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地質局
A. 馬鞍山有哪些建築設計院
大致整理了十幾個:
·馬鞍山礦山研究院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
·馬鞍山市建築設計內院
·馬鋼集團設計研容究院
·馬鋼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馬鞍山地質工期勘察院
·馬鞍山十七冶勘察設計有限責任公司
·馬鞍山市城市設計研究院
·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自動化工程公司設計室
·馬鞍山供電局設計室
·馬鞍山馬鋼礦山岩土工程勘察聯合公司
·馬鞍市風景園林規劃設計院
·馬鞍山市群廈設計事務所
·馬鞍山市水利設計室
·馬鞍山市自來水公司設計室
·馬鞍山中山建築設計事務所
·馬列鋼集團力生有限責任公司園林綠化工程設計室
·馬鋼南山鐵礦設計室
B. 安徽省地質礦產勘察局下屬有哪些單位,分別的哪些城市
http://www.ahdkj.gov.cn/ 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局屬單位 安徽省地礦局321地質隊--銅陵市獅子山區 安徽省地礦局322地質隊--馬鞍山市江東大道1500號 安徽省地礦局324地質隊--池州市東湖中路269號 安徽省地礦局325地質隊--淮北市高岳路13號 安徽省地礦局326地質隊--安慶市菱湖南路21號 安徽省地礦局327地質隊--合肥市長江東路115號 安徽省地礦局332地質隊--黃山市屯溪區黃山東路140號 安徽省地礦局311地質隊--安慶市菱湖南路21號 安徽省地礦局312地質隊--蚌埠市雪華路245號 安徽省地礦局313地質隊--六安市東七里站 第一水文工程地質勘查院--蚌埠市治淮路563號 第二水文工程地質勘查院--蕪湖市黃山東路山水大廈 安徽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蚌埠市治淮路570號 安徽省地質調查院--合肥市寧國路19號 安徽省地質實驗研究所--合肥市蕪湖路239號 安徽省地質測繪技術院--合肥市九華山路18號 安徽省物化探院--合肥市九華山路21號 安徽省勘查技術院--蚌埠市解放一路175號--合肥市阜陽北路700號 安徽省核工業勘查技術總院--蕪湖市北京東路潤翔商務中心5層 安徽省地礦局職工療養院--巢湖市半湯鎮花園路14號 安徽工業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合肥市梁園路1號
C. 安徽省地礦局322地質大隊待遇如何是五險一金嗎
事業單位在編人員都是五險一金。
D. 馬鞍山市向山硫鐵礦()
向山硫鐵礦是國內著名的大型硫鐵礦床,是火山-次火山氣液「向山式」硫鐵礦床的典型礦床。礦區位於馬鞍山市東南14公里,距向山鎮0.5公里,有公路、運礦鐵路通往馬鞍山市,與寧蕪公路、鐵路及長江水運相銜接,交通十分方便。
礦區地質構造部位處於寧蕪向斜南翼,其林山-尖山斷裂南段西側,陶村火山穹窿之南,凹山火山穹窿北西交接部位。礦區內地層主要有上侏羅統龍王山組的沉火山碎屑、安山岩及下白堊統大王山組的薄層狀沉凝灰岩等,構成—軸向北70°—80°西的向斜,次火山岩閃長玢岩侵入於該向斜的核部和翼部。
硫鐵礦體產於閃長玢岩與火山岩接觸帶附近,主要產於接觸帶外帶。礦帶長約1900米,寬190—600米,延深約600米,其產狀與接觸帶大致平行。礦體呈似層狀、凸鏡狀、豆莢狀;礦石類型有粉狀硫鐵礦、塊狀硫鐵礦及浸染狀硫鐵礦;礦石礦物為黃鐵礦,次為磁鐵礦、赤鐵礦;脈石礦物主要為絹雲母、高嶺石、石英、硬石膏、綠泥石等。平均含硫16.81%,礦石經選礦可獲得含硫39.15%的硫精礦,回收率為87.53%。硫鐵礦石累計儲量為3554.32萬噸。
礦床中還共生有若干鐵礦體與硬石膏礦體,鐵礦體主要產於接觸帶內帶,呈似層狀、凸鏡狀、不規則串狀;礦石類型可分為角礫狀、塊狀、浸染狀三類。礦石礦物主要為磁鐵礦、赤鐵礦,次為黃鐵礦;脈石礦物有鈉長石、陽起石、綠簾石、高嶺石、絹雲母、硬石膏等。全鐵平均品位34.54%。礦石經選礦可獲得含鐵68.56%的鐵精礦,回收率74.21%,累計控制儲量為3968.28萬噸。硬石膏礦體規模小、不具開采價值。
根據目前的認識,鐵礦體成因屬「火山-次火山氣成高溫熱液型」,硫鐵礦體屬「火山-次火山中低溫熱液型」,硬石膏礦體屬「沉積疊加改造型」。
向山硫鐵礦的發現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最早始於1940年,最遲到1985年,歷時45年。總體而言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新中國成立以前
向山硫鐵礦未見有古采跡的記載。20世紀30年代,孫健初、謝家榮、陳愷、程裕淇、李毓堯、朱森等在這一帶進行地質礦產調查,但未留下與向山硫鐵礦有關文字資料。
1940年,日寇侵華時期,日本人在此做了2.5平方公里電法、磁法普查及地質調查,之後施工了若幹探槽和25個鑽孔(1894.40米),發現了向山硫鐵礦床淺部富礦體,推定礦石儲量140萬噸,含硫44.12%。簡單資料載於1941年華中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編寫的《南山—向山硫化鐵礦概要》一文中(未刊)。1940—1945年,日寇進行了掠奪式開采,共采出含硫40%以上的富礦約48萬噸,礦石全部運往日本。
1946年,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接管了該礦,據1946年《資源委員會華中礦務局事業年告》記載,1946年該局圍繞日本人所發現的礦體施工了31個鑽孔,工作量1563.55米,計算含硫45%以上的富礦儲量200萬噸,但對地質條件未加研究。從1946年復產到1948年停產3年中,礦石總產量只有17萬噸左右,礦山生產力低下,處於奄奄一息的狀態。
2.1949—1958年
1949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了向山礦,人民成了礦山的主人,礦山的歷史開始了嶄新的一頁。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礦石產量逐年上升,到1959年年產量達17.9萬噸。
為了查明資源情況,適應生產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1953—1954年,重工業部化工局陸續調集力量組成了重工業部化工局三四二勘探隊。在建隊過程中,為了緩解礦山的燃眉之急,使用鑽探追索礦體(工作量約1000米),在原發現礦體的西南有兩個鑽孔見到了含硫30%—40%的黃鐵礦化和磁鐵礦化岩石。但當時未圈定礦體和計算儲量,也未查明地質情況,後來證實這是一個新發現的盲礦體。
1954年7月—1955年,三四二隊李樹時等,在進行坑道地質編錄與日偽時期鑽探資料整理的基礎上,施工了若幹探槽,填制了0.4平方公里地質圖,之後編寫了《向山硫鐵礦地質調查綜合報告》並計算了正在開采礦體的殘余儲量。其工作雖較粗略,但開始重視了基礎地質工作。
從1955年開始,三四二隊這支剛成立的地質隊伍在既缺資料又少經驗的情況下開始著手向山硫鐵礦床的勘探。
1955年1月,向山礦區勘查技術負責人楊源昆編制了一份勘探設計。當時,按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蘇聯專家已進入我國各工業部門幫助工作,勘探設計都要經蘇聯專家審查,這份設計經瓦良卓夫專家審查後,認為礦區地質構造情況尚未查清,應配合物探開展地表地質工作以後再作設計。同年1—2月,張雲騰、龍永壽、傅卻來進行了區域地質路線踏勘,龍永壽等人填制了1∶1萬向山礦區外圍地質圖,面積為18.5平方公里,為研究礦區的地質構造背景奠定了基礎。此後,向山礦區勘查技術負責人由龍永壽擔任。
1955年3月,三四二隊改名為重工業部南京地質勘探公司八○四隊,龍永壽繼續主持向山礦區地質工作。當時,由於礦山擴大生產並建立了選廠利用貧礦,已有的儲量滿足不了生產的需要,故上級下達了1955—1956年兩年提交礦石儲量380萬噸的任務。在這種情況下,龍永壽等人於1955年4—6月從加強基礎地質工作入手,施工了一批探槽、淺井、淺鑽,填制了1∶2000礦床地質圖,編制了1∶5萬區域地質圖、1∶1萬礦區地質圖及1∶500坑道地質圖,於1955年6月提交了向山礦區勘探設計。該設計經瓦良卓夫專家審查,批准了4條剖面15個鑽孔並進行施工,以滿足采礦生產的需要,這時該區的地質工作處於勘探、詳查交叉的狀態。與此同時重工業部地質局物探隊第8分隊胡肅之等在此進行了1∶5000、1∶2000地面電法、磁法測量,工作面積為36.21平方公里,發現了與向山礦有關的3個電法異常和1個磁異常,為勘探提供了依據。
1955年11月—1956年4月,龍永壽等在對向山礦區全部地面、地下工程重新編錄和整理的基礎上,又施工了淺鑽4275米、淺井556米,綜合研究了礦區地質、物探資料,於1956年4月提交了向山硫鐵礦、鐵礦補充勘探設計。1956年5月,瓦良卓夫專家審查了設計的鐵礦部分,經重工業部地質局批准以後付諸實施。
野外勘探施工於1957年10月份結束,1958年2月提交了《向山黃鐵礦床最終勘探報告書》。這期間,南京地質勘探公司八○四隊先後變動為冶金部八○四隊、化工部地質礦山管理局三四二隊,到提交報告時稱為華東地質局皖東南地質隊。當時隊長是楊永瑾,總工程師為楊源昆,直接領導向山礦區的地質科負責人是張進科、李從之,礦區技術負責人為龍永壽。報告主編龍永壽,參加編寫人員還有傅卻來、唐延迪、陳樹林等。該報告於1958年6月7日經全國儲委審查批准,批准儲量為:
硫鐵礦礦石:2053.29萬噸,平均含硫17.10%。
鐵礦石:132.95萬噸,平均含鐵38.23%。
這次勘探由於重視了基礎地質工作,取准、取全了第一手資料,詳細研究了礦區地質的構造特徵,有計劃、有目的地部署了勘探工作,故對礦床的認識產生了一次飛躍,使礦床儲量比原來擴大10倍以上,並為以後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勘探報告提交以後,向山硫鐵礦以勘探報告為依據擴建成年產70萬噸礦石的采選聯合企業,從此恢復了礦山的青春,步入了興旺發達時期。
3.1976—1985年
1958年礦山擴建後,正常生產了18年。至1976年,向山硫鐵礦根據原勘探資料和開采情況估計保有儲量大約還可以開采10年,因此,開展礦區邊部、深部找礦、延長礦山服務年限和准備接替礦山又提上了議事日程。這時,皖東南地質隊的番號已不復存在,原在馬鞍山地區工作的三四二隊與原在蕪湖地區工作的三二二隊早已合並,成立了安徽省地質局三二二地質隊,該隊總工程師孫化東,物探技術負責人曹順祖等通過研究區域成礦規律,運用玢岩鐵礦「三部六式」的模式,分析礦區地質、地球物理特徵,提出在向山礦區南側可能存在具一定規模的鐵礦、硫鐵礦體。
1976—1984年,三二二隊三分隊先後編制和實施了普查設計、普查補充設計、詳查設計,共完成鑽探工作量3.48萬米,於1984年結束野外施工,1985年10月提交了《安徽省馬鞍山市向山南硫鐵礦床詳細普查地質報告》,提交礦石儲量:
硫鐵礦礦石:1501.03萬噸,平均含硫19.82%。
鐵礦石:2647.33萬噸,平均含鐵32.56%。
當時三二二隊隊長葉忠民,總工程師孫化東,分隊長沈迪彥,分隊技術負責人易武齊,報告主編易武齊,編寫人還有楊聯鏡、任啟鵬、陳世金、方開華、王益金、胡福歐等。該報告經安徽省地礦局批准,並獲地礦部找礦四等獎。
向山硫鐵礦床與向山南鐵礦床實際上是一個整體,礦體在深部相連,由於歷史的原因以礦區的8號剖面線為界分成兩部分,據1990年重新統計,全區保有儲量為:
硫鐵礦礦石:1501.03萬噸,平均含硫19.82%。
鐵礦石:3917.08萬噸,平均含鐵32.41%。
當時,向山硫鐵礦的坑道已開到8線負100米標高。8線以北的硫鐵礦已基本采完。
為延長向山礦山的服務年限,開采深部的鐵礦供馬鋼利用,1990—1991年馬鞍山市政府組織冶金部馬鞍山鋼鐵設計研究院、馬鞍山礦山公司、向山硫鐵礦、馬鋼南山鐵礦等單位提出了一個向山礦擴建工程計劃,准備先行開采向山硫鐵礦深部負100米標高以下的鐵礦石,然後將坑道系統南延、下延,開采南部的硫鐵礦石、鐵礦石,並由三二二隊易武齊編制了《安徽省馬鞍山市向山硫鐵礦擴建工程地質勘查設計書》,准備對南部的礦體加密鑽孔;1991年6月該方案正在論證時,安徽省發生特大水災,馬鞍山地區也暴雨成災,洪水以每小時700立方米的流量湧入礦井,形成酸性水,嚴重腐蝕水泵,經檢修無效,6月15日礦井被淹沒,井內設施受損。災後經核算認為復產無經濟效益,故正式申請閉坑,擴建計劃和地質勘查設計也就未執行。
向山硫鐵礦的社會經濟效益是顯著的。自1958年擴建至1991年6月4日止,在31年半的時間內,共采出硫鐵礦石1505.14萬噸,其中富礦389.16萬噸,采出鐵礦石153.06萬噸;全礦形成固定資產原值5210.20萬元,凈值680萬元,在冊職工3223人,離退休職工920人,實現利稅6400萬元,為我國化學工業的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
在地質科學技術領域,通過幾代地質人員的辛勤勞動、深入鑽研,向山硫鐵礦床作為一種成因類型的典型礦床載入科研報告,編入了地質院校的教科書;作為一種勘探類型的實例編入了硫鐵礦勘探規范,為現在和將來的地質探礦工作者提供了學習的範例。
縱觀整個向山硫鐵礦的地質勘查歷史可以看出,進行找礦勘探必須嚴格遵循地質工作程序,要研究成礦地質條件,查明控礦因素,由淺入深、由表及裡,有目的地部署勘查工作,這樣才能避免盲目性,提高找礦效果。
在貫徹「綜合勘查、合理開采、綜合利用」方針方面,向山硫鐵礦1958年批準的鐵礦石儲量為1320.85萬噸,但采出量只有153.06萬噸;據1990年的統計資料,向山礦區8線以北負100米標高以上,即向山礦坑道系統范圍以內的鐵礦石還有984.06萬噸未在采硫鐵礦的過程中順便回收,現已塌陷。1990—1991年馬鞍山市提出的向山硫鐵礦擴建工程計劃,打破了部門和行業的界限,改變了歷史遺留下來的單一開採的不合理現象,貫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所規定的「綜合勘查、合理開采、綜合利用」的方針,這無疑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創舉。可惜由於水災等原因而未能實現,如果這一擴建計劃得以實現,向山礦會再一次煥發青春,為我國的化學工業、鋼鐵工業的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將做出新的貢獻;這支為向山硫鐵礦的發展奮鬥了近40年屢建功勞並曾經被地礦部命名為功勛地質隊的地質隊伍繼續為向山硫鐵礦的擴建再立新功。
E. 地層劃分及特徵
1.曹店組
1978年由安徽省地質局區域地質調查大隊,根據安徽省鳳陽縣曹店北東的大伍山(曾誤稱為大鄔山)剖面一套不整合覆蓋於鳳陽群千枚岩上,伍山組底部的含鐵質砂礫岩命名。
特徵:下部為灰白-灰紫色厚層石英礫岩及鐵質石英礫岩,礫石分選較差,礫徑以10~30mm者居多,磨圓度較好,成分以石英岩為主,千枚岩、片岩及大理岩為次,碎屑物源於下伏地層;上部為紫色薄層鐵質砂礫岩及鐵質粉砂岩。總體為下粗上細,鐵質增高時可形成透鏡狀赤鐵礦貧礦體,有時具鮞狀結構。
該組厚度0~21m,僅分布於鳳陽及霍邱一帶,沿走向斷續出露。
2.伍山組
1939年李四光將安徽省鳳陽縣曹店北東大伍山一帶的石英砂岩稱為「伍山石英岩」,1960年楊志堅改稱「伍山組」。1958年徐嘉煒將安徽省壽州市八公山剖面一套超覆於鳳陽群千枚岩或更古老的五河群片岩上,以石英砂岩為主的地層命名為「八公山統」,其中:包括了上部石英岩(現名:四十里長山組)、中部頁岩(現名:劉老碑組)及下部石英岩。1977年安徽省區域地質調查大隊更名為「八公山組」,但含意僅限於下部石英岩(即「伍山組」)。1978年華東地區區域地層表(安徽分冊)也引用該名。1997年全國地層多重劃分對比研究(李玉發,姜立富,1997)決定採用命名在先的「伍山組」,不再使用「八公山組」一名。
該組岩性特徵為灰白-乳白色中-厚層含海綠石、含礫石英砂岩及石英砂岩,底部為石英礫岩。岩性單-穩定,局部具交錯層、波痕等沉積構造。該組厚度變化大,淮南地區11~大於192m;淮北、徐州及魯南地區,自南向北變薄,從536m減至78m。底部與曹店組整合—假整合接觸,或直接超覆於鳳陽群千枚岩及泰山群片岩上。
3.劉老碑組
1939年李四光等曾稱這套岩層為「杏山頁岩」,但命名人和命名地點不詳。1947年謝家榮稱之為「劉老碑系」,以安徽省壽州城北的劉老碑為命名地點,以壽州店疙瘩—白鶚山剖面為命名剖面。1958年徐嘉煒改稱為「劉老碑頁岩」;1960年楊志堅又將其分為「下劉老碑組」和「上劉老碑組」;1964年朱兆玲等則將兩組合二而一,稱為「劉老碑組」,內分上、下兩岩段。1977~1978年,安徽省區域地質調查大隊將下岩段建立「管家郢組」,但無出露完整及接觸關系清楚的層型剖面。因此,目前被廣泛接受的劉老碑組含義仍為朱兆玲等1964年所創建的。
該組以頁岩及泥灰岩為主,岩性穩定。底部為紫紅-灰白色中細粒石英砂岩,與下伏伍山組整合接觸;下部為紫紅夾黃綠色薄-中層泥質灰岩及紫紅夾灰綠色鈣質頁岩;上部為黃綠色頁岩夾薄層細粒含海綠石石英砂岩、鈣質粉砂岩及粉砂質泥質灰岩,向上灰岩增多。全組厚度變化不大,一般685~837m,局部大於1000m。主要分布於鳳陽、淮南及霍邱四十里長山等地,東厚西薄。
富產微生物化石,頁岩中常見宏體碳質化石。鳳陽縣曹家湖及鳳台縣茅仙洞灰岩中發育疊層石。
4.四十里長山組
1960年楊志堅將安徽省霍邱縣四十里長山的馬鞍山剖面上,徐嘉煒1958年稱之為「劉老碑頁岩」之上的「上部石英岩」命名為四十里長山組。1978年華東地區區域地層表(安徽分冊)又將其改稱「壽縣組」,但鑒於四十里長山組命名在先,故「壽縣組」為無效命名。
岩性為淺灰色厚層含鈣、含海綠石石英砂岩及長石石英砂岩。微細層理及交錯層理發育,局部見渦卷狀砂質團塊。與下伏劉老碑組整合接觸。岩性穩定,分布廣泛。厚度一般為35~90m,但泗縣屏山厚度可大於223m。
產微生物化石。
5.九里橋組
1964年朱兆玲等將安徽省壽州市店疙瘩剖面上,徐嘉煒1958年稱為「四頂山統」下部的「泥質灰岩及泥灰岩層」命名為九里橋組,命名地點在壽州城北壽鳳公路9km的九里橋。
該組以泥質灰岩為主。下部以灰-深灰色中-薄層粉砂質灰岩;上部為灰-深灰色灰岩和泥灰岩。與下伏四十里長山組整合接觸。岩性較穩定,在鳳陽山區以淺灰色薄層泥灰岩為主。在霍邱四十里長山則白雲質稍有增加,局部出現白雲岩。厚度變化在26~119m之間,分布范圍在淮南地區。
富產宏體碳質化石、微生物化石及疊層石等。
6.四頂山組
1958年徐嘉煒將安徽省壽州市店疙瘩—白鶚山剖面新元古界四十里長山組之上、下寒武統侯家山組之下的一套碳酸鹽岩地層命名為「四頂山統」,命名地點為壽州城北四頂山。1960年楊志堅改稱為「四頂山組」。1964年朱兆玲等重新修訂命名,將下部灰岩段分出建立九里橋組,而將上部白雲岩段稱為四頂山組,內分上、中、下3個岩段。1979年安徽省區域地質調查大隊又將四頂山組含意縮小至僅限於其下岩段中-厚白雲岩及泥質白雲岩,而將其中、上岩段含硅質白雲岩為特徵的地層分別使用淮北地區地層名稱「倪園組」和「九頂山組」。本書考慮到倪園組及九頂山組燧石含量明顯比四頂山組豐富,而且岩性及層序也並不一致,因此這3個組之間的關系尚需進一步研究,所以仍採用朱兆玲等 964年的原定義。
該組以中-厚層含疊層石礁白雲岩為主。底部以灰白色含疊層石礁白雲岩與下伏九里橋組整合接觸。下部為灰白、粉紅及粉灰色中-厚層含疊層石礁白雲岩及泥質白雲岩;中下部為灰、灰黃色中層含燧石結核白雲岩,夾石英砂岩透鏡體;中上部為粉紅、灰紫色薄層含疊層石礁泥質白雲岩、硅質白雲岩及鈣質粉砂岩;上部為淺灰、灰色含疊層石礁、含燧石結核及條帶白雲岩。頂部局部見粉紅、土黃色中-厚層白雲質礫岩呈垮塌堆積產狀。該組被下寒武統富含動物潛穴遺跡化石的薄層石英細砂岩超覆。
主要分布於淮南地區,厚度274~321m。
富產微生物化石及疊層石等。
7.賈園組
1976年江蘇、安徽兩省區域地質調查大隊共同命名於江蘇省邳州市佔城鄉賈園村剖面,1978年首見於1∶20萬徐州幅區測報告。
岩性為灰、青灰色薄-中層砂灰岩,含雲母質岩泥灰岩,鈣質石英細砂岩、粉砂岩及黃綠色頁岩,頂部夾疊層石礁灰岩透鏡體。細砂岩及粉砂岩中波狀微斜層理發育。與下伏地層四十里長山組整合接觸。厚度變化較大,在邳州占城一帶大於690m,而至徐州—賈汪一帶變薄被寒武系超覆,在王埠僅厚32m。該組僅分布於江蘇省徐州銅山、邳州及睢寧一帶。
產微古生物化石及疊層石等。
8.趙圩組
1976年江蘇、安徽兩省區域地質調查大隊共同命名於江蘇省銅山縣伊庄鄉趙圩村寨山剖面,1978年首見於1∶20萬徐州幅區測報告。
該組以疊層石礁透鏡體灰岩為特徵,與下伏賈園組整合接觸。下部為灰、青灰色厚層灰岩夾疊層石礁灰岩透鏡體;上部為青灰、黃灰及紫灰色薄-中層泥質條帶灰岩夾疊層石礁灰岩透鏡體。
分布范圍與賈園組相同,在江蘇徐州、銅山、邳州、睢寧及安徽宿州一帶。厚度變化較大,在睢寧土山厚達637m,而至宿州蠻頂山則僅厚23m。
產微生物化石及疊層石等。
9.倪園組
1976年江蘇、安徽兩省區域地質調查大隊共同命名於江蘇省銅山縣倪園村種羊場剖面。1978年首見於1∶20萬徐州幅區測報告。
該組以含燧石及疊層石礁白雲岩為主,與下伏趙圩組整合接觸。下部為灰色薄-中層白雲岩夾疊層石礁白雲岩、白雲質灰岩夾竹葉狀礫屑白雲岩,微層理發育;上部為灰黃、灰紫色薄-中層泥質白雲岩,含燧石條帶及結核。
主要分布於徐州地區銅山及睢寧、淮北地區宿州及靈璧等地。在銅山縣趙圩—沈店一帶厚度為192~401m,在宿州市青銅山則厚約371m。
富產微生物化石及疊層石等。
10.九頂山組
1976年江蘇、安徽兩省區域地質調查大隊共同命名於安徽省靈璧縣九頂鄉隴山剖面,1978年首見於1∶20萬徐州幅區測報告。
該組以含疊層石礁及燧石白雲岩為主。底部夾竹葉狀礫屑灰岩,與下伏倪園組整合接觸;下部為灰、深灰色塊狀灰岩及灰白色塊狀白雲岩,夾少量泥質灰岩;上部為灰色中層含燧石條帶白雲岩與中-厚層灰岩互層。
主要分布於淮北地區,由東向西白雲質增多,厚度略減。在安徽省靈璧縣隴山厚達370m,而在宿州以北老山口則減為177m。
富產微生物化石及疊層石等。
11.張渠組
1976年江蘇、安徽兩省區域地質調查大隊共同命名於安徽省靈璧縣九頂鄉張渠村隴山剖面,1978年首見於1∶20萬徐州幅區調報告。
該組以含疊層石礁及鮞粒灰岩、泥灰岩及頁岩為特徵。底部竹葉狀礫屑灰岩與下伏九頂山組整合接觸;下部為灰色薄-中層灰岩夾紫紅色鈣質頁岩及泥灰岩;上部為灰色中-厚層白雲岩夾泥質灰岩、鈣質頁岩及鮞狀灰岩,具波狀層理及鳥眼構造。
分布於靈璧縣九頂、銅山縣沈店及魏集一帶。厚191~370m。
產微生物化石及疊層石等。
12.魏集組
1976年江蘇、安徽兩省區域地質調查大隊共同命名於江蘇省銅山縣吳邵鄉魏集—白山剖面,1978年首見於1∶20萬徐州幅區測報告。
該組以含疊層石灰岩、白雲岩及頁岩為特徵,與下伏張渠組整合接觸。下部為灰色中層白雲岩、白雲質灰岩、灰岩互層,夾黃綠、青灰、深灰色頁岩及疊層石礁灰岩透鏡體;上部為灰紫色疊層石礁灰岩為主。
主要分布在江蘇徐州、銅山、睢寧、安徽宿州及靈璧等地。厚度在靈璧縣殷家寨達319m,而在銅山縣魏集則為211m。
富產微生物化石、宏體碳質化石及疊層石等。
13.史家組
1976年江蘇、安徽兩省區域地質調查大隊共同命名於安徽省宿州市解集鄉史家村及黑峰嶺剖面,1978年首見於1∶20萬徐州幅區測報告。
該組以含疊層石礁白雲質灰岩、泥灰岩及頁岩為特徵。底部有10餘米雜色頁岩及粘土,與下伏魏集組整合接觸;下部為淺黃色中-厚層條帶狀白雲質灰岩及薄層泥灰岩,夾鈣質頁岩及灰岩透鏡體;向上以黃綠色頁岩為主,夾粉砂岩及灰岩透鏡體;上部為黃綠、紫紅色頁岩夾少量含海綠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及泥質灰岩。
主要分布於淮北地區,在宿州史家村—黑峰嶺厚度較大,達384m;向北至銅山魏集為寒武系所超覆,僅厚約23m。
富產微生物化石、宏體碳質化石及疊層石等。
14.望山組
1976年江蘇、安徽兩省區域地質調查大隊共同命名於安徽省宿州市欄桿鄉大望庄望山及黑土窩驢山剖面,1978年首見於1∶20萬徐州幅區測報告。
該組以含畸形裂紋、燧石結核及疊層石礁白雲岩、灰岩及頁岩為特徵。底部以中層條帶狀泥質灰岩與下伏史家組整合接觸;下部為灰、淺灰色薄層白雲質灰岩與鈣質頁岩互層;中部以灰、淺灰色中層白雲質灰岩夾泥質條帶灰岩為主,局部微細層理及畸形干縮裂紋充填方解石脈(俗稱花紋石)構造發育;上部為在淺灰色薄-中層灰岩,常見燧石結核、條帶及疊層石。該組自下而上泥質減少,白雲質及硅質相對增加。
集中分布於宿州市望山及金山寨一帶,較厚處達566m。
富產微生物化石及疊層石等。
15.金山寨組
1976年江蘇、安徽兩省區域地質調查大隊共同命名於安徽省宿州市欄桿鄉金山寨黑土窩—驢山剖面,1978年首見於1∶20萬徐州幅區測報告。
該組以含海綠石灰岩夾疊層石礁透鏡體及頁岩為特徵。底部以厚約0.7m的含金剛石灰紅-黑色礫岩與下伏望山組假整合接觸;下部為灰色頁岩夾薄層細砂岩,上部為灰黃、紫紅色厚層含海綠石灰岩及疊層石礁灰岩透鏡體;頂部為青灰色薄層灰岩。
僅分布於宿州市夾溝、欄桿、褚蘭及濉溪縣蠻頂山等地,厚度23m左右。
富產宏體碳質化石、微生物化石及疊層石等。
16.溝後組
1976年江蘇、安徽兩省區域地質調查大隊共同命名於安徽省宿州市欄桿鄉溝後村黑土窩—驢山剖面,1978年首見於1∶20萬徐州幅區測報告。
以頁岩、石英砂岩及含大顆粒立方形鹽晶鑄型白雲岩為特徵。底部為鮞狀白雲岩,與下伏金山寨組整合接觸;下部以灰、灰黑、黃綠色頁岩、粉砂質頁岩為主,夾薄層石英細砂岩;中部以灰黃、紫紅色薄層白雲岩及頁岩為主,夾砂質、泥質灰岩,立方形大顆粒鹽晶鑄型及乾裂構造發育;上部以灰色薄-中層白雲岩為主,含燧石結核及立方形大顆粒鹽晶鑄型構造。頂部灰色厚層白雲岩被下寒武統富含動物潛穴遺跡化石的中-厚層灰岩超覆。
僅分布於宿州市欄桿一帶小范圍內,在溝後村附近,厚度達119m。
富產宏體碳質化石及微生物化石等。
F. 馬鞍山市凹山鐵礦()
凹山鐵礦是以鐵為主,伴生釩、鎵、磷、硫等的大型礦床。是馬鞍山鋼鐵公司主要礦石原料的供應基地,也是我國地質工作者70年代創立玢岩鐵礦典型模式的礦床之一。
凹山鐵礦位於安徽省東部馬鞍山市向山鎮南約3公里處,與江蘇省南京市的梅山鐵礦和安徽省當塗縣的姑山鐵礦等構成一個北東向斷續長50公里,北西向寬約3—5公里的火山岩型玢岩鐵礦帶。總儲量20億噸,被譽為「地下鐵海」。與凹山鐵礦毗鄰的有高村(原稱陶村)、東山、梅子山、和尚橋等大中型鐵礦和馬山大型黃鐵礦床,以及明礬石、高嶺土、石膏等非金屬礦床,統稱為凹山礦田。
據史料記載,凹山鐵礦於1912年由採石人張某在平峴崗發現礦層。當時誤以為鐵礦中伴生的黃鐵礦為銅礦,即呈報安徽省實業科,經派人調查後始知主要為鐵礦,後由當塗縣知事謝鳳崗籌辦寶興鐵礦公司進行開發,隨後發現了凹山鐵礦。
最早進行的地質調查是1912年間的章鴻釗、張景光及德國人梭爾格等人,但未查到調查結果的文字記載。1917年前後,瑞典人丁格蘭、德國人畢象賢等先後又進行了調查,並測繪地質圖。當時凹山比高為160米,現凹山山體已不復存在,露采坑底已深達負30米。計算儲量:大凹山為150萬噸,小凹山25萬噸,塊礫礦(即今所稱的坡積礦)約10萬噸以上,合計185萬噸。調查結果載於丁格蘭著、謝家榮譯的《中國鐵礦志》中。
1926年,葉良輔、李捷二人調查安徽省地質礦產時,對皖南各鐵礦亦曾做過詳細研究,有關內容載於《地質學會會志》第五卷第一號中。
1929年,王恆升、李春昱二人在調查京漢、粵漢鐵路沿線地質礦產時,亦曾至當塗、繁昌二地觀察鐵礦。
1931—1932年間,謝家榮等人兩次調查當塗附近之鐵礦。第一次由孫健初與謝家榮二人前往各礦區調查鐵礦,自1931年3月初至4月,重點考察鐵礦儲量及其經濟情況,以備籌建鋼廠;第二次由謝家榮、陳愷、程裕淇三人,於當年8月開始除復勘第一次調查的鐵礦外,還到江西九江調查了城門山鐵礦等。有關調查結果載於謝氏等所著的《揚子江下游鐵礦志》中。
謝氏等認為,凹山鐵礦主要為脈狀,產狀陡立,由閃長岩殘余岩漿分異出之熱液充填裂隙而成,此即今所指的富鐵礦大脈,而非凹山鐵礦的主體。計算儲量為398萬噸。
1938年以後,日寇在礦區大肆掠奪的同時還組織了一些勘探和物探工作。由日本人佐藤舍三和筱田貢三負責,在凹山施工鑽探約2000餘米,並於1943年計算出凹山礦量為960萬噸;此外,筱田貢三還對鐵礦中的磷礦組分進行了專門研究。
凹山鐵礦及其附近各礦山由於發現較早,礦石質量好且出露地表,極易開采,加之交通方便,所以很早就有開採的記載,先後在礦區開採的有寶興公司、福利民公司和益華公司。寶興公司成立於1912年,1917年開始開采礦區西部相距13公里的平陽崗鐵礦,至1920年采盡;1924年改采凹山鐵礦,但因其鐵礦含磷較高而同時開采東山鐵礦互相摻合使用,年產量達15萬噸,礦石含鐵量均在60%以上。當時全礦工人300名左右,公司資本為45萬元,礦石價格為每噸7—8元。
上列公司均屬半官、半商性質,他們聯合於1922年築成了通往馬鞍山長江邊的輕便鐵路,總長約20公里。所采礦石全部經長江運銷日本,僅10餘年,送往日本廉價的好鐵礦石達130餘萬噸。
1938年,礦區為日寇佔領並著手恢復工作,將佔領前拆毀的運礦鐵路修復通車,並於1939年又成立了華中鐵礦股份有限公司(也稱華中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擁有資本約2000萬元,僱用礦工等約2000餘人,1939年年產量即達54萬噸,此後更多,企圖掠奪整個華中及華東的鐵礦資源。至抗戰勝利前,以其年產量推算,至少掠奪凹山鐵礦石近1000萬噸。
日寇主要掠奪開采富礦石,並試圖開采副產品——磷灰石,曾於礦體中部開挖運輸巷道一條,長約500米,開采及采礦坑道總長近千米,又從鐵礦中手選磷灰石,全部盜運至日本。
抗日戰爭勝利後,礦山為國民政府接管,但未能及時恢復生產,而且在解放戰爭中將所余的機器、廠房等不動產劫走或破壞。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1953年馬鞍山鐵廠鑽探隊成立(即凹山鐵礦的主要勘探隊伍。安徽省地質礦產局三二二隊的前身),進入礦山進行鑽探,完成主要工作量為:槽探約8000立方米,淺井1209米,坑探約1607米,鑽探進尺1.10萬米。探明鐵礦石儲量約1.4億噸、硫鐵礦約3萬噸。五氧化二釩37萬噸。總投資約120萬元,摺合每噸礦石的勘探成本為0.0133元。
1955年下半年轉入正式勘探,是為第一階段,歷時約3年,於1958年3月提交了《凹山最終地質報告》。當時隊長為楊永瑾,總工程師為楊源昆,報告主要編寫人為鮑學文、畢庶甲、陳樹林及蔣維鏞等。該報告於1958年10月9日由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批准。
在此期間,先後還有地質部三二一隊、南京大學地質系55屆畢業生及重工業部地質局物理探礦隊胡肅之等分別進行過尋找銅礦、填制區域地質圖及物探掃面等工作。
1957年,凹山鐵礦開始恢復生產。當時的設計目標是首采125米水平以上的富礦體,計劃1958年產礦石25萬噸,以後陸續達到年產50—100萬噸,總投資為673萬多元,在冊職工393人,主要設備有推土機2台、挖土機2台、鑽機2台、運輸汽車9輛。
1958年末,馬鞍山鋼鐵公司成立,並計劃在1959年建成大型鋼鐵聯合企業。而1958年提交的勘探報告僅涉及凹山主礦體,對一些次要礦體尚未工作,因此,又繼續進行了以龍虎山、蘿卜山鐵礦體為主的補充勘探工作;結果增加鐵礦儲量約1000萬噸,總儲量上升為1.5億噸,每噸勘探成本降低到0.9分。1959年3月提交了《凹山鐵礦最終地質報告(補充報告)》。報告編者為鮑學文。1959年11月該報告經安徽省礦產儲量委員會審查批准。
1962年初,安徽省儲委根據地質部指示,對1958年以後所審批的報告進行全面復查,省儲委認為凹山勘探報告在儲量計算方面尚存在問題,經復算將凹山鐵礦總儲量降低到約1.3億噸,地下水面以下儲量在未補充水文工作前作降級處理。為此,1963年5月又提交了《凹山鐵礦儲量重算說明書》。鑒於凹山礦山勘探時水文地質資料不足而使大部分工業儲量降級,1963年8月又進行了凹山礦區及外圍水文地質調查,完成1∶5萬水文地質測量面積540平方公里,斷裂構造調查范圍187平方公里,水文普查鑽探390米,抽水15層、15次。結論是強富水帶只出現在礦體附近,因圍岩透水性差,大規模開采不會有充沛的補給量。於1964年2月提交了《凹山磁鐵礦區及外圍1∶5萬水文地質測量報告》,當時隊長為李恩國,總工程師王東爵,報告編寫人員有全望永、郭懷羔、孫寶吉、趙玉琛、張良才、孫庭芳等。
此後到1970年的8年間,凹山鐵礦除礦山生產勘探外,沒有進行過大規模的地質勘探工作。
1971年前後,為適應新的發展形勢,確保馬鋼有足夠的鐵礦資源,延長礦山服務年限,結合凹山礦體受隱爆角礫岩體復雜構造控制而未能充分查明,加之鐵礦石工業邊界品位降低等因素,又進行了凹山主礦體及其外圍的補充勘探。該階段共完成鑽探約1.2萬米,獲鐵礦石儲量2600餘萬噸、五氧化二釩0.4萬噸,於1972年7月提交了《凹山鐵礦外圍補充勘探報告》,當時隊長為劉洪友,報告主要編寫人為朱文元、易武齊、趙玉琛、全望永、孫庭芳等。該報告於1972年11月由安徽省冶金地質局審查批准。
由於凹山鐵礦先後進行過五次工作、四次計算儲量,工業指標前後也不統一,不便生產部門使用,根據上級指示,於1973年1—3月,又進行了凹山鐵礦儲量總算,結果鐵礦總儲量約為1.8億噸,其中富礦2400萬噸;五氧化釩38萬噸;黃鐵礦為210萬噸,其中富礦65萬噸。參加儲量總算的主要人員有朱文元、孫化東、張希聖、呂忠業、呂開之、徐繼鳴等。
1981年5月,鑒於采選水平的提高,以往對礦石中硫、磷元素均作為有害雜質處理,未進行儲量計算,經馬鞍山礦山研究院及南山鐵礦的選礦回收試驗,證明在鐵礦選礦中進行硫、磷回收利用是既方便又經濟的,能大幅度提高礦山開發綜合效益。據省地質局下達任務,在1973年凹山鐵礦儲量總算的基礎上,又進行了磷、硫伴生組分的儲量計算,結果為:硫儲量約77萬噸,摺合含硫35%標礦為221萬噸;磷儲量約155萬噸,摺合含磷為30%標礦量約1200萬噸。參加計算人員為黃明貴、李必鈞、周利飛等。至此,凹山鐵礦的勘探工作基本結束。
三二二隊在馬鞍山地區普查找礦中,發現、查明了一大批主要礦產地,對馬鞍山鋼鐵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80年地質部授予三二二地質隊為「地質找礦功勛單位」榮譽稱號。
G. 馬鞍山市南山鐵礦()
南山鐵礦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向山鎮東北約1.5公里處,有礦區公路直接與外界溝通,交通十分方便。
南山鐵礦是以鐵為主、伴生有釩、磷、硫的綜合礦床,以富鐵礦為主,中型規模,是馬鞍山鋼鐵公司最早開採的一個礦床,分南山上和南山下兩個礦體。南山上部鐵礦主要為赤鐵礦富礦,遠在1912年由採石人張某報礦,隨後當塗知事謝鳳崗和張邴如等人籌辦寶興鐵礦公司進行開發,後轉福利民公司經營。該公司擁有資本100萬元,有工人約300餘人,總部設在上海,並曾與開灤礦務局聯合採礦,聘請鐵礦專家丁格蘭主持。當時用探槽進行勘探,發現礦體長約350米,平均寬80米,平均深度為20米,均為堅硬之硅質塊狀赤鐵礦,全鐵品位在60%以上,磷成分很低,純屬佳礦,總量為200萬噸。至1935年該礦已采礦石約20萬噸,每噸成本為0.36元。主要外銷日本。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礦區於1938年淪陷,同年3—9月日寇「中支派遺特務部」在南山鐵礦施鑽,共打9個孔,總進尺約464米,據勘查結果計算的儲量為424萬噸。
1945年抗戰勝利後,南山鐵礦被國民政府接管,1949年才回到人民手中。經3年國民經濟恢復,於1955年5月經重工業部地質局批准,由八○四隊(即三二二隊前身)進行正規勘探,完成工作量:鑽孔15個、進尺852米,槽探16條480立方米;計算鐵礦石儲量為428萬噸、硫鐵礦42萬噸,於1955年10月提交了《南山鐵礦地質勘探總結報告書》。當時勘探隊長為趙平,總工程師為楊永瑾,地質工程師為蘇孟守,報告編者為陳萌輝、鮑學文。
南山上部鐵礦自新中國成立後恢復生產,至1970年采盡閉坑。轉讓地方零星開采以來,再未進行過勘探工作。
隨著馬鋼對礦石資源需求量的日漸增大及對成礦條件認識的轉變,認為南山上部鐵礦體之下可能還有下部鐵礦體的存在。1968年,三二二隊在上部礦體底試鑽(ZK504),爾後發現了下部礦體,即轉入勘探,歷時約3年,完成鑽探工作量2.42萬米,探明貧鐵礦石儲量7000餘萬噸、五氧化二釩5.7萬噸、黃鐵礦328萬噸,於1973年9月提交了《南山磁鐵礦床地質勘探報告》。當時勘探隊長為劉洪友,技術負責人為孫化東,報告編寫人為孫德忠、楊聯鏡、易武齊、趙玉琛、張兆豐、孫庭芳等。1975年2月由安徽省地質局批准。
南山下部鐵礦體為晚期岩漿-熱液細脈浸染型磁鐵礦石,與毗鄰的高村(原稱陶村)鐵礦為同一礦帶,兩者在深部聯成一片,無分界線。現經冶金部批准作為一個統一的後續接替礦山規劃開采。
H. 馬鞍山哪家設計院好些
大致整理了十幾個:
·馬鞍山礦山研究院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
·馬內鞍山市建築設計院
·馬鋼容集團設計研究院
·馬鋼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馬鞍山地質工期勘察院
·馬鞍山十七冶勘察設計有限責任公司
·馬鞍山市城市設計研究院
·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自動化工程公司設計室
·馬鞍山供電局設計室
·馬鞍山馬鋼礦山岩土工程勘察聯合公司
·馬鞍市風景園林規劃設計院
·馬鞍山市群廈設計事務所
·馬鞍山市水利設計室
·馬鞍山市自來水公司設計室
·馬鞍山中山建築設計事務所
·馬列鋼集團力生有限責任公司園林綠化工程設計室
·馬鋼南山鐵礦設計室
I. 安慶市安慶(西馬鞍山)銅礦()
安慶銅礦(原名西馬鞍山銅礦)位於安慶市西北15.5公里的懷寧縣月山鎮,礦區劃歸銅陵市管轄,總面積為8平方公里。礦區有公路與合(肥)—安(慶)公路、合(肥)—九(江)鐵路的支線高河到安慶段相接,交通便利。
安慶銅礦為隱伏的接觸交代式夕卡岩型礦床,處於月山閃長岩體東枝前緣南接觸帶。圍岩為大理岩、白雲石大理岩、膏溶角礫岩及變質粉砂岩。接觸帶發育有輝石、石榴子石、方柱石夕卡岩。礦體產在內、外夕卡岩之間或外夕卡岩中,共有大、小礦體63個,1號和2號為主礦體,儲量佔全區96%。
礦體規模,1號礦體長760米,平均厚度28米,延深400—600米,分布面積為0.28平方公里;2號礦體長420米,平均厚19米,延深400米,面積為0.17平方公里。礦體埋深主要在標高負280—負350米之間,最深為負780米。礦體平面上呈「鐮刀」形,剖面上西部接觸帶呈半環狀,東部呈「S」形;傾角上部緩,下部較陡。礦石類型有銅礦石、銅鐵礦礦石、鐵礦石。礦物組合:主要有黃銅礦、磁鐵礦、磁黃鐵礦、透輝石、石榴子石、方柱石等。礦石平均品位:銅1.32%,鐵46.69%;礦石易選,大混合選礦試驗結果,銅精礦品位62.32%,回收率81%—93%。
安慶銅礦為深埋於地下的全隱伏礦床,無古採掘遺跡。新中國成立後雖曾有人多次來本區工作,但大都在礦區外圍進行,留存的簡報、論文之類資料,僅部分涉及礦區地質特徵,無有關礦床的描述。
1956—1957年,地質部九○二、九○四航測隊在樅陽、懷寧、廬江一帶進行1∶50萬、1∶20萬航空磁測,發現西馬鞍山航磁異常。1958—1961年省地質局物探大隊多次來本區進行地面檢查,圈定了西馬鞍山一帶磁異常范圍。著有《安徽省懷寧縣月山區西馬鞍山測區磁測成果報告》。物探分隊隊長是於邦普(1958年)、李廣文、王保春(1960年),分隊技術負責人是張永才。
1958年12月,省地質局安慶地質分局二分隊,首次驗證磁異常,於異常中心施工第一個孔(CK111),因深度不夠,未見礦體。1960年元月,第二次鑽探驗證,先後施工112、113、114、115四個孔,其中113孔於孔深382.06—443.73米見到60米多的銅鐵礦,初步揭開了異常之謎,由此揭開安慶銅礦發現的序幕。
1958年,省地質局三二六隊完成了宿松磷礦的普查勘探任務後進入安慶市,以該隊為基礎組建了安慶地質分局,負責安慶地區的普查找礦工作。劉湘培為該局三二六隊二分隊技術負責人,他認為在地質工作程度相對較高的沿江地區,單憑露頭很難找到大礦,須依靠物探配合。當時省地質局一○五物探大隊正在月山地區進行1∶2.5萬磁法掃面,在物探隊工作的一張平剖面圖上,有3條圓滑的曲線,最高值近2000納特,控制長度有500米,對照地質圖正好在月山閃長岩體東緣的西馬鞍山附近,推測可能有接觸交代型鐵礦床,經現場踏勘,磁異常峰值正好在閃長岩圍岩的接觸帶附近,成礦地質條件有利。以後又做幾條精測剖面,精測結果認為,磁性體埋深在200—220米,劉湘培帶著這個成果去向分局領導匯報,建議上鑽驗證。分局劉德榮局長請常印佛和梅林參加,共同研究決定,同意上鑽驗證,由雷慶峰負責組織施工,探礦技術員周銳斌作技術參謀。在劉湘培的帶領下,由分局局長和技術負責人到現場,在異常中心定下了第一個驗證鑽孔(編號111),於1958年12月15日施工,1959年2月終孔,孔深超過354米沒有見礦。後因安慶地委要地質隊找煤,驗證工作終止。
其後,請來當時在銅官山三二一隊作物探工作的曹順祖等做了向量剖面,成圖後,發現向量交會點都在400—440米之間,大理岩磁化率為零,說明111孔深度不夠,經地質與物探共同研究,提出了第二個驗證孔(孔號112);於1960元月施工,3月終孔,孔深577米,僅見兩條閃長岩脈,其餘全是大理岩。當時有人到江南向蘇聯專家請教,專家認為完全憑磁異常強弱很難確定是不是「礦」異常問題,如果成礦地質條件很好,一般講5000—3000納特可能有帶磁性礦體。西馬鞍山磁異常峰值雖然在3000納特以下,但兩個孔的岩心磁化率近於零,異常無法解釋。有這么好的地質前提,異常就可能是礦引起,劉湘培決定提出第3孔的建議,並約梅林去找黨委書記楊青匯報,楊帶病同劉、梅和李錫之一起去現場研究孔位。一致認為,磁異常客觀存在,大理岩無磁性,不可能引起異常,異常沒有得到解釋,有必要繼續上鑽驗證。當議論第3個孔如何布置時,李錫之提出要把物探與地質構造結合起來考慮,最好對著接觸帶打個斜孔。劉湘培和梅林都表示同意。楊也同意打斜孔,並鼓勵大家要敢想敢幹,異常解釋不了,就大膽驗證,出錯「我負責」。就這樣,第3個驗證孔(編號113)於1960年5月施工,9月18日傳來喜訊,自孔深382.06米處開始見到厚約60多米的富銅鐵礦,安慶銅礦被發現的序幕終於拉開了。於是集中4台鑽機施工。1961年隨著國民經濟調整,鑽機全部撤出,第二次工作告一段落。
1963年為貫徹加強富鐵礦普查勘探工作方針,第三次進西馬鞍山開展工作。先在礦區西部施工,了解淺部接觸帶是否有礦,施工近10個孔,僅少數鑽孔見到厚度不大的閃長岩型銅礦。於是又回頭針對113孔所見礦體進一步追索。當時地質部為加強對沿江銅礦普查工作的領導,在九江市設立了長江中、下游地質工作協作組,西馬鞍山銅礦普查是重點項目之一。在協作組楊慶如、李錫之的指導下,布置了116、117、118諸孔。1964年3月116孔見礦,117孔有較強的磁黃鐵礦化,於是又設計119孔,並於1966年初,由礦區技術負責人魏文開帶著設計意見,乘省地質局在青陽召開地質工作會議的機會,向省地質局領導做了匯報,郭珍副局長和嚴坤元總工程師同意施工119孔;該孔於1965年3月施工,見到了厚205米的富銅鐵礦體,這是一個突破性的鑽孔。至此,西馬鞍山磁異常得到了徹底驗證,從而確定了西馬鞍山銅礦床的工業遠景。
119孔見礦後,地質部從北京調來了物探所李善芳、吳仁利、劉文錦等,投入了井中透視、三分量、井中充電、放射性測井、化學探礦及重力測量等。配合地質、鑽探進行了以地質觀察研究為基礎的多工種聯合勘查。
1963—1965年為普查階段,共施工鑽孔19個,進尺9174米,見礦孔13個,初步查明礦體產出部位、特徵和分布,為礦床勘探提供了地質依據。當時三二六隊的隊長是趙文祥,黨委書記楊青,技術負責人李錫之,參加野外和室內工作的主要成員有王殿忠、魏文開、周倫義等。
1966—1969年轉入勘探。在全隊職工共同努力下,應冶金部門的迫切要求,於1969年結束工作,同年9月提交了《安慶銅礦最終地質報告》。完成鑽探工作量3.54萬米(58個鑽孔)。報告經安徽省冶金地質局組織設計院和生產單位現場審查,認為對礦體控製程度不夠,尚不具備設計開采條件,需進一步勘探後再審批儲量。
本階段參加工作的主要技術人員有王殿忠、陳文才、陳夕坤、魏文開、周雲生、周倫義、莫靜儀、劉法興、胡高虹等。
1972年12月—1975年7月,礦區進行補充勘探。共完成主要工作量:1∶2000地質測量2.64平方公里,1∶1萬地質測量69平方公里,鑽探2.24萬米。於1976年提交了《安慶銅礦儲量報告》,探明銅金屬儲量41.17萬噸、鐵礦石儲量3060.8萬噸以及伴生硫133噸、鈷金屬量0.6萬噸、金7.377噸,銀162噸。補充勘探期間,大隊革命委員會主任為於格,大隊技術負責人為李錫之,參加野外工作和編寫報告的主要人員為組長陳夕坤、魏文開,組員劉法興、莫靜儀、陳文才等。
省地質局於1976年10月批准了《安慶銅礦儲量報告》,探明儲量可作為礦山設計的依據。
1975—1977年,對該礦區3號礦體作為專項進行勘探,施工鑽孔47個,進尺8212米,於1977年9月由魏文開編寫提交了《安慶銅礦3號礦體儲量說明書》。探明銅金屬儲量1.30萬噸。同年省地質局審查批准了該《說明書》及其探明儲量,作為礦山開采設計的依據。
參加該階段工作和編寫報告的主要成員為:技術負責人魏文開,組長莫靜儀,組員王瑞祥、李生和等。
安慶銅礦從發現到3號礦體勘探結束,總共投入鑽探工作量8.01萬米(191個孔),累計探明銅金屬儲量42.46萬噸。
1981年12月,三二六隊月山地質組陳夕坤、莫靜儀等觀察礦山西風井工程鑽岩心時,發現在孔深500米以下,有近300米的透輝石夕卡岩及透輝石化閃長岩,並具有與安慶銅礦主礦體相類似的圍岩蝕變特徵。據此,於1982年5月在該地段施鑽普查,連續3孔沒見礦。1983年4月0341孔終止,經省地質局物探大隊測井分隊測井,在孔深400—800米孔段發現井中旁側磁異常;根據該孔又布置了0342孔,同年6月物探隊又以書面形式向省局匯報並致函該隊,建議對井中磁異常進行驗證。1983年10月施工0342孔,1984年元月在孔深481米處見94米厚的富鐵富銅礦,見礦後命名礦區為馬頭山鐵(銅)礦區。後經工作證實,該段礦體為安慶銅礦2號礦體的西延部分,由於斷層將其與主礦體錯開南移約70餘米,礦區工作到1985年6月逐次由普查過渡到詳查階段。前期工作,初步查明礦體分布特徵,礦種以鐵為主,銅為共生礦產,詳查工作對象是鐵礦。1987年12月詳查結束。前後共完成1∶2000地質測量2.8平方公里、1∶5000地質測量22.8平方公里、鑽探3.22萬米。探明鐵礦石儲量891.20萬噸、銅金屬儲量2.02萬噸。
參加本階段工作及編寫報告的主要成員為組長陳夕坤、莫靜儀,組員為周鳳皋、成克勤、汪龍雲。
1984年8月,在普查馬頭山礦區的同時,對「安銅」1號礦體以東開展了普查工作;到1988年施工9個鑽孔,有7個孔見礦,初步控制礦體長400餘米,延深約300餘米,經工作證實為安銅1號礦體東延部分,命為東馬鞍山礦區。1988年4月以後逐次轉入詳查,至1992年9月結束。前後共完成1∶2000地質測量2.4平方公里、1∶5000地質測量9平方公里、鑽探工作量2.8萬米,37個孔,1992年11月提交詳查報告。探明銅金屬儲量6萬噸、鐵礦石儲量200萬噸。
參加本階段工作的主要成員為組長周鳳皋、莫靜儀,組員趙玉敏、汪龍雲、黃明、饒宏泰等。
安慶銅礦床,包括新發現的馬頭山、東馬鞍山礦段,總計探明儲量:銅金屬將超過50萬噸,鐵礦石在4000萬噸以上。
1978年3月,北京有色冶金設計研究總院提出礦山初步設計,同年5月經冶金部批准。銅陵有色公司成立了礦山建設指揮部,進行籌建。1979年因國民經濟調整,列為緩建項目。
1981年7月—1986年9月,日本國際協力事業團金屬礦業事業團和銅陵有色公司合作,於1991年3月7日正式建成投產。設計規模日處理礦石3500噸,年處理礦石115.5萬噸,年產銅精礦9400噸,初步設計投資1.78億元。1990年調整投資概算2.94億元,目前礦山處於試生產階段。從1991年8月開始至年底累計產銅精礦1500噸,按銅精礦市場價格8000元/噸,當年產值1200萬元。按礦山建設5年規劃,1992年產精銅4000噸,到1994年達8000噸,年純利約4000萬元。
J. 馬鞍山市國土局長判刑多少年
新華網合肥10月12日電(記者熊潤頻)記者從安徽省蚌埠市檢察院獲悉,內曾擔任馬鞍山市國土資容源局局長的王海風在10年間涉嫌收受賄賂摺合人民幣1700餘萬元,日前已被檢察機關提起公訴。 今年55歲的王海風系安徽省宿州市人,1995年10月至1997年1月任馬鞍山市花山區副區長,1997年1月至2001年8月任馬鞍山市花山區區長,2001年8月至2008年11月任馬鞍山市國土資源局局長。2009年1月13日,王海風因涉嫌受賄被刑事拘留,同年1月24日被依法逮捕。 王海風涉嫌受賄一案,由安徽省檢察院指定蚌埠市檢察院立案偵查並移送審查起訴。據檢察機關指控稱,王海風於1997年1月至2008年11月期間,利用其擔任馬鞍山市花山區區長、市國土資源局局長等職務便利,在工程發包、土地買賣、征遷、辦證、礦山開采等過程中,為他人謀取利益,多次非法收受他人現金人民幣、美元、港幣、新台幣及房產、股份、名貴手錶等財物共計摺合人民幣超過1700萬元。 據悉,此案將於近期開庭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