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學黃陵背斜地質圖作業
A. 為什麼河海大學作業這么多
破學校 坑死我了
B. 金山鎮地質圖綜合報告(千字以上)和地質綱要圖!滿意加100--200分!!!人格保證。作業急迫!!
第一章 引言
本次實習報告是涉及礦物、三大類岩石以及構造的綜合作業,加強對地質學的全面了解,建立對地質工作的初步認識。
該報告包括金山鎮地質圖一張,構造綱要圖一張,聯合剖面圖一張(包含五個剖面圖)。該報告是建立在對三張圖綜合分析比較而來,,是對金山鎮地區地質構造的綜合描述。
金山鎮地質圖比例尺為1:100000,圖區面積大約為206平方千米,岩層年代大致從中泥盆統(D2)到上白堊統(K2),且呈北高南低趨勢,主要山峰有奇峰、雨峰,諸嶺等。最高峰為諸嶺(1800米)。並發育有多種地質構造現象。圖區北東角上有岩漿和晚期岩脈侵入,北西角沉積一套近水平白堊統砂岩,另外在東南區發育一條南西方向的河流。
第二章地層及構造層劃分
該區域內存在時代為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白堊紀的地層。缺失時代為早三疊世及侏羅紀地層。白堊紀地層與三疊紀地層為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上二疊統灰岩與中三疊統泥灰岩為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根據角度不整合關系,可以劃分成兩個構造層,分別為「中泥盆世——中三疊世構造層」和「白堊紀構造層」。根據平行不整合又可以將中泥盆世——中三疊世構造層分為兩個構造亞層。
一、泥盆紀地層:在該區域內,泥盆紀地層主要出露中泥盆統砂岩和上泥盆統頁岩。在圖區的東南角出露地表。其中,中泥盆統砂岩作為背斜的核部出露,上泥盆統頁岩作為背斜的兩翼出露,產狀均為40度。
二、石炭紀地層:主要為下石炭統灰岩,中石炭統灰岩和上石炭統灰岩。在圖區各部分均有出露。在南東方向上作為背斜兩翼產出,地層產狀為40度。在諸嶺、奇峰、雨峰地區下石炭統灰岩作為褶皺的核部產出,岩層發生倒轉。
三、二疊紀地層:主要為下二疊統灰岩和上二疊統灰岩。在圖區內有廣泛分布。其中下二疊統灰岩作為向斜f1及向斜f12的核部產出,上二疊統灰岩作為向斜f3的核部產出,在河流附近的岩層較平緩,產狀為5度至8度。上二疊統灰岩與上覆的中三疊統泥灰岩為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
四、三疊紀地層:主要為中三疊統泥灰岩和上三疊統灰岩。主要在向斜f8處出露。上三疊統灰岩作為核部,中三疊統泥灰岩作為兩翼,產狀為80度和45度。
五、侏羅紀地層:缺失。
六、白堊紀地層:主要為下白堊統灰岩和上白堊統灰岩。主要分布在圖區的北部地區。岩層傾角為8度。與上三疊統灰岩為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
第三章構造
第一節中泥盆世——中三疊世構造層
該構造層內構造現象發育較為齊全。主要有褶皺、斷層、岩體侵入等(詳見附圖Ⅰ)。
一、褶皺:
f1向斜:分布於圖區的西北角,呈北東——南西向延伸。核部出露長約6000米,寬約1500米。核部為下二疊統灰岩,平面呈長橢圓形。兩翼為中、上石炭統灰岩,北西翼傾角為60度,南東翼傾角為45度。轉折端圓滑,軸面近直立,為直立向斜。形成於晚二疊世至早白堊世之間。
f2背斜:分布於圖區的西北部,呈北東——南西向延伸。核部出露長約5500米,寬約700米。核部為下石炭統灰岩,兩翼為中、上石炭統灰岩。南東翼被斷層F1錯斷,岩層倒轉,傾角為80度。北西翼傾角為60度。為緊閉的倒轉背斜。轉折端圓滑。形成於早二疊世之後。
f3向斜:呈北東——南西向延伸。長約2500米,寬約1000米。核部為上二疊統灰岩,兩翼為上、中、下石炭統灰岩。轉折端圓滑,軸面近直立,為直立向斜。形成於晚二疊世至早白堊世之間。
f4背斜:位於奇峰、雨峰地區,呈北東——南西向延伸。長約7600米,寬約1200米。核部為下石炭統灰岩,兩翼為中石炭統灰岩。北西翼傾角為45度,南東翼岩層倒轉,傾角為75度,為倒轉背斜。南東翼被斷層F2切割,核部北東向及南西向被兩平移斷層F3、F4錯斷。轉折端圓滑,軸面近直立。形成於早二疊世至早白堊世之間。
f5背斜:分布於諸嶺地區,呈北東——南西向延伸。長約8000米。寬約900米。核部為下石炭統灰岩,兩翼為中、上石炭統灰岩及下二疊統灰岩。北西翼傾角為40度,南東翼岩層倒轉,傾角為55到80度,為倒轉背斜。南東翼有斷層F5通過,並發育有構造窗,構造窗出露上二疊統灰岩及中三疊統泥灰岩。轉折端圓滑,軸面近直立。形成於早二疊世至早白堊世之間。
f6向斜:分布於圖區南西向上,呈北東——南西向延伸。核部為中三疊統泥灰岩,兩翼為上二疊統泥灰岩。北部被斷層F5錯斷,兩翼產狀為75度。形成於晚二疊世之後。
f7背斜:分布於圖區的南部,呈北東——南西向延伸。長約3000米,寬約1500米。核部為下二疊統灰岩,兩翼為上二疊統灰岩。
f8向斜:分布於圖區中部,呈北東——南西向延伸。核部為上三疊統灰岩,長約3600米,寬約700米,平面呈長橢圓狀。兩翼為中三疊統泥灰岩及上二疊統灰岩,北西翼傾角為80度,南西翼傾角為45度。轉折端圓滑,軸面近直立。發育有飛來峰,飛來峰出露上二疊統灰岩和中三疊統泥灰岩。形成於晚三疊世至早白堊世之間。
f9背斜:分布於圖區中部偏東,呈北東——南西向延伸。核部為下二疊統灰岩,兩翼為上二疊統灰岩。南部發育至河流而止。形成於晚三疊世至早白堊世之間。
f10向斜:分布於圖區東部,呈北東——南西向延伸。核部為上三疊統灰岩,兩翼為中三疊統泥灰岩。形成於晚三疊世至早白堊世之間。
f11背斜:分布於圖區的東南角,呈北東——南西向延伸。核部為中泥盆統砂岩。兩翼為上泥盆統頁岩,下、中、上石炭統灰岩,北西翼傾角為10至40度,南東翼傾角為40度。轉折端圓滑,軸面近直立,為直立背斜。被一系列正斷層錯斷,形成地壘、地塹。形成於早二疊世之後。
f12向斜:分布於圖區東南角,呈北東——南西向延伸。核部為下二疊統灰岩,平面上呈橢圓狀。兩翼為上石炭統灰岩,北西翼傾角為47度,南東翼傾角為45度。軸面近直立。
二、斷層:
F1逆沖斷層:走向為北東——南西向。圖內全長約1300米。斷層傾向北西,傾角20到30度。上盤為f2背斜,並將其南東翼錯斷,地層以石炭紀的灰岩為主,發生倒轉,傾角為80度。下盤為f3向斜,並將其北西翼錯斷,地層以石炭紀的灰岩為主,傾角為70度。上盤相對上升,斷距約為700米。斷層走向與褶皺軸向一致,為縱向斷層。斷層年代為中三疊世至早白堊世之間。
F2逆沖斷層:位於奇峰、雨峰南東向,走向為北東——南西向,圖內全長約1800米。傾向北西,傾角20到30度。上盤為f4奇峰——雨峰背斜,地層以石炭紀的灰岩為主,發生倒轉,傾角為75度。下盤為下二疊統灰岩和上石炭統灰岩,傾角30度。上盤相對上升,斷距約為800米。斷層走向與褶皺軸向一致,為縱向斷層。斷層中部被兩條平移斷層F3和F4錯斷。斷層形成年代為中三疊世至早白堊世之間。
F3平移斷層:位於奇峰南東向上,走向北西——南東向,圖內全長約1600米。為右行平移斷層。錯斷F2逆沖斷層,錯斷距離約350米。形成年代約為中三疊世至早白堊世之間,F2逆沖斷層形成之後。
F4平移斷層:位於雨峰南西向上,走向北西——南東向,與F3平移斷層平行,圖內全長約2100米。為左行平移斷層。錯斷F2逆沖斷層,錯斷距離約為350米。形成年代約為中三疊世至早白堊世之間,F2逆沖斷層形成之後。
F5逆沖斷層:位於諸嶺南東向上,走向為北東——南西向。圖內全長約為2000米。傾向北西,傾角20到25度。上盤為f5背斜,岩層為中三疊統泥灰岩,上、下二疊統灰岩及中、上石炭統灰岩,岩層發生倒轉,傾角為80度。下盤主要為中三疊統泥灰岩,傾角為80度。斷層的北東向上的下盤侵入有花崗岩體,並被後期侵入的斑岩岩脈切割。上盤相對上升,斷距約為1600米。斷層走向與褶皺軸向一致,為縱向斷層。發育構造窗及飛來峰,構造窗和飛來峰由上二疊統灰岩和中三疊統泥灰岩組成。形成年代為晚三疊世和早白堊世之間。
F6平移斷層:位於金山鎮南西向上,走向北西——南東向。圖內全長約為1000米。為右行平移斷層。錯斷下二疊統灰岩和上石炭統灰岩的界線。錯斷距離約100米。形成於早二疊世之後。
F7平移斷層:位於王家莊西向上,走向為北西——南東向。圖內全長約為800米。為左行平移斷層。錯斷下二疊統灰岩和上石炭統灰岩的界線。錯斷距離約200米。形成於早二疊世之後。
F8——F12正斷層組合:位於圖區東南角,金山鎮及河北村南東向上。走向為北西——南東向。上盤相對下降,錯斷f11背斜,形成地塹、地壘。形成於晚石炭世之後。
三、岩漿岩:
分布在圖區東北角,陵庄附近,有兩期岩體侵入。出露面積約5平方千米,花崗岩岩盤形成於晚三疊世至早白堊世之間,F5逆沖斷層形成之後。斑岩岩脈形成於晚三疊世至早白堊世之間,花崗岩岩盤形成之後。
第二節白堊紀構造層
位於圖區的北部,形成一套時代為白堊紀的砂岩岩層,近水平,傾角為5到9度。出露面積約為13平方千米,將早期形成的構造現象覆蓋。上白堊統超覆於下白堊統之上。
第四章地質發展史
在地質歷史時期內,金山鎮地區經歷了多期地殼運動,以致形成了現今復雜的地質現象。
泥盆紀時期,該區主要接受河流的沉積,沉積物為河流相的砂岩。自早泥盆世開始地殼開始下降,沉積環境由河流轉為海洋,沉積物由砂岩轉為頁岩。早泥盆世以後,該區環境均為海洋,接受長期的海相沉積。在石炭紀到二疊紀沉積了大量的灰岩地層。此時,地殼處於相對穩定階段。
早二疊世以後,地殼開始抬升,海底的沉積物露出地表,接受風化和剝蝕。致使該地區缺少早三疊世的地層。中三疊世和晚三疊世地殼再次下降,陸地變為海洋,再次接受海相沉積。
晚三疊世以後,地殼再一次抬升,該地區再次接受風化和剝蝕,缺少侏羅紀的地層。
白堊紀開始地殼趨於穩定,河流開始發育,主要沉積環境由海洋轉化為河流。直到現在地殼處於長時期的穩定狀態。
第五章 結束語
經過本次綜合地質報告,我收獲很大。不僅對書本知識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更使我加強了活學活用書本知識的能力,培養了我的地質思維。我很明顯的感覺到在分析地質現象及其表現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增強了我畫剖面圖的能力。我深刻的體會到地質工作需要很大的耐心和細心以及嚴謹的工作作風。這對我以後的學習甚至工作都有積極的作用。
在本學期的學習中,以及本次綜合地質報告中,我首先要感謝王根厚老師和胡玲老師對我的悉心教導,使我對地質學建立起初步的認識,並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要感謝謝趙磊同學在畫剖面時對我的指導。鑒於感覺到在實踐能力上的不足,我建議適當增加實習課。
C. 構造地質學報告
這道題目莫非是某某研究生考試題目,或者是復試題目。朱先生附圖裡面有這專個圖。俺考了屬5,6回這個題目了。基本思路:地層概況,古生物信息(略),構造信息,包括褶皺斷層火成岩等的產狀,發育年代先後。力學分析,最後進行綜述,編造一個構造故事。畢!
D. 水文與工程地質需要學習哪些內容
第一部分,課堂實驗、實習及課外作業,其中包括:一、主要造岩礦物的鑒版認;二、常見火成岩的鑒認;權三、常見沉積岩的鑒認;四、常見變質岩的鑒認;五、常見三大類岩石的綜合鑒認;六、地質界面的產狀要素;七、水平、垂直、傾斜地層的地質圖的閱讀和分析;八、褶皺、斷裂、不整合構造地質圖的閱讀和分析;九、綜合性構造地質圖的閱讀和分析;十、水利工程地質圖件、資料的綜合分析;十一、壩基滲漏分析工程地質作業;十二、開挖岩質邊坡的穩定分析作業;十三、壩基抗滑穩定分析作業;十四、極射赤平投影原理及其應用;十五、應用赤平投影分析壩肩及壩基岩體穩定性作業;十六、地下水水質資料的整理與分析及水質評價作業;十七、水文地質資料的整理與分析;十八、平原區地下水水量的均衡計算作業;十九、喀斯特地區水文地質資料分析作業。第二部分,野外地質實習,其中包括:一、野外地質實習的內容及安排;二、野外地質實習的一般工作方法;三、水利工程現場的地質實習;四、地質實習報告的編寫。
E. 實習五 第四紀地質圖的圖切剖面
一、實習目的和意義
第四紀地質圖的圖切剖面是反映研究區各種第四紀沉積物和地貌在時間和空間相互關系的圖件,能清晰地反映研究區的第四紀地層的接觸關系和岩性岩相變化特徵。通過本次實習,使學生了解圖切剖面的製作方法,提高學生製作剖面圖和綜合分析第四紀地質圖的能力。
二、實習內容和要求
(1)學習第四紀地質圖圖切剖面的製作程序和方法。
(2)了解第四紀地質圖圖切剖面線選擇的原則和剖面圖的主要內容。
( 3 )作《瀘江兩岸第四紀地質圖》AB線圖切剖面。
(4)實慣用具:鉛筆、計算器、橡皮、三角尺。
(5)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實習作業。
三、實習步驟與方法
(1)首先聽教師講解第四紀地質圖圖切剖面的製作方法。
(2)在仔細閱讀了第四紀地質圖之後,充分了解第四紀地質圖的內容基礎上,選擇圖切剖面線。
(3)在坐標紙上作圖切剖面。
四、第四紀地質圖圖切剖面的製作方法
1.選擇圖切剖面線(基線)
圖切剖面就是在第四紀地質圖上,沿著某一個方向切一條剖面圖。該剖面圖必須較全面地反映該區的第四紀地質情況。
在作圖切剖面之前,首先要選擇圖切剖面線。圖切剖面線的選擇必須在充分分析第四紀地質圖的基礎上,弄清研究區第四紀地質和地貌的特徵,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剖面線。剖面線的選擇應該滿足以下幾個條件:①剖面線方向與第四紀地層分布的延伸方向應基本垂直;②沿剖面線應穿越圖區第四紀地層和地貌類型最多的方向;③如果有鑽孔,剖面線盡量從鑽孔附近穿過;④只要能把圖區的第四紀地質表現出來,以最短的剖面線為佳。剖面線選定後,應在圖上標出剖面線的位置。
2.確定比例尺
在大多數情況下,第四紀地質圖中的地形起伏和地貌高差遠小於水平方向的距離,因此圖切剖面採用不同的水平比例尺與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與地質圖一致,而垂直比例尺多數是需要放大的,但放大的倍數不宜過大,否則將會歪曲地形與堆積物之間的關系。垂直比例尺畫在剖面圖的兩端,標注海拔高度或河拔高度,而水平比例尺標在剖面圖上方(圖1-20)。
圖1-20 東河第四紀地質圖及圖切剖面
1—全新統(Qh2al)沖積礫石、砂(河漫灘);2—全新統(Qh1al)沖積礫石、砂、粘土層(第一級階地);3—上更新統(Qp3al)沖積礫石、砂、粘土層;4—上更新統(Qp3pl)洪積角礫石、粘土、黃土層(第一期洪積扇);5—中更新統(Qp2-2al)沖積礫石、粘土層(第三級階地);6—中更新統(Qp2-1pl)洪積角礫石、粘土層(第二期洪積扇);7—下更新統(Qp1-2al)沖積礫石、粘土層(第四級階地);8—下更新統(Qp1-1l)湖積粘土層;9—上新統(N2)湖積粘土層;10—前新近紀地層;11—等高線(m);12—鑽孔及編號
3.繪制地形剖面線
依據確定的圖切剖面線和比例尺,先在方格(坐標)紙上畫出剖面基線,基線的長度與剖面線的長度相等,基線畫在方格紙的下方,但要注意在基線與方格紙的邊緣之間留出一定的空間,便於繪圖例。在基線的兩端畫上垂直線條,並按確定的垂直比例尺在垂直的線條上從基線開始向上依次註明標高(圖1-20),但要注意基線所處的標高一般比剖面所過最低點的標高位置低1~2cm,這是為了便於充填岩性花紋符號(圖1-20)。然後將第四紀地質圖上的剖面線與地形等高線相交各點,用尺子量出水平距離並一一投影到相應標高的位置,再把相鄰點用曲線連接起來,按實際地形對曲線進行圓滑即得到地形剖面線。
4.投影地質或地貌界線
將第四紀地質圖上的剖面線與地質界線(地層分界線、不整合線、斷層線等)的各交點投影到地形剖面線上,再按各點附近的地層產狀或地貌形態繪出分層界線。在地形剖面線下方的地質(地層)界線的勾繪要在充分分析地層的接觸關系、地貌關系以及鑽孔揭露的地層特徵等基礎上進行。這步工作是整個圖切剖面最難的一步,需要認真分析第四紀地質圖的內容,才能正確地勾繪出來。
5.岩性符號的充填和修飾
根據第四紀地質圖的地層岩性,充填各時代地層的岩性花紋符號,並註明各岩層的地層代號。按第四紀地質剖面圖格式要求完善圖名、圖例、比例尺、剖面方向等內容。
五、實習作業
在坐標紙上編繪《瀘江兩岸第四紀地質圖》(圖1-19)的AB剖面線的剖面圖。
第四紀地質學與地貌學實習指導書
F. 河海大學數字信息檢索與利用作業怎麼做啊
可以參考你們抄開學時學校給你們發的講圖書館資源利用的那本書,再一個就是多到河海圖書館網上看看,像你們宿舍的網或是致遠303機房的網都是接教育網的,打開圖書館網頁,可以直接連接上各個資料庫,到上面找些你喜歡的資料,這個也能很好地鞏固你對這門課的認識。如果有什麼不清楚的,還可以繼續提問啊!
G. 實習十 構造地質綜合作業
綜合作業是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構造地質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從而提高學生分析並解決地質構造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這種類型作業是重要的教學環節。綜合性作業可以採用多種方式,一種方式是綜合分析一幅內容廣泛的地質圖。這種方式對培養學生讀圖、作圖以及提高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分析構造問題的能力都具有較好效果。其他可採用的方式是: 根據提供的條件編制一幅地質圖、編寫專題讀書報告、對標本進行描述和分析、小型專題構造科研等。現對各種方式分述如下。
一、綜合讀圖
(一) 要求
綜合讀圖要求在對選定的圖幅進行全面分析後,編出 1 幅構造綱要圖、1~2 幅地質剖面圖並給出說明地質構造和構造發展史的文字概述。
(二) 讀圖步驟
讀圖的步驟和方法如下: 第一,初步認識地質圖及其全貌,如圖名、圖幅號、比例尺、圖例和責任表; 第二,分析認識地形總的特點及其與地層和構造的關系; 第三,分析認識地質構造總的特點,包括地層展布及其相互關系、主導構造方向、構造層及其特點和展布。在對全區總的地質構造特點有了初步概念後,應分別按構造層、構造單元、構造方位、構造類型進行地質構造細部的分析和描述。
1. 地層方面
分析地層和地層組合的展布和排列,分析並確定地層之間的接觸關系,尤其要注意角度不整合,這是劃分構造層和分析構造發展史的基本依據。
所謂構造層是指一定構造單元內一定構造發展階段中形成的一套地層組合(或建造)及其組成的構造,其中常包含一定的岩漿組合。構造層常角度不整合限定。它在地層組合、沉積岩相、構造、岩漿活動等方面具有一定特色而區別於其他構造層。在時間上代表一定構造旋迴和構造幕,空間上代表該構造幕影響的范圍。
2. 褶皺方面
分析褶皺首先要著眼於全區最發育的最有代表性的褶皺,或從各單個褶皺概括總體褶皺,或從大褶皺入手依次分析次級褶皺。不論是從小型到大型還是從大型到小型,總是要把褶皺的總體和細節查明。查明褶皺在平面上和剖面上的形態特點、組合特點、疊加關系和展布規律,進而分析與相鄰或相關構造層中褶皺的關系。
3. 斷層方面
一個地區的斷層尤其是大斷裂控制著一個地區構造的格架。因此,第一要分析全區性大斷裂及其對全區構造的控制性,例如一些劃分構造單元或構造層的大斷裂; 第二,可按斷層的規模、方向、性質及其與褶皺的關系進行分組; 第三,斷層與褶皺不論是在空間展布上還是成因上都有密切關系,所以在分析斷層時,要結合褶皺等其他有關構造進行。
4. 岩漿岩體方面
一定地區的岩漿岩體及其組合是在一定構造背景下形成的,既受區域構造和構造運動的控制,又常受局部構造的控制,而岩體的形成又對其周圍構造產生影響。在分析岩漿岩體發育區地質圖時,應注意分析不同時代、不同類型、不同規模岩體的分布組合規律、發展演化史及其與褶皺、斷層等構造的空間分布關系。
5. 構造發展史
一個地區的構造是按階段性和旋迴性演化的,具體表現在一個個構造層的相互疊加上。因此,在分析發展史時,首先應根據地層和角度不整合等劃分構造階段和構造作用期,在劃分構造階段時,應注意確定哪些階段和運動是主導的奠基性的,哪些是次要的調整性的; 其次,從各種構造的形態、方向和強烈程度以及相互關繫上,分析各期構造作用的方式和方向;再次,根據地層方面的岩性、厚度等資料,結合區域構造,適當分析並恢復各時期的古地理面貌和地殼升降運動的變化。
(三) 編制構造圖件
為了表現各種構造,在分析地質圖的基礎上應編出剖面圖1~2 幅和構造綱要圖1 幅。
構造綱要圖是以不同的線條、符號(參見附錄) 和色調表示一個地區地質構造的一種圖件,以地質圖為基礎編制,其內容如下:
1) 構造層: 將劃分各構造層的角度不整合畫在圖上,以劃分出各構造層。構造層以地層時代代號表示。構造層無統一規定的色譜,一般時代愈老色調愈深,時代愈新色調愈淺。
2) 斷層: 各類斷層用規定符號表示,並註明和編號。如果區域范圍很大,斷層發育,則不同時代斷層可用不同顏色的符號表示。
3) 褶皺: 褶皺用軸跡線表示,軸跡線的寬窄反映核部或褶皺的寬度變化。褶皺的傾伏應用樞紐產狀表示。
4) 岩體: 繪出岩體界線和內部岩(相) 帶界面,註明岩石代號及其時代,並標出原始構造產狀。
5) 標出代表性地層產狀以及節理、面理、線理產狀等。
6) 完成圖的規范,如圖名、比例尺、圖例等。
除構造綱要圖外,還要再編制 1~2 幅反映全區構造特點的剖面圖。
(四) 編寫地質構造報告
文字和圖表是反映和表現某一地區構造特徵的兩種方式。地質構造報告是在分析讀圖和編制圖件之後進行的,報告的編寫又是分析讀圖的深化。在編寫報告過程中必須使地質圖、剖面圖、構造綱要圖與文字報告符合一致,互相印證,相互補充。報告一般包括以下章節:
第一章,引言。簡述綜合讀圖的目的、要求、所讀圖幅名稱、比例尺、圖區地形輪廓以及完成作業情況。
第二章,簡述區內地層分布及其接觸關系之後,重點闡述構造。這是報告中的最主要部分,首先概括區內構造總體特徵,如以褶皺為主還是以斷裂為主,構造的方向性,構造單元或構造層的劃分。總之,以簡明術語勾繪出總的構造輪廓。
構造一章的寫法因構造特點而異,可採用以下幾種方式描述:
1) 按構造單元;
2) 按構造層;
3) 按構造類型;
4) 按構造組合;
5) 按構造方位。
以上各種方式可以互相配合,實際上也常常是相關的。例如,構造單元的劃分與構造層的劃分常常是一致的。一定的構造層以一定構造類型為主,構造方位也常與一定的構造類型密切相關等等。不論按哪種方式描述,既要對代表性或典型構造進行描述,也要在描述的基礎上進行分析概括。
岩體作為一種構造可以在構造一章描述。描述內容包括: 侵入體的名稱(如 × × × 花崗岩體) 、產出構造部位、平面形態和規模、與圍岩的接觸關系、內部岩(相) 帶劃分、原生構造、侵入時代,如有可能可以岩體總的輪廓加以恢復。
第三章,構造發展史。根據構造層可劃分出全區構造發展階段和構造幕,把全區構造事件列成一個序列。簡述各構造階段的構造活動特點,如構造運動性質、構造作用方式和方向、構造作用強度,以及相應的岩漿活動。如果資料豐富,可對岩相古地理稍予描繪。
在概述中,為了形象地說明構造特點和規律,可繪制一些插圖,如剖面圖、聯合剖面圖和立體圖等。
二、編制地質圖並分析地質圖
(一) 方式
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編制 1 幅地質圖,並在所編制的地質圖上進行讀圖分析。
(二) 要求
編圖開始前,應對所編地質圖提出具體要求: 第一,圖的比例尺和面積大小; 第二,地形特點和地形對地質界線的影響程度; 第三,發育的地層、地層組合、接觸關系以及各構造層的特點; 第四,斷層發育情況,如一條橫過全區的大逆沖斷層和一系列正斷層,或一套疊瓦式斷層等; 第五,褶皺發育情況,如一套變形中等至強烈的褶皺、軸向、傾伏和軸面產狀等; 第六,岩漿活動特點等。
(三) 步驟
第一,要有明確的主導思想,即在圖上要表現的主體構造及與其有關的次要構造、各類構造的空間組合及先後順序等; 第二,要先編制 1 幅橫過全區主體構造的剖面; 第三,編制全區地質圖。
以所編圖為基礎,再編制 1 幅構造綱要圖和剖面圖; 也可再編寫 1 份地質概述。
綜合作業採用編圖方式,必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進行單項讀圖實習時,就安排一些單項作圖。在學生開始編制地質圖以前,發給學生一些參考性圖件。
三、編寫讀書報告
(一) 方式
為了提高學生閱讀構造文獻、綜合分析、組織概括和表達能力,綜合作業可以採用編寫讀書報告的方式。其課題可以是構造地質學中有一定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的問題,也可以是某些地區存在的構造問題。
(二) 步驟
學生在導師指導下編寫讀書報告,可以按以下步驟進行: 第一,選題,並附以選題意義和有關文獻; 第二,閱讀文獻並作摘要或筆記; 第三,擬定提綱; 第四,編寫報告。
指導中要注意啟發引導學生如何閱讀文獻資料、如何分析問題以及如何組織材料。
四、描述構造標本
規模大小不同的各級構造常常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一些不大的構造標本上往往呈現出單一的或復雜紛繁的構造現象,它們既反映小構造的特點,也反映大構造的一定特點。所以描述構造標本是培養學生學習觀察和分析構造現象,提高構造地質學理論和技能的良好方式。
(一) 方式
對所選標本附以選題意義、基本要求、參考文獻等。
(二) 步驟
對標本上的構造進行觀察、描述和分析,進而探討其空間和時間的組合關系和形成機制。最後完成 1 份小型專題地質報告,最好附上相應的素描。
五、作業
讀圖1,按綜合讀圖的要求畫一條過 A ― B 的圖切剖面和幾條圖區內典型的地質剖面,並以金山鎮地區地質圖為基礎編 1 幅構造綱要圖,最後,完成 1 篇地質報告。
圖1 金山鎮地質圖(綜合作業用圖)(C 現為二分,本圖所用為此前資料)
H. 河海大學地質工程為什麼苦這個專業的就業前景怎麼樣
1、地質工程畢業的地質工作者常年在野外工作,一般在無人區作業,環境惡劣的同時離家較遠。此外,在學校就讀期間,用人單位對地質工程專業的學生要求非常高,要求具有堅定的專業思想,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掌握新技術、新方法等等,使得學習過程也充滿艱苦。
2、這個專業的就業前景很好,收入也不錯。
3、河海大學地質工程專業培養具備基礎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水地質學、工程地質學地質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具有從事資源地質勘查的初步能力和解決常見地質工程問題的基本能,能在資源勘查、工程勘察、設計、施工、管理等領域從事資源勘查與評價、管理、各類工程建設地質等方面的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4、隨著中國一大批基礎設施建設的完成和城市建設的規模化,從事基礎工程施工的人才將出現下降的趨勢,而地礦行業對人才需求量在未來的10年內將會大幅度地增加。同時,鐵路建設走勢增強,人才需求形勢看好。各勘查院對人才的需求穩中略有走強趨勢,其他行業對工程地質人才的需求減弱,而對岩土鑽鑿工程技術人才的需求增加。
5、由於地質工程專業涉及國民經濟建設的領域很廣,經濟建設項目很多,發展的速度很快,為畢業生創造了很好的就業環境,在大學生就業形勢普遍困難的情況下,地質工程專業學生的就業形勢卻仍然非常好,具有比較強的發展勢頭,在全國形成了供不應求的良好局面。畢業後可在國土資源、工礦企業、工程設計院、資源勘查與評價,環境評價,城市與環境水文地質,工程勘察、設計和施工、生產管理等方面的開發、科研與管理工作。
I. 回顧黃陵背斜1∶ 萬區調工作及其社會效益
李東旭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此次研討會主題是 「中國區域地質調查史的社會經濟文化作用研究」。就此命題要求,不禁令我回想起自己早在 1958 ~1961 年親自做過的第一輪區調工作。雖然時隔近半個世紀,由於印象深刻,至今幾乎每個細節還歷歷在目。至於工作成果在後來的學科發展中是否經受考驗,發揮什麼社會效益,也多少有所關注。總的感受是: 區調工作是發展地質科學的基礎; 區調圖件也是國家建設中各個領域不可缺少的基礎資料。
一
我國採用航空照片按蘇聯 1∶ 20 萬區調規范有計劃大面積開展區調工作始於 1958 年。此前,在天山、大興安嶺、南嶺已開始由蘇聯專家領導進行試點。1958 年春夏之交我正為馬杏垣老師助構造地質課,馬先生跟我說: 「期末課程結束,你到新疆天山十三大隊去學習,看他們如何利用航空照片填圖。」待課程考試剛結束,尚未出發,黨的 「教育為無產階級服務,教育與勞動生產相結合」的教育方針頒布。北京地質學院黨委為響應這一精神,迅速決定全院地質專業師生暑期實習全部參加區調工作。時間緊迫,馬老師又通知我暫不去新疆了,要我趕快到地質部資料局借來天山區調資料辦個小型展覽,向領隊老師簡單介紹航空照片解譯方法。然後大家就匆忙出隊,奔赴各省。
當時,我被編入由馬杏垣先生領導的湖北大隊,湖北大隊由北京地質學院普查系、石油系和北大地質系 3 個單位部分師生組成; 普查系負責竹山、谷城、南漳、宜昌、隨縣 5幅,石油系負責巴東、長陽、恩施 3 幅,北大地質系負責宜城幅; 基本覆蓋了大半個湖北省; 我被指定負責宜昌幅。考慮到各圖幅之間接圖方便,採取集中踏勘統一地層認識,鄂西北荊山中隊由李樹譽老師領隊在南章幅踏勘。正當踏勘歸來,各分隊即將進入自己圖幅開展工作之際,一場新的政治運動掀起,全民大煉鋼鐵,我被安排到圖幅外鍾祥、宜城、荊門 3 縣配合當地找鐵礦。直到 8 月份才回到自己負責的圖幅工作。次年,由於鄂西南石油系師生轉戰石油普查,他們負責的 3 幅圖提前驗收,巴東幅東部包括一窄條黃陵背斜核部的前震旦紀岩漿岩和變質岩工作不能通過。為此,當時湖北局夏湘蓉總工電報北京,要我立即到武漢,商量如果我同意承擔完成一幅完整的黃陵背斜核部地質圖,即可放走巴東幅師生離開; 宜昌幅可只做西半幅地質圖,東半幅交由石油五普隊負責。填圖面積雖然減小,內容卻比其他圖幅復雜,岩、沉、變三類岩區都有,沉積地層從震旦繫到第三系跨度也大。這幅圖只有我一個教員負責,帶著十幾位學生完成,主要依靠幾位高年級同學協助,但是,到第二年原高年級學生畢業,又換一批新同學,又要重新培養,壓力之大可想而知。現在看來那時的同學確實水平不低,工作認真負責,現在的中科院院士陳旭就是1958 年的學生隊長; 後來中國地質大學的副校長劉玉發曾任當時的黨支書,他的組織管理能力很強,對工作順利開展發揮了很大作用。編圖、寫報告都要由學生協助; 最終成果還算不錯。經地質部區調局和省地質局領導組成的專家組按照區測規范逐條嚴格審查,正式驗收,最終獲得很高評價,認為這幅圖的質量不亞於他們剛驗收過的蘇聯專家領導的韶關幅。這是同時驗收的幾幅圖中的最高分。時隔幾十年後,回憶那時的工作相當艱苦,正值三年困難時期,野外工作吃糠咽菜、忍飢挨餓,上山帶著炒麵和喂牲畜的豆餅,爬不動山時,才能吃一兩口 「加油」; 沒有大路和交通工具,身負行李、資料、圖筒、標本、樣品、馬燈、陶沙盤,邊爬山、邊觀測、填圖記錄和取樣。但所獲的區調成果還是在地質科學研究和經濟建設中發揮了作用。參加這項工作的兩位當時的學生鄧運松和金靜波已先我而去,當時一位負責變質岩,一位負責岩漿岩,他們工作非常認真負責,為這個圖幅高質量完成作出了重要貢獻。現藉此文,順作緬懷和告慰。簡而言之,這次區調工作是在極不尋常年代度過的。不僅任務艱巨,工作條件艱苦,而且還有接連不斷的政治運動,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二
總結宜昌幅 ( 或黃陵背斜) 1∶ 20 萬綜合區調成果發揮的社會效益,可概括為以下 4個方面。
1. 填補了地質圖空白區,為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設計提供了工程地質和區域穩定性評價基礎資料
大家知道,1956 年毛主席橫渡長江在水調歌頭詞中曾寫道: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這就意味著武漢長江大橋完成後,將要建三峽大壩。長辦已開始籌劃長江三峽工程,1958年地質部直屬的三峽水文隊也開始沿江勘察選址,當時依據的地質圖還是 1924 年李四光、1925 年趙亞曾、謝家榮等做的沿江地質圖; 黃陵背斜北部還是大片空白區。對於三峽工程來說,急需一張新的完整的包括外圍的區域地質圖。當時三峽水文隊總工胡海濤對我說: 他非常希望有一張正規的完整的地質圖,因為三斗坪壩址、南津關壩址都在我們的圖幅內,外圍的霧渡河斷裂也在我們圖幅內。另外,與我們工作同步進行的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地質勘察,也到我隊搜集資料。總之,這次區調填圖,不僅填補了一部分全國地質圖的空白,同時也為三峽工程提供了第一張正規的區域地質圖。
2. 一系列新的發現,深化了基礎地質研究
( 1) 提出取消 「美人沱片麻岩」層位,建立 「崆嶺群」
此前三峽地區前震旦系地層劃分大都是根據李四光先生 ( 1924) 建立的三斗坪系,劃分為: 黃陵花崗岩、美人沱片麻岩、崆嶺片岩 3 套層位。通過我們大面積填圖,發現原來的美人沱片麻岩實質上是崆嶺片岩和黃陵花崗岩接觸部位的混合岩,混合岩中基體的原岩與崆嶺片岩成分一致,是一套夾有石墨片岩和大理岩的富鋁的副變質岩; 最近有人將其定為孔茲岩系。實際上,崆嶺片岩名稱也名不副實,因為,大部分崆嶺片岩都不同程度受到混合岩化; 多數已變成混合片麻岩、條帶狀混合岩。因此,1959 年第一次地層會議時,我曾撰文提出建議,在地層表中取消 「美人沱片麻岩」這個沒有層位意義的名詞,並建議將 「崆嶺片岩」改稱 「崆嶺群」或 「崆嶺系」。然後,根據基體成分差異,再將崆嶺群內部劃分 4 個組段。時隔數十年,追憶 「美人沱片麻岩」這一詩意般地層名稱的消失,仍有所感,詩雲:
高峽平湖淹黃陵,黃陵地層史有名。
崆嶺灘前美人沱,綵帶纏身似女神。
問美人兮何所因,答曰花崗混染身。
地質時代無實意,只得讓位崆嶺群。
關於時代問題傾向於新太古代至古元古代。當時採集了比較系統的同位素樣品送蘇聯測試,由於中蘇關系惡化,未見結果。從以後的文獻看,這個建議基本被大家接受了。只是隨著變質岩石學、地球化學、同位素年代學的發展,研究更加深入細致。
( 2) 黃陵花崗岩解體
自 1924 ~1925 年李四光、趙亞曾、謝家榮等確定黃陵花崗岩體之後,長期無人問津,直至 1957 年李鄂榮再研究,他認為黃陵花崗岩體為一中酸性岩基,黃陵廟的花崗岩體與三斗坪黑雲母石英閃長岩體為一次侵入的相變結果。通過我們對黃陵背斜核部全面填圖,發現這里的岩漿岩比較復雜,不僅有多種中酸性岩體,還發現許多小型基性超基性岩體,現在看來有些可能是幔岩包體; 根據當時的地槽學說將這里的岩漿活動從基性到酸性分為2 個岩漿活動旋迴,5 期侵入。早期構造岩漿旋迴的造山前期為基性超基性岩體 ( 太平溪等岩體) ; 造山同時形成早期白色混合岩化及混合花崗岩體 ( 風箱坪、周家河) ; 造山晚期形成黃陵斜長花崗岩基。後第二岩漿旋迴,早期為中基性小岩體如茶兒山、徐家河輝長輝綠岩; 晚期伴隨第二期正長花崗岩混合岩化有圈椅塘、岔路口、烽火山岩體形成。現在是按單元超單元填圖,岩石學研究也有很大發展,岩石命名也有許多變化。但是,最初的黃陵花崗岩基的解體和作圖,還是通過這次區調填圖完成的。
( 3) 霧渡河 「長壽」斷裂的發現
霧渡河斷裂是測區內最大的一條斷層,走向北西,斜切黃陵背斜核部,並延伸到東翼古生代至中新生代沉積蓋層中,從核部沿斷裂發育紅色混合岩化及小岩體侵入來看,早在元古宙已形成,但從晚古生代沉積岩相看,海西期這條斷層兩盤又有反復升降現象,中晚泥盆世地層 ( 雲台觀組、黃家磴組、寫經寺組) 在斷層北盤缺失,中石炭世 ( 黃龍灰岩)及早二疊世 ( 梁山組煤系) 斷層南盤缺失; 從露頭直接觀察到斷裂伴派生構造擦痕,又反映出燕山期有左行和右行平移特徵; 斷層延至東湖群紅層中,兩盤岩性粒度則有截然變化。當時給馬杏垣老師匯報時,他饒有興趣地說: 「這是一條長壽斷層」。總的說來,這條斷層雖然長期多次活動,但每次活動都不強烈,現今活動性也不強烈。
3. 發現新礦點,指出礦產分布規律
1958 年 1∶ 20 萬區調綜合性很強,要求同時進行礦點檢查、金屬量測量、重砂測量和伽馬測量; 最後上交了 37 張礦點檢查卡片、4 張重砂測量成果圖、6 張金屬量測量成果圖,還有礦點分布和預測圖。總之,工作量很大。用現在的技術要求來衡量,水平不一定很高,但是,當時提出的一些找礦線索還是很有意義的。諸如: 發現花崗岩中有超基性岩體、在中酸性岩體與崆嶺群中的大理岩接觸部位有矽卡岩型磁鐵礦、重砂金屬量測量異常表明該區有多金屬礦遠景、崆嶺群中的石墨夾層具有潛力等都是第一次提出。有關礦產的分布規律,我們發現晚泥盆世的寧鄉式鐵礦只是在霧渡河斷層以南分布,而早二疊世的梁山煤系僅限於霧渡河斷層以北分布。含煤層的向斜自北而南,由窄變寬、由深變淺。因為測區以北的荊山台褶帶的整體規律是褶皺強度自北而南衰減,即波幅比值減小。最後驗收時,湖北局周聖生總工異常高興,他說: 「我就希望你們搞區調的提供給我這種資料,對我指導找礦才有用。」
4. 為編制小比例尺多種地質圖件提供基礎資料
1958 ~ 1959 年兩年工作後,地質部指令各省根據新的區調資料編制全省地質圖、岩相古地理圖、岩漿岩分布圖、大地構造圖。應該說,這也是區調工作的一種社會效益。沒有區調提供的新資料,圖件是編不成的。當時分工由我負責編制湖北省 1∶ 100 萬大地構造圖。記憶深刻的一個問題是,當時編圖要求按蘇聯地槽地台理論劃分和命名構造單元。而這一理論對 「褶皺帶」的定義必須是 「地槽回返」的表現,而黃汲清先生在他的 《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 1954) 名著中將揚子地台上的大巴山 、八面山、下揚子等地的構造帶都稱之為褶皺帶。如果延用黃先生的命名,顯然與當時流行的概念有矛盾,這兩種褶皺帶組成的建造不同,形變機理也不同。困惑之中,想到為什麼不可以加個定語將兩者區分開呢? 於是,想出一個 「台褶帶」的術語,就是將地台褶皺帶與地槽褶皺帶區別開來,也未來得及請示馬先生,就匆忙交卷了。沒想到回到北京後,還得到張文佑先生和馬杏垣老師的贊賞。此後還廣為應用。
區調成果應用領域很廣,1970 年我正在大別山鑽機上勞動,接受工人階級再教育。沒想到收到學校軍宣隊加急電報,催我到湖北省地質局革委會報到。當時自己也莫名其妙,不知要我干什麼,到武漢後,才知道要我參加湖北軍區 「兵要地質圖」的編制,這是我第一次知道地質和軍事還有關系。
現在看來,區調成果在環境地質、災害地質 ( 含地震) 、水文、工程、能源 ( 含地熱) 、農業、旅遊地質等諸多領域都離不開區調成果———地質圖。地質圖帶給人類社會的效益之大,難以估量。但是,在完成一幅地質圖背後,區調工作者付出的艱辛和汗水卻鮮為人知。特別是 1958 ~1961 年 3 年困難時期完成的第一輪 1∶ 20 萬區調工作是現代年輕人不可想像的。因此,我非常贊同總結每一階段地調工作成果在學術上的意義和產生的社會經濟效益,而且建議加上工作時期的社會背景和工作條件。
附: 旋扭構造薈萃———追記牛口峪旋扭構造。
旋扭構造薈萃
———追記牛口峪旋扭構造
北京猿人周口店, 地質赤子建搖籃。
五七年暑期初教學, 構造奇觀始發現。
大南坡上 「小磨盤」 原系穹窿旋轉斑。
骰子溝里 「汽油桶」 軸近水平小旋卷。
牛角褶皺 「風車轉」 張扭斷層輻射散。
弧形走滑屬外環, 重重旋扭套連環。
北嶺向斜半月狀, 動力來自花崗岩。
轉折端處扭力強, 鳳凰山上得應驗。
帚狀節理多級序, 旋扭復合更稀罕。
旋扭類型集大全, 堪稱旋扭博物館。
六二年成果始匯報, 李老聞之喜開顏。
地質年會作講演, 會後師長齊參觀。
李老上山親指點, 補充工作更完善。
四十年後再去看, 封山育林溝壑填。
精彩現象多不見, 學子痛兮嘆遺憾。
北京西山周口店牛口峪集中了極其難得、極其精彩的多種小型旋扭構造現象,其中有軸直立的旋扭構造、軸水平旋扭構造、渦輪狀褶皺、三維連環旋卷構造、多序次旋扭構造、交叉復合旋扭構造等多種罕見類型,可謂精彩薈萃。2008 年秋冬之交,古稀之年為研究生講授地質力學,課後帶領學生實地觀察,未料多數現象被破壞或被掩蓋,遺憾之極。恰又收到紀念李四光誕辰 120 周年紀念會議通知,由於這項研究,幸蒙李四光先生親自指點,故此簡要追記研究過程,以資紀念。並期望今後大興土木時,對於有重要科學意義的地質現象手下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