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縣地質局
❶ 大邑不要門票的景點有哪些
走進大邑來
大邑縣隸屬於四自川省成都市。位於四川省中西部,成都平原西緣。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大邑縣歷史悠久,文化繁榮。風景秀麗,旅遊資源豐富。 大邑縣地處成都平原向川西北高原過渡的前沿地帶,其西部為成都平原與龍門山脈隆起的縫合帶。在上述地質構造格局的控制下,受地殼不等幅升降和流水切割侵蝕的綜合作用影響,境內地貌形態多樣,平原、丘陵、低山、中高山、高山、極高山並存,自東向西依序分別形成階梯狀。西部山區地貌破碎,溝壑縱橫,群山綿亘,高峰聳峙,景觀秀美,中緯度、低海拔的西嶺雪山的雪域為一大奇觀。
景區類型:城市
最佳季節:12月-2月冬季最佳。去大邑除了著名的歷史古跡外,西嶺雪山滑雪也是不容錯過,因此冬季出遊最佳。
建議遊玩:2天
門票:無
開放時間:全天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
❷ 成都市大邑縣水,氣費怎樣查詢
【歷史沿革】早在新石器時代, 今大邑縣境內已有人類活動。
夏、周時有古蜀。今大邑縣區域當時古蜀國地。
周慎靚王五年,即秦惠更元九年(前316),秦滅古蜀國。今昔對比大邑縣區域當時為臨邛縣地。
漢高祖五年(前202),平定巴蜀.今大邑縣區域為江原縣、臨邛縣地。
西漢末年,王莽立國為新(9至23),臨邛縣改為監邛縣,江原縣改為邛原縣。後公孫述據蜀稱 大邑成家(25至36)。監邛、邛原縣名仍舊。
東漢建武十二年(36)十一月,成家亡,邛原縣復名江原縣,監邛縣復名臨邛縣。
歷蜀漢、魏、西晉寬大初至成(漢)玉衡二年(312),大邑縣區域仍置。
東晉永和三年(347),成(漢)亡。漢原縣改為融縣,後又復名江原縣。臨邛縣仍置。
中經宋、齊,至梁武陵王蕭紀據蜀前,兩縣建置不變。梁末,武陵王蕭紀據蜀(552至553)。臨邛縣改為依政縣,江原縣仍置。
梁承聖二年(553),西魏統治蜀地。依政縣分出部分地區置臨邛縣,江原縣仍置。
北周孝閔帝元年(557)立國。江原縣改為多融縣,後縣,後又改為晉原縣。依政縣、臨邛縣仍置。
隋代,今大邑縣區域為晉原、臨邛、依政縣地。
唐武德元年(618),晉原縣地分出部分置唐隆縣。武德三年(620),臨邛、依政、唐隆3縣地分出部分置安仁縣,貞觀十七年(643),安仁縣撤銷,咸亨元年(670),安仁縣復置。今大邑縣區域唐初未建置時,屬臨邛、依政、唐隆、安仁縣地。
公元671年(唐咸亨二年)割晉原縣西部置大邑縣。
西嶺雪山《舊唐書》、《新唐書》、《元和郡縣志》、《太平寰宇記》載:「其邑廣大,遂以為名。」
1284年(元至元二十一年)撤消安仁縣和火井縣建制撤消,其行政區域劃歸大邑縣。火井縣境域後劃歸邛州。
大邑建縣後,唐、宋兩代建置無變化。
1377年(明洪武十年)農歷五月,大邑建制撤消,境域並入邛縣。
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農歷十一月復置。
1960年7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新津縣並入大邑縣。原新津縣城關鎮改為大邑縣新津鎮。1962年3月25日,建制恢復,原新津縣所轄區域仍歸新津縣管轄,10月20日,國務院補辦批准手續。建縣後,大邑縣治歷來在今晉原鎮。
隸屬關系:大邑縣始置時隸邛州。唐寶元年(742),邛州改為臨邛郡。唐乾元元年(758), 臨邛改為邛州。
五代十國時期,大邑縣屬前蜀國19年(907至926),後唐9年(925至933),後蜀國32年(934至965),隸邛州。
北宋乾德三年(965)起, 大邑屬宋,邛州改為邛州臨邛郡,大邑隸邛州臨邛郡。
南宋寶祐六年(1258),蒙古帝國軍隊攻入四川,大邑隸邛州臨邛郡。至元十四年(1277)後不久,邛州臨邛郡改為邛州。大邑隸屬邛州。十六年(1279)。大邑屬元。
元至正二十年(1360),明玉珍在蜀建立農民政權,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稱帝,國號夏,大邑屬邛州。
明洪武四年(1371)春,朱元璋派軍入川。六月,夏亡,大邑屬明,隸邛州。明洪武九年(1376),邛州降為邛縣,大邑隸嘉定州。
明洪十年(1377)五月,大邑入邛縣。明洪十三年(1380)十一月復置,隸嘉定州。明成化十九年(1483),邛縣復升邛州,大邑還隸邛州。
明崇禎十七年八月初八日,張獻忠克成都,建立大西農民政權,定都成都,稱西京。並於十月初五破邛州,入大邑。在張獻忠據蜀期間(1644至1646),大邑為大西轄縣之一,其隸屬關系與明末時同。
清順治三年(1646),大邑屬清,隸邛州。清乾隆版《大邑縣志》載清順治六年(1649),張獻忠部屬盧名仍「踞重慶、敘州、馬湖及邛州一帶」。清順治九年(1652),已和南明聯合的張獻忠部屬劉文秀出兵回川,大敗已降清的吳三桂,克川南各州縣。劉文秀克成都。清順治九年前後,大邑屬南明,隸邛州。清光緒版《大邑縣鄉土志》載,清康熙十三年(1674)吳三桂反後,其總部屬王藩攻佔邛州大邑。吳在1674年稱帝,國號為周。大邑屬周,隸邛州。清康熙十九(1680),王屏藩被討平,大邑屬清,隸邛州。
民國元年,大邑隸邛州。2年,邛州改為邛崍縣,大邑隸上川南道。3年五月,上川南道改為建昌道教。17年,道制撤銷,時四川正值軍閥混戰,延至次年才正式撤銷。大邑於是直隸四川省。24年6月,大邑隸四川省第四行政督察區。
1949年12月20日大邑縣解放後,隸眉山行政區。1950年3月起改隸溫江行政區。又稱溫江專區,1968年10月改為溫江地區。1983年5月, 溫江地區建制撤銷,大邑縣至今劃歸成都市管轄。 [編輯本段]【綜合實力】
2005年,經濟運行保持較快增長勢頭。初步核算,2005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482386萬元,比上年增長12.3%。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20497萬元,增長8.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75418萬元,增長18.0%;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86471萬元,增長9.5%。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5.8%、52.1%、32.1%,一、二、三產業比例關系為25.0:36.4:38.6。
民營經濟發展較快,全縣民營經濟增加值241407萬元,增長16.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9725萬元,增長38.4%;第二產業增加值90558萬元,增長17.0%;第三產業增加值101124萬元,增長9.6%。民營經濟佔GDP的比重為50.0%,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
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取得成效。年末全縣從業人員 283765人,其中城鎮從業人員39694人。截至2005年底,全縣城鎮新增就業崗位4664個,幫助指導2387名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全縣國有企業實有下崗職工1394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 [編輯本段]【自然條件】(一)地質環境
大邑縣在我國的大地構造上屬揚子板塊的西部地區。位於成都平原與龍門山的交接處,屬龍門山北東向構造帶東緣的一部份,彭灌大斷裂呈東北~西南走向沿天車坡—西嶺鎮—唐王壩一線貫穿縣境中部。此線以西山區為前龍門山推覆體前緣部份,以東為白堊紀第及其以上地層沉積的前陸盆地。前者為後者沿彭灌大斷裂向西俯沖所形成。
境內西部山區褶皺、斷層發育。主要褶皺有:寶興背斜,齊棚山倒轉背斜,黑水河復向斜,石梯溝沖斷復向斜以及唐王壩向斜,霧中山背斜,灌口向斜,晉原鎮背斜,鳳凰山向斜,飲馬壩背斜等多級褶皺;主要斷層有:磨子溝、黃銅尖子和雙河逆沖斷層以及川溪口、王壩崗和金陵寺斷層等多級斷裂;主要岩石類有:花崗岩、輝橄岩、橄欖岩、紫紅色砂岩、頁岩、耐酸鹽岩、礫岩等多種岩類。全縣整體處於構造活動帶上,其地質構造極其復雜。
(二)地貌環境
大邑縣地處成都平原向川西北高原過渡的前沿地帶,其西部為成都平原與龍門山脈隆起的縫合帶。在上述地質構造格局的控制下,受地殼不等幅升降和流水切割侵蝕的綜合作用影響,境內地貌形態多樣,平原、丘陵、低山、中高山、高山、極高山並存,自東向西依序分別形成階梯狀。其中,平原佔22.8%,丘陵佔16.7%,山地佔60.5%。
與此同時,平原向高原過渡的特寫位置,西部急劇隆起,造成境內相對高度極大。境內西北最高峰苗基嶺(大雪塘)海拔5364米,東南最低處的韓場鎮楊家祠堂海拔僅475米,相對高差達4889米。西部山區地貌破碎,溝壑縱橫,群山綿亘,高峰聳峙,景觀秀美,中緯度、低海拔的西嶺雪山的雪域為一大奇觀。
(三)氣候環境
大邑縣位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內,氣候溫暖濕潤,熱量充足,降水充沛,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分明,非常適合發展全天候的四季旅遊。境內年平均氣溫為16.0ºc(平壩區),1月平均氣溫5.5ºc,7月平均氣溫26.1ºc,極端最低氣溫-4.8ºc,極端最高氣溫35.1ºc。無霜期多年平均為284天。平均年降水量1098.2毫米。
大邑縣地面海拔高度差異懸殊,氣溫隨海拔高升而降低。丘陵、山地區平均氣溫分別為12ºc-15cº和11.4cº。年降水量隨海拔升高反而增大,平原、丘陵和山地區平均降水量依序分別為1095.5毫米、1156.3毫米、1268.8毫米。降水多集中在7、8月,其降水量約占年降水量的46.3%(平壩區),年平均日照時數,平壩、丘陵、山地區依序分別為1033.8小時、744.4小時和683.7小時。隨山體海拔高度的變化,常顯現「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生物氣候垂直變化特點。
(四)生物特點
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鑄成土地的廣宜性優勢。同時,光熱水生命與生態因子受復雜多變的地貌形態影響,導致不同地貌形態區和地域區光熱水因子組合配置千變萬化,千差萬別,從而形成了多種多樣的自然生態環境類型,生物多樣性優勢十分明顯。據現有的調查研究成果表明,大邑縣擁有植物226科、1527屬、8600餘種,脊椎動物5個綱36個科。其中不乏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植物,諸如被稱為活化石的古老孓遺植物銀杏、珙桐、水杉以及珍稀動物大熊貓、金絲猴等。可以說,大邑縣是一個重要的物種資源基因庫,優異的生物和地理科研與教育基地。
與此同時,隨著光熱水氣候因子隨海拔高度的變化,大邑縣植物垂直地帶分布規律明顯。大邑縣地帶性基帶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從低到高的植被垂直分帶譜為:常綠闊葉林(海拔<1500米)—常綠闊葉林和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交林(海拔1500-2400米)—常綠針葉林(海拔2400-2800米)—常綠針葉、落葉針葉混交林(海拔2800-3500米)—亞高山灌叢草甸(海拔3300-3800米)—高山草甸(海拔3800-4500米)—高山寒漠土(海拔4000-5000米)。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大邑縣位於成都平原西部,距成都市區48公里,地跨東經102°59′至103°45′,北緯30°25′至30°49′。東北與崇州市為界,南接邛崍市東南與新津縣毗鄰西北與蘆山縣、寶興縣、汶川縣接壤。 [編輯本段]【城市建設】2005年城市建設成效顯著。城區面貌整體提升。新城區晉原鎮採用市場化配置資源的方式,新引進了銀都房產、天邑花園、東方聖地等8個房地產項目,到位資金1.65億元,盤活存量土地500餘畝。工業集中區完善了一期水、電、氣、路、通信、排污等基礎設施建設,啟動了二期基礎設施建設。城區綜合管理力度加大。市政設施完好率達95%,城市綠化率達32%,綠地覆蓋率達34%,人均公共綠地8.6平方米。年末城市鋪裝道路長度69.78公里,鋪裝道路面積142.9萬平方米.並有著名古鎮安仁鎮. [編輯本段]【基礎設施】大邑基礎設施已跨入中國西部地區先進行列,水、電、氣、路和通信配套,適宜企業發展和居家生活的現代化山水旅遊城市初具規模。全縣水、電、氣供應充足,富餘量大,價格優惠。在供電上,大邑除與省電網聯網外,還是產電大縣,自備電源充足。在通信上,無線、有線和寬頻網路覆蓋全縣。在交通上,縣城距成都市區48公里,已進入成都「半小時經濟圈」;距雙流國際機場35公里;川西旅遊環線、大雙旅遊快速通道、出阝新旅遊復線等高等級公路縱橫全境;實現了鄉鄉鎮鎮通水泥路,基本實現村村通水泥路。 [編輯本段]【現代工業】2005年工業生產增長較快。全縣工業實現增加值131188萬元,比上年增長15.1%,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34.0%,居各行業之首。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0088萬元,增長24.0%。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增長較快,產銷銜接狀況較好,全年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為95.6%。工業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有所改善。全年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213600萬元,增長21.9%;實現利稅總額20100萬元,增長6.1%。年銷售收入上億元的企業有7家,利稅總額上千萬的企業有3家。綜合經濟效益指數達109.3%,其中總資產貢獻率為7.7%,資本保值增值率為127.3%,資產負債率為55.5%,全員勞動生產率為42168元/人。
工業集中區發展步伐加快。工業集中發展區投產企業個數為39個,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7個;工業集中發展區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38969萬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36465萬元,增長20.8%。工業集中發展區集中度達52.0%。工業集中發展區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利潤4623萬元,入庫稅金6021萬元,增長42.7%。
工業投入力度加大,高新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全縣完成工業投資115036萬元,比上年增長57.1%,工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53.9%,比上年提高3.9個百分點。完成工業技改投資65763萬元,增長79.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新產品產值8411萬元。全縣高新技術企業達到9家,實現工業總產值47500萬元,高新技術企業產值占整個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25%。 [編輯本段]【現代農業】2005年全縣農業生產穩步發展。初步統計,實現農業總產值203324萬元,增長14.2%。其中種植業產值77994萬元,畜牧業產值113626萬元。全縣糧食播種面積551435畝,比上年調減47439畝,油料播種面積110350畝,比上年增加1608畝。農業生產結構進一步調整,種植業所佔比重由上年的44.4%下降為38.4%,牧業所佔比重由上年的50.0%上升為55.9%。糧食播種面積與各類經濟作物播種面積的比例由上年的65.4:34.6改變為62.3:37.7。糧食總產量205720噸,下降12.8%;油料總產量13864噸,下降5.3%;食用菌總產量42873噸,增長2.7%;葯材產量429噸;肉類總產量88603噸,增長34.3%;蠶繭產量390噸;水產品產量5800噸,增長10.3%。產業化經營水平不斷提高。食用菌、榨菜產業化優勢突出,全縣食用菌種植面積達20919畝,榨菜種植面積達30000畝。近10萬農戶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產值85000萬元。
農業生產條件繼續改善。年末有效灌溉面積20414公頃。全年農村用電量達22215萬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4.3%。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13萬千瓦,大中型拖拉機683台,農用載重汽車336輛。 [編輯本段]【第三產業】2005年全縣交通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年末全縣公路里程達168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8.43公里;全縣100%的村通汽車。全年新改建公路124.8公里。年末全縣擁有營運汽車2169輛,其中載貨汽車1662輛,載客汽車507輛。全年公路貨運周轉量30140萬噸公里,增長10.4%,公路客運周轉量22483萬人公里。
郵電通信業繼續發展。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9970萬元,比上年增長2.8 %。全縣電話用戶101582戶,增長15.5%,其中城鎮住宅電話用戶32235戶,農村住宅電話用戶47300戶,小靈通用戶達15810戶。年末行動電話用戶達到11.8萬戶,互聯網上網用戶數4150戶。
旅遊業較快發展。全年接待國內遊客245.2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5.9%;國內旅遊收入37700萬元,增長17.1%;平均每人次旅遊消費支出153.7元,增加1.5元。全年接待海外遊客4538人次,增長7.4%;實現旅遊外匯收入73.15萬美元,增長7.8%。旅遊接待設施進一步改善,年末星級飯店個數1個,星級飯店客房總數110間。旅行社1家。 [編輯本段]【社會事業】2005年衛生事業進一步推進。全年改造鄉鎮衛生院6個,投資總額390萬元,比上年增長171.4%。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8%,中小學生、嬰幼兒住院醫療參保率達80%。血吸蟲病防治工作提前一年達到國家血吸蟲病傳播控制標准。農村葯品集中配送網路和農村葯品監督供應網路建設成果進一步鞏固。年末有衛生機構44 個,醫院、衛生院40個,衛生技術人員1278人,醫院、衛生院技術人員1100人,其中醫生 616人。各類衛生機構總床位1393張,其中醫院床位720張。全年醫院門診人次737692 人次。居民無償獻血2341人次。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大邑縣鄉鎮為
晉原鎮
鶴鳴鄉
出江鎮 青霞鎮
沙渠鎮 三壩鎮
霧山鄉 元興鄉
蔡場鎮 龍鳳鄉
丹鳳鄉 高山鎮
金星鄉 三岔鎮
安仁鎮 韓場鎮
上安鎮 天宮廟鎮
悅來鎮 董場鎮
西嶺鎮 蘇家鎮
新場鎮 斜源鎮
王泗鎮 唐場鎮
❸ 大邑縣國土資源局耕保科電話多少
大邑縣國土局
地址: 大邑大道379
電話:(028)88293399
❹ 大邑縣國土資源局礦山拍買公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國土資源部《礦業權交易規則(試行)》、《四川省采礦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暫行辦法》、成都市國土資源局《關於進一步規范采礦權出讓管理的實施意見》(成國土資發〔2013〕301號)及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經大邑縣人民政府批准,受大邑縣國土資源局委託,大邑縣公共資源交易服務中心就「大邑縣晉原街道青屏村砂石礦采礦權、大邑縣晉原街道晉王村砂石礦采礦權、大邑縣王泗鎮西安村砂石礦采礦權」拍賣出讓有關事項公告如下:
一、標的概況:
(略)
二、出讓方式
本次采礦權(不含地面附著物及其他物權)採用拍賣方式出讓;在采礦權競買申請人報名不足3名時,轉為掛牌出讓。
三、競買風險
1、本次采礦權(不含地面附著物及其他物權)出讓採用拍賣方式,擬出讓的采礦權區域地質勘查程度較低,所估算的資源儲量、質量等與實際可採的資源可能存在差異,以上差異可能給競買者帶來投資風險,競買人在參與競買前,應自行咨詢有關地質專家和詳細參閱本采礦權的有關地質資料,或到采礦權出讓區域實地踏勘調查,真實了解存在的采礦風險情況,謹慎行事。出讓方對出讓標的及有關情況所作的描述、評價和介紹均屬參考性意見,出讓方和交易機構對出讓標的不承擔任何瑕疵擔保責任。競買人一旦參與競買,其風險由競買人自行承擔,不得以資源儲量、開采條件、銷售渠道、發生不可抗力因素等為由向國土資源等部門提出退款、索賠、置換地點、延長開采期限等要求。
2、采礦權競得後,在礦山建設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涉及的土地利用由競得人依法處理,需對地面附著物進行補、賠償的,競得人按照補、賠償相關政策標准,在當地政府協助下實施,但是其法律責任及發生的費用均由競得人自行承擔。
3、競得人取得采礦權後,為開辦砂石礦需辦理的安監、工商、林業、環保等有關手續由競得人自行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發生的費用自行承擔;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由競得人按照相關政策進行繳納。出讓方不對上述證照的申報、審批、登記、變更提供任何特殊的保障。
出讓方建議采礦權競買人在參與競買時應結合自身辦礦方案並結合其他客觀情況對辦礦可行性條件作出充分的研究和評估,審慎決策,以免因競買活動不當產生不必要的損失和風險。
四、報名條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法人、自然人、其他組織均可申請參加競買(法律、法規另有規定除外),不接受聯合體競買。申請競買人應提供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或事業單位法人證書、法定代表人身份證明以及按規定應當提供的其他材料。
五、報名要求
自本《公告》發布之日起至2014年11月4日止為拍賣報名時間。報名須持競買申請書、競買承諾書、競買保證金繳款憑證(經核准競買保證金到賬後)、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復印件(驗原件、復印件加蓋鮮章)、法定代表人身份證明書或法定代表人授權委託書和個人證明材料等,以及大邑縣公共資源交易服務中心《拍賣(掛牌)出讓大邑縣晉原街道青屏村砂石礦等3宗采礦權須知》中約定須提供的資料辦理報名手續。
六、競買資格確認
符合報名條件,在本《公告》規定的時限內提出競買申請,按規定交納競買保證金並領取競買資格確認書,申請人取得競買資格後方能參加競買。競買保證金須競買人在截止日期前通過競買人賬戶以轉賬方式繳納(以到賬日期為准)。
七、報名時間、地點、競買保證金繳款截止時間
1、報名時間:2014年10月16日至2014年11月4日9:00—17:00時(節假日除外)。
2、報名地點:大邑縣公共資源交易服務中心703室。
3、聯系人:陳先生 電話:(028)88266785轉8010
4、競買保證金繳款截止時間:2014年11月4日17:00前。
5、競買保證金收款單位:大邑縣公共資源交易服務中心。
6、開戶銀行名稱: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大邑分行
賬號:4402240029100049949
八、拍賣(掛牌)時間及地點:
報名截止時間: 2014年11月4日,拍賣時間2014年11月5日10 時。
如報名不足3名時,直接轉為掛牌出讓,掛牌報價時間 2014 年11月6日至2014 年11月19日16:00時止。
拍賣、掛牌地點:大邑縣邑新大道192號縣公共資源交易服務中心903室。
九、其他事項:
1、本次出讓采礦權交易服務費(按照相關規定收取)由采礦權競得人承擔,成交後從競得人已交競買保證金中直接扣除。競得人交納的競買保證金扣除交易服務費後剩餘部分轉為簽訂《采礦權出讓合同》的履約保證金。履約保證金在《采礦權出讓合同》簽訂後10個工作內無息退還。
2、本《公告》未盡事宜詳見出讓文件夾。
❺ 四川綿陽有哪些縣
截至2016年,綿陽市轄5個縣:三台縣、鹽亭縣、梓潼縣、平武縣、北川羌族自治縣。以及3個區:涪城區、遊仙區、安州區;代管1個縣級市:江油市。
綿陽,別稱「中國科技城」,四川省地級市,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帶。東鄰廣元市的青川縣、劍閣縣和南充市的南部縣、西充縣;南接遂寧市的射洪縣;西接德陽市的羅江區、中江縣、綿竹市;西北與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肅省的文縣接壤。介於北緯30°42′—33°03′、東經103°45′—105°43′之間,總面積20248.4平方千米。
自漢高祖二年(前201年),西漢設置涪縣以來,綿陽市已有2200多年建城史,歷來為州郡治所,後因城址位於綿山之南而得名「綿陽」。
(5)大邑縣地質局擴展閱讀:
綿陽的地理環境:
1、地形地貌
綿陽市地貌受區域地質格局的控制而分屬於四川三個不同的地貌單元:安縣雎水鎮到江油馬角壩鎮一線以北屬龍門山山地區;東南部鹽亭縣、梓潼縣屬盆北低山區;西南三台縣、涪城區、遊仙區等屬盆中丘陵區。綿陽市地貌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地貌也由山地向丘陵過渡。
2、氣候特徵
綿陽市屬北亞熱帶山地濕潤季風氣候區。2016年,平均氣溫17.9C,空氣優良天數279天,年平均降水量823.3毫米。
3、水文概況
綿陽市受地貌影響,降水豐沛,徑流量大,江河縱橫,水系發達。全市境內有大小河流及溪溝3000餘條。所有河流、溪溝都分別注入嘉陵江支流涪江、白龍江與西河,全屬嘉陵江水系。涪江是嘉陵江右岸的最大支流,也是市境最主要的河流,它在市境的流域面積佔全市幅員面積的97.2%,對市境的自然地理環境形成和經濟發展產生著重大影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綿陽
❻ 大邑除了劉氏庄園還有哪裡可以去
我去過大邑鶴鳴山,覺得不錯。夏天帶著老人一起去避暑最安逸了.
❼ 成都大邑有多少人口
大邑縣
【歷史沿革】
早在新石器時代, 今大邑縣境內已有人類活動。
夏、周時有古蜀。今大邑縣區域當時古蜀國地。
周慎靚王五年,即秦惠更元九年(前316),秦滅古蜀國。今昔對比大邑縣區域當時為臨邛縣地。
漢高祖五年(前202),平定巴蜀.今大邑縣區域為江原縣、臨邛縣地。
西漢末年,王莽立國為新(9至23),臨邛縣改為監邛縣,江原縣改為邛原縣。後公孫述據蜀稱成家(25至36)。監邛、邛原縣名仍舊。
東漢建武十二年(36)十一月,成家亡,邛原縣復名江原縣,監邛縣復名臨邛縣。
歷蜀漢、魏、西晉寬大初至成(漢)玉衡二年(312),大邑縣區域仍置。
東晉永和三年(347),成(漢)亡。漢原縣改為融縣,後又復名江原縣。臨邛縣仍置。
中經宋、齊,至梁武陵王蕭紀據蜀前,兩縣建置不變。梁末,武陵王蕭紀據蜀(552至553)。臨邛縣改為依政縣,江原縣仍置。
梁承聖二年(553),西魏統治蜀地。依政縣分出部分地區置臨邛縣,江原縣仍置。
北周孝閔帝元年(557)立國。江原縣改為多融縣,後縣,後又改為晉原縣。依政縣、臨邛縣仍置。
隋代,今大邑縣區域為晉原、臨邛、依政縣地。
唐武德元年(618),晉原縣地分出部分置唐隆縣。武德三年(620),臨邛、依政、唐隆3縣地分出部分置安仁縣,貞觀十七年(643),安仁縣撤銷,咸亨元年(670),安仁縣復置。今大邑縣區域唐初未建置時,屬臨邛、依政、唐隆、安仁縣地。
公元671年(唐咸亨二年)割晉原縣西部置大邑縣。
《舊唐書》、《新唐書》、《元和郡縣志》、《太平寰宇記》載:「其邑廣大,遂以為名。」
1284年(元至元二十一年)撤消安仁縣和火井縣建制撤消,其行政區域劃歸大邑縣。火井縣境域後劃歸邛州。
大邑建縣後,唐、宋兩代建置無變化。
1377年(明洪武十年)農歷五月,大邑建制撤消,境域並入邛縣。
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農歷十一月復置。
1960年7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新津縣並入大邑縣。原新津縣城關鎮改為大邑縣新津鎮。1962年3月25日,建制恢復,原新津縣所轄區域仍歸新津縣管轄,10月20日,國務院補辦批准手續。建縣後,大邑縣治歷來在今晉原鎮。
隸屬關系:大邑縣始置時隸邛州。唐寶元年(742),邛州改為臨邛郡。唐乾元元年(758), 臨邛改為邛州。
五代十國時期,大邑縣屬前蜀國19年(907至926),後唐9年(925至933),後蜀國32年(934至965),隸邛州。
北宋乾德三年(965)起, 大邑屬宋,邛州改為邛州臨邛郡,大邑隸邛州臨邛郡。
南宋寶佑六年(1258),蒙古軍攻入四川,大邑隸邛州臨邛郡。至元十四年(1277)後不久,邛州臨邛郡改為邛州。大邑隸屬邛州。十六年(1279)。大邑屬元。
元至正二十年(1360),明玉珍在蜀建立農民政權,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稱帝,國號夏,大邑屬邛州。
明洪武四年(1371)春,朱元璋派軍入川。六月,夏亡,大邑屬明,隸邛州。明洪武九年(1376),邛州降為邛縣,大邑隸嘉定州。
明洪十年(1377)五月,大邑入邛縣。明洪十三年(1380)十一月復置,隸嘉定州。明成化十九年(1483),邛縣復升邛州,大邑還隸邛州。
明崇禎十七年八月初八日,張獻忠克成都,建立大西農民政權,定都成都,稱西京。並於十月初五破邛州,入大邑。在張獻忠據蜀期間(1644至1646),大邑為大西轄縣之一,其隸屬關系與明末時同。
清順治三年(1646),大邑屬清,隸邛州。清乾隆版《大邑縣志》載清順治六年(1649),張獻忠部屬盧名仍「踞重慶、敘州、馬湖及邛州一帶」。清順治九年(1652),已和南明聯合的張獻忠部屬劉文秀出兵回川,大敗已降清的吳三桂,克川南各州縣。劉文用克成都。清順治九年前後,大邑屬南明,隸邛州。清光緒版《大邑縣鄉土志》載,清康熙十三年(1674)吳三桂反後,其總部屬王藩攻佔邛州大邑。吳在1674年稱帝,國號為周。大邑屬周,隸邛州。清康熙十九(1680),王屏藩被討平,大邑屬清,隸邛州。
民國元年,大邑隸邛州。2年,邛州改為邛崍縣,大邑隸上川南道。3年五月,上川南道改為建昌道教。17年,道制撤銷,時四川正值軍閥混戰,延至次年才正式撤銷。大邑於是直隸四川省。24年6月,大邑隸四川省第四行政督察區。
1949年12月20日大邑縣解放後,隸眉山行政區。1950年3月起改隸溫江行政區。又稱溫江專區,1968年10月改為溫江地區。1983年5月, 溫江地區建制撤銷,大邑縣至今劃歸成都市管轄。
【綜合實力】
2005年,經濟運行保持較快增長勢頭。初步核算,2005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482386萬元,比上年增長12.3%。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20497萬元,增長8.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75418萬元,增長18.0%;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86471萬元,增長9.5%。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5.8%、52.1%、32.1%,一、二、三產業比例關系為25.0:36.4:38.6。
民營經濟發展較快,全縣民營經濟增加值241407萬元,增長16.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9725萬元,增長38.4%;第二產業增加值90558萬元,增長17.0%;第三產業增加值101124萬元,增長9.6%。民營經濟佔GDP的比重為50.0%,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
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取得成效。年末全縣從業人員 283765人,其中城鎮從業人員39694人。截至2005年底,全縣城鎮新增就業崗位4664個,幫助指導2387名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全縣國有企業實有下崗職工1394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
【自然條件】
(一)地質環境
大邑縣在我國的大地構造上屬揚子板塊的西部地區。位於成都平原與龍門山的交接處,屬龍門山北東向構造帶東緣的一部份,彭灌大斷裂呈東北~西南走向沿天車坡—西嶺鎮—唐王壩一線貫穿縣境中部。此線以西山區為前龍門山推覆體前緣部份,以東為白堊紀第及其以上地層沉積的前陸盆地。前者為後者沿彭灌大斷裂向西俯沖所形成。
境內西部山區褶皺、斷層發育。主要褶皺有:寶興背斜,齊棚山倒轉背斜,黑水河復向斜,石梯溝沖斷復向斜以及唐王壩向斜,霧中山背斜,灌口向斜,晉原鎮背斜,鳳凰山向斜,飲馬壩背斜等多級褶皺;主要斷層有:磨子溝、黃銅尖子和雙河逆沖斷層以及川溪口、王壩崗和金陵寺斷層等多級斷裂;主要岩石類有:花崗岩、輝橄岩、橄欖岩、紫紅色砂岩、頁岩、耐酸鹽岩、礫岩等多種岩類。全縣整體處於構造活動帶上,其地質構造極其復雜。
(二)地貌環境
大邑縣地處成都平原向川西北高原過渡的前沿地帶,其西部為成都平原與龍門山脈隆起的縫合帶。在上述地質構造格局的控制下,受地殼不等幅升降和流水切割侵蝕的綜合作用影響,境內地貌形態多樣,平原、丘陵、低山、中高山、高山、極高山並存,自東向西依序分別形成階梯狀。其中,平原佔22.8%,丘陵佔16.7%,山地佔60.5%。
與此同時,平原向高原過渡的特寫位置,西部急劇隆起,造成境內相對高度極大。境內西北最高峰苗基嶺(大雪塘)海拔5364米,東南最低處的韓場鎮楊家祠堂海拔僅475米,相對高差達4889米。西部山區地貌破碎,溝壑縱橫,群山綿亘,高峰聳峙,景觀秀美,中緯度、低海拔的西嶺雪山的雪域為一大奇觀。
(三)氣候環境
大邑縣位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內,氣候溫暖濕潤,熱量充足,降水充沛,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分明,非常適合發展全天候的四季旅遊。境內年平均氣溫為16.0ºc(平壩區),1月平均氣溫5.5ºc,7月平均氣溫26.1ºc,極端最低氣溫-4.8ºc,極端最高氣溫35.1ºc。無霜期多年平均為284天。平均年降水量1098.2毫米。
大邑縣地面海拔高度差異懸殊,氣溫隨海拔高升而降低。丘陵、山地區平均氣溫分別為12ºc-15cº和11.4cº。年降水量隨海拔升高反而增大,平原、丘陵和山地區平均降水量依序分別為1095.5毫米、1156.3毫米、1268.8毫米。降水多集中在7、8月,其降水量約占年降水量的46.3%(平壩區),年平均日照時數,平壩、丘陵、山地區依序分別為1033.8小時、744.4小時和683.7小時。隨山體海拔高度的變化,常顯現「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生物氣候垂直變化特點。
(四)生物特點
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鑄成土地的廣宜性優勢。同時,光熱水生命與生態因子受復雜多變的地貌形態影響,導致不同地貌形態區和地域區光熱水因子組合配置千變萬化,千差萬別,從而形成了多種多樣的自然生態環境類型,生物多樣性優勢十分明顯。據現有的調查研究成果表明,大邑縣擁有植物226科、1527屬、8600餘種,脊椎動物5個綱36個科。其中不乏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植物,諸如被稱為活化石的古老孓遺植物銀杏、珙桐、水杉以及珍稀動物大熊貓、金絲猴等。可以說,大邑縣是一個重要的物種資源基因庫,優異的生物和地理科研與教育基地。
與此同時,隨著光熱水氣候因子隨海拔高度的變化,大邑縣植物垂直地帶分布規律明顯。大邑縣地帶性基帶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從低到高的植被垂直分帶譜為:常綠闊葉林(海拔<1500米)—常綠闊葉林和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交林(海拔1500-2400米)—常綠針葉林(海拔2400-2800米)—常綠針葉、落葉針葉混交林(海拔2800-3500米)—亞高山灌叢草甸(海拔3300-3800米)—高山草甸(海拔3800-4500米)—高山寒漠土(海拔4000-5000米)。
【地理位置】
大邑縣位於成都平原西部,距成都市區48公里,地跨東經102°59′至103°45′,北緯30°25′至30°49′。東北與崇州市為界,東南與新津縣邛崍市毗鄰西北與蘆山縣、寶興縣、汶川縣接壤。
【城市建設】
2005年城市建設成效顯著。城區面貌整體提升。新城區晉原鎮採用市場化配置資源的方式,新引進了銀都房產、天邑花園、東方聖地等8個房地產項目,到位資金1.65億元,盤活存量土地500餘畝。工業集中區完善了一期水、電、氣、路、通信、排污等基礎設施建設,啟動了二期基礎設施建設。城區綜合管理力度加大。市政設施完好率達95%,城市綠化率達32%,綠地覆蓋率達34%,人均公共綠地8.6平方米。年末城市鋪裝道路長度69.78公里,鋪裝道路面積142.9萬平方米.並有著名古鎮安仁鎮.
【基礎設施】
大邑基礎設施已跨入中國西部地區先進行列,水、電、氣、路和通信配套,適宜企業發展和居家生活的現代化山水旅遊城市初具規模。全縣水、電、氣供應充足,富餘量大,價格優惠。在供電上,大邑除與省電網聯網外,還是產電大縣,自備電源充足。在通信上,無線、有線和寬頻網路覆蓋全縣。在交通上,縣城距成都市區48公里,已進入成都「半小時經濟圈」;距雙流國際機場35公里;川西旅遊環線、大雙旅遊快速通道、出阝新旅遊復線等高等級公路縱橫全境;實現了鄉鄉鎮鎮通水泥路,基本實現村村通水泥路。
【現代工業】
2005年工業生產增長較快。全縣工業實現增加值131188萬元,比上年增長15.1%,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34.0%,居各行業之首。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0088萬元,增長24.0%。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增長較快,產銷銜接狀況較好,全年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為95.6%。工業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有所改善。全年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213600萬元,增長21.9%;實現利稅總額20100萬元,增長6.1%。年銷售收入上億元的企業有7家,利稅總額上千萬的企業有3家。綜合經濟效益指數達109.3%,其中總資產貢獻率為7.7%,資本保值增值率為127.3%,資產負債率為55.5%,全員勞動生產率為42168元/人。
工業集中區發展步伐加快。工業集中發展區投產企業個數為39個,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7個;工業集中發展區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38969萬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36465萬元,增長20.8%。工業集中發展區集中度達52.0%。工業集中發展區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利潤4623萬元,入庫稅金6021萬元,增長42.7%。
工業投入力度加大,高新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全縣完成工業投資115036萬元,比上年增長57.1%,工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53.9%,比上年提高3.9個百分點。完成工業技改投資65763萬元,增長79.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新產品產值8411萬元。全縣高新技術企業達到9家,實現工業總產值47500萬元,高新技術企業產值占整個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25%。
【現代農業】
2005年全縣農業生產穩步發展。初步統計,實現農業總產值203324萬元,增長14.2%。其中種植業產值77994萬元,畜牧業產值113626萬元。全縣糧食播種面積551435畝,比上年調減47439畝,油料播種面積110350畝,比上年增加1608畝。農業生產結構進一步調整,種植業所佔比重由上年的44.4%下降為38.4%,牧業所佔比重由上年的50.0%上升為55.9%。糧食播種面積與各類經濟作物播種面積的比例由上年的65.4:34.6改變為62.3:37.7。糧食總產量205720噸,下降12.8%;油料總產量13864噸,下降5.3%;食用菌總產量42873噸,增長2.7%;葯材產量429噸;肉類總產量88603噸,增長34.3%;蠶繭產量390噸;水產品產量5800噸,增長10.3%。產業化經營水平不斷提高。食用菌、榨菜產業化優勢突出,全縣食用菌種植面積達20919畝,榨菜種植面積達30000畝。近10萬農戶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產值85000萬元。
農業生產條件繼續改善。年末有效灌溉面積20414公頃。全年農村用電量達22215萬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4.3%。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13萬千瓦,大中型拖拉機683台,農用載重汽車336輛。
【第三產業】
2005年全縣交通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年末全縣公路里程達168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8.43公里;全縣100%的村通汽車。全年新改建公路124.8公里。年末全縣擁有營運汽車2169輛,其中載貨汽車1662輛,載客汽車507輛。全年公路貨運周轉量30140萬噸公里,增長10.4%,公路客運周轉量22483萬人公里。
郵電通信業繼續發展。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9970萬元,比上年增長2.8 %。全縣電話用戶101582戶,增長15.5%,其中城鎮住宅電話用戶32235戶,農村住宅電話用戶47300戶,小靈通用戶達15810戶。年末行動電話用戶達到11.8萬戶,互聯網上網用戶數4150戶。
旅遊業較快發展。全年接待國內遊客245.2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5.9%;國內旅遊收入37700萬元,增長17.1%;平均每人次旅遊消費支出153.7元,增加1.5元。全年接待海外遊客4538人次,增長7.4%;實現旅遊外匯收入73.15萬美元,增長7.8%。旅遊接待設施進一步改善,年末星級飯店個數1個,星級飯店客房總數110間。旅行社1家。
【社會事業】
2005年衛生事業進一步推進。全年改造鄉鎮衛生院6個,投資總額390萬元,比上年增長171.4%。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8%,中小學生、嬰幼兒住院醫療參保率達80%。血吸蟲病防治工作提前一年達到國家血吸蟲病傳播控制標准。農村葯品集中配送網路和農村葯品監督供應網路建設成果進一步鞏固。年末有衛生機構44 個,醫院、衛生院40個,衛生技術人員1278人,醫院、衛生院技術人員1100人,其中醫生 616人。各類衛生機構總床位1393張,其中醫院床位720張。全年醫院門診人次737692 人次。居民無償獻血2341人次。
大邑縣鄉鎮為
晉原鎮
鶴鳴鄉 敦義鄉
出江鎮 青霞鎮
沙渠鎮 三壩鎮
霧山鄉 元興鄉
蔡場鎮 龍鳳鄉
丹鳳鄉 高山鎮
金星鄉 三岔鎮
安仁鎮 韓場鎮
上安鎮 天宮廟鎮
悅來鎮 董場鎮
西嶺鎮 蘇家鎮
新場鎮 斜源鎮
王泗鎮 唐場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