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井岡山大學水文地質專業

井岡山大學水文地質專業

發布時間: 2021-02-24 16:28:26

① 湖北地質大學和井岡山大學哪個更好

你說的湖北地質大學,
如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和井岡山大學比較,
當然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好。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是211,

讀完好找工作。

② 體育生高考之後可以報考其他專業嗎

體育特長抄生高考不可以選別的專業,體育生可以考:

上海體育學院

華南師范大學

南京大學

江蘇科技大學

韓山師范學院

上海大學

南通大學

廣西民族大學

武漢大學

南京師范大學

西南石油大學

中山大學

杭州師范大學

成都理工都大學

山東大學

湖州師范學院

重慶郵電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淮北煤炭師范學院

西南科技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福建師范大學

四川理工大學

長安大學

泉州師范學院

西華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

漳州師范學院

西昌學院

南昌大學

華東交通大學

成都中醫葯大學

吉首大學

東華理工大學

四川師范大學

東北大學

南昌航空大學

西華師范大學

北京化工大學

江西理工大學

雲南民族大學

東北師范大學

贛南醫學院

西藏民族學院

上海師范大學

上饒師范學院

西安工業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贛南師范學院

西安建築工業大學

西安科技大學

井岡山大學

西安石油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

江西財經大學

陝西理工學院

湖南大學

河南理工大學

渭南師范學院

江南大學

商丘師范學院

西安體育學院

華僑大學

山東財政學院

青海師范大學

寧夏大學

天津體育學院

新疆師范大學

長江大學

襄樊學院

三峽大學

何為體育生

體育生往往分成:

  1. 直接報考體育類院校的體育生;

2.報考綜合性大學的體育特招生。

兩者沒有本質區別,只是被高校錄取後的學業及任務不同。

③ 東華理工大學的學術研究

2005至2010年間,東華理工大學科研成果獲國家或省部級獎勵54項。其中國家級獎勵9項,省部級獎勵43項。共有17項自然科學類、人文社科類科研成果分獲省級一、二、三等獎。獲各級各類科研項目596項,其中國際原子能資助項目6項,國家級科研項目36項,省部級科研項目244項。
2010~2013年間,學校發表科研論文6000餘篇,其中被SCI、EI、ISTP及SSCI收錄1000餘篇,出版專著、教材、譯著80餘部。獲國家級或省部級獎勵54項,發明專利10項。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近800項、2012年科研項目經費突破1.2億元,居江西第二。2010年10月,該校兩篇科技論文首次入選2009年「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 2015年11月,根據《科技部關於認定農業航空應用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等23家單位為2015年度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的通知》(國科發外[2015]352號)文件精神,經江西省科技廳推薦、科技部組織專家評審、研究確定,東華理工大學「質譜科學與儀器國際聯合研究中心」被認定為2015年度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這是江西省首個國家級國家聯合研究中心,實現我校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零的突破。
截至2015年4月,學校擁有核資源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放射性地質與勘探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國際原子能機構參比實驗室等12個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以及鈾資源勘查與開發協同創新中心和質譜科學與儀器協同創新中心2個江西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和4個省部級科技創新團隊 。
(一)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1、東華理工大學「質譜科學與儀器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二)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1、放射性地質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三)省部級重點實驗室
1、核資源與環境——江西省重點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2、「放射性地質與勘探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
3、江西省數字國土重點實驗室(2004年2月被確定為省級重點實驗室)
4、江西省環境地球化學重點實驗室(省財政廳、省教育廳)
5、「地球環境」實驗室(科技部國際合作基地和江西省國際合作基地)
6、「核資源與環境」國際合作基地
7、江西省質譜科學與儀器重點實驗室
8、納微構築化學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南昌分支機構
9、「流域生態與地理環境監測」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重點實驗室(東華理工大學與江西省測繪地理信息局、江西師范大學和井岡山大學聯合共建的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重點實驗室) 。(四)工程研究中心
1、分析測試研究中心(國際原子能機構指定參比《仲裁》實驗室,具備核地學重大科研課題的研究與測試)
2、「核技術應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3、「核輻射探測及應用」江西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4、核設施數字工程實驗中心(江西省重點實驗室)
5、地質資源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
(五)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1、江西省核資源與環境重點實驗室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六)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1、東華理工大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據2013年學校官網顯示,東華理工大學圖書館圍繞學校學科建設和專業發展,逐漸形成了以核地球科學、核技術、核分析化學、 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測繪工程學科文獻以及臨川文化研究資料為重點收藏,文理管兼收的文獻資源保障體系。
東華理工大學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159萬冊,電子圖書41萬冊,購買了CNKI、超星數字圖書館等十多個大型文獻資料庫,並自建了臨川文化名人、學科導航等特色資料庫。 東華理工大學堅持開放式辦學理念,積極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陸續派出專家、教師出國考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據2013年學校官網顯示,共出訪20多個國家、80多批次、220多人次。2006年以來,先後派出10多位科學家去日本科技廳就高放廢物地質處置問題開展合作研究。
與美國、俄羅斯、日本、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或地區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校際交流和學術聯系,並互派留學人員。與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建立了長期交流與合作關系。學校還長期聘任國外資深專家來校任教。

④ 江西有哪些二本大學

二本來的有東華理工大學,江西中源醫學院,景德鎮陶瓷學院。贛南醫學院,贛南師范學院,江西科技師范學院,九江學院、井岡山大學、宜春學院、新余學院。江西警察學院等,

華東交通大學。江西理工大學、南昌航空大學夜有些專業招二本。

東華理工大學簡稱「東華理工(ECUT)」,創辦於1956年,是中國核工業第一所高等學校,是江西省人民政府與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共建的具有地學和核科學特色,以理工為主,經、管、文、法、教、藝兼備的多科性大學。

學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教育部「111計劃」入選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支持高校、「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入選高校、全國國防教育特色學校,是中國人民海軍士官選拔培訓基地,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人才培養基地。

20世紀50年代中葉,黨中央作出了發展原子能事業的決策。為了解決尋找鈾礦的技術人員問題,國家第二機械工業部於1956年6月在山西太谷創立了太谷地質學校,這就是東華理工大學的前身。1958年6月經教育部批准,在太谷地質學校的基礎上,建立了太原地質專科學校,校址由山西省太谷縣城遷往省會太原市。

⑤ 井岡山大學和長江大學哪所好

你可以來重點考慮長江大學。自
井岡山大學前身是由幾個師范學校和醫學組建起來的,從中可以看出其傳統特色。相對看,長江大學的特色更突出,在上一輪學科評估中,長江大學的「石油與天然氣工程」位列第4名,「地球物理學」位列第5名,「風景園林學」位列第7名,「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位列第9名。學校在石油科學與技術、化工、地質、濕地農業等領域具有鮮明特色。
長江大學的招生分數線也多高於井岡山大學。

⑥ 江西有哪些本科學校設有專科

1、南昌大學

學校辦學始於1921年創辦的江西公立醫學專門學校和1940年創建的國立中正大學。1993年,江西大學與江西工業大學合並組建南昌大學。2005年,南昌大學與江西醫學院合並組建新南昌大學。

截至2019年11月,學校擁有前湖、青山湖、東湖、鄱陽湖4個校區,其中前湖主校區佔地面積4321畝,建築面積150萬平方米;設有5個學部,開設126個本科專業;有教職工4362人(其中專任教師2524人,正副教授1461人);有全日制本科學生34753人,各類研究生14980人,國(境)外學生1492人。

2、江西理工大學

江西理工大學具有博士、碩士和學士學位授予權,是一所以工學為主,理工結合,管理學、經濟學、法學、文學、藝術學、教育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學研究型大學;是寶鋼教育獎評審高校;具有推薦優秀本科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資格;先後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

3、東華理工大學

東華理工大學原名為華東地質學院,前身是創辦於1956 年的太谷地質學校。1958 年遷址太原並更名為太原地質專科學校(本科);1959年遷至撫州,更名為撫州地質專科學校;1978 年名為撫州地質學院;1982年更名為華東地質學院;2002年更名為東華理工學院。2002 年和2003 年江西省國防科技工業學校與撫州師范專科學校先後並入,在江西省國防科技工業學校基礎上設南昌校區。2007 年更名為東華理工大學。2010年,東華理工大學主校區遷至省城南昌。

4、南昌師范學院

南昌師范學院(Nanchang Normal University)位於江西南昌,是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國家教育部備案而設立的一所的綜合性本科層次高等院校。

學校創辦於1952年的江西省中等師資進修學校,1956年改建為南昌師范專科學校,1958年在南昌師范專科學校的基礎上成立江西教育學院,1969年又與江西師范學院、江西大學文科合並為井岡山大學,1979年恢復江西教育學院,2013年改制更名為南昌師范學院。

5、江西中醫葯大學

江西中醫葯大學歷史溯源於1951年創辦的江西葯科學校和1953年創辦的江西中醫進修學校。1959年成立江西中醫學院;1969年5月,學校與江西醫學院合並為江西醫科大學;1973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在江西葯科學校基礎上恢復江西中醫學院;2013年更名為江西中醫葯大學。

⑦ 江西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的發展簡史

1953年全國院系調整,南昌大學撤銷,成立了江西師范學院(1953年10月),設中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藝術7個專科,1954年後,先後發展為系,招收本科學生,開啟了江西師范學院的新時期。 這個時期,盡管還沒有地理系,但江西師范學院的地理科研和科普工作仍然取得了不少成績,例如,1956年6月朱宏富完成了「宜黃地裂考察報告」,受到通報表揚,並且做了30多次科普報告,編寫、出版了7本科普小冊子。朱宏富(包括當時還在南昌二中工作的馬巨賢)被推選出席全國第一屆科普工作積極分子代表大會,受到黨中央領導的接見。
地理系的成立
1958年根據中學教育發展的需要,江西師范學院成立了地理系。地理系的教師和行政人員由幾部分人組成:一是江西師范學院原有人員,如朱宏富、鄧克強;二是南昌師專調入人員,主要有馬巨賢、譚鉅生、范祖仁、章元雄等;三是兄弟院校分配人員,如華東師大的劉會慶、楊文金(二人均為兩年制研究生)、林文榮,中山大學的胡清華。1959年後又陸續分配和調入了蘇成泉、鄭松莉、陳宏群、黃旭初、劉象天、洪新仁、童純湘、胡長書、許五津、鍾伍常、陳訓琛、吳讓三、楊巧言、謝彼得(謝帆)、王鵬祥等。上述老師中有些是早已蜚聲地理界的老教師,例如劉象天1960年為支援江西而調入江西師院,1956年就是華東師大的副教授,其代表著有「中國自然地理總論」、「中國自然地理參考文獻」,是《辭海》(1979年版)修訂版主要編寫人員之一,是六十年代江西師范學院在省內外都有影響的教師之一,其他大多數是著名高校地理專業的畢業生,他們是江西師范學院最早一批地理教師,也是此後支撐江西地理界的骨乾和中堅力量。
地理系行政由馬巨賢任代理主任,譚鉅生任副主任,劉會慶任系務助理。由於教師中只有劉會慶一個中共黨員,故沒有設黨支部,劉會慶的黨組織關系掛靠在生物系。1959年4~5月間,調來程立勛同志,並發展了鄧克強同志,成立了黨支部,程立勛任支部書記兼組織委員,劉會慶任宣傳兼統戰委員,鄧克強任團總書記兼學生班主任。 地理系1958年9月招收了第一屆本科學生54人,由於招生計劃公布較晚,沒有學生填報志願,所有學生均為調劑入取。學生來自贛南、九江、宜春、南昌、撫州、吉安、上饒、萍鄉等地區。1959年8月招收第二屆學生48人,1960年招收第三屆學生41人。學生主要是報考其他專業的學生調劑過來的。 這時的地理系教師隊伍齊全,黨政工作有序開展,各方面工作走上了正軌。1961年~1962年,學校貫徹《高教六十條》精神,對課程進行了新的調整,恢復了「教育學」、「心理學」等課程,開設的專業課程及任課老師主要有:《地圖與測量學》范祖仁,《地球概論》、《氣象與氣候學》朱宏富,《地理教學法》馬巨賢,《水文地理》馬巨賢、胡清華,《地貌學》章元雄、吳讓三,《中國自然地理》劉會慶、劉象天,《歷史地理學》劉象天,《中國經濟地理》蘇成泉、譚矩生,《世界自然地理》楊文金,《世界經濟地理》童純湘、王鵬翔,《土壤地理》林文榮、謝彼得,《地質學與第四紀地質》黃旭初、陳宏群、譚鉅生等。 地理系一成立就十分重視實踐性教學。58級一年級地質地貌和植物地理實習在廬山,二年級在撫州溫家圳,四年級上學期在鄱陽三廟前農場經濟地理實習。59~62級野外實習主要在廬山,還先後在撫州溫家圳、長山晏,宜春三陽進行過。 1958年馬巨賢編著的《地球儀使用法》由北京科普出版社出版。 1958~1962年正是大躍進和三年困難時期,學生入學後開展了「三面紅旗」(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教育,學生教學與勞動相結合,每學年下農場勞動兩個月。1958年,學校對學生實行人民助學金制,1959年以後,伙食費全由國家包下來,仍發放人民助學金,同時實行學生免費看電影、免費淋浴制度。1960年困難時期,學校要求青年教工和學生種菜,定額交菜至教工食堂及學生食堂。 這個時期,有兩件事情值得一提,一是白馬山農場勞動,一是建立氣象站。 1959年學校決定建立白馬山農場,位置在今新建縣生米鎮,面積1250多畝,地形以低丘崗地為主,除少部分水田和旱地外,大多是荒山。1959年白馬山開發前,地理系接到農場測量的任務:繪制地形圖、確定農場邊界、建立農場立體模型。當時由范祖仁老師帶隊,李潛華、郭可讓、李博之等學生都參加了。師生分散住在嶺背村村民家裡,測量儀器主要是經緯儀和水準儀。野外工作一個月左右,圓滿完成任務,為農場的規劃建設打下了基礎。從此以後,學校在山上陸續蓋了房子、修了道路、挖了水渠,昔日的荒山野嶺面貌一新,成為江西師范學院師生勞動鍛煉、貫徹「教學與勞動生產相結合」方針的基地。在三年困難時期,也為改善師生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 1958年大躍進,工農業生產特別是大煉鋼鐵急需天氣預報做保障,為此,地理系建立了氣象站,1959年9月25日,開始發布南昌地區天氣預報。氣象站開始設在現青山湖校區雙理樓空地上,後改遷至學生第一宿舍兩側的菜地上,由氣象老師朱宏富和林文榮帶學生負責觀測,同時安排人員用東方紅收音機定時收聽氣象氣候形勢,結合氣象站觀察數據,分析後發布天氣預報。氣象觀測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鍛煉了同學,同時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益,由於預報准確,受到了省有關部門的表揚。
停辦地理系
60年代初,中央提出「鞏固、充實、調整、提高」的八字方針,全國壓縮辦校規模,撤銷了一批1958年匆忙成立的高等學校。在此背景下,1961年學校決定停辦地理系和政教系,地理系停止招生。1962年地理系除畢業班外,尚有59級、60級級89名學生,此時59級已是三年級學生,最後48人全部轉入化學系,課程還是按原地理系的上,並開了一些基礎化學和應用化學的課程。60級41人只讀了兩年,當時有兩種去向自由選擇:一種是直接畢業,但拿的是專科文憑,同樣由學校分配工作;另一種是選擇留下來,但不在地理系就讀,而是大部分去了化學系,少數去了數學系、物理系,最後這部分學生實際上讀了六年。58級已經修完4年,全國統一分配,大部分分到中學當老師,有十幾個人調配到部隊,還有一些到了公安系統、機關等部門。地理系的停辦影響到省內中學相關課程的開設,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學停開了地理課。 地理系當時教職工共有27人,24位教師為:馬巨賢、譚矩生、朱宏富、范祖仁、章元雄、劉會慶、楊文金、林文榮、胡清華、蘇成泉、鄭松莉、黃旭初、陳宏群、劉象天、胡長書、王鵬翔、楊巧言、謝彼得、陳訓琛、許五津、吳讓三、洪新仁、童純湘、鍾五常、4位行政人員是:鄧克強、程立勛、鍾若給、王潯。停辦地理系時,除指定的10個人外,大部分都離開了師院,有的調至中學,有的到了工廠或其他基層單位。留下的10人中,譚鉅生到師大附中,劉會慶到教務處,林文榮到外語系,楊巧言、鍾伍常、陳訓琛三人到圖書館,楊文金到校工會,馬巨賢到化學系,范祖仁到物理系,劉象天到校醫務所。這種安排為後來地理系的復辦儲備了人才。 在地理系停辦的16年間,留校的老師仍然沒有放棄自己的專業。60年代,劉會慶等人還經常到野外考察。1965年9月師院成立靖安分院,開設「農業基礎班」和「農業理化班」,劉會慶、楊巧言調入「農基班」,楊巧言教土壤,劉會慶為專業老師兼第一副主任。楊文金、鍾伍常、朱宏富、劉象天等都曾上過課。 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給黨和國家造成了嚴重的損失,江西師范學院也未能倖免。1968年大批老師下放,下放的地點有貴溪、戈陽、鄱陽、鉛山、玉山、靖安等縣。1969年1月,江西省革委會下達通知撤銷江西師范學院,與江西大學的政教系、中文系、生物系和江西教育學院合並成立井岡山大學,遷到井岡山下的拿山。原地理系留校的林文榮、鍾伍常、劉象天、朱宏富隨學校搬到井岡山。 1972年11月,省革委會下文,撤銷井岡山大學,恢復江西師范學院,遷回南昌。與此同時,1968年冬下放的大量老師開始與學院「復鉤」。1973年,下放的原地理系教師基本上調回。1975年成立地理組,歸歷史系領導。組長馬巨賢,副組長楊文金,成立時的成員有劉象天、尹善正、楊巧言、陳訓琛、范祖仁、劉會慶,主要是在中文系和銀行學校上地理課,期間在信豐開辦培訓班,培養農村青年氣象觀測員。 這個時期,老師們為能重返地理教學而興奮,不少老師積極進行科學考察和開展江西地理研究,1979年楊巧言等出版了《井岡山地理》等著作,發表了「鄱陽湖」等科普文章,為此楊巧言被評為「全國地理科普積極分子」。 三. 復辦地理系(1978~1979年) 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1977年恢復高考,地理系的復辦提上了議程。1978年劉會慶、林文榮根據學校要求,開始做復辦准備。3月劉仁求同志從歷史系調入,組建地理系復辦籌備小組,成員還有馬巨賢 、譚鉅生、劉會慶等。籌備組首先是將掛靠在歷史系的地理組調入,從附中調入譚鉅生,以後陸續調入劉煥川、章元雄、蘇成泉、吳讓三、黃旭初、謝帆、王素珍、朱相水、李博之、梁國權、聶卿雲、黃際民、趙樹森、劉自清、章定富、楊澤芳、李桂清等。1978年年底黨政幹部和專業老師基本配齊。劉仁求為黨總支副書記兼第一副主任,馬巨賢、譚鉅生為副主任。不久地理系教工工會成立,楊文金任工會主席,以後的工會主席為劉自清,副主席有楊定國、陳英等人。為制定教學計劃,楊文金、楊巧言、陳訓生等老師到華中師范學院、湖南師范學院、中山大學、華南師范學院,聶卿雲老師到華東師范大學等高校拜訪學習,吸取辦學經驗,收集教學素材和資料,得到很大幫助,回來後編寫了教學計劃。以後系裡又陸續調入專業教師,至1981年全系已有30多位教師。 1979年開始地理本科專業招生,招了39人,男同學31人,女同學8人 ,分別來自省內南昌、撫州、上饒、宜春、吉安、九江、贛州、萍鄉和景德鎮各地市,均為理科生。課程按教育部教學大綱開課。當時師資力量很強,大部分課程都配備了2個老師,地質學基礎甚至有4個老師,而且大部分都是國內著名學校畢業、又具有長期野外工作經驗的老師。剛調入又沒有教學經驗的老師,一般先做助教,跟著主講老師1~2年後才允許單獨上課。那時缺少教材,都是老師編寫講稿上課,學生聽課做筆記,後來隨著高校教材的出版,大部分課都採用全國統一教材,有些新的課仍採用自編教材,如化學地理、江西地理等。 1979年地理系下設地質地貌教研室、自然地理教研室、經濟地理教研室、教學教法教研室。教研室主任有劉煥川、聶卿雲等老師。教師任課情況:《地球概論》馬巨賢、楊定國,《中國自然地理》劉會慶、梁國全,《世界自然地理》楊文金、陳英,《中國經濟地理》易宜曲,《世界經濟地理》朱美榮,《經濟地理導論》聶卿雲,《地質學基礎》劉煥川、黃旭初、朱相水、章定富,《地貌學》楊巧言、吳讓三、黃強,《土壤地理學》林文榮、謝凡,《植物地理學》王素珍、孫淑先,《水文地理學》陳訓琛、張思華,《氣象與氣候學》趙樹森、劉自清、胡清華,《環境科學導論》陳作貴、李博之,《地圖與測量學》黃際民、楊澤芳,《地理統計》范祖仁,《遙感概論》譚鉅生,《中學地理教學法》馬巨賢、徐劍儒、李潛華,《江西地理》胡清華,《計量地理》黃際民,《自然資源學概論》陳作貴,《化學地理》呂樺、《地理攝影與素描》徐劍儒等。82~86年從全國高校分配來系工作的年輕老師有黃明民、唐榮湘、馬定國、胡忠、吳凡、楊梅玲、蘭雲、毛端謙、徐燕、孫服群、舒長根。期間地理系的管理幹部和管理人員有:系辦公室主任徐新耀、黨總支幹事柯維海以及李桂清、胡玉璽、張桂蘭、肖萍蘭、謝秀文、易申、姚技、陳建民、劉莉等。 野外實習是地理專業最具特色的教學實踐活動,80年代主要在廬山,還在井岡山、彭澤(龍宮洞)、德興(銅礦)等地開展了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實習。學生自帶被子,條件比較艱苦。從82級開始,地質野外實習在杭州。 1979年在現老校區雙理樓位置的空地上建立了氣象觀測站,安放有百頁箱、溫度計、氣壓計等儀器,由氣象老師趙樹森、劉自清老師帶領學生觀測,每學期還到省青雲譜氣象站實習。水文地理、地質學基礎、地貌學、植物地理、土壤地理、綜合自然地理等課程的老師每個學期或不定期帶學生到省水文站、進賢、灣里、梅嶺等地實習。野外實習對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和野外工作能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79年12月年江西省地理學會成立,馬巨賢任理事長,陳作貴為秘書長。學會把江西地理界聯合起來,還吸引了地質、地震、測繪、水利、氣象、城市規劃等部門的專家,成為江西省地理教育、科研和科普的第一個學術團體。 1980年1月,江西師范學院成立「學術委員會」,譚鉅生、馬巨賢、劉象天為理科委員會委員。1982年1月,成立校「學位評審委員會」,馬巨賢為評審委員會委員。以後歷屆系(院)主任(院長)均為江西師范大學「學術委員會」、「學位委員會」委員。 1979年江西省只有江西師范學院地理系招生,遠遠不能滿足江西地理教師的需要。為解決江西省地理教師缺乏的問題,1981年舉辦了中學地理教師培訓班,地理系自編教材,培訓來自全省各地的中學教師。1983年開始招收2年制專科生,專科班招生一直到1993年止。 1982年江西地理研究所成立,馬巨賢任所長。1984—1988年譚矩生任所長,劉會慶為副所長。1986年6月,經江西省教委批准,江西地理研究所成為學校的處級研究所之一。1982年地理系接受的第一個項目是《江西省地圖集文字說明》,楊巧言、劉會慶、楊文金、楊澤芳等參加了編寫,地圖出版社出版後獲得好評。這個時期出版的還有《江西名勝》(楊巧言、劉會慶等,1981年)等著作。 從1979年到1983年,地理系復辦後各項工作走向正軌,學生工作有聲有色,這幾年畢業的學生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很大成績。現師大地理與環境學院的領導、江西各地市地理骨幹教師許多都是這個時期的學生,在中科院和各高校工作的畢業生都成為各單位和領域的骨乾和專家,不少學生走上了領導崗位。 地理與環境學院團委學生會是學院先進青年的群眾性組織,是廣大同學利益的忠實代表,是學院與同學之間的橋梁紐帶,是學院文化的策源之地。
地理與環境學院團委學生會是在主席團領導下的設有辦公室、組織部、宣傳部、學術發展部、文化部、體育部、自律部、素質拓展中心、外聯部、青年志願者協會、藝術團等11個部門。
歡迎關注地理與環境學院團委學生會官方新浪微博:@江西師大地理學院學生會 江西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下屬兩個校級社團:
藍天環保社團、心語手語社團

⑧ 高考體育生可報考那些學校

1、武漢體育學院

武漢體育學院位於湖北省會武漢,佔地面積1398畝,是新中國首批獨立設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體育院校之一。

武漢體育學院原名中南體育學院,1953年組建於江西南昌,1955年遷至湖北省武漢市,1956年更名為武漢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原為國家體育總局直屬體育院校,2001年學校管理體制改革,成為國家體育總局與湖北省共建院校。

2、上海體育學院

上海體育學院是新中國成立後創建最早的體育高等學府,建於1952年11月,原名華東體育學院,由原南京大學、金陵女子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院校的體育系科合並而成;1956年更名為上海體育學院;

2017年入選國家首批「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和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序列。學院原直屬國家體育總局,2001年6月國務院決定上海體育學院劃轉地方,由國家體育總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

3、成都體育學院

成都體育學院,是國家體育總局與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管理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也是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基地、國家體育總局援外教練員培訓基地。

成都體育學院始建於1942年,前身系四川省立體育專科學校,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更名為成都體育專科學校。

1953年全建制轉為西南體育學院,1956年更為成都體育學院,1961年重慶體育學院並入。學校原隸屬國家體育總局,2001年劃轉地方,實行國家體育總局與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管理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

4、天津體育學院

天津體育學院是一所以教育學為主,管理學、文學、藝術學、理學協調發展的、由天津市教育委員會主管的公立普通本科院校。

學校成立於1958年8月,1979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86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學校被教育部正式批准為「開展聯合培養博士學位研究生工作單位」,2013年7月,學校成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

5、廣州體育學院

廣州體育學院始建於1956年7月,是華南地區惟一的體育本科高等學府,也是建國以來國內較早專門從事體育教育的院校之一,隸屬於廣東省人民政府。

廣州體育學院是一所具有體育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含體育學全部二級學科碩士點)和醫學門類的運動醫學碩士點的在大學。是國家體育總局若干運動項目的高、中、初級教練員崗位培訓單位,具有一級裁判員、一級運動員審批權。

⑨ 江西省吉安市井岡山大學里土木工程學些什麼課程

分為三部分,通識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和專業方向課程。通識課程每回個專業的都差答不多,學科基礎課程比如說土木工程概論、畫法幾何與工程制圖、建築CAD基礎、電工技術基礎、土木工程地質、土木工程材料、還有些力學方面的,專業方向分為兩個方向,建築工程和道路與橋梁方向,要視所選方向來看。

⑩ 井岡山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四年的學費是多少

小同學,幸虧你在這里問了下,否則...... 男怕入錯行,你懂的

你有所不知,內生物容工程、生物制葯等生物類專業被鼓吹為21世紀最有前景專業,但你去看看生物學的畢業生吧,包括北大、復旦、中科大這些生物牛校的生物學生吧,很多在轉行或者考慮轉專業.... 因為發展不好,除非你至少讀到博士

生物專業起薪低、就業難、對口工作特別難找是真實現狀,因此不幸被列入教育部紅色警告專業了,一同警告的還有法學、英語等專業

●本科就業紅牌警告專業
動畫、法學、生物技術、生物科學與工程、數學與應用數學、體育教育、生物工程、英語、國際經濟與貿易、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

●高職高專就業紅牌警告專業
臨床醫學、法律文秘、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國際金融、工商管理、法律事務、漢語言文學教育、計算機應用技術、電子商務。

●本科就業綠牌發展專業
地質工程、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礦工程、油氣儲運工程、礦物加工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審計學。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