區域文化特徵:基於浙江的實證研究 [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8,29 ⑿ _5 .
[15] 王重鳴,劉幫成. 技術能力與創業績效:基於戰略導向的解釋 [J]. 科學學研究,2005,23 ⑹ _7 .
[16] 袁登華,王重鳴. 目標激勵對創業行動效能影響的情景模擬實驗 [J]. 心理學報,2005,37 ⑹ _7 .
[17] 張煒,王重鳴. 企業孵化器創業機制的理論研究 [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04,21 ⑾ _3 .
[18] 段錦雲,王重鳴. 框架效應發生機制的辨優啟發加工 [J]. 心理學探新,2011,31 ⑴ _6 .
[19] 王重鳴,鄧靖松. 不同任務情境中虛擬團隊績效過程模式 [J]. 心理學報,2005,37 ⑸ _6 .
[20] 倪寧,王重鳴. 創業學習研究領域的反思 [J]. 科研管理,2005,26 ⑹ _6 .
[21] 孟曉斌,王重鳴. 創業精神模型的構思與測量研究進展 [J]. 心理科學,2008,31 ⑴ _4 .
[22] 倪寧,王重鳴. 從資源配置到知識創造 [J]. 科學學研究,2005,23 ⑸ _6 .
[23] 馬可一,王重鳴. 組織壓力管理的最新研究進展 [J]. 心理科學,2003,26 ⑸ _3 .
[24] 楊建鋒,孟曉斌,王重鳴等. 家族企業特徵對其國際化進程的影響——基於組織學習視角的探討 [J]. 外國經濟與管理,2008,30 ⑷ _8 .
[25] 鄧今朝,王重鳴. 團隊多樣性對知識共享的反向作用機制研究 [J]. 科學管理研究,2008,26 ⑹ _4 .
[26] 顏士梅,王重鳴. 知識型企業如何獲取競爭優勢——一個基於SHRM觀的分析 [J]. 科研管理,2002,23 ⑹ _6 .
[27] 陳衛旗,王重鳴. 人-職務匹配、人-組織匹配對員工工作態度的效應機制研究 [J]. 心理科學,2007,30 ⑷ _3 .
[28] 孟曉斌,王重鳴,楊建鋒等. 企業組織變革中的動態能力多層適應性探析 [J]. 外國經濟與管理,2008,30 ⑵ _9 .
[29] 楊建鋒,王重鳴. 類內相關系數的原理及其應用 [J]. 心理科學,2008,31 ⑵ _4 .
[30] 劉幫成,王重鳴. 跨國知識轉移過程中人力資源實踐作用機制研究 [J]. 研究與發展管理,2008,20 ⑸ _8 .
[1] 楊建鋒,王重鳴. 薪酬策略與公司競爭戰略的匹配機制研究 [J].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4 ⑸ _5 .
[2] 楊建鋒,王重鳴. 效度概化的理論研究述評 [J]. 心理學探新,2008,28 ⑷ _5 .
[3] 龐濤,王重鳴. 知識經濟背景下的無邊界職業生涯研究進展 [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3,24 ⑶ _4 .
[4] 肖永松,王重鳴. 人力資源系統與公司績效關系研究的測量誤差:隨機誤差與系統誤差 [J].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4 ⑶ _5 .
[5] 趙曉東,王重鳴. 產業集群背景下創業者社會網路構建影響因素實證研究 [J].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8 ⑵ _8 . DOI:10.3785/j.issn.1008-942X.2008.02.017.
[6] 嚴進,王重鳴. 兩難對策中價值取向對群體合作行為的影響 [J]. 心理學報,2000,32 ⑶ _5 .
[7] 陶祁,王重鳴. 管理培訓背景下適應性績效的結構分析 [J]. 心理科學,2006,29 ⑶ _5 .
[8] 段錦雲,王重鳴,鍾建安等. 大五和組織公平感對進諫行為的影響研究 [J]. 心理科學,2007,30 ⑴ _4 .
[9] 梁建,王重鳴. 中國背景下的人際關系及其對組織績效的影響 [J]. 心理學動態,2001,9 ⑵ _6 .
[10] 王重鳴,鄧靖松. 虛擬團隊中的信任機制 [J]. 心理科學,2004,27 ⑸ _2 .
[11] 嚴進,王重鳴. 群體任務中合作行為的跨階段演變 [J]. 心理學報,2003,35 ⑷ _5 .
[12] 蔣勤峰,王重鳴,唐寧玉等. 基於因子分析的創業策略之探索性研究 [J]. 心理科學,2007,30 ⑸ _4 .
[13] 沈超紅,王重鳴. 創業績效結構探索與合約解釋 [J]. 南京社會科學,2011,⑴ .
[14] 周勁波,王重鳴. 論管理學在當代科學體系中的學科地位和意義 [J]. 科學學研究,2004,22 ⑶ _4 .
[15] 倪寧,王重鳴. 組織創業學習的焦點問題——以萬向公司的創業歷史為例 [J]. 研究與發展管理,2007,19 ⑴ _8 .
[16] 龔志周,王重鳴. 虛擬團隊理論研究及其發展趨勢 [J]. 心理科學,2004,27 ⑵ _3 .
[17] 趙曉東,王重鳴. 產業集群背景下創業者社會網路結構演變實證研究 [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7,28 ⑶ _4 .
[18] 王重鳴,徐小軍. 中國公務員績效評估公平性結構的實證研究 [J]. 心理科學,2007,30 ⑵ _5 .
[19] 劉幫成,王重鳴. 跨國創業導向與創新能力關系研究:基於知識的視角 [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7,28 ⑴ _7 .
[20] 顏士梅,王重鳴. 並購式內創業中的人力資源整合水平和模式研究 [J].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37 ⑴ _12 .
[21] 嚴進,王重鳴. 兩難情景下任務結構與價值取向的效用特徵轉換 [J]. 心理學報,2002,34 ⑸ _5 .
[22] 范巍,王重鳴. 創業傾向影響因素研究 [J]. 心理科學,2004,27 ⑸ _4 .
[23] 韋雪艷,王重鳴. 虛擬團隊類型及其對領導效能的影響機制 [J]. 軟科學,2007,21 ⑴ _4 .
[24] 劉小平,王重鳴. 不同文化下企業員工組織承諾概念的調查研究 [J]. 科技管理研究,2004,24 ⑶ _4 .
[25] 張煒,王重鳴. 中小高技術企業創業者組合模式與勝任特徵研究 [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4,25 ⑶ _5 .
[26] 顏士梅,王重鳴. 內創業的內涵及研究進展 [J]. 軟科學,2006,20 ⑴ _5 .
[27] 王重鳴,陽浙江. 創業型領導理論研究及發展趨勢 [J]. 心理科學,2006,29 ⑷ _4 .
[28] 陳林芬,王重鳴. 網路消費者行為與電子商務服務質量的關系 [J]. 消費經濟,2005,21 ⑶ _5 .
[29] 陳學軍,王重鳴. 績效模型的最新研究進展 [J]. 心理科學,2001,24 ⑹ _2 .
[30] 李國軍,王重鳴. 組織創新的研究進展 [J]. 心理科學,2006,29 ⑸ _3 .
[1] 姜紅玲,王重鳴,倪寧等. 基於因子分析的創業特質探索研究 [J]. 心理科學,2006,29 ⑷ _3 .
[2] 陳松林,王重鳴. 基於知覺論和特質論的信用研究 [J]. 心理科學,2006,29 ⑶ _2 .
[3] 符健春,黃逸群,潘陸山等. 履歷資料測評技術回顧與展望 [J]. 人類工效學,2009,15 ⑶ _5 .
[4] 王重鳴,鄧靖松. 虛擬團隊溝通模式對信任和績效的作用 [J]. 心理科學,2005,28 ⑸ _4 .
[5] 段錦雲,王重鳴. 創業風險決策框架效應特徵研究 [J]. 心理與行為研究,2010,08 ⑵ .
[6] 張中傑,王重鳴. 認知決策中錨定效應的量子模型研究 [J]. 應用心理學,2010,16 ⑴ .
[7] 莫申江,王重鳴. 國外跨組織領導研究前沿探析 [J]. 管理學報,2011,08 ⑵ .
[8] 曾照英,王重鳴. 創業者的認知意焦點對融資決策的影響 [J]. 現代管理科學,2009,⑻ _3 .
[9] 周勁波,王重鳴. 基於價值特徵的決策模型研究 [J]. 心理科學,2005,28 ⑹ _6 .
[10] 李效雲,王重鳴. 中小企業領導願景的結構和內容 [J]. 工業工程與管理,2006,11 ⑵ _4 .
[11] 馬可一,王重鳴. 中國創業背景中的信任 [J]. 南開管理評論,2004,7 ⑶ _6 .
[12] 苗青,王重鳴. 企業家能力:理論、結構與實踐 [J].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9 ⑴ _3 .
[13] 劉幫成,王重鳴. 影響FDI在中國的模式因素分析 [J].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 ⑴ _7 .
[14] 李效雲,王重鳴. 企業領導願景的內容和結構研究 [J]. 軟科學,2005,19 ⑶ _3 .
[15] 馬可一,王重鳴. 創業合作中的信任-承諾-風險 [J].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3,⑷ _5 .
[16] 李效雲,王重鳴. 領導願景與企業績效關系研究 [J].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 ⑵ _4 .
[17] 李德忠,王重鳴. 管理評價判斷模型與策略獲取 [J]. 心理科學,2005,28 ⑴ _2 .
[18] 李效雲,王重鳴. 願景式領導的關鍵特徵研究 [J]. 心理科學,2004,27 ⑶ _4 .
[19] 曾照英,王重鳴. 創業融資決策領域與消費行為領域的感知風險對比分析 [J]. 上海管理科學,2008,30 ⑷ _4 .
[20] 苗青,王重鳴. 組織創新前沿:虛擬人力資源管理研究 [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3,24 ⑵ _4 .
[21] 符健春,王重鳴,孟曉斌等. 創業者領導行為與企業績效:創業企業發展階段的調節效應 [J]. 應用心理學,2008,14 ⑵ _12 .
[22] 唐琳琳,王重鳴,孟曉斌等. 多層次承諾影響技術員工離職意向的比較研究 [J]. 人類工效學,2008,14 ⑴ _5 .
[23] 杜紅,王重鳴. 領導—成員交換理論的研究與應用展望 [J].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32 ⑹ _7 .
[24] 柯年滿,王重鳴. 現實工作預覽研究綜述 [J]. 心理科學,2004,27 ⑸ _3 .
[25] 鄧靖松,王重鳴. 虛擬團隊的兩種新型薪酬方案 [J]. 商業研究,2003,⑷ _3 .
[26] 苗青,王重鳴. 內隱知識:戰略決策的一個視角 [J]. 自然辯證法通訊,2004,26 ⑹ _5 .
[27] 陳學軍,王重鳴. 內隱績效模型對管理決策的影響作用研究 [J]. 心理科學,2004,27 ⑵ _2 .
[28] 謝小雲,王重鳴,忻柳春等. 共享心理模型的前因變數研究:群體合成特徵的視角 [J]. 應用心理學,2007,13 ⑵ _8 .
[29] 嚴進,王重鳴. 群體討論過程中信息策略的變化 [J]. 心理科學,2004,27 ⑴ _4 .
[30] 王重鳴,嚴進. 團隊問題解決的知識結構轉換研究 [J]. 心理科學,2001,24 ⑴ _4 .
[1] 金楊華,王重鳴. 人與組織匹配研究進展及其意義 [J]. 人類工效學,2001,7 ⑵ _4 .
[2] 韋雪艷,段錦雲,王重鳴等. 基於交互作用理論的民營企業家壓力應對機制 [J]. 上海管理科學,2010,32 ⑶ .
[3] 陳學軍,王重鳴. 內隱績效模型對績效評估一致性的效應分析 [J]. 心理科學,2003,26 ⑵ _3 .
[4] 范巍,王重鳴. 創業意向維度結構的驗證性因素分析 [J]. 人類工效學,2006,12 ⑴ _3 .
[5] 劉燕,王重鳴. 知識型員工主動離職的影響因素研究進展 [J]. 人類工效學,2006,12 ⑴ _3 .
[6] 劉燕,王重鳴. 內隱領導理論:影響因素、結構及其研究效度 [J]. 人類工效學,2007,13 ⑴ _3 .
[7] 柯年滿,王重鳴. 多層次團隊決策理論及其進展 [J]. 心理科學,2003,26 ⑶ _2 .
[8] 王重鳴,徐小軍. 中國公務員績效評估公平性的影響因素研究 [J]. 應用心理學,2007,13 ⑵ _5 .
[9] 袁登華,王重鳴. 心理實驗設計的程序化思路 [J]. 心理科學,2002,25 ⑶ _3 .
[10] 鄧靖松,王重鳴. 經濟全球化時代員工適應力的開發 [J]. 商業研究,2003,⑽ _2 .
[11] 王重鳴,洪自強. 差錯管理氣氛和組織效能關系研究 [J].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30 ⑸ _1 .
[12] 杜紅,王重鳴. 經理人員成就動機與不確定性任務決策的實驗研究 [J]. 心理科學,2003,26 ⑴ _2 .
[13] 杜紅,王重鳴. 外資企業跨文化適應模式分析:結構方程建模 [J]. 心理科學,2001,24 ⑷ _3 .
[14] 袁登華,王重鳴. 品牌轉化為核心競爭力的障礙與出路 [J]. 商業研究,2002,⒀ _2 .
[15] 范巍,王重鳴. 個體創業傾向與個性特徵及背景因素的關系研究 [J]. 人類工效學,2005,11 ⑴ _3 .
[16] 王重鳴,陳學軍. 投資決策風險的周邊組織因素和多階段評估 [J]. 心理科學,2002,25 ⑴ _3 .
[17] 任旭林,王重鳴. 基於創業的承諾升級研究 [J]. 人類工效學,2006,12 ⑵ _3 .
[18] 莫申江,王重鳴. 轉型時期民營企業組織倫理構思的案例研究 [J]. 管理案例研究與評論,2009,2 ⑹ _14 .
[19] 李國軍,王重鳴. 評價中心結構效度研究的進展 [J]. 人類工效學,2006,12 ⑶ _3 .
[20] 林士淵,王重鳴. 跨文化領導模式在跨國創業不同階段的效能轉化研究 [J]. 應用心理學,2006,12 ⑶ _7 .
[21] 謝小雲,王重鳴. 評價中心測驗構思效度研究進展 [J]. 人類工效學,2006,12 ⑴ _3 .
[22] 苗青,王重鳴. 20世紀職業選擇與職業發展理論綜述 [J]. 人類工效學,2003,9 ⑴ _5 .
[23] 王重鳴,鄧靖松. 信任形成過程的映像理論觀點 [J]. 應用心理學,2005,11 ⑴ _6 .
[24] 梁立,王重鳴. 啟發式在警覺任務中的交叉復合作用 [J]. 心理科學,2000,23 ⑴ _5 .
[25] 陳松林,王重鳴. 薪酬戰略:獲取競爭優勢的工具 [J]. 人類工效學,2005,11 ⑷ _3 .
[26] 王重鳴,成龍,張瑋等. 囚徒困境決策中分離效應驗證性與機制研究 [J]. 應用心理學,2010,16 ⑵ .
[27] 沈超紅,王重鳴. 敏捷性與創業績效關系的邊界條件研究 [J]. 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4 ⑹ _9 .
[28] 李德忠,王重鳴. 核心員工激勵:戰略性薪酬思路 [J]. 人類工效學,2004,10 ⑵ _3 .
[29] 王重鳴,姜金棟. 外派人員與組織的期望匹配模式對績效的影響 [J]. 應用心理學,2005,11 ⑷ _6 .
[30] 洪自強,王重鳴. 工作情景中差錯概念與差錯取向因素分析 [J]. 心理學報,2000,23 ⑸ _5
(萬方資料庫搜索,先提供150篇,未完待續……)

⑶ 褚寶增的主持和參與科研項目

18、褚寶增.地質領域科技基礎性工作數據資料集成與規范化整編.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所.2014-01
17、褚寶增 趙俊芳 王翠香 黃光東 耿鳳傑 李明霞 薛濤. 以數學思維提升現代地學人才創新能力的教學研究. 北京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 2013-10-31
16、褚寶增.服務於現代地學人才培養的數學教學內容與方法的改革.北京市支持中央在京高校共建項目.2013-06
15、褚寶增 王祖朝 鄭勛燁 郭翠平 鄧燕 王錫祿 趙琳琳.在大學數學教學中有效提升學生認知社會能力的研究與實踐.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務處.2013-03
14、褚寶增 王祖朝 王翠香.非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數學學位課的教學改革與實踐.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研究生院.2013-01
13、李明霞 褚寶增.熱通量數值重構的高精度和自適應有限元演算法.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優秀教師項目.2012-09
12、廉海榮 褚寶增 王玉鵬.不連續微分系統的定性分析,數值模擬及其應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內基金.2011-02
11、廉海榮 褚寶增 王玉鵬.奇異泛函微分方程邊值問題的定性分析.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內基金.2011-02
10、廉海榮 褚寶增 趙琳琳.《偏微分方程數值解》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研究.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01
9、王翠香 褚寶增.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探索.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務處.2009-11
8、褚寶增 段岩.大慶油田勘探計劃投資管理系統研究.企業委託.大慶油田.2007-10-1
7、何勇強 褚寶增.北京市人口、資源、環境硬約束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分析.事業委託.北京市21世紀議程工作辦公室.2006-10-10
6、褚寶增.孔店南部地區孔店組沉積體系研究.企業委託.中石油東方公司.2006-8-22
5、黃維平 褚寶增 於磊.計算機集群技術.企業委託.中原油田.2003-3-16
4、褚寶增.國內外煤層氣勘探開發現狀調研.企業委託.中石化.2003-10-16
3、褚寶增 姚國清 何勇強 陳堅 陳准.衛星圖象三維處理技術.企業委託.中原油田.2003-3-16
2、褚寶增 段岩 陳昭年.大慶柴北緣油氣運聚綜合研究(c).企業委託.大慶油田.2001-3-16
1、王祖朝 褚寶增 張玉娟.高等數學CAI課件.行業基金.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務處.2000-3-16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