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地質局116隊
⑴ 內蒙古煤田地質局勘測隊副隊長鄒銘嫻不顧國家政策,強行向職工收錢給正隊長司宏奮買金條.
你應該向有關部門舉報,或是更有效的方式是通過新聞媒體。。。
⑵ 事業單位改制,會對在編人員怎樣安置(我們是地質隊)
根據《國務院關於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第九條地質隊屬於公益二類事業單位,改制之後地質隊將會獨立,仍然保留事業單位的編制,員工也擁有事業編制。但是事業單位將會實行部分企業制度,如實行工資獎金激勵制度,成立董事會、理事會等。
以江西省為例:省煤田地質局機關、地勘院劃分為一類公益事業單位;195地質隊、223地質隊、224地質隊、226地質隊、227地質隊、普查綜合大隊、測繪大隊7個地勘單位劃分為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局機關後勤服務中心類別待定。全國地質隊改制與江西省基本一致。
(2)內蒙古地質局116隊擴展閱讀:
公益性:
公益性,是由事業單位的社會功能和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決定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但在一些領域,某些產品或服務,不能或無法由市場來提供,如教育、衛生、基礎研究、市場管理等。
為了保證社會生活的正常進行,就要由政府組織、管理或委託社會公共服務機構從事社會公共產品的生產,以滿足社會發展和公眾的需求。我國的事業單位大都分布在公益性領域中,主要從事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服務,有的雖然也從事某些物質產品的生產,但多數不屬於競爭性生產經營活動,不以營利為目的。
《國務院關於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
三、科學劃分事業單位類別
7.清理規范現有事業單位。對未按規定設立或原承擔特定任務已完成的,予以撤銷。對布局結構不合理、設置過於分散、工作任務嚴重不足或職責相同相近的,予以整合。
8.劃分現有事業單位類別。在清理規范基礎上,按照社會功能將現有事業單位劃分為承擔行政職能、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和從事公益服務三個類別。對承擔行政職能的,逐步將其行政職能劃歸行政機構或轉為行政機構;
對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逐步將其轉為企業;對從事公益服務的,繼續將其保留在事業單位序列、強化其公益屬性。今後,不再批准設立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事業單位。
9.細分從事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根據職責任務、服務對象和資源配置方式等情況,將從事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細分為兩類:承擔義務教育、基礎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衛生及基層的基本醫療服務等基本公益服務,不能或不宜由市場配置資源的,劃入公益一類;承擔高等教育、非營利醫療等公益服務,可部分由市場配置資源的,劃入公益二類。具體由各地結合實際研究確定。
六、推進從事公益服務事業單位改革
14.明確改革目的。強化事業單位公益屬性,進一步理順體制、完善機制、健全制度,充分調動廣大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真正激發事業單位生機與活力,不斷提高公益服務水平和效率,促進公益事業大力發展,切實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公益服務。
15.改革管理體制。實行政事分開,理順政府與事業單位的關系。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快職能轉變,創新管理方式,減少對事業單位的微觀管理和直接管理,強化制定政策法規、行業規劃、標准規范和監督指導等職責,進一步落實事業單位法人自主權。
對面向社會提供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積極探索管辦分離的有效實現形式,逐步取消行政級別。對不同類型事業單位實行不同的機構編制管理,科學制定機構編制標准,合理控制總量,著力優化結構,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強化監督管理。
16.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結構。面向社會提供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探索建立理事會、董事會、管委會等多種形式的治理結構,健全決策、執行和監督機制,提高運行效率,確保公益目標實現。不宜建立法人治理結構的事業單位,要繼續完善現行管理模式。
17.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轉換用人機制和搞活用人制度為核心,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為重點,建立權責清晰、分類科學、機制靈活、監管有力的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制度。加快推進職稱制度改革。對不同類型事業單位實行分類人事管理,依據編制管理辦法分類設崗,實行公開招聘、競聘上崗、按崗聘用、合同管理。
18.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以完善工資分配激勵約束機制為核心,健全符合事業單位特點、體現崗位績效和分級分類管理要求的工作人員收入分配製度。結合規范事業單位津貼補貼實施績效工資,進一步做好義務教育學校、公共衛生與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工作;
對其他事業單位按照分類指導、分步實施、因地制宜、穩慎推進的原則,實施績效工資。各地區各部門要根據改革進程,探索對不同類型事業單位實行不同的績效工資管理辦法,分步實施到位。完善事業單位工資正常調整機制。
19.推進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完善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參加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等社會保險政策,逐步建立起獨立於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層次、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社會保險體系。
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基本養老保險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養老保險費由單位和個人共同負擔,個人繳費全部記入個人賬戶。養老保險基金單獨建賬,實行省級統籌,基本養老金實行社會化發放。
實行「老人老辦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過渡」,對改革前參加工作、改革後退休的人員,妥善保證其養老待遇水平平穩過渡、合理銜接,保持國家規定的待遇水平不降低。建立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職業年金制度。統籌考慮企業、事業單位、機關離退休人員養老待遇水平。
20.加強對事業單位的監督。建立事業單位績效考評制度,考評結果作為確定預算、負責人獎懲與收入分配等的重要依據。加強審計監督和輿論監督。面向社會提供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要建立信息披露制度,重要事項和年度報告要向社會公開,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公益服務事項要進行社會公示和聽證。
21.全面加強事業單位黨的建設。按照黨章和有關規定,及時調整黨的組織設置,理順隸屬關系,選好配強黨組織領導班子,加強黨員教育、管理、服務,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推進精神文明建設,領導工會、共青團等群眾組織開展工作,充分發揮黨組織在促進事業發展、完成本單位中心任務中的領導核心或政治核心作用,保證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在事業單位的貫徹執行。
七、構建公益服務新格局
22.大力發展公益服務。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需要,不斷拓展公益服務領域,增加公益服務品種,擴大公益服務供給總量。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不斷增強公益事業發展活力。通過改革,形成提供主體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樣化的公益服務新格局,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廣覆蓋、多層次的公益服務。
23.強化政府責任。按照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優先發展直接關系人民群眾基本需求和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的公益服務,促進公益服務公平公正。加快發展農村、欠發達地區和民族地區公益事業,縮小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公益服務水平差距,切實滿足廣大農民和城市低收入群體醫療、教育、文化等公益服務需求。
優化公益服務資源配置,合理規劃布局,科學設置事業單位,打破條塊分割和行政區劃界限,推進資源共享。創新公益服務提供方式,完善購買服務機制,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
24.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公益事業。完善相關政策,放寬准入領域,推進公平準入,鼓勵社會力量依法進入公益事業領域。
對社會力量興辦公益事業的,在設立條件、資質認定、職業資格與職稱評定、稅收政策和政府購買服務等方面,與事業單位公平對待,並切實加強監管,引導其健康發展。完善和落實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企業、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捐贈公益事業。大力倡導和發展志願服務。
25.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完善扶持政策,充分發揮市場在公益事業領域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為社會資本投資創造良好環境,推動相關產業加快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服務需求。
八、完善支持公益事業發展的財政政策
26.加大財政對公益事業發展支持力度。加快建立健全公共財政體系,調整支出結構,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構建財政支持公益事業發展長效機制。制定和完善支持社會力量興辦公益事業的財政政策,形成多渠道籌措資金發展公益事業的投入機制。對事業單位的財政資金使用情況進行績效考評,嚴格資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27.改革和完善財政支持方式。按照國家政策和以事定費的原則,結合不同事業單位的具體特點和財力,對不同類型事業單位實行不同的財政支持辦法,合理制定標准,實行動態調整,健全監管制度,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效用。對公益一類,根據正常業務需要,財政給予經費保障;對公益二類,根據財務收支狀況,財政給予經費補助,並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予以支持。
28.推進預算管理、政府采購和國有資產管理改革。研究建立事業單位資產配置標准體系,促進資產管理與預算編制有機結合,強化事業單位政府采購預算管理與執行,規范政府采購操作執行行為。加強行政事業性收費管理,嚴格收費項目和標准審批。建立健全事業單位財務會計和國有資產管理制度,加強財務監督,確保財政資金和國有資產使用規范、安全和有效。
⑶ 以往地質工作程度
一、以往基礎地質工作程度
大興安嶺地區由於植被覆蓋嚴重,人煙稀少,交通欠發達,地質工作程度較低,尤其是大興安嶺中北部地區地質工作程度更顯不足。新中國成立前僅有少數中、外地質工作者沿交通線做過少量路線地質調查,曾有俄國人、日本人在鐵路沿線和免渡河一帶進行過地質礦產概查,並發現了鉛鋅礦和煤礦。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一直對大興安嶺地區地質工作非常重視,使得該區地質工作得到飛速發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專門成立了大興安嶺區測隊,首先完成了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填補了本區地質工作的空白,對本區進行了第一次區域性的地質總結。1951~1953年劉國昌、姜春潮等在大興安嶺進行了1∶50萬地質調查。1980年內蒙古地質局116隊完成了呼倫貝爾盟1∶50萬地質圖、礦產圖、構造體系圖、成礦遠景區劃圖及相應的文字報告和說明書。
20世紀80年代前,在國家的統一布置下(計劃經濟時期),相繼開展了全區1∶50萬航磁測量、1∶100萬區域重力測量和大面積的1∶20萬區域地質測量工作,相當一部分地區還進行了1∶20萬重力及1∶10萬和1∶5萬航磁測量,少數地區1∶5萬區域地質和1∶2.5萬航磁測量工作也開始起步,取得了極為豐富的基礎地質資料,並發現了一大批有地表露頭的大中型礦床。1∶50萬地質編圖和區域地層表的編制及有關專家學者的專題研究等,使本區的地質工作步入系統化階段,認識也逐步深入。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在本區先後開展了以礦產地質調查為主的1∶20萬區域地質測量。研究區共涉及其中68幅圖,其中14幅尚屬空白。少數地區開展了1∶5萬區域地質調查(圖1-2)。其中1990~1993年黑龍江省地質礦產局第二區域地質調查大隊開展了M-51-10(六十林場幅)和M-51-16(阿里河幅)區域地質調查,1994年7月通過驗收。合理地建立了區內地層層序,對測區侵入岩進行了劃分,確定了吉峰-環宇韌性推覆構造,並對區內礦床(點)、異常進行了詳細調查、登記,在初步總結成礦規律的基礎上,結合重砂、化探資料,圈定了6個成礦遠景區。20世紀80~90年代,國家計委、國家科委、地礦部和中國地質科學院組織有關研究所、高等院校和內蒙古自治區及相關省的地礦局等單位完成了「中國北方板塊構造及成礦規律的研究」、「我國北方前寒武紀成礦地質背景及找礦遠景預測」、「華北地塊北緣礦化集中區控礦因素及成礦預測」以及「緊缺礦產的勘查與評價研究」等項目,對包括大興安嶺在內的中國北方廣大地區地質、構造和成礦規律進行了系統研究,發表了一系列專著。
圖1-2大興安嶺中北段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程度
1995~1997年地質礦產部第一物探大隊陸續完成了大興安嶺北段阿南林場、喀喇林場、克一河鎮、興安里、阿里河、六十林場等圖幅1∶20萬區域化探掃面工作,發現了一些有找礦價值的異常。
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隨著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的全面實施,大興安嶺地區又一次迎來了地質工作的春天。1∶20萬區域化探掃面全面展開,1∶25萬區域地質測量工作填補了1∶20萬區調的空白,至2005年1∶20萬化探可掃面積全部完成(圖1-3)。重要成礦帶還進行了1∶5萬區域地質和化探掃面工作,新發現了一大批物化探異常和礦產地。
與此同時,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地質科學院牽頭,聯合內蒙古自治區有關部門進行了大量綜合研究:20世紀80~90年代,在本區開展了各類綜合研究,先後有許多單位和學者對大興安嶺中北段及鄰區地質構造、火山岩和礦床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先後完成了「區域地質志」、「地層單元清理」、「大興安嶺中南部中生代地層火山岩及成礦規律」等綜合研究。「七五」、「八五」期間該區又作為科技攻關重點研究區,先後提交了「內蒙古興安盟地區與火山-侵入活動有關的銅多金屬礦床成礦條件和成礦預測」、「大興安嶺及其鄰區銅多金屬礦產的勘查與評價研究」等科研報告,對大興安嶺地區板塊構造運動的特點、多旋迴和疊覆造山作用的總體特徵、成礦規律等進行了較系統的總結。通過對大量地質礦產資料的整理,對區內地層、岩漿岩、構造、有色金屬成礦地質條件及成礦模式進行了系統總結和歸納;以板塊構造理論為指導,論述了本區大地構造演化及其與成礦作用的關系;通過研究重點礦床,闡明了該區金屬礦床成礦系列和成礦規律,劃分了成礦帶、圈定了找礦靶區;特別是近年來,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和中國科學院等單位有關專家帶著隊伍和先進設備,對主要成礦帶和重要礦床(點)進行了詳細工作,對該區成礦條件和賦礦規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不僅確立了中生代火山-岩漿活動對成礦的重要作用,而且認識到古生代構造-岩漿活動對區域礦產形成的重要作用;認識到成礦類型也是多元化的---不但矽卡岩型和熱液型礦床不斷被發現,而且與潛火山作用和海底火山-噴流作用有關的礦床類型也正在被人們認識;通過新理論、新觀點的引進,發現了多處新類型礦床(點),通過新方法和技術的使用,使多數礦床擴大了遠景。這些工作使大興安嶺中北段地區顯示出巨大的資源潛力,為後續基礎地質研究和隱伏金屬礦床找礦勘查工作提供了理論依據和信息。
圖1-3大興安嶺中北段區域物化探工作程度
2001~2003年東北地區地質調查中心(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和吉林大學承擔了地質大調查科研項目「大興安嶺北部地區成礦規律與找礦方向綜合研究」,對金、銅、鉛鋅礦床控礦構造、礦產分布特徵及礦床成因進行了研究。研究認為,礦床具有北東成帶、北西成行的分布特徵,成礦作用主要集中在燕山晚期,與燕山晚期火山岩、次火山岩具有內在的成因聯系;劃分出2種成礦類型、3個成礦帶,並建立了多金屬礦床成礦模式。
二、礦產資源勘查研究狀況
大興安嶺中北段正規的礦產勘查工作始於20世紀60年代,70年代以來在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及面積性物化探工作的基礎上,相繼開展了地質普查和礦床勘探工作,對發現的重要礦點(礦產地)和物化探異常進行了普查和勘探工作。大興安嶺中北段已發現金屬礦產地332處(含砂礦),其中經過不同層次地質勘查工作的大、中、小型礦床27處,合計每萬平方千米(中、北段面積按20.2×104km2計)平均有1.34個礦床,是大興安嶺地區(25處/萬平方千米)的1/18.6,是全國(200處/萬平方千米)的1/149。大興安嶺中北段有色金屬礦產勘查工作程度見圖1-4。
1966~1970年原黑龍江省地質五隊、地質八隊、物探隊在環宇地區進行普查找礦和物化探工作,完成磁法、自然電場法、化探測量22.8km2,發現花崗岩接觸帶矽卡岩中的多金屬礦化。1973年編寫了環宇礦點普查報告。
1970~1971年原黑龍江省地質五隊對嘎仙多金屬、鎳鈷礦點進行了普查。1972年對吉峰十一支線多金屬礦點進行了普查,同時對吉峰九支線多金屬礦點和超基性岩進行了普查。
1987~1988年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黑龍江地質勘查局同日本國際協力事業團、金屬礦業事業團合作,在吉源林場、吉峰林場、三十六林場和西陵梯林場西部地區開展了1∶5萬地球化學普查、異常查證和礦產普查工作,完成1∶5萬化探5000km2,1∶5萬地質調查605km2,1990年2月提交了《黑龍江西北部基礎地質調查報告書(日文)》。1988~1989年黑龍江有色地質勘查局703隊對西陵梯林場Au、As異常區、三十六林場Cu、Pb、Zn異常區進行了檢查。
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國土資源大調查成果的不斷取得,特別是1∶20萬化探掃面和重要成礦帶上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工作的開展,在大興安嶺地區發現了大量成礦元素綜合異常,為進一步普查找礦和擴大遠景指明了靶區。在國家和內蒙古自治區各級政府的支持下,該區礦產勘查工作又取得突破性進展,近年來在大興安嶺西坡陸續又發現和評價了一批礦床(點)和具一定前景的礦產地,礦種主要有銅、鉛、鋅、銀、金等。拜仁達壩富鉛鋅、銀礦已評價為大型,並有望成為特大型。同時,與大興安嶺相鄰的蒙古、俄羅斯的邊境地區也相繼取得找礦重大突破。
總的來看,無論基礎地質工作程度,還是礦產資源勘查研究現狀,大興安嶺中北段地區由於植被覆蓋嚴重,工作條件較差,且受以往傳統勘查技術的限制,許多成礦有利地區未開展系統的地質找礦工作。從圖1-2和圖1-3可以看出,大興安嶺中北段地區只是圍繞一些勘查程度相對較高的礦區周圍做過一些零星小面積的大、中比例尺的礦產勘查工作,大部分地區工作程度比較低,至今在本工作區僅發現2處大型礦床(六一硫鐵礦、嘎羅索鈦鐵砂礦)、4處中型礦(謝爾塔拉鐵鋅礦、紅旗溝鐵鋅礦、梨子山鐵鉬礦、蘇呼河三號溝鐵鋅礦)、32處小型礦床(其中含7處砂礦)。
圖1-4大興安嶺中北段有色金屬礦產勘查工作程度
2001~2005年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在鄂倫春自治旗八岔溝鉛鋅礦、吉峰林場、西陵梯、嘎仙、牙克石市扎敦河、扎蘭屯市碰頭嶺等地區開展了地質、物探、化探綜合找礦工作,完成1∶5萬化探483km2,1∶2萬土壤測量53km2,1∶1萬地質測量40km2,地質、物探、化探剖面37km。通過上述工作認為八岔溝鉛鋅礦、吉峰林場AS-5Pb-Zn-Ag異常、西陵梯AS-8
Cu-Mo-Ag異常、嘎仙鎳鈷鉛鋅礦點、扎蘭屯碰頭嶺金銀礦化異常區具有較大找礦前景。綜上所述,大興安嶺中北段區域地質、礦產地質和地質科研工作程度均比較低。區域地質僅限於小比例尺航空磁測、1∶20萬區域地質測量、1∶20萬區域化探,1∶5萬地質測量開展尚少。礦產地質勘查投入工作量較少,主要是20世紀60~70年代對個別礦點的檢查和普查,工作沒有取得重大進展。此後的較長時間內投入的有效找礦工作較少,致使該地區至今已發現的大中型礦產地甚少。
在勘查技術方面對特殊景觀地區(森林沼澤區、戈壁沙漠區等)找礦方法進行了試驗研究,總結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法技術,使大興安嶺地區基礎地質工作更加系統,找礦方法、技術日臻成熟,思路更加明確。2001~2005年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原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承擔了國土資源調查技術方法類研究項目「得爾布干成礦帶北段森林沼澤景觀中大比例尺化探方法研究」(2001~2002年)和「森林沼澤景觀異常查證方法研究」(2003~2005年),對森林沼澤區元素遷移集散規律、異常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制定了該類景觀地區中大比例尺化探方法和異常查證評價技術,並在示範測量中取得很好的地質效果。
在地球物理勘查方面,應用航空物探發現了一批電、磁異常,1999年在海拉爾、滿洲里地區又進行了1∶5萬航空物探(電/磁)綜合測量,為研究本地區構造格架、地層及岩體分布、普查找礦等提供了高質量的地質、地球物理信息,其成果經三級異常查證,取得了一定的地質找礦效果。
高解析度電磁測深、大深度的脈沖瞬變電磁測深、大功率激電、高精度磁法等新技術、新方法及多種方法的組合應用,為尋找隱伏、半隱伏礦床及解決大興安嶺中北段找礦中的一些技術難點問題提供了新的技術和手段。
近年來遙感技術也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多平台、多光譜解析度和多空間解析度的遙感技術為找礦勘查提供了基礎數據。在森林沼澤特殊景觀區,如何有效地應用遙感技術開展區域地質研究及找礦靶區優選工作,尚處於探索研究階段。
三、鄰國鄰區礦產資源發展狀況及可借鑒經驗
大興安嶺與近鄰的俄羅斯、蒙古國的相鄰地域均處於同一構造單元,是銅、金、鉬、鋅、稀土、鈾等金屬礦床集中分布區(圖1-5)。據統計,在俄羅斯、蒙古國境內已發現規模不同的礦床500多個,其中超大型、大型礦床43處,有色及貴金屬佔80%以上,已探明的儲量中,鉛鋅大於700×104t,銀大於14000t,金在2000t以上,鈾大於20×104t,另有螢石礦2000×104t以上。在距我國僅10km的額爾古納河以西,俄羅斯境內別列佐夫已發現4.47×108t的大型富鐵礦,礦石品位達50.33%;同樣距我國僅20km處有魯戈卡因大型銅金礦床,銅儲量達169.8×104t,金儲量167t;另有諾依昂-塔洛格鉛鋅礦,金屬儲量達300×104t以上;斯特列措夫超大型鈾鉬礦,其中鈾儲量大於20×104t;已生產150年之久的巴列依金礦,已採金在1500t以上;達臘松金礦采砂金已有150年的歷史,1927年進行原生礦勘探後變成一超大型金礦;舍爾洛夫戈爾大型錫鎢鉬礦床距滿洲里僅120km。同樣,在與我國毗鄰的蒙古國境內的東方省已知有吉爾萬布拉克超大型鈾礦,烏蘭、查布、巴彥烏拉等大型鉛鋅礦,肯特省阿倫努爾大型鎢礦,愛爾得尼-托洛加大型銅礦,莫蘇蓋胡都格特大型稀土礦等。這些礦床距我國內蒙古地區一般均在200km以內。
在我國大興安嶺的呼倫貝爾地區也相繼發現了斑岩型烏奴格吐山大型銅鉬礦、額仁陶勒蓋大型銀多金屬礦、查干布拉根及甲烏拉等銀鉛鋅多金屬礦。在內蒙古東部的黑龍江境內先後發現了斑岩型多寶山、銅山、三礦溝、小多寶山等大中型銅鉬金礦;在緊鄰工作區北部的黑龍江境內也發現了小伊諾爾蓋、沙寶斯、東安等大、中型金礦及一批大、中型砂金礦,如烏瑪、韓家院子、興隆溝等。在大興安嶺南部地區也先後發現了一批大、中型有色金屬礦,如白音諾爾超大型鉛鋅銀礦、科爾沁右翼前旗的超大型巴爾哲稀土礦、巴林左旗浩布高大型矽卡岩型鉛鋅銅多金屬礦、克什克騰旗黃崗大型矽卡岩型鐵錫鎢多金屬礦等。這些礦床的發現說明在我國大興安嶺地區有尋找和發現有色、貴金屬等礦產的巨大潛力,尤其是在中北部地區,佔地面積與已發現的礦床規模和數量遠不如鄰國及鄰區。選擇俄羅斯、蒙古國與毗鄰地區的代表性礦床進行比較,見表1-1,從中可以汲取一些寶貴經驗。
圖1-5大興安嶺及鄰區礦產分布示意(據趙一鳴等,1997,有修改)
表1-1 大興安嶺及周圍地區大型以上代表性礦床主要特徵及控礦因素
續表
1)研究表明許多大型-超大型礦床在空間的分布,首先受控於大型成礦域的有利位置,近年來在新疆東天山發現的土屋斑岩型銅礦,蒙古國境內發現的奧玉陶勒蓋斑岩型銅礦、查干蘇布爾加斑岩型銅鉬礦、納林呼都克銅礦、洪古特-黑德銅礦等與大興安嶺西部的烏奴格吐山和東部的黑龍江多寶山斑岩銅鉬礦帶,均處於東西向古生代古亞洲成礦域,它們受西伯利亞古板塊南緣古生代活動大陸邊緣島弧系的控制,因此在大興安嶺尋找與斑岩型有關的銅鉬金多金屬礦重點應考慮與古生代基底岩層有關的東西向構造中分布的淺成斑岩體及與之有關的礦化和蝕變。
2)大興安嶺的鄰區已發現的許多大型-超大型礦床,主要與北東向、北西向和東西向3個斷裂系統組成的區域構造的復雜網格狀斷裂有關,它們決定了中生代岩漿活動和成礦作用的空間范圍(閻鴻銓等,2000)。尤其是近東西向構造向北東向構造轉彎處(在俄羅斯境內北部地區及蒙古國的南部由於受西伯利亞古板塊牽制,構造表現為從東西向向北東東向轉彎)是成礦密集區。區內成礦帶的分布和若干礦田的成礦位置,主要受控於北東—北北東向與北西向或近東西向斷裂的交匯部位,如諾依昂-塔洛格鉛鋅礦、舍爾洛夫戈爾錫鎢礦、烏蘭鉛鋅礦、烏奴格吐山銅鉬礦、多寶山銅鉬礦等均受北東向深斷裂和北西向或近東西向斷裂交匯構造控制。
3)巨型火山-深成岩漿隆起帶內次級相對隆起區或向沉降區過渡地帶是大型成礦區帶最重要的構造環境。分布在岩漿隆起區不同級別的次一級構造,如破火山窪地(斯特列措夫鈾鉬礦)、斷陷火山盆地邊緣(諾依昂-塔洛格鉛鋅礦)、次火山-侵入穹窿(烏奴格吐山銅鉬礦)、近岩漿穹窿核部(達臘松金礦)等,往往是形成大型-超大型礦田的重要構造條件。這是在大興安嶺地區尋找大型-超大型礦床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
4)從俄羅斯、蒙古國和大興安嶺地區已知的礦產組合可以看出,其成礦元素及組合十分相似。大致可分為3類:鐵及多金屬組合(如鐵-鋅、鐵-錳等)、有色金屬及貴金屬組合、稀土-放射性元素組合。如蒙古國有大型圖木爾廷敖包鐵鋅礦,大興安嶺地區有謝爾塔拉中型鐵鋅礦;俄羅斯有超大型魯戈卡因銅金礦,大興安嶺地區嫩江有三礦溝銅金礦;俄羅斯有超大型貝斯特里銅鉬礦,大興安嶺地區有烏奴格吐山、多寶山銅鉬礦等,說明大興安嶺地區與俄羅斯、蒙古國有相同的成礦基底,並有相似的成礦機理,只是在工作區目前只發現礦化顯示或小型礦床,如扎蘭屯市敖尼爾河僅發現鎢錫礦化點,而在俄羅斯已發現大型舍爾洛夫戈爾錫鎢礦;蒙古國肯特省阿倫努爾已發現大型鎢鉬礦,而大興安嶺地區鄂倫春衛江東山、博克圖鎮川嶺等地僅有礦化顯示。研究境外大型-超大型礦產的組合,對我們在大興安嶺中北段類似成礦條件下尋找相關的礦產組合會有一定的啟示。
⑷ 內蒙古自治區煤田地質局怎麼樣
雖然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
但是我是內蒙人。
內蒙現在的煤田很多
全國山西完了就數內蒙了。
所以我覺得你說的那個單位是個好單位
⑸ 想知道: 內蒙古地質礦產勘查第117隊在哪
內蒙古煤田地質局117勘探隊地處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鄂爾多斯市東勝區伊煤路21號
⑹ 內蒙古煤田地質局104勘探隊這個單位怎麼樣!待遇之類的問題幫忙介紹一下
地勘公司最次了,經理顧自己,機長 比貪污,苦了一線人,收入低於後勤
⑺ 你好,請問內蒙古地礦局下屬的單位 哪些效益好些,哪些效益不好
主要看你學的是什麼專業?再選擇哪個單位比較有發展前景,總體來說現在都不錯。
⑻ 內蒙煤田地質局內蒙古煤田地質局勘測隊(測繪院)待遇如何,發展空間大嗎
單位還行吧,至於發展空間不知道你說的是哪方面?到一個單位發展情況跟自己還是有很大關系,這幾年地勘單位都在招人,所以來了後肯定要跟在你所謂的師兄後面幹上幾年的
⑼ 內蒙古地礦地質工程勘察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簡介: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六年,國家為滿足呼包城市建設和鋼鐵、稀土工業基地的供水需要,先後在包頭和呼市正式組建了地質部直屬九二一隊和九二二隊。一九五六年秋,兩隊在呼和浩特市合並。命名為「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局內蒙古大隊」。一九五八年為適應內蒙古經濟發展的需要,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地質局」管轄,更名為「內蒙古自治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隸屬地質部管理,主要承接國家地質任務和自治區政府建設項目工作。一九八七年,「內蒙古自治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為開拓市場、服務社會,掛牌設立了「內蒙古自治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中心」,主要承接地方市場建設項目工作。一九九三年,「內蒙古自治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更名為「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查院」。同時為促進企業化改革。將「內蒙古自治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中心」轉制為國有獨資企業,更名為「地礦呼和浩特地質工程勘察院」。全面進入市場從事業內工作。一九九九年,隨著國家管理體制的調整,劃歸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管轄。二00二年,「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查院」為實現國有企業產權多元化和強大持久的發展,與「內蒙古自治區地質工程總公司」以及職工共同出資,將「地礦呼和浩特地質工程勘察院」重組為「內蒙古地礦地質工程勘察有限責任公司」。二00五年起,「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查院」與「內蒙古地礦地質工程勘察有限責任公司」實施劃定事企職能、整體協調發展的雙軌制運作機制,共同從事業內事業項目和市場項目工作。
法定代表人:邱改珍
成立時間:2002-09-30
注冊資本:403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50103000008854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1130)
公司地址:呼和浩特市回民區通道北街2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