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2015級地質學黃先可
『壹』 北京大學排世界第幾
200位左右!
『貳』 有那些中國科學家
國家授予為研製「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的位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其中有14位曾在清華大學學習或工作過。他們是:王淦昌、趙九章、錢學森、彭桓武、錢三強、王大珩、陳芳允、郭永懷、屠守鍔、楊嘉墀、王希季、鄧稼先、朱光亞、周光召。還有一批為我國核武器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的我校校友,如黃祖洽院士、唐孝威院士等。在新疆核試驗基地先後十幾位司令員中有5位是科技人員,其中3位是清華校友。在基地所屬西北核技術研究所先後11位所長中8位是科技人員,其中5位是清華校友。在千千萬萬為祖國「兩彈一星」事業而默默奉獻的科技工作者中更有數以千計的清華校友。在西北核試驗基地親身參加1964年首次核試驗現場工作和實驗室任務的就有27位校友。我校許多院系的教師也都曾為「兩彈一星」的成功貢獻過力量。今天在紀念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四十周年的時刻,我們要向所有為「兩彈一星」事業做出貢獻的前輩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1906年考入唐山路礦學堂,學號119。初學采礦,後改學鐵道管理。1909年留學美國,在科羅拉多礦業學院學習煤礦開采工程,獲采礦工程師學位,繼又獲理海大學研究院理科碩士學位。1914年回國,在北京大學任教授,後任北京大學地質系主任,這是我國最早成立的地質學系。先後出版了《國立北京大學地質研究會會刊》和《國立北京大學地質學會
會刊》,這些刊物也是我國地質學界較早的出版物,1920年他發起成立中國礦冶工程學會,任理事,1925年轉教於天津的北洋大學任礦冶系主任和教務長,一度曾任校務維持委員會主任委員,並代理校務,1931年任中山大學理學院地質系主任兼兩廣地質調查所所長。他很重視對國內、外新知識、新技術的引進,自己的教學講義每年都要重新編寫, 增補新資料,在他領導的廣東、廣西地質、礦產調查工作中收集到很多資料,兩廣地質調查所的礦石標本收集和標本鑒定設備已具相當高的水平,還出版了不少刊物和地質圖等。1937年出版的《民國名人圖鑒》記載了他的事跡。從抗戰爆發到全國解放初,他曾三度在唐山工學院任教授、礦冶系主任。1952年奉調到北京,籌備建立中國礦業學院,先後被任命為教務長、副院長,他曾組織人員編輯了一本《英漢礦業詞彙》供教學和科研之用。「文革」後,他草擬了一份《發展我國礦業科研的意見》呈給領導部門。1978年他參加北京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是大會年齡最大的代表,1953年起他當選為北京市政協第一屆 委員和第二屆常委委員,並以政協代表身份列席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64年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06年考入唐山路礦學堂,學號119。初學采礦,後改學鐵道管理。1909年留學美國,在科羅拉多礦業學院學習煤礦開采工程,獲采礦工程師學位,繼又獲理海大學研究院理科碩士學位。1914年回國,在北京大學任教授,後任北京大學地質系主任,這是我國最早成立的地質學系。先後出版了《國立北京大學地質研究會會刊》和《國立北京大學地質學會
會刊》,這些刊物也是我國地質學界較早的出版物,1920年他發起成立中國礦冶工程學會,任理事,1925年轉教於天津的北洋大學任礦冶系主任和教務長,一度曾任校務維持委員會主任委員,並代理校務,1931年任中山大學理學院地質系主任兼兩廣地質調查所所長。他很重視對國內、外新知識、新技術的引進,自己的教學講義每年都要重新編寫, 增補新資料,在他領導的廣東、廣西地質、礦產調查工作中收集到很多資料,兩廣地質調查所的礦石標本收集和標本鑒定設備已具相當高的水平,還出版了不少刊物和地質圖等。1937年出版的《民國名人圖鑒》記載了他的事跡。從抗戰爆發到全國解放初,他曾三度在唐山工學院任教授、礦冶系主任。1952年奉調到北京,籌備建立中國礦業學院,先後被任命為教務長、副院長,他曾組織人員編輯了一本《英漢礦業詞彙》供教學和科研之用。「文革」後,他草擬了一份《發展我國礦業科研的意見》呈給領導部門。1978年他參加北京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是大會年齡最大的代表,1953年起他當選為北京市政協第一屆 委員和第二屆常委委員,並以政協代表身份列席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64年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最著名的就是袁隆平。稱我國的水稻之父。
『叄』 地理信息系統在地質學上應用
GIS與測繪學和地理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大地測量、工程測量、礦山測量、地籍測量、航空攝影測量和遙感技術為GIS中的空間實體提供各種不同比例尺和精度的定位數;電子速測儀、GPS全球定位技術、解析或數字攝影測量工作站、遙感圖像處理系統等現代測繪技術的使用,可直接、快速和自動地獲取空間目標的數字信息產品,為GIS提供豐富和更為實時的信息源,並促使GIS向更高層次發展。地理學是GIS的理論依託。有的學者斷言,「地理信息系統和信息地理學是地理科學第二次革命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如果說GIS的興起和發展是地理科學信息革命的一把鑰匙,那麼,信息地理學的興起和發展將是打開地理科學信息革命的一扇大門,必將為地理科學的發展和提高開辟一個嶄新的天地」。GIS被譽為地學的第三代語言——用數字形式來描述空間實體。
GIS按研究的范圍大小可分為全球性的、區域性的和局部性的;按研究內容的不同可分為綜合性的與專題性的。同級的各種專業應用系統集中起來,可以構成相應地域同級的區域綜合系統。在規劃、建立應用系統時應統一規劃這兩種系統的發展,以減小重復很費,提高數據共享程度和實用性。
在配電自動化系統中地理信息系統(GIS)是一個重要內容:由於配電網節點多,設備分散,其運行管理工作常於地理位置有關,引入配電地理信息系統(GIS)系統,可以更加直觀的進行運行管理;其內容主要包括:設備管理(FM),是將變電站、饋線、變壓器、開關、電桿等設備的技術數據反映在地理背景圖上;用戶信息系統(CIS),指藉助GIS對大量用戶信息,如用戶名稱、地址、帳號、電話、用電量和負荷、供電優先順序、停電記錄等進行處理,便於迅速判斷故障的影響范圍,而用電量和負荷的統計信息還可作為網路分析的依據;停電管理系統(OMS),是指接到停電投訴後,GIS通過調用CIS和SCADA功能,迅速查明故障地點和影響范圍,選擇合理的操作順序和路徑,顯示處理過程中的進展,並自動將有關信息轉給用戶投訴電話應答系統;另外GIS還可具有輔助配電網發展規劃設計功能等。
我國地理信息系統的起步稍晚,但發展勢頭相當迅猛,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是起步階段。20世紀70年代初期,我國開始推廣電子計算機在測量、制圖和遙感領域中的應用。隨著國際遙感技術的發展,我國在1974年開始引進美國地球資源衛星圖像,開展了遙感圖像處理和解譯工作。1976年召開了第一次遙感技術規劃會議,形成了遙感技術試驗和應用蓬勃發展的新局面,先後開展了京津唐地區紅外遙感試驗。新疆哈密地區航空遙感試驗、天津渤海灣地區的環境遙感研究、天津地區的農業土地資源遙感清查工作。長期以來,國家測繪局系統開展了一系列航空攝影測量和地形測圖,為建立地理信息系統資料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解析和數字測圖、機助制圖、數字高程模型的研究和使用也同步進行。1977年誕生了第一張由計算機輸出的全要素地圖。1978年,國家計委在黃山召開了全國第一屆資料庫學術討論會。所有這些為GIS的研製和應用作了技術上的准備。
第二是試驗階段。進入80年代之後,我國執行「六五」、「七五」計劃,國民經濟全面發展,很快對「信息革命」作出熱烈響應。在大力開展遙感應用的同時,GIS也全面進入試驗階段。在典型試驗中主要研究數據規范和標准、空間資料庫建設、數據處理和分析演算法及應用軟體的開發等。以農業為對象,研究有關質量評價和動態分析預報的模式與軟體,並用於水庫淹沒損失、水資源估算、土地資源清查、環境質量評價與人口趨勢分析等多項專題的試驗研究。在專題試驗和應用方面,在全國大地測量和數字地面模型建立的基礎上,建成了全國1:100萬地留資料庫系統和全國土地信息系統、1:4見萬全國資源和環境信息系統及1:25o萬水土保持信息系統,並開展了黃土高原信息系統以及洪水災情預報與分析系統等專題研究試驗。用於輔助城市規劃的各種小型信息系統在城市建設和規劃部門也獲得了認可。
在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方面得到很大發展。在國內召開了多次關於GIS的國際學術討論會。1985年,中國科學院建立了「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級重點開放實驗室」,1988年和1990年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先後建立了「信息工程專業」和「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級重點開放實驗室」。我國許多大學中開設了rs方面的課程和不同層次的講習班,已培養出了一大批從事GIS研究與應用的博士和碩土。
第三是GIS全面發展階段。80年代末到90年代以來,我國的GIS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走上了全面發展階段。國家測繪局正在全國范圍內建立數字化測繪信息產業。1:100萬地圖資料庫已公開發售,衛:25萬地圖資料庫也已完成建庫,並開始了全國1石萬地圖資料庫生產與建庫工作,各省測繪局正在抓緊建立省級1:1萬基礎地理信息系統。數字攝影測量和遙感應用從典型試驗逐步走向運行系統,這樣就可保證向GIS源源不斷地提供地形和專題信息。進入90年代以來,沿海、沿江經濟開發區的發展,土地的有償使用和外資的引進,急需GIS為之服務,有力地促進了城市地理信息系統的發展。用於城市規劃、土地管理、交通、電力及各種基礎設施管理的城市信息系統在我國許多城市相繼建立。
在基礎研究和軟體開發方面,科技部在「九五」科技攻關計劃中,將「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的綜合應用」列入國家「九五」重中之重科技攻關項目,在該項目中投入相當大的研究經費支持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等單位開發我國自主版權的地理信息系統基礎軟體。經過幾年的努力,中國GIS基礎軟體與國外的差距迅速縮小,涌現出若干能參與市場競爭的地理信息系統軟體,如GeoStar, MapGIS, OityStar, ViewGIS等。在遙感方面,在該項目的支持下,已建立全國基於IK4遙感影像土地分類結果的土地動態監測信息系統。國家這一重大項目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中國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的發展
『肆』 地質學科技人物史研究與慎守之界
蔡克勤 陳寶國 員雪梅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老一輩地質學家是中國地質學發展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他們或留學師從世界級學術大師,回國後成為地質學學科和學術理論的奠基者和引領者;或在中國大地上成長和推動中國地質事業發展,在教育、地質勘查、學術研究等領域作出突出貢獻。地質學科技人物史研究,依他們的學術成長經歷為主線,真實反映其求學歷程、師承關系、工作經歷、學術研究、重大成果等,將鮮活地豐富我國地質學科學技術發展歷史,推動和發展學術傳統,從而為准確把握未來地質科學事業發展的方向提供參照和借鑒。深入研究他們學術思想的形成、發展、成熟的全過程,探討他們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歷程、方法、關鍵節點、關鍵因素,及其背後的精神動力,解剖他們成功攀登科學高峰的社會環境、科研和工作條件、文化氛圍和物質基礎,進而探求我國地質學學科和事業發展規律,科技人才成長規律,學術傳承和學術傳統的發揚光大,都有重大的啟迪意義。
地質學史專業委員會翟裕生主任在《地質學史論叢·5·》(2009)的序中指出:自1980年地質學史研究會成立以來,地質人物史一直是學史研究的重點,「努力探索人物的學術思想、治學道路的深邃境界,使人物研究更具深入和理性特點」。這是人物史研究的正確方向。這方面已有人物傳記和年譜出版,也有論述重大地質成果和機構建設中先驅者的事跡與貢獻,緬懷和紀念前輩業績;更有一批前輩學者的文集出版,系統地收集了他們的學術著作,部分未刊出的手稿、文獻資料和照片等,使這些人物的人生歷程得以生動地展現,為人物史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借人傳事 借傳述史
我國有人物傳記的歷史傳承,《史記》開創了傳記文體,有帝王本紀和各色人等的列傳;但一部二十四史,稱得上與科學技術相關的人物,幾無蹤跡可尋。科學家傳記或科技人才史,在我國還是一門年輕的分支學科。特別是以謹嚴的學術梳理見長,闡發人物學術和治學道路的著作,尚不多見;但是他們的事功、德行、思想、個性,都將為後輩學人展示深刻的人生智慧,引導我們去思考人生目的、意義和價值,鼓舞後人在學術道路上奮發進取,這是值得深入開掘的園地和學史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綜觀已有的人物史研究,李四光、黃汲清、丁文江、翁文灝、謝家榮等已有較優秀的研究成果,不僅傳主是中國地質學的奠基人,早期各級地質機構創立者和地質事業的領導者,而且他們投身地質學研究的時代,正是20世紀初中國從封建社會轉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時代;除丁文江外,他們都迎來了新中國,為新中國地質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因此,借人傳事,借傳述史,是人物史研究的主要途徑。
2012年科學出版社出版了馬勝雲等編著的《李四光和他的時代》一書,以收集到的李四光和其他人物間的書信為史料,是考證李四光生平事跡的准確史實,尤為難得的是其中刊布了諸多名家手跡,彌足珍貴。參以《李四光傳》(陳群等,1984,人民出版社)和《李四光年譜續編1889~1971》(馬勝雲等,2011,地質出版社)等研究資料,為我們的人物史研究樹立了典範。
為此,以李四光研究為例略作申述。李四光年僅16歲在日本留學期間成為同盟會創建會員,22歲(1911年10月)參與武昌起義,任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議(後任實業司司長)。袁世凱竊奪革命成果後,憤而辭職,24歲赴英國留學,先學采礦,後轉入學習地質學。他以《中國之地質》為題的學位論文,獲伯明翰大學自然科學碩士學位。他在學位論文中寫有如下的字句:「今天,我們要求新一代的黃帝子孫們認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也許並非為時已晚」。李四光無論是投身革命,還是選擇地質學,都與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和振興中華緊密相連。
李四光開創中國冰川學研究的貢獻,已有諸多文章述及,我們綴拾部分史料,以表述學者的學術思想和學術途徑的由來。李四光本人在《揚子江流域之第四紀冰期》(1933)一文中披露,他研究冰川的興趣萌生於家鄉傳說的巨石——「打牛石」(當地傳為此巨石系天上金牛星下界作亂,天公拋下此巨石,趕走金牛星),年僅12歲的他對此留下深刻印象。這是片麻岩巨礫,遺留在江漢平原的冰川漂礫。在英國學成之後,他曾赴歐洲考察了阿爾卑斯山的冰川地質。1921年他帶領北京大學地質系學生在河北沙河縣沙源嶺和山西大同口泉一帶發現冰川漂礫(帶有擦痕的巨礫)、U形谷地和圓滑的孤丘等,從而確認中國存在第四紀冰川活動。當他把這些材料攜回北京,在中國地質學會第三次年會(1922年)上報告這些發現。在場的瑞典學者安特生(J.G.Andrson 時任農商部顧問)和加拿大籍學者步達生(D.Black)都表示懷疑,甚至斷言第四紀時期中國緯度過低(與阿爾卑斯山相比),形不成冰川。後來,李四光在《地質工作者在科學戰線上做了些什麼》的演講中,回憶此事時用了「他輕視地置之一笑」記述了那一刻的場景。1931年夏,李四光率北大地質系學生赴江西廬山實習,並先後三次在廬山研究冰川遺跡,從遺留的冰川堆積物和冰川運動痕跡,到地形、地貌,劃分出鄱陽、金井、木樓三個冰期和考證其時代,從而奠基了李四光作為中國第四紀冰川學研究第一人的學術地位。1922年當李四光將《華北挽近冰川作用的遺跡》一文,用英文發表在英國的《地質雜志》(V.59,No1.P14~21)上時,國際地學界對第四紀大冰蓋之說尚存爭議,他在文章中說:「任何為了搞清這個問題的嘗試,都必須在野外進行」。1940年他在華南調查時,再度著有《鄂西川東湘西桂北第四紀冰川現象述要》一文。這些史實表明,作為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在科學問題面前是勇敢而嚴謹的。1941年美國學者戴特拉(轉引自周耀華《廬山第四紀冰川的三次大論爭》,1972,天地縱橫,尹培基主編,地質出版社出版)發表的文章中,確認中國第四紀冰川的存在。1942年9月,李四光在《科學工作的幾個基本問題》一文中說:「干科學工作的人們,第一要有勇氣,要有毅力……僅靠高談闊論,世界上就沒有你立足的地方」。又說:「說而不行,行而不動,用力不準確,都不是科學的精神」(1942,建設研究,8卷第一期)。以上引述的史料,大致勾畫出李四光奠定中國冰川學的學術研究過程。
1958年《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成立,李四光為首任主任委員,1959年他已70歲高齡,仍在北京西山模式口、八大處、香山、潭柘寺等處調查冰川遺跡,對三家店東北隆恩寺南的山坡上有冰溜擦痕先後觀察三次。如果以李四光開創的中國冰川學出發,還可進一步梳理地質歷史時期的冰川堆積,如1923年李四光考察三峽地質,識別出最古老的「南沱冰磧層」(新元古界,距今約650~740Ma),中國冰川研究者的師承關系,直到現代冰川研究,包括冰心的氣候學證據等,轉入到冰川學的學科史研究。因此,因傳述史,不僅反映時代風雲,也是學科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還要從《年譜續編》中引述李四光早年的一首題為《詠鐵錐》的新體詩,發表於1921年11月9日的《北京大學日刊》上。全文如下:「山巍巍,水洄洄,好一個玲瓏世界。再過百萬年,可祗剩得幾堆塵土,幾堆余灰。這是迷。破迷還賴我鐵錐。工作復工作,莫道吃虧,我們今天定要作出一塊紀念碑。還要待誰?!」。地質學中的「迷」,實實在在地存在而且很多,李四光破解中國第四紀冰川之謎,無疑是一塊高聳的科學紀念碑。我們認為,人物史研究應該通過史實、學術記錄(本人或同時代人的學術評價)和多方面史料,還原人物科學攻關的全貌和全過程,從而撰寫前輩的科學作風和學術傳承。
二、史蘊風雲際遇,文傳時代潮流
每個人物都在一定的時代生活,其性格、情感、際遇、行為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然而作為個體人物,他的學習、工作、生活經歷,特別是科學工作和科技貢獻,則不可能與時代之間都產生一一對應關系。人物研究的魅力在於發現天才人物與其科學貢獻之間的關系。每個時代之中,千變萬化的個人性格、人生際遇各不相同。這種個性,特別是工作經歷和環境成就了人物的獨特性。如果不從研究人物的學歷和工作經歷,包括家庭和社會環境,性格和情感、個人際遇、工作條件,以及對科學問題引發的興趣,探索的方法和途徑,那就很難寫出為什麼作這項研究,以及如何做的。因此,人物史研究必須收集相當系統的資料,篩選與研究主旨相關的史料,並對史料之間的關系進行必要的梳理和有依據的推理分析,將史實合理地形成論證鏈,並在此基礎上作出客觀的評價。作為科技人物史的學術評價,應減少研究者本人的主觀評價,更多地引證同時代同行科學家的評價、學術觀點和成果的引用情況。
如前輩地質學家中的翁文灝,無疑是地質科學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人物,他前後主持中國地質事業達30多年,1926年任中國地質調查所所長(之前有4年為代所長),1932年創辦清華大學地質系,在地質學科史上首建燕山運動構造旋迴,可以說在地質學領域頗多建樹,中華民國時期的中國地質事業史與他有密切的關系。但他1932~1949年步入政界,曾任經濟部長、行政院院長,1951年回歸新中國。他的歷史際遇如此,對他的研究更多是從民國人物角度,傳寫他的人生軌跡。如李學通著《翁文灝》(1996,蘭州大學出版社)和《翁文灝年譜》(2005,山東教育出版社),潘雲唐著《翁文灝年譜》(1989,《中國科技史料》,10卷4期),張淑岩著《翁文灝的石油業績》(2006,石油工業出版社),以及其他回憶紀念文章,對翁文灝的學術經歷及歷史背景做了有價值的表述和大量的搜集整理工作,但對他學術貢獻的研究,以及翁文灝作為一個科學家和社會活動家在特定的社會環境背景下的宏觀作用及個性研究還比較粗略,數量也不多。在中華民國時代,翁文灝的政治和社會地位明顯高於李四光,但在地質學領域無論是個人的建樹,還是對地質科學的貢獻而言,李四光應是世界級的學術大師。這是大時代風雲際會中,個人歷史軌跡不同所致。作為1912年獲國外博士學位的翁文灝,最早的海歸人士,在地質學科技領域的貢獻必然受到限制。
三、求真的心態 慎守的分界
科技人物史研究主要依據史料,許多前輩學者作古多年,或身後蕭條,史料難覓;或僅有後輩親屬、學生等的斷片記憶,有的雖事同而說法不同;或史料輾轉引述,以致失真。這是人物史研究中常見的現象。需要研究者在史料矛盾、錯亂和訛誤中進行鑒別,務求得到傳主和相關人物生平事跡的准確史實。完成從史料到史實,還是研究的第一步。作為學術性人物研究,重點應落在學術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深入剖析和論述其學術成果,從而使史料與學術貢獻掛鉤,真實反映前輩學者學術科研活動的軌跡,關鍵節點和重要的科學資料,反映其學術成果的科學意義所在。以此豐富我國地質學科技發展的歷史資料,弘揚學術傳統。
作為人物史研究或傳記寫作,需要對史料的骨架進行合情合理的構建。與年譜編制不同,對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工作環境、科研項目、地質考察的收獲、國內外同類研究的概況等,都有所理解,進而謹嚴地論學析理,梳理出和敘述好人物的事功德行,學術思想形成和發展過程。研究者選取的人物,特別是深入了解後,往往萌生出對人物的熱愛與尊敬,行文敘事不免帶有濃烈的感情。這方面需要研究者掌握情感的度,客觀冷靜是史學研究者的必要素養之一。同時,評價學術成果和貢獻時,也需要有分寸感。科技人物的學術活動和貢獻,往往延續多年,分別體現在不同時期的學術專著和論文中,切忌將相關材料籠統地歸類,或排列成流水賬。最好能將不同時期的學術成果的前後關聯性吃透和理解,從而闡明學術發展和成熟的過程。
應該說,地質學科技人物史研究有相當的難度,不僅要深入理解專業性很強的學術研究成果,更要深入人物的學術思路探究,作為非同專業的研究者常會彷徨於外,尤難深研人物的人生智慧和作出判斷。人物史研究的學術(學位)論文,要以首尾貫注的文筆析事論理,先要確立論文的框架,細究章節之間的邏輯關系。為了做到敘事有血有肉,達到寫出可感可觸的鮮活人物形象,切忌羅列學術活動和史料,尤應注意運用好史料中的某些細節和生活小事,適當引入相關結構中,體現人物的思想和精神境界,使筆端流瀉出感情,行文才能情趣盎然。
以上是我們在研究人物史和指導研究生學位論文中的一些體會,不當之處,請讀者指正。
參考文獻
[1]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史專業委員會,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學史研究所.地質學史論叢·5·.北京:地質出版社,2009
[2]王恆禮,王子賢,李仲鈞.中國地質人名錄.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89
[3]馬勝雲,馬越,馬芝.李四光年譜續編.北京:地質出版社,2011
[4]馬勝雲,馬越,馬芝.李四光和他的時代.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伍』 緬懷中國地質事業百年發展史上位「殉難」的地質學家
吳鳳鳴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一、引言
中國地質事業起步較晚,基本上是從西方引進而來。具有兩大特點:一是典型半殖民地性質;二是民族礦業基礎薄弱,發展緩慢,生產技術落後,規模不大。
早期中國地質礦產事業發展進程中,突出三個特點:①近代的學理論思想的引入;②借鑒與吸收外國地質學家來華進行地質調查的經驗和成果;③派留學生去國外「取經」,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起到了「名師出高徒」效應。
截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僅有 2~3 種礦已探明儲量,地質礦產專家近 200~300人。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國民經濟恢復,實施與連續完成《宏偉的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經過半個世紀的艱苦努力,在20世紀中期,中國地質礦產事業已從弱到強,發生了突飛猛進的變化,形成了各學科配套、各兵種齊全的百萬大軍;在自然礦產利用方面,截至20世紀末,我國已發現礦產170餘種,其中已探明儲量的有160餘種,擁有礦產基地12萬多處,創建礦業城市300餘座;其中A、錫、銻,以及稀土元素礦等居世界儲量第一位,礦產開采總量居世界第二位;而鐵、銅、鉛、鋅、鋁土礦等金屬礦雖然也比較豐富,但人均佔有量僅為世界水平的58%,多為貧礦,實際利用率偏低;在能源方面:煤炭產量是我國突出優勢,已早有共識,石油產量,在20世紀60年代就從「貧油國」進入產油大國,據我國第三次油氣資源評價資料:全國石油資源總量1086億t,天然氣56萬億m3,由於我國目前研究程度和勘探程度較低,估計可找到的石油量為650億t,的資源量25萬億m3,探明率僅為24.6 %。
在地質科學理論研究方面:中國大地構造學理論的創立及其學派的形成,早為國際同行所共識,近期在令人矚目的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的大陸動力學,造山帶深部構造演化等都有突破性的成就;在中國成礦理論方面,新的區域成礦論,指導與促進找礦的突破,中國陸相生油理論,為石油地質學理論的發展增添了強勁活力……
在野外地質調查與勘探技術方面,早已實施引進與創新相結合,實現運用先進科技成果:航空遙感、衛星、GPS、紅外光譜、遠程會商等現代技術的廣泛應用。
綜觀上述,當前我國地質事業已從地質大國向地質強國跨越,在展示輝煌成就的同時,深切緬懷曾為中國地質事業快速發展,嘔心瀝血、篳路藍縷,乃至「殉難」捐軀的老一輩地質學家英勇事跡,以A繼承和發揚他們的艱苦奮斗,勇於犧牲的精神,就更具有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筆者基於這一目的,花費近半年的時間查尋史料,選定10位「殉難」的地質學家作如下的簡介,限於所掌握史料,敬請同行補充和指正!
二、1912年「北方革命軍」參謀長《地學雜志》主編白雅雨
白雅雨(1868~1912)(照片1)是近代地理學家、中國地學會的創建人之一(1909)、《地學雜志》主編。
照片1 白雅雨(1868~1912)
白雅雨1868年生於南通,1904年投身於辛亥革命,1908年在天津高等女師學堂北洋法政學堂任教,是李大釗同志在法政學堂的老師,多有影響;武漢起義後在北方發起「灤州起義」成立北方革命軍政府,擔任北方革命軍參謀長,進軍京津途中被叛徒出賣,在古冶被捕,堅貞不屈,慘遭殺害,1912年1月7日殉難,享年44歲。
1915年工商部主持,由張謇書寫墓誌銘:「白烈士雅雨之墓」,1936年在北京西北郊顯龍山灤州革命紀念園內,建有白雅雨烈士衣冠冢,1937年國民政府授予國葬,追贈為上將,並決定在北京和泰山建造紀念碑。
三、中國著名地質古生物學家、區域地質學家趙亞曾
照片2 趙亞曾(1898~1929)
趙亞曾(1898~1929)(照片2),字予仁,生於河北蠡縣,192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學習期間勤奮努力,思想進步,深得葛利普、李四光教授等的賞識。在校期間,「五四」新文化運動,在當時進步刊物《晨報》副刊「科學世界」專欄上,連續發表地質古生物基本理論知識25篇論文,顯示出才華「初露鋒芒」。1923年進入地質調查所,歷任調查員、技師、古生物研究室主任等,在所6年間,遍及大江南北以及邊遠山區,進行野外地質調查與研究,取得優異成績,獲得中華教育文化基金一等科學研究獎勵金。6年間發表論文和專著20餘篇(部),共百餘萬字,主要有:《中國長身貝科化石》,《中國石炭紀及二疊紀石燕化石》,《中國北部太原系之瓣鰓類化石》等,被古生物學同行奉為奠基性經典之作;在地層方面:專著《華北古生代煤地層的分類和對比》,對建立華北含煤的層序、時代歸屬和對比奠定了基礎;《揚子江峽谷的中生代》、《中國北部太原群的時代》、《秦嶺及四川之地質研究》(與黃汲清合作)等都是開創性的成就;在大地構造方面,發現阿爾卑斯型「飛來峰」構造,揭開了龍門山深斷裂的奧秘。
1929年,由丁文江組織的「川廣鐵路沿線地質考察」大型專業考察隊,同黃汲清由陝西越秦嶺入四川,明知沿途土匪猖狂,路途艱險,老一輩地質學家們為中國地質事業,不畏艱險,顯現出勇於犧牲的精神。趙亞曾11月15日進入昭通縣境25里閘心場住入佛德盛客棧,夜間遭遇土匪搶劫,為保護已獲得的沿途考察地質礦產資料和圖件,與匪徒進行了周旋和斗爭,不幸慘遭殺害,獻出了年僅31歲年輕有為的生命。噩耗傳出,地質學界一片悲憤,許多老一輩地質學家,諸如:李四光、丁文江、翁文灝等,都為這位頗有造詣的年輕地質學家的不幸犧牲,痛心而惋惜,並留下許多輓詞與詩篇!中國地質學會為表彰與紀念趙亞曾為地質考察殉難,特設趙亞曾研究補助基金,獎給對中國的質古生物學作出貢獻的學者,從1932~1949年,已有22人獲得獎金,其中包括黃汲清院士等十餘名院士在內。
趙亞曾殉難後,在原地質調查所舊址(北京兵馬司15號院內)樹立有「趙亞曾墓碑」;2007年10月5日在遼寧本溪市標准地層剖面前樹立「趙亞曾漢白玉雕像」,以緬懷他在1926年創建的本溪牛毛嶺中石炭統本溪組地層剖面。
四、中國地質事業創建者、多維學者丁文江
丁文江(1887~1936)(照片3)是一位多維科學家,地質學界譽為「地學泰斗」;1934~1936年出任中央研究院總幹事,對中國早期科學建設多有貢獻,特別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科學與玄學論戰」中,以4篇《科學與玄學》戰斗性論文戰勝玄學派,為弘揚科學思想,捍衛科學精神作出貢獻。
照片3 丁文江(1887~1936)
丁文江(1887~1936)江蘇泰興人,字在君,5歲時進私塾館,寓目成誦,喜愛詩詞,11歲撰成《漢高祖明太祖優劣論》,13歲時以一篇《漢武帝通西南論》考得秀才。1901赴日本留學,1904年轉赴英國,1908年考入格拉斯哥大學,學習動物學和地質學,1911年畢業回國,獲得「格致科進士」;1913~1916年任地質科長,創辦地質研究所和地質調查所,建造了培育出中國第一代地質學家的搖籃,拉開中國地質礦產調查的序幕。
他是中國地質礦產調查早期的先驅者,1911年回國途中,進入雲南,取道滇黔湘驛道進行地質礦產考察,1913年對正太鐵路沿線附近地質礦產作了系統調查,發表《調查正泰路附近的質礦務報告》;1914年再去西南邊緣地區進行地質礦產考察,重點考察了個舊錫礦和東傳統礦區;1928年受鐵道部的委託,對川廣鐵路線地質做過調查;1929年組織大規模考察隊,進行更系統的考察,取得豐碩成果。1935年,按照南京政府緊急礦藏勘探計劃,受鐵道部部長顧夢余的特別邀請,對粵漢鐵路沿線煤礦資源狀況進行調查,12月份抵達湖南,湖南地質調查所派王曉青協同,連續在長沙、衡陽一帶進行野外地質調查,堅持親下礦井,直到礦洞勘測,特別是對湘潭譚家山煤礦進行了更細致的勘測;在這次考察中,勘測了南嶽的高度,憑吊了恩師龍璋紀念亭(詠詩一首)。當晚住入粵漢株韶段路局賓館,由於連日野外勘察,過度勞累,又患傷風感冒,睡前服了安眠葯片,壁爐煙筒不暢,不幸煤氣中毒,治療過程,肋骨骨折,化膿後,引起發燒,經20餘天的搶救與治療,終無回天之力,於1936年1月5日,一代宗師丁文江英年早逝,享年49歲。噩耗傳出後學界一片哀悼,一些學界名流在不同報刊上發表激情悼念文章,特別是地學界《地理學報》、《地質論評》發表了悼念專刊,其中作為中國地質調查所所長的翁文灝《追念丁在君先生》長詩,感人肺腑,激動人心!
由於丁文江是地學界的一代宗師,早有《丁文江傳》、《丁文江年譜》等專輯出版;在100歲誕辰、120歲誕辰時都舉辦過隆重的紀念會和學術討論會,2009年,中國地質學史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專門舉辦了丁文江120 歲誕辰學術研討會,筆者在會上作了《丁文江在新文化運動中是科學派的主將》學術報告,編入《地質學史論叢》第5號,地質出版社,2009出版這里就不再贅述。
值得追記的是,初步認定:湖南煤資源豐富,尤以譚家山、耒陽馬田墟、宜章楊梅山、粵之樂昌狗牙洞等最有價值。其中譚家山為煙煤,可煉焦,而馬田墟一帶為華南最大煤田,均為無煙煤,楊梅山和狗牙洞兩處煤田尚待進一步勘查,這些煤田距路線較遠,運輸不便。雖然是短短數日,基本上解決了粵漢鐵路沿線煤礦資源分布情況,為此「殉難」,他也付出了年僅49歲的寶貴的生命!
五、西南地質礦產學者吳希曾
吳希曾(1910~1938)(照片4),字亦魯,江蘇淮陰人,1931年考入中央大學,初攻農業化學,一年後轉入地質系,主攻礦物學和礦床學,1935年畢業,考入實業部地質調查所,同年,隨同王曰倫、熊永先借調於貴州地質調查所,曾入巫峽,溯綦江,以至黔中;登梵浄,涉烏江,深入苗寨,遍歷黔東各縣,除沿途測制路線圖與地質考察外,更側重於金屬礦藏的勘測,經他研究過的有:溪萬山場、大喇峒,晃縣酒店塘、八寨、三河等處的硃砂礦,獨山苗林、三河苗龍場、榕江八蒙、江口梵浄山等處之銻礦;下江宰便之磁黃鐵礦,三合野竹、丹江蜂塘寨、鎮遠等處的鉛鋅礦,清溪、平遠、八寨、獨山、三合永從等之鐵礦,梵浄山之金礦,以及盧山翁項之油田。相繼進行南嶺地質調查,兩涉融江、沅水,又赴桂北和湘西進行地質礦產考察。
照片4 吳希曾(1910~1938)
1938年,奉命赴湘西辰溪芷江一帶開發煤田,2月8日他偕資源委員會專門委員王德森、測繪員李玉,從長沙出發,乘公路局客車,偱京滇國道前往。不意行至益陽縣境山青鋪(西距長沙約80km),軍車橫沖直撞,客車竟被顛覆,燃起大火,吳等三人,同歸殉難,年僅29歲,以逾花甲老父地質噩耗,痛不欲生。
逝世後,地調所所長翁文灝、黃汲清等,特在《地質論評》撰寫悼念專文,並高度評價他長期在西南邊緣地區進行地質調查,對貴州東部地質礦產,特別是對震旦紀及下古生代變質岩研究,多有貢獻。
在王曰倫先生指導下,總結有關貴州地質礦產資源考察報告多篇:諸如《貴州東部地質礦產簡報》,《貴州東部銻礦報告》(1938),《貴州東部鉛鋅礦報告》,《貴州東部鐵礦報告》,《貴州東部硃砂礦》,《貴州梵浄山金礦》,以及《貴州爐山翁頂之油田初勘報告》等;還參與了貴州汞礦的調查與研究,湘西地質礦產調查等。
六、著名地礦師王德森
王德森(1859~1938),湖南嶽陽人,自幼勤苦,岳陽中學畢業後,考入公立工業專門學校采礦科,1921年畢業,考入東南大學,專攻地質學,從師湛溪礦師。1928年創「中華礦學社」主編《礦業周刊》,篳路藍縷,多遇艱難,而成效斐然。1930年出任湖北農礦廳技師,主掌湖北礦產,以煤鐵礦為主,兼任象鼻山鐵礦處長,終日銳意操勞,成績尤佳。1935年反對湖北當局出售鐵砂給日本,辭職而去,儀表抗議,可見其高風亮節之美德。後受老師湛溪先生之邀,出任貴州公路處處長,風餐露宿於曫煙瘴雨之境,雖非自己專業特長,工作勤奮努力,深得諶先生之嘉獎。
1936年夏,受資源委員會之聘,以專門委員之名,擔任湖北靈鄉鐵礦探礦與開發之責,在任期間,常困於匪,幾遭不測,均不顧自己安危,勘探開發工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成績卓然。
1938年靈鄉鐵礦工作結束後,奉資委會之命,赴湖南籌備辰溪煤礦,經長沙,同吳希曾等乘公路局汽車赴常德,行至益陽山青鋪,被軍車撞翻起火,同吳希曾等一齊「殉難」,終年43歲。
王德森從事地質礦業十年,公而忘私,勤奮廉潔,充分發揮了地勘專業特長,受到廣泛尊重。
七、我國少數地質礦產與礦冶采礦兼優的知名專家閆增才
閆增才(1901~1940),字立三,河南淇縣人,自幼勤奮好學,性格爽朗、坦盪,最早考入焦作福中礦務大學,後轉入南開大學,專攻礦床學、采礦學、冶金學,1926年畢業,獲得礦冶工程學士學位。先後在六河溝煤礦、山東華實煤礦、漢口揚子鐵礦任工程師、總工程師;1929年參與創辦東北大學采冶系。1931年赴比利時,就讀於列日大學(Universite de Lige),從師Formarier P.和Lenier教授,專攻地質學與古生物學,1935年畢業,在我國礦冶采礦與地質礦產兼優者實屬鳳毛麟角。
回國後,先在中福公司任職,後為開發焦作新煤井做了地層與構造的調查與研究,「七七」事變後,隨同孫越琦在湖南湘潭煤礦從事煤礦開采,1938年在四川勘查犍為煤田,為嘉陽煤礦開發奠定了基礎。1939年任西南經濟建設研究所礦業研究員,擬定《西南煤鐵研究計劃》偕同李邦華、趙家驤調查川康煤鐵礦產,足跡遍及宜賓地區28個縣,編撰成《大宜賓區煤鐵礦產調查報告》。
野外調查歸來,身患重病未愈,由於公務需要,急赴重慶,船行至中途翻覆,遂不幸殉難,終年39歲。綜其短短39年的一生,學貫中西,學識超群,勤奮努力,任勞任怨,是我國礦冶界與地質界不可多得的英才,而竟賚志以歿,實可惋惜。
八、我國早期工程地質專家林文英
林文英(1910~1942),祖籍中原,數度南遷,後居廣東蕉嶺,祖父輩兩世僑居爪哇巴達維島(今雅加達),經商,1910年生於巴達維島,三歲喪母,送回原籍,由祖母撫養,梅縣廣益中學畢業後,入上海暨南大學,後轉入南京中央大學,專攻地質學,1933年畢業,獲得理學學士學位。由於喜愛游覽祖國的大山大川,在校期間,遍及寧鎮山脈,考察了地層與構造;攀登過太行太華,以及一些地質勝境。
畢業後,在全國經濟委員會公路處任職,從事於工程地質工作,最早參加四川地質考察團,相繼參加西北考察團,赴陝、甘、寧、青、綏五省公路沿線地質工作;1937年,參加京滇公路周覽團,1938年,調查滇緬公路沿線地質,考察伊洛瓦底江之航運,皖町八莫間之陸運;1939年勘查宜賓昆明間沿線地質礦產,1940年沿川滇東路(濾縣至曲靖)及樂西公路(樂山至西昌)調查地質,1941年調查黔桂鐵路沿線地質,對河池、南丹、獨山等縣境內隧道及涵洞施工計劃,多有貢獻。
同年,參加中印勘測隊,由西昌出發經由雲南之中甸入藏,順探南墩之石油。
1942年,出任寶天鐵路局專員親赴寶雞天水間研究隧道工程地質工作,行至徽縣遭遇車禍,不幸殉難,年僅32歲。
值得提及的是,早年我國鐵路線和公路線的勘測選線,沿線的橋梁與隧洞的設計,多半都處於他的手,是一位頗具潛力的工程地質的開拓者。同時對理論地質學也頗有造詣,如對全國12個自然區域的劃分,河流襲奪與氣候變遷的探討,岩石與土壤之物理性質研究等。
林先生著述共約50種,1938年在《地質論評》上發表的《中國公路地質概論》,是其代表作,文中涉及朔漠區域、江淮平原、魯東丘陵、黃土高原、長江中下游、閩浙山區、四川盆地、雲貴高原、橫斷山區、青藏高原等各區域的工程地質特徵;就是考察報告,也是十分精湛,諸如《甘新公路地質調查報告》等。
林先生畢生喜愛旅遊,走遍全國23個省區,行程30餘萬里,是一位獨具風格的年輕地質學家,英才早逝,實乃地質學界的一大損失,更是工程地質學界的損失!
九、我國著名地質古生物學家許德佑
許德佑(1908~1944)(照片5),江蘇丹陽人,蘇州中學畢業(1927),青年時代愛好文藝活動,曾參加田漢、洪深主辦的「南國劇社」並擔任導演和編劇。1930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外文系,獲得文學學士;旋即赴法國巴黎留學,1931年進入巴黎蒙伯里大學地質系,從師著名古生物學家喬納德(Jolend)專攻甲殼化石,從師門契柯夫(Men-hikoff)專攻珊瑚化石,成績尤佳,被吸收為法國地質學會會員,1935年畢業,並獲得碩士學位。在校期間,在法國地質學會會刊上就已發表兩篇論文,受到稱贊。
照片5 許德佑(1908~1944)
1935年學成歸國,進入實業部地質調查所,任技士,兼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專事古生物研究,1936年晉升為技正,專攻三疊紀地層古生物研究,頗有造詣。
曾被選為中國地質學會助理書記(1942),《會志》編輯(1937~1944),1941年兼任復旦大學史地系教授等職。
1944年4月,偕同陳康、馬以思到黔西從事地質調查途中,在貴州盤縣啨隆黃廠附近不幸遇匪,三位地質學家同時「殉難」,許德佑年僅36歲。
中國地質學會特在《地質論評》上刊出《許德佑陳康馬以思紀念專刊》,以示沉痛哀悼,三位地質學家的靈柩,運往貴陽,安葬於貴陽市花溪公園內,並建立許德佑陳康馬以思紀念獎金,獎給作出貢獻的地質學家,1945~1949年獲獎者有:趙金科(院士)、米泰恆、趙家驤、顧知微(院士)、黃懿。
許德佑短短十年間,足跡諞及江蘇、湖北、湖南、廣西、雲南、四川,特別對貴州有關地質古生物調查與研究更深,著述豐厚,達74種(89篇)之多,其主要成就為地層古生物,諸如:《中國南部三疊紀化石新材料》(1938)《中國南部海相三疊紀化石之研究》(1939)《貴州之三疊紀地層》等。
2006年9月30日,在貴州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開園會上,特別追念了1944年許德佑、陳康、馬以思在關玲發現化石群,找到海百合化石標本,1949年經穆恩之院士鑒定後,定名「許氏創孔海百合化石」。
十、年輕有為的地質學家陳康
陳康(1916~1944)(照片6),字劻之,廣東番禺人。1941年畢業於廣東省文理學院博物系,其畢業論文《廣東連縣東部地質》,曾受聘於兩廣地質調查所,隨同莫柱蓀等赴樂昌九峰一帶進行地質調查,發表《樂昌九峰地質》,經楊鍾健審閱,特加贊賞,又經黃汲清、李承三的推薦,1942年進入中央地質調查所,隨同許德佑研究貴州西南之三疊系,發表《貴州西南部三疊紀》、《貴州青岩化石之探討》等。1943年響應黃汲清的倡導,參與了地質調查所化石標本的整理,做了大量而艱巨的工作。1944年在貴陽參加了第20屆中國地質學會年會後,隨同許德佑等赴黔西進行地質調查,中途遇匪慘遭殺害,年僅29歲。
照片6 陳康(1916~1944)
中國地質學會特在《地質論評》上刊出《許德佑陳康馬以思紀念專刊》,以示沉痛哀悼,三位地質學家的靈柩,運往貴陽,安葬於貴陽市花溪公園內,並建立許德佑陳康馬以思紀念獎金,獎給作出貢獻的地質學家,1945~1949年獲獎者有:趙金科(院士)、米泰恆、趙家驤、顧知微(院士)、黃懿。
十一、在校期間曾獲得「朱森」獎學金的女地質學家馬以思
馬以思(1919~1944)(照片7),原籍四川成都,生於黑龍江,「九一八」後遷回內地——上海。自幼好學聰慧,就讀於同濟高中,抗戰後,隨母返川。1939年中學畢業,以優異成績進入重慶中央大學地質系。1943年以全班之冠的優異成績畢業,考入中央地質調查所,在尹贊勛、許德佑的指導下,從事地質古生物研究,曾發表《黔北桐榟縣三疊紀動物群》。
照片7 馬以思(1919~1944)
馬以思女士自幼學習日文,通曉英、德、法、俄幾國文字,經歷學校考試,有28次獲得第一名,實堪稱著。因此,曾獲得上海銀行獎學金,林 森(主席)獎學金,是一位出類拔萃女傑。1944年隨同許德佑等赴黔西進行地質礦產考察,中途遇難,年僅25歲。
中國地質學會特在《地質論評》上刊出《許德佑陳康馬以思紀念專刊》,以示沉痛哀悼,三位地質學家的靈柩,運往貴陽,安葬於貴陽市花溪公園內,並建立許德佑、陳康、馬以思紀念獎金,獎給作出貢獻的地質學家(其中突出女地質學家),從1944年起獲得殊榮的女地質學家有:侯佑堂、池際尚(院士)、郝詒純(院士),以及唯一男性劉東生(院士)。
十二、兼具地礦和管理才能的地質學家張莘夫
張莘夫(1898~1946)(照片8),原名張春恩,出生於吉林德惠(今九台縣六台村),其父張雅南貢生出身,攻讀憲政學院法律專業,民國肇興年間,追隨孫中山先生革命。後曾任徐世昌總統府顧問、國會眾議院議員、國務院議員。受家庭影響,1919年到北平就讀於北京大學文學系,曾與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的毛澤東相識,常在一起暢談救國的道理,「五四」運動中,他積極參與北平青年學生上街遊行示威,執旗領隊,帶頭呼喊口號,頗有氣勢。1920年通過留美官費考試合格,赴美進入芝加哥大學學習經濟,後又進入密歇根工科大學專攻礦冶,畢業後獲得地質學博士學位。
照片8 張莘夫(1898~1946)
1929年學成歸國,由於熱愛設家鄉,主動要求去吉林穆棱煤礦(今屬黑龍江),出任礦長兼總工程師,由於他的地礦理論和管理才能,使俄國人撤離後幾乎停產的煤礦,得以很快地恢復生產,日益振興。1931年「九一八」事變,被迫流亡關內,歷任河北唐山工程學院教授,河南焦作煤礦總工程師,甘肅天水煤礦礦長兼總工程師、河南中福公司李河煤礦礦長、山西大學校長、中央實業部長、經濟總署副主任等職;抗戰期間,出任金屬礦產管理處處長等職務,主持內地汞、錫、A等的金屬生產,成績卓越,展現出是一位頗有才能的地質學家。
1945年日本投降後,張莘夫被國民黨政府任命為經濟部東北行營工礦處副處長,負責東北工礦接收事宜,1946年1月16日帶領技術人員(7人)赴撫順,交涉接收撫順煤礦,當時撫順由民主聯軍管轄,接收未成,在返回沈陽途中,行至撫順以西李二石寨車站被劫往南山槍殺,終年48歲。
有資料說:毛主席得知張莘夫被害後,曾惋惜地說:張是世界上少數地質專家中之一(大意)。張莘夫在1919年「五四」運動時,多次去北大圖書館共同探討救國之道。
事件發生後,蘇聯、國民黨政府、民主政府各有完全相反的說法,由於當時東北地區處於蘇軍佔領,內地各界對蘇軍拆遷工礦設備、機械行為,早有不滿,加之,又揭露出損害中國利益的《雅爾塔協定》的秘密簽訂,於是在2月11日內地各大城市:重慶、上海、南昌、北平、漢口、杭州等舉行反俄示威大遊行,要求蘇軍如期撤軍。
張莘夫之子 張立剛現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經常在國內進行學術交流。
另有一位著名的地質學家朱森(1902~1942)雖然不是死於地質礦產考察途中,但從追悼會上的眾多輓聯和輓詞,以及悼念文中反映出有被迫害因素,筆者也就藉此對他做點滴介紹。
十三、朱森
朱森(1902~1942)(照片9),湖南郴縣,自幼聰慧,喜讀中國古典詩詞,奠定下良好的文學素養。1928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在校期間學習到李四光教授的岩石學與構造地質學,葛利普教授的古生物學和的史學,教師中還有何傑、王烈、趙亞曾等,指導地質實習的還有著名地質學家翁文灝教授,得到了良好的地質基礎教育。在校三年級時,發表了處女作《湖南郴縣瑤林之古生代地層及動物群》(《會志》),博得好評。
照片9 朱森(1902~1942)
1928年北京大學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進入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在研究所六年間,曾去鄂北、豫北考察秦嶺東段地質,南嶺地質,南京附近地質,相繼發表10餘篇論文。
1934年,得到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的資助,赴美哥倫比亞大學進修,在地文學方面從師約翰遜(D.W.Johson),在地史學方面,從師凱伊(G.M.Kay),利用暑假,去耶魯大學,從師舒赫特(C.Schuchert),學習古生物學。1936年獲得理學碩士學位,同張更結伴,自駕車「汽車地質」歷時兩月,行程19560km,他們橫穿阿巴拉契亞山脈,考察了大半個美國,了解認識各地地層與構造,還特別研究了科羅拉多大峽谷、黃石公園、大鹽湖等地質名勝。
十四、結語
以上12位地質學家(除朱森外),都是在地質礦產考察中不幸被害遇難的,其中有的是年僅20餘歲的初露頭角地質學家,為國家勘查礦產資源,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在回顧我國地質礦產事業近百年發展史之際,用最簡要的文字,介紹一下他們的事跡,一方面表達對他們的深切緬懷,更重要的是傳承他們當年艱苦創業精神,發揚他們勇於承擔任務,不怕犧牲的美德。這也是筆者花費近半年的時光,搜集史料,撰成此文的中心目的。
『陸』 關於地質學上的金釘子有些疑惑,懂的朋友請進來,謝謝!
「金釘子」 的由來
地質學上的「金釘子」 實際上是全球年代地層單位界線層型剖面和點位(GSSP)的俗稱。「金釘子」一名源於美國的鐵路修建史。1869年5月10日,美國首條橫穿美洲大陸的鐵路釘下了最後一顆釘子,這顆釘子是用18k金製成,它宣告了全長1776英里的鐵路勝利竣工。鑒於這條鐵路的修建在美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對美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極其深遠,特別是對於美國西部開發戰略的實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為紀念這一事件,美國在1965年7月30日建立了「金釘子國家歷史遺址」。 全球年代地層單位界線層型剖面和點位在地質年代劃分上的意義與美國鐵路修建史上「金釘子」的重要歷史意義和象徵意義具有異曲同工之處,因此,「金釘子」就為地質學家所借用。
「金釘子」的含義
要了解全球界線層型剖面和點位(GSSP)(即通常所稱的「金釘子」)及其意義, 首先要懂得什麼是年代地層單位。就像歷史學家把人類的歷史劃分為不同時期(如我國的唐、宋、元、明、清)那樣,地質學家按地球所有岩石形成時代(時間)的先後,建立一套年代地層單位系統,並依次稱為太古宇(宙)、元古宇(宙)、古生代(界)、中生代(界)和新生代(界),每一個代的時間內,又進一步劃分出次一級的年代地層單位(如系、統、階)。類似每一個人類歷史時期都占據人類歷史的一定時間間隔或段落,包含一定的人類活動內容和事件那樣,每一個時間地層單位則包括在這個時間間隔內在地球上所形成的所有岩石和與其相關的地質事件(表1)。
表1地質年代與地球演化歷史階段
為什麼要建立全球界線層型剖面和點位(GSSP)(金釘子)
按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簡稱地科聯)(IUGS)和國際地層委員會(地層委)(ICS)的規定,全球統一地質時代(年代)表要通過建立全球不同時代(年代)地層單位界線層型和點位(GSSP)(俗稱金釘子)的方式來建立,以便於按統一時間(時代)標准去理解、解釋、分析和研究世界不同地區同一時間內發生的或形成的各類地質體(岩石、地層等)及地質事件及其相互關系。所以,年代地層單位界線層型和點位(金釘子)是國際地層委和地科聯,以正式公布的形式所指定的年代地層單位界線的典型或標准。是為定義和區別全球不同年代(時代)所形成的地層的全球唯一標准或樣板,並在一個特定的地點和特定的岩層序列中標出,作為確定和識別全球兩個時代地層之間的界線的唯一標志。
「金釘子」是如何選擇和確定的?
每一個時代的全球界線層型和點位(金釘子)的選取,都必須在對全球包含這個時代地層序列(即界線剖面)進行調查,並組織有關專家對所申報的有可能成為該代年代地層單位界線金釘子剖面的建議和相關研究成果進行詳細研究、檢驗和討論的基礎上,由國際地層委員會下屬的有關地層分會的各國專家通過投票的方式產生, 然後報國際地層委和地科聯批准公布。
「金釘子」的意義
全球層型剖面和層型點(GSSP)是指特定地區內,特定岩層序列中的一個專有的標志點,藉此構成兩個年代地層單位之間界線的定義和識別標准。「金釘子」是全世界科學家公認的,全球范圍內某一特定地質時代劃分對比的標准,因此,它的成功獲取往往標志著一個國家在這一領域的地學研究成果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其意義絕不亞於奧運金牌。。
「金釘子」研究現狀
1977年於捷克確立的全球志留系/泥盆系界線層型剖面和點(GSSP)是全球第一枚金釘子。目前,全球已建立55枚「金釘子」,我國獲得了7枚。其中宜昌地區佔有兩枚。一個是由國土資源部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牽頭取得的黃花場全球中和下奧陶統暨奧陶系第三個階的金釘子;另一個是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牽頭取得的王家灣奧陶系赫南特階的金釘子。在一個不大的范圍內能夠樹立兩個全球界線層型剖面和點位, 這在世界上是極為少見的,這是幾代地質學家和地層古生物學家長期努力、執著追求和不斷創新的結果,說明我國奧陶系的研究水平已擠入世界先進水平。同時,通過金釘子剖面的研究也衍生出更高層次的科學問題需要我們繼續攀登。
『柒』 北京大學有沒有珠寶鑒定系
北京大學沒有珠寶鑒定系,職業北大寶石鑒定中心。
北大寶石專鑒定中心是在原北京屬大學地質系珠寶鑒定室的基礎上發展擴大建立起來的具有獨立法人的珠寶首飾檢測鑒定機構。是我國珠寶界首家取得國家技術監督局認證實驗室認可證書和首批取得國家技術監督局計 量認證資格證書的珠寶首飾檢測鑒定單位(1994)。該中心裝備了先進的大、中、小型檢測鑒定儀器10餘台,在寶玉石和貴金屬原材料和成品檢測鑒定方面的 儀器設備已基本配套。北大地質系擁有較為雄厚的師資力量與技術力量,這支隊伍是北大寶石鑒定中心的堅強後盾,目前直接從事寶石檢測鑒定的人有12人,其中 高級職稱9人,中級職稱3人。已獲國家珠寶質量檢驗師資格證書有4人,已獲中國寶玉石協會寶石鑒定師資格證書有8人。
『捌』 北京大學一屆收多少人
2014年北大在全國招生計劃為2650人,與往年保持一致。
2014年,北京志願填報方式由過去的「小平行志專願方屬式」調整為「平行志願組方式」,一志願首次可填報兩所學校,二志願可填三所學校。針對北京報志願方式的調整方案,北京大學從為考生服務的角度出發,採取了相應措施。北京大學招生辦公室組建了一支經驗豐富的專家團隊,對2014年北京志願報考方式進行深入研究,為考生提供精緻化的服務和個性化的指導;壓縮了專業級差,最大限度滿足考生專業志願;設置只錄取有專業志願考生的專業,第一批次理科設置地質學類、考古學,文科設置考古學、歷史學類為只錄取有專業志願考生的專業,對於無志願考生不會調劑到這些專業;12個非通用語種專業2014年在京招生均放在提前批次錄取,專業間不設級差不調劑,專業志願無法滿足直接退檔,被退檔考生可正常參與一批次錄取.
『玖』 北京大學地質學類都有哪些專業
北大地質學專業介紹及方法指導
1.專業情況介紹
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專業
礦物岩石礦床學研究所是在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博士點和碩士點基礎上組建而成。包括12個基礎理論和應用基礎學科方向:岩漿岩岩石學、沉積岩岩石學、變質岩岩石學、結構礦物學、成因礦物學、寶石礦物學、礦物岩石材料學、岩礦信息學、礦床學、礦產經濟學、油氣地質學、災害地質學等。現有碩士研究生38名、博士研究生9名。多年來,在董申保院士和葉大年院士的領導下,經過不懈努力,不僅在教學上成績斐然,在科研上碩果累累,在應用開發研究中也獨具特色。研究所有關老師編寫的10餘套教材和研究專著多數獲得省部級獎勵。高壓變質作用、華北麻粒岩、北方花崗岩、碳酸鹽岩中的油氣藏成因、儲層非均質性、催化生油、風化作用與邊坡穩定關系、咔賓碳-石墨材料、礦物功能材料研究、環境礦物學與環境礦物材料學、鈣鈦礦系列研究、應用結晶學、粘土礦物、造山帶成礦作用理論、礦產資源經濟學理論等科研項目和方向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寶玉石的檢測與研究、沙漠築路等應用開發領域也取得了很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在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向上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本所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博士生導師6名,副教授13名。在職教員共21名。
所長:魏春景 副所長: 賴 勇 秦善
成員: 陳斌 陳衍景
傳秀雲 董申保 關平 劉楚雄 魯安懷 馬瑞志 田偉 王長秋 吳朝東 葉大年 張立飛 張秀蓮
構造地質學專業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大陸動力學與資源工程研究所是國家理科培養基地,現在擁有構造地質學、災害與環境地質學、資源工程地質學、岩石物理學、信息地質學等學科方向,其中構造地質學是全國重點學科。這里有雄厚的師資力量、完善的教學環境、先進的實驗設備、豐碩的科研成果、自由的學術氛圍,是人才成長的理想場所。
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現已經形成以國內外著名學者為學術帶頭人、以具有博士學位的中青年教師為骨乾的教學科研隊伍,目前有教授(包括博士生導師)11人,副教授4人。近5年,在SCIENCE、GEOLOGY、JGR和JSG等國際著名學術刊物上發表SCI收錄論文,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和出版學術專著共278篇(部),獲得省部級獎勵14項。承辦了多次大型國際學術會議,與10多所世界著名大學如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美因茨大學、慕尼黑大學、早稻田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墨爾本大學和莫斯科大學等開展合作研究,人員互訪,主持和參與IGCP國際合作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課題1項、國家863課題1項和國家973課題5項。
為保證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和支持莘莘學子們對學業的追求,特別設有「地質獎學金」和「丁東獎學金」,各方面表現優異者還可獲得學校多種類型獎學金的資助,強度從1000-5000元不等,最高可達10000元,獲獎比例一般在30%以上;對於希望進一步深造的優秀畢業生可以採用免試推薦、連讀、提前攻讀等形式直接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人數一般為應屆畢業生人數的50%以上。
所長: 張進江 副所長: 侯貴廷 張志誠
成員: 郭召傑 韓寶福 何濤 侯建軍 季建青 李江海 梁海華 馬宗晉 潘懋 吳泰然 徐備 尹安
鄭文濤
北京大學石油與天然氣研究中心
http://iog.pku.e.cn/
姓名
職稱
專業
賈承造
教授
石油地質學 構造地質學
潘 懋
教授
石油地質學 儲層地質學 測井資料處理與解釋 信息地質學 數字油田
劉 波
研究員
盆地-構造沉積演化 儲層沉積學 層序地層學 碳酸鹽岩成岩演化
吳朝東
教授
層序地層學 地震沉積學陸相盆地沉積體系數值模擬 黏土礦物與沉積地層年代學
李江海
教授
石油地質學 盆地構造演化
郭召傑
教授
石油地質學 造山帶與盆地構造
關 平
教授
沉積學及地球化學 成藏動力學與油氣運移 盆地分析及油氣資源綜合評價
胡天躍
教授
儲層地球物理學 岩石物理學 測井技術
張東曉
教授
石油及能源開采研究 水資源研究 二氧化碳處理相關研究
侯貴廷
教授
油田構造的數值模擬 盆地構造分析構造應力場 低滲透油藏的裂縫定量預測 井間插值部署加密井技術
師永民
研究員
油氣田開發地質 火山岩油氣藏描述 儲量計算及井位部署
測井地質 地震解釋
岩石力學及構造應立場恢復模擬
何 川
研究員
三維地震建模/偏移及油藏數值模擬 石油工程領域新型測試、測量、監測、診斷
王一博
副研究員
地震勘探採集設計 信號噪音去除 (隨機噪音、面波及多次波等相關雜訊) 多解析度處理方法 波形反演
逆時偏移
2.考試科目
四門:英語、政治、高等數學與地質學基礎、岩石學
高等數學與地質學基礎:二合一的試卷。北大自命題。高等數學佔75分,地質學基礎佔75分。
岩石學:三合一的試卷。沉積岩、岩漿岩、變質岩都涉及。兩種題型:名詞解釋與問答題。
關於專業課考試范圍:
北大岩石學試卷中,變質岩部分的內容還是比較多的,而大多數石油院校的學生在變質岩方面學得也不是很到位,所以這是個很大的漏洞需要彌補。目前,似乎只有北大、地大、中科院的岩石學考變質岩部分。南京大學的岩石學考試不考變質岩。我也看了各研招單位的試卷,變質岩部分考察最難的要算北大了。相比南京大學,北大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專業比南大相比多考了高等數學部分和變質岩部分,所以,北大的考察還是比較全面的。當然,南大的這個專業也不容易考,他們的專業課試題考察的很深入。
變質岩部分要記憶的東西很多,我覺得時間如果不夠,除了泥質系列要重點掌握外,其他系列的變質岩只記憶下名詞解釋就行了吧。我個人感覺:泥質系列最重要,其次是基性系列。區域變質岩最重要,其次是接觸變質岩,至於沖擊變質作用、汽成水熱變質作用什麼的,我個人覺得一般了解下就行了,主要是警惕下名詞解釋,他們不可能出大題的。在記憶各個變質相的礦物組合、變質反應的時候,我感覺聯系變質帶記憶我覺得效果比較好!
注意:
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專業考 岩石學 科目,
構造地質學專業、古生物與地層學專業也可以選考 岩石學 科目。
3.參考書目介紹
重點用書:
《岩石學》路鳳香、桑隆康,地質出版社2002
(中國地質大學編寫,目前也基本是各個重點大學地質系的學生教材。)
重點參考書,我認為這些書也是應該備齊的:
《岩石學》 樂昌碩 地質出版社
1984年1月(武漢地院編寫的)
《岩石學簡明教程》衛管一等編,地質出版社,2005(成都地院編寫的)
《岩漿岩石學》邱家驤 地質出版社
(中國地質大學編寫的)
《火成岩石學》孫鼐、彭亞鳴 地質出版社(南京大學編寫的)
《變質岩石學》 王仁民等
地質出版社(北京大學編寫的)
《變質岩石學》 賀同新
地質出版社(長春地院編寫的)
《沉積岩石學》石油工業出版社(中國石油大學編寫的,一般也是石油院校的教材。)
《地球化學》
韓吟文、馬振東,地質出版社,2003(在闡述不同構造環境的岩漿作用產出的岩石的地化特徵時應自學一下涉及到的相關內容。)
參考書不用全看,主要是帶著問題去看!邊看邊總結抄錄關鍵點。
關於這些書,可以在書店買或網上郵購買。
比較老的書可以從圖書館借了自己把整本書復印了下來看。
西南地區的考生可以去西南石油大學、成都理工大學圖書館借閱。
北京地區的學生可以去學院路的
地質出版社 與 石油工業出版社石油科技書店 購買。
推薦參考文獻:
極端條件下的變質作用——變質地質學研究的前沿,張立飛,2007
可在中國知網CNKI下載。
4.深造或就業情況介紹
北大本科生考研的極少,基本想保研都可以保研。
碩士畢業生中:直博或去其他科研院所讀博;出國留學;就業。
就業的單位:石油方向的畢業生可以研究院、外企、油田,國企主要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外企主要是殼牌、斯倫貝謝等等。
博士畢業生:高校任教、研究院、油田等。
專業課復習指導
1.復習資料使用說明:考試書目、真題
通過看真題來找考點、重點,再回頭有針對性地看書!
有條件的話可以找在北大的同學搜集下他們的課件。
如果有時間,至少要精讀一遍考試書目。因為盡管每年的考試試題重復率很高,但基本上保持在150分的卷子里有100分左右是過去曾經考過的,但每年都會有50分左右的試題是新出的。所以,研究往年真題的目的在於保住已有的100分,而精讀的目的就在於爭取未知的50分!
參考書不用全看,主要是帶著問題去看!邊看邊總結抄錄關鍵點。
2.階段性復習方法指導:
看真題→找考點→翻教材找答案→總結凝練→背誦記憶!
先理解,後總結,再記憶!
前期以理解總結為主,後期以強化記憶為主。
不知道考點而盲目看書會導致低效率,無用功!
3.導師介紹
研究生院網站http://grs.pku.e.cn/
關注其考試專業目錄。
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網站 http://sess.pku.e.cn/
瀏覽老師的主頁,尋找老師的聯系方式。
石油與天然氣研究中心網站 http://iog.pku.e.cn
石油地質學方向的學生重點關注。
老師發表的論文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鑽研,大概明確老師的研究方向即可。
可以給打算報考的導師發郵件交流。
礦物代號:
普通角閃石Hb 綠泥石Ch 透輝石Di 鈉長石Ab
鐵橄欖石Fo
柯石英Coe 藍晶石Ky 黝簾石Zo 正長石Or
文石Ar 夕線石Sil 斜黝簾石Czo 陽起石Act 輝石Px
硬綠泥石Cld
十字石St 鐵鋁榴石Alm 鈣鋁榴石Gro 白雲石Dol
方解石Cal 多硅白雲母Phn 黑雲母Bi 白雲母Ms 堇青石Crd
紅柱石And 硅灰石Wo 滑石Tc 透閃石Tr 角閃石Am Al2SiO5 Als
綠簾石Ep 鈣長石An 橄欖石Ol
蛇紋石Ser 絹雲母Se 石榴石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