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大學劉傑
Ⅰ 摩爾根和達爾文、李四光分別發明了什麼
摩爾根發現了染色體和遺傳規律。 達爾文寫了《物種起源》一書,提出了進化論的基本理論。李四光是地質學家,創立地質力學。
1、摩爾根
托馬斯·亨特·摩爾根 (Thomas Hunt Morgan,1866-1945) 是美國進化生物學家,遺傳學家和胚胎學家。發現了染色體的遺傳機制,創立染色體遺傳理論, 是現代實驗生物學奠基人。於1933年由於發現染色體在遺傳中的作用, 贏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達爾文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 ,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
曾經乘坐貝格爾號艦作了歷時5年的環球航行,對動植物和地質結構等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採集。出版《物種起源》,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從而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神造論以及物種不變論。
除了生物學外,他的理論對人類學、心理學、哲學的發展都有不容忽視的影響。恩格斯將「進化論」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其他兩個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恆轉化定律),對人類有傑出的貢獻。
3、李四光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李四光創立了地質力學,並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早年對蜓科化石及其地層分層意義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邊緣學科「地質力學」和「構造體系」概念,建立了「構造體系」的概念,創建了地質力學學派;
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有廣闊找油遠景的認識,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
(1)地質大學劉傑擴展閱讀
1、摩爾根畢生從事胚胎學和遺傳學研究,在孟德爾定律的基礎上,創立現代遺傳學的「基因理論」。曾對多種生物(包括許多種海洋生物)和生物學問題進行研究;
利用果蠅進行遺傳學研究,發現了染色體是基因的載體,確立了伴性遺傳規律。並發現位於同一染色體上的基因之間的連鎖、交換和不分開等現象,建立了遺傳學的第三定律——連鎖交換定律。
把400多種突變基因定位在染色體上,製成染色體圖譜,即基因的連鎖圖。於1926年出版了《基因論》(The Theory of the Gene)專著,對基因這一遺傳學基本概念進行了具體而明確的描述。
2、李四光早就預見到新中國的國防和經濟建設需要鈾礦資源。1949年回國時,他從英國帶回了一台伽馬儀,為中國後來尋找鈾礦發揮了重要作用。
1955年1月,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研究發展原子能事業的問題,在這次會議上,李四光和劉傑、錢三強一起做了工作匯報。李四光多次聽取找鈾隊伍匯報、指導工作。
他根據地質力學理論,對找鈾前景持樂觀態度,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帶,二是要便於開采。……在我國主要是在幾個東西帶上。」
實踐證實了李四光的預測,尤其南嶺帶的一些鈾礦床以規模大、品位高、易開采著稱全國。李四光在強調構造規律的研究時提出:「關鍵要把對構造規律的研究與輻射測量結合起來。」
遵循李四光的思路,覃慕陶、吳磊伯等經過艱苦工作,找到了211特大型鈾礦床。到「二五」計劃末期,中國已發現一系列鈾礦床,鈾產量已能保證中國核工業發展需要。
李四光作為原子能委員會主席,為中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了突出貢獻。
3、達爾文本人說過:「我一生中主要的樂趣和唯一的事業,是我的科學著作。還有一些在旅行中直接考察得到的最重要的科學成果。」
如:達爾文本人所寫的著名的《考察日記》和《貝格爾號地質學》、《貝格爾號的動物學》等。在他的著作中,具有特別重大歷史意義的是《物種起源》,表明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和自然選擇理論的逐步發展過程。
《物種起源》的出版是一件具有世界意義的大事,因為《物種起源》的出版標志著十九世紀絕大多數有學問的人對生物界和人類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的看法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物種起源》的出版,引起造化論者和具有目的論情緒的科學家們(而這些人卻是占絕大多數)對達爾文學說的猛烈攻擊,也引起維護達爾文主義的相應斗爭,積極參加這一斗爭的除達爾文本人外還有進步的博物學家,他們到處都成為達爾文學說的熱烈擁護者。
Ⅱ 基於GIS的大型工程分布式光纖感測監測系統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40225006),國家教育部重點項目(010886),南京大學985工程項目。
索文斌王寶軍施斌劉傑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地球環境計算工程研究所,南京,210093)
【摘要】BOTDR是一種新型的分布式光纖感測監測技術,其分布式、高精度、長距離、實時性、遠程式控制制等特點,已逐漸受到工程界的廣泛關注。由於監測是分布式的,所以得到的數據與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相關性。結合工程實踐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研發了一套基於GIS的大型工程分布式光纖感測監測系統。本文重點論述系統的設計要求,包括設計目標、技術框架和特色功能。結合某隧道 BOTDR監測工程開發的一套相應的監測數據管理系統,實現了工程監測數據的採集與管理、監測結果的可視化、監測信息的對比查詢等功能,是一套集智能化分析與決策化管理為一體的多功能管理系統。
【關鍵詞】BOTDRGIS分布式光纖感測器監測系統
1引言
光纖感測技術以其良好的耐久性、抗腐蝕、抗電磁干擾,適合於在惡劣環境中長期工作等優點受到越來越多的工程建設者和科研人員的重視[~3]。BOTDR(Brillouin Optic Time-Domain Reflectometer)布理淵光時域反射計,作為新型的分布式感測技術,逐漸得到工程界的認可。日本、加拿大、瑞士等國已成功地將該技術應用到水壩、樁基、邊坡、堤岸等工程的監測中[~3]。我國自2001年由南京大學地球環境計算工程研究所率先從日本引進該技術以來,開展了大量的室內外實驗研究,並成功地完成了多個工程項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4-7]。
在具體應用中,BOTDR所提供的監測結果存在諸如直觀表現差、數據配准和空間定位困難、綜合管理功能弱等方面的缺陷,未經過系統培訓的工程技術人員,很難讀懂 BOTDR的監測結果,後期成果處理也非常繁瑣。本文針對大型工程分布式光纖感測監測領域存在的數據分析與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套比較切合工程實際的解決方案,並結合具體工程實例設計和開發了一套應用系統。實踐表明,該系統可以很好地實現對監測數據的採集與管理、監測結果的可視化顯示以及監測信息的對比查詢等功能。
2問題的提出
2.1 BOTDR的監測原理[1]
激光在光纖中傳播時,光波與光聲子相互作用即會產生布理淵散射光。當環境溫度的變化量不大(T≤5°)時,布理淵光頻率漂移量(vB)與光纖所受的應變數(ε)成正比,其關系式如下式所示:式中:υB(ε)表示光纖受到ε應變時的布理淵頻率漂移量;υB(0)表示光纖不受應變時的布理淵頻率漂移量;
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技術方法論文集
為了得到沿光纖分布的應變信息,只需測量沿光纖分布的布理淵頻率漂移量的變化情況,沿光纖距離光源為Z長度的點可由下式求得:
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技術方法論文集
式中:c為光速,n為光纖折射率,T為自激光發射與接收到布理淵散射光所經歷的時間。
監測原理如圖1所示。
圖1BOTDR的應變監測原理圖
2.2 BOTDR在結果表現上存在的問題
在實際工程應用中,根據工程實際情況的不同,可按照不同的黏著方式將感測光纖粘貼在所需監測結構(或材料)的表面,從而獲得被粘貼結構(或材料的)沿光纖的徑向應變分布信息。但 BOTDR所提供的監測結果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缺陷:
(1)海量數據的綜合管理缺陷。BOTDR提供的監測數據是沿光纖徑向的每一點的應變信息(點之間的間距和儀器的距離分解度相關),而這些點的應變信息是以數據點的形式給出的,造成原始數據繁多復雜。
(2)實際里程與監測結果的數據配准問題。分布式光纖感測器在實際鋪設過程中,出於定位需要,經常預留一些冗餘光纖,為了將所測得的應變數和實際的光纖里程對應起來,必須獲得發生應變部位距離光纖光源的實際里程,而 BOTRD提供的監測里程是光纖的實際長度(包括冗餘部分),並不是工程實際里程,也就是說監測結果與實際里程之間存在數據配准問題。
(3)監測結果的直觀表現不佳。BOTDR原始監測系統並不提供閾值設定功能,即對於特定的工程而言,我們必須人為地設定閾值尋找應變異常信息。
(4)實測數據影響因子多。BDTOR監測結果是在諸如溫度影響在內的多種因子的影響下測得的數據,未經處理的實測數據可信度差。
(5)缺乏面向最終用戶的監測數據。BOTDR監測結果是未經配准和處理的純文本文件,這些數據並不是面向最終用戶,而是面向具有 BOTDR操作經驗的科研人士,也就是說未經專業培訓的工程技術人員很難讀懂 BOTDR的原始成果。
3基於GIS的大型工程分布式光纖感測監測系統設計
3.1系統設計目標
針對上述所存在的問題,基於GIS的大型工程分布式光纖感測監測系統應該遵循以下的總體設計目標:
(1)完成對所監測工程的日常健康診斷,分析工程安全性。以應變分析為核心,建立工程安全評價體系,完成對影響規劃、管理、決策及科學研究的數據進行儲存更新、查詢檢索、智能評價、統計分析、類比判別和制圖製表等任務,提高工程管理質量和效率。
(2)利用BOTDR提供的數據,經系統處理後再配合工程實地調查數據,完成以工程質量為目標的各項監測工作。應用橫向縱向兩方面類比模式監測工程安全性,即利用不同光纖反饋回來的數據,以及同一根光纖不同時間測試的數據進行類比分析,得出工程可信的結果。
3.2系統技術框架
結合目前GIS的發展趨勢,並考慮工程實際的可操作性,系統應用ESRI公司提供的MapOb-jects組件,在Visual Basic 6.0環境下開發了以組件式GIS為核心的管理系統,系統的技術框架如圖2所示:
圖2系統技術框架圖
從圖2的技術框架圖中可以直觀地看出,系統設計以各種不同用戶的需求作為指導,並在開發中通過信息反饋不斷更新和完善系統功能及工作模式。系統以基礎地理及屬性資料庫為基礎利用GIS的開發實現空間數據的提取,結合光纖監測資料庫實現監測數據的配准以及可視化表示,以不斷更新和完善的管理與決策資料庫實現科學決策,構建集基礎功能、智能分析、決策管理於一體的多功能系統。
3.3系統的功能與特色
基於GIS的大型工程分布式光纖感測監測系統基本實現了如圖3所示功能。
從圖3可以看出,該系統基本上可以解決工程監測數據的採集與管理、監測結果的可視化顯示、監測結果的智能化分析,是一個以工程應用為目標,以監測結果為核心的多功能管理與智能化分析系統。
(1)圖層控制:系統載入多個圖層(ESRI的Shape文件、AutoCAD的DXF文件或圖像文件JPG、BMP、GIF、TIF等)。在使用中用戶可以通過圖層控制圖層是否可見、圖元顏色、可視化范圍、圖層順序等,以便於對特定圖層進行瀏覽。
圖3系統的功能與特色
(2)視圖控制:系統提供圖像的放大、縮小,全局顯示、局部顯示,漫遊等基本功能。
(3)動態標註:系統實現了空間任意位置的動態跟蹤標注。用戶點擊滑鼠後可隨時獲得滑鼠所在位置的屬性信息。
(4)數據維護:用戶可以選擇兩種不同方式查詢、檢索、更改數據,提供完善的從圖到屬性和從屬性到圖的數據查詢、檢索、更改方式。
(5)繪圖功能:系統提供自助的繪圖方式,用戶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新建圖層或者在原圖上自行繪制圖形,並根據程序提供的屬性表為數據添加屬性。
(6)元素選取:系統能夠識別圖中選取的元素,通過線、矩形、區域、多邊形、圓來拾取物體,並顯示拾取元素的屬性數據。當選中特定位置的光纖時,光纖以閃爍3次來回應用戶選中的光纖。
除上述功能之外,鑒於分布式光纖監測的工程特點,本系統還具備以下幾個特色功能:
(1)數據分析:系統以繪制專題應變曲線圖的方式提供數據分析功能。通過 BOTDR實測數據,繪制光纖應變曲線專題圖,根據不同的閾值設置不同顏色的應變曲線圖。
(2)數據配准:在實測數據與工程實際里程之間,根據實際工程光纖鋪設的特徵數據信息(光纖定位信息),系統提供一個精確的配准模塊,誤差小,應用性強。
(3)圖例顯示:系統提供獨特的圖例,便於工程管理。如,實際工程若鋪設5根光纖,並且光纖鋪設在不同牆面,採取二維示意圖顯示,可以繪制不同的圖例顯示,用以區別不同牆面鋪設的不同光纖。
(4)對比查詢:系統提供了由系統操作主界面至應變曲線繪制界面的對比查詢方式,用戶可選則從圖到曲線或從曲線到圖的兩種方式進行結果查詢,這樣,工程監測的質量和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4工程應用實例
4.1工程概況
某隧道工程是一湖底隧道,全長約2.56km,其中湖底隧道長約1.66km,為雙向六車道,三箱室結構形式,其中左右兩個箱式為車行道,中間箱室為凈寬3m的管廊與檢修通道。隧道設計寬約32m,凈空高度4.5m,設計車速為60km/h。
2002年7月,隧道項目指揮部經反復調研和論證後,決定採用BOTDR技術進行隧道整體變形監測。2002年11月~12月,項目組完成了感測光纖鋪設,鋪設情況如圖4所示,並分階段對隧道變形進行監測。2003年1月~4月,為施工監測階段,2003年5月通車後至9月為常規監測階段。施工監測階段主要進行由於後期施工對隧道變形的影響以及隧道箱體接縫變形監測,監測頻率為2天/次。常規監測階段主要進行通車條件下隧道穩定性監測,監測頻率3~5次/周。
圖4某隧道光纖總體平面布置圖
4.2隧道工程監測數據管理的系統實現
4.2.1數據准備
系統的基本數據包括施工區域圖、隧道信息、光纖鋪設信息、光纖監測數據等四大類。這四類數據既包含了空間信息數據又包含了屬性數據,是構成系統數據結構的基礎,又是系統數據分析和管理的前提。
(1)施工區域圖。主要提供隧道基本信息與周邊環境狀況,用以確定施工地理信息、施工線路等,為繪制隧道二維示意圖提供標准。
(2)隧道信息。主要提供隧道縱剖面、橫剖面信息。橫剖面信息用於了解光纖鋪設里程和方位,縱剖面信息主要用於掌握具體施工操作面,為准確繪制隧道二維示意圖做數據基礎。
(3)光纖鋪設信息。主要提供感測光纖鋪設信息。擬鋪設的5條感測光纖處在隧道南洞、北洞不同的牆面上,每條光纖的實際鋪設長度與工程里程必有誤差,通過在鋪設過程中了解光纖定位信息,為數據配准模塊提供數據基礎。
(4)光纖監測數據。主要指 BOTDR實測應變數據,這些實測數據通過數據配准、閾值設定等系統轉換處理後,將得到精確的隧道不同位置的應變信息。
4.2.2系統工作流程
數據管理與分析是該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是得到精確工程監測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數據管理與分析主要靠以下流程來實現:
步驟一:數據准備
將BOTDR實測數據以*.txt文件存放到指定位置,以備數據處理調用。
步驟二:選擇光纖
在5根鋪設的光纖中,在主操作界面中點擊所需監測光纖,即完成所需光纖的選擇,點擊所選光纖時,與之相對應的系列在後台被調入。
步驟三:選擇系列
所謂系列,就是不同時間監測的不同光纖的應變信息和數據配准信息。選擇系列操作包括調入監測數據,選擇數據配准,設置隧道變形閾值等。
步驟四:應變分析
進行系列選擇之後,選擇繪制曲線,系統即在新窗口繪制出經數據配準的隧道整體應變分析圖。
除上述主要數據管理與分析功能之外,系統還設置了分段管理與分析的功能,即通過對所需監測段進行設置起點、設置終點操作,進行局部數據的管理與分析。另外,系統還提供了由圖到曲線(或曲線到圖)的對比查詢方式,選擇圖到曲線(或曲線到圖)的菜單項之後,圖和曲線完美地對應起來,並提供了閾值設定功能,做到自動預警,避免人為干擾。圖5至圖7顯示了系統數據與管理功能的操作界面,其中,圖5為數據分析界面,圖6為選擇系列界面,圖7為隧道應變分析曲線界面。
圖5數據分析界面圖
圖6選擇系列界面
圖7隧道應變分析曲線界面
5結語
綜上所述,應用GIS管理分布式光纖監測工程可實現海量數據的高效管理。GIS以其獨特的數據管理、查詢、檢索、分析模式成為工程管理的首選。它的海量數據分層管理、數據結果的可視化表現、實現雙向查詢、面向最終用戶的特點更顯示其理想的工程管理能力。具體的說,系統具有以下優點:
(1)系統改善了BOTDR原系統中海量數據的綜合管理模式,結果顯示更加清晰直觀。
(2)系統設置了數據配准、閾值管理等模塊,監測結果可直接應用,避免了人為判別的誤差,提高了工作效率。
(3)系統採用可視化顯示,面向最終用戶,無須對具體工程監測人員進行系統培訓。
(4)系統實現了工程監測數據的採集與管理、監測結果的可視化顯示、監測信息的對比查詢等功能,是一個集智能化分析與決策化管理為一體的多功能管理系統。
本系統以具體工程為實例,具有更加科學、高效、直觀、方便等優點,並減少了BOTDR監測結果的後期人為干擾,使得測試結果更加客觀、准確,有利於科學管理和提高效率。
參考文獻
[1]Hiroshige Ohno,Hiroshi Naruse,et al.Instrial Applications of the BOTDR Optical Fiber Strain sensor[J].Optical Fiber Technology 7,2001:45~64
[2]Inaudi D, Casanova N.Geo-structural monitoring with long-gage interferometric Sensors[A].Proceedings Of The Society Of Photo-Optical Instrumentation Engineers(SPIE),3995[C].Bellingham,WA:Spie-Int Society Optical Engineering,2000:164~174
[3]Ohno H, Naruse H,Kurashima T,et al.Application of Brillouin Scattering-Based Distributed Optical Fiber Strain Sensor to Actual Concrete Piles[J].IEICE Trans.Electron,2002,E85-C(4):945~951
[4]Shi B,Xu H Z,Zhang D,et al.A study on BOTDR application in monitoring deformation of a tunnel[A].Proc 1 st inter conf of structuraI health monitoring and intelligent infrastructure[C].Netherlands:A.A.Balkema,2003:1025~1030
[5]Ding Y,Shi B,Cui H L,et al.The stability of optic fiber as strain sensor under invariable stress[A].Proc 1 st inter conf of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and intelligent infrastructure[C].Netherlands:A.A.Balkema,2003:267~270
[6]Zhang D,Shi B,Xu H Z,et al.Application of BOTDR into structural bending monitoring[A].Proc 1 st inter conf of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and intelligent infrastructure[C].Netherlands:A.A.Balkema,2003:271~276
[7]Xu H Z,Shi B,Zhang D,et al.Data processing in the distributed strain measurement of BOTDR based on wavelet analysis[A].Proc 1 st inter conf of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and intelligent infrastructure[C].Netherlands:A.A.Balkema,2003:271~276
[8]Building Applicatins with MapObjects[M]USA.Enviromental System Research,Institute,Inc.1999
Ⅲ 李四光的小故事50字
1、1904年5月,李四光赴日本留學。月,李四光結識了在東京法政大學學習的近代民主革命家宋教仁,經介紹又認識在東京京西大學工藝化學的馬君武。此時,他接受了更多的民主革命思想,開始走上革命道路。並毅然將盤在頭上的長辮子剪掉,表明自己站在革命的一邊。
2、1907年,入大阪高等工業學校船用機關科,學習造船機械,宣統二年畢業。因其在日本受了帶有漢民族主義的反滿革命思想的影響,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己任。並獲孫中山贊譽,送其八個字:「努力向學,蔚為國用。」
3、1949年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即,李四光被邀請擔任政協委員,然而做好回國准備時卻被倫敦的朋友(凌叔華、陳源夫婦)告知,國民黨政府駐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其公開發表聲明拒絕接受政協委員職務,否則將被扣留。
李四光當機立斷,隻身離開倫敦來到法國。兩星期之後,夫婦二人在巴塞爾買了從義大利開往香港的船票,於1949年12月啟程秘密回國,直到1950年5月6日,李四光終於到了北京。
4、1923年,李四光提出了蜓科鑒定方法,創立了十項標准,將蜓科主要特性,用若干曲線表示出來,使之既有定性概念,也有定量概念,並可以減少文字描述的繁瑣,從而提高了鑒定的標准性科學性。
這十條標准,一直被中國及其他國家蜓科學者所採用。李四光用這個方法,鑒定了大量的化石標本,寫成了他的第一部科學巨著《中國北方之蜓科》,獲得了伯明翰大學的科學博士學位。
5、李四光早就預見到新中國的國防和經濟建設需要鈾礦資源。1949年回國時,他從英國帶回了一台伽馬儀,為中國後來尋找鈾礦發揮了重要作用。1955年1月,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研究發展原子能事業的問題,在這次會議上,李四光和劉傑、錢三強一起做了工作匯報。
李四光多次聽取找鈾隊伍匯報、指導工作。他根據地質力學理論,對找鈾前景持樂觀態度,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帶,二是要便於開采。……在我國主要是在幾個東西帶上。」實踐證實了李四光的預測,尤其南嶺帶的一些鈾礦床以規模大、品位高、易開采著稱全國。
Ⅳ 李四光對國家的貢獻列如什麼
李四光對我國石油地質工作做出了歷史性的重大貢獻.早在三十年代,他就預言中國東部新華夏系沉降帶中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建國初期,做為新中國的第一任地質部長和全國石油地質工作委員會主任,在地質學界"中國貧油論"煙囂塵上的氛圍中,他正確回答了中央關於"走天然石油道路,還是走人工道路"的垂詢.他根據多年潛心研究,提出扭動構造體系控油理論和戰略、戰役、戰術找油工作的七個步驟,堅信不論海相或陸相,只要有適宜的地質條件便可以形成豐富石油.據此,他率先提出進行"華北平原和松遼平原摸底工作",大膽建議並實施了我國石油地質工作"戰略東移"的重大決策,為我國東部大慶等一系列大型油氣田的發現鋪平了道路.發現大慶油田之後,指揮石油隊伍南下,沿新華夏系沉降帶向華北、江漢和北部灣推進,相繼發現了勝利、大港和江漢等油田.在戰術找油田方面,他親自選定華北、江漢平原的突破點和關鍵井位並打出高產油流.從根本上解決了我國當時石油資源匱乏的問題.他還十分注重和經常指導大西北、蘇北乃至西藏等地的找油工作,派出柴達木石油調查隊伍並發現了冷湖油田;他力主在塔里木盆地尋找古生代油田和向淺海進軍,皆取得重大突破.
為我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了突出貢獻
李四光早就預見到新中國的國防和經濟建設需要鈾礦資源.回國時,他克服重重困難從英國帶回了一台伽瑪儀,為後來尋找鈾礦發揮了重要作用.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研究發展原子能事業的問題,拉開了我國原子能事業的序幕.在這次會議上,李四光和劉傑、錢三強一起作了工作匯報.50-60年代,李四光一直關心著鈾礦地質的開展,多次聽取找鈾隊伍匯報、指導工作.他根據地質力學理論,對找鈾前景持樂觀態度,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帶,二是要便於開采.……在我國主要是在幾個東西帶上." 實踐證實了李四光的預測.尤其南嶺帶的一些鈾礦床以規模大、品位高、易開采著稱全國.李四光在強調構造規律的研究時提出:"關鍵要把對構造規律的研究與輻射測量結合起來."遵循李四光的思路,覃慕陶、吳磊伯等經過艱苦工作,找到了211特大型鈾礦床.到"二五"末,我國已發現一系列鈾礦床,鈾產量已能保證我國核工業發展需要.四十多年來核工業的成就令世人矚目.他身為原子能委員會主席,為我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了突出貢獻.
創立地質力學理論
"一切構造形跡都是成群發生的.每一群構造形跡和其他有成生聯系的構造形跡群,往往個別形成構造帶.構造帶與構造帶之間,有時存在著構造形跡不甚顯著的地塊,它們和圍繞它們的或半圍繞它們的構造帶,形成一個整體,構成統一的構造體系.簡單扼要地說,構造體系是許多不同形態、不同性質、不同等級和不同序次,但具有成生聯系的各項結構要素所組成的構造帶以及它們之間所夾的岩塊或地塊組合而成的總體."——李四光 地質力學是我國科學家創立的有重要影響的大地構造理論,是李四光一生心血的結晶.她為尋找我國緊缺的重要礦產資源和解決國家重大工程地質問題發揮了關鍵作用. 李四光的地質力學理論源於他研究中國石炭棗二疊紀海水進退.1926年,《地球表面形象變遷的主因》的發表是李四光地質力學研究的第一個里程碑,李四光地質力學研究的萌芽吸收了當時國際先進地質學家的思想營養.他根據中國和東亞的地質構造特點形成和發展了中國的地質理論.四十年代初,李四光率先將力學引入地質構造的分析,發表了《地質力學之基礎與方法》,地質力學理論已具雛型.1962年《地質力學概論》的完稿是他對地質力學理論的總結,並對地質力學的工作方法進行了闡述和說明.地質力學理論的核心是構造體系的思想,她在地球科學飛速發展的今天仍閃爍著光芒.
Ⅳ 李四光爺爺做了哪些貢獻
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李四光的科學成就,大致可分兩個階段,1949年前由於舊中國歷史條件的限制,他側重地質基礎學科的研究;1949年後,在繼續重視基礎研究的同時,根據國家需要集中精力,積極開拓應用研究領域。
提出蜓科鑒定方法
1923年,李四光提出了蜓科鑒定方法,創立了十項標准,將蜓科主要特性,用若干曲線表示出來,使之既有定性概念,也有定量概念,並可以減少文字描述的繁瑣,從而提高了鑒定的標准性科學性。這十條標准,一直被中國及其他國家蜓科學者所採用。李四光用這個方法,鑒定了大量的化石標本,寫成了他的第一部科學巨著《中國北方之蜓科》,獲得了伯明翰大學的科學博士學位。
對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研究
20世紀20年代初,李四光開始了對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研究。他以很大的興趣關注中國東部有關第四紀冰川作用問題,在30年代中,完成了《冰期之廬山》一書,引起中國及其他國家地學界的很大興趣和探討。40年代他又對貴州高原、川東、鄂西、湘西、桂北等地作了調查,發表了不少有關中國冰川的文章,為中國第四紀地質學的研究增加了新的重要篇章。[9]
創立地質力學
20世紀20年代中葉,有關大陸運動起源的討論正值高潮之際,李四光發表了《地球表面形象變遷之主因》一文,提出了「大陸車閥」自動控制地球自轉速度變化作用的假說。地質學中的一個新的理論體系——地質力學就從這里萌芽產生了。
李四光建立的地質力學,是把力學理論引進到地質學的研究中,即用力學觀點研究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規律。他認為,地球表層的各種構造現象都是地殼運動的產物。地殼在運動中存在,必然有一種力量在起作用,這種力就是地應力。岩石在地應力作用下會形變,由於各種岩石性質不同,產生的構造形跡也不同,依照構造形跡的力學特徵和組合型式,可以追索力的作用方向和方式,進而探索地殼運動的方向和起源。這是一項研究地殼運動的新方法。它把力學和地質學密切結合起來,開辟了一條解決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問題的新途徑。
在地質力學的建立與發展過程中,李四光的幾篇重要著作,如20年代末的《東亞一些典型構造型式及其對大陸運動的意義》、30年代的《中國地質學》、40年代的《地質力學的基礎與方法》、50年代的《旋卷構造及其他有關中國西北部大地構造體系復合問題》、60年代的《地質力學概論》,都是每個階段總結性的著作,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在地學界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對中國原子彈和氫彈研製成功的貢獻
李四光早就預見到新中國的國防和經濟建設需要鈾礦資源。1949年回國時,他從英國帶回了一台伽馬儀,為中國後來尋找鈾礦發揮了重要作用。1955年1月,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研究發展原子能事業的問題,在這次會議上,李四光和劉傑、錢三強一起作了工作匯報。李四光多次聽取找鈾隊伍匯報、指導工作。他根據地質力學理論,對找鈾前景持樂觀態度,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帶,二是要便於開采。……在我國主要是在幾個東西帶上。」實踐證實了李四光的預測,尤其南嶺帶的一些鈾礦床以規模大、品位高、易開采著稱全國。李四光在強調構造規律的研究時提出:「關鍵要把對構造規律的研究與輻射測量結合起來。」遵循李四光的思路,覃慕陶、吳磊伯等經過艱苦工作,找到了211特大型鈾礦床。到「二五」計劃末期,中國已發現一系列鈾礦床,鈾產量已能保證中國核工業發展需要。李四光作為原子能委員會主席,為中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了突出貢獻。
石油的勘探和開發
長期以來,中國被認為是一個貧油的國家。當中國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時候,李四光在仔細分析了中國地質條件後,深信在中國遼闊的領域內,天然石油資源的蘊藏量應當是豐
富的,關鍵是要抓緊做好石油地質勘探工作。他提出應當打開局限於西北一隅找油的局面,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石油地質普查工作,不是找一個而是要找出幾個希望大、面積廣的可能含油區。他找油的指導思想是,先找油區、後找油田。1954年,他在石油管理總局作過《從大地構造看我國石油勘探遠景》的報告,指出了三個遠景最大的可能含油區,即:青、康、滇地帶,阿拉善—陝北盆地,東北平原—華北平原,並提出應該首先把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伊陝台地、阿寧台地、華北平原、東北平原等地區,作為普查找油的對象。1955年春,他擔任了全國石油普查委員會的主任委員,指導了石油找礦工作。特別是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先後突破之後,他更加堅定了中國具有豐富的石油資源的信心,指出新華夏沉降帶找油的理論是可靠的,為中國尋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地震預報
20世紀60年代初,廣東新豐江水庫發生地震,尤其是在1966年刑台發生了強震之後,李四光深感地震災害對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之嚴重,在他生命最後的幾年裡,用了很大的精力投入了地震的預測、預報研究工作。他認為地震是一種地質現象,大多是由於地質構造運動引起的;因此,對構造應力場的研究、觀測、分析和掌握其動向,是十分重要的。他在刑台地震之後,對河間、渤海灣和唐山等地區孕育發生地震的可能性,提出過一些預測性的意見,後來證明是正確的,可惜這項工作他沒有來得及深入總結,就與世長辭了。
Ⅵ 李四光做出了什麼貢獻
五、地震預報
20世紀60年代初,廣東新豐江水庫發生地震,尤其是在1966年邢台發生了強震之後,李四光深感地震災害對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之嚴重,在他生命最後的幾年裡,用了很大的精力投入了地震的預測、預報研究工作。
他認為地震是一種地質現象,大多是由於地質構造運動引起的。他在邢台地震之後,對河間、渤海灣和唐山等地區孕育發生地震的可能性,提出過一些預測性的意見,後來證明是正確的,可惜這項工作他沒有來得及深入總結,就與世長辭了。
Ⅶ 湖北民族學院科技學院1999校長是劉傑書嗎
高校招生是按分數錄取的,我們必須科學評判自己的高考實力,合理而充分地用好分數。高考志願是考生對未來職業生涯的第一步規劃,這就需要我們去研究和選擇適合自己的高校和專業。因此,填報高考志願既要考慮「分數」因素,也要考慮「非分數」因素。我認為以下五個問題至關重要。
第一個問題:如何選擇大學
1.分類了解全國大學概況
北京大學孫東東教授將全國大學分為以下五種類別,對於幫助學生和家長在填報志願時從總體上把握和認識高校是很有實際意義的。
綜合性大學:以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吉林大學、南開大學、山東大學、四川大學、蘭州大學、廈門大學等為代表。這些大學歷史悠久、理工文醫學科門類齊全、文理滲透,文化底蘊較為深厚。
工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 :以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為代表。這些大學工科專業實力很強,但理科基礎和人文社會科學相對稍弱。
准綜合大學:如北京科技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這類大學以為各類工業、農林牧水產業、地礦、財經、政法、語言等行業培養專業人才為目的,主體專業實力很強,行業特點明顯,與行業有天然聯系,又都在逐漸向綜合性大學發展。
師范類院校:以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和陝西師范大學為代表。屬綜合類大學,其教學水平、科研實力往往超過同批次的准綜合大學。這類院校都陸續開設了非師范專業。
專業院校:如醫學、藝術、體育、軍事、警察等。這類院校專業性很強,培養目標明確。報考此類大學應充分考慮考生的天賦、特長和興趣。
上述五類大學,各自的發展歷程不同,辦學實力和特點各異,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也有差別。這都是填報志願時需要認真分析和考慮的,希望大家不要忽視。
2.百所大學列舉
每年在北京招生院校800多所。北京高校按錄取分數大體可以分為三個梯隊。
第一梯隊(「航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這是在國際上有一定競爭力的國內頂尖大學。
第二梯隊(一本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大醫學部、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語言大學、中央財經大學。這些大學屬於同一量級,原來都是部委辦的院校。
第三梯隊(二本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北京物資學院、北方工業大學(以上學校錄取分相對要高一些);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北京服裝學院、北京印刷學院(這些學校錄取分不太高,但主體專業辦學條件不錯,教學很有特點和優勢)。還有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城市學院,也屬這一類。
外地一本院校中70%-80%,特別是省會城市的院校,辦學水平都較高,有明確的主體專業,是行業領軍者。列舉如下:
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天津醫科大學;大連海事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中國醫科大學、東北財經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吉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東華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河海大學、中國葯科大學;合肥工業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湖南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業大學;重慶大學、四川大學、西南政法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蘭州大學。
Ⅷ 李四光為祖國做出了哪些貢獻
李四光創立了地質力學,並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早年對蜓科化石及其地層分層意義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邊緣學科「地質力學」和「構造體系」概念,建立了「構造體系」的概念,創建了地質力學學派;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有廣闊找油遠景的認識,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李四光的科學成就,大致可分兩個階段,1949年前由於舊中國歷史條件的限制,他側重地質基礎學科的研究;1949年後,在繼續重視基礎研究的同時,根據國家需要集中精力,積極開拓應用研究領域。
提出蜓科鑒定方法
1923年,李四光提出了蜓科鑒定方法,創立了十項標准,將蜓科主要特性,用若干曲線表示出來,使之既有定性概念,也有定量概念,並可以減少文字描述的繁瑣,從而提高了鑒定的標准性科學性。這十條標准,一直被中國及其他國家蜓科學者所採用。李四光用這個方法,鑒定了大量的化石標本,寫成了他的第一部科學巨著《中國北方之蜓科》,獲得了伯明翰大學的科學博士學位。
對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研究
20世紀20年代初,李四光開始了對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研究。他以很大的興趣關注中國東部有關第四紀冰川作用問題,在30年代中,完成了《冰期之廬山》一書,引起中國及其他國家地學界的很大興趣和探討。40年代他又對貴州高原、川東、鄂西、湘西、桂北等地作了調查,發表了不少有關中國冰川的文章,為中國第四紀地質學的研究增加了新的重要篇章。
創立地質力學
20世紀20年代中葉,有關大陸運動起源的討論正值高潮之際,李四光發表了《地球表面形象變遷之主因》一文,提出了「大陸車閥」自動控制地球自轉速度變化作用的假說。地質學中的一個新的理論體系——地質力學就從這里萌芽產生了。
李四光建立的地質力學,是把力學理論引進到地質學的研究中,即用力學觀點研究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規律。他認為,地球表層的各種構造現象都是地殼運動的產物。地殼在運動中存在,必然有一種力量在起作用,這種力就是地應力。岩石在地應力作用下會形變,由於各種岩石性質不同,產生的構造形跡也不同,依照構造形跡的力學特徵和組合型式,可以追索力的作用方向和方式,進而探索地殼運動的方向和起源。這是一項研究地殼運動的新方法。它把力學和地質學密切結合起來,開辟了一條解決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問題的新途徑。
在地質力學的建立與發展過程中,李四光的幾篇重要著作,如20年代末的《東亞一些典型構造型式及其對大陸運動的意義》、30年代的《中國地質學》、40年代的《地質力學的基礎與方法》、50年代的《旋卷構造及其他有關中國西北部大地構造體系復合問題》、60年代的《地質力學概論》,都是每個階段總結性的著作,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在地學界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對中國原子彈和氫彈研製成功的貢獻
李四光早就預見到新中國的國防和經濟建設需要鈾礦資源。1949年回國時,他從英國帶回了一台伽馬儀,為中國後來尋找鈾礦發揮了重要作用。1955年1月,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研究發展原子能事業的問題,在這次會議上,李四光和劉傑、錢三強一起作了工作匯報。李四光多次聽取找鈾隊伍匯報、指導工作。他根據地質力學理論,對找鈾前景持樂觀態度,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帶,二是要便於開采。……在我國主要是在幾個東西帶上。」實踐證實了李四光的預測,尤其南嶺帶的一些鈾礦床以規模大、品位高、易開采著稱全國。李四光在強調構造規律的研究時提出:「關鍵要把對構造規律的研究與輻射測量結合起來。」遵循李四光的思路,覃慕陶、吳磊伯等經過艱苦工作,找到了211特大型鈾礦床。到「二五」計劃末期,中國已發現一系列鈾礦床,鈾產量已能保證中國核工業發展需要。李四光作為原子能委員會主席,為中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了突出貢獻。
石油的勘探和開發
長期以來,中國被認為是一個貧油的國家。當中國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時候,李四光在仔細分析了中國地質條件後,深信在中國遼闊的領域內,天然石油資源的蘊藏量應當是豐富的,關鍵是要抓緊做好石油地質勘探工作。他提出應當打開局限於西北一隅找油的局面,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石油地質普查工作,不是找一個而是要找出幾個希望大、面積廣的可能含油區。他找油的指導思想是,先找油區、後找油田。1954年,他在石油管理總局作過《從大地構造看我國石油勘探遠景》的報告,指出了三個遠景最大的可能含油區,即:青、康、滇地帶,阿拉善—陝北盆地,東北平原—華北平原,並提出應該首先把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伊陝台地、阿寧台地、華北平原、東北平原等地區,作為普查找油的對象。1955年春,他擔任了全國石油普查委員會的主任委員,指導了石油找礦工作。特別是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先後突破之後,他更加堅定了中國具有豐富的石油資源的信心,指出新華夏沉降帶找油的理論是可靠的,為中國尋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地震預報
20世紀60年代初,廣東新豐江水庫發生地震,尤其是在1966年邢台發生了強震之後,李四光深感地震災害對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之嚴重,在他生命最後的幾年裡,用了很大的精力投入了地震的預測、預報研究工作。他認為地震是一種地質現象,大多是由於地質構造運動引起的;因此,對構造應力場的研究、觀測、分析和掌握其動向,是十分重要的。他在邢台地震之後,對河間、渤海灣和唐山等地區孕育發生地震的可能性,提出過一些預測性的意見,後來證明是正確的,可惜這項工作他沒有來得及深入總結,就與世長辭了。
主要著作:李四光代表作有《冰期之廬山》《中國北部之蜓科》《地質力學概論》和《天文、地質、古生物》等。
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李四光1910年7月畢業於日本大阪高等工業學校;1911年,出任湖北軍政府實業部長;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5月,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51年4月,當選為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執行委員會副主席;1952年9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部長;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8年9月,任中國科協主席;1969年4月,被選為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1970年8月,任國務院科教組組長。
名字由來:
李四光出身於窮苦家庭。因為李四光排行老二,他的父親李卓侯給他起了個響當當的名字:李仲揆。
1902年,在洋務派首領、湖廣總督張之洞領導下,湖北開始大量興建新式的中小學堂,除了教學生傳統的經書,還傳授科學技術知識。這一消息很快傳到了黃岡,仲揆躍躍欲試,來到武昌,在湖北省學務處填寫報名表。可能是太緊張了,他誤將年齡「十四」填在了姓名欄里。發現寫錯後,他因為家裡窮,捨不得花錢再買一張表格,正在犯難,抬頭看見前面大廳正中掛的橫匾上有「光被四表」這四個字。仲揆眼前一亮,將姓名欄里「十」添了幾筆寫成「李」,而在「四」後邊加了個「光」字,改過之後,他滿意地說:「四光,四面光明,前途是有希望的。」從此他改名為李四光。
人物評價:
李四光在舊社會走過的道路,盡管有些曲折和坎坷,但他畢生努力的方向和最終達到的高度,以及對祖國和人民做出的貢獻,在當代中國科技界、知識界,的確是一面旗幟,無愧於黨和人民給予的這個高度評價。(「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評)
他(指李四光)是中國地質事業也可以說是地球科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他對中國地質學的貢獻、他的治學精神和高風亮節,都堪稱後世師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學家葉連俊評)
李四光先生作為革命先驅者敢於向舊事物挑戰的精神,作為教育家誨人不倦、孜孜追求的品德,作為事業家從人民需要出發強烈的責任感,和作為一位地質學家在科學實踐中貫穿了前面所說的革命、育人、為人三者辯證統一的科學思想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像任何一位思想家一樣,不僅留給我們許多還要去認識、去判斷、去解決的地質問題,而且也留給我們認識、判斷、解決的思想。(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學家劉東生評)